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09:3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篇:《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1、研究周期:

三年,即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

2、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

①查阅文献资料,调研论证,寻找本课题的理论依据。②阅读专业报刊、杂志,捕捉教科研信息,了解国内外教科研动态和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③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3年2月―2013年8月,初步布置和感知,.①召开本课题开题报告会暨第一次研讨会。②商讨班级布置,初步感知班级文化。③经过课室布置和班主任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④上好每节的班会课和校园之星的评比活动,构建班级文化阵地。

⑤出好每一期黑板报、墙报,及时交流研讨成果。

⑥完成阶段性成果论文《如何构建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和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2013年9月―2014年8月,由初步感知到具体实施.①召开本课题第二次研讨会。②班级具体实施,经过参观学习、班会课等,增进经验交流. ③完成阶段成果论文《构建农村小学班级文化策略》,班级文化阵地的资料收集。

第四阶段, 2014年9月―2015年8月,撰写“研究报告”,结题。①召开结题工作会,布置结题工作。②总结实验经验及体会,撰写实验论文。

③《农村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策略研究》的论文集 ④班级文化的创建,开展班会、校会课件资料

⑤结题测试:(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教师的管理班级的能力 ⑥整理实验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

第五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撰写“研究报告”,结题.①、课题推广大会

②在全校实验《农村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构建策略研究》 ③推广试验、操作资料,④调查材料(教师,学生对该策略的看法及成效 研究的预定目标

第二篇: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研究

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研究—以xx小学三年级

(一)班为例

一、小组课题基本情况

(一)研究意义与目标

1.研究意义(1)实践意义。

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产生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 通过研究可进一步挖掘小学三年级

(一)班的班级文化特色,首先可以进一步加强该班级班风和学风的建设,通过规范影响学生的行为,推动该班级学生个体潜移默地发展;通过创建和营造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精神文化氛围,促进班级学习愿景的实现;通过研究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形成育人合力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而指导小学生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自身的其他各项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其次,可以提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认识,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2]最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一个有团结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2)理论意义。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核心[3],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该班班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精神文化方面的渗透,通过语言的灌输、行为的引导以及情感的沟通进而促进班级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自身个性发展。

2.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进而指导小学生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自身的其他各项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2)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进一步加强该班级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促进该班级个体潜移默地发展,以创建和营造舒适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通过研究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

(二)成员、分工及各阶段主要工作

成员:xx 分工:

1、组长xx定期组织组员交流讨论,通过组内交流讨论与沟通,明确研究任务进度,每个组员都参与研究。

2、xx负责考题报告撰写

3、xx负责中期报告的撰写

4、xx负责结题报告的撰写

5、xx负责答辩等事宜 各阶段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2015年3月)理论研究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

2、调查分析:对 小学三年级一班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

3、规划课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二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实施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整理所需资料,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 小学三年级一班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具体实施方案。

3、开展“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讨论活动,并做好记录。

4、完成课题中期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5年6月)总结阶段

1、汇总材料,整理成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3、推广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成果

(一)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关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以及如何形成班级自身的规范等方面做出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

少涉及。

最早进行这一研究的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他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1932)中提出了学校生活、师生关系对整个班级的影响。由于该书研究内容涉及较广而且细致,被当作课堂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

沃勒之后,班级社会学在美国的研究曾沉寂,而后又迅速发展,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此时,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学者们将班级活动结构化,对班级文化的构成进行定量、验证性的分析。如贝尔斯(R.F.Bales)关于群体互动过程中的结构化观察类目系统地分析(1950)和弗兰德斯进行的课堂教学行为系统分析(1960)。

此外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the life in class)(1968)中还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的概念,开始关注班级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这段时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是:美国学者提出相关的班级社会的概念,关注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用观察法关注师生之间互动关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用经验归纳法对班级文化进行研究,强调对经验的思辨性加工,论及班级中的角色结构、规范结构与交往结构。20世纪六十年代后,对班级社会学的研究中心,转向了英国。英国学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法,他们把班级视为参与者共同界定、持续交涉、相互结识不断变化的过程,更重视对班级文化的剖析。后来日本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仿效英国,单一传统班级文化的濡化为基础,逐步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进入9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对班级文化的研究进入与心理研究相整合的阶段。

2.国内研究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比较重视净值和美观,传统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引导作用这种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过也多注重特色班级建设。吴水清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强调,建设班级文化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辽宁的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自动化管理开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文化的班级文化的意义。还有北京小学唐亮老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对班级文化作出了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的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鱼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实际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它与班级成绩并不矛盾,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而随着情商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案

