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
评教评学的一点认识
评教评学活动结束了,听了五位老师的课,有一些自己的认识,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五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五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三、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五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李瑛老师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用不同方法对学生实施激励评价,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红雁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王美静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候巧红.贾茹老师的课语言优美,仪表大方,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对于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及意外问题能灵活处理。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完美,所以就五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三、在数学课堂中情境设置是有必要的。
总之,五位老师的课堂,积极践行新课方案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2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通过本次培训,下面我就《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3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4
“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精心选材,因人而异。
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算。通过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
三、循序渐进,指导方法。
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按你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教师可以在最后提问:通过自学,你学到了什么?
总之,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5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主要内容为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与解决问题。
在这些知识点中,比较容易错的是分数乘小数与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计算分数乘小数时,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或者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如果小数和分母存在某种倍数关系时,就可以直接“约分”再计算。在做这类习题时我们要注意,若所乘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则不要化成小数计算,如果化成无限小数,我们不仅不会算,而且就算算出来了也是错误答案。
还有就是做应用题,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确定单位“1”。如果单位“1”没找准,后面的算式就是错的。比如你在水果店卖西瓜,人家客人要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你却给他切了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那客人肯定不高兴,买个西瓜店员咋还给少了呢?若是在考试当中,一道应用题至少是4分,错一个就只剩96分了,太可惜了。
我认为把学习数学当作玩游戏,把学习一个知识点当作升了一级,把做对一道题当作成功闯过一道关,这都会使学习数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容易......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6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一年来,数学课题组紧紧围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开展教学研究,把“如何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作为数学组的着力研究的课题,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面谈谈主要做法与收获:
一、深入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为使课题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数学课题组成员利用四周的时间研读余文森教授编著的《课堂教学》一书,对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消化。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进行交流研讨,形成共识。
二、进行观察式教学,互动研讨。
本学期,数学组成员共有五位老师举行实验课观摩研讨:魏哲老师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综合》、王淑焕老师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初步》、李美淑老师九年级的《圆的认识》、王云老师的九年级数学《垂径定理》、杨峥嵘老师的八年级数学《实数》。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确定实验单元为单位进行观察式教学研讨,从创设情景导入,优化练习设计等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如李美淑老师的《圆的认识》基本上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充分展现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
王淑焕老师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初步》,从已有的等式的性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以性质贯穿,练习形式多样又紧扣教学重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杨峥嵘老师的八年级数学《实数》,以学生喜爱的拼图导入,精心设计生活中与有关的实例,以比赛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紧扣教学重点,针对性、实效性强。
魏哲老师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综合》,在学生通过动手计算,自主探索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后,能针对这些方法进行分类、总结。
王云老师的九年级数学《垂径定理》。采取回忆的形式导入,在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整个教学设计颇有意境,针对性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经过全组同仁不懈的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及听评课研讨活动,数学组成员根据余文森教授提出的教学理念对数学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心揣摩、大胆实践,探索,深入反思,不断完善。
