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张骞这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激发开拓进取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准备:
张骞通西域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书·西域传》;《汉书·郑吉传》;PPT课件。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梦驼铃》并配以一些大漠风光和新疆风情的PPT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一地区的风土人情吗?
质疑:大漠驼铃、黄沙万里、西域歌舞,这就是2000多年前祖先开辟的“丝绸之路”。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了亚欧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的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板书)感知理解: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1)引导: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内容,看一下西域的地理位置及汉武帝以前的社会状况。
讲述:西域位于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课本上的西域指的是狭义上的西域。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36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汉书·西域传>)这些国家大的只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国。这里水革丰美,人们多从事游牧业。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又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之北有疏勒、龟兹(新疆库车)、焉耆(新疆焉耆)、车师(新疆吐鲁番)等较大的国家,称为北道诸国。在昆仑山北边大沙漠的南沿有莎车(新疆莎车)、于阗(新疆和田)、楼兰(新疆罗布泊西)等国,称为南道诸国。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
(2)过渡: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后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单力薄,其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这个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方法。这就有了汉武帝募人出使匈奴,张骞应募出使一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2.张骞通西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1)提问: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引导:现在再请大家思考,汉朝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为什么到汉武帝时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是因为西汉国力不强,经济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所以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补充: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域在匈奴的西南,如果把西域诸国由匈奴的军事据点和经济后盾变成匈奴的对手,那无疑于截断了匈奴的右臂。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即在于此。
(3)提问:现在我们看第二点,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两次)引导:请复述一下主要过程。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扣留了10年。他牢记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了大月氏,但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在西域的见闻,以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4)引导:张骞出使匈奴,曾经被匈奴人扣留了10年,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设法逃脱并到达大月氏。其实,他在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才返回长安。请同学们想-想,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5)引导: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其主要原因是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那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不是没有一点意义?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答案一:是,因为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不愿意夹击匈奴,张骞无功而返,所以说没有意义。
答案二:不是,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他对西域情况的了解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而且也了解到西域各国愿意同汉朝交往。
讲解:张骞的任务虽然没有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的地形、物产和风俗t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因此,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韧等优秀品质为后人所传诵。
(6)引导:谁能讲一讲关于张骞的故事?
匈奴人在向大月氏人发动进攻的时候,杀了大月氏王,还按当时游牧民族的习惯,把大月氏王的头骨做成了一只大酒杯。大月氏人痛恨匈奴人,报仇雪恨一直是他们的梦想。汉武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在全国招募出使匈奴的人,准备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当时张骞在朝廷里担任郎中,他守信义,多勇略,认为打匈奴是为了周家的安全,出使西域对打败匈奴具有重大意义,、即使冒点险,也是值得的,于是就报名应征了。一些勇士也纷纷报名应征,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人也报了名。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堂邑父当翻译,还有其他应征的人,组成了100多人的队伍。在长安人民和文武官员声声“珍重”中,张骞和他的随员们跨上战马,驱赶着满载行李、礼物的驼群,开始了艰苦而伟大的西行。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匈奴兵,并打了起来。因为寡不敌众,大部分随员牺牲了,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虏。匈奴单于知道张骞是到大月氏去的,便把张骞他们软禁起来,不过对张骞还算很优待,嫁给他一个匈奴女人,让他在匈奴享乐。可张骞一直心系汉朝,不忘自己的使命,把汉武帝交给他的使节偷偷地保存着,等待机会逃走。过了10年,张骞和堂邑父终于找到机会,弄到两匹好马,偷偷逃出匈奴,继续往西走。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他们靠打来的飞鸟和野兽充饥,好不容易才到了大宛国。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东方有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很想同汉朝建立关系,但没办法联系。这次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不仅用心招待,还派骑兵和翻译送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再请康居人送他们到大月氏国去。大月氏国王被杀害以后,国王的夫人被拥立为王,西迁到了夏国境内,征服了大夏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周小国又不敢来侵扰,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的事给忘了。张骞几次向大月氏国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合夹击匈奴的意见,都没有得到正面回答。
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只好东返。在回去的路上,又被匈奴人捉去,软禁了一年多才逃出来,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这次出使一共花去了他13年的时间。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回来时,下额已经长满了胡须。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他到了西域的大宛、康居、大月氏等许多地方,了解到了那里的风土人隋,为以后第二次出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引导:我们来学习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先看课本上的描述:“公园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来往。”
(8)同学们看过这段描述后,请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而且在路上被匈奴扣留了两次。但第二次出使似乎比第一次顺利,而且课本上也没提及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目的。
(9)引导:请同学们继续考虑,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比第一次顺利,再没有出现过像第一次那样被匈奴人扣留的事情?请联系上一课所学内容回答。
因为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通往西域道路上的匈奴已经被汉朝打败,因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要比第一次顺利得多,当然,也就不会有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事。
讲解:确实如此。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河西地区。汉武帝派霍去病打败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并接受了他们投降。然后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历史上称为“河西四郡”。这就意味着西汉王朝打开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通道,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准备了条件。(10)引导: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双方派使互访;二是经济文化交流。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访问了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包括乐器和歌舞,开始传人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封了西域。