(1)研究指导思想。研究小学班级精神文化首先要明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大背景下的小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关指导与要求,再结合 小学三年一班班级实践确定研究目标、内容、预期结果和方法,同时也应注意研究对象的内隐性和长期性,这班级精神文化突出的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2)访谈(学校、教师、家长)、查阅专家文章报告、了解国家相关规定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初步展开研究。

(3)研究通过跟班调查、与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多次访谈、对学生进行逐个分析与仔细观察,成员内部及时做出小结进行总结交流,在接下来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如有不适就做出相应调整。

(4)成员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改正错误不断完善方法,定期进行总结交流,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最大程度地体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研究阶段

(1)2015.03:明确项目研究指导思想,确定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通过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讨论培训,明确班级精神文化的定义。

(2)2015.04:进行数据收集和跟班行动研究。

数据收集方面,访谈对象方面要有全面性,针对学校、教师、家庭各环境要用抽样法进行数据搜集,了解班上学生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对其精神文化层面展开研究;部分成员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现代媒介搜集国家教育部对研究的规定和指导以及相关教育专家文章与报告材料,这是接触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捷径,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知识视野,有利于研究各阶段的分析与整理。

行动研究方面,以多种方法同时进行,成员内部通过明确分工和资源共享,对存在异义的结论进行商量与更正,不断完善,积极配合,注重研究的长期性,对认识进行不断总结和积累。

(3)2015.05:撰写第一轮研究的反思与阶段性总结。

(4)2015.06:进行第二轮研究,进一步收集数据,不断改善与调整研究方法,组内成员定期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对上轮研究进行反思与改进。

(5)2015.06: 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推广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该班级墙上贴有班级奋斗目标,但都是类似于“文明,守纪,团结,好学”。这样的提法“千班一面”,缺少班级个性,体现不出班级的精神文化,也凸显不了班级的生机与活力。

2、该班级的老师在对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认识不够。没有把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塑造学风上,片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学习至上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一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利于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

3、对于班级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重视,班级文化活动例如班级读书活动在周一至周五每天午间上课前半个小时班主任老师会组织班上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由负责班级的校辅老师开展绘本阅读的活动,以及时常开展的班会活动,塑造了班级的精神文化氛围。

4、研究得出该班级学生并不是很清楚班级是否存在班级口号、班歌、班徽班风以及班级愿景,但是该班学生认为该班级的班级凝聚力相对较强,同学之间感情较好,人际关系教融洽。

5、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都较强,这说明,班级学生都希望增强班级荣誉和班级凝聚力,他们需要一个和谐融洽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来更好地学习书本文化知识。

(四)研究结论(讨论)

经本小组实践研究表明,小学三年级

(一)班的班级精神文化还需更加丰富,虽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班级凝聚力较强,然而这些都是在学生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在班主任老师方面,虽有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和绘本学习活动以及班会活动,但在班级大方面的精神文化如班风、班歌、班徽、班级目标和班级愿景方面缺乏重视,班级老师需转变学习至上的观念,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偏不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融入到班级的精神文化氛围中。再者,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成了一贴膏药,就班会活动而言,不排除老师仅仅是为了应付校方的检查的可能,所以建议班主任就现有的条件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班级目标变虚为实,变得更具体一些。班主任在培养班级精神之初就要作全盘考虑:在充分调查了解本

班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掌握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特征,有的放矢地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和班风建设的主要方向(如班级的班规、班训),使班级精神体现全班学生的共识;其次,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热情,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组织起团结、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和分工,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且能在各种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能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1]。“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2],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还需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特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建设的主体。

(五)参考文献(与文中出现位置所标序号一一对应)

[1]简林.校园文化的结构及建设[J].班主任之友,2007(1)[2][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一匕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4]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3):109-110.[5]吴影.小学班级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9 [6]吴月娟.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35

(六)附录

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班级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场所,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作为班级的一员,你是如何看待你所在的班级和班级精神文化的呢?为了全面了解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现状,我们拟定了这份调查问卷,这项调查不记姓名,希望你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我们不会将你的答题情况透露给任何人。请把你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括号中。真诚谢谢你的合作!