三、外出学习,取长补短
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的业务素质,20xx年数学组全组多次外出观摩学习,数学组一位成员到山东杜郎口中学直接参与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全组教师更是多次到四中、七中听课研讨、参加评课活动,提高自身的说课、评课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课题成员的教学案例设计和教学随笔、反思多篇以备研讨时交流、探讨。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7
幼儿数学教育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幼儿教育的原始净地,对幼儿教育的人文化显得日益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中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果。怎样想让孩子们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必须重视数学教具、学具的制作,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
在操作材料设计上,充分注重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强调趣味性。有了趣味,孩子们的兴趣便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过来,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愿望和环境相互作用。
例如在设计加减法运算的材料时,我们设计了“开锁”游戏,在锁的上面写好加减算式,在钥匙上写好数字,如果算对了就可以用相应的钥匙打开锁,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又发展了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培养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又如,“花叶配对”的游戏,是一组练习分合式的游戏,幼儿按照小花上的数字,找出两片叶子,叶上的数字合起来等于小花上的数字。幼儿在这些有情节的游戏中,必然会对数字操作活动产生愉快的情绪。又如,给一些简单的几何形配上鲜艳的色彩,加上手脚、五官拟人化,又可以培养幼儿对几何形的感知。这些具有儿童情趣的材料,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孩子们在这种“美”之中不知不觉地发现数学的魅力。
2、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也理解为让幼儿“玩”材料,把数学材料当成“玩具”来玩,让幼儿在“玩”中探索,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即利用自身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概念,而不是单纯的看后想、想后写结论的传统模式。例如,设计让幼儿掌握10以内加减法材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动、植物、自然物的图片,每种均为10个,让幼儿拼拼摆摆讲讲编编运用题,然后再给幼儿10以内数字以及加减法符号,让他们组成算式,这种方式既让幼儿“玩”到了材料,又学到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又如在设计认识时钟的材料时,我们为幼儿设计了一个可活动的时钟,上面的时针和分针均可转动,幼儿可以自由地根据时间来拨指针,或根据自己拨的指针记录时间。陶行知先生说:从做中学。幼儿只有“做”了以后,才有感知,才会有经验。
3、计划性
首先在数学操作材料的设施上必须注意与教师制定的数学目标相联系,注意循序渐进,一步步地深入,让幼儿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预习到新的知识。如投放加减速运算材料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从2的加减法开始,逐步地添加,一直到1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完毕。但是,活动材料又要根据幼儿活动的发展以及幼儿的内心需要来制作。
总之,数学教具、学具的制作富有童趣,是为幼儿打开了另一扇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孩子们在这个王国里乐此不疲地“工作”着,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8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养成有很多方面,首先要学会的是整理书包和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要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将学习用品准备齐全,这在习惯形成初期非常重要。其次,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册和书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老师会布置,家长只要督促书写端正、格式正确和及时改错即可)。
学习习惯的另一方面就是养成每天复习和预习的习惯。这也是我们数学常规作业,即回家三件事,一复习,二预习,三口算。
复习就是看着书给家长讲讲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发现。
预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安静看书后完成书上的相应练习和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的预习要求有两则:预习要求一,见空就填,见问就答。预习要求二,遇到问题自己想,独立思考无价宝,想不出来打问号,带着问题进课堂。
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可以做口算题卡,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有时间还可以给孩子听算。我们关于口算练习的要求是:口算口算天天练,时间多我就做(口算题卡本),时间少我就读(口算卡),想练耳朵就听算。强烈推荐各位家长多给孩子听算,听算可以同时训练孩子听,写和算的速度和能力。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左右”的认识,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
同时,我们家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很好的契机,一定别放过,顺便就可以教教孩子一些数学知识。比如,当孩子问你几点了,不防和他聊聊怎么认钟;当孩子问你,3—5不够减怎么办,你就可以谈谈负数的知识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闲谈,是他以后在课堂上学习数学宝贵的经验。
在时间许可时,我们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或画画数学画,通过那些具有训练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和数形结合等方面的发展。
4、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妨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语言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和孩子交谈的形式不必过于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和孩子去公园时等等,这样交流的气氛要自然亲切得多。对话时要有意识的激发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因为……所以……”。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数学书中的实际问题小朋友都要能在老师或家长引导下看书说出题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多听少说,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引发交谈话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反馈就够了。
