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

时间:2019-05-14 09:3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

第一篇: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

《班级管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班级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4.班集体

(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群体。)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具体化目标法

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6.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7.德育

品德培养即德育。德育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8. 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9.品德认识

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0.品德情感

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11.品德意志

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12.品德行为

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

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

1)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

2)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3).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14.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1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

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

1)爱护、尊重、信任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 1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体

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 17.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

1)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

2)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互相接替的教育者要做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18.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19.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0.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是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

21.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就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2.班级文化

23.班级制度文化

24.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2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问答题

1.简述班级构建的原则

(一)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

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目标一致的原则

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

(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时期,班级的组建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而且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简述班级管理的要素

管理者——班主任、班上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

管理对象——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教师)、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包括经费)

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组管理的各种措施

3. 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三)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纽带和桥梁作用

1.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

2.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5.班集体的特征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

4)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5)有共同的活动;

6)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班集体形成过程

(一)初建松散阶段(松散群体)

(二)基本形成阶段(联合群体)

(三)巩固发展阶段(集体)7.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8.了解研究学生集体(个体)的内容

(一)对班集体的调查研究

1.班集体的基本情况

2.班集体的思想品德状况

3.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4.全班学生的健康状况

5.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

(二)对学生个体的调查研究

1.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2.学生的学习情况

3.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

4.学生的成长经历

5.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 9.了解与研究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性

1.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

2.研究的是学生的各个方面

3.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还要了解、研究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二)经常性

1.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连贯性

2.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持续性

(三)及时性

1.尽快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

2.对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

(四)联系性

1.将个别学生的情况放在学校以及班集体中加以研究和考察

2.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家庭中进行考察

3.将外因影响的诸因素和内因(学生主体的思想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10.了解与研究学生过程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二)晕轮效应

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

(三)推理定势

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

(四)态度定势

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11.班干部的选拔应注意的问题

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全员管理

2)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班干部轮换制 12.如何培养班干部

(一)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

让班干部明确——1.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2.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3.班干部的基本职责

4.班干部工作的基本方法

5.如何处理好几种人际关系

6.如何处理当干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7.如何对待挫折

(二)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

(三)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 13.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激励性原则

3)中心性原则

4)渐进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14.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的目的性

2)计划的整体性

3)计划的现实性

4)计划的具体性

5)计划的层次性

6)计划的灵活性

7)计划的群众性 15.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内容

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规划。

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

3)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

4)根据学校要求,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比。

5)填写素质教育报告书或成绩报告单,完成学生成绩汇总、操行评定等工作。

6)整理分析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

7)组织学生制定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安排组织好假期生活。16.班级日常管理的原则

1)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2)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3)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4)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 17.班级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

1)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

2)规则应该清晰明了;

3)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

4)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18.如何执行班规

(1)教师要先有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表达期望。利用作文或周记、利用小组讨论方式

(3)将期望转化为具体班规 19.优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

(一)优秀生的一般特点 1.优秀生的积极因素

(1)富有进取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分明的立场

(3)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2.优秀生的不良因素

(1)优越感强

(2)高傲妒忌

(3)依赖性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二)优秀生教育的一般措施

1.加强对优秀生的理想和人生观教育

2.高标准、严要求

3.对优秀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

4.根据优秀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0.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

(一)后进生的一般特点

1.缺乏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弱

2.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法制观念淡薄

3.自卑、疑惧、重感情、讲义气

4.缺乏坚强的意志,自制力差

(二)后进生的教育的一般措施

1.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2.热爱学生,以情动人

3.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4.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5.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教育优势

21.中等生的特点及教育

(一)中等生的特点

1.各方面的发展呈中等水平,但潜力较大;

2.满足现状、停滞不前; 3.沉默孤独、闭锁自封;

4.渴求进步、希望赞赏。

(二)中等生的教育措施

1.主动接近,热情关心

2.长善救失,鼓励进取 :(1)发现有进步,就“推”一把

(2)发现向后滑,就及时“拉”一把 3.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22.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2.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3.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二)青春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外形剧变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体能增强影响心理发展

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3.性成熟促使性意识的发展:

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23.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

1.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1)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

2)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3)卫生保健知识

2.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2)性别心理差异

3)心理健康与卫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4)学习心理的优化

5)改善人际关系指导

6)优良性格的培养

(二)性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三)性法制教育 24.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1)正确认识的原则

2)预防为主的原则

3)正面疏导原则

4)适时适度原则

5)导向性原则

6)综合教育原则

7)齐抓共管原则 25.青春期教育的途径

1)

开设专题讲座

2)

进行个别谈话

3)

保持书信交流

4)

推荐有益读物 心理学通俗读物;关于个性塑造、交往艺术等方面的小册子;中学生题材的文学作品;优秀人物的传记。

5)争取家长配合: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家长;组织家长座谈交流经验;指导家长与子女开展心灵对话 26.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人们思想观点、政治主张、道德标准的个人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同时,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7.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

知——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情——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行——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品德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是伴随着品德认识产生并发展的,也是品德认识的表现形式。

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品德行为是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也影响着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的发展。28.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

(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29.德育内容有哪些

1)

爱国主义教育

2)

理想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

自觉纪律教育

7)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30.德育(品德培养)原则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三)正面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五)发扬优点与客服确定相结合(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七)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 31.德育(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品德培的途径

1.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

(2)各科教学

2.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1)班主任工作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

(4)劳动和社会实践

(5)家庭教育

(6)社会教育

3.潜在途径(隐性课程)--教师人格、校园文化

(二)品德培养的方法

1.我国常用的方法

(1)说服教育

(2)榜样示范法

(3)实践锻炼法

(4)情感陶冶(5)品德评价法

(6)心理咨询

(7)生活指导法 2.国外常用的方法:(1)价值辨认法

(2)体验法 32.说服教育及特点

说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33.品德培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依据品德培养的目标

