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4 09: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第一篇: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研究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首先,在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薄弱而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形下,学校教育无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对本来就步履维艰的农村学校教育而言,更是压上了一块大石头。师资素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许多方面的落后,已经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明显分化。对大量的留守子女如果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这部分学生势必要拉农村教育的后腿。而硬要承担这份责任,又会给农村教育背上新的包袱。于是,不管不行,管又不能,左右为难,怎么办?

其次,关于寄宿制建设的考虑。针对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其监护人难以较好地履行监护责任的问题,不少地区试图通过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的办法进行解决,确实情况有些好转,然而在国家教育经费投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转变和专项基金不到位的条件下,究竟有几所学校,几个地区能普遍性地实行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寄宿就要建宿舍,就要配备相应的生活老师,就要有相应的食堂等设施,经费从哪儿来?恐怕大面积地推广是不行的。资本就是要利润的,若不是穷,谁出去打工?留守子女家庭短期内恐怕支撑不起这个市场。

最后,可以肯定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综述:

[1]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重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所得研究结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2] 张帆,刘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8 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较多问题;但也有少数对照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年龄以及父母外出情况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差异。

[3] 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01).我国城镇正规教育系统外占据主导地位的培优型教育补习活动维持和强化了社会分层,扩大了城镇学生在获得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不均衡水平,对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目标构成了挑战。面对挑战,政府应进一步实施均衡化的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坚持公共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导向,缩小城镇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不均等水平。

[4] 王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7)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或者放在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随之出现。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教育问题。本文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实际出发,分析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解决之策。

[5]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力度,建立农村社区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

[6]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60-65.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对2006年以前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多学科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方法也在逐渐规范化。但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中的结论存在一些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要明确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全国留守儿童总体状况,制定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指标体系,以便准确地掌握情况、了解问题,为制定对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7] 刘佰桥,王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结果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大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躯体症状3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优于女生。结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8] 张雪琴,龙永梅,张哲,何兰英,邱晓娜,静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02).留守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5.46%,其中品行问题检出率最高;留守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较非留守中小学生严重,其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得分高于非留守中小学生;抚养人类别、文化程度及父母外出时间是影响留守中小学生的重要因素。

[9] 裴菁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4.留守儿童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凸显在众人眼前的一个需要被高度重视的群体,本文通过综合归纳留守儿童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综合其在焦虑情况、人格方面、行为表现、人际交往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其中父母、监护类型、留守儿童的性别、学校以及社会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进而针对分析提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加强父母教育的责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建立相关社会关爱体系以及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都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10] 肖向梅,肖海鹰,鲁奇,李琼.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12,(01).老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关怀缺失,学习成绩较差,心理发展不健全,行为习惯较差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弥补亲情缺失,施以家庭温暖;建立家长学校,实现科学监护;促进亲情交流,减少心理障碍;开展多种活动,加强自我教育。

[11] 张苗苗,邓李梅.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困境、原因及出路[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7).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中隔代教育所占比例居高不下,隔代教育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认知整体偏低,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心理发展受阻,行为风险日益严重,这多源于亲子教育的缺失和祖辈监管不力,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缺失,政府在人员及资金方面帮扶力度不够,留守儿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因此,父母和隔代教育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履行教育义务;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政府应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帮扶;留守儿童要自立自强,严于律己。社会、学校、家庭齐心协力,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

[12] 田婧.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有效促进教育资源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公平分配,是促进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议题。这篇文章从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出发,详细列举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试着找出几种有效应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13] 郭晓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2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的生存和成长现状令人担忧。如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等等。为此,要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合作,但关键的是要结束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14] 鲁忠欣.浅析报纸媒体关于“留守儿童”报道的得与失——以《三峡都市报》为例[J].经贸实践,2015,(6):9-10.当今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三峡库区地理位置独特,劳务输出人口众多,“留守儿童”问题显著,各类媒体对其给予了关注,报纸媒体也不例外。本文运用资料分析法,对20世纪以来三峡库区权威媒体《三峡都市报》进行随机抽样,抽出样本为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的所有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111篇,浅析报纸媒体关于“留守儿童”报道的“得”与“失”,找出原因,提出对策.[15] 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本书内容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综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理论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困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学校困境等。