5、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
把孩子推上讲台,做孩子的“学生”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比如:一年级孩子常常把老师的要求不能完整带回家,家长对于他们说的不合理的事情,请坚决保持绝对的怀疑,并且装出绝对的好奇,请他们自己第二天把事情弄清楚,告诉你们。大家再装出绝对的空前的佩服。这样我们的孩子以后就会有意识的记住老师的要求,因为他会想到爸爸妈妈要请教他。
6、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得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7、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首先每个孩子由于学前的教育差异问题,大家的起点不同,因而我建议在一年级上期,我们家长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以至形成习惯;踏步着或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切忌让孩子感受到你觉得他的学习很糟糕,你很着急,这样孩子也会因为没有成功感而对学习缺乏兴趣。这里我们说的其实就是纵向比较。
当然我们也需要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一定有收获。
其次,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另一方面,我们要能“不唯分数是问”。分数只能作为评介孩子的一个参照,90分与100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误,是纯粹的粗心,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是临考心理欠佳,还是知识点没掌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教育模式,以上所谈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也期待能给孩子一双会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头脑。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9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相信大家都想学好它,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1、课时预习。以前在初中时,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后来上高中了,发现没有预习只是带着课本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目标很不明确,听课时便会处于被动的地位,要么盲目地去记笔记,要么就是茫茫不知所云。这样有时记下了很多教材上原本有的内容,累得要命却没有价值。如此一来只能是事半功倍。当尝试预习后再听课,觉得不再是茫茫不知所云了。如果要是时间不多,我会在课前2~3分钟预习一下上课即将讲的内容,提前进入状态,争取主动权。
2、认真听课。听课不是听就行了,而是要认真听,要把注意力集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有些同学不把上课作为学习的中心环节,一心想用课后的时间来弥补,我觉得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了,因为错过了课堂上的第一时间吸收,有的东西以后自己理解起来就是费劲了,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样。
3、认真做练习,看练习题的例题,有时候,由于时间紧迫,我便马马虎虎地完成练习,等老师评讲时,对于那些没认真思考过的题目上,只能两眼看着老师板书,有时思路跟不上,后面老师所讲的根本听不明白。认真做练习还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喝解出来正确答案,但方法是否准确或解题步骤还欠缺什么,免得考试时白白扣掉一些不该丢失的分数。其次,练习册中的例题也很好,里面还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有时间应该看一下。
4、多看错题本。很多同学做了错题本,但他们几乎不怎么看。我也是,导致一些题目错了再错。
以上是我学习的方法,但做起来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有同学有比我更好的学习方法,不妨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0
20xx年xx月x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新城实验小学举办的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我一共现场观摩了两节数学优质课,两位名师的精彩课堂,令我们耳目一新。他们每一位老师所执教的课堪称优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很新颖、恰当、合理、平实,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老师优美幽默的语言,更是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老师的设计和引导下,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括学生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等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从而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每位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下面我来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两位老师的课彻底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师只起了个穿针引线和补充的作用。我们常规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教师是主体,不断灌输,学生就像容器,没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性。信息以单向传输为主。但这节课则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教师只是起了导师的作用。以前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不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究、讨论能把知识学会。听完这节课,才觉得是自己思想上放不开,对学生不信任,总是觉得不讲不放心,讲完之后学生听不懂又觉得不能理解,甚至很生气。以前的主要任务是备好课,讲好课,看来以后要多备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再次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思考的问题:怎样设计课堂让学生感兴趣?怎样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怎样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实现高效?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所要考虑的。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1
《工程数学》矩阵论部分的课程已经结束,很高兴能够得到信息系主 任朱老师的悉心讲授与耐心指导。
应用矩阵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以越来越普遍,矩阵论已经成为最有实用价值的数学分支之一。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来说,矩阵论变的尤为重要,许多线性或非线性的问题都要用到矩阵论的知识,象我们的专业基础课《弹性力学》、《有限元》。
