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大班教案1
设计意图: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哪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捉泥鳅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手套捉泥鳅,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现象。
2、敢于亲近泥鳅,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图文字卡(粗糙、光滑)
2、童谣歌曲《捉泥鳅》、PPT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大胆表达对泥鳅特性的了解
T:(出示PPT)春天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都醒来了。最近在我们的自然角多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
提问:你了解泥鳅吗?你知道关于它的秘密吗?
小结:泥鳅是一种鱼,它身体细细长长的,身上有着一层滑溜溜的保护层——黏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
T: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1、请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问:你捉起来觉得怎么样?
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
T: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武器——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幼儿戴手套捉,要求:戴一只,用戴手套的手去抓。两种手套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
小结:用光滑的手套很难捉住光滑的泥鳅,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
T: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
听清比赛要求:3人一组合作,2人抓,1人数。看哪队合作得好!给你们30秒时间,听到“叮”时间到,停止捉泥鳅。比比哪一队捉得多,数得最清楚。
2、交流:说说你们队一共捉到了多少泥鳅?为什么捉得多?
小结:看来除了有合适的防滑手套,还得有好的技巧和好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三、生活中的防滑——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防滑措施和防滑用品
T:今天捉泥鳅让我们发现了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泥鳅,所以,粗糙的材料能防滑。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防滑的地方,看看——
1、(PPT照片出示)雨天,我们的大厅很湿滑,怎么办?
结冰的地面很容易让人摔倒,怎么防滑?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防滑?有哪些东西能防滑呢?
(PPT出现鞋子、浴室防滑垫)
延伸: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防滑的地方和防滑的好办法,我们回去后再去找一找,记录下来好不好?
捉泥鳅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亲近动物,在捉泥鳅中体验快乐。
2、引导幼儿感受泥鳅光滑的特点,发现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操作,并大胆设想去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泥鳅若干
2、脸盆、各种材质的手套、擦手毛巾等。
一、幼儿观察,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
1、盆子里有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要求幼儿大胆地去捉弄泥鳅。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二、戴手套捉泥鳅,比较感知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1、出示手套,幼儿了解不同材质的手套。
2、幼儿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比较容易捉泥鳅的手套进行尝试。
3、幼儿交流不同材质手套捉泥鳅的感受。
4、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5、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三、活动延伸
1、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周末请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到小河里捉泥鳅,周一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饲养。
捉泥鳅大班教案4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
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捉泥鳅大班教案5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捉泥鳅大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积极愉快地进行嗅觉方面的探索活动,了解人类的一些基本嗅觉知识。
2、懂得鼻子的重要性,学会对自己鼻子一般的保护方法。
3、能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嗅觉上的喜恶。
活动准备:
香水、醋、红糖、黄酒、蚊香、臭东西、香皂、墨水、冲好的咖啡、等(放在笑得不透明的'瓶中,盖好瓶盖)。
活动过程:
1、猜谜:
一座小房,两扇圆窗,进入空气,能闻花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鼻子,大家说说鼻子它有什么本领?
2、闻一闻游戏。
探索游戏:
(1)请4个小朋友上前在老师的桌子上的四个碗内选一个闻一闻,请他讲讲是什么味道的(可多请几人),再猜猜是什么东西。确认后打开盖子。
小结:我们刚才问出的四种味道:香、臭、糖味、酸味,是我们人类的基本味觉。
探索游戏:
(2)小朋友在自己的桌上拿一个小碗,闻一闻是什么,猜一猜,要求:小碗平放不侧倒,防止弄出来,分别请幼儿讲讲是什么?
刚才小朋友讲出了许多种味道,我们人类能闻出大约多少种,大家猜一猜?
小结:人类能闻出大约XX~4000种不同的味道,有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分辨不清基本的一些味道,这种人属于嗅盲,就像分辨不清颜色的人就是得了色盲.