[16] 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JamesR.Murray)主编.关注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笔者的主要关注点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界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做了一下梳理,探讨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并做了一个简单评述。

[17] 魏军锋.留守儿童希望特质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09)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希望特质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期为留守儿童问题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儿童希望量表对三所农村学校的369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希望量表及其纬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希望得分与其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分层回归的结果表明希望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起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3,P<0.001)。结论加强希望教育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

[18] 陈旭.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与社会支持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从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成长的现实问题出发,围绕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情感问题、自我问题、社会认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适应性问题六类典型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实施了大规模、分类型的调研,较为系统地考察了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主要类型、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并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与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关系。

[19]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6.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农村流动人口而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在某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悲剧事件使这一群体及其家庭受到媒体和学界注意,从而展开了对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关注和研究。

[20] 唐明皓.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对安全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马斯洛编制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在于系统探讨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构建理论模型。另一方面为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为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

[21] 陶园园.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求助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9.在丰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日益兴起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求助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22] 王丽芬.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本研究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查工具,结合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福清市6所中学的427名中学留守孩进行了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较国内中学生常模低。与国内有关中学生的研究相比,留守孩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留守孩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父母外出时间长短,代养人养育方式,留守孩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留守孩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在对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对留守孩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3] 李骊.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发展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关注的是家庭因素对其安全感的影响,本研究将目标指向学校,旨在探寻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

[24] 刘迪.我国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8.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现状和问题入手,结合我国现行的监护制度的缺失,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的父母、父母以外的其他亲属朋友以及国家对留守儿童各自应当承担的监护职责和义务。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提出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的建议。

[25] 徐为民.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本研究通过调查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阐明留守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原因,旨在引起政府、社会各阶层和广大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视、并为针对这些行为问题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26] 北碚区实验中学留守儿童创新能力培养[Z]重庆市北碚实验中学校.2014.建设功能完善的留守儿童科技活动室;开展实验中学科技活动月系列活动;探索增强初中留守儿童及适龄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热情的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提高科技教师的科技创新辅导能力。关键在建立设备比较完善的科技活动室,并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特别针对留守儿童的科技活动月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创新点在于针对留守儿童的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让科技意识扎根于青少年头脑之中,长大后服务于社会。

[27] 孙传卿,马湘雅.商南县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新路[N].商洛日报,2006-06-15,(002).本报讯(孙传卿 马湘雅)商南县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新路,确保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

[28] 庞岚.完善监护制度破解留守儿童困局[N].浙江法制报,2016-02-16,(010).无论是农村里独居的留守儿童,还是城市里因父母吸毒、入狱而无人照看的孩子,如果法定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责任与义务,经多方督促仍然无法确保孩子的生活获得有效保障,那么就应该依法剥夺其监护权。

[29] 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及对策建议[N].中国人口报,2009-06-01,(003).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迅猛增加,规模日益扩大。流动人口中大多数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流动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等多种原因把子女留在家乡。[30] 李欢乐.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亟待保护[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03-05,(002).数字显示,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亲情缺失、生活质量低、教育监护不够、安全保护欠缺等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存在问题: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对策及建议:

1、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 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同时,村及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

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每一个留守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还有的需要进行安全方面、生活方面的、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我希望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特别的关爱,特别是留守儿童中的后进生,思想工作不容忽视。

第二篇: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 研究 综述

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0.026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中国儿童信息中心)

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李雯婷(2005)【1】和段成荣等(2005)【2】都将把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刘允明(2005)【3】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曹加平(2005)【4】则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主要出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安全和权益问题

郭三玲(2005)指出监护权的缺失,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

很多学者都指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

这里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周宗奎等,2005)【5】。本文在前面相关报道综述(3)就是很好的例证。1[②] 叶敬忠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2[③] 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2.学习和教育问题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学习无人辅导和督促,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情绪、甚至有逃学行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郭三玲,2005)。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实际上是隔代抚养(即祖辈抚养),曹加平(2005)认为祖辈囿于教育观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当。在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与伙伴嬉戏,甚至沉迷于录像、网络、电子游戏,学业几近荒废。

