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必胜经典材料研读---林则徐

时间:2019-05-14 09: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作文必胜经典材料研读---林则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作文必胜经典材料研读---林则徐》。

第一篇:高考作文必胜经典材料研读---林则徐

林则徐

1.生平: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

林则徐(1785—1850)在禁烟运动期间,为了“探访夷情”以制定“控制之方”,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纸,并在府中组织了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翻译成中文,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其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林则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梁启超、严复等人也曾“广译五洲近事

2.相关评论:

1解读林则徐:与其说福建人开放 不如说福建人包容 ○ “由于自小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熏陶,林则徐不仅拥有博大胸襟,还善于吸收知识并能付诸实际行动。”在采访中,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馆长林峰对记者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名言中的‘海纳百川’一词并不是林则徐原创,是他从四书五经中提取而来。” “在前人的思想里,学理论是没用的。林则徐在鳌峰书院中,被灌输以‘经世思想’,即所学理论应与实际结合。他首次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和龚自珍、魏源、黄爵滋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林峰说,“在八闽大地上,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禁毒史上名垂千史,在中华民族领袖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中得到充分肯定。” 开眼看世界 重经世致用

“开放是主动的,包容是被动的。事实上,福建的开放性不够,福建人身上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包容性。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是具有包容性精神的典型人物。”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在私塾教书,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林则徐不断接受爱国及民族思想的熏陶。虽然他在参加三次会试后才考中进士,入仕做官。但在此之前,林则徐在厦门,早已初识官场。”林峰说,“第一次会试落第时,他到厦门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门负责商贩洋船来往,并感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太大,岂料自己一生的事业大部分都献给了禁毒。”

“1839年,澳门的巡阅,给了林则徐一次近距离、全方位接触和观察外国人生活方式的机会。在澳门的日子,林则徐开始聘请翻译,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翻译了大量资料,并制作成抄报递交皇帝。林则徐组织译员翻译了大量外文书籍和新闻报刊,开国人现代翻译之先河,林则徐的《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月报》等书籍,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也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今日时势,观其外表,犹一浑全之器也,而内之空虚,无一足以自固’,看清楚现状的林则徐不得不更加坚定“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林峰说,“这位士大夫,开始了自己“开眼看世界”的壮举,勇敢地在那片封建的土地上,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 对国际贸易的包容

“林则徐的包容还体现在他对中外贸易的一种包容。在林则徐巡查澳门期间,他宣布国际贸易不能断,但非法贸易绝不可有。”林峰感叹,“林则徐用他的包容让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他用自己的广博的知识以及睿智的远见为落后的中国敲响警钟。”

“林则徐的包容也体现在他对事物的宏观认识上。林则徐在江苏任上时,他不仅禁止鸦片贸易,而且在研制戒烟药也下足了功夫。”林峰对记者说,“林则徐不仅有胆有识,凡事也想得周全,他意识到单纯的禁烟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专门组织研制根绝烟瘾的戒烟药,希望能够缓解甚至根绝吸食鸦片者的烟瘾。” 首例运用国际法 智斗英国人

“林则徐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并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为了用新知识捍卫国家的主权,他组织翻译国际法,成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

“1839年,一批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嘴殴打当地居民,其中一居民林维喜因伤重于次日不治身亡。案发后,林则徐严令义律交出凶犯抵罪。义律拒交凶手,并无视中国法律主权,在一艘英国船上自行开庭“审讯”,以“该犯罪不发觉”为词,使凶手逍遥法外。”林峰说,“因为熟识国际法,英方的砌词狡辩被林则徐识破,他根据国际法准则要求英方交出凶犯,据理力争,有理有节。在遭到英方拒绝之下,他下令停止向英船供应柴米食物,并撤走为英国人工作的中国人,这项命令逼得英国人不得不离开尖沙嘴,但最终无法逼他们交出凶手。”多年来对林则徐的研究,林峰不禁感慨万分,“在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西方侵略者的船坚利炮,使林则徐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海防、军备的落后,他开始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开始了解、包容、吸收西方的新事物。增设西洋大炮,整顿海防,了解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情况,以一个包容的态度去拯救一个国家的开放。”

2解读林则徐:异乡为官 未了故乡情 ○这些是罂粟花,它们可以制成鸦片,吸食鸦片将极大地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在那些与鸦片抗争的年代,我们要感谢并记住林则徐爷爷。”在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内,鲜艳的罂粟花在投影仪的作用下遍地开放,游客们忙于惊叹眼前的景象,一位妈妈向8岁左右的小儿子介绍着民族英雄林则徐。

本网记者走进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采访了馆长林峰。林峰向记者介绍,“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在中国历史上,林则徐、郑成功、孙中山、陈嘉庚均享有中华民族英雄美誉,但是林则徐在当中尤为典型,放眼西方、抗敌御侮,所有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英雄豪情,使他的民族英雄称号实至名归。” 爱国忠君 爱乡爱民

“毛泽东曾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揭幕者’。在抗敌御侮期间,林则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福建精神让所有人叹服。”林峰说,“林则徐身上的爱国爱乡精神是不言而喻的。清代的为官制度,是不允许官员在家乡本地任职,任职至少要在5百里以外的地方。两次丁忧期间,林则徐返乡为家乡人民做了多件大事。”

林峰说,“道光年间,地处福州城西南角的乌山是城内的一处名胜,而城外的仓山地区是租界地,洋人可以在城外租地但是不能入城。某日,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和一名医生租赁了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城内人员劝说他们搬出城内却遭到拒绝,此事引起了林则徐的不满,他本不是福建本地的官员,却积极联合城内部分乡绅以及福州城内书院的学生上书提出抗议,要求效法广州,驱逐英人。”

“林则徐有强烈的爱国爱乡情结。”林峰说,“林则徐晚年,他顾虑英军北上,故带病雇一条小船,亲自坐船到闽江巡查,沿着闽江一路视察两岸形势,一直走到入海口。在考察福州海防后,他将自己所看所想写在报告中递交官府。在报告中,他强烈建议在闽江口修建和加固马尾的北岸炮台、南岸炮台,连江的长门炮台和琅岐的金牌炮台。他提议的这些举措在防范外国侵略上起到极大作用。”

还福州人民一个西湖

“正值春天,福州西湖的桃花开得鼎盛。福州人与西湖有着深厚的感情,历史上,西湖湖面最广时曾达到方圆40余里。而这个与福州人息息相关的湖,在清朝道光年间,却开始慢慢变小了。”林峰说。