调查人:xx班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研究

—以 小学三年级

(一)班为例课题组

一、选择题

1、你喜欢你们的班级吗?()

A、喜欢 B、不喜欢

2、以下几种班级风气你喜欢哪一种?()

A、团结友爱 B、既竞争,又不伤和气 C、混乱,不团结

3、你喜欢你的班主任老师吗?()

A、很喜欢 B、不喜欢

4、你认为师生之间特别是你与班主任之间应建立一种什么关系?()

A、管理与被管理 B、相安无事 C、民主与平等

5、你认为班级是否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

A、应该有 B、有没有一样 C、完全没必要

6、你认为班级制度,应该由谁制订才合适?()

A、由班主任 B、由班委会 C、由班主任和全体同学一起

7、你班的班级活动多吗?()

A、活动多 B、很少 C、没有活动

8、你认为一个班级除了要搞好学习之外,是否应该经常举办一些文体活动?

A、非常应该 B、也可,别影响学习C、不应该,搞好学习就行了。

9、你认为同学之间应建立怎样关系?())

(A、只是形式上有点关系 B、团结互助相互尊重 C、竞争对手

10、你认为要建设一个先进优秀的班级文化主要有哪些途径?()

A.班干部设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用奖惩手段加以实施 B.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目标,靠同学自觉去建设实施

C.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目标,辅以必要的奖惩手段加以实施 D.其他

二、简答题

请你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班级是怎样的?

最后,再次感谢同学们的配合!谢谢!

三、本次小组课题研究心得

1、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积极投入了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回顾研究之路,感觉有时虽累虽茫然,但是最后我们却是充实的,收获到了很多。在此次研究中,我感受最大的就是研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研究,在研究中得到成长。此次课题研究以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学到的东西。

首先,我们从开始选题的茫然到后面的主动学习探索,注重过程中的实践。在选题的时候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后讨论总结达成共识,选择了“小学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的研究—以 小学三年级

(一)班为例”这一个研究题目。

其次,我们开始着手于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勇于在实践得到成长。我们去小学三次,第一次是校外辅导员一同进入小学,初步了解并记录三年级1班的班级内部大致情况;第二次进入小学,尝试等待该班级学生下

课或放学的时候对学生展开一些问题的询问。在这两次后,我们就整理观察记录,拟定题目,制定关于该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第三次就是问卷调查。在观察调查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首先我们与校外辅导员的时间不能统一,最后进行协商调整我们顺利的进行观察;还有在问题询问中,我们也遇到一些不乐意回答我们问题的孩子;在整理讨论观察记录的时候,我们小组也有过争执,最后通过有效的沟通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中,我也真正地感受到了我们的课题研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没有一点的虚假。

还有,在此次实践中我们乐于去尝试、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但是也得重在实际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总是积极参加研究讨论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小组成员们进行交流。同时,我自己也要更认真的补充知识,不断严格要求自己。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到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慢慢的进步。我们小组成员都是。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实践经验的匮乏,都影响着我们的研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也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获得更大进步。

总之,我觉得进行一个课题研究就是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但是这又是一个优化的成长过程,今天我们的课题已快要结束,我相信我们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希望我们都能做好挑战的意识和准备,因为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多,也学得更多,在挑战的浪潮中洗礼与充实自我,我们才能向成功步步靠近,最后到达成功的顶峰。

2:这学期以来我积极投入了课题研究。回顾研究之路,感觉既充实又有实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我最大的体会。

1.用心做课题。用心做课题,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太容易办到了,其实不然,用心做好课题并非易事,由于需要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前期,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上,以补充我们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如果不去用心做是无法深入的理解课题的主旨,更无法做到有效有质。

2.团队合作、交流讨。如果没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很难开展工作。从一开始便千头万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组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各自负责自己的分工,但又互相配合,互相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会上,组员的观点经常会被否定甚至是被推翻,一个交流会下来,工作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我们经常觉得很受挫折,也很茫然,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个组并没有因此而放

弃,我们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最终得以进步。

3.科研能力提升。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资料,丰富了我的知识量,通过在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分析,我掌握了一些的科学方法,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科研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数量研究法等等,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点给我在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使得我更加乐于去深入了解学生。

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虽得到许多人的关注,但还是不够的,需要与时代的特征、社会文化的走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创造小学生欢喜的精神文化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自我,这将使教育工作者努力要做的事。这里只是粗浅地探讨一些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别人思想的借鉴,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会有很多地方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自己做一些更深层次的研究。