3、保护我们的鼻子。
我们的鼻子非常有用,但有时它会失灵,什么时候鼻子闻不清味道甚至闻不到味道呢?有了鼻涕怎么办?学习正确的擦鼻涕方法。尘土飞舞使或有刺鼻的味道时怎么办?打喷嚏时怎么办?并请幼儿说说易损伤鼻子的几种行为,即平时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鼻子。
4、说说我们平时喜欢和讨厌的味道:
我们喜欢闻许多味道,也讨厌闻许多味道,谁来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什么味道,最讨厌什么味道。
现在老师请你们把喜欢的味道和讨厌的味道画到纸上,然后把它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捉泥鳅大班教案7
设计思路:
为了探讨如何开好运动会,经过了前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策划和筹备工作中,他们活动目的性不断增强能力在逐渐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工作进行到此时,孩子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实际情况中运动员的人数较多。如何设计比赛场次?这时,我们为孩子架起一个思考的平台,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相关经验。
期望幼儿表现的.行为:
1、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通过与同伴共同协商、记录等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比赛场次,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活动准备:
1、制定表格:“我选择”、“项目一览表”、“比赛场次”。
2、笔、秒表、大小号数牌1-36、所需得比赛器材。
活动过程:
一、共同回顾开展运动会已准备的工作。
二、邀请邻班小朋友当运动员,为运动员贴上号数牌,请运动员选择参加的运动项目。
三、商量比赛场次。
1、看场景录像,“这是哪一个比赛项目的场地?”“有什么材料?”
2、提出问题:每组有6位运动员,根据你们的比赛场地,进行多少次比赛才能让每一位运动员都参加完比赛?
四、小裁判带着自己得运动员到实地进行比赛,并记录比赛结果。
1、小组共同商量设计,记录在“项目一览表”上。
2、进行比赛。
五、回顾比赛情况。
1、小组回顾比赛过程中出现得情况。
2、集体分析。
问题一:你们组都比赛完了吗?分了多少次?(小组长汇报,教师记录在“比赛场次”表上)
问题二: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问题出现?
问题三、你们组有多少运动员?都是6个人,为什么比赛场次不一样?
六、共同归纳: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跑道和器材越多,比赛场次越少;跑道和器材越少,比赛场次越多。
捉泥鳅大班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活动反思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大班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中漩涡现象产生的原因。
2.通过尝试实验,激发探究自然现象的乐趣,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成就感。
3.了解旋转速度快慢与漩涡的关系。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筷子、玻璃杯、颜料每人一份。
2水盆、瓶子、水等。
3有色水一杯、葱一根。
4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结合经验,猜想图片中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请仔细看图,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现象?你觉得怎样才能产生这种漩涡现象呢?
2、交待实验材料,请幼儿自由实验,产生图片中的现象。
教师:刚才你们都想了许多办法。现在这里有玻璃杯、筷子和颜料,请你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制造出图片中的现象呢?
幼儿自由实验,教师注意注意观察。
3、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你刚才制造出图片中的现象了吗?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4、请幼儿看图片中的实验步骤,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现在我们来揭开秘密。看看图片中的漩涡现象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5、请幼儿按照图片中的方法再次进行实验。
教师:现在请你按照图片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看看有没有这种漩涡现象呢?
6、鼓励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漩涡现象。
教师:你制造出漩涡了吗?你是怎样制造的呢?
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水中漩涡现象。
这里还有一些材料,请你再来尝试一下,想办法制造出漩涡现象。
集体交流,分享
教师:你是怎样制造出水里漩涡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实验中我们都要将水怎样,漩涡就会产生?
小百科:漩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差异的地方就有形成漩涡的可能,指水流遇低洼处或不同温度和速度的水流相撞所形成的螺旋形涡旋,也比喻气体、烟雾等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流向,还比喻某种使人不能自脱的境地,有另一种意思指酒窝。
捉泥鳅大班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捉泥鳅》,体会嬉戏的愉快情绪。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声音要富有弹性和童趣,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发生练习
二、新歌学习
师:听一听,歌中的.这些孩子在玩什么呢
1、初次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揭题:捉泥鳅
师:这是一首由台湾著名的音乐人侯德建先生所写的童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
2、再听歌曲。听听歌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幼儿:池塘、雨、田野、泥鳅;
泥鳅:泥鳅是最为常见的鱼类,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浑身滑溜溜的,身上布满黑色小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泥鳅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并具有药用价值,深受人们所喜爱。纠正了liao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野外这么美,小伙伴们玩得真高兴呀。你们想不想跟着这些小伙伴一起去捉泥鳅
4、跟琴练唱歌曲。
(1)找一找:歌中的乐句你都会唱了吗
练习。(可请会唱的学生教唱)
(2)注意点。
a、附点节奏轻快、开心
b、同音反复处口齿清晰、音高一致
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
5、完整演唱歌词。
注意歌曲的情绪、速度。
师:同学们的歌词唱得很棒,精彩的歌词加上美妙旋律会更棒,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歌曲美妙的旋律吧!
