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
《妈妈的帐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帐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开给他的一份帐单,这份帐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情深,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私、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文章。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理念,理解感悟课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教师组织引导时,参考学习提示,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服务。主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悟。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情深,懂得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3、培养独立的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血奶》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这个故事非常感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再次感受妈妈伟大的爱。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过渡:知道什么是“帐单”吗?文中的账单是超市里的发票吗?下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顺每一句话。
2、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请生读。
(2)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名读。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默读思考: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反馈 。自由表达。
五、研读两份帐单。
过渡语:刚才我们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大家都知道了文章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两份帐单,一份是儿子的,一份是妈妈的。
(一) 儿子的账单(大屏幕出示)
1、从这份账单中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懂事、听话、勤劳)
2、老师希望咱们班同学也像小彼得一样懂事、听话,经常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3、这份账单里寄托了小彼得一个小小的愿望,他想从妈妈那儿索取60芬尼的报酬。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文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释“如愿以偿”)
过渡语: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的时候,他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账单。
4、出示妈妈的账单,指名读。问:看到这份账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既然妈妈为小彼得做了那么多,为什么她的'帐单上写得都是“0芬尼”呢?
6、小彼得读懂了妈妈的账单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释“羞愧万分”)
7、此时的小彼得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8、读着读着,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9、出示最后一段,比较句子,体会小彼得羞愧的心情。
10、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11、此时此刻,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他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妈妈又会怎么说呢?(出示插图)
七、总结深化,拓展延升
1、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妈妈的爱》这首诗,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吧。
2、拓展延伸:学生自己布置家庭作业.
同学们,你们的妈妈也是用这样绵绵不断的爱陪伴着你们长大的,今天,你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会给自己布置一个怎样的家庭作业呢?
结束语: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天天长大,妈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想不仅是在节日里为她送上一份小礼物,为她朗诵一首小诗,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附板书:
20 妈妈的帐单
儿子 按劳取酬 60芬尼
妈妈 不要报酬 0芬尼
(爱无价)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2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2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好处,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思路:
教学本课时,要从整体入手,通过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细读课文,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泛读课文,回顾总结等步骤,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和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而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毁”字。2.读一读课后第一题,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言。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赵州桥》(板书课题)。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4)回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第1段的学习过程是以朗读为主线,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①划线部分的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片。②出示投影片后要求学习朗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可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③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说出“减轻”和“节省”的反义词。)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用文字投影片练习填空: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①划线部分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复片,便于学生完成填空后,变换句子的顺序反复朗读,从实践中理解分号的作用。②在练习完毕,从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分号的实际作用后,启发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写法。)
(3)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附:板书◆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课文中的小伙伴们,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巩固复习、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八个生字、
3、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
4、学生写完后,学生的`书写效果、
三、拓展延伸、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苋菜的资料,制作成知识小卡片、
2、利用假日与家长一道去乡村采集马齿苋或菜市场买些回家品尝,然后把感受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五、: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自己记生字,通过组词说句子来记忆、
3、读完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受?说听、
4、你能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吗?
5、找到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吗?读听听、
板书设计
马齿苋
土生土长没坐过车
偷偷的
想办法实现愿望
吃照相逛
恋恋不舍
教学反思
有了上节课的经验,本节课带学生们由事情的起因——经过——到结局的脉络分析了文章的中心。解决了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4
课题
一面五星红旗
课时 2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摊、奈”等5个生字,会写“窄、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方法设计 感悟法
朗读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生字及所在词语,多读几遍。2.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帮助释疑解难。
3.集体交流反馈。
a.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快速认读。为生字再找些新朋友组成词语,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b.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c.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全班讨论。(有些需要深入读书方能解决的问题可写在黑板上,暂不讨论)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想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美观。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窄、摔”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1.出示多媒体课件:升国旗仪式录像。
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a.拿出小组自制的词语卡片进行认读,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字,怎么认识的。互相教读不认识的字词,并想办法快速记住。
b.轮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整节课的设计以“爱国旗”为教学核心,展开了一条“链”,整合每个教学环节,(找出最感人的句子——了解当时我的处境——找其他感人之处)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文字背后的蕴涵的“爱国情”,从而使课堂中的“爱国情”自然的生成、深化。教学中我本着以点带面的初衷,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间主旨,达到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这样层层剥笋容易激起教学高潮,这样扣词析句,字词落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火花不时闪现,达到升华情感的效果。 师:
1..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2.心灵对话: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感想。
3导引课题:是呀,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板书课题)
4、学习生字词
5、熟读课文
6、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7、.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8、你觉得“我”和面包店老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或作者说些什么
9、.摘抄文中感人的语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词语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及收获,组长带领组员把大家的收获进行整理归纳。
a.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我”为什么不接受老板的条件?
