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法,最糟糕的法

时间:2019-05-14 09:2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食品安全法,最糟糕的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食品安全法,最糟糕的法》。

第一篇:中国食品安全法,最糟糕的法

中国食品安全法,最糟糕的法

罗洪2013年10月15日

中国食品不安全有各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食品安全法糟糕透顶,可以说要多糟糕有多糟糕。究其原因如下: 一.一个餐桌被人为劈成两半

大众在很热烈并认真地讨论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政府部门很认真地提醒你,食品并不包括食用农产品。这就是说你的餐桌上可能有食品、可能有食用农产品,也可能有两者的混合物。

从法律体系角度,这意味着有两套体系把我们的餐桌一分为二,受食品安全法调整的食品和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调整的食用农产品。有两套标准,两套管理人马,两套刑罚标准。

从安全的角度讲,就是说即使我们将食品领域的一切坏分子都抓起来了,这不意味着你吃的东西是安全的,因为我们吃的一半食物受另一个法律体系管理和调整。

这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很认真地堵住了食品领域的所有漏洞,依然有另一半不在我们的视野内,依然不知道这另一半是否安全,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开放的状态。反过来亦然,也可能另一半很安全,这一半不安全,也可能是它们的结合部不安全,最坏的是它们都不安全,更坏的是都不安全还不承认。

这种前景想起来就会让人头疼。而在俄罗斯,法律非常明确的规定农业部负责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很容易地实现了从农产品到食品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更名

在所有部门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食品安全似乎是最相关的,因为它挂着“食品”两字。然而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为什么不将其更名为餐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而使人一目了然呢?如此也不白白浪费“食品”监督这样的宝贵名称资源。

更为严重的资源浪费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功能浪费。无论从其体制上,能力上,设备上,检测手段上,专家资源上,监督管理的力度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都是一流的,因为他们监管着药品,这是国家最严格控制的部门之一,因此理论上可以说他们是一支非常专业的队伍、拥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设备技术支撑体系。

遗憾的是这样一支专业的队伍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里沦落成餐饮管理。餐饮是个什么行业?是开放最早、门槛最低、监管最难、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真不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是否已经在街道办设立了办事机构,否则如何管的过来。感觉就是让一个高科技团队去管理车船店脚衙。

这是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搭配,活生生将食品管理领域最具潜力的团队给废了。

三.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应负责食品标准制定,但它没有

在国家部门的分工体系里,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工业标准制定、生产安全管理和检测。按说负责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和检测是适当的,也是专业的。但食品安全法又把这样一支专业队伍给废了。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职能归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不仅如此,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安全法体系里负责的是食品生产的监督管理。而目前负责工业生产管理的部门是工信部,这又造成再次的错位。

四.工商行管理部门能堵住食品销售领域的大漏洞吗?

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生产企业的法律责任,而且有了一些比较细致的规定,但对于食品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则语之不祥。而在城市中,城市居民的食品采购主要渠道是超市而且还是大型连锁超市。这是主要的城市食品销售业态。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企业以外的食品经营者以及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的法律规定非常少,甚至连超市名字都没有提及,把食品销售领域的一个巨无霸放在食品安全体系之外,无疑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大漏勺!

指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这样一大片食品法律空白地带管好,可能也不现实。

五.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鸡干了鸭的活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从其根子上是管理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的,食品安全则涉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食品原材料生产、流通、销售、包装、餐饮、饭店甚至旅游等产业部门,按说由农业、工业生产和商务部门管理比较合适。

让擅长管理服务体系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揽工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食品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检测和重点事故查处,有点免为其难,因为其队伍和体系过去一定不是按照这种方式建立的。鉴于此,食品安全法将其主要职责定义为“综合协调”而不是主管部门。

食品安全法居然没有指定一个在每个法律里都应该有的主管部门,导致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在食品安全领域缺失了。

与此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主管部门的位子上,不承担主管部门的责任,反而抢了许多其它部门的活,例如,标准、检测、重大事故查处等,真有点狗拿耗子,同时将大门敞开了的光景。

这样的食品安全法难道还不糟糕吗?而让人想不到的是,食品安全法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地方。

待续

第二篇:中国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标准浅析

浅析中国食品安全法标准: 第一章绪论

摘 要:《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了专章规定和系统规定。论文探讨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 ,从宗旨、依据、种类、内容、制定程序、标准的差异、不足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本要求 ,从制定主体、制定要求等方面讨论了《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具体规定 ,最后指出食品安全标准的直接意义是保障食品安全 ,间接意义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关键词宗旨依据种类内容 第二章宗旨

2.1食品安全法的建立

2009年 2月 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 2009年 6月 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用了很大的文章对食品安全标准作了详细的规定。,《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了专章规定和系统规定。根据这些条文的规定,我们基本可以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法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8年4月20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纵观《征求意见稿》内容我们也得到很大的启示我们的食品安全法还存在很大问题需要我们深层的研究和改善。另外《食品卫生法》也不可能对假冒伪劣食品进行监管。可见,食品安全的外延更为广阔,包含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两个基本要素和其他相关要素,《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不应同时并存。

《征求意见稿》第98条明确规定,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这说明将来的《食品安全法》将要取代《食品卫生法》。从字面看来,《食品卫生法》与《食品安全法》,只是“卫生”到“安全”的用词转变。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而是立法者深深认识到食品安全关联着人民的生命与身体健康。这是立法理念的根本转变。

2.2从注重食品质量安全到既注重食品质量安全又注重食品具有应当具有的营养的转变。我国在食品数量安全得到保证以后,开始注重食品质量安全,以保证人们不因食用有毒有害食品而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立法上体现了这一理念。比如《食品卫生法》第1条规定:“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制定本法。”2006年《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第92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按其预期用途使用、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危害的保证。”这样《,食品卫生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基本一致,即强调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或者说食品必须保证不致人患急、慢性疾患或者潜在性危害。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人人能够“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食品安全的概念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了变化。因此,《征求意见稿》第95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慢性和潜在性的危害。”第36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食品,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没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和本法规定的其他要求。”虽然《征求意见稿》与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相比较只增加了食品“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但却反映了国家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因为,食品“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不但应包括人体代谢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含量,还应包括该食品的消化吸收率和对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应发挥的作用。另外《征求意见稿》,第95条规定也符合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本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宗旨有几个方面。2.3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宗旨

《食品安全法》第十八条规定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宗旨 ,即“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 ,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这一规定与第二章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形成呼应。所谓“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其含义就是必须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标准的依据。

我国历史上和现行的为数不少的食品安全标准所规定的指标与国外先进标准、国际标准具有显著差距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之前基本上没有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很多在执行中的食品安全标准根本不安全 ,无法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第十八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 ,其意义不言自明 ,但是紧接着的问题是如何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如何确保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成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前置环节 ,如何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第三章依据