3.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

心理方面,吴霓等认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儿童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问题应对策略和方法

刘允明(2005)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同时强化家庭的监护意识和教育责任,确保家庭教育力量的存在。二是政府和社会的热心关注。这样政府资金注入,保障寄宿制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创新管理模式,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援。

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和城乡二元结构有莫大关系,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必须考虑如何从城市入手。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吕绍清(2005)【6】建议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政府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予流动农民市民待遇,保护流动农民的权益;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三、对现有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自2005年以来,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和探索。但国内目前这些研究在取得很大进步和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我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研究对象概念界定不清晰。对于什么是“留守儿童”,国内学者往往只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去“轻松”下定义,学界没有统一概念界定。因此也导致了研究对象的缺失。

二是研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全国性存在的群体,所以任何只针对一小部分留守儿童或一个地方的留守儿童研究都有其局限性

三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但是系统、全面性研究很缺少,另外跨区域的深入研究更是缺少。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研究片面化、局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国内目前主要还是通过一些大媒体来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报道从而引起社会对其关注。但是大量报道只是给人感性的认识素材,学界研究之后提出的解决对策也欠缺操作性、可行性。给留守儿童“一片广阔的绿洲”,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中来!

参考文献

【1】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载《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月第10期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载《人口研究》2005第1期

【3】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期

【4】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载《教育科学论坛》2005

年第10期

【5】周宗奎、孙晓军、刘 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吕绍清:《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载《中国发展观察》2005

年9月号

第三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矛盾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的协调合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的课程;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人共同方式。【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1]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适应了当前乡城人口迁移的态势。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和他们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数量多,涉及面广。

1)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

童(指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1.1.1.2 2)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3]

3)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 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持久存在。

1)

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乡城人口转移的经典理论是“一步转移理论”,即农村人口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但我国的乡城人口转移走的是一条独特的“中国路径”:即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并没有一步成为城市市民,只是城市的农民工,从城市农民工到城市市民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城乡二元分割体系决定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社会名声污名化,发展机会弱化和社会认同内卷化。[5]贸然采取家庭化流动的 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监护和教育问题,对于农民工来说,不仅他们自身要承受城市失业、工伤事故、疾病等经济风险,其子女也要承担相当大的教育失败风险。处于动态留守即从流动到留守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成绩和情绪波动都较大。同时,农民工在城市永久性定居的愿望并不强烈,“据估计,1990年以来,每年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只有1000万至1500万(即约20%)选择长久居住在城市或举家迁入城市而成为定居性迁移者,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往往选择不在城市定居而呈候鸟式流动,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抽样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结论。”[6]

2)

随着“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行,近年来出现了部分流动儿童“回流”的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阵容。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 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 多

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 不利的影响; 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智力教育下滑。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 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情感教育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 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 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7] 教育问题相当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监管,较之非留守儿童,其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在人身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为: 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和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8]学习方面则学习习惯差,自觉性差,家校合作难。心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 性格极端化,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有被遗弃的感觉,品行容易朝消极的方向发展。生活上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生病了不能及时得到照顾,卫生习惯较差。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实普遍存在,但无较好的解决措施,需要政府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缺失和相关法规不合理。

以户籍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形成市民与农民的发展机遇的不平等。[9]这种不平等同样体现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农民工虽然进了城,找到了

工作,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由于他们的户口没有迁移,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仍由原住地教育部门负责。他们的子女若在城里就读要缴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如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等。大部分农民工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将其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教育。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相关的全国性的法规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1998 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法规虽然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规定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的外流”,第10条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等等,显然这些规定有明显的歧视性。