二、丝绸之路
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它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1.丝绸之路
(1)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把“丝绸之路”的路线表述出来。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线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人中国内地。这条路上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受到了西方欢迎,所以把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补充:我们现在看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它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穿过河砥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再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至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向西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西域都护的设置,就是要有效管理西域地区和保护商旅往来,这是“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一大变化。
(2)引导: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说明新疆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汉代文物,则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
(3)过渡:新疆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说明了汉朝时存在丝绸之路,那么,在马来西亚出土了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还存在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说确实是这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1)讲述: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路线,二是“海上丝绸之路::出现韵原因和条件。关于路线,我们看课本上的描述: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和在印度尼西亚出土汉代钱币和陶器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①需要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②需要有在海上指方向的设备; ③有与海外国家通商的要求; ④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
总结: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有与海外国家通商的要求。光有要求还不行,还得具备条件。汉朝时造船技术的提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准备了交通工具。航海技术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关于海上指向的设备,在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司南”的记载,一般来说,指南针用于海上航行是在宋代。但我们刚才看到了当时海上航行有一个特点就是沿着海岸线,那就是说,只要沿着海岸线走,方向是不会迷失的:至于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丝绸之路”地貌。
(2)投影显示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 思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科技不发达的汉朝,在这两条道上经商,没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能行吗?其实,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一下西北和东南的气候特征,也会明白这一点的。
讲解: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呢?“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路运往地中海东部的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人西亚再传至欧洲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人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过渡:上面我们提到了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是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意义。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讲解:请看《西域形势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可以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的地方有的在今天的新疆,有的已远远超出了新疆的范围。张骞出玉门关后,路经龟兹、疏勒、大宛、康居折而向南到达大月氏,然后东返,经莎车、于阗、鄯善,过阳关经陇西回到长安。其中,龟兹是今新疆库车,疏勒是今喀什噶尔,于阗是今新疆和田,鄯善是今新疆若羌。因此,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设官治理,就是对今天的新疆地区进行管理。其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汉宣帝借此机会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治所设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内),称都护府。都护是汉在西域的最高长官,下设各级属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汉之号令西域矣”(《汉书·郑吉传》),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完全确立。西汉时对西域各国有权册封国王、颁发官吏印绶、调遣军队、征发粮草。从此,新疆地区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教学反思:
第二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面临的不同境遇的分析,明确汉朝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决定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这一道理。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在看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的改革开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学情分析】
本课地理概念较多,在学生时间、空间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运用,要让学生观察地图、比较地图,并由此获得体验和认识。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方法】
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是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学生回答: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设问:提到阳关、玉门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
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很高。
学生朗读: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教师引导: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之所以对张骞评价这么高,是因为张骞为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首先我们就来了解张骞两次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
教师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138年出发,直到公元前126年才返回,前后用了13年的时间。
教师提问:张骞此次出行遇到不少挫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去时被匈奴扣留了10余年,回来时又被匈奴扣留了1年多;张骞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钦佩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怕艰难险阻;钦佩他刚毅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钦佩他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钦佩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
教师小结: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这些都是成功者应具备的
基本素质。
(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提问: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也了解到西域各国想同汉朝往来的愿望。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了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提问:这次出使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交往。
①从西域传入中原很多植物,如核桃、葡萄、石榴等;还有很多动物,如汗血马、骆驼、毛驴、鸵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②由中原传入西域的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和凿井的技术。③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多媒体课件展示并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线路)学生活动:指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
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投影:海上丝绸之路)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学生回答:略。
教师过渡: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要道。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三、对西域的管理
提问:西汉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的?