“西湖变小,主要是因为西湖周围的那些地主土豪,他们为了扩大占地面积,强行把土块推到湖里,并乘机将淤积起来的土地开发成肥沃的农田。长此以往,西湖的面积越来越小。”林峰说,“西湖一缩小,对水涝、旱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福州西湖的水是直接流到内河里,缩小的西湖直接影响到内河水的问题。官员、群众等都意识到了西湖缩小的不良影响,但无人站出来。”

“道光八年,因父亲去世,时任江陵布政使的林则徐回到福州守孝。当得知西湖的情况,他毅然站了出来,并征得了当时的闽浙总督孙尔准和福建巡抚韩克均的同意,撰写了《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告示一公布,便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但同时也刺激了那些既得利益者,许多豪强劣绅为保住自身利益,开始反对,四处造谣说,疏浚西湖是林则徐等人在为自己谋利。” “后来,林则徐等人的倡议获得了朝廷的支持,并获准疏浚西湖。疏浚西湖期间,林则徐将办公场所设在西湖内的宛在堂,并亲自督工疏浚工作。”林峰说,“他布署了具体的施工的方案,注重细节,严禁施工的工头从中谋利,严禁克扣民工的工钱,在他的层层把关下,西湖的疏浚速度大大加快,一年左右就完成疏浚任务。”

“为了杜绝西湖日后再被人侵占,林则徐在西湖湖边砌筑了石驳岸。在石驳岸的保护下,西湖至今还维持着林则徐当年疏浚后的面积。在疏浚西湖之后,林则徐将李纲祠移建到了西湖边,并题写了一对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林峰感叹道,“这对楹联真实地反映了林则徐对故乡的心境。他的一生爱民为民,是福建精神的典型代表。” 返乡支援敬节堂 林则徐是慈善家

在采访中,林峰特向记者介绍一个石碑,碑上刻有“省会敬节堂”字样,这个石碑是当年林则徐等人在福州组织慈善创办“敬节堂”的例证。林峰说向记者介绍石碑来历,“1825年,闽浙总督赵慎畛倡议建立敬节堂,并带头捐赠白银一千两。随后,林则徐等人纷纷捐钱支持此举。因母亲病逝,林则徐返乡守孝,在丁忧期间,他对敬节堂处处上心,并撰写了《敬节堂章程并叙》。“敬节堂类似于现在的福利院,专门从事慈善救济事业。当时的敬节堂主要救济读书人家中无儿无女的寡妇。”林峰说,“林则徐非常关心敬节堂,这面古碑,使人们重温了那段感人的历史,林则徐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同时也是一位心系同乡疾苦的公益慈善家。”

3“英夷”不怕林则徐 ○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仅让一向以“天下共主”自居的堂堂天朝上国暴露了其虚弱不堪的本相,也让当时的许多“治世之能臣”一生的事业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甚至从此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成为大时代造就的悲剧式人物,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等。

以琦善为例。此公年纪轻轻就坐上了清政府中最为重要的地方大员——直隶总督的位子,可谓是满人中的佼佼者。但自从被道光皇帝派往中英交涉的前线之后,面对陌生的敌人,琦善立即进退失据,威风全无。在和英国人签订了《穿鼻草约》之后,即被皇帝罢官免职,还被抄没了家产。虽然此后不久,他重获起用,前去弹压太平天国运动,但鸦片战争中的这段经历,对于琦善而言,真可谓是其人生的一大败笔。

与琦善相比,另一位满族大员耆英更加不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乃至战争结束之后的几年之内,耆英实际上担当起了清政府的外交部长的责任。他忍辱负重,极力与“英夷”虚与委蛇,倒也把洋人哄得团团转。可是,在那个年代里,他的这种处理外交的柔软手段,很容易被朝廷里占大多数的强硬派指责为有失“天朝上国”的脸面。最终,耆英极其狼狈地从中英交涉场上退出,并因此而丢了性命。

当然,由于时运极为巧合等偶然的原因,有的人也因为同样一场战争而成就了万古流芳的英名,如几被后世尊为“神话”的林则徐。

实际上,这个被后世史家范文澜先生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踌躇满志地抵达各国商人云集的广州之时,其思想并未脱离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华夷之别”的范畴,他对英夷的认识还停留在“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紧,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的可笑水平。因此,他对待在他眼里和怪物没有多少差别的英夷,不可能采用平等的视角,必然是将贩卖鸦片和一般的中外贸易混为一谈,最终使得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事变。后来,道光皇帝等人指责他“轻启边衅”。平心而论,这个指责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

关于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以上是被后人所忽略的部分。不仅如此,林则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还有不少被后人所误解的部分。譬如,1840年6月下旬,英军远征军六七千人在海军司令伯麦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的率领下,先后抵达广东海面后,他们并没有直接攻击禁烟运动的中心广东沿海一带,而是只留下了数艘战舰对广东海口进行封锁,之后,余下的大部队径直舍弃广东而北犯福建、浙江、上海和天津的大沽口等地。

对此,我们的教科书长期以来都一口咬定这是林则徐在广东积极备战的成果。正因为林则徐领导下的广东对英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做了积极而充分的准备,才让英国人有所顾忌,不敢在广州滋事,而是避实击虚,选择骚扰准备不足的更北面一些的沿海地区„„

可以说,这种近似完美的解读,一方面进一步凸显了和强化了林则徐所固有的高大形象;另一方面则暗含着侵略者都是“纸老虎”,并非不可战胜的逻辑,终于让我们这个失败者获得了一种近似于阿Q式的精神意淫的快感。正如中国近代史专家茅海建教授在其著作《天朝的崩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1版)一书中的精彩论述,“处在失败中的人们,找不到胜利的迹象,最容易产生某种希望。林则徐就是这种希望。而且战局越失利,局势越危急,这种希望之火就越放光芒。”

而且,如果我们能够回溯一下历史的话,就会知道这样的误读,其实并非解放后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哺育下的新史家的得意之笔,而是其来有自,颇有些渊源的。

还在1841年5月,林则徐刚刚获罪免职之后不久,广东民众在一份充满了使气斗性、徒逞口舌之快的檄文里,就这样质问英军:“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由此可见,当时即有不少广东的民众认为:如果朝廷不撤换林则徐,则英国人是断不能取胜的。英国人之所以在中国境内攻城略地易如反掌,并不是因为中国落后,而是因为朝廷改用了诸如琦善之类的“奸臣”。这样,林则徐就因为没有在任上和英军直接对垒,幸运地成了民间的一种精神寄托。

应当说,这种思想在当时还是非常普遍,很有些“民意基础”的。即使是官方和知识界也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茅海建教授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说:1841年1月,闽浙总督颜伯焘和新任浙江巡抚刘韵珂,就不顾道光皇帝的忌讳,主张重新启用获罪革职的林则徐,其理由之一正是——“夷所畏忌”。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史著《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一向互相敌视,拥有不同的话语模式的清朝官民倒是出奇地一致。

