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健食品及试述国内外食品营养强化发展简况
什么叫保健食品?
答: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
一、联系 :保健食品必须是食品,必须无毒无害,符合普通食品的基本要求,即能提供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安全无害。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都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食品的第一功能),都具有特定的色、香、味、形(食品的第二功能)。
二、区别 :① 保健食品是可以对人体的机能进行调节的食品,其中含有可调整机体生理功能的成分,称为生理活性成分,它不仅能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提供功能成分,也正因为如此,保健食品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及食用时间的限制。而普通食品只有食品功能的前两个功能,而无第三个功能,没有适应范围及食用量的限制。② 保健食品应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且是可以用科学的试验方法进行客观验证的具体、明确的功能,可满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特殊生理机能的调节需要;③ 保健食品不能取代人体正常的膳食摄入和对各种必需营养素的需要,它是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的特殊食品,是为解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的特殊食品,它的食用对象、食用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并非人人皆宜,而普通食品无特定的食用范围。
试述国内外食品营养强化发展简况
答:
1、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发展简况:
近10余年,我国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食品品种有了大幅度增加,婴幼儿食品开发出配制奶粉Ⅰ和Ⅱ以及辅助食品,全国年产量达3万吨。1989年,卫生部公布了营养强化剂的卫生标准,对赖氨酸、各种维生素及铁、钙、锌、碘等矿物质的使用范围和每千克食品中的使用量作了规定。目前,在大米、面粉、面包、方便面、奶粉、食盐等食品中进行了营养素强化,并正在开发一系列营养保健(功能)食品,如儿童、老年人、各种疾病患者、特殊劳动作业者等食用的系列保健(功能)食品。
2、国外食品营养强化发展简况:
(1)1936年,美国医学协会中的食品营养审议会建议在食物中加碘,在牛奶、人造奶油中加维生素A及维生素D;1937年公布了强化食品法规。目前,美国常用的强化营养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D、烟酸、碘、钙、铁、磷、蛋白质、赖氨酸、蛋氨酸等。
(2)日本在1949年设立了专门研究强化食品的机构,1952年制定了食品的强化标准。由于19世纪末精米工业的发展,日本人的主食逐步倾向于以精白米为主,引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及钙等重要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脚气病。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规定面粉中要添加维生素B1,豆浆中要添加维生素B2,豆浆、酱类、人造奶油、果酱、酱油及糖果等食品中要添加钙。目前,日本主
要的强化食品包括大米、面粉、面包、干面包、酱类、人造奶油、果酱、酱油及糖果等,其中大米的强化主要是添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而精白面粉的强化主要是添加维生素B1、维生素B2、丝氨酸及钙。
(3)加拿大也是进行食品强化较早的国家之一。1944年,加拿大政府根据美国的一般强化标准,在法令中强制规定在面包、面粉中强化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铁等物质。1953年,国家法令又规定在面粉及面包中强化营养素。1978年,加拿大卫生及社会福利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面粉的强化,在原来强化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的基础上,允许有选择地在面粉中添加维生素B6、叶酸和泛酸。此外,还允许对人造奶油、牛奶及若干罐头食品进行强化 欧洲国家普遍都对食品进行了强化。
(4)有些国家法令规定对若干主要食品强制添加一些营养素,如英国规定面粉中至少应加入维生素B12.4mg/1000g,尼克酸16.5mg/100g,人造奶油中必须添加维生素A及维生素D;丹麦规定对人造奶油及精白粉必须进行强化;瑞士规定在食盐中强化碘。
第二篇:中国营养强化食品的现状
中国营养强化食品的现状
广东药学院08食品科学与工程陈嘉敏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营养强化食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对方法。
关键字:营养强化食品;公众营养;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方法
2010年7月27日,卫生部宣布调整食用盐中的加碘量,从原来的20mg~50mg/kg(毫克/千克食盐)调整至20mg~30mg/kg。这个调整引起了社会群众的强烈关注,营养强化食品被这股潮流推到了风头浪尖。
根据《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营养强化食品是指按照本标准加入了一定量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从功能上,我们也可将营养强化食品定义为为保持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或者为了补充食品中所缺乏的营养素,向食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的一类食品。同时,它也是在现代营养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居民营养状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工作、不同生长发育期人群的营养缺乏水平和营养需要,以人群广泛消费的食品作为载体,加入特定营养素生产的食品,以补充人群所缺乏的营养素且不改变人群的饮食习惯的一类食品。