3:在本小组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经历了选题,制定分工计划,撰写报告等环节,当中有多次小组讨论的环节,当然也会因为意见不合有多次争吵,但都会各自退让继续投入到商讨课题的研究方向上,再加上在研究过程中因考虑不当而碰壁,课题的完成情况不如预想中的那样理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课题研究过程付出艰辛所得到的成果也是珍贵的,特别是小组内部所有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的课题特别珍贵,况且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在课题研究领域探足,所以无论我们的课题完成得如何,都是有意义的。总的来说,在此次的课题研究中,我明白到选择一个好的选题以及好的课题研究计划对于提高研究效率十分重要,当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了做课题研究一般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白了如何制作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调查研究,对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以理论意义实际意义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今后必定再将教材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仔细重温学习,一定多多阅读文献,增长自身的文化知识。

4:在研究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我们应主动学习,注重过程。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们组参与课题研究的共识。而我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积极吸收。我们还应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

案。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章之后的真切感受。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现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地关注,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希望能在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习经历在创建优秀班级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和建议。但是,由于本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还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所以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今天我们的课题还在探索之中,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坚信只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第三篇:小学班级文化创建的策略研究

小学班级文化创建的策略研究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班级文化,首先从班级文化的定义以及创建小学班级文化基本内容,进而论述小学班级文化对儿童成长影响的重要作用,最后分别从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及班级人际关系五方面叙述创建优秀小学班级文化策略和建议。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示范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

1总体要求

2物质文化建设要求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求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求

5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

12级小教转本1班33号

第四篇:《小学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课题负责人:张霞2017年2月

王建

小学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张霞 王建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1、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

对于稚嫩天真的孩子来说,小学可以说是他们迈入社会的第一驿站,而小学老师是他们人生的重要导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有调查表明,目前小学师生关系不容乐观。从小学教师队伍来看:随着教师大批退休,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社会,“独生子女”青年教师在小学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正呈上升趋势。从小学生群体来看: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身心发育提前,尤其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思想更加活跃,加之“独生子女”大多“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遭受挫折,容易形成执拗甚至过激的性格。因此,师生之间存在的专制、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矛盾日趋明显。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效能和质量的切入点、核心和杠杆。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朱小蔓教授指出:‚在学校教育诸多关系的和谐中,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运动最为基本和核心。‛教与学的活动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基本素质的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在教与学的领域内,在课堂这一阵地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内容和目标,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目前还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中,师生往往急功近利,教学变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情感关系冷漠、缺乏沟通,师生情谊缺失,甚至产生了师生对立现象。在面临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将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时,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为改变这种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要求和任务。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在国外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最早对师生关系论述的专著是德拉梅特德的《教师中的互动论》,他第一次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师生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之后随着各国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也包括颇有影响的教师期望效应和师生关系中非言语行为方面的研究。但受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曾一度受到冷落。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师生关系才重新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倾向于根据亲子关系的理论来分析师生关系的结构、功能及影响因素,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了师生关系的研究。

近20年来,我国教育界理论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教师惩戒学生行为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因此,这种研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三、支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和学生观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支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还有:

1、交往教学论。以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的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交往过程,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认为师生合作、自由民主的教学交往是“解放”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有8中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4、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美)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即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

5、和谐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和王守仁的和谐教育思想都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认为要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四、课题核心内容的界定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的研究”就是要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交流与合作,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所谓平等,即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任务不同的平行个体。双方的唯一区别仅仅是分工的不同,教师不具备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利,教学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谓民主,即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你教我学、互查错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好是为了学好,学好是为了更好地教。所谓和谐,最重要的是教与学的双方保持一分良好的愉悦的心态,教与学的行为成为发自心底的最本质的要求。

五、研究目标

1、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调查分析目前师生关系现状,了解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方法、途径与策略。

2、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热爱,并能够与人、与世界交流、对话,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3、通过研究,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变成焕发生活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4、通过研究,提高研究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参研人员真正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同时影响其余教职工均能更新教书育人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调查与分析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并进行整理与分类。

在我校分别进行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研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问卷、个案、并利用网络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为调查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加强实验的针对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2、研究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的影响因素,积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策略。⑴、分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因素,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方法、策略与基本构建原则。探索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途径和评价的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⑵、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应如何通过课堂40分钟的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热爱,在课后如何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3、研究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⑴、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师的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的教师,更应该好学不倦,拥有宽厚的知识。

⑵、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对课堂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再认识,改变教师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