3.1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依据

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宗旨的指引下 ,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依据主要是两个方面: 3.1.1.法律依据

技术标准是技术法规的支撑 ,应当按照技术法规的要求来制定。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依据可以分为国内法律依据和国际法律依据。国内法律依据主要是《食品安全法》、《标准化法》等法律以及相关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与批准、食品卫生标准的适用范围、食品卫生标准的技术内容等。3.1.2科技依据

标准是科学技术的总结 ,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 ,要尊重科学技术水平、尊重客观规律 ,既要考虑现实生产技术水平,又要考虑科学研究进展;既要保证标准的可行性 ,又要保证标准的先进性。总之要保证标准的合理性。在科技依据中尤其要运用危险性分析①技术的结果。第四章种类

4.1食品安全标准的种类

《食品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同时规定“除食品安全标准外 ,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主要是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产品标准、食品包装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食品加工机械标准、食品相关产品标准等 ,《食品安全法》的这一规定将这些标准统一纳入食品安全标准 ,有利于各种食品安全标准之间的相互协调。虽然标准不统一,但是根据第十九条规定 ,强制性质的食品安全标准显然不包括国际标准。根据第二十一条到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食品安全标准也不包括行业标准 ,因此 ,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的等级仅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基础标准是对各类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中影响人体健康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以及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也属于基础标准范畴这实际上是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分类。笔者认为 ,由于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技术标准、食品试验、检验方法标准、食品包装标签和标识标准等未必是强制的 ,不具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制性质的要求 ,因此以上分类具有不完善之处。我们不妨说 ,现行有效的食品标准中涉及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要有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产品标准和其他食品标准。第五章内容 5.1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我国现行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具体内容不完全一致: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即: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其中,人体摄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测定一个保障人体健康允许的最大值,规定食品中各种危害物质的限量。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料,但是,滥用食品添加剂会危害人体健康,必须制定标准严格限定其品种、使用范围和限量。

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主辅食的营养成分不仅关系到食品的营养,而且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主辅食的营养成分有特殊要求,需要制定标准。

食品的标签、标识和说明书具有指导、引导消费者购买、食用食品的作用,许多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消费者食用时的安全,这些内容的标示应该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科学合法,需要制定标准统一的要求。

食品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中的每一个流程都有一定的卫生要求,对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都需要制定标准统一要求。

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营养要求;食品的物理或化学要求,如酸、碱等指标;食品的感觉要求,如味道、颜色等,这些也属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检验方法是指对食品进行检测的具体方式或方法,检验规程是指对食品进行检测的具体操作流程或程序,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或规程会得到不同的检验结果,所以要对检测或试验的原理、抽样、操作、精度要求、步骤、数据计算、结果分析等检验方法或规程作出统一规定。

以上都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强制性标准,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研究制定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已经制定的,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5.2应当制定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应当制定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是指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现代食品科技的发展 ,使得食品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不断出现。在初期 ,生产食品新产品、使用新工艺、新材料的企业往往不多 ,甚至只有一家 ,而基于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的统一规定这一性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往往显得不需要而落后于食品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但是 ,食品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往往带有风险性 ,如果这些食品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不按照一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去生产 ,其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与危害性往往要大于一般食品未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的后果。因此 ,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食品 ,很可能涉及食品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食品企业必须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一经制定并备案后即时生效 ,此后该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对于该食品企业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

5.3鼓励制定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鼓励制定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是指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当某一食品(事实上也可以扩大到食品相关产品)已经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时 ,食品企业有两种合法的选择 ,一种是直接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组织生产 ,另一种是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食品企业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 ,即不能制定宽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在食品企业面临的两种合法选择中 ,国家的态度是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对企业来说肯定会增加生产成本 ,对企业的短期效益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但是从长远来看 ,会推动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为企业确保食品安全增加确信度 ,对企业的良性发展大有好处。

但是食品企业大多规模不大 ,企业管理层缺乏长期经营的眼光 ,现实中往往忽视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 ,更不大愿意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所以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表明国家对此的鼓励态度。

但是 ,“鼓励”一词若要实施 ,还需在《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各级法规、规章中加以具体化。

5.4 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意义

食品安全标准的意义有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 ,直接意义是保障食品安全 ,间接意义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因此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专章规定和系统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5.4.1食品安全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标准是衡量食品是否安全的尺度 ,在其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食品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通过规定食品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包装贮存、保质期等一系列内容 ,使得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安全性。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企业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前提和保证。

食品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安全控制措施和方法 ,检验一些控制指标 ,都要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准 ,要保证食品最终能够合格。因此 ,《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可以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保障食品安全的宗旨。

5.4.2食品安全标准促进经济发展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民生问题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严重阻碍了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食品安全标准通过保障食品安全,必将有利于食品行业的发展。

食品安全标准既是实现食品工业专业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前提,也是食品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实施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消除贸易技术壁垒,促进食品国际贸易。总而言之,食品安全标准在促进食品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4.3食品安全标准促进社会和谐

食品安全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的大事 ,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毋庸置疑 ,问题食品是社会和谐的一大障碍 ,应该把食品安全视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建立一个食品安全系统 ,可以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自发实现 ,但时间会很长。因此 ,要尽早建立食品安全系统以减少食品危害 ,我们就不能靠企业自觉行为实现 ,也不能靠行业竞争实现 ,而只能靠法律的手段强制实现 ,靠标准的手段引导实现。

也就是说 ,食品安全标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标准化是控制食品安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8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控制食品安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途径。第六章制定程序

6.1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

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即“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全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专章制定了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原则、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公布主体、整合现行食品强制性标准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查和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免费查阅食品安全标准等内容做了具体规定。6.2食品安全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6.2.1科学性。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既要适应当前的食品生产 ,又要有利于促进食品生产的发展 ,讲求食品安全标准的先进、科学、合理。6.2.2可靠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的 ,因此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就能够保证食品安全 ,而且应该是可靠的。

6.2.3渐进性。生产是不断发展的 ,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 ,原食品安全标准已不利于食品安全的进一步提高时 ,就要对原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订或重新制定。因此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主体应当定期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复审 ,根据情况决定修改的。程度 ,以确保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6.2.4 强制性

食品安全标准一经批准发布 ,就是必须遵循的依据 ,食品安全标准就是技术法规 ,效力范围内必须严格贯彻执行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当然 ,这一规定还有待完善。因为虽然“免费” ,但是“不方便”也不行 ,因此应当尽量方便人们获得食品安全标准。