3.集体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示描写面包店老板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品读,并结合上下文弄清其态度变化的原因──被“我”的爱国行为深深打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动情朗读,升华感悟
1.通过认真读课文,你觉得“我”和面包店老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或作者说些什么?请学生畅所欲言。
2.带着对作者及面包店老板的敬佩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请一组同学朗读,全班同学共同评议。
研读课文,体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
1.读了课文,同学们被“我”的爱国情感和中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所深深感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先写漂流过程:出发、遇险、来到小镇面包店;再写来到小镇后的`情况:向老板求助,和老板谈交换面包的条件,拒绝用五星红旗交换,被老板救助)
拓展练习
1.摘抄文中感人的语句。
2.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抓住读这一教学环节特点,让学生勾出作者“爱红旗”的句子自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于此类课文有一些陌生,理解感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三年级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引导学生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难点是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生:
学生自由谈论自己观看升旗仪式后的感想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学习生字词
你觉得“我”和面包店老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或作者说些什么?请学生畅所欲言
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一面五星红旗
爱 国(红色心形图)
敬 重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留学生尊重、热爱国旗的爱国之心”为主线,引领全文的学习。课堂伊始,我以香港回归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感共鸣,继而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国旗的认识和感受。但是,我没有料到,不知是学生每周都升国旗太熟悉了,还是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学生站起来说的寥寥无几,教室里一片沉默。我有些急,心想学生没有感受这课可怎么上?但又一想,这不正是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吗?于是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体会到了作者对五星红旗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朗读、感悟课文,找出反映这种情感的句子或段落有选择地细读、体会,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在集体交流中选择“我”拒绝交换国旗的部分重点理解,进行感情朗读。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升华情感。通过这样步步深入地理解感悟,学生也一步一步地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那位留学生的内心深处,理解了他的矛盾挣扎,理解了他心灵的激烈斗争,最后,爱国心战胜了一切饥饿与困苦,他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国旗的尊严,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光引导学生正面理解,似乎还不够深入。其实还可以引申到由于以往中国较为贫穷、落后,不被外国人所敬重。现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人刮目相看,越来越赢得了各国的尊重这一角度来理解、把握、体会,那样带来的震撼可能会更大一些。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现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注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嘱咐我要精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四、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词卡片、中国地图。2、学生准备:查找戈壁滩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
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 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
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解决了不认识的字。]
(四)精读课文
1、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3、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评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序的指导下那么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我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我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傲然挺立的雄鸡。
第7自然段:“中国石”表面皱痕与祖国大陆地貌相似。
第8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
第9自然段:“赛石会”上,“中国石”赢得了“宝石”的盛誉。战士们感到祖国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①内容一致或紧密相关的应归并为一大段。(一般表现为相关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或较集中的情节。)②个别自然段跟其他自然段既不好保持一致,也不紧密相关,有独到的意思,就单独“提升”为一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二段(第2~8自然段):我拣到一块“中国石”。
第三段(第9自然段):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
(3)议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第1自然段为什么需要独立成段(第一段)?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它交代了两点:战士们驻守的戈壁滩上,沙海和碎石是环境特点。因此,战士们拣石、赛石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一段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特点,又总括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石”的故事做了铺垫。)
②为什么第2~8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二段?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第二段从第2~8自然段,写了拣“中国石”的经过及大家对它的珍视。第三段,也就是第9自然段,写了“中国石”成为大家的至宝。从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也不难看出两个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地点在营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拣到“中国石”之后,已经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取胜和对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动。)
[评析:不单单让学生了解怎样分段,而是在多种形式的配合下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分段,即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4)小结。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学习分段,归纳段意,是读懂全文,领会内容的必要手段。练习好分段、归纳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观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认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通过归并自然段,划分段落;再从自然段的归纳、提炼中,抓住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大段段意。
(5)质疑问难后,指名读课文
评析:注意自然段、特别是大段之间,停顿时间要长些。]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评析:把生活中的感知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掌握的有关戈壁滩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六)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评析:让学生选自己认为难写的字练习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写的很有兴致。]
(七)作业: 朗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3、懂得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就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只要具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读书效果。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小结
1、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呢?你们注意过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吗?