2)依据品德培养的内容

3)依据品德培养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34.学习指导的内容

1)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2)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 3)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 4)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 35.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一)学生的预习与指导

1.端正预习态度,激发预习兴趣

2.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3.指导学生尝试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4明确不同学科的预习要求

(二)学生的听课与指导 1.学生听课常见问题分析

(1)听课动机不强

(2)听课兴趣低下或维持时间较短

(3)注意力不集中

(4)听课易受情绪影响

(5)听课易出现疲劳 2.学生听课指导(1)听课前的准备

①生理准备

充足的睡眠、休息、中午不做剧烈运动,30—40分钟的午睡、饮食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②心理准备

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心理期待、激发自信心 ③知识准备

④物质准备(2)听课方法的指导

①让学生会看

②让学生会听

③让学生学会记笔记

④学会积极思考

36.影响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

1.学习需要.学习目标

3.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4.兴趣与选择性

5.意志力与体力

6.成功感

7.结果归因(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37.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

1)

协调师生关系

2)

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强化,及时反馈 3)

适当的课业负担

4)

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 5)

设置问题情境

6)

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38.主题班会的设计

(一)确立主题

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

第二,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

第三,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第四,用来缓解同学们的误解

(二)构思----围绕主题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进程(节目安排)、时间、地点

(三)组织准备----任务落实到人

(四)正式活动----班会程序

(五)总结----为了巩固深化 34.组织主题班会的基本要求

(一)主题鲜明,目的明确

(二)计划周密,准备充分

(三)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

(四)内容充实,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

(五)全员参与,群策群力

(六)巩固深化,注意实效性 35.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

36.指导家庭教育的途径

37.操行评定的作用

38.撰写操行评语的基本要求

39.班主任家访应注意的问题

40.班级文化的构成.41.如何建设班级文化42.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一)高尚的道德素养

(二)扎实的文化素养

(三)较强的能力素养

(四)良好的心理素养

第二篇:班级管理知识点

班级:学校为实现一定是教育目的,把处于一定年龄阶段、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基层教育组织。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者按照交易管理规律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组织班级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社会化: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待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活动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1.班级的特点:依赖性、学习性、教育性、社会性。

2.班级的发展历程:班级的出现、发展、当代班级的新特点(开放式班级的出现、分层变

动式、班级规模适当缩小、多种教学组织的综合运用)

3.班级管理课程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与学习结合;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班主任: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逐步掌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经过长期培养训练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与技巧,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班主任职责。

自我发展规划: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4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地位:(1)班级管理中主客体的辩证统一;(2)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双重

角色;(3)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4.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人;(2)学生是儿童;(3)学生是学生 5.班主任的作用:(1)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直接责任者;(2)是学校工作展开的纽带和

具体实施者;(3)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主体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使班级集体达到一种所期望的状态。

6.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考虑因素):(1)社会性质(2)班级管理活动的规律(3)学校的教育目标:(4)班级的现实状态 7.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程序:(1)全面收集资料,掌握内外信息;(2)提出目标方案

(3)评估目标方案;(4)比较分析,择优而定。

8.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的组织建设;班级的日常管理;班级的活动管理;班级教育力量管理 班级管理原则:班级管理者组织全班学生,参加学习、劳动、文体、社交等多项教育与管理活动,有效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制度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者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并运用它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方式。民主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者广泛发动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活动,以完成各项任务。

学生自主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者让班级成员依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以及自己和组织自身的特点,独立自主地管理班级活动的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法: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

8.班级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全面管理、自主参与、管教结合、全员激励、平行管理 9.班级管理的方法:制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目标管理、情感沟通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不是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班集体,班集体有特定的内涵,需要经过大量的组织教育工作才能形成。10.良好的班集体:(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健全的组织结构;

(3)形成了健康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制度环境:班级日常生活常规

物质环境:以物质为载体的环境,由人工创设的,能发挥育人功能的环境。10.班级制度环境管理:(1)考勤制度;(2)课堂学习制度;(3)考试管理 11.班级座位编排原则:(1)互补性:品行互补、“智能”互补、环境互补、性别互补

(2)灵活性原则 12.教师对学生人际交往指导:(1)提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4)转变错误的交往观念;(4)教给学生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13.对学习的指导:(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向;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和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14.奖励、惩罚注意的问题:(1)正确认识奖励和惩罚;(2)适度运用;(3)公平合理

(4)认清宗旨;(5)讲求艺术 15.操行评语的撰写:(1)平等对话成为评语主导;(2)个性化和针对性成为内容的主体

(3)追求形式多样性:赞美式、忠告式、宽容信任式

班级活动: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计划,组织班级集体成员参加的一系列活动。

16.班级活动的意义:(1)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2)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3)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4)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7.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目的性、针对性、多样性、易操作性、创造性、整体性。班级文化: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

班级物质文化:班级文化的表层,是班级文化的“硬件”。班级制度文化:班级成员在实习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的总和。

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全体成员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习得且共同认同的思想观念,心理倾向或思绪反应方式

18.班级文化特点:系统性、独特性、主体性、动态发展性、相对独立性与稳定性、向上性、多元性、潜在性

19.班级文化的功能:育人功能、凝聚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

20.班级文化管理的方法:文化讲座法、励志训练法、精神激励法、团队管理法、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活动渗透法、典型示范法

21.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与规范的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管理随意化;(2)只重视常规管理与成绩管理,班级文化管理内容片面化;(3)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班级管理权威绝对化;(4)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班级管理方法与途径简单化(5)缺乏层次化与人性化,班级管理文化管理中的评价文化主观化 22.优化班级文化管理:(1)加强培训工作,更新班主任班级管理观念;

(2)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班级文化管理;(3)建立科学的班级工作评价体系;(4)确立“立体化”三级班级文化管理模式