营养强化食品是国家按照科学推荐的营养摄入量的最低标准添加的。它的安全性也是通过大量实验证实的。选择营养强化食品,必须根据食品的营养成分与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合理构成来决定。食用者必需具有食用强化食品的科学根据,应通过医学检验鉴定是否对某种营养素缺乏,才能确定选用何种营养强化食品。此外,食用营养强化食品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当身体不缺乏该类营养素的时候应及时停用,否则会造成某种营养素过多而导致不良后果
[1]。
1.中国营养强化食品的现状概述
经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分析: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4%、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3.0%,农村为l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mg,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营养缺乏情况不容忽视,除了用药品和保健品去改善外,还有一种更好的途径——营养强化食品。它的广谱性、经济性在改善国民营养状况方面显得十分诱人。
目前,我国强化食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国家强制性推广的强化食品,如加碘盐。二是国家建议性推广的强化食品,由国家相关部门在其中推动、宣传,如针对我国女性和婴幼儿存在的比较严重的贫血问题,我国建议性地推行铁强化酱油;针对西部地区营养素缺乏的状况,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在西部地区推广添加了维生素、叶酸、钙、铁、锌等多种营养素的强化面粉;针对维生素A缺乏的状况,在食用油里添加维生素A。三是企业自主的食品强化行为,如婴幼儿配方奶粉,添加了钙、铁的饼干,添加了维生素C的糖果、饮料等。
我国目前仅有营养强化食品300种,约占食品总数的5%,每年人均消费营养强化食品不到89元。与之相比,美国有10000多种强化食品,占食品总数的85%,每年人均消费营养强化食品达10000元人民币。营养强化食品是国家按照科学推荐的营养摄入量的最低标准添加的,不像很多保健品那样强调保健甚至治病的功效,很少进行商业炒作。选择营养强化食品,必须根据食品的营养成分与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合理构成来决定。食用者必需具有食
用强化食品的科学根据,应通过医学检验鉴定是否对某种营养素缺乏,才能确定选用何种营养强化食品。此外,食用营养强化食品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当身体不缺乏该类营养素的时候应及时停用,否则会造成某种营养素过多而导致不良后果。
2.中国营养强化食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消费者存在的问题
2.1.1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缺乏了解
我国居民普遍营养知识不足,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营养强化食品,导致社会上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持着“添加总比不添加好”的心理盲目地接受强化食品,另一种是怀着“会对身体带来危害”的恐惧而抗拒强化食品。这两种现象的出现都可以归咎于对强化食品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彻底,所以,虽然市场上已批量出现强化食品,但真正做到全面普及尚需时日。
2.2企业存在的问题
2.2.1营养强化食品品种单一
前文已提到我国目前仅有营养强化食品300种,仅仅占据了食品总数的5%,而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只有加碘盐、强化食用油、铁强化酱油、强化婴幼儿食品、强化挂面、强化糖果、强化饼干、强化乳饮料等种类。品种单一是营养强化食品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
2.2.2营养强化食品价格较高
我们在中山市大润发超市大信店做了一个价格调查:普通的500毫升装海天金标生抽的价格是5.20元,而同样是500毫升装但添加了铁的金标生抽则为6.20元,差价为1元;普通的1.8升装金龙鱼玉米油的价格是27.50元,而同样是1.8升装但添加了植物甾醇的金龙鱼玉米油价格则为34.30元,差价为6.80元;普通的5升装金龙鱼大豆油的价格是48.80元,而同样是5升装但添加了维生素A的金龙鱼大豆油价格则为60.80元,差价为12元。更有甚者,刚刚上市的营养强化大米以普通大米6倍的价格销售。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大多选择便宜实惠的产品,铁强化酱油比普通酱油高出的1元可能还在消费者的可接受范围内,但随着不同类营养强化食品差价的飞跃性提高就促使广大群众不敢轻易出手。
2.2.3营养强化食品行业中存在功利性
制造营养强化食品既是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公共营养措施,又是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食品深加工业。但是许多企业仅仅从追逐高附加值、产品高利润出发,其开发的强化食品意义不明,即针对什么人开发、能解决哪些营养缺乏等问题,在生产之前没有明确。同时,还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将粮食不断精细加工来削弱其原有营养只片面强调口感和观感,一方面又通过添加剂来强化食品的营养。这样的现象从社会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评价是不太妥当的。
2.3政府存在的问题
2.3.1营养强化食品标准缺失