板书课题:6绿手指
2、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流利。
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5、学生自由发言
6、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读生字。
7、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
反馈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补充修改断意。
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进行评价。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段。
2、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
二、总结全文
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养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
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小结:这为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在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
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佳人会说什么?
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听写。
回顾课文主题。
5、朗读课文。
组内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馈学习情况。
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谈感受。
6、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因为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而且连植物学专家都做不到,所以老奶奶家里人一致反对老奶奶做这件事。
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
“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自由发言。
7、联系实际谈感受。
板书:
6、绿手指——好园丁——老奶奶
——认定目标、坚持不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7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太阳。同学们,看到在这个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太阳这个词语给你怎样的感觉?
是啊,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太阳是属于整个世界,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大家一起读课题:太阳是大家的。
2、从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简单说说,在上课之前初步体会“大家的”)
3、这个课题,该怎么读得好听?想想,试试。
(学生自己读课题)
指名读课题。你认为该怎么读?强调“大家的”。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这是一首诗歌,请大家打开课本106页,自己大声地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老师指导)。
课文里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
趁、陪着、晚霞、红彤彤
(提醒:红彤彤的变调)
这些生词在那些诗句中,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这是课文里的两个的生字,其中这个“陪”和我们学过的“部”非常像,不要混淆了。
我们可以一起记:太阳不是属于一部分人的,她总是愿意陪着大家。
(学生写字)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句子。从这两个句子里,你看出太阳是属于大家的吗?(说)
三、深入研读
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课文,找找划划,你从哪个诗句读出:太阳是大家的。
你找到哪个句子,让你体会到太阳是大家的?谁愿意来读读。
反馈
1、第二节
太阳为哪些人和事物做了哪些好事?
(注意:理解“拔”此处的含义)
关注“……”说明太阳还做了很多好事。你试着来说说太阳还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
读好这一节。关注“红彤彤”是否读正确。你能说这样的词语吗?( ABB式)你能用上 ABB 的词语,说说太阳做的好事吗?(出示)
太阳把金光洒向湖面,湖水的,可好看了!
ABB晒了一天太阳的被子,盖在身上()的',真舒服!
“阳光充足,橘子长得真好!”看着果园里()的橘子,农民伯伯()地说。
小结:哦,太阳为这么多人和事物做了这么多好事,因为……(读课题)“太阳是大家的。”
2、第三节
读了这节,你想对太阳说什么?
不怕辛苦,真好心……因为“太阳是大家的。”
读好这一节。
3、第四节
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 是呀,那的小朋友的大树、鲜花也很喜欢太阳。
他们在梦中盼什么?