师:接下来让我们开动脑筋,捋捋袖子、卷起裤管,一起来捉泥鳅吧!
6、音乐游戏:捉泥鳅
三、延伸表现歌曲
导: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
1、了解四四拍含义,板书,标出强弱规律。
师:让我们用四拍子的动作来拍一拍吧!
2、声势训练。
(1)动作:跺脚、拍腿、拍手、拍肩
(2)为歌曲伴奏并合唱捉泥鳅。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为父母表演歌曲《捉泥鳅》。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四四拍的强弱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幼儿了解,我采用了触摸游戏的方式。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的难点。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所以我就利用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碰肩,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直观地了解了强弱关系。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使幼儿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教学培养了幼儿得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脚、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真正使幼儿主动,愉快地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捉泥鳅大班教案11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小百科: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
捉泥鳅大班教案12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
捉泥鳅大班教案13
目的要求:
1、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泥鳅若干条。
2、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
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 授课人:音乐系A班王丹 课题:捉泥鳅
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积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知识的各项实践活动,让音乐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学会基础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捉泥鳅》以及基础音乐知识四四拍的意义和强弱规律、附点节奏型,接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欢快活泼的演唱捉泥鳅
2、认识附点节奏和四四拍并知道其意义。
3、学会有感情的接唱歌曲
教材分析:
选自苏教版第七册音乐教材。这是一首富有生活趣味和田园风味的歌曲。歌曲表现了雨后孩子们急切想去田间捉泥鳅的情景。全曲共有六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一三五等单句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小节的节奏略有变化。旋律在逐渐变化中层层递进,推向高潮,生动地描绘出了孩童在田间嬉戏的形象。四年级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范围逐渐扩展,感受和创造能力在逐渐增强,因此选择捉泥鳅这首体验生活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真切的感受音乐。
教学重点:
欢快的准确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的准确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步骤:感受音乐13分钟、学习音乐22分钟、分享音乐10分钟。
感受音乐由三个小结构组成
(1):导入——说一说。教师提问:“同学们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喜欢做些什么活动呢?”“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完自己的看法后,积极引导学生向往自然,传递热爱生活的态度。3分钟
(2)欣赏歌曲——事先不告诉学生他们欣赏的歌曲是捉泥鳅,在播放歌曲前提出问题:“仔细聆听歌曲,看看里面提到了哪些景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顺便也对心歌曲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5分钟
(3)揭示主题——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们今天学习的歌曲就是捉泥鳅。然后出示歌谱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后提问学生对泥鳅有无了解,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准备好的图片以及泥鳅的相关知识作为辅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5分钟 学习音乐由三个部分组成:
(1)教学附点节奏型——老师带领学生朗读会以钢琴作为辅助,弹奏出附点节奏伴奏朗读。让学生对附点节奏型有一个初步感受。然后才出示附点节奏型,让学生认识并用手打击。学习过后,要让学生自己感受附点和非附点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理解有了附点歌曲感觉更加轻快和欢乐。7分钟(2)教学四四拍——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个是表示什么意思吗?”然后解释四四拍的书写形式和意义以及它的强弱规律。实际运用到捉泥鳅这首歌曲中,让学生找出每小节中的强弱拍。7分钟
(3)学唱歌曲——开始是由老师分句为学生带唱,唱熟后将会和学生一起合着钢琴完整有感情的演唱。8分钟
分享音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复习与巩固。复习分为三个小点(1)附点节奏型。(2)四四拍的意义。(3)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第二部分是歌唱。(1)学习有感情的齐唱(2)男女接唱
教具——钢琴、多媒体、打谱软件
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同学们学习了台湾校园歌曲捉泥鳅、附点节奏型和四四拍。感受了在田间捉泥鳅那种愉快的心情,也体验了游戏和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