⑶、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在系列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和谐的教育活动中,加强师生合作,建立师生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让师生的感情在活动中得到加深,并对全体师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师生关系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⑷、研究充分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要建立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⑸、不断加强师生关系和谐的经验交流。让更多的教师去体验良好师生关系给我们教师带来欣慰和快乐,不断扩展课题研究的外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验,及时的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以便共同提高,并能应用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七、研究过程设计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4月)

(1)、成立课题组,准备开题,对教师进行科研动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

(2)、进行理论研究,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调查研究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实施问卷、个案、并利用网络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为调查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加强实验的针对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4)、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制订课题实施计划和实验研究方案,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本阶段负责人:张霞、王建、刘月华、董静

2、第二阶段:探索实施阶段(2017.5——2018.9)

(1)、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设计问卷调查,记录、汇总学学校师生关系调查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研究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的影响因素,积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策略。(3)、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理论学习,开展交流会,开展教学实践,讨论实践成效。根据交流结果,上好研究示范课。

(4)、加强主研教师的交流与学习,定期理论学习,开展交流会,根据交流结果,上好研究示范课。

(5)、针对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反复的研讨、实践,力求做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及时反思调整,再研究。

(6)、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并及时做好阶段性资料的积累总结工作,并撰写有关论文和调查报告。本阶段负责人:张霞、王建、刘月华、康传广、刘峰。

3、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18.10——2018.12)

(1)、根据研究过程,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反思、梳理,提升理论和实践价值,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成果,上升理论高层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实验结题报告,形成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申请课题成果鉴定。

本阶段负责人:张霞、王建、刘月华、康传广。

八、研究方法设计

1.观察法:我们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地观察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态度、心理等,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课堂上的教学生成状况进行观察分析。

2.案例分析法:对某一典型的学生个体、小组和有关师生冲突的事件进行追踪研究,透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采用边设计边实施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摸索师生关系和谐的方法、途径和策略,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分析、论证,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文献法:主要指搜集,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找 “师生关系”、“生成性教学”等资料获取所需。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研究,并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谈话法、数据统计和情景分析法等方法。

九、可行性分析及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是在充分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课题负责人的教学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丰富。两位负责人就都主持过市级课题,更加清晰明白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承担该课题研究的担子。

(二)保证措施

1、基础优势。我校我校教育科研气氛较浓,有一支科研能力极强的教师队伍。课题负责人的教学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丰富。自2005年以来,两位负责人都主持过市级课题,更加清晰明白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课题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上升,所以,能够承担该课题研究的担子。以往这些课题研究为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实践与理论基础。这些教育教学工作都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条件优势。

学校硬件、软件条件合适:图书资料、电教设备保证,保持所有现代化设施的正常运行,整合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信息中心、教研组等机构的研究力量,制定专项研究计划,为研究提供有力支持。研究资料齐全,搜集方便。研究经费有保障且充足。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3、人员优势。

本课题组成员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强,其中,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2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都主持或参与过市级、县级科研课题的研究。都先后承担过市、县级以上公开课任务,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潜心于教学,善于反思,潜心研究,同样具备研究素质。绝对可以与我积极愉悦合作,完成该课题研究。

4、课题组将定期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校作理论讲座,并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十、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也促进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方法、策略与基本构建原则,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策略。

3、低、中、高年级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典型教学实例及活动案例;

4、阶段性成果以课堂教学纪实、教师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体会、随笔、教学反思等)、教学报告等呈现。

5、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探索各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途径和评价的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6、总结经验材料汇编,完成结题报告。预计在2018年12月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这一阶段,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总结。每学期在全校举行1-2次公开课观摩活动。注意搜集有关本课题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录像、CAI课件等资料。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并及时做好阶段性资料的积累总结工作,并撰写有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十一、课题研究组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张霞 王建

课题组成员:刘月华

康传广

董静

刘峰(2)、课题研究指导

程建春(西关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尹丽芳(西关小学业务校长,高级教师)李善飞(西关小学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第五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工作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学困生转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第二阶段调查了解农村小学学困生实际状况及形成学困生转化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 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具体的研究目标

1、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并对个案跟踪记录,根据学困的形成原因实验摸索有意转化经验,并对该生进行跟踪记录,存档对比。

2、实验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及学困生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时把握学困生的反馈信息,精心设计分层练习即学困生的练习。实验教师并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学困生转化中去,并且实验教师要撰写教育随笔、转化案例、心得体会、及有关论文,积极研讨交流转化成果。

3、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内部进行转化,提高效果,并举办学困生作业、成绩等进步展,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提高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势头。

