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坚信陶行知真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论文:坚信陶行知真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与“学做真人”是贯穿于我们学校教育的一条主线,它和十五大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相一致。作为班主任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做真人”方面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特别是对班级中的一些“特困生”的转化工作更是责无旁贷。如何使“特困生”从“后进”转化为“先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新人是我们做班主任的必须经常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做“特困生”转化工作中,一个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和理解他们,把自己真诚的爱奉献给他们。
一、尊重和理解是做好“特困生”工作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如何,和学生个体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个体素质高,往往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心应手。但“十个指头不一样齐”,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特困生”,他们的存在,常使班级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班主任最感头痛的事情。当然我班也不例外,会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开学第一天,有个学生就给我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这个学生没有一节课是很安分地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听讲的,有好几次我的上课思路也因为他而搞乱了,在平时也经常会有很多学生告他的状。每次面对他的时候,总是他做了不好的事惹我生气,自然我对他的态度也不会很好,好几次我都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而他也是一次比一次表现的无所谓。其实这时就更需要班主任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从“教人做人”入手,对他耐心教育,给他讲清做人的道理,并恰当地指出他身上的缺点,做好他的转化工作,提高他的个体素质,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可是,刚开始我并没有那么做。这样直到开家长会之后,才让我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那是因为他妈妈和我反映,他在家里常和妈妈说:“妈妈,我肯定是有病的,我常常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常做小动作,老师也是越来越不喜欢我了,你带我去医院看看吧”。听了这话之后,一时之间,我突然觉得这个孩子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差。所以从那以后,我第一次找他好好地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让我了解到了他的另一面,其实一直以来他都是很不开心的,从和他的谈话中我感觉到其实现在的他是想改的,思想上也要求上进的,可是不好的恶习一旦形成,一时之间也很难改,所以他自己也是很苦恼。另外开学以来,我反思自己,也确实从来没有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关心他,我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要求他。其实这样的孩子更需要鼓励和关心,如果周围人能给他一种期盼的眼光,给他信心,那么他一定会自我要求更严格。那次谈话之后,我明显感觉他上课时自我约束了,尽管不时还是会开小差,但是只要我把目光投向他,他就会收敛很多,他感觉这是老师和他之间地一种默契,老师是在为他好。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点,一时地压制学生,“罚”可能有用,但是想真正转化学生,那一定是要教师花心思的,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而且是个长期的教育过程。
二、关心和爱护是做好“特困生”工作的基础
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对“特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如何做好“特困生”的转化工作,方法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一句话,必须用“爱心”来实现。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来对待“特困生”,才能打到他们心灵的深处。用“父爱”和“母爱”获得他们的信任,是转化“特困生”工作的基础。后来,我会常常找到这位同学,与他谈心,问问他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慢慢的我发现他变了,成绩提高了,一些坏习惯也在慢慢地改掉。与优秀生相比,“特困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都不太理想,甚至有的还比较恶劣,他们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但是,他们也有自尊心,也有被同学和老师爱护的愿望,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老师的一视同仁,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体谅与理解是激励“特困生”转化的关键
陶先生教导我们:“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虫害,这样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免枯萎”。要能“认识”学生,特别是认识“特困生”,“体谅”与“理解”、“支持”与“帮助”是很重要的一环。“体谅”与“理解”、“支持”与“帮助”的行为,可以导致信任和接受的行为反应。体谅“特困生”,扫清师生心理障碍,可以缩短师生心理差距,为转化“特困生”创造条件。
我班有一个女生,上课常常迟到,有时还打瞌睡,成绩也差,在老师眼中她是一个“懒”学生。我也常常批评她,每次她都低头不肯声。直到到有一次她妈妈来学校接她去看病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学生体质差常常生病。第二天,她照样迟到,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微笑着要她回座位坐好,她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课后我找到她告诉她以后她可以晚10分钟上课,她同样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一天下午,她来找我对我说:“史老师,我身体不好上课有时要打瞌睡,如果我睡着了你能把我叫醒吗?”我说:“好!”后来,她上课迟到、打瞌睡的次数少了,成绩也进步了。事实证明:“特困生”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教法,只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他们一定能转化为好学生。
“特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变的。他们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信心动摇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从动摇中鼓励他们坚定的信心,教育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他们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有利进步转化的条件。
总之,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的“亲密接触者”,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现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对待“特困生”,更不能歧视挖苦他们。我坚信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教师的教育唤起了学生理性的认同、情感的共鸣,学生的心灵才会绽放自信、美丽、成功的鲜花。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论文
由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所想到的 ——浅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战争年代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实际需要相结合,有效性明显。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降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联系实际 个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非常重视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特殊时期、科学化时期等几个阶段。总体上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成功且有效的,但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渐渐处于尴尬境地,有效性降低,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从建党前后到1929年是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成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有许多领导同志深入到工农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毛泽东也很注重对工农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早在1925年初,就在韶山一带开办农民夜校,利用学习文化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指出“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讲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1927年,毛泽东在领导“三湾改编”中建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军队民主制度,从而在军队中开展了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系统的总结了我党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着重批判了单纯军事观点、军阀主义、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阐明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这是我军建设和政治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重要标志。”这段时期,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特点是实现组织化,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革命根据地建设逐步形成。
1929年到1944年是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制度化,在各级组织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目的、方法更加明确,实现规范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趋于成熟。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1931年2月正式成立了红军总政治部,从而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5页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作者简介:徐秀明,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历史进程,红旗中学政治教师