学生回答: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教师讲解:西汉朝廷在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课堂小结】
西汉时的张骞是凿空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往;对外为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板书设计】
第三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等基本史实。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丝路沧桑——汉通西域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播放《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在承明殿接见张骞的视频。根据视频,提出问题:
1.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顽强斗志 2.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
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中国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第二板块:丝路花语——丝绸之路
1.请根据上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2.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此外,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材料二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发现于敦煌;人们已在在遗迹楼兰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另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影响?
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第三板块:丝路展望——展望明天
材料一 丝绸之路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标志着文化线路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政府展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行动计划”。
材料二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遗,中国共有57处景点进入预备名单,其中陕西20处、甘肃12处、新疆11处、宁夏4处、青海4处、河南6处。一旦联合申遗成功,将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将成为成功申遗后最大的受益者。如何用一种好的方式宣传丝路申遗?如何让“丝绸之路”能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让承载千年古史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辉煌,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你依据丝路的过去与今天,写一份开发丝绸之路的计划书。
【自主建构】 【直击中考】
1.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最初开通于唐朝 B.起点在洛阳 C.转站是大秦 D.张骞是功臣 3.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4.2014年3月1日晚,8名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有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5.“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既唱出了新疆人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也唱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意。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台湾府的设置 B.伊犁将军的设置 C.驻藏大臣的设置 D.西域都护的设置
6.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7.西汉以来,一条横贯欧亚欧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山了重要贡献。它穿越了今天我国境内下列哪一地区? A.西藏 B.新疆
C.湖北 D.广西
8.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C D D B D B B C
第四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
(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及实物展示葡萄、核桃、石榴及丝绸,并提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大家日常吃的东西,你们知道产自哪儿吗?你们知道丝绸是哪个国家的吗?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绸做的服装?”通过实物展示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新授环节
通过一场梦之旅,设置三个梦的篇章:第一篇——梦回长安;第二篇——梦在路上;第三篇——梦回现实。第一篇——梦回长安
梦中我们回到长安,发现大家围在一起看招贤令。“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之不交故也.今贤人已与我共平定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引出去应聘的人就是张骞,从而展开第一部分的教学。ppt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两个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及阅读书本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材料阅读更直观形象的概括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并通过PPT展示西域的大致位置及第一次出使的目的,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
“张骞是谁?他在出使西域的路程中又遇见了哪些磨难?”对于这一环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深入角色,体会张骞路途中的艰辛,学习张骞身上的优秀品质。这时教师PPT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自行完成表格的填写,培养学生阅读书本,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并提问学生“张骞通西域有何影响”?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两则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找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西域又将归向何方”引出本课第三部分的知识点:对西域的管理。通过ppt图片展示及班超的简单介绍对这一部分进行讲解。并通过ppt展示秦朝和汉朝的疆域面积的图片对别,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我国地域面积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今天的新疆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风割的一部分。第二篇——梦在路上
“场景转换,这一次,我们梦在路上,看到了一批批的商队,体验了异域风光,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通过视频展示何为丝绸之路从而进入本部分的学习。对于这部分的讲解主要通过两条路线,丝路诗歌,丝路名胜古迹,名族产物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及看今朝丝路进行讲解。学生结合书本,明确陆上丝绸之路的走向,并让学生用笔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陆上丝绸之路,加深印象。让学生熟读路上丝绸之路路线图,教师通过ppt再次展示。通过ppt丝路名胜古迹及诗歌展示,让学生体验异域风光,感受丝绸之路沿路景观。ppt图片展示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图片感受这条路的繁华景象。
在这条路上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通过PPT图片展示东西方在经济文化上交流的具体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上东方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的进步、发展与繁荣。西方向东方传入了佛教、伊斯兰教等,为后面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一层面的分析,再结合材料得出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第三篇——梦回现实
“回到现实社会,面对往昔繁荣的丝绸之路,我们该怎么办?”从而引出一带一路,通过ppt视频展示,使学生了解到何为一带一路,并提问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将丝绸之路与现实相结合,与中考接轨,从而升华知识点。同时,通过学习这条由中国人开凿的丝绸之路,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由古至今的重要作用,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华。
(三)板书设计(1)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
2.第一次:时间、目的、结果 3.第二次:时间、目的、结果 4.意义:(2)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府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3)丝绸之路
1.路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西亚-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四)课后练习
PPT展示2016年宜宾历史中考题,再次回顾知识点,同时与中考接轨。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涉及到新的名词及古文解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学生是否能跟上上课的节奏。寄语与学生共勉。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