突发事件:和日常的事件相对应的带有突发性、偶然性、破坏性的事件

冷处理:对有些突发事件,班主任不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该保持头脑的冷静。情绪的镇定,冷静观察、沉着分析当时当地的情况,采取最佳的手段或者当时解决突发事件或者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处理。

迂回法:当教育时机还不成熟时,另辟解决矛盾冲突的路径的一种教育方法 当机立断法:在班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紧要关头,班主任应立即做出决断,采取有效的紧急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23.班级常见突发事件:人际分歧、家庭变故、厌学辍学、财务丢失、早恋、暴力冲突、顶撞老师、恶作剧、学生自杀

24.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冷、幽默化解法、因势利导法、迂回法、当机立断法、用爱感化 25.家长权利:(1)知道学习怎样教育他们的子女;(2)了解学校的政策和计划并可对此作出影响;(3)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不受任何人剥夺侵犯;(4)认可学校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上承担的责任

26.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1)难以承担的重任—学校教育的局限;

(2)个性教育的主战场-家庭教育的优势

27.我国家校合作的问题:(1)认识错位、观念陈旧;(2)活动无序、合作无据

(3)亟待改善的家长会 28.家长工作管理的一般原则:(1)科学性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

(3)针对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5)互补性原则(6)坚持性原则(7)全面性原则 “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以学校为中心延伸出去的能够满足家长需要的各项合作。“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由学校或社区指向家庭的、能够配合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家校e”: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的技术手段,以最容易的方式把家庭和学校的双方融入到现代教育中,实现家校教育合作和教育信息化。

班级管理的评价: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取一定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过程及效果进行测定,并对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9.班级管理评价的内容:(1)奋斗目标(2)班级管理者(3)班级组织的发展状况

(4)班级环境建设 30.班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1)确定评价指标(2)分配指标权重

(3)编制评价标准

31.班级管理评价实施(更具可操作性)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4)操作性(5)导向性

32.班级管理评价实施的程序:准备阶段:组织准备、方案准备、舆论准备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第三篇:班级管理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班级管理》考点归纳

班级与班级管理

了解

1、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掌握

1、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2、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运用

1、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2、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2.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3.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的建设2.班级日常管理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模式

(一)常规管理(二)平行管理(三)民主管理(四)目标管理

1.班级平行管理: 内涵: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要求: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双管齐下、相互渗透的管理,既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又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来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和发展。

2.班级常规管理:

概念: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内容: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作用:第一,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第二,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活泼、积极、有效的班集体;第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3.班级民主管理: 内涵: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要求:一是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4.班级目标管理: 内涵: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

要求: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自我管理。

四、班级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二)全面管理原则(三)自主参与原则(四)教管结合原则(五)全员激励原则(六)平行管理原则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二)目标管理法(三)情境感染法(四)规范制约法(五)舆论影响法(六)心理疏导法(七)行为训练法

六、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

七、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

九、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第一,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第二,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解决措施:第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第二,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主任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工作、开展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一、班队活动的类型

(一)主题教育(二)班队例会(三)班队文艺活动(四)班队体育活动(五)班队科技活动(六)班队劳动(七)班队游戏活动(八)少先队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课外活动的内容

1.学科活动 2.科技活动 3.文体活动 4.社会活动 5.游戏活动 6.课外阅读活动 7.主题活动

四、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第四篇:期末复习工作计划班级

复习工作计划

距期末考试一周(7天)的时间安排。

一、常规管理为重点(向学风、学习习惯方面略有倾斜,每天重复进行)

1、保证复习秩序。

①班主任坚持跟班,尤其是早读、午读前,自习课。

②依靠班委力量,各司其职。每天早晨早读前的秩序由小组长负责,值日班长负责提醒需要上交的作业以及自主复习内容。值日班委组织收作业,保证全体回班。课代表组织早读(要求提前向任课教师确定好内容和方式)。每节课前,值日班委提醒全班回座位,平静、复习,课代表巡视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③加强跟班听课,保证课堂复习秩序,发现复习中的问题,及时对相应学科进行听课、复习指导。

2、珍惜时间,注重计划及落实。

①坚持执行每天两节自习订计划、列时间、列任务以及回家后根据已经制订好的个人复习计划及各科教师的课堂复习计划(精确到天)继续列时间对照任务的表格,通过家长的签字制度以及学校班主任的亲自检查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实施。

②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由组长负责检查本学习小组内部重点帮扶对象的知识掌握情况,背、写结合其余同学两两结队(组内)互查。对复习效果不佳者,第一次警告并记录后报告课代表,第二次则通知家长后,当天中午留下。检查内容由值日监督各科代表同任课教师在前一天上课后商定,并上报班主任协调后,于前一天下午放学前通知,并列为复习作业需家长协助监督。个别需做卫生者,自行调整,但要争得负责人同意。

③放学后5分钟内为各科代表布置任务时间及收作业时间,降旗前按照每天一组(学习小组)的顺序进行当天复习知识总结,由各小组学科负责人进行(最好加入自己相应学科的复习方法)。

3、引入竞争,保证复习兴趣。

将每天的情况除按照已有的量化管理继续评比外,将其中的作业、课堂表现、自习、小测成绩等内容按照划分的学习小组进行评比,以周为单位公布结果,并进行专项的相应评比。(作业、进步、表达之星,暂定)

4、班主任加强与任课老师的联系,每天都要与科任老师教师交流,除此之外,再找另外一名任课教师了解情况。

5、做好教室卫生、通风、消毒工作。

以上五项工作为每天都要进行的。

二、每天进行的工作重点

期末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是一个阶段性的巩固验收和进一步系统提高的过程。期末复习主要是对已学过知识的温习、巩固,将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综合,系统归类和延伸的过程。

一、五个方面的任务:

1、查缺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课本中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是许多人学习困难的根源,所以应从源头抓起。通读、读懂教材,也就是复习中的预习。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把课本看一遍,比如数学的复习,做例题就比看例题效果好,做题后发现问题及时回去看书就比单纯的看书效果好,结合听课笔记看书就比单纯看书理解的深刻。针 1