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和规范。这一时期,党内的主要领导人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1934年在红军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毛泽东也亲自抓全党全军的政治工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如
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报告是“八路军、新四军政治工作问题的全面总结„„不但特殊地解决了军队政治工作问题,而且也一般地解决了我党历史经验、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上的许多问题。”是党和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又一重要文献,标志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成熟。
1944到1957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时期。如果说党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逐步在党的各级组织中、军队中实现组织化,制度化,那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面向群众,在群众中大规模展开,群众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了群众路线的方向,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此后,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解放战争中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文献。文章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方法,说服教育方法来解决,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是对新形势下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发展时期的里程碑。”
1957到1980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化倾向明显,鼓动性很强,广大群众热情饱满,积极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群众化运动伴随着共产党的失误,也渐渐出现偏差,人民只知道贯彻党的政策,确没能完全了解并制止这些失误。即使文革结束后,思想政治工作仍很难改进。直到1980年,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开始逐步迈入正轨。
概括以上四个阶段,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和日常思想教育„„所谓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就是系统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所谓日常思想教育,就是结合具体形势和群体或个人需要而进行的形势政策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纪律教育以及个别思想转化工作等。”从中可以看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但因为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4]转引自张永明《〈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与〈古田会议决议〉》的历史关联,职教论坛,2009年6月。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6]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适应群众需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有效性仍然很明显。处于战争的紧急状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国家需要,也是人民乐意接受的。大家急切渴望翻身解放,广大人民所迫切需要的正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共产党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剥削阶级,实现公有制,为了使自己和无数受苦受难的工农群众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他们愿意投身革命,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只为了那个共同的梦想和信念。建国后,人民群众对于领导他们翻身解放的共产党更加信任,对于美好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向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愿望相结合,有效性也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后,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科化时期。在各级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许多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利益的多样化和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出现了重经济利益,轻思想领先;重智力发展,轻德育培养的情况,时常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两张皮’和‘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导致了不少挫折和教训。”渐渐的,学科化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党仍旧沿用老一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群众已经不能接受这些与自身实际要求不相符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降低。虽然社会各界也在努力寻求解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内容、方法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是直到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那么结合党以往的成功经验,当代社会又该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如同共产党以前一样,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相结合,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相契合。对于教育者所灌输的政治观点,受教育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需要、理解、期望与接受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的,符合其自身经济利益及发展需要的,就能得到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择取上,就不仅要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及风格,而且要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内心需要。”邓小平也说过“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而要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来讲,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社会价值的倾向,突出个性塑造和个人价值。一个个性化,重视自我的社会,与之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2003年,胡锦涛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004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8]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9]张梅娟《情感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视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7月。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145页。[11]转引自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过去很长时间我们习惯性的忽视个人价值,使受教育者失去自我,最终也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而如今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就有必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突出个性塑造。“要保证受教育者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新才能,养成受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从而在塑造个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完美统一。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讲,要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有深刻把握,对复杂的人性有深刻分析。人性都是在环境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环境相对单纯,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也容易诱发一些人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加上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多种取向,形成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的局面;由此出现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时刻注意对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反映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还继续沿用以前的陈词滥调,势必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效,不能及时解决人们思想的困惑。所以理论工作者要及时针对社会新情况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此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实践。不管是理念的转变还是理论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最终都需要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绝不能只停留在学术领域。
[12]转引自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