营养强化食品有了或即将出台一些国家标准,但这些标准多是推荐性的。由于部分营养强化食品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给企业和监管部门造成了困难。已经开展营养强化食品生产的企业因为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在不违反国家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标准的前提下,以自己的企业标准进行生产,进而导致企业成本不同,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价格良莠不齐,老百姓容易产生迷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标准没有到位,市场监管也没有统一的依据,给监管带来很
大的不便。
2.4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总结
品种单一是由于企业在初期产品试探市场的过程中消费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回应,而消费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回应是因为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没有足够的认识。当然,也有企业技术问题的影响。
价格较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问题,如营养强化大米,目前其主要采用了两种工艺来生产:一种是把碾米过程中产生的碎米磨碎,加上营养素做成颗粒,按照2∶98的比例与大米混合;还有一种就是以日本公司为代表的喷涂方式,将营养素喷到米的表面上[2]。不过,大多数的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设备改造门槛不高,每公斤增加成本仅0.5%。所以,有些过高的的差价是企业对利润的最大追求造成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虽然有些营养强化食品的价格略高于普通食,但出于营养方面考虑是值得消费的,符合经济性。如螺旋藻、安利等保健品因价格较高而难以普及到千家万户而食用300克营养强化面粉,可以达到每人每日对蛋白质、淀粉、钙、铁、锌、维生素、叶酸等10多种营养素需求量的70%。营养强化面粉比普通面粉价格只高0.1元/kg,每人每月食用10kg面粉增加1元的费用,全年仅增12元[3]。
生产厂家少是因为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还比较高,国家批准生产营养强化食品的厂家还比较少。当然,也有由于市场对营养强化食品的需求大于供给的原因,而这又是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的认识不足造成。
营养强化食品的功利性,有企业对其没有正确定位的因素影响,也有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的认识不充分所带来的盲目的“拿来主义”的因素影响。
法律法规、监管的缺失问题更多是政府本身没有重视营养强化食品的全面发展造成的。政府只是在出现缺碘性甲状腺炎和缺铁性贫血在我国泛滥时才关注加碘盐、铁强化酱油的推广,而在问题出现之前不对未来可能因营养素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工作之一——营养强化食品的全面推广给予足够重视。这里强调的全面推广并不是指强制性的,而是建议性的,而这建议性建立在让消费者清楚的认识营养强化食品的基础上。
所以,目前中国营养强化食品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消费者认识不足的问题、企业的技术问题和政府的重视问题。
3.改变中国营养强化食品现状的应对方法
3.1提高消费者对强化食品的认识水平
当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知识相对缺乏,对强化食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很多人把营养强化食品等同于大鱼大肉。提高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的认识水平,要从娃娃抓起,争取从小学开始增设营养卫生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手段,宣传营养强化食品的优越性和重要性。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广,消费者也应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
3.2加强企业的技术发展
目前,我国营养强化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品种、数量、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改善国民营养状况的要求,且价格偏高。企业需要作出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政府也应重点扶持一批食品工业与科研机构,增强开展基础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大力推广研究成果和促进技术转让,帮助加强企业的技术发展。
3.3政府应加大对营养强化食品的重视
改善公众营养关乎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具有强烈的社会公益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国家应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和调控营养强化食品的工作,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生产条件、生产范围、质量检验等整个生产流程进行跟踪把关;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应责令其整改或停产,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这样,企业才能有法可循,有规可守,认真执行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管理规范,向市场提供合格产品,获得理想效益,营养强化食品市场也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杨璞.专家:营养强化食品不等同于保健品.扬子晚报,2010,9,20
[2]桑雪骐.营养强化食品难获消费者认同.中国消费者报,2010,7,2,A6
[3]周希华,杨文甫,姜国华.营养强化食品改善公众营养的紧迫性与发展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2:57-59.