(引导用自己的话回顾第2节)
看来,大家都盼望太阳,不要吵醒了他们的美梦,第4节要读得稍稍轻一些。
四、拓展说话
老师读第一节诗。
别的国家的小朋友正等着,盼着太阳呢。太阳就要出发去他们那里了,你有什么话要说给别的国家的小朋友听吗?太阳一定会帮我们带到的。
(老师可以举例铺垫)
太阳把她的的光辉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也把和平、希望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题:太阳是大家的。
五、情感朗读,摘抄句子
学了25课,你是不是更喜欢太阳了?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整首诗歌。
请同学们把诗歌中,你最喜欢的,最能体现“太阳是大家的”句子抄一抄。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爱树林、爱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①“一生”和“最喜欢”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的事物。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lí)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 tuó)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②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哪些因素?]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ōu)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③“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了“我”和父亲来到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父亲仔细观察树林。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nán)喃地说。[④“喃喃”二字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父亲通过观察发现林子里有不少鸟。用父亲的话引起下文。
可我既没有看见一只鸟,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⑤我为什么看不见、听不到有鸟?] 我茫然地望着凝(níng)神静气像树一般兀]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二、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或小黑板3块)。
三、教学设计
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四、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1)、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2)、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0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出示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槐乡(huái ɡuí) 花苞(bāo pāo) 耷拉(dā tā)
3、出示自学提纲:(1) 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2) 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 积累一些好词。
(4) 了解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文中划出来与同学交流。
槐乡的孩子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从以下几点体会到:
四、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讨论,师生交流:
(1)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2)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三、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五、当堂训练。
1、想一想,填一填
( )的清香 ( )的孩子 ( )歌声
轻松的( ) 火热的( ) 甜蜜的( )
2、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参加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想好以后,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钩 耐劳
女孩 捡 塞 快乐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2、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宋)曾几的《三衢道中》,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诗词。注意生字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3、吟诵感悟,想象画面学习《三衢道中》;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1、齐诵《忆江南》
2、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课题。西湖,就是镶嵌在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自主学习,我尝试
初读课文,自学提示: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理清脉络:把课文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怎样介绍西湖的。
合作交流,我参与
1、对子互相学习字词。(充分体现互助互学精神)
2、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展示探究,
(1)展示字词。漂浮 镶嵌 掩映 悠扬 远眺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犹如 荡漾 葱绿 轻柔 围绕 心旷心怡 夜幕初垂注意读好前鼻音“嵌、掩、绵”,后鼻音“扬、层、荡、漾、轻、旷”,翘舌音“初、垂”。注意区分多音字“华”在“华灯”中读“huá”。
(2)课文朗读。
(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3)理解词语:素、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掩映、心旷神怡、荡漾、宛如、悠扬(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不懂的字词,为下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4)作者是怎样介绍西湖的?
达标测试
1、我能把生字写的工整、漂亮。
2、我记住了好多词语。
西 湖
本周习惯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
学校:芹池中心小学
主备人:孟粉红
审核:
课型:自主合作
总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小主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我尝试
1、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2、边读课文边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
3、把你心中感受到的西湖的美读出来。
合作学习,我参与
1、互相朗读指导,取长补短。
2、小组成员赛读,读出水平。
展示探究
1、朗读展示,读出西湖的美。小组赛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老师配乐)
2、感受西湖的美,从朗读评价中说出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
3、学会运用。用“犹如”“好像”练习说话,感受比喻句的好处。
4、谈收获。说说从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检测,我会做(第三课时)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站在 的西湖边放眼远眺, 是层层叠叠、的山峦, , , , ,真像一幅 。 , 一面硕大的银镜。 白鸥掠过 ,在阳光下 , 。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 ,仿佛 。在这 的西湖边 , ,怎能不令人 呢!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 ,
在碧水之上。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 , ,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 在湖中,宛如 在游动。[]
我成我们 我们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熟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理解诗中的词语。
2、学会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读儿童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谜语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有一则谜语,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听仔细了:有人不说话,肚里学问多。有字不认识,就去请教它。(一起说)
字典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如果你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是它知道的就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字典公公。字典公公的家很大,里面的家族成员可多了。可是有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争吵,吵得可热闹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字典公公家了解一下这场争吵?(想)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这首儿童诗
三、指导诵读
1、出示诵读要求。
一读通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懂 理解词语,读懂大意。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2、读通。
(1)初读全文。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得字就读读上面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读课文情况。
读得怎么样了?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课文吧。每人一小节,谁愿意读?
(3)指导停顿。
师生合作读,学生用铅笔画上停顿符号。同桌一人一段互相读。
3、读懂。
(1)课文已经基本读通了,下面清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有不理解的词用笔标出来。
(2)交流解析难理解的词语。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理解。
报告: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
主角:主要角色、主要演员、主要人物。
不可开交:无法结束。
片面:偏于一面,不全面。
强调:着重提出。
4、听录音。
读得怎样?你想读得像他一样好吗?我们一起努力!