对教师的复习计划,可以先阅读目录,尝试进行回忆丰富知识“血肉”,然后有侧重的通读教材,在课前提前对知识进行查漏,课堂上对薄弱处进行重点强化。

2、构建体系。针对上一步的工作再加深,将知识同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放在整册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使知识系统化。

3、强化记忆。以平稳的心态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的目标及实际情况,配合班级制定的监督制度分层次对知识进行反复记忆。

4、力求规范。在解题思路、方法、过程方面力求简捷规范,在书面表达和卷面形式上做到简洁规范,提升应用技能技巧,使知识融会贯通。

5、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提高效率

提高复习效率,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目标,二是态度,三是方法,四是处理好几个关系。

1、确定自己期末的奋斗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人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和达成不同阶段人生目标的拼搏中走过的。中学生要善于树立自己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或追赶的对象,这叫“捕捉”目标,自我驱动。

确定目标也包括真正了解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弱势学科,弱势板块,做好时间分配。

确立目标后,就要马上行动,而且贵在坚持,重在落实。

2、要有复习的紧迫感

请大家思考:什么时候你的学习效率比较高呢?赶作业的时候;考试之前;为应付课堂老师的提问,在课间十分钟,突击时效率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时的学习任务是具体、明确的,时间是有限的,完成任务与否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这时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效率就高。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每名同学都要有学习和复习的紧迫感。请同学们算一笔帐,从现在到期末考试还有几天?期末文化考试科目是多少科?每科教材有几本?一共多少本?这样大致一算,你就会发现,对于你来讲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呀!

要有紧迫感,就必须有计划,就要给自己划定每天的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这样就会增强复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进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要有自我约束能力,也就是做到“收心” 和“聚力”。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大型佛雕《牧牛图》,描绘了一个牧童和牛由斗争、对抗到逐渐融合、协调,最后合而为一的故事。佛祖说:“人的心魔难伏,就象牛一样,私心杂念太多太多;修行者就要象牧童,修炼他们,驯服他们,以完美自己的人生。”人的爱好是广泛的,但精力是有限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近期你的中心工作就是复习备考,就是要抵抗各种“心魔”集中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备考中去,这就需要自我调控和爱好取舍。如,上课集中精力听讲和思考,做作业时不吃零食、不说话,暂时收敛起你的兴趣和爱好,什么游戏呀、Mp3啊、折纸啊、刺绣啊等,不该做的事再想做也不能做,该做的事不想做也必须做。

3、提高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记忆能力是关键

要提高记忆水平,就要有“记住”的紧迫感和“一定能记住”的信心。我们要坚信,只要有投入,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绝不会“付出的爱收不回。”

从知识内容上看,记忆方法主要有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两种。意义识记,就是要理解事

物的意义,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记忆方法。如,对原理、定义、定理、法则的记忆要靠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义或不需要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只靠对事物的重复来记忆的方法。例如对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山的高度、外语单词,大多数靠机械识记。

4、复习备考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⑴把握好复习中“质”和“量”的关系复习不能只看遍数和数量,重在提高效率和质量。如做习题时,首先,要独立分析思考,正确解决,培养解决问题思路和敏捷性,学会举一反三,切忌先看答案。第二,做到表达和运算规范准确。第三,对问题力求一次性解决,强调准确性,不要寄希望于复查和修改。

⑵把握全面和最基本的关系

全面掌握学习过的所有知识是学习的最高理想,一般来讲是达不到的,当然达到了,你肯定就不一般。因此掌握最基本的东西,是大多数同学的基本任务。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思路、规律和方法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基础。因为所有的知识、技能,包括试卷内容的百分之七十都属于这部分。因此对于三分之二的同学来讲,这些内容是你的重点所在,不要在旁支末节知识上、特殊性的巧解上投入你的精力。当然,对于基础很好的那部分同学是不在此列的。

⑶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首先是在学习内容的学与思。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回忆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一遍遍地看书,很少合起书来回忆一下书中的要点、思路或公式,对教材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不好,必然造成知识的零乱,不完整,其实教材的章节目录就是最简单和基本的知识框架,我们有多少同学关注和研究过呢?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探寻少,知识孤立零散,结果书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题一做就懵,老师一讲就通。由于书一看就懂,不费脑筋,所以大脑兴奋不起来,常看到有的学生看着书就睡着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设问、思考、求解,使头脑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那么学习效果就一定会很好。其次,是在学习方法的学与思。不少同学学习效率低的原因是学习过程中从不“停下来,回头看一看”。要善于检查自己的学习效率,并进行及时的调整。比如:一天或一周的学习结束后,想一想:今天学习了多少内容?掌握得如何?花了多少时间?

⑷把握好做过的习题和试卷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

用过的试卷、练习题能否在复习中发挥积极作业,关键看你平时的学习习惯,是否对错误的内容有过强化和再认,是否对资料有过整理。如果你有前面的铺垫,现在复习时翻看以前的考试卷、练习题和错题集或好题集萃(当然如果你有的话),答对的内容不要再看,集中精力看做错的题目,如果是选择题读完题目后,只看正确的那个选项,错误的不要看,问答题,主要看你自己丢分的地方就可以了。

⑸注意复习时文理交替

1、确定学习困难者名单,同任课教师协商,单独明确复习任务,并通知家长,要求协同配合每天监督落实。

2、通力次考试中,成绩记不稳定者分别谈话,从思想上挖根源,使其明确造成成绩升降的原因,并通知家长协助排除“心魔”。

3、同前15名的学生开会,鼓励他们扩大比较范围,更要明确自己的弱势;挑起竞争意识,互投“挑战书”,请家长协助设计,并准备在班级内予以公示。

4、明确周六、日两天复习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⑴投资我们的时间和心智。不要抱怨没有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一定会有的。越忙的人,越有时间做事;越闲越懒散的人,越找不到时间来做事。⑵做事要有连续性、持续性。这就好像烧开水,在烧到80度时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也很难喝到开水。⑶时间紧迫,如果自己停滞不前,而别人都在认真复习,势必导致最后因压力太大、头绪太多而陷入手忙脚乱状态,由于感觉还有很多遗留问题,又不能以自信的心态走向考场,从而影响正常发挥。

