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a)对六个研究小组的所有成员进行现场培训。
(二)对实地调查和预调查获得的一线信息进行分析。
(3)进一步微调和完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下一步的实地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前期研究方法和内容
为了预测研究情况,及时发现研究内容的不足,培养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使他们熟悉研究过程,研究小组首先进行了前期研究工作。为了达到预调查的目的,预调查的方法和内容与正式调查一致,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录像三个方面。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包括五份问卷:实习生问卷、实习学校学生问卷、实习学校校长问卷、实习学校辅导员问卷、教师知识问卷(包括中学教师和师范生)。通过广泛的数据收集和相似样本与不同样本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对这一教育实践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问卷调查的抽样原则是:实习生问卷的调查样本均为所有研究学校的实习生;实习学校学生问卷调查样本是在每个县区选择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每所学校选择两个班(不同年级有实习生的班);实习学校教育实习负责人问卷调查样本为实习学校教育实习负责人;实习学校辅导员问卷调查样本为全县所有实习学校辅导员;外语专业教师知识问卷的调查样本是参与问卷调查的外语专业实习生和教师。
根据样本抽取原则,样本确定如下:实习生问卷预调查样本为永济七中全部实习学生,共15人;实习学校学生问卷预调查样本为永济七中两个班的学生;实习学校负责教育的实习校长问卷预调查样本:永济七中副校长;实习学校辅导员问卷预调查样本为永济七中所有辅导员;外语专业教师知识问卷的预调查样本为参与上述问卷的外语专业实习生和教师。
(2)面试
面试对象包括四个部分:实习生面试、实习学校辅导员面试、实习学校学生面试和实习学校校长面试。面试的内容是面试官按照面试大纲中的内容进行面试,面试主要分为基本情况面试、教育心理学面试、教育技术面试三个部分。
面试样本的选取原则是:每个学校选取3-5名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每个学校选取2-3名辅导员(包括班主任的辅导员),实习学校学生样本选取6-8名学生,实习学校面试1名负责教育实习的校长。
根据样本选取原则,样本确定如下:我校实习生在永济七中面试,导师在永济七中面试一名女英语老师,学生在永济七中面试六名学生(三男三女),负责教育实习的校长在永济七中面试副校长。由于本次预调查的目的之一是对所有参与调查的成员进行培训,所以所有被采访的学生都有过采访经验或以前接受过采访培训,其余参与采访的研究团队都是见习采访者,从他们那里学习采访方法和技巧,吸收经验。
(三)课堂观察和录像
课堂观察录像的样本选取原则是:随机选取我校有实习生的班级进行课堂观察录像。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孟子说:“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众说周知的古语,都体现着报答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的情愫。事实上,从今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一种受恩的情形下生存着,生活着。大至宇宙万物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条件——阳光、雨露和空气等来,小至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对你有形或无形的服务和支持,如果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我们就很难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然而,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以至于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却肆意破坏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异常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只懂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会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孩子们不知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等健全的主体人格的构建。学会感恩,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抒发美好情感,树立崇高追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营造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我们提出这一课题并开展相关研究,目的有:
(1)通过开展一些实在的感恩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理解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尊重他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
(2)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3)变幸福为动力,在校自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刻苦锻炼自己,自信、自立,自强,最终回报社会。
(4)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5)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
育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
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意识到父母、老师、同学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他们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然后通过一些具体活动,让学生推恩及恩,进而爱自然,爱生命,爱祖国,逐步使感恩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美德。
1、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具体内容有:①对自然的敬畏之心;②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③对师长的敬重之心;④对社会的仁爱之心;⑤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
2、感恩活动的开展研究
具体内容有:①感恩教育调查;②感恩意识的培养(案例、报告);③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案例、报告);④感恩行为品质的养成教育⑤感恩教育论文。
3、感恩行为的规范研究
具体内容:①对待父母及亲人的态度与行为;②对待师长的态度与行为;③对待学习态度与行为;④对待社会的态度与行为;⑤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四、研究方法
感恩教育,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横向辐射,纵向延伸,造福家庭,服务社会。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会为行动策略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在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
2、辅助采取调查法。
3、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