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

各级食品安全标准的具体规定《食品安全法》从制定主体、制定要求等方面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分别作出了规定。6.3.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主体。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这将一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体制。这一改革是基于如下认识: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标准出现的诸多问题 ,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有研究提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方案之一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设食品安全标准协调小组或委员会 ,对各部门制定修订标准时进行协调;卫生部门继续负责食品加工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的起草工作、质检总局继续负责进出口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起草工作、农业部门继续负责农牧业生产环节以及农用投入品的安全标准起草工作。方案之二是借鉴 FAO和 WHO共同成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模式 ,由农业部、卫生部和质检总局三方共同组建食品安全标准或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 ,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起草工作并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保持沟通与协调[ 6 ]。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没有采用上述任一方案 ,但似乎兼采两种方案的长处。《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体制基本上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负全责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只是负责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不参与实质性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工作。特殊领域的食品安全标准也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制定 ,如“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 ,“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改革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体制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很多学者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必须成立一个权威的强势的统一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来管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但是在现有国情下 ,松散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似乎很难有管理成效。在此背景下 ,先有一个独立的部门全权负责管理食品安全标准是不错的选择。而将这样的重任交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也有其现实必然性。原食品卫生法即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 ,食品卫生法更名为食品安全法 ,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食品安全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确实 ,从专业技术特长来看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与食品安全技术的联系显得更紧密些 ,而质检总局监管的技术领域显得宽广而不专。

6.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要求。6.3.2.1统一性要求。标准的本质属性是统一 ,但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标准之间的冲突。

《食品安全法》力图消除这一隐患 ,不但取消了食品安全行业标准 ,在国家层面仅存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而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一个部门全权负责制定 ,要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 ,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定“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 ,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 ,从而避免了现有的以及将来可能制定食品产品标准和食品相关产品标准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冲突。6.3.2.2技术性要求

标准具有明显的技术性 ,技术标准的技术性更是突出。食品安全标准属于技术性要求很高的技术标准 ,因此 ,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过程中必须保证其符合技术性要求 ,要科学、合理。为保证实现这一要求 ,《食品安全法》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要求:一是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二是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三是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应当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6.3.2.3过渡性要求

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要求、技术性要求 ,要制定出台符合统一性要求、技术性要求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 ,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在这一过渡期中 ,在新的食品安全标准出台之前 ,骤然废止现行的各类食品标准显然会引发巨大的混乱。《食品安全法》注意到这一问题 ,在第二十二条规定“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6.4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基本前提

《食品安全法》为了统一食品安全标准 ,将行业标准排除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之外 ,但是却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作了保留 ,当然是有条件的保留。《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 ,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这说明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基本前提是“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对于同一个食品安全事项 ,如果已经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再制定一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其后果要么是两者完全一样 ,要么是两者之间不一致。如两者完全一样 ,将使得再制定一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完全没有必要。

如果两者之间不一致 ,不论制定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是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还是宽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 ,都会破坏标准之间的统一。

标准体系中各等级标准之间的基本要求是下级标准不得与上级标准冲突 ,特别是对于强制性标准而言 ,更是如此 ,这实际上是遵循了法律体系中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规定。因此 ,如果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之间形成了冲突 ,实际上是对国家法制统一的破坏。可见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基本前提是“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5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主体

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这一规定表明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部门管辖上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部门管辖一样 ,都是卫生行政部门;同时表明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级别管辖上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意味着不允许市(地区)、县(市)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这一规定提高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不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抵触的可能性 ,也方便了国家统一管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更容易实现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性。理想状态下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发展趋势应当是逐步减少甚至取消 ,从而更有利于实现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性。在目前的国情下 ,《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限定在省级 ,已然是一大进步。

6.6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要求。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应当遵守两条基本规定:一是参照执行《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规定 ,即统一性要求、技术性要求和过渡性要求;二是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6.7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规定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该规定并未明确提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概念 ,所提“企业标准”也没有明确指出其强制性 ,因此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似乎没有食品安全企业标准这一级别。

但是 ,我们仔细品味该规定的立法本意 ,所称应当制定或鼓励制定的“企业标准”不可能是食品安全之外的其他企业标准。因此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是《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是生产食品的企业自己制定的 ,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 ,在企业内部适用的食品安全标准 ,属于企业标准的范畴[ 7 ]。

毫无疑问 ,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主体是食品企业。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两种情形是应当制定和鼓励制定 ,不论哪种情形制定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都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八、不足和建议 8.1不足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使食品安全监管走出了很大的一步,对以后食品安全的建起起非常只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意义重大。因为有了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就可以对各监管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协调处理,弥补安全漏洞。但仅靠一部法就完全实现食品安全,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探究《食品安全法》,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监管体制改革不彻底和执法规定偏弱。监管体制没有触及到根本,是因为现行监管体制只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的结构性微观调整。从2003年开始,就逐渐由卫生部门主管变成多部门监管,2005年基本形成了分段监管体制。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实施的分段监管体制屡遭诟病,卫生、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各管一摊儿,直接导致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效率低现象,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管理。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明显属于哪个环节,每个部门都认为不属于自己的范围而不去监管。有费可收、有利可图的事情多家“打篮球”争抢监管,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则“打排球”互相推诿,造成食品安全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在“三鹿事件”中,不规范的奶站就成了各监管部门都推脱不管的灰色地带,监管链条的断裂酿成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环比世界各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都是根据各自国情来设制。瑞典设食品安全局,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管了。日本由两个比较大的部门来管食品安全,然后中央政府成立委员会,来协调这两个部门。美国与我国类似,也是多部门监管食品安全,但它是按照品种分类在管。比如说农产品和畜产品,由农业部门一管到底,从农田一直管到餐桌,没有出现监管断链。而我国是按照环节分段管,所以会出现脱节的问题。

虽然《食品安全法》增加了“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内容,但其建制、管理、具体职责,还有待于国务院进一步细化。同时,法律规定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那么卫生部与食品安全委员会两者的职能交叉处如何处理,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执法规定上,惩戒尺度总体偏低。与《食品卫生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比,《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违法生产经营者的惩罚力度,规定了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严重的处以刑事责任,但还不够严厉。在法国,食品经营企业员工每天下班前,都要对过期食品进行集中清理下架,一旦被监管部门检查出来,企业立即关门。美国,企业制假售假行为一旦查实,绝对会被罚得倾家荡产,并从此不准涉足食品行业。如果违规违法经营成本高于所得利益,制假售假现象自然就会少发生或不发生,群众食品安全就会得到有效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完善 8.2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8.2.1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实践证明,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中,多部门效率低于单部门管理。单部门管理结果与设定的管理目标接近,多部门管理成果与设定的目标距离较远,因为多部门要朝一个方向走,需要不断协调,成本非常高,达成共识的时候,可能和预先设定的目标是偏离的。所以,必须打破体制僵局,确立以一个监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履行相关职责并相互配合的监管模式,这是解决中国食品安全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之举。根据中国实际,食品安全需农业和卫生两个部门即可,即农业部门负责源头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除农业部门外的全部食品安全监管。在现行体制下,要消除分段监管弊端,实现无缝对接的全程监管,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监管职责,减少重复和脱节。二是明确监管手段,建立责任体系,做到各负其责。三是明确协调机构,综合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监管。8.2.2明确企业第一责任 食品安全与企业诚信、行业发展息息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树立安全第一的风险责任意识,完善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强化企业职工安全形势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全过程自查自检,把好食品安全第一关,不让问题食品流入市场,建立问题食品召回制度,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8.2.3政府总揽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关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政府威信与国际声誉,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既是德政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制定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综合协调辖区内食品安全,强化食品安全督查,培训执法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和行政执法考评体系,奖惩分明,严格逗硬,对不作为、乱作为部门严肃追责,确保一方群众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8.2.4职能部门合力并向