5、升旗后的班会,宣读并张贴学习较好的同学之间的挑战书。总结上一周复习过程中,肯吃苦、重落实、能坚持,进步快的代表,并通知家长予以表彰。鼓励学生为打胜本学期“最后的战役”,做好冲刺准备。

放学前5分钟,考前教育一:诚信为做人之本。

利用课间或第九节自习课进行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应考压力大,可能存在考试焦虑者),并通知家长达成共识。

放学前10分钟,考前教育二:考试技巧。主要分为考前、拿到试卷后、答题开始后、答题结束后,交卷后几个方面简要介绍。

考前教育三:后天就要考试了。主要从周六、日两天如何复习,考试进行中的5、6日两天如何复习,周六、日两天在家的安全教育,考试纪律,考试安排几方面进行。并通知家长做好协同教育和督促。

第五篇: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期末复习最新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和整体的了解与认识。

虽然,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都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最基本和最实际的工作,同学们也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与思考来了解和掌握。但如果能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就有意识的进行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就有可能缩短将来工作中的磨合期与不适应的状态。

一、课程目标

(一)了解中学教师工作的性质

1、教师的角色冲突

A、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 B、教育中的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方向造成的冲突 C、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2、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 A、客观方面的调适 B、主观方面的调适

(二)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班主任既有直接、具体的培养人的任务,又肩负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知识创新的使命。

(三)明确自身素质的差距与努力的方向

二、课程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职条件

2、班主任的职责与日常主要工作

3、思想品德教育

4、经常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

5、组织培养班集体

6、班会和主题班会

7、个别教育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8、学生家长工作

9、青春期教育

1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参考书目: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朱永新 袁振国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发展论》

罗树华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师职业道德》陈文博

韩绍祥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新华出版社出版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班主任工作漫谈:献给青年班主任》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出版 《班主任学》

谭保斌 编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学班主任》

周晓静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期刊:

《教育艺术》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

《教育探索》

《教书育人》 《全球教育展望》

《中小学教师培训》

《班主任》

《班主任之友》

《人民教育》

第一讲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职条件

一、班级授课制与班主任

(一)班级授课制简史

班级定义: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它一般是由年龄相近,学业程度大体相同,有共同的学习任务的40至50名学生组成。

“这种教育将不是吃力的,而是非常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四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则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十倍。”

“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剌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50页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第二,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第三,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

第四,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概括而言,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班主任定义:是指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1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在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中,又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责学生管理。“五·四”运动后,又易名为“训育主任”或“训导主任”。这是我国班主任教师的雏型。到了民国时期,1932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级任教师负责一个学级的主要课程的教学和组织管理工作。因此,级任教师与班主任已是名异实同了。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取代“级任导师”,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工作,“班主任制”正式确立。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班主任“在教导主任、副主任的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学校党委,应当配备党员去领导级和班的工作”。

1963年和1978年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也都指出:“学校应当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2006年6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确定了:“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二)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引路作用

(三)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四)班主任在协调各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上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五)班主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从事者

三、班主任的任职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讲

班主任的职责和日常主要工作

一、对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几种不同认识和表现

1、“保姆型”的班主任

2、“唯智型”的班主任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3、“威严惩处型”的班主任

4、“放任型”的班主任

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3、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5、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三、班主任日常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抓住根本,落到实处

(二)抓好学习,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三)协助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增强学生体质,养成学生良好的坚持锻炼和讲卫生的生活习惯

(四)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1、班主任要搞好组织发动工作

2、课外活动要使学生乐于参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生动活泼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注意教育学生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

(五)抓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第三讲

思想品德教育

一、班主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实施《中学德育大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中学德育大纲》列出的学校实施德育任务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课

其他各学科教学

班主任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劳动与社会实践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

校外教育

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

校园环境建设

家庭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社会

班主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而各个途径均应以《大纲》为指导,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各个途径功能的充分发挥,又都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班级。以上的途径或是需要班主任的配合,或是需要班主任的组织、指导和管理,说明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途径。此为其一。

二是以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看: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所要求的工作职责中第一项就是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见在班主任的诸多职责中,首要职责就是要履行好德育职责。班主任要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协调好多种德育力量共同做好工作,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三是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经常性。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接近本班学生的时间和机会比其他任课教师要多得多。班主任每天都要处理从班集体到学生个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务。班主任在处理和解决各种事务和问题时,随时随地都可以抓住时机或对班集体、或对小组、或对班干部、或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班主任这种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在他们的整个品德教育中,处于十分显著的地位,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个特点是针对性。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联系本班级的特点,针对班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的或个别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由于针对性强,因此,它的作用大,效果也更好。第三个特点是示范性。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他的一举一动,常常为学生所仿效。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由于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比一般教师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要多得多,其示范性也大得多。这种示范性也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遵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道德行为方式的范例,逐步形成文明、道德的行为习惯,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意义

1、《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奠基工程

2、从学校的角度看,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搞好整个德育工作的基础,是与理论教育相配套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3、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是一项养成教育的奠基工程

(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主导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

5、一致性原则

6、趣味性原则

(四)《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方式方法

1、大力宣传、形成舆论

2、认真疏导、教给方法

3、努力抓好训练与养成(1)说理教育法(2)专项训练法(3)渗透教育法(4)制约训练法(5)榜样示范法(6)环境陶冶法(7)自我教育法

三、班主任要正确理解德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式,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四、班主任怎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理解的相容效应

