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023-1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课程内容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的过程。

观察图片、阅读分析史料、观看视频,提高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学习张骞不畏险阻、勇于探索开拓的进取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对沟通中外文明的重大意义,认识新疆、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三块: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反映了汉朝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秦汉时期是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局面。秦汉时期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时期,汉朝对外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课涉及中国的边疆问题。历史证明,新疆和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如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事物易于接受和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历史素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但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本课内容一知半解。因此,本节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历史情境,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形成基本认识。

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辖。

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xx年6月版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版

(5)教育部组织十院校编写: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xx年7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出示两幅考古发现的'图片,并在地图上标出相应的地理位置,提出问题:汉朝的丝绸和钱币是怎么到达古罗马和马来半岛的呢?

观察图片,形成宏观的时空观念,并思考问题。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具体情况

(1)出示张岂之的一段话,提出问题: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的是哪一事件呢?

(2)指导学生对“骞”进行注音。

(3)简要介绍张骞,出示《史记》中的相关记载。

(4)提出问题:张骞出使的西域具体指哪一地区呢?那你能在这幅地图上找到西域的范围吗?

(5)结合地图,介绍西域狭义和广义上的概念。

(6)出示《汉书》的材料,提出问题:当时生活在西域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7)引导学生回忆秦朝对匈奴的政策。

(8)简单介绍汉初对匈奴的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在课本上进行标注。

阅读材料

阅读课本,在课本上进行勾画。

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找到西域的地理位置。

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回忆所学,回答问题。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出示《史记》的材料,提出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人出使大月氏?

(2)设计学生角色扮演活动。

(3)设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相应的答案卡片,随机发放卡片让学生填写表格。

(4)结合表格内容,提出问题: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哪一次更加艰险呢?

(5)对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出示《汉书》的材料,提出问题:张骞凿空西域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6)对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出示《史记》《后汉书》的材料,过渡到丝绸之路。

阅读材料,讲述《史记》中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张骞和汉武帝临别前的对话。

自主学习课本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概况表》,上黑板把答案卡片贴在黑板上。

结合表格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提出问题:丝绸从汉朝到达古罗马沿途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2)出示地图,介绍丝绸之路对于连接世界文明的意义。

(3)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4)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问题:这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5)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并跟随老师在课本线路图上进行勾画。

学生分组,完成老师给出的任务,并进行小组展示。

思考并回答问题。

2、海上丝绸之路

(1)追问问题:汉朝钱币是如何到达马来半岛的呢?

(2)出示地图,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的内容,并出示马王堆汉墓的西汉古地图和《诸蕃志》《后汉书》中的记载,提出问题:这些历史都印证了知识拓展中的哪句话?

阅读课本,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在课本进行圈划。

自主阅读课本内容。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了解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丝绸之路的作用

对本子目进行小结概括,提出问题:这条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在课本进行勾画。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

(1)出示驿站、烽燧遗址以及《史记》《汉书》的材料,指出天山南北的西域全部归属汉朝。

(2)出示《西汉形势》图,提出问题:西汉政府会如何管理这一地区呢?

(3)提出问题:西域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是谁呢?

(4)设计自主学习和关于“西域都护”的知识抢答游戏。

(5)进行总结,并突出强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观察地图,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并进行抢答游戏,在课本上进行勾画。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1)介绍丝绸之路从西汉到东汉的兴衰过程,提出问题:是谁重新恢复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呢?

(2)播放视频《班超经营西域》,指导学生找到视频中与班超有关的两个成语故事。

(3)对视频和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提出问题:班超在西域期间,还希望与西方的大秦直接沟通,所以他派了谁出使大秦?

(4)简单介绍甘英和班超在西域的历史。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并找到与班超有关的两个成语故事。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小结提升

(1)介绍此后各朝各代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请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2)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指出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有物质成果,还有精神财富。追问问题:你认为这些丝路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3)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出示“一带一路”图片,联系古今。

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

结合所学思考,并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对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延续和补充。本课主要有三块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张骞通西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和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并从中能够学到张骞身上所具有的可贵品质。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事物易于接受和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历史素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但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本课内容的了解停留在表象。因此,本节课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创设历史情境,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形成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的过程。

2、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分析史料、观看视频,提高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学习张骞不畏险阻、勇于探索开拓的进取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对沟通中外文明的重大意义,形成新疆、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共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辖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沙画视频

师:这段沙画视频中所描绘的是中国古代的哪条路啊?