分段监管体制需要的是更强的监管能力和更强的协作意识。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职责,提高监管能力,履职尽责,确保分段内安全无事。同时,主题要鲜明,共奔食品安全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协作、少推诿,信息共享,相互支持,打造食品安全牢不可破的铁链条。总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无“零风险”,食品安全形势任何时候都不容轻视,政府、企业、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必须高度重视、毫不松懈,把好每一环节,守好每一关口,为我国民身体素质的增强。国力的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倾其全力。

参考文献:

[ 1 ]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四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5.12.[ 2 ]冯叙桥 ,赵静.食品质量管理学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1995.37.[ 3 ]季任天.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化 [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 2005.95.4 ]钟耀广.食品安全学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210.[ 5 ]陈宗道 ,刘金福 ,陈绍军.食品质量管理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2003.120.[ 6 ]陈锡文 ,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216—217.[ 7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 [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2009.70.[ 8 ]季任天.控制食品安全与构建和谐社会 [A ].载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论文集 [C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06.221—226

致谢

论文写了快三个月总算能按时写完了,为了这篇论文费了不少心血,但是回头来看,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他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明灯我的导师马永梅。我在这里感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马永梅老师,老师给了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老师的指导就没有我今天的这篇文章,没有了这篇文章我不敢想象以后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马老师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谢谢你导师!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也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第三篇:中国食品安全法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的比较研究

中国食品安全法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的比较研究

地沟油,红心蛋等是前段时间报导得极为火热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最近致癌酱油,喂药鸡,敌敌畏鱼干又相继进入人们的视线。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人民日益关注的问题。从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后,关于中西方食品安全法的比较就从未停止,而通过两方法律的比较,探讨加强食品安全的政策与法规,可为提高我国食品的安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一、食品的定义

中国最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定义为:“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而西方国家如新西兰在食品法规《New Zealand Parliament,2010》对食品的定义为:“生的或者熟的,被用来,能够被用来或为了被用来供人类消费并食用的物品叫做食品,包括植物、动物,供人直接食用的和添加到其他食品的原材料、营养素及其他成分,和用于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以及其他法规中特殊规定的物质”。

这里我们看出中西方对于食物的理解有所差异,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 的理念,食品在中国人的理念里往往被赋予了药品的作用。“食补”作为治疗的重要环节,有着辅助人体的系统调节,功能协调,身体恢复的循序渐进等功能。而西方国家对于食品和药品的界定非常清晰。药品是指针对人体器官修复,用生物化学的有效成分对病变进行干预的物质。

二、食品标识 西方国家:

欧盟食品标识法规突出了可追溯原则,部分要求如下:(1)所有在欧盟销售的食品上市前都应加施便于追溯的标签;(2)各成员国建立识别和登记牛以及牛肉产品标签体系规定,(3)通过转基因标识制度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可追溯管理。此外,欧盟食品标签法规强调了对优质农产品的保护,如规范标识“有机”产品的生产和管理。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识法规最为完备和严谨的国家。1990 年出台的《营养标签和教育法》规定几乎所有食品都应标注营养标签, 并要求对食品标签法规进行修订。根据这一要求,美国于1994 年5 月正式实施新的食品标签法规,新法规突出了营养和健康的主题,将食品标签版面分为主要展示版面和信息版面,要求所有预包装食品加贴内容复杂的强制性标签。

日本对食品标识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其《营养改善法》规定, 除肉禽以外的加工食品都应强制性标注营养标签。近年来,日本对食品标签标准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制修订工作,颁布了《生鲜食品质量标签标准》、《加工食品质量标签标准》和《转基因食品质量标签标准》等系列标准。这些严格的食品标签法规及标准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也加大了国外食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难度。中国:

我国从1995 年颁布《食品卫生法》规范定型包装食品标识以来, 我国对食品标识管理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 逐步规范食品标

识管理。2002 年, 农业部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规定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转基因食品, 应当进行强制性标识。同年, 卫生部颁布《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要求凡是上市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都必须进行标识。2006 年, 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出台, 明确规定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标识管理。2006 年11 月开始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 填补了我国农产品标识管理专门法律依据的空白, 标志着我国农产品标识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此外, 在食品认证信息标识方面, 我国已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相理办法;在食品营养信息标识方面, 我国于2008年9月1日起施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新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也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

尽管我国食品标识法规及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法规及标准内容不够全面,尺度不够严格;二是法规及标准之间未能有效衔接,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现象;三是部分法规及标准条款实用性不强,贯彻实施的难度较大。

三、食品添加剂 西方国家: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美国以每个添加剂品种为一小节,包括对其规格标准、使用规定以及标签标识要求。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或色素上市前必须先向F D A 申请,申请中必须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该添加剂可发挥预期的作用,必须进行高剂量的长期动物试验,证明在人的食用剂量下不会引起有害作用。可能还要向FDA 提交添加剂的人体试验资料。随着科技进步和毒理学资料的积累,以及现代分析技术的提高,每隔若干年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会被重新评价和公布。

欧盟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是食品中只能含有欧盟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成员国允许使用的香料,即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欧盟的相关规定和一般卫生法规的要求。欧盟食品添加剂立法采取“混合体系”。即通过科学评价和协商,制定出能为全体成员国接受的食品添加剂法规,以肯定的形式公布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使用特定条件及在某类食品中的最高限量等。中国:

为了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滥用添加剂造成的各种健康危害,中国政府自20 世纪50 年代就已经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监督管理,如卫生部对进口的致癌性油溶黄、罗丹明B色素的查处。随着法制化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涉及食品添加剂卫生监督管理的各项法规标准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卫生部食品添加剂申报与受理规定、《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 - 2004)等。这些法规标准均在以下方面对食品添加剂提出了严格要求:不得对消费者产生急性或潜在危害;不得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得有助于食品假冒;不得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中国在添加剂新品种审批和卫生许可证发放时,对添加剂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审核,但由于使用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分属于不同部门,对该项工作的研制