当然,尽管众口一词,颇有些三人成虎的况味,但是,倘若衡之以当时的史实,则我们不能不说,将英军没有直接进攻广东的原因解读为英国军人害怕与林则徐交战,是完全违背基本史实的一厢情愿的误读。茅海建教授对此曾经旗帜鲜明地指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

事实上,当时的英军之所以没有选择进攻广东,并不是害怕林则徐的武备,而是英国的军事行动的既定方针就是舍弃广东,撇开林则徐,北上清朝政治版图的中心地区,寻找比林则徐官职更高的官员解决争端。而一旦谈判不成,则将在长江下游和北方地区继续开战。

上述英国的整个战略可见于当时的首相巴麦尊给英国远征军的训令。其中的详情,郭廷以和茅海建等教授的著作中均有披露,综合其要点为:一是在珠江口建立封锁;二是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以及扬子江口和黄河口;三是在进至白河口(大沽口)后,向北京投递照会,如无满意答覆,可决定进一步行动。

对照其后英军在中国沿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可以知道他们完全是遵照战前所制订的预案采取行动的。而英国当局之所以有如此的军事计划,民国时期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认为,这是英国人不了解当时清朝的国情。如果他们了解的话,必然会找林则徐,“在广州与林则徐决胜负,因为林是主战派的领袖”(见《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但对于林则徐个人而言,正是因为英军的这一“不懂中国国情”,才给了他完身而退的一个绝好的机会,也于偶然之间成就了一个关于林则徐的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在《清史大纲》里有这样的评述:英国人没有进攻广东,那是林则徐的运气好,这“成全了林则徐的令名,而国事也就不堪问了”。言外之意,假若英国人的战略目标确定在广东一带的话,那么,林则徐的失败就是必不可免的事情,他的下场并不会比后来的琦善、耆英以及叶名琛等当轴诸公好到哪里去。

这样立论并非危言耸听。

单从当时广东的军事实力而言,虽然林则徐充分考虑到了英国可能发动的军事行动,并为此而积极备战,整军修武,充实水师,加固炮台,举办团练。但其战略思想和军事实力与浙江的定海、宁波等地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就军事战略来说,无非是玩弄些“民心可用”的老教条;就具体的战术而言,也还基本上停留在中世纪冷兵器时代的水平,用郭廷以先生的话就是“所用武器不外弓、矢、刀、戟、藤牌、鸟枪、扛炮、喷筒”(见《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这些武备与沐浴着工业革命阳光的英国人的“船坚炮利”相比,根本不在同一个级别上。可以说,这些落后的玩意儿,英国人压根儿就没有放在眼里,自信“二艘军舰即可将其赶散”、“中国之敌外国不过纸上言语”。因此,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惧林”之说。

上述的这个结论还可以由林则徐去职后,虎门大角、沙角炮台等岸基防御阵地的轻易失陷和广州的被围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的突然沦陷作为参照。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东各个海口的失陷可以归过于琦善等人的妥协和无能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那可是1842年之后将近20年时间内所发生的战事。按道理讲,彼时广州等地的防务应当比当年牢固多了,强大多了。但在英军的进攻之下,还不是轻易地就丢掉了省城广州,甚至连总督大人叶名琛都成了英军的俘虏吗?

我们实在不能不承认的是,以当时中国上层集团封闭落伍的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和中世纪的军事实力,无论是广东也好,浙江也好,直隶也罢,对于虎视眈眈挟着先进的西方文明而来的英国人而言,都是不堪一击,根本不在话下的“小菜一碟”。这一点已经被近代以来无数次中外纷争的结果所证实,自是毋庸讳言。因此,倘想在欧美列强环伺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求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传统的那些老办法是万万不可能的了,非得痛下决断,洗心革面,别寻新法不可。

关于这一点,慢慢觉醒过来的林则徐其实是最清楚的。后来,他在遣戍新疆的途中,写了一封信给友人,信中他这样总结道——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转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别的暂且不论,单凭这一点,我们这位运气奇好的林大人就具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服善之勇”,犹然不失古君子之风。生活在21世纪的吾辈不必像蒋廷黻先生那样一味苛求贤者,说他一味明哲保身,明明看出了大清朝的疲弱所在,却“不肯公开提倡改革”,甚至说“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云云。须知,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情,林则徐作为一个慢慢觉醒的中国人,他不可能超越当时种种主客观环境的制约,做出更加惊世骇俗的大事来。毕竟,战后的林则徐还是说出了类似的心里话,虽然他是在私人信件里面说的,而且一再叮咛收信人不要对外张扬他的这些观点,但此举仍然弥足珍贵。与此相较,当世和后世那些顽固地认为英国人害怕林则徐,只要朝廷不将这位忠臣革职,不重用只会屈膝投降的奸佞小人,那么在鸦片战争中大清国必将完胜英国的论史者,其见识实在还远远不如当年这位迁戍新疆途中的年近60岁的老翁。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仅让一向以“天下共主”自居的堂堂天朝上国暴露了其虚弱不堪的本相,也让当时的许多“治世之能臣”一生的事业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甚至从此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成为大时代造就的悲剧式人物,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等。

以琦善为例。此公年纪轻轻就坐上了清政府中最为重要的地方大员——直隶总督的位子,可谓是满人中的佼佼者。但自从被道光皇帝派往中英交涉的前线之后,面对陌生的敌人,琦善立即进退失据,威风全无。在和英国人签订了《穿鼻草约》之后,即被皇帝罢官免职,还被抄没了家产。虽然此后不久,他重获起用,前去弹压太平天国运动,但鸦片战争中的这段经历,对于琦善而言,真可谓是其人生的一大败笔。

与琦善相比,另一位满族大员耆英更加不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乃至战争结束之后的几年之内,耆英实际上担当起了清政府的外交部长的责任。他忍辱负重,极力与“英夷”虚与委蛇,倒也把洋人哄得团团转。可是,在那个年代里,他的这种处理外交的柔软手段,很容易被朝廷里占大多数的强硬派指责为有失“天朝上国”的脸面。最终,耆英极其狼狈地从中英交涉场上退出,并因此而丢了性命。

当然,由于时运极为巧合等偶然的原因,有的人也因为同样一场战争而成就了万古流芳的英名,如几被后世尊为“神话”的林则徐。

实际上,这个被后世史家范文澜先生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踌躇满志地抵达各国商人云集的广州之时,其思想并未脱离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华夷之别”的范畴,他对英夷的认识还停留在“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紧,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的可笑水平。因此,他对待在他眼里和怪物没有多少差别的英夷,不可能采用平等的视角,必然是将贩卖鸦片和一般的中外贸易混为一谈,最终使得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事变。后来,道光皇帝等人指责他“轻启边衅”。平心而论,这个指责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