(二)经济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

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统筹农民直接承担义务教育费用,改革前总数100亿元左右,改革后,实际这部分资金合到了农业税中,表面上是政府预算,实际上仍来自农民,因为乡镇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自 农民交纳的农业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是中央和省13%,县级9%,乡镇78%。2006年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这里有一个如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问题。多年来,广大农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学,农民经济力量有限,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政府投入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以 2002年为例: 整个2002年合计中学教育经费1670亿元,其中投入到农村去有427亿元,不足25.6%;小学经费1449亿元,其中投入到农村有 839亿元,占57.9%。农村中小学依然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大部分学校只能达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条件,学校基本上还没有精力和财力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2007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向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过高的高等教育费用,加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使大多数农民们望而生畏。目前,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

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1年的纯收入。1个4口之家的西部农村贫困户家庭,即使有3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1年的纯收入还供不起1个大学生。《“十 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及“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 趋势研究报告》中显示: 在18年时间里,中国大学学费涨了约25倍。

(三)“新读书无用论”。李庆丰认为:由于他们的父母打工照样能够挣钱,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同样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蔓延,不可避免地出 现了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地踏上社会的现象。[10]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村子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这不单单是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

(一)彭金兰(2004)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二)林宏(2003)对福建省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后指出,造成留守儿童厌学、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亲子分离,缺乏沟通;离异家庭增多;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学校周边环境的干扰。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

以下建议: 依靠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制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2 依靠学校这一主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 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 4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管理机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要制定新的政策,允许流动人口的子女随父母在居住地接受与当地孩子平等的教育。

(三)赵洪国(2007)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虽然经过国家的努力,现已逐步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征收高额借读费等不合理条件。

把子女带在身边的外出务工人员毕竟只是打工者中的小部分,大多数农民工还是选择把子女留守家中。所以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城乡差别,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方面可以由此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就近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让农民工在当地实现就业。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广大的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 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3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学校

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 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向东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

我国农民的贫困,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的户籍制度安排,把大部分的福利分配给了城里人。根据世界银行对38个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报告称,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超过2:1的国家十分罕见。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是是5:1,甚至是6:1。中国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世界之最。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是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来看,各部委应尽本部门的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采取补救性措施,因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你农村打工人群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府应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教育的应对。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共同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社会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只有不到去不时间的1∕3,而其他时间大部分实在家庭和社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就到了非

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务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人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有基层是个区域、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生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呼吁所有学校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我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和谐的发展。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自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做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时间不能距离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联系。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有更多的关心。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11]学生一般通过日记本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以书信与子女交往,子女就可

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向老师请教教育子女的方法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五)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开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据统计,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为9.28亿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4.8亿人。而未来我国每年新增农业领域新增农村劳动力约700至800万人之间。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农业领域内只需要1至1.5亿劳动力。剔除现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包括的1.28亿乡镇企业劳动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需要向城市转移2到2.5亿人。[12]范先佐先生认为:“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都会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的众多领域,因此需要组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调动力量,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和实验,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这既是为国家宏观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又为地方政府制定具体政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13]

四、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5]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 [6] 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 [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9]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10]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11]刘纯根.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建设内容. 2006

http://. [12]苏明 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49).

[1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14]彭金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5] 林 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5]赵红国.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教学.2007.(7月下旬刊)[16]向东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从教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的协调合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的课程。【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和他们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1] 2 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2]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这几年关于留守儿童的犯罪事件日益增多。智力教育下滑。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3 情感教育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3]

二、我国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儿童”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老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

三、总结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留守儿童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家长和老师对这一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更加的重视,社会上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提高。

四、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第五篇:关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展开的很多,针对留儿童孤独感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亟待加强。本文从孤独感的概念出发,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概念、成因、具体体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期为日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留守儿童随之出现。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1]。“留守儿童”课题组组长叶敬忠谈到, 调查“留守儿童”的最大体会就是能感觉到他们心里的孤独感。但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孤独感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对研究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查询,加以整合梳理,希望能对解决留守儿童孤独感问题提供参照。

一、留守儿童以及孤独感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但是学者们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范围还没有达成共识,其中分别认为留守儿童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6 ~14 岁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儿童、6~16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开展以及规范性和严谨性[ 2]。