此书第一章“线性代数基本知识”读起来还是蛮轻松的,因为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在本科阶段的《线性代数》里面学过了,再加上考研的时认真复习过。也许觉得前面的轻松,学后面的内容的时候也就有些放松,结果是过了几节课后就感到书上的内容是越来越生僻了,有些东西太抽象,读起来枯燥,难以读懂;它比《线性代数》更深入,难度大多了。还好及时调整,勉强跟的上课,当我认真去学的时候,感到书上的东西还是蛮有意思的。把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连贯关系搞清楚的时候,那是一种惬意;当你把书上一个看似很难的题目弄清楚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征服感、胜利感、甚至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本人自认为第二章最有意思,也是学的最好的一个环节,从相似对角化到相似Jordan矩阵,再到Cayley-Hamilton定理、上三角矩阵、上Hessenberg矩阵,如果把它们的相承关系及应用条件都弄清楚了,那么这一章也就算学懂了。
读完《工程数学》矩阵论部分,感觉学的还不够,以后还的加强学习。最后要感谢朱老师的教导。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2
1、重视课堂
学习数学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课需要一直跟在老师后面思考,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更有助于知识点的巩固。有些同学可能会利用上课的时间偷偷刷题,我觉得这是得不偿失的。把知识点理清,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做题目时需要先决策能用上哪些知识点,一般题目会有多种解法,此时就需要权衡利弊,选择最优解,而老师的讲解过程往往是对解法的优劣分析,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同时确定方法后也需要有强大的信念,不能半途而废,要相信:方法可行就一定能算到正确结果。
2、提高运算能力
很庆幸自己曾学过珠心算,珠心算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算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解题速度,当然运算最重要的是准确,而且需要确保第一遍就算对。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整齐的书写也能够让自己保持思路清晰的状态。
3、杜绝低效刷题
做题目需要思路,而同种类型的题目思路也类似,掌握思路之后需要学会运用,不能只有再次做原题时才会使用。同时对数学也要保持一种兴趣,当发现一类新的题型或巧妙的解法时会有一种惊喜感,这种惊喜感也会支撑着你继续去发现新的题型,从而见多识广,再次遇到陌生题型的时候也不会慌乱。
4、有选择地刷题
高三经过大量的练习,对基础题都会有一定的把握,所以失分点往往是中档题以及难题,比如填空的后两题,解答的后三题,附加最后一题。在刷题时可以将这些题目筛选出来,从而高效地刷完近三年的模考题。如果想做更多的题目的话,一些网站上甚至可以找到20xx年甚至更早的模考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找一点全国卷的题目(毕竟马上就要考全国卷了),比如省外有一个比较热的考点是对数平均数不等式,虽然是考纲外知识点,但是转化过来,就是我们常考的极值点偏移问题。而掌握这个不等式的话,对极值点偏移这一类问题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3
一、重视基础。
中考数学内容不算难,但题目多以基础为主,可以说中考数学想拿高分,前面的90多分是一分都不能扣的。除此之外,基础的好坏也是决定你解决难题速度的一大因素。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大量的基础题练习,以做到一题能在10秒至30秒内解出。
二、勇于尝试,发散思维。
面对一道解不出的题时,要勇于尝试多种方法,并敢于面对失败。许多同学在考场上因压力过大而导致一开始那种方法做不出来便陷入焦虑,思维被禁锢在了那一种方法中,最后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后选择跳题。因此,在做题时一定要有一颗勇敢的心。不要死盯某一个公式或条件,除了要勇于使用不同方法外,在平时的练习中,还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掌握变式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有两点E、F分别从正方形ABCD的BC两端点出发(运动时间为秒),画出以E、F、C三点为端点的三角形面积的S-T图象。当你在做完这道题时,你不能就此与它别过,而是要思考当正方形换成梯形时情况怎样?当有三个点同时出发时情况又怎样?这样做下来,你做一道题就相当于别人做数十道题并且还培养了一种变式的能力,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善于总结归纳。
在进行题海战术的同时,除了要发散思维,还要学会归纳总结,这便是一个化简为繁然后化繁为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题本与好题本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第10、16、23、24、25题来说,通过对题目的整理,你便能知道自己的弱点,强项在哪里并相应的进行补足与加强,这也是我们学习达到瓶颈时突破的一大助力。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4
众所周知,数学是高中学科中很重要的科目,下面是我对数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听课,听课首要认真,但更要学会把握重点,记好笔记,及时领悟,掌握并发展老师的思路,作为理科,老师上课的内容以概念分析和例题这两部分,听概念分析,要边听边思考,才能有更深的理解,也才可以记忆牢固,再有就是记笔记的问题,我的习惯是先理解题意,然后听老师的思路,思考老师是怎样认识题、分析题,又是怎样把题目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听完后,把握了总体的脉络,再记下答案,课后再依照思路,自己把题做出,久而久之,这样积累下的思路方法就成了自己的了。
对于数学而言,做题量大是学好它的保证之一,但我认为做题也要有原则,即代表性和针对性,所谓代表性,即应选取能代表同一类型号的题目睐做;针对性即多找一些解题过程较复杂、思路有很强的灵活性的题目来做;如些做下去,达到一定的题量后,会发现解题时脑子变灵活了。
对平时易做错的题目应收取起来,作为错题本,而且要经常回头看一下过去做错的题目,以便掌握解题方法,比如这次月考,其实很多题目是老师平时所讲过的,但有的同学可能会没印象,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没有仔细复习错题本。
以上是我学习数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5
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教材的实施,特别是有效教学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我的学习后的体会如下:
1、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课程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广大教师会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有的专业知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3、要研究一些“教学案例”。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培养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所以请教师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