关于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以上是被后人所忽略的部分。不仅如此,林则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还有不少被后人所误解的部分。譬如,1840年6月下旬,英军远征军六七千人在海军司令伯麦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的率领下,先后抵达广东海面后,他们并没有直接攻击禁烟运动的中心广东沿海一带,而是只留下了数艘战舰对广东海口进行封锁,之后,余下的大部队径直舍弃广东而北犯福建、浙江、上海和天津的大沽口等地。

对此,我们的教科书长期以来都一口咬定这是林则徐在广东积极备战的成果。正因为林则徐领导下的广东对英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做了积极而充分的准备,才让英国人有所顾忌,不敢在广州滋事,而是避实击虚,选择骚扰准备不足的更北面一些的沿海地区„„

可以说,这种近似完美的解读,一方面进一步凸显了和强化了林则徐所固有的高大形象;另一方面则暗含着侵略者都是“纸老虎”,并非不可战胜的逻辑,终于让我们这个失败者获得了一种近似于阿Q式的精神意淫的快感。正如中国近代史专家茅海建教授在其著作《天朝的崩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1版)一书中的精彩论述,“处在失败中的人们,找不到胜利的迹象,最容易产生某种希望。林则徐就是这种希望。而且战局越失利,局势越危急,这种希望之火就越放光芒。”

而且,如果我们能够回溯一下历史的话,就会知道这样的误读,其实并非解放后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哺育下的新史家的得意之笔,而是其来有自,颇有些渊源的。

还在1841年5月,林则徐刚刚获罪免职之后不久,广东民众在一份充满了使气斗性、徒逞口舌之快的檄文里,就这样质问英军:“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由此可见,当时即有不少广东的民众认为:如果朝廷不撤换林则徐,则英国人是断不能取胜的。英国人之所以在中国境内攻城略地易如反掌,并不是因为中国落后,而是因为朝廷改用了诸如琦善之类的“奸臣”。这样,林则徐就因为没有在任上和英军直接对垒,幸运地成了民间的一种精神寄托。

应当说,这种思想在当时还是非常普遍,很有些“民意基础”的。即使是官方和知识界也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茅海建教授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说:1841年1月,闽浙总督颜伯焘和新任浙江巡抚刘韵珂,就不顾道光皇帝的忌讳,主张重新启用获罪革职的林则徐,其理由之一正是——“夷所畏忌”。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史著《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一向互相敌视,拥有不同的话语模式的清朝官民倒是出奇地一致。

当然,尽管众口一词,颇有些三人成虎的况味,但是,倘若衡之以当时的史实,则我们不能不说,将英军没有直接进攻广东的原因解读为英国军人害怕与林则徐交战,是完全违背基本史实的一厢情愿的误读。茅海建教授对此曾经旗帜鲜明地指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

事实上,当时的英军之所以没有选择进攻广东,并不是害怕林则徐的武备,而是英国的军事行动的既定方针就是舍弃广东,撇开林则徐,北上清朝政治版图的中心地区,寻找比林则徐官职更高的官员解决争端。而一旦谈判不成,则将在长江下游和北方地区继续开战。

上述英国的整个战略可见于当时的首相巴麦尊给英国远征军的训令。其中的详情,郭廷以和茅海建等教授的著作中均有披露,综合其要点为:一是在珠江口建立封锁;二是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以及扬子江口和黄河口;三是在进至白河口(大沽口)后,向北京投递照会,如无满意答覆,可决定进一步行动。

对照其后英军在中国沿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可以知道他们完全是遵照战前所制订的预案采取行动的。而英国当局之所以有如此的军事计划,民国时期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认为,这是英国人不了解当时清朝的国情。如果他们了解的话,必然会找林则徐,“在广州与林则徐决胜负,因为林是主战派的领袖”(见《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但对于林则徐个人而言,正是因为英军的这一“不懂中国国情”,才给了他完身而退的一个绝好的机会,也于偶然之间成就了一个关于林则徐的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在《清史大纲》里有这样的评述:英国人没有进攻广东,那是林则徐的运气好,这“成全了林则徐的令名,而国事也就不堪问了”。言外之意,假若英国人的战略目标确定在广东一带的话,那么,林则徐的失败就是必不可免的事情,他的下场并不会比后来的琦善、耆英以及叶名琛等当轴诸公好到哪里去。

这样立论并非危言耸听。

单从当时广东的军事实力而言,虽然林则徐充分考虑到了英国可能发动的军事行动,并为此而积极备战,整军修武,充实水师,加固炮台,举办团练。但其战略思想和军事实力与浙江的定海、宁波等地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就军事战略来说,无非是玩弄些“民心可用”的老教条;就具体的战术而言,也还基本上停留在中世纪冷兵器时代的水平,用郭廷以先生的话就是“所用武器不外弓、矢、刀、戟、藤牌、鸟枪、扛炮、喷筒”(见《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这些武备与沐浴着工业革命阳光的英国人的“船坚炮利”相比,根本不在同一个级别上。可以说,这些落后的玩意儿,英国人压根儿就没有放在眼里,自信“二艘军舰即可将其赶散”、“中国之敌外国不过纸上言语”。因此,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惧林”之说。

上述的这个结论还可以由林则徐去职后,虎门大角、沙角炮台等岸基防御阵地的轻易失陷和广州的被围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的突然沦陷作为参照。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东各个海口的失陷可以归过于琦善等人的妥协和无能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那可是1842年之后将近20年时间内所发生的战事。按道理讲,彼时广州等地的防务应当比当年牢固多了,强大多了。但在英军的进攻之下,还不是轻易地就丢掉了省城广州,甚至连总督大人叶名琛都成了英军的俘虏吗?