第三篇: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工作起步较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赵婕妤学号:11310095
试述国内外食品营养强化发展简况及前景分析
1.中国营养强化食品的现状概述
经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分析: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4%、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3.0%,农村为l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mg,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营养缺乏情况不容忽视,除了用药品和保健品去改善外,还有一种更好的途径——营养强化食品。它的广谱性、经济性在改善国民营养状况方面显得十分诱人。
国外食品营养强化发展简况:(1)1936年,美国医学协会中的食品营养审议会建议在食物中加碘,在牛奶、人造奶油中加维生素A及维生素D;1937年公布了强化食品法规。目前,美国常用的强化营养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D、烟酸、碘、钙、铁、磷、蛋白质、赖氨酸、蛋氨酸等。(2)日本在1949年设立了专门研究强化食品的机构,1952年制定了食品的强化标准。由于19世纪末精米工业的发展,日本人的主食逐步倾向于以精白米为主,引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及钙等重要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脚气病。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规定面粉中要添加维生素B1,豆浆中要添加维生素B2,豆浆、酱类、人造奶油、果酱、酱油及糖果等食品中要添加钙。目前,日本主要的强化食品包括大米、面粉、面包、干面包、酱类、人造奶油、果酱、酱油及糖果等,其中大米的强化主要是添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而精白面粉的强化主要是添加维生素B1、维生素B2、丝氨酸及钙。(3)加拿大也是进行食品强化较早的国家之一。1944年,加拿大政府根据美国的一般强化标准,在法令中强制规定在面包、面粉中强化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铁等物质。1953年,国家法令又规定在面粉及面包中强化营养素。1978年,加拿大卫生及社会福利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面粉的强化,在原来强化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的基础上,允许有选择地在面粉中添加维生素B6、叶酸和泛酸。此外,还允许对人造奶油、牛奶及若干罐头食品进行强化 欧洲国家普遍都
对食品进行了强化。(4)有些国家法令规定对若干主要食品强制添加一些营养素,如英国规定面粉中至少应加入维生素B12.4mg/1000g,尼克酸16.5mg/100g,人造奶油中必须添加维生素A及维生素D;丹麦规定对人造奶油及精白粉必须进行强化;瑞士规定在食盐中强化碘。
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有所发展和改善,主要表现在食品中强化的营养素质不断增多、强化的食品种类也逐步增多;食盐加碘用于防治碘缺乏症以及营养强化食品用于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已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第四次全国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提示有必要探讨通过营养强化预防一些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提示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营养强化食品发展中存在的标准、法律法规、监管等多方面的不足。
根据《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营养强化食品是指按照本标准加入了一定量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从功能上,我们也可将营养强化食品定义为为保持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或者为了补充食品中所缺乏的营养素,向食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的一类食品。同时,它也是在现代营养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居民营养状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工作、不同生长发育期人群的营养缺乏水平和营养需要,以人群广泛消费的食品作为载体,加入特定营养素生产的食品,以补充人群所缺乏的营养素且不改变人群的饮食习惯的一类食品。
营养强化食品是国家按照科学推荐的营养摄入量的最低标准添加的。它的安全性也是通过大量实验证实的。选择营养强化食品,必须根据食品的营养成分与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合理构成来决定。食用者必需具有食用强化食品的科学根据,应通过医学检验鉴定是否对某种营养素缺乏,才能确定选用何种营养强化食品。此外,食用营养强化食品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当身体不缺乏该类营养素的时候应及时停用,否则会造成某种营养素过多而导致不良后果[1]。
目前,我国强化食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国家强制性推广的强化食品,如加碘盐。二是国家建议性推广的强化食品,由国家相关部门在其中推动、宣传,如针对我国女性和婴幼儿存在的比较严重的贫血问题,我国建议性地推行铁强化酱油;针对西部地区营养素缺乏的状况,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在西部地区推广添加了
维生素、叶酸、钙、铁、锌等多种营养素的强化面粉;针对维生素A缺乏的状况,在食用油里添加维生素A。三是企业自主的食品强化行为,如婴幼儿配方奶粉,添加了钙、铁的饼干,添加了维生素C的糖果、饮料等。
我国目前仅有营养强化食品300种,约占食品总数的5%,每年人均消费营养强化食品不到89元。与之相比,美国有10000多种强化食品,占食品总数的85%,每年人均消费营养强化食品达10000元人民币。营养强化食品是国家按照科学推荐的营养摄入量的最低标准添加的,不像很多保健品那样强调保健甚至治病的功效,很少进行商业炒作。选择营养强化食品,必须根据食品的营养成分与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合理构成来决定。食用者必需具有食用强化食品的科学根据,应通过医学检验鉴定是否对某种营养素缺乏,才能确定选用何种营养强化食品。此外,食用营养强化食品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当身体不缺乏该类营养素的时候应及时停用,否则会造成某种营养素过多而导致不良后果。
2.中国营养强化食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消费者存在的问题
2.1.1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缺乏了解
我国居民普遍营养知识不足,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营养强化食品,导致社会上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持着“添加总比不添加好”的心理盲目地接受强化食品,另一种是怀着“会对身体带来危害”的恐惧而抗拒强化食品。这两种现象的出现都可以归咎于对强化食品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彻底,所以,虽然市场上已批量出现强化食品,但真正做到全面普及尚需时日。
2.2企业存在的问题
2.2.1营养强化食品品种单一
前文已提到我国目前仅有营养强化食品300种,仅仅占据了食品总数的5%,而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只有加碘盐、强化食用油、铁强化酱油、强化婴幼儿食品、强化挂面、强化糖果、强化饼干、强化乳饮料等种类。品种单一是营养强化食品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
2.2.2营养强化食品价格较高
我们在中山市大润发超市大信店做了一个价格调查:普通的500毫升装海天金标生抽的价格是5.20元,而同样是500毫升装但添加了铁的金标生抽则为6.20
元,差价为1元;普通的1.8升装金龙鱼玉米油的价格是27.50元,而同样是1.8升装但添加了植物甾醇的金龙鱼玉米油价格则为34.30元,差价为6.80元;普通的5升装金龙鱼大豆油的价格是48.80元,而同样是5升装但添加了维生素A的金龙鱼大豆油价格则为60.80元,差价为12元。更有甚者,刚刚上市的营养强化大米以普通大米6倍的价格销售。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大多选择便宜实惠的产品,铁强化酱油比普通酱油高出的1元可能还在消费者的可接受范围内,但随着不同类营养强化食品差价的飞跃性提高就促使广大群众不敢轻易出手。