投入不足,协调不够,存在质量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的问题,往往一种食品添加剂已经批准使用多年,但仍无相应质量标准或标准老化,而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法规依据和优先顺序不够明确,影响了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四、监督管理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

当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按照食品的种类和产品种类进行职责分工,由不同的政府监管部门管理。主管部门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三个,它们分别是农业部(USDA)、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和环境保护署(EPA)。农业部(USDA)负责掌管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和动植物健康检测中心(APHIS);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在FFDCA等法律的授权下,负责大部分食品的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署(EPA)负责农药的管理使用和标准制定。除了上述三个主要部门外,至少还有十二个联邦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扮演辅助或者支持性的角色。如:农业部的农业市场服务局,农业部的谷物、打包机和畜栏管理局;农业部的风险评估与成本收益分析办公室;商务部的国家海产品服务局(NMFS),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以及美国海关等机构。

美国“塔式结构”垂直管理系统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四大部门,从饲养场一直管到民众餐桌上的成品,由农业部监管;从“农田到餐桌”的一揽子管理,由食品和药品局(FDA)监管;环保局(EPA)管的是保护公众免受环境污染伤害,如食物中农药残留限量等;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的监管,则从调查食源性疾病爆发、治理直至研究防治后期工作。这样垂直管理一管到底,无监管间缝之处。中国:

我国在《食品安全法》施行后,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对监管部门设置问题进行了调整。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负责其他部门具体监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在《食品安全法》附则第103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平行管理式”。食品安全的监管由处于同一权力水平的不同部门分段管理。如:农业部管种植养植归;工商部门和卫生部门等主管生产和流通领域;国家质检总局则负责进出口检验。所以,造成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药等众多部门“块状责权划分”方式。在这种方式的监管形式下,十分容易出现各个部门的责任重复和监管环节的脱节问题,造成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重叠。其中只要有一环监管不力就会造成整个行业全盘都出问题。这就是食品安全专家所称的“木桶效应”,意思是“只要有一块木板短去一截,不论其它木板有多高,木桶永远装不满水,即从最短那块处漏掉了。”可见,中国的食品监管体系存在着不足。

五、小结: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食品加工水平低、产地环境不理想,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滥用投入品、制假售假严重等问题的影响,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繁重的任务。而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食品安全法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食品安全的立法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

着明显的差距,但也能看到我们可以学习的方面及进步的方向。针对食品安全的客观形势,我国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为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四篇:《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

一、单选题

1.国家安全机关是()的主管机关。

A、调查工作

B、情报工作

C、国家安全工作

D、反间谍工作

2.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依法行使侦查、()、预审和执行逮捕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

A、立案

B、调查

C、拘留

D、扣押

3.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处分,或者由国家安全机关处()以下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10日

B、15日

C、20日

D、25日

4.维护国家安全,应当与()发展相协调。

A、经济社会

B、文化教育

C、政治经济

D、社会主义

5.《国家安全法》的立法依据是()。

A、刑法

B、宪法

C、刑事诉讼法

D、全国人大的决议

6.每年()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A、5月14日

B、5月15日

C、4月15日

D、4月10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于()颁布实施。

A、2015年5月1日

B、2015年6月1日

C、2015年8月1日

D、2015年7月1日

8.()和组织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A、党员

B、群众

C、人民

D、公民

9.()、公安机关、有关军事机关开展国家安全专门工作,可以依法采取必要手段和方式,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提供支持和配合。

A、国家安全机关

B、检察机关

C、人民法院

D、政府部门

10.国安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安全为根本。

A、社会

B、经济

C、政治

D、文化

11.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利用()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A、信仰名义

B、民族问题

C、宗教事务

D、宗教名义

12.战争和和平的问题由()依照宪法规定决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军委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国家主席

13.国家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根据国家安全风险程度,及时发布相应()。

A、安全评估

B、安全预警

C、风险评估

D、风险预警

14.公民和组织因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导致财产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

A、补助

B、补偿

C、赔偿

D、奖励

15.公民和组织因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造成人员伤害或者死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

A、抚恤优待

B、国家赔偿

C、补偿补助

D、表彰荣誉

16.在国家安全工作中,需要采取限制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特别措施时,应当依法进行,并以维护国家安全的()为限度。

A、实际需要

B、实际情况

C、工作需要

D、工作情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于()起颁布实施。

A、2014年11月1日

B、2014年12月1日

C、2015年11月1日

D、2015年12月1日

18.反间谍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A、人权

B、权益

C、隐私

D、安全

19.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依照规定出示相应证件,有权查验中国公民或者境外人员的(),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询问有关情况。

A、物品

B、资料

C、文件

D、身份证明

20.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的情况下,经出示证件,可以优先乘坐交通工具,遇到交通阻碍时,可以优先通行。

A、重要任务

B、紧急任务

C、特殊任务

D、秘密任务

21.国家安全机关因侦查间谍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措施。

A、技术侦查

B、刑事侦查

C、合成侦查

D、秘密侦查

22.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向()等其他国家机关、组织报告的,相关国家机关、组织应当立即移送国家安全机关处理。

A、司法机关

B、公安机关

C、检察机关

D、人民法院

23.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间谍活动特殊需要的()。

A、专用间谍器材

B、加密通讯设备

C、窃听装置

D、无线电台

24.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于获取的涉及国家安全的有关信息应当()。

A、及时上报

B、推迟上报

C、缺报漏报

D、隐瞒不报

25.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的,由国家安全机关处()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十二日以下

B、十三日以下

C、十四日以下

D、十五日以下

26.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执行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由国家安全机关处()行政拘留。

A、五日以下

B、十日以下

C、十五日以下

D、二十日以下

27.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掌握()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A、意识形态

B、思想文化

C、精神文明

D、文化创新

28.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有关()的国家秘密。

A、反间谍工作

B、国家安全工作

C、情报工作

D、调查工作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的责任和义务。

A、文化安全

B、国家安全

C、经济安全

D、国土安全

30.《国家安全法》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

A、八

B、九

C、十

D、十一

二、多选题

1.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提请海关、边防等检查机关对()免检。

A、有关人员

B、资料

C、器材

D、商品

2.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和其他物品。

A、文件

B、照片

C、资料

D、证件

3.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照(),履行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以外的其他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职责,适用《反间谍法》的有关规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内部规定

D、国家有关规定

4.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

A、从轻

B、减轻

C、从重

D、免除

5.国家健全()的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和使用制度,建立情报信息工作协调机制,实现情报信息的及时收集、准确研判、有效使用和共享。