社会心理学认为, 孤独感指当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 Robert Weiss(1973)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孤独感: 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 3]。孤独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孤独感体验强的人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很难建立和维 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

孤独状态下,寂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人格障碍和心身疾病[4]。孤独感的测量, 目前国内多采用 Asher等于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 ~6 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 16 个孤独项目和 8 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信效度良好[5]。

二、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成因

儿童时期是人的早期社会化阶段, 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父母外出务工, 将子女留给他人进行监护时, 通常包括以下四种监护类型:

1、隔代监护, 由祖父母代为抚养。通常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比较常见[ 3];

2、单亲监护, 由父母中的一方抚养儿童, 另一方外出打工。在有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比较常见, 父亲外出打工的比例也通常高于母亲;

3、上代监护, 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监护。

埃里克森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当顺利解决了本阶段的冲突, 完成了任务, 就会获得积极的品质, 转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在留守儿童的年龄段期间, 需要完成的成长任务包括婴儿期(0~2岁), 建立信任感;儿童早期(2~4岁), 建立自立感;学前期(4~7岁), 建立主动感;学龄期(7~12 岁), 建立勤奋感;青年期(12~18岁),形成自我同一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相对会缺少父母的关注和爱护, 在某阶段不能很好的完成发展任务,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体现

(一)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打工虽可以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但却造成了关爱的缺失,从而对他们的情感、学习、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有关资料显示, 只有10.5 %的留守儿童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1]。李翠英[7]在调查中发现, 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频率越高, 他们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更好。但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与沟通普遍较少, 主要发生在外出父母与监护人之间, 并且通话内容多围绕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状况,不能排解儿童内心的孤独以及渴望被父母关爱的愿望[ 8]。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或遇到失败时, 父母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长期由祖辈抚养的留守幼儿, 形成了对爷爷奶奶等的依恋, 对父母缺乏积极的情感反应, 特别是对母亲缺乏应有的母子依恋[ 9]。

(二)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

父母外出, 监护人便成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者, 但是由于监护人还需要忙于田间劳作, 容易忽略了儿童内心的情感需求。儿童更多的会选择从同伴那里寻求抚慰, 有的干脆封闭自己, 造成性格上的孤僻及心理上的压抑[ 7]。隔代监护等监护方式对于儿童的发展存在很多弊端, 祖父母对于儿童的监护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留守儿童的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权益容易受到损坏。王玉琼等[ 13]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的监护存在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年人文盲率较高, 基本上没有能力对儿童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导致儿童在行为和习惯等方面形成放纵、任性的性格特点。

(三)留守儿童与同伴的沟通

同辈群体是在有着共同经历、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关系亲密的群体。由于父母外出、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功能补位不足,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 满足留守儿童游戏和交往的需要, 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支持。研究显示, 友谊质量在一定条件下能缓冲留守压力对儿童的影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因素[7].但是, 由于留守儿童在选择同辈群体成员时缺乏父母的监管和引导, 增加了加入不良群体的可能性。同辈群体内价值导向的偏差,容易使留守儿童在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发生偏离。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亚文化特别是反文化的大量存在, 也容易误导留守儿童[ 11]。

(四)留守儿童与老师的沟通

中小学师生关系可归结为:亲密性、一般型和冲突型。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中亲密型关系约占37.4%,一般型关系约占41.3%,冲突型关系21.3%。亲密师生关系的留守儿童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而冲突师生关系的留守儿童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家庭与学校是留守儿童的重要支持源,教师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以至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可以对不完整的家庭关系进行重要补

偿,对缺失父亲或母亲角色进行代偿,促进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增加,降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12]。

(五)不同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差异

张德乾等[ 13] 研究发现,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产生更多的亲情梦, 表现出更多的孤独、郁闷和需求缺失。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比初中阶段明显反映出更多的亲情冷漠与憎恨、孤独与郁闷等方面的问题。王良峰等[ 14] 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自身健康状况是孤独感的可能影响因素。留守儿童本已得不到父母的关心, 如果有身体上的不健康状况存在, 在得不到必要的社会支持的情况下, 将会导致心理的严重缺陷。他们需要引起社会的更多的关注。