2.2.3营养强化食品行业中存在功利性
制造营养强化食品既是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公共营养措施,又是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食品深加工业。但是许多企业仅仅从追逐高附加值、产品高利润出发,其开发的强化食品意义不明,即针对什么人开发、能解决哪些营养缺乏等问题,在生产之前没有明确。同时,还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将粮食不断精细加工来削弱其原有营养只片面强调口感和观感,一方面又通过添加剂来强化食品的营养。这样的现象从社会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评价是不太妥当的。
2.3政府存在的问题
2.3.1营养强化食品标准缺失
营养强化食品有了或即将出台一些国家标准,但这些标准多是推荐性的。由于部分营养强化食品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给企业和监管部门造成了困难。已经开展营养强化食品生产的企业因为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在不违反国家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标准的前提下,以自己的企业标准进行生产,进而导致企业成本不同,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价格良莠不齐,老百姓容易产生迷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标准没有到位,市场监管也没有统一的依据,给监管带来很大的不便。
2.4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总结
品种单一是由于企业在初期产品试探市场的过程中消费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回应,而消费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回应是因为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没有足够的认识。当然,也有企业技术问题的影响。
价格较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问题,如营养强化大米,目前其主要采用了两种工艺来生产:一种是把碾米过程中产生的碎米磨碎,加上营养素做成颗粒,按照2∶98的比例与大米混合;还有一种就是以日本公司为代表的喷涂方式,将营养素喷到米的表面上[2]。不过,大多数的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设备改造门槛不高,每公斤增加成本仅0.5%。所以,有些过高的的差价是企业对利润的最大追求造成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虽然有些营养强化食品的价格略高于普通食,但出于营养方面考虑是值得消费的,符合经济性。如螺旋藻、安利等保健品因价格较高而难以普及到千家万户而食用300克营养强化面粉,可以达到每人每日对蛋白质、淀粉、钙、铁、锌、维生素、叶酸等10多种营养素需求量的70%。营养强化面粉比普通面粉价格只高0.1元/kg,每人每月食用10kg面粉增加1元的费用,全年仅增12元[3]。
生产厂家少是因为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还比较高,国家批准生产营养强化食品的厂家还比较少。当然,也有由于市场对营养强化食品的需求大于供给的原因,而这又是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的认识不足造成。
营养强化食品的功利性,有企业对其没有正确定位的因素影响,也有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的认识不充分所带来的盲目的“拿来主义”的因素影响。
法律法规、监管的缺失问题更多是政府本身没有重视营养强化食品的全面发展造成的。政府只是在出现缺碘性甲状腺炎和缺铁性贫血在我国泛滥时才关注加碘盐、铁强化酱油的推广,而在问题出现之前不对未来可能因营养素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工作之一——营养强化食品的全面推广给予足够重视。这里强调的全面推广并不是指强制性的,而是建议性的,而这建议性建立在让消费者清楚的认识营养强化食品的基础上。
所以,目前中国营养强化食品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消费者认识不足的问题、企业的技术问题和政府的重视问题。
3.改变中国营养强化食品现状的应对方法
3.1提高消费者对强化食品的认识水平
当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知识相对缺乏,对强化食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很多人把营养强化食品等同于大鱼大肉。提高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的认识水平,要从娃娃抓起,争取从小学开始增设营养卫生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手段,宣传营养强化食品的优越性和重要性。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广,消费者也应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
3.2加强企业的技术发展
目前,我国营养强化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品种、数量、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改善国民营养状况的要求,且价格偏高。企业需要作出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政府也应重点扶持一批食品工业与科研机构,增强开展基础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大力推广研究成果和促进技术转让,帮助加强企业的技术发展。
3.3政府应加大对营养强化食品的重视
改善公众营养关乎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具有强烈的社会公益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国家应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和调控营养强化食品的工作,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生产条件、生产范围、质量检验等整个生产流程进行跟踪把关;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应责令其整改或停产,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这样,企业才能有法可循,有规可守,认真执行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管理规范,向市场提供合格产品,获得理想效益,营养强化食品市场也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四篇:国内外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
国内外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
一、中国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异同
国外生态标志型农产品以有机食品为典型代表,欧洲国家在近百年来的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已经完成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政策、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市场营销、科学研究等体系的建设。政策上,欧洲等国家一直对有机农业实行补贴或优惠发展的政策,技术标准上欧盟、日本和美国都完成了有机农业标准的制定,管理体系上形成了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认可机构、海关等其他部门配合的组织形式,市场营销方面形成了超市、专卖店、批发商、进出口商等互为补充的销售系统,而在科学研究等方面欧洲国家更是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