A、统一归口

B、反应灵敏

C、准确高效

D、运转顺畅

6.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全面评估(),明确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方针、中长期目标、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A、国际安全形势

B、国内安全形势

C、军事安全形势

D、经济安全形势

7.维护国家安全,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护公民的()。

A、权益

B、权利

C、自由

D、权力

8.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坚持(),积极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展安全交流合作,履行国际安全义务,促进共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A、互信

B、互利

C、平等

D、协作

9.国家对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

A、表扬

B、表彰

C、鼓励

D、奖励

10.国家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境外势力的()活动。

A、渗透

B、破坏

C、颠覆

D、分裂

11.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A、网络攻击

B、网络入侵

C、网络窃密

D、散布违法有害信息

12.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加强防范和处置恐怖主义的能力建设。

A、恐怖主义

B、极端主义

C、激进主义

D、自由主义

13.国家根据()的需要,不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A、国外形势发展

B、经济社会发展

C、国内形势发展

D、国家发展利益

14.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国家安全活动中,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不得()。

A、超越职权

B、滥用职权

C、侵犯个人合法权益

D、侵犯组织的合法权益

15.国家建立()之间关于国家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

A、中央与地方

B、部门

C、军地

D、地区

16.根据职责分工,()依法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

A、司法机关

B、公安机关

C、有关军事机关

D、国家安全机关

17.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和活动,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

A、外商投资

B、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

C、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

D、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

18.国家采取必要措施,()国家安全工作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

A、招录

B、聘用

C、培养

D、管理

19.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纳入()。

A、义务教育体系

B、职业教育体系

C、国民教育体系

D、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20.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的维护国家安全义务有()。

A、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

B、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

C、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

D、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21.因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本人或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请求予以保护。

A、公安机关

B、国家安全机关

C、检察机关

D、司法机关

22.国家安全机关是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公安、保密行政管理等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依法做好有关工作。

A、职责分工B、密切配合C、统一安排D、加强协调

23.()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工作。

A、省

B、自治区

C、直辖市

D、县级市

24.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他人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A、指使

B、策划

C、诱惑

D、资助

25.境内()与境外组织、机构、个人相勾连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A、组织

B、公司

C、个人

D、机构

26.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间谍行为的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

A、无需提供

B、如实提供

C、可以拒绝

D、不得拒绝

27.境外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的,可以()。

A、限期离境B、驱逐出境C、责令整改D、批评教育

28.国家安全工作应当统筹()。

A、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

B、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

C、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D、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29.以()方法阻碍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执行任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暴力

B、拒绝

C、威胁

D、逃避

30.国家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任何()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行为。

A、叛国

B、分裂国家

C、煽动叛乱

D、颠覆或者煽动颠覆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含电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预防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特种设备的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经营、使用、检验、检测和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本法的其他特种设备。

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目录管理。特种设备目录由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 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对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使用,实施分类的、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五条 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特种设备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条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当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责任制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管理,确保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安全,符合节能要求。

第八条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检验、检测应当遵守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由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制定。

第九条 特种设备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第十条 国家支持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举报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的违法行为,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3]

第二章 生产、经营、使用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三条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对其生产、经营、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负责。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十四条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从事相关工作。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特种设备安全。

第十五条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对其生产、经营、使用的特种设备应当进行自行检测和维护保养,对国家规定实行检验的特种设备应当及时申报并接受检验。

第十六条 特种设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与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不一致,或者安全技术规范未作要求、可能对安全性能有重大影响的,应当向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申报,由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及时委托安全技术咨询机构或者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技术评审,评审结果经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批准,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将允许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技术要求,及时纳入安全技术规范。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投保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

第二节 生产

第十八条 国家按照分类监督管理的原则对特种设备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一)有与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与生产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工作场所;

(三)有健全的质量保证、安全管理和岗位责任等制度。

第十九条 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保证特种设备生产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不得生产不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和能效指标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

第二十条 锅炉、气瓶、氧舱、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设计文件,应当经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核准的检验机构鉴定,方可用于制造。

特种设备产品、部件或者试制的特种设备新产品、新部件以及特种设备采用的新材料,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需要通过型式试验进行安全性验证的,应当经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核准的检验机构进行型式试验。

第二十一条 特种设备出厂时,应当随附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并在特种设备显著位置设置产品铭牌、安全警示标志及其说明。

第二十二条 电梯的安装、改造、修理,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照本法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电梯安装、改造、修理的,应当对其安装、改造、修理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并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校验和调试。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安全性能负责。

第二十三条 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情况书面告知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

第二十四条 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竣工后,安装、改造、修理的施工单位应当在验收后三十日内将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移交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将其存入该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

第二十五条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等特种设备的制造过程和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重大修理过程,应当经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或者监督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

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缺陷特种设备召回制度。因生产原因造成特种设备存在危及安全的同一性缺陷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立即停止生产,主动召回。

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发现特种设备存在应当召回而未召回的情形时,应当责令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召回。

第三节 经营

第二十七条 特种设备销售单位销售的特种设备,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其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应当齐全。

特种设备销售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检查验收和销售记录制度。

禁止销售未取得许可生产的特种设备,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或者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第二十八条 特种设备出租单位不得出租未取得许可生产的特种设备或者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以及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维护保养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第二十九条 特种设备在出租期间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义务由特种设备出租单位承担,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 进口的特种设备应当符合我国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经检验合格;需要取得我国特种设备生产许可的,应当取得许可。

进口特种设备随附的技术资料和文件应当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其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产品铭牌、安全警示标志及其说明应当采用中文。

特种设备的进出口检验,应当遵守有关进出口商品检验的法律、行政法规。

第三十一条 进口特种设备,应当向进口地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履行提前告知义务。

第四节 使用

第三十二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使用取得许可生产并经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

第三十三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登记标志应当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第三十四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第三十五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

(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

(三)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四)特种设备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的维护保养记录;

(五)特种设备的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第三十六条 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特种设备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负责,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其他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情况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

第三十七条 特种设备的使用应当具有规定的安全距离、安全防护措施。

与特种设备安全相关的建筑物、附属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八条 特种设备属于共有的,共有人可以委托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特种设备,受托人履行本法规定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义务,承担相应责任。共有人未委托的,由共有人或者实际管理人履行管理义务,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十九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第四十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接到定期检验要求后,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进行安全性能检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将定期检验标志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第四十一条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特种设备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应当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特种设备运行不正常时,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

第四十二条 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方可继续使用。第四十三条 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在每日投入使用前,其运营使用单位应当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并对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确认。

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将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

公众乘坐或者操作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应当遵守安全使用说明和安全注意事项的要求,服从有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指挥;遇有运行不正常时,应当按照安全指引,有序撤离。