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丝绸之路其实可以分为两条,分别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们都是连接东西方的要道,都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它们曾一度衰落,却又在今天被复兴,并被赋予了新的名称,“一带一路”。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一起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新课讲授

(一)张骞通西域

环节一:回顾所学、分析张骞出使的原因

师:我们一直说到西域,但是西域到底在哪里呢?同学们能否从课本中找到西域具体的地理位置呢?(出示地图)

生:(在课本中找到答案)

师:这里还提到了两个关隘,玉门关和阳关,同学们有没有学过相关的诗句啊?

生:思考回答。

师:读了这两句诗,这说明在诗人眼中,西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预设:那么面对如此荒凉的世界,西汉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呢?

教师补充:西汉初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逐渐强大,不断压迫西域等国,还经常侵犯西汉边境,给西汉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汉武帝即位后,他从一位匈奴降者口中听说匈奴击败大月氏,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酒器,大月氏西逃后,一直图谋复仇。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这个时候西汉政府逐渐就认识到了西域的重要性,于是汉武帝就想派遣一名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武帝颁布了招贤令。

预设:假如你是西汉王朝的子民,你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吗?最终这个任务落在了谁的头上?

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整合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分析匈奴与中原的政权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及目的,形成整体性认识,从而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

环节二:情景模拟。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场景对话

教师出示课本中的一幅插画图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并提供台词,学生现场演绎。

【设计意图】

用细节“描绘”历史场景,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课堂的魅力。

环节三:小组讨论,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精神、意义

师:拜别之后,于是张骞开始了第一次出使西域之旅。大家知道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出发的吗?讨论:张骞所行之路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成课堂:引导学生回答(两次都被匈奴所困、人越来越少,无食物水,有的人坚持不下去退回了,有的人抵抗不住牺牲了)

预设: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任务,学识只是最基本的条件,还必须能够随机应变,具有很强的外交能力。

师:张骞好不容易从匈奴逃脱后,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辗转到达了大月氏,但此时的大月氏早已无意东反故地了。张骞见说服大月氏共击匈奴无望,遂踏上归汉之程。张骞考虑到北道危险,遂改行南道,不料又被捉住…

师:大家请看,这两幅图片分别是张骞出使和归来的面貌,大家可以看出他此行的艰辛,但是我们仔细看可以发现,张骞归来时手中紧紧握着汉节,这说明了什么?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忠心,他还有哪些精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预设:除此之外,这和张骞的个人品质有关,他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师: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第三次军事反击,取得重大胜利,大家知道是什么战役吗?

教师总结:为了防止匈奴势力再起,汉武帝再次任命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张骞率领300多人,携带大量的金帛物品,在大军的保护之下顺利到达西域各国。再次归来时,许多西域国家派出使者跟随张骞来到西汉,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过渡:后人把张骞出使西域称之为“凿空之旅”。什么是“凿空”,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张骞此行,不仅为汉朝开辟出了一张新的地图,更开辟出了一条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使中原与西域可以进行友好往来。

师:几千年中,经由这条道路所运输的物品有很多,为什么把它称为“丝绸之路”?

生:学生讨论思考

【设计意图】

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及时评价历史人物,既是水到渠成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浸润的需要。

(二)对西域的管理

环节一:对西域的经营与管理

过渡: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国后来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又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去管辖西域?那么西汉政府是如何管辖的呢?(西域都护府)

提问:到了西汉末年,匈奴又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再次中断,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一方面派兵出击匈奴,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西域,他派了谁啊?

生:结合所学西汉末年战乱情况,思考回答。

预设: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和班超相关的故事?比如说“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么班超出使西域后,到底做了哪些事?他派他的得意子弟甘英前往大秦,但是到达安息国最西边就受到了阻碍。

教师总结:正是从张骞到班超再到他的后人们,他们前仆后继地出使西域,行走在前往西域的道路上,也应验了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三部分,重走丝路。

【设计意图】

按照本课设计思路的需要,将“对西域的管理”调整到“丝绸之路”之前,使西汉政府对西域管理的线索更连贯。

(三)重走丝绸之路

环节一:自主学习,画出思路之形

过渡:同学们,自张骞出使西域后,就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于是,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形成沟通东西方交通的陆上通道。

预设:结合课本与地图,让学生们指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是怎样的?(“中亚”“西亚”“欧洲”等区域在图中并未明确标注,要指导学生圈画出范围)

【设计意图】

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某一时间范围内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某一空间范围内历史事件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将时间与空间互相结合,全方位地理解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

环节二:进一步了解丝绸之物

营造环境:同学们,让我们现在穿越一下时空,假如我们现在走在丝绸之路上,我们可以听到叮铃叮铃的驼铃声,看到来往商人络绎不绝的脚步。

设问:那么,我们知道有哪些东西从西域传到中原,中原地区又有哪些物品或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呢?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图片丰富教学素材,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贸易物种的交流,感受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

环节三:海上丝绸之路

出示材料: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预设: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还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开辟了多条航线。

活动:学生观看地图,找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设计意图】

从地图中找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及大致路线即可。

环节四:共建未来——一带一路

播放视频《共筑未来——一带一路》

学生讨论: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够为共建“一带一路”做出哪些力所能及之事?