4、要积极参加各科培训活动。职前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参加培养学习。对于培训机构或者是学科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主要内容为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与解决问题。
在这些知识点中,比较容易错的是分数乘小数与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计算分数乘小数时,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或者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如果小数和分母存在某种倍数关系时,就可以直接“约分”再计算。在做这类习题时我们要注意,若所乘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则不要化成小数计算,如果化成无限小数,我们不仅不会算,而且就算算出来了也是错误答案。
还有就是做应用题,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确定单位“1”。如果单位“1”没找准,后面的算式就是错的。比如你在水果店卖西瓜,人家客人要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你却给他切了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那客人肯定不高兴,买个西瓜店员咋还给少了呢?若是在考试当中,一道应用题至少是4分,错一个就只剩96分了,太可惜了。
我认为把学习数学当作玩游戏,把学习一个知识点当作升了一级,把做对一道题当作成功闯过一道关,这都会使学习数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容易......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2
幼儿数学教育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幼儿教育的原始净地,对幼儿教育的人文化显得日益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中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果。怎样想让孩子们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必须重视数学教具、学具的制作,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
在操作材料设计上,充分注重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强调趣味性。有了趣味,孩子们的兴趣便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过来,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愿望和环境相互作用。
例如在设计加减法运算的材料时,我们设计了“开锁”游戏,在锁的上面写好加减算式,在钥匙上写好数字,如果算对了就可以用相应的钥匙打开锁,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又发展了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培养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又如,“花叶配对”的游戏,是一组练习分合式的游戏,幼儿按照小花上的数字,找出两片叶子,叶上的数字合起来等于小花上的数字。幼儿在这些有情节的游戏中,必然会对数字操作活动产生愉快的情绪。又如,给一些简单的几何形配上鲜艳的色彩,加上手脚、五官拟人化,又可以培养幼儿对几何形的感知。这些具有儿童情趣的材料,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孩子们在这种“美”之中不知不觉地发现数学的魅力。
2、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也理解为让幼儿“玩”材料,把数学材料当成“玩具”来玩,让幼儿在“玩”中探索,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即利用自身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概念,而不是单纯的看后想、想后写结论的传统模式。例如,设计让幼儿掌握10以内加减法材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动、植物、自然物的图片,每种均为10个,让幼儿拼拼摆摆讲讲编编运用题,然后再给幼儿10以内数字以及加减法符号,让他们组成算式,这种方式既让幼儿“玩”到了材料,又学到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又如在设计认识时钟的材料时,我们为幼儿设计了一个可活动的时钟,上面的时针和分针均可转动,幼儿可以自由地根据时间来拨指针,或根据自己拨的指针记录时间。陶行知先生说:从做中学。幼儿只有“做”了以后,才有感知,才会有经验。
3、计划性
首先在数学操作材料的设施上必须注意与教师制定的数学目标相联系,注意循序渐进,一步步地深入,让幼儿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预习到新的知识。如投放加减速运算材料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从2的加减法开始,逐步地添加,一直到1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完毕。但是,活动材料又要根据幼儿活动的发展以及幼儿的内心需要来制作。
总之,数学教具、学具的制作富有童趣,是为幼儿打开了另一扇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孩子们在这个王国里乐此不疲地“工作”着,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3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一年来,数学课题组紧紧围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开展教学研究,把“如何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作为数学组的着力研究的课题,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面谈谈主要做法与收获:
一、深入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为使课题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数学课题组成员利用四周的时间研读余文森教授编著的《课堂教学》一书,对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消化。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进行交流研讨,形成共识。
二、进行观察式教学,互动研讨。
本学期,数学组成员共有五位老师举行实验课观摩研讨:魏哲老师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综合》、王淑焕老师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初步》、李美淑老师九年级的《圆的认识》、王云老师的九年级数学《垂径定理》、杨峥嵘老师的八年级数学《实数》。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确定实验单元为单位进行观察式教学研讨,从创设情景导入,优化练习设计等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如李美淑老师的《圆的认识》基本上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充分展现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
王淑焕老师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初步》,从已有的等式的性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以性质贯穿,练习形式多样又紧扣教学重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杨峥嵘老师的八年级数学《实数》,以学生喜爱的拼图导入,精心设计生活中与有关的实例,以比赛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紧扣教学重点,针对性、实效性强。