我们实在不能不承认的是,以当时中国上层集团封闭落伍的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和中世纪的军事实力,无论是广东也好,浙江也好,直隶也罢,对于虎视眈眈挟着先进的西方文明而来的英国人而言,都是不堪一击,根本不在话下的“小菜一碟”。这一点已经被近代以来无数次中外纷争的结果所证实,自是毋庸讳言。因此,倘想在欧美列强环伺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求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传统的那些老办法是万万不可能的了,非得痛下决断,洗心革面,别寻新法不可。

关于这一点,慢慢觉醒过来的林则徐其实是最清楚的。后来,他在遣戍新疆的途中,写了一封信给友人,信中他这样总结道——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转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别的暂且不论,单凭这一点,我们这位运气奇好的林大人就具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服善之勇”,犹然不失古君子之风。生活在21世纪的吾辈不必像蒋廷黻先生那样一味苛求贤者,说他一味明哲保身,明明看出了大清朝的疲弱所在,却“不肯公开提倡改革”,甚至说“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云云。须知,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情,林则徐作为一个慢慢觉醒的中国人,他不可能超越当时种种主客观环境的制约,做出更加惊世骇俗的大事来。毕竟,战后的林则徐还是说出了类似的心里话,虽然他是在私人信件里面说的,而且一再叮咛收信人不要对外张扬他的这些观点,但此举仍然弥足珍贵。与此相较,当世和后世那些顽固地认为英国人害怕林则徐,只要朝廷不将这位忠臣革职,不重用只会屈膝投降的奸佞小人,那么在鸦片战争中大清国必将完胜英国的论史者,其见识实在还远远不如当年这位迁戍新疆途中的年近60岁的老翁。

4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杰出先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林公晚年自刻印章语)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呢!在他身上,萦绕着佛家悲天悯人的情愫,其爱国佑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气概,体现了菩萨入世利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奉献精神。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高扬爱国主义,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回顾一下林则徐光辉的一生还是很有必要的。

出入儒佛 一身正气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1785年8月30日出身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比较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3岁即在其父林宾日办的私塾学四书五经;7岁开始习八股文;12岁便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府试;19岁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可见他从小即接受了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后为了生计,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并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邀任司书,后遇福建巡抚张师诚,深受赏识,在其幕府辅佐四年。由此社会阅历渐广,看到港口厦门等地社会风气败坏,嫖窃成风,鸦片走私及吸毒现象严重,深感厌恶,并寓志治理。

当年福建民众多数奉佛。如闽巡抚张师诚奉佛尤谨,曾辑《迳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自然深受影响。在他23岁(1807)时,曾手书当时佛教界最流行的《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八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其经本只有四寸多长,三寸多宽,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以便于随身携带。所书经咒(见插页),笔力遒劲,端严秀美,一丝不苟,足见其对佛教的虔诚与恭敬(林公逝世后,后人将其合订为一册,题为《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1987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将此书影印流通)。

1811年,林则徐考取进士,后授编修,在翰林院十年,得以接触国家机要档案、各地奏章等。目睹茫茫九州漕运不修,江河泛滥,民变丛生,而朝野上下,贪官污吏,吸毒成嗜,谎报政情,粉饰太平,十分义愤,便时时留心政事,图谋革新之道。

1820年后的十八年,林则徐由翰林院出任地方要职,历任江南道、杭嘉道监察御史,两浙盐运使,淮海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河南、湖北、江宁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他向友人表示决不与那些“利禄之徒”同流合污,要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他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例如每出行便发出传牌:“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迎接。”“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便饭,不必备办整桌酒席。”任内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厉行改革。对“汹汹将变”的灾民,反对调兵镇压,而是尽力“救灾放赈”、设“义仓”、“贷牛”、“为民请命”等,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修水利等方面,认为“河工尤以杜弊为先”、“赋出于田,田资于水,故水利为农田之本,不可失修。”因此,他任职一处,都比较注重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如在新疆,两三年里即组织开垦近百万亩荒地,推广“坎井”以利灌溉。为此老百姓将“坎井”改名“林公井”以志纪念。

由于他清廉干练,兴利除弊,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在宗教信仰及其活动方面,林则徐除在日理万机和戎马倥偬中,坚持“行舆日课”,不废诵经念佛外,在《林则徐日记》中还可以查找到不少他供佛礼佛、求佛祈雨、写经赠友、忌日持斋、兴办佛事的记述。例如:

1813年《癸酉日记》中载:“清晨,焚香叩头,斋心默祝”、“早晨,佛前供汤丸”。

1816年林公奉派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在《丙子日记》中有“游龙泉寺,„„在座食斋”、“望见庐山五老峰,巳刻至东林寺”,并瞻仰了该寺文物碑刻。

1819年林公奉派充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在《己卯日记》中记述由京赴滇沿途参拜的佛寺有河北安肃慈航寺、正定大佛寺、赵州古庙金山寺、湖南沅陵留云寺,有时干脆住在寺里。

1822年林公署浙江盐运使,在《壬午日记》中有“寄庆蕉园制府一禀,附交所书《心经》一纸”、“诣(杭州)吴山海会寺(观音)大士前祷雨”、“黎明,赴海会寺恭送大士返山”、“诣吴山各庙行香”的记述。

《林则徐日记》中类似的记述不少,可见林则徐参拜的寺院甚多,深沐佛化。他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为苏州观音庙题联一幅: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此联颇能反映出林公慈悲济世的佛化心襟。

在《林则徐诗集》中,也有不少反映林公参禅诵经、弘扬佛法、赞诵佛弟子、以佛咏景、以禅喻诗以及和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内容。例如:

1819年7月林公赴云南任考官,路过贵州黄平州飞云岩,岩上有观音大士立像,林公立即下车合十参拜诵经,在七古《飞云岩》中有句云:“中有古佛立亭亭,絆刍合十朝诵经。催落山泉作钟磬,秋色满岩云有声。”可见其虔诚心境。

1822年春,作七古《题冯笏軿“红杏枝头春意闹”图》,有句云:“三生慧福孰能兼,占尽韶华颇不廉。悟彻优昙天女散,不如趺坐一枝拈。”可见其超然物外、向往禅悟境界的心情。

同年还作有五古《“频伽礼佛图”为海宁朱贞女作》,中有句云:“不羡比翼群,不作精卫思,独爱妙音鸟,西方自修持。承颜老病母,稽首人天师。天人有沦谪,净土无分离。佛香出闺闼,白云满罘崽。„„遥看青莲花,已出七宝池。”可见其对民女守贞尽孝及极乐净土极尽颂扬之意。

1827年3月作有七律《题周相峰大令兴峄“湖上谒祠图”》,中有句云:“湖山也结甘棠想,香火难忘寸草心。比似圆通禅院里,宝书飞盖一长吟”。当时林公丧母在服阕中,请僧人作佛事超度亡灵,可见其充满孝思。