2、以爱换爱的动情效应

3、捕捉兴奋点的磁性效应

4、虚工实做的导行效应

5、自我教育的内驱效应

6、多渠道多营养的综合效应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五、班级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情感陶冶法

3、榜样示范法

4、实际锻炼法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第四讲

组织培养班集体

一、学生群体与班集体

(一)学生群体

所谓群体是指有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按其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群体,它是有一定手续、有严格规范和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学生的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形成的集合体。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集合体。A、组合的情感性

B、某种兴趣和需要的共同性

C、结构的简单性

D、活动范围、方式的广泛性

E、影响的两重性

(二)班集体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

1、具有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核心

3、具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4、具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1、群体是集体的组织基础

任何班集体都是正式群体,但正式群体不一定是集体。集体是教育培养的结果。班集体里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它并非都与集体不相容。

2、集体是正式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

集体是由群体发展而来,依其发展水平不同,可以分为:松散群体、合作群体、本位群体、集体。

(四)班集体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强大力量

当班级尚未形成集体时,它的重要方面是作为教育客体,接受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努力向班集体方向发展。当班级形成集体后,它的主要方面就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2、班集体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有力组织形式 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者。

3、班集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一)确立班级共同目标

目标是指某一行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某项工作所预期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标准、状态。

1、班级目标的要求

方向性

鼓舞性

可行性

2、建立班级目标体系

①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结合一致 ②外在目标与内化目标的结合一致

外在目标是指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但是尚未成为班级成员的内心要求,尚未为其实现而作出积极努力的班级目标。内化目标是指既明确提出又已成为班级成员的内心要求,且成员正在为其实现而付出积极努力的班级目标。③班级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结合一致 作业合格 按时交作业 作业书写工整 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改错 作业达到优良水平

(二)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1、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①慎重选拔学生干部 ②认真培养学生干部 ③大胆使用学生干部 ④定期轮换学生干部

2、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积极分子可以是各方面表现好能起带头作用者,也可以是只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能在开展某项活动中起领头作用的人。

(三)组织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班集体核心建立和巩固的重要途径。班级目标一经提出,班主任和班级领导核心就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要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1、坚持学生自主

2、要重视实践指导

3、热心参与活动

4、争取多方协作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四)形成正确舆论

舆论是反映多数人的意愿、态度和倾向,在集体中占优势的意见和言论。舆论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是集体中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集体中的矛盾、冲突、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评论与裁决。同时,正确的舆论作为一种巨大的影响力量,推动集体在克服各种消极现象中向前发展。

1、结合形势任务、规章制度教育,进行舆论导向

2、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表扬批评,树立正确舆论

3、充分利用舆论阵地,扩大舆论影响

4、教育学生处理好集体舆论和自我思想斗争的关系

第五讲

经常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

一、了解、研究学生的意义

(一)是班主任拟订计划和实施计划的前提

只有全面地了解、理解学生,从学生的特点、特长、优势出发,逐渐形成班级的核心力量,才能带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了解、理解、研究学生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越多,对学生越了解和理解,则和学生的关系就越密切,学生也就越肯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班主任也就越能达到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也就为搞好工作创造了越为有利的条件。

(三)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班主任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可以对于自己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获得生动的反馈,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可促使班主任进一步修改计划,纠正不妥的方方面面。

二、了解、研究学生的涵义

(一)了解、研究学生的全面性

对象应是全班学生;应包括学生情况的各个方面;应了解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

(二)了解、研究学生的经常性

包括了解、研究的连贯性;持续性;计划性。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及时性

及时发现并抓住出现的一些苗头、征兆,可以创造或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内容

(一)班级整体情况

1、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2、班级学生的发展情况

3、班级集体发展的状况

(二)学生个人的情况

1、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2、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3、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资料卡

4、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

四、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

(一)资料分析法

这是通过对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来了解学生的方法。

1、对待资料应有发展的眼光

2、对待资料应有全面的观点

(二)观察分析法

这是凭借感官感知学生及与学生有关的人和事,搜集学生有关信息材料,并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1、在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

2、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观察

3、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观察

(三)调查法 这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个别谈话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大量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方法。

1、座谈会调查: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到会的学生(教师、家长)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借以取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2、个别谈话: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口头问答方式获得学生信息,交流思想的一种好方法。

五、了解班级学生的障碍

(一)班主任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1、情感效应偏差

2、定势效应偏差

3、晕轮效应偏差

4、首因效应偏差

5、从众效应偏差

6、权威效应偏差

7、参照效应偏差

8、求全效应偏差

应对措施:深刻认识工作的意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采取心理偏差的补救措施。

(二)被了解对象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1、畏惧效应偏差

2、应付效应偏差

3、迎合效应偏差

4、文饰效应偏差

应对措施:提高被了解对象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六、科学地研究学生

(一)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研究学生

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为此,就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征,研究男女身心的差异及其身心的需求,以及生理、心理和卫生教育等等。

人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属性的一面,具有社会性。人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现状。

2、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就学生来说,他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但当他接受教育时,是运用其已有的认识和经验,能动地接受,或只接受部分,或表示迷惑而不表态甚至根本不以为然。

(二)学生资料、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全面地分析,分清主流和支流

面对大量、庞杂的学生情况和信息,必须作全面准确的综合分析。以全面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作出量的和质的分析:分清主流与支流、优点与缺点;分清现象与本质、偶然与一贯。从量上看到基本面,从质上看到本质面。

2、以发展观点来分析、处理各种情况和信息

中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相当迅速。用老眼光看待他们,用静止、凝固的观点分析他们,就不可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分析。

3、以联系的观点分析处理信息,分清主观和客观

在具体分析处理学生信息时,必须把它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联系起来。

第六讲

班会和主题班会

一、班会的意义、作用

意义: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班学生的会议或班会活动。它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用:

1、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表彰好人好事,促使集体的正确舆论的形成。

3、丰富和活跃学生的集体生活内容,促进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

4、是管理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重要手段。

二、班会的种类和特点

1、班务会:是班级学生进行民主管理的例行班会。

作用:主要是经常及时地研究解决班级中的日常工作和问题,并通过它培养学生民主管理班集体的能力。

2、民主生活会:定期结合班级学生在学习、劳动、锻炼身体等活动中,表彰好人好事,指出或批评不良倾向,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办法。

作用:发扬民主,进行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

3、主题班会

三、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

(一)成功的主题班会的主要特点

1、主题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吸引力。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

3、班级中参加活动的人员多,群众性强。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教育性,并能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他们的智慧和才干等。

(二)举办主题班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主题班会的目的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和班级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全面而充分发展。

2、时代性原则:应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设计出其容易并乐于接受的主题班会,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针对性原则:主题的选材、班会的形式应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4、主体性原则:班主任必须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岗位、有职责,当家作主,动手动脑,有相对的自主权和发言权。

5、情境性原则:班主任应根据主题的内涵指导学生选择、设计、布置班会举行的环境,以环境突出主题、烘托主题、深化主题,力争以景育人。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贯彻运用时要注意综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三)主题班会的要求

1、目的明确,主题鲜明

选好主题是主题班会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主题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每个班级成员的发展与进步,又必须是班内大多数学生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能激发学生兴奋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富有哲理。题目的表述要明确、简洁、醒目、富有吸引力,并能成为班集体中某个阶段的行动口号。

2、联系实际,针对性强

主题班会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发展水平,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或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设计、组织,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3、形式新颖,环境育人

好的主题班会必须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其选择标准有两条:一是有利于表现主题,突出主题;二是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去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长学生的才干。

4、全班动员,分工合作

主题班会的特点是具有集体性。全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证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其要求应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5、组织严密,逐项实施

应注意活动的设计、动员、准备、实施、总结的全过程的有序进展,环环相连。

6、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主题班会结束前,主持人一般会邀请班主任作小结。小结应中心突出,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不足,言简意赅,具有启发性和鼓舞性,给活动成员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主题班会的组织和指导

1、设计酝酿:应明确主题班会召开的意图与目的;并且设计和选择好的主题是召开主题班会的一个关键,要想尽办法使主题能结合班级实际,又符合年龄特征,题目要新颖巧妙,针对性强既便于发动同学,又尽可能使它具有鼓舞、激励和感召的教育作用。

2、充分准备:有了较好的设计方案后,还必须发动班级学生认真准备。包括:①主要是调动班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干部和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自觉地投入到与主题班会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去。②物质准备

主要是把主题班会所需的物品准备好。

3、主题班会的实施

① 班主任应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全面、及时检查 ② 要讲究会场气氛

③主题班会通常都是由学生主持的,应选好人选 ④应对主题班会的全过程有详细考虑

⑤在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班主任要善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映

第七讲

个别教育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一、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而进行的教育。

(一)个别教育的意义

1、个别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大致相同,文化水平相近,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每个学生仍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个别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越的学习条件。

2、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二)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1、对“优秀生”的教育

优秀生,本应该指的是班级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都好的学生。

班主任应关注对优秀生的引导和个别教育,要针对其个体的不同情况与特点,提出严格的要求,尤其应加强对其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

2、对 “中等生”的教育

中等生是指班级中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

中等生的思想情绪不稳定,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呈矛盾斗争状态。当其情绪高涨,呈积极状态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上进;当其情绪低落,呈消极状态时,应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各种困难与问题,防止他们消沉。同时要在各种班级活动中,给中等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3、对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在班级中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或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两方面表现都较差,缺点、问题较多的学生。有人称这些为:“差生”或“双差生”。A、班主任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 B、班主任必须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后进生 C、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 D、对后进生教育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二、偶发事件的处理

偶发事件是指班级工作中突然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良事件。

(一)班主任对偶发事件应有的心理准备

在整个中学阶段,班级里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偶发事件,是难于完全避免的。

(二)班主任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好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的处理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品德、个性、健康的成长及班集体的建设。也是对班主任自身责任心、思想政治品质和心理品质、各种知识和业务能力、教育的机智和艺术等方面的全面考核。

1、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沉着冷静

2、要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真相

3、要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

第八讲

学生家长工作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背景:儒家学说中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我国历来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形成了强有力的家庭教育传统。这些传统在现实社会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我国的家庭和家庭教育。

二、学生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不同类型:①模具制造型②温室培养型③极力压榨型④经济刺激型⑤原始放牧型⑥自家萝卜型⑦崇尚暴力型⑧百依百顺奴才型⑨理想型

三、做好学生家长工作的意义

(一)培养教育青少年,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各种教育力量的通力合作

学校作为国家的专门教育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年轻的一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大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就能给年轻一代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

(二)做好家长工作,发掘、发扬家长的各自优势和特长,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对于班级学生和班主任提出的支教要求,只要合理又有可能的话,学生家长中的大多数人是会乐意相助的。

四、如何做好学生家长工作

(一)了解学生家庭和家长情况

(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三)接待家长来访

1、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

2、及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向家长说明。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四)开好家长会

1、家长会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让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的教育要求,向家长汇报班级集体发展的主要情况,要求家长配合班级开展的重要活动,与家长共同研究改进教育学生的办法和措施。

内容:报告学校教育情况;汇报班级学生学生情况;研究本班的教育问题;宣传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

2、家长会的种类:全班学生家长会和部分学生家长会。

3、家长会的准备:根据家长会的目的和内容准备必要的材料;印通知单;邀请相关人员;布置教室。

4、开家长会所要注意的事项:内容紧凑;说话应多从正面阐述;可采取活泼新颖的形式。

(五)家庭访问

1、家访的目的:普遍了解或部分了解或个别了解学生情况。

2、家访的准备:查阅有关家长,家庭的资料;确定家访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家访的时间和路线。