在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一直得到了消费者和政府的支持,而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市场驱动的。在有机食品发展的初期,政府的资助程度较小,主要是出口公司在有机食品贸易的驱动下,建立自己的有机食品基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中国与欧洲国家相比,具有悠久的传统农业的经验。在土壤培肥、病虫害防治、多样性生产等方面具有适合区域农业发展特点的技术和措施;相对密集的人口和相对短缺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在本地区采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有机农业有先天优势和后天需求。
二、国内外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国际上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法规、标准和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基本成形。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已经制定完毕,在参考欧盟法规基础上制定完成的联合国有机农业和农产品标准也已经出台。目前,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标准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国家级标准,如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各自建立了有机农业标准;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第三个层次联合国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目前尚属于建议性标准,并且只涉及了植物生产,标准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等基本上参考了欧盟有机农业标准EU2092/91以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农业基本标准》。
中国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当时的“绿色食品”工程为代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包括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在内的三大类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环境、生产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以及生产技术规范已经建立。目前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有机食品标准,预计年内颁布实施。
三、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组织管理机构
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组织管理已经十分完善。根据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相关的组织机构包括1.检查和认证机构,2.认可监管机构,3.行业主管机构,4.教育培训机构,5.技术咨询机构等。
中国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检查和认证机构也已基本建立,但是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目前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国内的认证机构完成,另一种认证情况是国外的认证机构。
认可体系是生态标志组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有机农产品认证纳入政府认可体系以前,中国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本上是由政府指派,其行政领导和业务监督也是由行业主管机构完成的。从2001年开始,随着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协调和统一,国务院已经组建完成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机农产品认证业务的监管也统一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来执行。
与其他生态标志认证体系(ISO14000)相比较,中国生态标志农产品的咨询体系大多附属于国内的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
四、国内外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趋势
生态标志型农产品主要包括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的关注,生态标志型农产品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有机农业以禁止使用化学品、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控思想为基本指导原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
中国生态标志农产品的产生到现在只有10多年的时间,是在经济飞速发展与社会体制与法规建设不断完善的环境中发展的。生态标志农产品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另外一个是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不但有益于人体健康,而且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产者主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和耕地,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形成良性循环,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中国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建议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改善。
(一)加大和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对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认识
目前,很多企业、地方政府领导对什么是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相关的运作程序和方式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国外当前本领域的发展不熟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教育、培训,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方式来提高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者的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推广工作中。
(二)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在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目前,国内对于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特别是有机农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种认识认为有机农业不适合于中国国情,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必然造成产量降低,对于中国的食物安全供应会产生威胁;另外一种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完全解决出口农产品竞争力低和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这两种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首先,讨论有机农业适不适合于中国国情,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10年多来,绿色食品的发展,国内消费者对于安全健康产品的需求,以及有机农产品出口的强势增长,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作用;而且,现代有机农业绝不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回归,而是将质量管理、养分管理、生态控制等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有机农业在黑龙江、云南等省的示范成功已经被当地企业和广大农民所重视;再之,有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形式,也不会完全代替常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贸易。