1829年,林则徐丁父忧回原籍福州守制时,有七古《题韩云窻抚部克均“龙湫宴坐图”》,中有句云:“雁山在郡不能有,康乐枉为永乐守。西来尊者此山开,掷杖云中玉龙走。涅槃一去蒲团空,但见法雨飞蒙蒙”、“是时公为入定僧,潮音千劫浑不膺。倏然挂杖一抚掌,龙来听法泉无声。拂衣笑视佛弟子,且为大千众生起。”林公把雁荡山大龙湫瀑布喻为西天佛祖掷杖化成的一条玉龙,而且是能听法受化的神龙,把飞溅的水花喻为蒙蒙法雨,使佛理与美景融为一体,想象丰富奇特。1830年6月,有七律《次韵酬潘星斋曾莹见怀之作》,中有句云:“懒吟回避债,倦客且参禅。”表明其宁愿趺坐参禅而懒得应酬众多的俗客。

1835年4月作有五古《题“生公石上论诗图”》,有句云:“读诗如说法,索解入三昧。„„点头片石和,挽手两人对。”说明作诗须借助于禅悟,使情境融为一体。

1841年作有七律《辛丑三月,室人生日有感》,中有句云:“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林公原配郑夫人也信佛,故以诵经祝寿。

从以上《林则徐日记》和《林则徐诗集》的择要例举中可以看出,佛教或佛教文化对林则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啊!我想,林则徐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其精神支柱与动力实源于儒、佛思想,并在社会实践中升华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我国丰富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提升、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这是我们佛教界值得自豪并应努力继承发扬的。

虎门销烟 气壮河山

此处的烟专指鸦片烟,即俗称之“大烟”。

鸦片是从尚未成熟的罂粟果里取出的乳状液体,经干燥后变成的淡黄色或棕色固体,味苦,主要成分为吗啡,医药上用作止泻、镇痛和止咳剂,称为阿片。此物毒性大,极易成瘾,可造成人体衰弱,精神萎靡。用作毒品时称为鸦片、阿芙蓉或大烟。

鸦片在唐代已有少量输入,供药用。十六世纪英、葡等西方殖民者侵入印度。1600年,英国设东印度公司,诱使印度农民种植罂粟,以所收果浆制成鸦片输入中国。清嘉庆元年(1796),朝廷以输入渐多,白银外流,影响国计民生,且鸦片毒害人民,下诏禁止鸦片进口。但英、美散商仍以武装走私和贿赂中国官员等手段大量输入。如嘉庆五年(1800)进口二千箱,至道光十七年(1837)竟激增达四万箱。英、美等国在本国内严禁鸦片的种植、贩卖与吸食,却为了攫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纵容与支持其商人向中国倾销鸦片,致使中国从政界到军界、商界乃至普通百姓嗜毒成风,白银大量外流,物价大涨。因此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政府实施禁烟,在清朝廷中形成了禁烟派与弛禁派。

林则徐是主要的禁烟派官员。他认为:“禁烟问题是关乎国家命运、国计民生的大事”、“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因此主张对外严禁鸦片走私,对内要“重治吸食”、“火烈民畏,故鲜死焉”。还具体陈述“禁烟六策”,提供戒烟药方。一再请求朝廷应“并力一心,誓除此害。”为此,道光皇帝连续8次召见林则徐,决定采纳他的意见。1838年底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广州市民奔走相告,热切希望这位气度凛然、表情严肃、黑须长髯的钦差大人能彻底禁烟。林则徐深为百姓禁烟的热情所感动,立即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协力查封烟馆,并严禁鸦片走私,向外国鸦片贩子和商人宣示缴烟谕帖,限令三天里将鸦片全部缴出,并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然而鸦片贩子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拒不交出,并极尽威吓、贿赂与散布谣言之能事,说林则徐不久即将返京。林则徐则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经明察暗访,捕获鸦片贩子首恶颠地,并下令围守英国人居住的商馆,断绝一切供应,暂停中英贸易,以示警告。3月27日,英驻中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被迫缴烟。缴烟完毕,林则徐即下令恢复中英贸易。在处理外事上,既维护尊严,一丝不苟,又注意政策,奖惩有别。

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等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2376254斤鸦片用盐和石灰卤化法当众销毁,群情激昂,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林则徐深知英、美商贩不会善罢甘休,便严整海防,改制战船,训练水师。并一改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重大课题。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邓廷桢任闽督。4月,英国会通过对华战争决议案。6月,大批英军炮轰广州,被林则徐击退。转犯厦门,被邓廷桢击退。7月5日英军攻占浙江定海,8月入天津海口,要挟清廷。道光皇帝在投降派的谗言下派琦善去天津谈判,谋求妥协。不久朝廷竟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先后派琦善、奕山到广州。他们在英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的淫威下不战自降,反倒成了敌人的帮凶,如拆除炮台,遣散兵勇,阻止人民群众的抗英斗争,以至广州沦陷。英国得寸进尺,于1841年4月扩大对华战争,兵临南京。1942年8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赔款割地(香港)宣告结束,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每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特别崇敬民族英雄林则徐,痛恨那些发国难财的卖国贼。它昭示我们,落后是要挨打的,“弱国无外交”,清末腐败的封建统治是造成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倍受凌辱的根本原因,它不是靠几个“清官”能力挽狂澜的。鸦片则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导火索和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证,中国人民为此饱受苦难,这段血的历史不能忘记。改革开放以来,一度灭绝的吸毒贩毒现象在我国又卷土重来,对此我们应加倍警惕,积极配合政府予在严厉打击。

1841年7月,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1845年后又转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50年11月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带病前往,在潮州普宁县途中病逝。一生可谓忠君爱国,死而后已。

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1841年被遣戍新疆赴伊犁的途中,犹念念不忘对英的战事。他在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船声”、“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群策当思制犬羊”,并仰天而问“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从这些激昂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民族英雄满腔的爱国激情和报国无门的郁愤之情。可以告慰忠良的是,历史的评判是公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被塑入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组浮雕中;联合国将世界禁毒日(每年6月26日)定在林则徐虎门销烟胜利之日,充分肯定了林则徐作为反抗外敌侵略的民族英雄及世界史上第一个实行大规模禁毒的政治家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如今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祖国神圣的领土香港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以说这是对林则徐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的最好纪念。

3.经典语句

1.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清代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仅是历代仁人志士的理想信念,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气度和责任。我们应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中精忠报国的精神和理念,立足本职岗位,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展示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3.清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高层次的把爱国主义精神上升到做人之魂的高度,诠释着爱国主义之魂的崇高、伟大、光彩。可见,爱国主义一直是古典文化中一个重要母题,是铸造中华民族之魂的文化渊源。

4.林则徐则提出考察的“五观”,即: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五观”至今还有其现实意义。所以,有专家建议用十临十观察德,即:临之以危观其勇、临之以利观其廉、临之以难观其谋、临之以权观其公、临之以困观其心、临之以繁观其勤、临之以苦观其性、临之以事观其质、临之以恶观其德、临之以邪观其正。