第四十四条 锅炉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水(介)质处理,并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定期检验。

从事锅炉清洗,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并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监督检验。

第四十五条 电梯的维护保养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

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在维护保养中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保证其维护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性能,并负责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接到故障通知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

第四十六条 电梯投入使用后,电梯制造单位应当对其制造的电梯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了解,对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在维护保养和安全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发现电梯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时,应当及时告知电梯使用单位,并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电梯制造单位对调查和了解的情况,应当作出记录。

第四十七条 特种设备进行改造、修理,按照规定需要变更使用登记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方可继续使用。

第四十八条 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采取必要措施消除该特种设备的使用功能,并向原登记的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证书注销手续。

前款规定报废条件以外的特种设备,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检验或者安全评估,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变更,方可继续使用。允许继续使用的,应当采取加强检验、检测和维护保养等措施,确保使用安全。

第四十九条 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许可,方可从事充装活动:

(一)有与充装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二)有与充装和管理相适应的充装设备、检测手段、场地厂房、器具、安全设施;

(三)有健全的充装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处理措施。

充装单位应当建立充装前后的检查、记录制度,禁止对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移动式压力容器和气瓶进行充装。

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向气体使用者提供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气瓶,对气体使用者进行气瓶安全使用指导,并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办理气瓶使用登记,及时申报定期检验。[3]

第三章 检验、检测

第五十条 从事本法规定的监督检验、定期检验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以及为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提供检测服务的特种设备检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核准,方可从事检验、检测工作:

(一)有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检验、检测人员;

(二)有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检验、检测仪器和设备;

(三)有健全的检验、检测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第五十一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人员应当经考核,取得检验、检测人员资格,方可从事检验、检测工作。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中执业;变更执业机构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五十二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应当依法为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提供安全、可靠、便捷、诚信的检验、检测服务。

第五十三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检测报告,并对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负责。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在检验、检测中发现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时,应当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并立即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组织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进行监督抽查,但应当防止重复抽查。监督抽查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四条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提供特种设备相关资料和必要的检验、检测条件,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五十五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不得从事有关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推荐或者监制、监销特种设备。

第五十六条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利用检验工作故意刁难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有权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3]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七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规定,对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查。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学校、幼儿园以及医院、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种设备,实施重点安全监督检查。

第五十八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实施本法规定的许可工作,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以及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审查;不符合规定的,不得许可。

第五十九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办理本法规定的许可时,其受理、审查、许可的程序必须公开,并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六十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依法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应当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档案和信息查询系统;对达到报废条件的特种设备,应当及时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依法履行报废义务。

第六十一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现场进行检查,向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二)根据举报或者取得的涉嫌违法证据,查阅、复制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有关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对有证据表明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或者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特种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四)对流入市场的达到报废条件或者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五)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六十二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违反本法规定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行为或者特种设备存在事故隐患时,应当以书面形式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紧急情况下要求有关单位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应当随后补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

第六十三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重大违法行为或者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时,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并及时向上级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处理。

对违法行为、严重事故隐患的处理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时,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知其他有关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处理。

第六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不得要求已经依照本法规定在其他地方取得许可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重复取得许可,不得要求对已经依照本法规定在其他地方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重复进行检验。

第六十五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的安全监察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取得特种设备安全行政执法证件。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检查时,应当有二名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参加,并出示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行政执法证件。

第六十六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应当对每次监督检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作出记录,并由参加监督检查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签字后归档。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第六十七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推荐或者监制、监销特种设备;对履行职责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六十八条 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特种设备安全总体状况。[3]

第五章 事故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六十九条 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制定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纳入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或者纳入相应的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第七十条 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事故现场和有关证据,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应当尽快核实情况,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按照规定逐级上报。必要时,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对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并通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与事故相关的单位和人员不得迟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情况,不得隐匿、毁灭有关证据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

第七十一条 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接到事故报告,应当依法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组织应急救援。

第七十二条 特种设备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发生重大事故,由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发生较大事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发生一般事故,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事故调查组应当依法、独立、公正开展调查,提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七十三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应当将事故调查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事故责任单位应当依法落实整改措施,预防同类事故发生。事故造成损害的,事故责任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3]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特种设备生产活动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制造的特种设备,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已经实施安装、改造、修理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责令限期由取得许可的单位重新安装、改造、修理。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未经鉴定,擅自用于制造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制造的特种设备,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进行型式试验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出厂时,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随附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制造、销售,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的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未书面告知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即行施工的,或者在验收后三十日内未将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移交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改造、重大修理以及锅炉清洗过程,未经监督检验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第八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电梯制造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调试的;

(二)对电梯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了解时,发现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告知电梯使用单位并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的。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一)不再具备生产条件、生产许可证已经过期或者超出许可范围生产的;

(二)明知特种设备存在同一性缺陷,未立即停止生产并召回的。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生产单位生产、销售、交付国家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交付的特种设备,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生产许可证的,责令停止生产,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经营的特种设备,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销售、出租未取得许可生产,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

(二)销售、出租国家明令淘汰、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或者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维护保养的特种设备的。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销售单位未建立检查验收和销售记录制度,或者进口特种设备未履行提前告知义务的,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特种设备生产单位销售、交付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有关特种设备,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使用特种设备未按照规定办理使用登记的;

(二)未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或者安全技术档案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者未依法设置使用登记标志、定期检验标志的;

(三)未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或者未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的;

(四)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申报并接受检验的;

(五)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水(介)质处理的;

(六)未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的。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使用有关特种设备,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使用未取得许可生产,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或者国家明令淘汰、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的;

(二)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未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继续使用的;

(三)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未依法履行报废义务,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注销手续的。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充装许可证:

(一)未按照规定实施充装前后的检查、记录制度的;

(二)对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移动式压力容器和气瓶进行充装的。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移动式压力容器或者气瓶充装活动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充装的气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有关特种设备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的;

(二)使用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从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检测和作业的;

(三)未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的。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营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有关特种设备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

(二)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每日投入使用前,未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未对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确认的;

(三)未将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的。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电梯维护保养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未按照本法规定以及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电梯维护保养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八十九条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主要负责人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主要负责人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

(一)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二)对特种设备事故迟报、谎报或者瞒报的。第九十条 发生事故,对负有责任的单位除要求其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等责任外,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一条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

(一)发生一般事故,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三十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四十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的罚款。

第九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不履行岗位职责,违反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造成事故的,吊销相关人员的资格。

第九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对机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机构资质和有关人员的资格:

(一)未经核准或者超出核准范围、使用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从事检验、检测的;

(二)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检测的;

(三)出具虚假的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或者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严重失实的;

(四)发现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并立即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的;