魏哲老师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综合》,在学生通过动手计算,自主探索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后,能针对这些方法进行分类、总结。
王云老师的九年级数学《垂径定理》。采取回忆的形式导入,在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整个教学设计颇有意境,针对性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经过全组同仁不懈的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及听评课研讨活动,数学组成员根据余文森教授提出的教学理念对数学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心揣摩、大胆实践,探索,深入反思,不断完善。
三、外出学习,取长补短
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的业务素质,20xx年数学组全组多次外出观摩学习,数学组一位成员到山东杜郎口中学直接参与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全组教师更是多次到四中、七中听课研讨、参加评课活动,提高自身的说课、评课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课题成员的教学案例设计和教学随笔、反思多篇以备研讨时交流、探讨。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4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通过本次培训,下面我就《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5
评教评学的一点认识
评教评学活动结束了,听了五位老师的课,有一些自己的认识,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五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五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三、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五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李瑛老师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用不同方法对学生实施激励评价,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红雁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王美静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候巧红.贾茹老师的课语言优美,仪表大方,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对于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及意外问题能灵活处理。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完美,所以就五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三、在数学课堂中情境设置是有必要的。
总之,五位老师的课堂,积极践行新课方案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6
20xx年xx月x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新城实验小学举办的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我一共现场观摩了两节数学优质课,两位名师的精彩课堂,令我们耳目一新。他们每一位老师所执教的课堪称优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很新颖、恰当、合理、平实,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老师优美幽默的语言,更是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老师的设计和引导下,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括学生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等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从而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每位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下面我来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两位老师的课彻底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师只起了个穿针引线和补充的作用。我们常规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教师是主体,不断灌输,学生就像容器,没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性。信息以单向传输为主。但这节课则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教师只是起了导师的作用。以前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不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究、讨论能把知识学会。听完这节课,才觉得是自己思想上放不开,对学生不信任,总是觉得不讲不放心,讲完之后学生听不懂又觉得不能理解,甚至很生气。以前的主要任务是备好课,讲好课,看来以后要多备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再次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思考的问题:怎样设计课堂让学生感兴趣?怎样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怎样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实现高效?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所要考虑的。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7
《工程数学》矩阵论部分的课程已经结束,很高兴能够得到信息系主 任朱老师的悉心讲授与耐心指导。
应用矩阵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以越来越普遍,矩阵论已经成为最有实用价值的数学分支之一。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来说,矩阵论变的尤为重要,许多线性或非线性的问题都要用到矩阵论的知识,象我们的专业基础课《弹性力学》、《有限元》。
此书第一章“线性代数基本知识”读起来还是蛮轻松的,因为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在本科阶段的《线性代数》里面学过了,再加上考研的时认真复习过。也许觉得前面的轻松,学后面的内容的时候也就有些放松,结果是过了几节课后就感到书上的内容是越来越生僻了,有些东西太抽象,读起来枯燥,难以读懂;它比《线性代数》更深入,难度大多了。还好及时调整,勉强跟的上课,当我认真去学的时候,感到书上的东西还是蛮有意思的。把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连贯关系搞清楚的时候,那是一种惬意;当你把书上一个看似很难的题目弄清楚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征服感、胜利感、甚至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本人自认为第二章最有意思,也是学的最好的一个环节,从相似对角化到相似Jordan矩阵,再到Cayley-Hamilton定理、上三角矩阵、上Hessenberg矩阵,如果把它们的相承关系及应用条件都弄清楚了,那么这一章也就算学懂了。