教师总结:其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与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样,也是为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进中华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文交流。今天建设“一带一路”时,我们既要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共同繁荣,也要坚持文化自信,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一带一路的了解,能够知道“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在现代的延伸和发展,知道现在“一带一路”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战略,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对国家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了解西域的地理含义,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了解陆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贸易往来及作用,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熟悉古地域名,掌握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二,情感目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怕艰难,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和面对威胁利诱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出使西域30年,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史实;认识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三,能力目标:识记基本史实,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的能力。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教学重点: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2、丝绸之路。教学难点:

1、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一带一路”战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漠的相关图片,然后教师提问:这些图片让同学们想起了唐代哪位诗人的名句?(学生答)对,这两句诗凸显了大漠的粗旷壮阔神奇,置身大漠,黄沙茫茫,无边无际,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但见长河落日,那么古诗的大漠是哪里呢?那里又有什么独特的风光景致呢?这块神秘的土地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事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张骞图像,教师提问:你认识他吗?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入本课第一目的内容:张骞通西域。

古时的西域指哪里呢?请大家看幻灯片,汉朝的时候西域都有哪些小国?各国的关系怎样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根据图例,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西域的地理范围? 问题2西域地区有哪些小国?他们受到哪个民族的控制? 问题3根据第14课所学,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关系如何? 问题4由问题2、3,可以知道西域各国与西汉有什么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问题5哪位同学能说出出玉门关和阳关的相关诗句吗? 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学史的能力,而且根据地图了解西域的范围更直观形象,更容易看懂。问题2到问题5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分析张骞通西域的背景,比老师直接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些。

过渡

正因为有共同的敌人,而双方又没有往来,所以汉武帝才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多媒体课件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张骞肩负着皇帝的重托,踏上了它的出使之途,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他一共去了几次了,请大家自主预习课本63到64页的内容,并完成以下表格(多媒体课件展示)

通过阅读教材,同学们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那么在科技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交通闭塞的两千多年前,张骞要远离祖国,长途跋涉到西域,要克服那些艰难险阻呢?说说你眼中的张骞。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甲:张骞是一个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人,所以最终他终于历尽险阻回到祖国;

学生乙:张骞“持汉节而不失”不辱使命,是个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他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学生丙:张骞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还有矢志不渝的顽强毅力和勇于进取的品格;

学生丁:张骞有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表扬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和影响,了解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对张骞行为的评价是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日趋频繁,在这个时候一条新的陆上交通之路,我们把它称为丝绸之路形成了。那么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如何呢,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目的内容:丝绸之路 多媒体课件展示《丝绸之路线路图》教师提问:依据地图和相关知识,你能说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吗?

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再来找一找西域和中原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往来呢?(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回答)

一支支驼队驼着物品来往于丝绸之路,正是商人们的辛劳使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的贸易之路。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请大家阅读65页的内容,您能说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吗?

多媒体展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古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那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见它不仅在古代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促进各国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一条和平友谊之路。

【问题讨论】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就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2015年“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一大战略到底是指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张骞通西域后,双方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两汉王朝,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汉朝对西域是怎样管理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5页的第三目内容:西域的管理。

近几年,新疆活跃着一群恐怖势力妄图把新疆分裂出去,你能利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对这种行为进行抨击吗?(学生答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教师归纳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可耻的,不允许的,我们青少年可以用所学知识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

教师总结:在东汉时,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这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是谁呢?那就是班超,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大家听过“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吗?正是班超对西域的管理。在这里我们又认识了东汉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班超,他为西域的回归,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新疆的巩固统治,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冰山一角,从中感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美丽的风光,了解了张骞、班超为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做出的巨大贡献,大漠万里,驼铃悠悠,神秘的丝路如今又焕发新的生机,在十九打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可见它的重要性,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大家的感悟深深感染了我,相信丝路这个名称以后将与我们越走越近!让我们共同期待昔日的丝路能成为今天沟通东西方的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对话之路!

希望同学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勤奋学习,勇于开拓,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人:张骞通西域 一路:丝绸之路 一世界:合作共赢

下载《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篇可选)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东七初中-李少辉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知识掌握: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相......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标要求】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导入:在上课前,先请大家看段视频,了解下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出示课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精选五篇)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推荐)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知识管理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 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 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