(五)泄露检验、检测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的;

(六)从事有关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七)推荐或者监制、监销特种设备的;

(八)利用检验工作故意刁难相关单位的。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人员同时在两个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中执业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格。

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实施许可的;

(二)发现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或者检验、检测活动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

(三)发现特种设备生产单位不再具备本法规定的条件而不吊销其许可证,或者发现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发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不再具备本法规定的条件而不撤销其核准,或者对其出具虚假的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或者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严重失实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五)发现违反本法规定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行为或者特种设备存在事故隐患,不立即处理的;

(六)发现重大违法行为或者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向上级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或者接到报告的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不立即处理的;

(七)要求已经依照本法规定在其他地方取得许可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重复取得许可,或者要求对已经依照本法规定在其他地方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重复进行检验的;

(八)推荐或者监制、监销特种设备的;

(九)泄露履行职责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的;

(十)接到特种设备事故报告未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按照规定上报的;

(十一)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十二)妨碍事故救援或者事故调查处理的;

(十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九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或者检验、检测机构拒不接受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的特种设备或者其主要部件的,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注销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书。

第九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被依法吊销许可证的,自吊销许可证之日起三年内,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不予受理其新的许可申请。

第九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九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

第七章 附 则

第九十九条 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检验的收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一百条 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督管理不适用本法。

铁路机车、海上设施和船舶、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设备以及民用机场专用设备安全的监督管理,房屋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由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实施。

第一百零一条 本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3]

立法意义

编辑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并切实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这部法律从一审时的65条增至本次的101条,补充细化了许多针对性强的条款。

“这几年北京不断有新的地铁线路开通,站内电梯、扶梯、锅炉等特种设备数量激增,再加上客流量大,安全形势复杂。我们特别欢迎有这样一部对特种设备生产、维护保养、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有具体、细化规定的法律,以免一旦出现事故,相互推诿责任。”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运行工程总管李宇轩说。

“本法确立了企业承担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和社会发挥监督作用三位一体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模式。这是从特种设备安全事故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以前事故发生后,有的责任不明确,只好由政府对事故损害‘买单’。本法就是要通过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督促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及其负责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承担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说。[4]

内容解读

编辑

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解读特种设备安全法[5]

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表示,最近,我国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部旨在预防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法律的及时出台,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生动诠释。

以人为本 立法为民

阚珂:特种设备听似陌生,但一提电梯、游乐设施,大家就熟悉了。特种设备包括锅炉、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八大类,通常在高压、高温、高空、高速条件下运行,若管理不善,易导致爆炸、坠落等生产和公共事故,严重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种设备数量迅猛增长。2012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数达822万台。以电梯为例,全国电梯数量由2002年35万台激增至2012年245万台。目前,我国电梯的生产、安装和保有量均居全球第一。

数量猛增的同时,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仍以电梯为例,近年来我国电梯事故率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由于保有量激增,一些在用电梯老化严重,维护保养不及时不规范,电梯非正常停运、“困人”甚至“吞人”情况时有发生。

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是我国立法工作始终坚持的一项根本原则。立法就是要解决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法是第一部对各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做统一、全面规范的法律。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向科学化、法制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安全责任 企业为先

阚珂:本法确立了“企业承担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和社会发挥监督作用”三位一体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模式,进一步突出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是安全责任主体。

生产环节,法律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等活动规定了行政许可制度;经营环节,法律禁止销售、出租未取得许可生产、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或者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使用环节,法律要求所有特种设备必须向监管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方可使用,使用单位要落实安全责任,对设备安全运行情况定期开展安全检查,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一旦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应当立即停止运行,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这些条文都是从特种设备安全事故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以前事故发生后,有的责任不明确,由政府对事故损害“买单”。本法就是要通过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督促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及其负责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承担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责任。

细化条款 强化执行

阚珂: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切实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这部法律从一审时的65条增至现在的101条,补充细化了不少针对性强的条款。

近来连续发生的多起电梯安全事故表明,维护保养是重要环节。据了解,5月深圳罗湖某大厦电梯事故是由于维护保养人员违规使用液体润滑油对制动器进行润滑,导致电梯制动能力降低。针对类似问题,法律明确要求电梯维护保养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承担,承担维护保养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作业人员资格;维护保养过程应当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并落实现场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又如,针对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管理问题,法律作了专门规定,如果业主委托物业服务单位管理小区的电梯,物业服务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管理义务。一旦发生事故,物业服务单位如果没有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政府监管 依法尽责

阚珂:政府部门对特种设备的监管,不应是“保姆式”越俎代庖包揽企业责任,而应是“警察式”的监管,依法督促产、销、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和要求,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法律规定,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学校、幼儿园以及车站码头、商场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种设备实施重点安全监督检查。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法律规定,特种设备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同时,要求监管部门对依法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档案和信息查询系统,便于公众查询。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阚珂: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条生命的陨落都会给家庭带来巨大损失和痛苦。使用电梯时、在游乐园玩耍时,要注意安全提示并听从工作人员的管理指挥;儿童乘坐扶梯,要有成年人陪同看护;饭馆、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钢瓶,要来源于正规渠道„„徒法不足以自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然而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自觉增强安全意识。

下载中国食品安全法,最糟糕的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食品安全法,最糟糕的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班迟到最糟糕的十一个借口

    上班迟到最糟糕的十一个借口,你用过几 1、 对不起,我迷路了 2.接到电话说手机忘家里了 走到半路老婆给我打电话,说我手机落到家里了,我又返回去取手机 3、 在家吸牙膏 早晨起来......

    新概念英语——最糟糕的假期英语作文

    两分钟做个小测试,看看你的英语水平http://m.meten.com/test/xiaobai.aspx?tid=16-73675-0 美联英语提供:最糟糕的假期英语作文 假期生活是在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连续的学校生活......

    2016法宣网《食品安全法》95分测试题及答案

    因法宣网题目固定30道 其中题目是随机抽取的 本人才疏学浅 不敢说必定一百分 按照我的总结的试题和答案最低是95分 最高100分 望见谅!谢谢 1、(单选题)餐饮服务单位采购食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2017法宣考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解读 一、立法背景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安全,任何经济、民生......

    《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试题(共五篇)

    《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知识竞赛 一、单选题 1.国家安全机关是( )的主管机关。 A、调查工作 B、情报工作 C、国家安全工作 D、反间谍工作 2.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

    2017年法宣在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学习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学习专题  1、(单选题)下列哪项涉及国家安全的事项不需要审查监管?( ) o A.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的项目 o B.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网络信息技术产......

    法宣考试习题: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1、(单选题)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应当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B.可以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C.应当统筹内部安全......

    《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阅读训练(附答案)

    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①100多年前,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