读完《工程数学》矩阵论部分,感觉学的还不够,以后还的加强学习。最后要感谢朱老师的教导。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8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9
1、重视课堂
学习数学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课需要一直跟在老师后面思考,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更有助于知识点的巩固。有些同学可能会利用上课的时间偷偷刷题,我觉得这是得不偿失的。把知识点理清,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做题目时需要先决策能用上哪些知识点,一般题目会有多种解法,此时就需要权衡利弊,选择最优解,而老师的讲解过程往往是对解法的优劣分析,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同时确定方法后也需要有强大的信念,不能半途而废,要相信:方法可行就一定能算到正确结果。
2、提高运算能力
很庆幸自己曾学过珠心算,珠心算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算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解题速度,当然运算最重要的是准确,而且需要确保第一遍就算对。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整齐的书写也能够让自己保持思路清晰的状态。
3、杜绝低效刷题
做题目需要思路,而同种类型的题目思路也类似,掌握思路之后需要学会运用,不能只有再次做原题时才会使用。同时对数学也要保持一种兴趣,当发现一类新的题型或巧妙的解法时会有一种惊喜感,这种惊喜感也会支撑着你继续去发现新的题型,从而见多识广,再次遇到陌生题型的时候也不会慌乱。
4、有选择地刷题
高三经过大量的练习,对基础题都会有一定的把握,所以失分点往往是中档题以及难题,比如填空的后两题,解答的后三题,附加最后一题。在刷题时可以将这些题目筛选出来,从而高效地刷完近三年的模考题。如果想做更多的题目的话,一些网站上甚至可以找到20xx年甚至更早的模考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找一点全国卷的题目(毕竟马上就要考全国卷了),比如省外有一个比较热的考点是对数平均数不等式,虽然是考纲外知识点,但是转化过来,就是我们常考的极值点偏移问题。而掌握这个不等式的话,对极值点偏移这一类问题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0
众所周知,数学是高中学科中很重要的科目,下面是我对数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听课,听课首要认真,但更要学会把握重点,记好笔记,及时领悟,掌握并发展老师的思路,作为理科,老师上课的内容以概念分析和例题这两部分,听概念分析,要边听边思考,才能有更深的理解,也才可以记忆牢固,再有就是记笔记的问题,我的习惯是先理解题意,然后听老师的思路,思考老师是怎样认识题、分析题,又是怎样把题目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听完后,把握了总体的脉络,再记下答案,课后再依照思路,自己把题做出,久而久之,这样积累下的思路方法就成了自己的了。
对于数学而言,做题量大是学好它的保证之一,但我认为做题也要有原则,即代表性和针对性,所谓代表性,即应选取能代表同一类型号的题目睐做;针对性即多找一些解题过程较复杂、思路有很强的灵活性的题目来做;如些做下去,达到一定的题量后,会发现解题时脑子变灵活了。
对平时易做错的题目应收取起来,作为错题本,而且要经常回头看一下过去做错的题目,以便掌握解题方法,比如这次月考,其实很多题目是老师平时所讲过的,但有的同学可能会没印象,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没有仔细复习错题本。
以上是我学习数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1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养成有很多方面,首先要学会的是整理书包和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要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将学习用品准备齐全,这在习惯形成初期非常重要。其次,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册和书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老师会布置,家长只要督促书写端正、格式正确和及时改错即可)。
学习习惯的另一方面就是养成每天复习和预习的习惯。这也是我们数学常规作业,即回家三件事,一复习,二预习,三口算。
复习就是看着书给家长讲讲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发现。
预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安静看书后完成书上的相应练习和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的预习要求有两则:预习要求一,见空就填,见问就答。预习要求二,遇到问题自己想,独立思考无价宝,想不出来打问号,带着问题进课堂。
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可以做口算题卡,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有时间还可以给孩子听算。我们关于口算练习的要求是:口算口算天天练,时间多我就做(口算题卡本),时间少我就读(口算卡),想练耳朵就听算。强烈推荐各位家长多给孩子听算,听算可以同时训练孩子听,写和算的速度和能力。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左右”的认识,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
同时,我们家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很好的契机,一定别放过,顺便就可以教教孩子一些数学知识。比如,当孩子问你几点了,不防和他聊聊怎么认钟;当孩子问你,3—5不够减怎么办,你就可以谈谈负数的知识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闲谈,是他以后在课堂上学习数学宝贵的经验。
在时间许可时,我们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或画画数学画,通过那些具有训练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和数形结合等方面的发展。
4、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妨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语言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和孩子交谈的形式不必过于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和孩子去公园时等等,这样交流的气氛要自然亲切得多。对话时要有意识的激发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因为……所以……”。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数学书中的实际问题小朋友都要能在老师或家长引导下看书说出题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多听少说,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引发交谈话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反馈就够了。
5、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
把孩子推上讲台,做孩子的“学生”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比如:一年级孩子常常把老师的要求不能完整带回家,家长对于他们说的不合理的事情,请坚决保持绝对的怀疑,并且装出绝对的好奇,请他们自己第二天把事情弄清楚,告诉你们。大家再装出绝对的空前的佩服。这样我们的孩子以后就会有意识的记住老师的要求,因为他会想到爸爸妈妈要请教他。