3、家访所要注意的事项:要从关怀、爱护、鼓励学生向上为出发点;要善于做好不同类型家长的工作;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家访记录卡”。

(六)通讯联系

第九讲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人从童年向成年转变和过渡的时期。性的生理发育和性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青春期的年龄划分在世界各国尚无一致定论,一般定为10~20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目前人们对青春期教育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青春期教育是在青少年迈入青春期,根据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包括生理卫生、心理发展、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等全方位的综合教育。狭义是指:以青春期性教育为核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本课程中所提到的青春期教育,是指狭义的。

一、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一)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二)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

(三)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一)青春期一般心理特点

1、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尖锐矛盾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交织

3、情感和理智发展的不平衡

(二)青春期性心理特点

1、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异性疏远期(2)异性接近期(3)两性恋爱期

2、青春期的性心理表现(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的爱慕(3)梦幻

三、青春期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内容

一是青春期的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及其卫生知识指导 二是性道德观念和两性之间法制观念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教育

三是培养学生善于对外界性剌激和自身性冲动进行调节,增强自制力,学会自我保护

(二)任务

青春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掌握性生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知识和两性间的道德行为准则,提高性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人的尊严感、道德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能自觉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做个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社会公民。

四、青春期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与调适

心理障碍诊断就是依据一定标准和特定的方式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纳。

心理调适是指教师或心理医生,通过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共同努力消除心理障碍的过程。

(一)神经衰弱

1、一般表现

身体疲劳无力,头疼头晕,多汗心悸,易冲动发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胆小,怕声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2、病因分析

学习负担过重;用脑时间过长;精神负担重。

3、调适方法

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制定合理作息制度;积极参加体育和各种活动。

(二)强迫症

1、一般表现

这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突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客观上没有人或事对患者施加压力,而他主观上却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或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存在。不得不去从事某种行为。

2、病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环境的诱因,使患者产生一种情感的冲动;同时也与性格有关。

3、调适方法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自觉地采用“意想转移法”,培养坚强的自控力。

(三)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1、一般表现

情绪极度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出现。情绪高涨时,异常兴奋,思维加速,言语动作增多,睡眠很少,精力充沛不知疲劳,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幸福感。情绪低落时,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具有消极的信念,忧伤失望,丧失信心,自我压抑。

2、病因分析

一般认为或与遗传有关,或与人体的代谢有关,或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中学生往往是由于心理创伤,躯体疾病或某些精神因素等引起的过度紧张而诱发。

3、调适方法

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针对青春期情感极不稳定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补偿气质类型的不足和缺陷。

(四)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1、一般表现

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各部分心理活动的分裂,是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分裂,并伴有性格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敏感多疑、孤僻、迟钝、被动、思维古怪离奇。

2、病因分析

此症是大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生物遗传、体内生化代谢异常因素、病前特殊性格因素、精神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产生。

3、调适方法

一方面要尊重、爱护、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民主、和睦、温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因为简单粗暴和姑息溺爱都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和任性依赖的不良性格;结合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身心的正常变化。

(五)应考综合症

1、一般表现

在考试前心情焦急,超出正常范围,睡眠困难,有头晕、心慌现象。平时显得烦躁不安,无精打采,注意力难于集中。考试中过度紧张,心慌意乱,呼吸加快,手指颤抖,伴有冷汗或燥热,背熟的内容无法回忆,会做的题目也解答不出,考试成绩低下。

2、病因分析

自尊心过强,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经常达不到预定目标;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过于严格,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过于追求分数和名次。

3、调适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面对失败,要及时给予帮助、安慰和鼓励,激发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劳逸结合,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第十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换言之,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及客观环境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以其整个心理活动中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那一部分加以衡量。心理健康学生所具备的特征:

1、智力发展正常,反应适度。

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3、情绪稳定,性格开朗。

4、乐于交往,接纳他人。

5、认识现实,适应社会。

6、人格完整,协调发展。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

(一)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1、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2、保护学生的精神卫生

3、指导学生用脑卫生

4、加强青春期心理卫生的教育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班主任通过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咨询对象提供帮助与指导,以消除学生的心理矛盾或缓和其心理冲突,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并预防、矫正心理问题的一种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重心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辐射、渗透到各教育之中,制约着各教育的效果,而且是其他教育的基础;无论是思想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通过培养心理素质,可以推动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另一方面,心理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都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

(二)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调整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使之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格。而人格的核心正是人生观和信仰。可以说,健康的心理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

下载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期末复习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小学语文基础知要点 小学语文学法的序列化指导 语文的学习方法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它细分,然后作有序的排列,便于教师有计划地、扎扎实实地实施,让学生一法一法地具体掌握......

    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1、《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 《城南旧事》就是他的作品 重点句: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 计算机网络:将不同地域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设备,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 路按照一定的形式链接起来, 2, 计算机网络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计算机之......

    《软件项目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5篇)

    西南交通大学软件项目管理期末复习第一章、第二章(略) 第三章 1、软件过程模型的特征: 原型模型:创新性项目;技术攻关;快速验证。 线性模型: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过程(可定量管理) 增量......

    幼儿园班级管理知识点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模块 以纵向角度为主(配有横向)考察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一些大思路如下: 一、幼儿入园适应工作幼儿入园准备新生入园适应指导 二、班级环境创设 教室环境......

    管理会计复习知识点

    客观题知识点 1、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 2、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特点、分类、计算 3、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特点以及对各期利润计算影响的原因 4、本量利......

    期末班级管理要点

    期末班级管理要点一、强化班级常规管理,向优质管理要效益 众所周知,常规管理是班级中经常进行、相对稳定、集体认同的管理工作,常规管理抓好抓实抓细抓到点上,可以促进良好班风......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1章班级管理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的最基本的组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