5、读好。
(1)第一段。
师:刚刚我们听了课文的录音,你知道字典公公家里是谁在争吵了吗? 一起说:“标点符号”。
师:对,诗歌的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了。谁来读读第一小节。(指名读 →齐读)
指导抓住重点词语的朗读。
(2)第二段。
师:哎呀,真够吵的![出示插图]看它们的眼睛瞪得多大,听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2小节,看看你能不能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读出标点符号们的神态和动作。
指导读,可加上动作。
(3)第三至七段。
师:这些标点脸红脖子粗的,它们在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诗歌第3—7小节。注意读好语气。
师:课文里讲了哪些标点的争吵?
你喜欢哪个标点符号呢?读一读,如果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4)第八段。
师:就在大家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谁来发表意见了?
指导读老人的口吻。
(5)第十段。
师: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的啥,能不能让我知道?
交流。
(6)第九段。
字典公公告诉我们:(齐读)
6、分角色朗读。
旁白、感叹号、问号、顿号和逗号、省略号、句号、字典公公
师:瞧!通过我们的努力,已经将这篇课文读得如此动人。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欣赏一首儿歌——《标点符号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看这首儿歌里提到了哪些标点。(交流)
这学期我们已经开始学写作文了,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作文中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粉笔)今天老师想学学魔术大师刘谦,用这几根粉笔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想)
2、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完魔术表演后要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往水里放粉笔)
3、谁起来说一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交流:粉笔里面往外冒气泡。)
4、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面冒出来的气泡是什么?(交流:空气)
5、不错,从粉笔里面冒出来的气泡确实是空气。小小的粉笔里面竟然藏有空气,那么空气还会藏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空气的知识。(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
1、谁能起来说一说,你认为空气还会藏在哪里?(自由交流)
2、大家认为这么多地方都会藏有空气,那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材料找出空气。比如,刚才我们利用将粉笔放入水中的方法发现粉笔里面有空气,你可以利用哪些方法也找到空气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下面小组同学开始合作找空气吧。(小组合作)
3、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空气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者让大家感觉一下。(交流)
4、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可以怎样验证一下?(吹头发,飘起来,吹纸也会飘起来)
5、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找到了空气。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教室里、瓶子里、气球里、粉笔里、方便袋里、我们的身体里等等都有空气。那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总结一下,空气究竟在哪里?(交流:到处都有)
6、小结:的确,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板书:到处都有)
三、探究空气的性质
1、既然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是什么颜色?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我们大家中间都隔着一层空气,可是我们却能互相看见,这说明空气还具有什么特点?
(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2、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气体。(板书:气体)空气就是一种气体。
3、除了空气,你还知道哪些气体?(煤气、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4、对,它们都是气体,都会向四面八方流动。
四、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过渡:同学们,其实我们大家都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现在,请同学们呼吸着我们周围新鲜的空气,想不想听个小故事。
2、故事引入:古时候打仗时,有个国家的士兵偷到了敌国的情报,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情报,他把情报写在一张纸上,刚要回来时,被敌人发现了,匆忙中,他把情报塞进了一个杯子里,(教师演示把纸塞到杯子底部)然后放到水中。敌人搜了他的身,结果没搜到,最后,不但这个人脱离了危险,并且他用性命换来的情报也完好无损。那么,这位聪明的.士兵是怎样将装有情报的杯子放入水中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试一试。小组同学开始吧,一次不成功可以再换一张纸多试几次,看看我们班有多少聪明的小士兵。(小组合作)
3、实验成功的同学请举手,原来我们班有这么多聪明的小士兵。谁能上来演示一下。(一生上台演示)看,杯里的纸确实没有湿。
4、谁能来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杯子里的纸没有湿?(讨论交流)
5、小结:对,是因为杯子里面并不是空的,而是充满了空气,所以水进不来,空气也象水、大米一样会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6、刚才有的小组的同学将情报弄湿了,知不知道为什么?(杯子不是竖直放进去的,倾斜了,这样水就进去了,把杯里的空气赶出来了,水就占据了空气的空间,所以纸就变湿了。)
7、那同学们再来试一试吧。
五、自由活动: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据空间。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游戏。
2、两个一样的杯子,让其中一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谁有好方法,起来交流一下。(小组活动交流,教师演示)
3、同学们来试一试吧。
我们有的小组已经成功的给空气搬了家,也有的小组实验没有成功,课后可以继续实验探究。
六、总结与拓展
1、今天我们一起和空气交上了好朋友,现在你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找生说)空气有什么性质?