6、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得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7、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首先每个孩子由于学前的教育差异问题,大家的起点不同,因而我建议在一年级上期,我们家长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以至形成习惯;踏步着或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切忌让孩子感受到你觉得他的学习很糟糕,你很着急,这样孩子也会因为没有成功感而对学习缺乏兴趣。这里我们说的其实就是纵向比较。
当然我们也需要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一定有收获。
其次,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另一方面,我们要能“不唯分数是问”。分数只能作为评介孩子的一个参照,90分与100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误,是纯粹的粗心,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是临考心理欠佳,还是知识点没掌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教育模式,以上所谈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也期待能给孩子一双会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头脑。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2
一、重视基础。
中考数学内容不算难,但题目多以基础为主,可以说中考数学想拿高分,前面的90多分是一分都不能扣的。除此之外,基础的好坏也是决定你解决难题速度的一大因素。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大量的基础题练习,以做到一题能在10秒至30秒内解出。
二、勇于尝试,发散思维。
面对一道解不出的题时,要勇于尝试多种方法,并敢于面对失败。许多同学在考场上因压力过大而导致一开始那种方法做不出来便陷入焦虑,思维被禁锢在了那一种方法中,最后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后选择跳题。因此,在做题时一定要有一颗勇敢的心。不要死盯某一个公式或条件,除了要勇于使用不同方法外,在平时的练习中,还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掌握变式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有两点E、F分别从正方形ABCD的BC两端点出发(运动时间为秒),画出以E、F、C三点为端点的三角形面积的S-T图象。当你在做完这道题时,你不能就此与它别过,而是要思考当正方形换成梯形时情况怎样?当有三个点同时出发时情况又怎样?这样做下来,你做一道题就相当于别人做数十道题并且还培养了一种变式的能力,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善于总结归纳。
在进行题海战术的同时,除了要发散思维,还要学会归纳总结,这便是一个化简为繁然后化繁为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题本与好题本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第10、16、23、24、25题来说,通过对题目的整理,你便能知道自己的弱点,强项在哪里并相应的进行补足与加强,这也是我们学习达到瓶颈时突破的一大助力。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3
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教材的实施,特别是有效教学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我的学习后的体会如下:
1、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课程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广大教师会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有的专业知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3、要研究一些“教学案例”。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培养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所以请教师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
4、要积极参加各科培训活动。职前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参加培养学习。对于培训机构或者是学科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4
“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精心选材,因人而异。
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算。通过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
三、循序渐进,指导方法。
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按你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教师可以在最后提问:通过自学,你学到了什么?
总之,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15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相信大家都想学好它,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1、课时预习。以前在初中时,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后来上高中了,发现没有预习只是带着课本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目标很不明确,听课时便会处于被动的地位,要么盲目地去记笔记,要么就是茫茫不知所云。这样有时记下了很多教材上原本有的内容,累得要命却没有价值。如此一来只能是事半功倍。当尝试预习后再听课,觉得不再是茫茫不知所云了。如果要是时间不多,我会在课前2~3分钟预习一下上课即将讲的内容,提前进入状态,争取主动权。
2、认真听课。听课不是听就行了,而是要认真听,要把注意力集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有些同学不把上课作为学习的中心环节,一心想用课后的时间来弥补,我觉得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了,因为错过了课堂上的第一时间吸收,有的东西以后自己理解起来就是费劲了,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样。
3、认真做练习,看练习题的例题,有时候,由于时间紧迫,我便马马虎虎地完成练习,等老师评讲时,对于那些没认真思考过的题目上,只能两眼看着老师板书,有时思路跟不上,后面老师所讲的根本听不明白。认真做练习还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喝解出来正确答案,但方法是否准确或解题步骤还欠缺什么,免得考试时白白扣掉一些不该丢失的分数。其次,练习册中的例题也很好,里面还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有时间应该看一下。
4、多看错题本。很多同学做了错题本,但他们几乎不怎么看。我也是,导致一些题目错了再错。
以上是我学习的方法,但做起来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有同学有比我更好的学习方法,不妨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