4、召开结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课题组成员反馈研究成果,交流教研经验。在研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教学,检验学困生转化效果。并对研讨中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下一步改进措施,做好各项总结和反思。更好的服务与徐集镇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调整。学困生的最大弱点是学业障碍大,自卑心理强,易紧张,注意力或者高度集中,或者涣散。这时,课题实验组教师积极调整了一般课堂严肃紧张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课题实验组教师的真诚,同学的关爱。这样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在课堂上更多的给学困生提供提问和板演的机会,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2)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上,适当的科目尽量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法,分层方面要适当,分组过程中,把“学困生”至少要分布在三个组以上为宜,目的要引导促进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体现为组争先的集体合作意识。班内设“光荣榜”对学困生及时表扬,不定期的和学困生进行交流,及时鼓励。对学困生的提问、练习、课后作业乃至测试题,都设计的富有弹性,使他们体验到也能获取

高分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

(3)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学困生对此更难做到。因此需要课题实验组教师树立关爱之心,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利用自习、课余、班后的时间为学生补补课,力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档,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4)努力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我们正在总结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自学—合作—互助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提出要求,指导学困生预习,课上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通过优生帮学困生,教师帮学困生,让学困生有尽可能多机会掌握所学内容,课下优生再帮学困生解决作业及复习巩固中的困难,教师重点辅导学困生。

二、加强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把握和尊重学困生的“自我”。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要帮助他们打破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使之有信心确立起只要努力,就能进步的“自我”概念为此我们在实验班中的学困生中开展“我进步,我快乐”的学习竞赛活动,对成绩提高的学困生及时奖励。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是培养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启发敢于发言,善于提出问题;二是要求他们认真完成作业;三是为他们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如何预习、复习及合理分配时间等)。

三、调查走访,家校结合。

对待学困生的转化教育除在校采取正当的措施。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限于农村的现状(指我们本乡镇):一是家长自身素质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二是劳动时间无正常规律,大多数家庭是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或者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对其子女管理鞭长莫及;三是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高,有望子女成才的底气不足。基于这些,往往造成家长对学生教育程度不够,或方法不当,平时的家长会又很少开,召开家长会部分家长也不到场,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不很了解。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两个学期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趁着“万名教师访万家”的东风积极到这些学困生家中一些家访工作,还有本学期我们课题组的徐集二中心小学及潘庄小学还积极利用中国移动公司为学校开通的校讯通平台,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对学困生实行跟踪家访,注意家长反馈,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每学期各班还召开包含学困生的家长座谈会,实验老师与学困生的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实时反馈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他们通报学校课题

研究的进展情况和他们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转变情况。

比如 我我们徐集潘庄小学六一班的崔慧莹同学是一名十分懂事的学生,学习也十分认真,可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太理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番工作,终于理清了头绪,原来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觉得现在生活富裕了,开始沾染玩乐嗜好,晚上在家半宿半宿的推牌九,尤其还有轻视女孩的态度,母亲管不了父亲,文化水平不高。摸清了情况后,我们进行了攻关。经过几次的家访和家长座谈以及电话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改变了家长的不正确的做法,对慧莹的学习生活关心起来,很快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阶段性成果

经过本阶段一年多的开课题实践研究,对比每个学困生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对学困生的转化已初见成效。在师生、家庭的相互合作下,通过实际检测,各校实验学生的成绩均比前一学期有较大的进步,我们很欣慰,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实验班级的学困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其他学生在各方面也相对有所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使承担实验任务的课题实验组教师在业务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2013年实验课题实验组教师吴金凤、李玉荣、仇念章年荣获县优质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教师仇念章、薛香菊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同时2013

年6月课题组杨东孔李玉荣老师的《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仇念章、吴金凤的《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薛香菊的《困生转化之我见》三篇论文均被评为省级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部分学困生成绩反复不定。如何提高转化措施的持久性是课题实验组教师们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题实验组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有局限性,缺少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今后我们研究的重心将针对不同学科总结归纳学困生的各类学习问题,采取针对措施,加强转化和巩固效果。

2.个别家长配合度不够满意。多数学困与家教的方式方法有关,取得家长的配合是转化成功的重要渠道,学校在家校互动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下一阶段,我们要在家长培训方面做些工作。

3.精力和经验不足。学校有研究能力的课题实验组教师不多,且教学工作任务重,精力有限。网上信息量不多,又没有专著,无法买到关于学困生的新版著作,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4.现在各学校科研经费紧张,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少。

徐 集 办 课 题 组

2014年2月1日

下载《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