因此,在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是解决食品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的方式,它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有需求的阶段应该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不能通过搞运动等简单化,否则只能破坏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大环境,有机农产品将会丧失其发展的优势。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中国有机农业和农产品的在未来10年的发展规模应该在5%左右。
(三)加强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现代有机农业的理论和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上发展起来的,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机农业的理论和技术还需要不断进步,包括营养、病虫害控制、使用材料等。质量管理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机农产品强调其可追踪性,以便对引起问题的人和环节进行追踪。如何保持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的养分供应和循环,如何利用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控制植物和动物生产中的病、虫和草害,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从更大程度上促进有机农业乃至农业的发展,这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方向是一致的。
(四)建立和健全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组织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政府的组织管理对于有机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将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中国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和协调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的管理,确保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贸易、认证、认可、监测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部门负责。
(五)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目前,除了发达国家外,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完成了有机农业的标准制定,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等非政府组织也完成了基本标准的制定。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制定一个国家级水平的有机农业标准没有大的困难。制定标准的更大意义在于,它可以为认证、进出口以及国际互认铺平道路,中国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六)制定和实行鼓励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的产业政策
到目前为止,以生态标识出口到国外的农产品大部分是由国外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只能在国内承认,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有机农产品的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由于没有“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虽然出口赚取了外汇,开拓了地方农业发展的渠道,但仍然不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或优惠。相反,在有机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政府从财政上把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同等对待,对有机农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甚微,而且这种政策一直没有在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或者说明,大大限制了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尽快落实全面扶持生态型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第五篇:保健食品论文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南通市保健食品监管现状分析(精)
保健食品论文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
南通市保健食品监管现状分析
摘要:
为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理顺保健食品监管职责,南通市卫生监督所按照省卫生监督所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查和资料查阅的方法,对全市保健食品监管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调研中发现的监管职责不明确、标签标示不规范、功效成分不明示、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保健食品代加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保健食品; 监管; 调研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以及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保健食品逐渐进入千家万户,给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保健食品行业所暴露的问题日益增多,因此,无论是保健食品的监管要求还是监管力度也在逐年提高,而《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保健食品监管职责尚未明确,为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理顺保健食品监管职责,南通市卫生监督所按照省卫生监督所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查和资料查阅的方法,对全市保健食品监管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
1调研内容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南通市(以下简称我市)4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以及部分保健食品经营单位。
1.2调查时间
年1月4日~1月10日 1.3方法和内容
按照省所文件要求制定了我市《南通市保健食品生产销售基本情况调研表》,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基本情况、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基本情况、保健食品安全状况、保健食品监管职责情况等进行现场调查研究。通过查阅历年我市卫生监督部门保健食品专项整治、监督抽检、查处案件等资料,研究我市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市保健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及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2调研结果
2.1我市保健食品市场的基本情况