第二篇:《徐则林》观后感

看电影《林则徐》有感

胡琼文 六(3)

今天,我看了电影《林则徐》。看完后,我的心情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记叙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商人把大量的鸦片贩卖到我国,牟取暴利,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人民的健康。面临经济受损、人民受害、国防削弱的严峻形势,清朝政府表现得软弱无能。后来在有识之士的苦谏下,道光皇帝终于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迫使贩卖鸦片的洋人交出鸦片,那些洋人试图逃跑,但因林则徐已经把周围海域包围了起来,他们又都被抓了回来。林则徐在虎门期间,共缴鸦片19187箱,合计118万公斤,并加固了我国的海防武器。林则徐对缴获的鸦片进行了公开销毁,焚烧鸦片持续了23天,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这就是爱国大臣林则徐的事例。

我为中国有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民族英雄而感到万分自豪,我崇敬林则徐的谋略和勇气,敬佩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敢于同帝国主义进行硬碰硬的抗争。啊,林则徐,你真不愧是一个爱国如爱家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忠诚赤子!虎门销烟体现了林则徐为国为民的胆略和才干,也表明了广大群众禁烟拒毒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它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序幕,增强了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信心。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想:要使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不仅要有一个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央领导政府,更需要有一大批像林则徐这样的忠心报国的官员。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在不断提高,已经涌现出千千万万像林则徐这样赤胆忠心、为国为民分忧的好公民。

我们祖国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第三篇:徐亭林自荐信

自荐信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我是南昌教育学院综合部教学部10级工商企业管理班的徐亭林同学;男、汉族、现年21岁、法定年龄23岁、身高161cm、生于1990年3月。去年很荣幸被系部领导推荐到院“业余党校培训班”学习一年。今天,在此写自荐信,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举笔自荐,希望您能给以认可。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现在父母年迈,家庭生活壮况并不佳;由于父母一直都很重视对我的教育,对我要求严格。我生性天真活泼,性格刚烈,敢打敢拼;在学校期间,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在生活中热情有益,对工作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在学校做事每次都能够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很受院、系部领导的喜爱;由于我在院里一直就很受系部领导的亲切关怀,老师们淳淳教诲。也很喜欢帮助院、系做各种事情,实践的机会多了,所以我在各方面能力都获得了很明显的进步,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我性格开朗活泼,乐于助人,为人豁达,平时,业余爱好广泛;年幼时,喜欢下棋;在高中时,爱好诗歌写作,曾写出各种诗体文歌数遍,如《两婷隔相望》《我亲爱的心儿》、《读书复读书》等,在微博、个人空间供人欣赏。其他方面爱好如:写字、书法,跑步、爬山、等运动。偶尔也和同学一起到操场上打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学学吉他、唱唱歌找乐趣。另外,我很喜欢看书,收集书籍。如《人性的弱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五项修炼》、《国富论》等十几部经典书籍,看完了《人性的弱点》、《蒙牛内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书,《人性的弱点》内有一句话:“捉苍蝇用蜂蜜,说服人用友善。”这一句话让我铭记在心中。

在大学里,我很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活动。去年十月还被领导推荐参加“院业余党校培训班”维期一年的学习;在当年十月份倡导成立风采活动社,2011年3月7日正式成立.现今以将风采活动社办成院规模组织比较完善的组织。我曾2次被推选为“国家助学金”后选名单,被评为“优秀班干”、“入党积极分子”等荣誉,本年参加6月份英语考试,并获得国家英语大学英语三级证书,在业余时间还参加会计、计算机、证劵等培训,前两天刚考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试,考试感觉还比较满意。以后计划准备报考“会记师”、“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学习到更多知识,取得优异成绩,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在大学里,我担任了系部的宣传工作,今年还竞选上了系宣传部长;在学校,平时也很喜欢与同学们交流、沟通,说一些有趣的故事。经过一年院系部领导的培养,个人在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这些都是 我的生活经验,同时受院系部领导推荐,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并审核通过。我相信我一定是一名出色好的优秀共产党青年!

此致

敬礼!

自荐人:徐亭林

2011年11月08 日

第四篇:徐林山自我总结

个人自我总结时间匆匆如流水,转眼之间学习的大学生活就结束了。站在时间的年轮上,暮然回首,我才发现大学几年是如此的精彩。孤独和快乐并存,悠闲与奋斗同在,怯弱与勇敢并生。啊,曾经的我为了一道高数题而冥思苦想,曾经的我对幼稚的行为而哈哈大笑,曾经的我面对着未知的未来而胆怯不前。然而,现在的我已经大有不同了,几年的风雨成就了我。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孤独的,什么才是勇敢,什么才是真正的奋斗。几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关键点。在校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使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所以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教育教学的实践。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思想上,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始终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的检查自己,让自己在思想行为方面能够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为社会为学校为同学为身边的人做事不再是觉得是一种累赘,而是很乐意的去做并且能够得到满足和快乐,不会去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少管。并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这几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同样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习上,我没有让自己失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学习方面,我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明白学无止境,唯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在完成正常教学课程后,我喜欢到图书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一个大学生,我经历的社会生活太少,而获人生体验也少,通过书本我可以直接学习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我积极培养自己广泛地兴趣爱好,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有积极的培养自己文学方面的修养,坚持

写作。我始终秉承着提高自己全面综合发展的心态,积极努力奋斗着。

生活上,我勤俭节约,严于律己。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也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进入大学后我很快融入了大学生活,拥有了珍贵的友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看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而在大学里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都相处的非常融洽。同时,我深刻的明白身体才是生活的本钱,所以,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保持青春的活力。在大学里,为了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我积极的参加院系上的集体活动,比如大学的篮球赛,体育运动会,而恰恰是这些活动让我深刻的理解了团队合作的巨大意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钢,这力量是铁,这力量让大家热血澎湃,这力量让大家拧成一股劲,冲破重重阻碍,为集体的荣誉而光荣战斗。在运动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友谊,学会了以集体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懂得了坚毅是人迈向成功必备的精神素质。仅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不够的,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的人还必须拥有强大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理承受能力。所以在大学生活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晨起锻炼,并且积极整理内务,寝室是大学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始终坚信,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一定是正面的能量,能够让住在里面的人有好心情,产生的思想也必定会是积极而向上的。