[13]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14]郭国祥《文化越是多元化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学术论坛,2005年第4期。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内容提要: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更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语文之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联系,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 ”的道理。学生在这情景之中,激情满怀,尽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语文与生活就在学生的学习中融为一体了。这样与生活的“对话”,让语文教学有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也让孩子有了更多属于自己展翅翱翔的天空,不再局限于小小教室和三尺讲台。这就验证了这样一句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
关键词:语文与生活 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现代教育气息和时代的创新精神。它主张把教育放到生活这个大的书中,不要禁锢于小小的学校,要在生活中学习,把学习放到生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文的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对生活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都极其广泛的学科,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师说,他们在教学时,会收集些和课文类容联系很密切的图片,特写的啊,整体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相关的画面前。古代建设的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名族的会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这样的生动效果。我旁听过这样的教学列子,那位老师在讲解《三顾茅庐》时,就搜集了关于《三国》里诸葛亮和刘备等桃园三兄弟的照片,放着幻灯片,还有一段三国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下绘声绘色的讲解课文,让我们旁听的老师都感受到了当年刘备请诸葛亮的那份坚持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着那些生动的照片,闭上眼仿佛耳畔回响着三国那段经典的历史伟人的对话,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对历史故事的描述,谁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的氛围里呢。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这堂生动的语文课时之中。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学一年级孩子《春天来了》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春天的足迹,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躺在草地上,或者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草冒出小脑袋了。”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的说“躺在草地上的时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戏,他们悄悄地挠我痒痒。”„„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春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再现生活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总之,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随时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2年第4期 《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9期 《小学语文报》2010年第3期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论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读后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识的形成离不开行动,创造也必须在实践中产生。所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理论,也必须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有自己的思考。
第五篇:学陶行知悟真教育
学陶行知 悟真教育
真教育是与世界万物亲近的教育,真教育要求教师真实自然为师,真实自然教学。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
真教育是教师带领学生与人民万物亲近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一种与人民万物亲近、在大自然、大社会里办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与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③也就是说,学者与人民亲近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与万物亲近才能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实际上就是陶先生一生着力推行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陶先生竭力反对为教育而教育,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并用日常生活中的种田、游泳等论证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他说:“种田这种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倘若只管课堂的教授,不去实习,即使学了好几年,恐怕一到池里,仍不免要沉下去。”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就是一所拆去围墙、亲民亲物的学校。当然,陶先生所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围墙,而且矗立在教师心中的一垛与生活隔离的墙。晓庄学生每天上午大部分时间阅书,所阅之书,一为学校规定者;一为随各个人自己性之所好者。下午工作有农事及简单仪器制造,到民间去等。晚上有平民夜校及做笔记、日记等。育才学生除跟教师学外,还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和自然界去学。为了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育才学校每日给予儿童相当时间,作为自由思考和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真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教育。陶先生倡导的真教育又是一种能解决问题,能创造新价值的教育。他以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困难,尤其不是真教育。”④“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书百万卷有何益处?”⑤“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培养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陶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就对学生提出了二十三常能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其中有七项是高级常能,即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担任翻译、会临时讲演、会领导工作。对毕业生则提出必须具备应付社会环境所必需的人格以及制裁天然环境、生利和休闲所必备的知识技能。陶先生十分强调真教育是创造新价值的教育,不能创造新价值,就不是真教育。他严厉批评中国读书的人不去生利,是极不好的现象。要求教育者使学生“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在这一方面,陶先生对于职业教育有过许多精当的论述。陶先生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先生倡办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以及先生对职业教育的师资、设备、课程和学生的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真教育的真谛。在先生看来,真教育就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要学生做真人、教师自己就得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在育才学校办学最艰苦的日子里,陶先生带领师生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一律归公,任何人不得挪用分文。为此,陶先生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有次,募捐归来途中,他忽然发现私款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虽然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决不从公款口袋拿一分钱,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他提出“建筑人格长城”,要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当他得知二儿子陶晓光为了求职,托人搞到了一张假学历证明时,即刻写信指出“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并叮嘱“追求真理做真人”。在陶先生真教育思想和伟大人格精神的鼓舞下,育才学生自觉地学做真人,据当年育才学校的留校生、现任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副会长吕长春老人回忆,育才学校所有参加革命的学生,没有发现哪一个是叛徒。这个了不起的事实,充分证明陶先生的真教育在育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如今,面对教育现状,我们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愈来愈显示着它永恒的价值。如今,在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张皮现象明显存在,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学行为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虚假的表演,有的教师上课象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过分追求技巧,为形式而形式,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表面看似热闹非凡,但一笑之后,学生收效甚微;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动辄让学生课堂讨论,名为贯彻新课程要求,而实际上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包揽一切,学习能力差的当旁听,成陪衬,学生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成了一种虚假的形式;一些学校不顾三令五申,无休止加班加点,向师生施压,以师生健康为代价换取少数学生虚假的高分;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假大空”严重。同时,对德育工作的评价只听汇报、只看过程,不论结果,不看实效,自欺欺人的虚假行为随处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根子在应试教育。充满功利色彩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死知识而无真本领,只有高分数而无高素质的人来。只有靠真实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试教育是无论如何培养不出真善美的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