2、课下请同学们想办法研究一下空气有没有重量,水里面有没有空气?其他星球上有没有空气?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究交流。
七、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到处都有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气体
占据空间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做到能读会写知其意。(知识与能力目标)
2、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读出文章当中的情感。了解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学习联系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重点语句体会老奶奶的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品质。
2、学生理解“绿手指”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伸出一根手指,问这是什么? 预设一 学生答“1” 预设二 学生答“手指” 老师总结,这是“1”,也是手指。(板书手指),请大家看看自己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但是,今天,我们将去认识一位老奶奶,她被称为绿手指。(板书“绿”)
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预设:绿手指是什么手指?为什么会是绿手指?人真的会长绿手指吗?
师:过渡,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善于提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当中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2分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谁最快在文中寻找到答案。
师:“绿手指”是指绿颜色的手指吗?
生:不是。
师:那是指什么?
生:对好园丁的称赞!
师: 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能称为好园丁?
师:过渡,你们所说的确实是好园丁,老师想问,专家都种不出来的植物,她却种出来了,她是好园丁?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师: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三、学习生字词
师:哪些词语你不认识? ······ 浏览课文。
师: 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的发展必须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习生字词。
过渡:同学们都还记得昨天学习的生字,真能干。谁还记得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吗?
二、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自由朗读课文,学习起因。
学习“起因”部分。
师: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从文中找出。 预设一 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还没见过。
师:从来没见过的白色金盏花,真的能种出来吗?
预设二 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这么能做到吗?
师:这里有哪些困难?
生:一,不懂植物遗传学。二,专家都做不到,普通人?三,年纪大了,种花不容易。
师:这么都困难,老奶奶是这么做的?
生: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
师:一个人。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只是一个人。此时,老奶奶在想什么?
生:我一定要种出白色的金盏花。
生:......
师:是啊!一定要种出白色的金盏花!证明自己能行!这是一个人的.坚持,一个人的努力。我们想一想,当全世界都认为都不可能的时候,当周围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反对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吗?但是,老奶奶有没有畏惧这些困难?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坚持啊!
过渡:老奶奶决心要一个人干下去,但是,她不是专家,也不懂植物遗传学,她是怎么走的呢?咱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习“经过”部分。
1、找出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方法。
2、“一年又一年”指的是多少年?
3、理解后两句话:“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我们从中要理解到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就这样,是指那样?
4、理解“沮丧”,注意读音。并用“沮丧”说一句话。
学习“结果”部分。
1、二十年过去了,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学生感知老奶奶当时的心情。
2、理解“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为什么说“长达一年”?在这学生感受老奶奶等待结果的急切心情。
3、老奶奶把种子寄到20年前的那家园艺所。“他没考虑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的金盏花。”从这里我们体会到老奶奶对事业的执著。
4、当老奶奶接到园艺所长的电话后怎么说的?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我们从老奶奶回答的话语中去体会老奶奶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培育金盏花的美好心情和高尚品质。
三、总结
老奶奶从报上看到园艺所重金悬赏种出纯白金盏花这则启事想去试一试,老奶奶经过20年的辛苦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老奶奶这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充满信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园丁才是一为好园丁,在当地被称赞为“绿手指”。“绿手指”不仅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因为精神可嘉。
四、交流讨论
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这也是老奶奶的一个心愿,让我们祝愿老奶奶心愿成真!!