在工作上,我先后担任过班级团支部书记和班级副党支书记。我态度认真,肯干肯做,对于领导给予的任务我总是能积极有效的完成。工作让我获得充实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锻炼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随着我参与的一个个活动的顺利完成,我明白了一个组织必须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作为一名2014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通过前不久的岗前培训之后,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总之,我充实地完成了自己的学生生涯,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一定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正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我知道我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还很缺乏,必须要保持着谦虚的心态继续学习。我在时刻准备着,我将用我青春的热血灌溉人生之花,努力开出绚丽的花朵。大学是人生一个里程碑,里程碑的周围往往有着很多很多的叉路口,而毕业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去选择一条路继续走下去。毕业前,我们努力了;毕业时,我们流泪了;毕业后呢?让我们将感恩的心、激动的泪和深情的爱,化作虔诚的祝福,祝福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总结人:徐林山

2014年7月12日

第五篇:徐亭林入党一总结

党预备党员一年工作总结

亲爱的党组织:

2012年7月,经过在党校的学习,我成为了一名中共产党预备党员,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学习的脚步,加倍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是我的梦想。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温习巩固院党班培训学到的知识,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我积极关注国家发展和共产党大事,跟着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立志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政治思想篇

过去的一年,我积极关注了神州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关注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思想策略,关注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潜水深度上的巨大突破,关注了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的精彩表现,关注了钓鱼岛事件的种种争论和爱国者们的积极行动我没有和爱国分子们一起游行,一起高呼“钓鱼岛是我们的”,但我们要理性爱国; 同时我更关注十八大和两会的胜利召开。在这一年中,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为国家面临的种种危机入国土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担忧。但是,在我的内心里,我一直支持着他们,支持者我们国家的一系列方针和行动,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量!

做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在党组织的严格要求下,支部党员的帮助下,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党内活动,我的政治、思想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党性有了极大的提高,我进一步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要解决组织上入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深刻的了解了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革命觉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中国在入世后,将会迎来各种激烈的党建资讯网竞争与挑战,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一代、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应该确立心中的目标,以党的正确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引,提高业务素质、综合素质,把握机会,积极投身到改革中去。我作为一个预备党员,不知不觉已经有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党员同志们的悉心帮助下,我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党内活动,在此期间,我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特别是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新党章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文献,使自己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党的崇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应有的素质和思想鼓舞着我政治思想的进步。虽然有些地方还不能深入地理解精神,切透实质,但通过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时刻拿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不断学习,争取在组织上入党之前思想上先入党,经过共产党先进思想的洗礼,在政治思想上,虽然我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在我脑海中深化,我学会了运用这些思想去看待国家的政策制度,去窥探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十八大总结了中国过去发展取得不菲成绩,指出了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规划了下一步的改良措施,我认证学习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我国的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和发展规划。两会中,很多领导指出了官员的浪费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对此,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约束自己,发扬共产党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绝不做社会发展的害虫,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现代青年。

二、学习和工作篇: 自从被综合教学部第一党支部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后,我就更加努力学习,处处争取走在同学们的前列。在学习上,作为一名优秀学生,深知自己学习的使命。在学习上做到上课集中精力,提高听课效率,学习时全神贯注,适当放弃一些娱乐时间,抓紧完成各项工作,尽量少挤占学习时间。并在大学每学期保持全班成绩第二,第一学年获得评为院优秀班干,第一学年获得评为院三好学生。在校担任综合教学部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期间努力工作,协助院系和老师做好各项宣传工作,并积极配合院、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我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没有骄傲和自满,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除了增强专业素养之外,还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广泛阅读大量书籍,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视野,在各方面尽可能的起模范带头作用,维护班级荣誉,维护班风、学风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下学期参加在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实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在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理论学习期间,五个小组共83人,综合排名第八名;分入华东大区上海公司实习,开拓市场,在上海开拓市场期间以96家终端网点/月,联洛处综合排名第二,现以调入上海KA部工作,同时,我会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现代青年。

三、日常生活篇:

在生活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坚信养成一个好习惯一生受益.因此就有了我的生活原则,有了自我监督机制,每天都会想想今天还有什么没有干好,或是还有什么原定计划没有完成.注意将工作,学习,娱乐,休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8小时以外的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积极主动的帮助同学、同事,与同学、同事关系相处融洽和睦相处。当然,这一年还留给我一些缺点和不足.首先,在思想上,与党员的标准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还需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并坚持作到身体力行.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开展工作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其次是交际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我的近期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多参加各种活动,我想会有明显的改善,这也能增加自己的群众基础,更广泛地投身到社会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还有,可能是个人性格因素,陌生隆重的场合我有点胆怯,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也是我为社会经验的不足.这样很容易造成错觉或尴尬的场合,我会在短时间里改变这种心里压力,快速提高心里素质,完成公司任务,我有信心,有思想准备,更有改正的决心,做到有梦想,有追求,有改变,有创新的现代青年!争取早日转证,实现自己有梦想!

此致

敬礼

作汇报人:徐亭林 2013年5月29日

下载高考作文必胜经典材料研读---林则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作文必胜经典材料研读---林则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徐培林烈士事迹简介

    徐培林烈士事迹简介 徐培林烈士,1902年10月生于张金祝华村,1925年春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张金早期农民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农......

    小学五年级体育说课稿(徐庆林)

    小学五年级体育说课稿 :《肩肘倒立》 一、本课教材 1、技巧:肩肘倒立(第一次课)——水平三;2、游戏:夹球接力 二、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设计首先考虑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坚持“......

    徐林忠磨课总结(小编整理)

    徐林忠磨课总结磨课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磨课是基于过程体验的行动研究,阐明了磨课实施的基本策略和讲求实效的具体方法。首先是“重研究,淡评价,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原则......

    徐清林同志个人批评意见清单

    徐清林同志个人批评意见清单 红石岩村委会 文书 徐清林 2018年7月 一、对黄在刚同志的批评意见 1.缺乏主动学习精神,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想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主要表现为: ①、......

    安康市宁陕县财政局徐加林同志基本情况

    安康市宁陕县财政局徐加林同志基本情况 徐加林,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1985年11月考进财政系统,被分配到宁陕县油坊坳乡财政所工作,先后担任油坊坳乡、四亩地乡、五龙乡农业税征......

    高考作文素材「美文选粹」:林非《话说知音》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美文选粹」:林非《话说知音》编者寄语知音的本意是通晓音律,借指知己、同志,也指对相关作品能够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原昆明军区某部文化处蔡朝东在19......

    2012年高考作文训练之林书豪奇迹

    2012年高考作文训练之林书豪奇迹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林书豪的父亲林杰明从小就制定了严格的家庭训练制度:每周训练三次,每次90分钟,风雨无阻。每天一放学,孩子们会迅......

    把握六把“尺子”写好高考作文(徐金国)[五篇材料]

    把握六把“尺子”写好高考作文(徐金国) ——从作文评卷的角度再谈考场作文的写作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高考作文,90秒钟定生死。”这个说法之所以流行,最主要的依据就是目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