我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仅有四家,其中一家企业规模较大,其它三家企业均为小型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四家生产企业均已通过了GMP审查,符合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均持有有效的省级卫生许可证。四家企业共有从业人员346人,产品11种,各产品均通过了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并获得批准,目前均在正常生产,其中企业自行生产的品种有9个,代加工的品种有2个。我市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共有1250家,以保健食品专卖店以及连锁型超市为主。
2.2我市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保健食品品种繁多,存在的问题较多,因此,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一直是我市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的重点。多年来,我市以强化企业管理、开展专项整治、市场监督抽检的方式主动开展保健食品的监督管
食品的监督管理。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至2009年,我市共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检查)135次,以规范保健食品标签标示、查处不合格保健食品为主,累计检查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500余家,出动卫生监督员3000多人次。历年共查处保健食品相关案件273起,没收销毁保健食品12504件,罚款136.5万元。我市在多年开展的以调节血脂、减肥、抗疲劳类保健食品为主要抽检对象的监督抽检中累计抽检样品370件,合格率100%。
2.3我市保健食品的安全状况
2.3.1产品质量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着重对各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了仔细检查和了解。四家企业均建立了企业产品自检制度、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原材料验收制度等一系列品质控制制度,产品自检工作均正常开展,检测设备齐全,记录完成整,检测项目主要有:水分、铅、汞、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产品均能做到检测合格后出厂。另外,通过对历年抽检资料的统计发现,从2003~2009年,在我市每年组织开展的食品监督抽检工作中,累计抽检保健食品370件,合格率为100%。
2.3.2标签标示
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是保健食品包装、说明书的常见问题。通过对历年案件分析,我市保健食品类案件中60%因标签标识违法而立案处罚。案件大多来源于群众举报和保健食品专项整治。
检验能力
我市卫生监督部门对保健食品的检验主要依靠疾控中心这一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分析。我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为国家实验室,其对保健食品的检测能力尚可,除能检测菌落总数、霉菌、酵母、汞等常规项目外,对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如皂苷、氨基酸等也能实施检测。
2.4我市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情况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前,我市卫生监督部门认真履行《食品卫生法》赋予的保健食品监管职能,通过监督指导、专项整治、监督抽检等措施来维护保健食品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但由于国家对保健食品的具体监管办法还未出台,基层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大部制改革还不到位,基层保健食品监管职责移交情况不够明确。《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我市卫生监督部门已不再对保健食品实施监管。
3存在问题及分析 3.1监管职责不明确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保健食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目前尚未出台任何保健食品的具体管理办法,因此,不管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保健食品的监管职责都不明确。
3.2标签标示不规范
标签标示不规范是保健食品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保健食品
顾百姓健康,一味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功效,甚至宣传疗效,扩大适宜人群、减小不适宜人群,以混淆百姓视听。
3.3功效成分不明示
一些不法生产者为了欺诈消费者,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往往不如实标注功效成分。明确功能因子是国际上开发保健食品的驱使和方向〔1〕。
3.4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
在调研中发现,市场上存在着经地方各级卫生部门批准的各种“食字号”、“健字号”等产品,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批号,但是这样的产品多半像保健食品一样宣传功能,这类产品所声称的功能比合法的保健食品声称的功能还多。
4建议和意见
4.1明确保健食品监管职责
当前保健食品的监管职责不够明确,国务院应尽快出台保健食品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保健食品的监管部门、职责,以及保健食品的监管要求。
4.2提高保健食品检测能力
对保健食品的检测应突破仅仅检测常规项目的传统,在标识功效成分的基础上,应开展对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的检测,以发现以次充好、虚假劣质的保健食品,充分利用检测这一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保
4.3建立保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保健食品市场之所以鱼龙混杂,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市场准入制度,其管理不能与普通食品相同。除要求经营单位建立索证制度等品质控制制度外,还应建立保健食品备案制度,不备案者不得进入市场,通过备案对保健食品的资质、标签等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
4.4规范保健食品的标签标示
保健食品标签标识内容必须真实,除应标注企业卫生许可证号、企业信息以及批准文书标注的功效、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还应标注功效成分及其含量。任何不规范的产品标识和说明都会误导消费者,给消费者身体和财产带来损害〔2〕。标签标示不符合要求是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之一,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对标签标识不符合要求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4.5严厉打击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
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是对保健食品市场经济秩序的扰乱,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国家保健食品的严格的审批程序,就直接去地方监管部门申报此类产品,个别地方监管部门也照批不误。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应按照保健食品来监管,对未经国家批准宣传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应以保健食品的要求予以监管,对其中的违法行为应严厉打击,不能使之成为“监管真空”。
参考文献
1〕周素娟,徐琨,王献仁.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与我国保健食品管理的异同[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2):105.〔2〕程桂平,韩良峰,田宏宇.河南省2006年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8,1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