四、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首先,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支持的最初来源 , 并且家庭的支持又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中小学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经济尚未独立。因此父母对其的心理扶助作用是用其他类型社会支持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其次,农村留守儿童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比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多。因此, 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情绪调控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再则,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而同学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15]。

总之,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为此, 有必要在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等方面多做工作, 做好工作。

五、关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措施(一)家庭方面的支持

监护人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在外务工的父母也要经常与留守女子保持联系, 切不可只关心学习成绩 ,更要关心他们在家的心情 , 关心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尽可能常回家看看, 尤其是过年过节,多给孩子心理温

暖。父母迫不得已外出打工,最好由父母一方出去。其次,家庭人员应和谐相处,给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尽量地弥补因父母亲的缺位而导致的情感残缺。(二)学校方面的支持

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首先, 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因而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关注者与促进者。其次, 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学校可以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之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从而消除他们的孤独感。2.构建教育监护网络。首先,加强寄宿制的管理。研究发现 , 寄宿制有利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避免他们逃学、上网打游戏, 课内课外有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其次,需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开通“校信通”、“家长热线”等,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3、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心理援助。学校可以采用开设心理健康课、实行个别心理辅导、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自尊、自我价值感等,增强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三)社区方面的支持

可以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 例如建立生产生活互助小组, 在社区创办幼儿园和诊所, 设立爱心电话厅, 资助和扶持对贫困母亲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16]。

六、文献评论

关于留守儿童的理论研究比较多, 其中文献研究和调查法最广, 针对的问题主要是现状、困境等。文献研究自身无法对研究对象做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 缺乏对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了解, 容易将留守儿童问题化, 将问题突出化,忽视了留守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个案研究也有应用, 主要针对家庭教养方式、身心发展等问题;部分定性研究主要探讨了关于政策建议、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问题。近两年,针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实

证研究逐步增多。可以看出留守儿童这部分特殊儿童的孤独感开始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但这些研究中针对解决留守儿童孤独感问题的实质性建议很少, 也缺乏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

[ 参考文献 ] [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 J].人口研究, 2005, 29(1):29-36.[ 2] 罗国芬,佘凌.留守儿童调查有关问题的反思[ J].青年探索,2006 , 23(3): 13-15.[ 3] 王婧,钱珍,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5): 108-109.[4]郭智慧,韩志红,史永涛,上官青云,郭宇鹏等[J].邢麟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 4,22(6).[5]段宝军.3-6年级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交焦虑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5).[6]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 J].上海教育科学研究 , 2002 , 21(9): 25-28.T 5t k/ [7]李翠英.农村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频率对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7(2):118-120.[8]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 J].农业经济问题,2006,26(4): 22-30.[9]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 10] 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 639-640.[11] 张建峰.农村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1).[12] 王秋香.同辈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 J].湘潭师学院学报,2007,29(1): 158-159.[13] 张德乾,仰和芝.亲情呵护缺失;聚焦农村留守儿童交往[ J].中国统计,2007,54(6): 15-16.[14]王晓丽,胡心怡,申继亮等.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 J].(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2.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100044)

[ 15] 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等.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 160-163.[ 16]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3-103.[17]张连云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15(27)

下载留守儿童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儿童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个案研究 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个案研究 文献综述 广州大学2010届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 余恩洪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十年留守儿童研......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小编推荐]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王健石超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笔者的主要关注点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

    留守儿童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西河口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区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关会议讲话精神,......

    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 班级:工商管理学号:姓名:齐丁瑶103 201016011125 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1日——2012年7月20日调查地点:贵州省从江县调查人员:齐丁瑶调......

    留守儿童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

    留守儿童(定稿)

    关于做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建议随着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确保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顺利向市民......

    留守儿童

    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独自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与大地。留守儿童正值身心疯长之阶段,而处在这样一个变态的社会......

    关于留守儿童

    留 守 儿 童 问 题 的 对 策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尽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