五、作业
细读课文,感受老奶奶20年培育金盏花的艰辛。
板书设计:
起因:重金悬赏培育纯白金盏花
经过:克服困难 满怀信心 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 对事业的执着 好园丁
结果:培育出纯白金盏花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数乘法的起始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和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这些都是学生理解很探究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的知识基础。作为起始课,必须沟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要理解算理。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是重点;算理的理解是难点;而关键是充分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转化。本课分层次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依托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计算,包括估算、笔算等多种方法,在解决问题 同时,着重让学生理解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法可一转化成以角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最后再将得数转化成以元做单位的数。运用现实经验进行小数与整数的转化,初步理解算理,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例2脱离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应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情分析
作为起始课,必须沟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要理解算理。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是重点;算理的理解是难点;而关键是充分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转化。本课分层次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依托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计算,包括估算、笔算等多种方法,在解决问题 同时,着重让学生理解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法可一转化成以角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最后再将得数转化成以元做单位的数。运用现实经验进行小数与整数的转化,初步理解算理,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例2脱离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应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目标
1、依托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理解小数乘正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整数,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因数扩大一定倍数,积也会扩大相同倍数,为了使积不变2,就要将积缩小相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1、0.09米=()厘米3.5元=()角150千克=()吨42米 =()千米2、0.45扩大10倍是()缩小到它的1/100是()扩大1000倍是()
75缩小它的1/10是()扩大100倍是()缩小它的1/1000是()
3、0.725去掉小数点,比原来()倍4、13×12=156
13×120=()
13×1200=()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小数与整数的互相转化是学习本课的主要思维方法,而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则是转化的主要依据。通过口答练习,为学生探究新知作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
(一)、依托现实情境,初步感悟
1、出示例1情景图,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选择买3个3.5元的风筝要多少钱进行讨论
(估算大约要多少钱)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可能会有下列方法: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着重请方法4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之一
4、小结并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买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化成以角或分做单位的整数乘法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依托现实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用不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然后通过对方法4的着重讨论,在培养学生估算、计算能力的同时,感悟小数成整数还可以先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算理和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出示0.72×5
现在0.72不再表示钱数,没有了具体的单位,你还能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2、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3、汇报演示。
板演计算过程,呈现思考过程
交流时:(1)估算,得数是否可能正确
(2)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乘积又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将思考过程板演化。(通过交流和板演,在引导学生描述转化过程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指出积末尾的0一般的处理方法。
4、反馈练习。
竖式计算14.5×83.06×5(注意末尾0的处理)
5、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三、巩固联系
1、对比练习:做一做1(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沟通两者联系,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2、明辩是非:(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计算习惯,正确处理积的小数点)
2.41.3 50.2 5
×6×3×8
-------------------------2.44 0.52 0 03、笔算。7.08×69.35×84、实际问题解决。奉化到宁波40.6千米,来回一趟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五、趣味练习
根据45×19=855,直接说出下列算式得
45×190 =45×1.9=
4.5 ×19 =4.5×1.9=
0.45×19 =()×()=0.855
(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前2-4题是对本课的巩固,后两题是拓展提升,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感受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众向思维培养。)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3.5×3=10.50.72×5
3.5---3 50.72 扩大到它的100倍7 2
×3×3× 5× 5
----------------------------
10.5元----105角3.60缩小到它的1/100 360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乘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5页例
3、例4,练习一4-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迁移类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的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的难点: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教师谈话导入,观察课本情境图。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玻璃有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2×0.83、这道题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是解决校园生活中的装玻璃问题,主要体现了新课标中“计算教学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呈现的数据独立提出能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这样不仅引起了新知和旧知的认知冲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问: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利用我们昨天学习的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2、汇报: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因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因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
1.2扩大到它的10倍12
× 0.8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6缩小到它的1/100963、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4、独立练习例4,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尝试列竖式计算“6.7×0.3、0.56×0.04 ”。
(1)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③ 计算0.56×0.04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怎样点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5、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
(设计意图: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借助整数乘小数、整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寻找出小数乘小数的运算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明确怎样点小数点的方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重点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计算。
3.7×4.60.29×0.076.5×8.4
让生独立完成后,说算理。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个别展示,后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了学生思考过程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习题1,重点落实“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决定积中的小数位数”的知识点。习题2,正确计算。习题3主要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1.2 ×0.8=0.96
1.2扩大到它的10倍12
× 0.8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6缩小到它的1/10096
0.5 6
× 0.0 4
0.2 2 4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1.2)
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会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要做怎样的转换?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请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练习,指名一人板演。
①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把2.6扩大10倍看作26,把0.8扩大10看作8)。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
呢通过计算,?
③我们得出2.6×0.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然后根据因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4、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教后反思: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将小数点对齐相乘的情况。这应是受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影响,因此使计算的质量受到了影响。这时我才深刻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作业本中我还发现当积的末尾有零时,个别学生就干脆不写,或涂掉。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书写示范,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可能跟以往的书写习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