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农业”的发展瓶颈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今日拉开大幕,今年的“一号提案”是九三学社中央所提的“绿色农业”。九三学社中央在该提案中指出,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粗放,污染日趋严重,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更为严重。提案认为,发展绿色农业已刻不容缓,确保农业生产和餐桌安全。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食品安全问题却也愈加严峻,重金属招标的“问题大米”、“速生鸡”等一系列事件,让人们对日常食用的产品,忧心忡忡。
九三学社提案发展“绿色农业”,正是看到了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粗放、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食品安全无保障等问题。然而,“绿色农业”概念在我国引入的较晚,2003年我国才正式提出发展“绿色农业”。人们对绿色农业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与此紧密相联的“绿色食品”也存在发展难题。
首先,在市场经济时代,必须考虑供求因素。从常规经验来看,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趋向理性、科学化,对自身健康问题更加关注,有意愿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来选择价格虽然相对高,但是质量更有保障的农产品。毋庸置疑,这种潜在的消费需求,肯定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的。但在现实中,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量并不是很高,其种植成本高、价格高,在价格上不具备竞争优势;鲜活农产品,尤其是冠名“绿色”二字,大众对其品相、质量的要求更严格,当天无法销售出去的农产品,只能被处理。
其次,发展绿色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存在很大的制约。和一般农产品一样,从事绿色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没有获得不一样的“待遇”。生产者照样需要为其搭建销售渠道,“农超对接”依然是首选。进场费、包装费、标签费、促销管理费一样不少,再根据销售额缴纳提成,绿色农产品虽然价格高,但投入也高,且产量有限。高成本的绿色产品流通渠道,让生产者不堪重负。
最后,前瞻网指出,发展绿色农业,监管的重点不在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还缺乏完善的生产标准,绿色农产品认证还需更加规范。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只在于产品是否安全、“绿色”,然而,对产品的检测只能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对农产品进行检测,一方面需要高端先进设备,费用较高;另一方面,存在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即使用了农药,经过一定的生产周期,可能也检测不出来。因此发展绿色农业,规范绿色农产品生产应该从源头、从生产过程上控制。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现代农业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二篇:休闲农业发展突破发展瓶颈
休闲农业发展要突破发展瓶颈
休闲农业旨在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风俗习惯等来吸引顾客,让游客“吃农家饭、观乡村景、住农家院”。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不强,加上前些年的过度开发,导致农村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对于休闲农业发展而言,十分关键。
越来越多的地方主政者也意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自身特色的有效途径。这些年,很多地方甚至放弃了大型工业项目,就是为了保护“菜篮子”和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时期,规模扩大,功能拓宽。我国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具备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之外,随着人们消费能力、闲暇时间的增多,市场需求旺盛,而且其发展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说,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然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休闲农业缺乏统筹规划;项目缺乏独特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有效吸引回头客;资金回收周期长,一些地区经营效果不理想;相应的硬件实施和“软服务”有待加强。此外,从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农庄规模小。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引进人才,项目规划不合理,制约了休闲农业发展。缺乏特色的休闲农庄不仅难以吸引顾客,反而更加剧了竞争。
休闲农业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民增收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而农民缺乏资金、开发商不了解地方特色和具体情况,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自身作用,统筹规划,全局谋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开展详细的立项调查工作,为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把握好大的方向和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农业,是当今人们休闲消费的一个新热点,勇先创景乡村旅游规划中心指出,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提升农业发展层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突破发展瓶颈,就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拓宽融资渠道,进行科学乡村旅游规划,突出特色,加强管理,提升水平等。
第三篇:发展绿色农业之我见专题
发展绿色农业之我见
内乡县是国家四部委批准的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之一,怎样建设好示范区?让广大干群了解和掌握绿色农业的基本知识,激发人们自觉主动地加入到绿色农业建设实践中来,对搞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就绿色农业的概念、特征、目标及发展内乡绿色农业的构想,谈点粗浅看法。
一、绿色农业的概念
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农业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
二、绿色农业的特征与目标 1.绿色农业的特征
1.1 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物质投入等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并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和卫生安全,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1.2持续性,即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把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维护良好的 生态环境。
1.3高效性,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保障人类食物安全,也注重发展农业经济,特别关注推动发展中国家全面发展。
1.4标准化,即绿色农业鲜明地提出农业要实行标准化全程控制,而且特别强调农业发展的终端产品——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来提高产品的形象和价格,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2.1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这就要求绿色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二是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入与物质流出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进行的,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环境平衡。绿色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微生物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三是确保资源安全。农业资源安全主要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安全,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定数量或质量的农产品,就必须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
2.2 一个提高: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由于农业连接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农民,而且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生产,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农民增收作用十分重 要,因此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必须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发展内乡绿色农业的构想
1.落实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推动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根据持续发展观与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成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
1.1在林果业上,进一步发展“三区”建设,北部和西北部山区建设16万亩板栗、核桃、山茱萸、香菇为主的木本干果菌药区;赤眉、赵店、湍东等中部丘陵建设6万亩以油桃、樱桃、梨、李、杏为主的鲜果区;西南部师岗、瓦亭、乍曲、桃溪建设8万亩朝天椒、花椒区。
1.2在畜牧业上,形成马山、王店、灌涨瘦肉型商品猪基地,桃溪、师岗、乍曲大白山羊基地,王店、赤眉、大桥、湍东蛋鸡基地。
1.3在种植业上,以20万亩硬质白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小麦,建设20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基地,建设9万亩红薯基地,7万亩花生基地,6万亩烟叶基地,3万亩蔬菜基地,800万袋香菇基地,逐步形成南烟北菌东猪粮、中西果薯烟椒羊的绿色产业格局。建设有规模有品牌有效益的硬质白小麦、牧原牌生猪、有机山茱萸、绿色农产品香菇、红薯、干鲜果、两椒、烟叶八大生产基地。
2.推行生态文明乡村户建设,搞好绿色农业乡村试点。根据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活方式的要求,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继续启动内乡绿源合作论坛,发挥方向性、先导性、教育性、示范性的作用。2010-2011,已完成了发展绿色农业与低碳经济、改善环境与发展有机农业论题的论述与教育、示范性任务;2012,应按原有分工由水利局、林业局组织,继续完成保护利用好水土生物资源与发展绿色经济论题的论述和教育、示范性任务。
2.2开展生态文明乡村户创建活动。要把生态乡村户的创建活动,列入县乡两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要按照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示范企业的条件发展绿协会员,使其成为绿色产业骨干,起到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3搞好绿色农业试点。一条主线是:普及和推广五类绿色农产品技术规范,特别是无公害食品硬质白小麦生产技术标准。三个结合是:绿色农业试点和科技入户工程结合,每个村培训一名绿色农业指导员,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技能型农民技术员;绿色农业试点村和农村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小康工程结合,把绿色农业小康工程手册落实到千家万户;绿色农业试点与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相结合,从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两个层面,把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3.切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绿协会员单位的首要任务,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完成这一首要任务的主要手段。实施农业标准化,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4.推广各类农业配套技术,迅速提高农产品质量与效益。农、林、牧、渔产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基因组合,同时也受生产条件、农机农艺技术的影响。因此,实施农技、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一齐推非常重要。
【参阅文献】 绿色农业初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
第四篇:保定市绿色农业发展
保定市绿色农业发展
摘要:绿色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种生态健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社会公正的农业发展模式。保定市在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 农业的模式。包括产业化经营主导型模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设施农 业模式。当前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内在质量,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 同程度地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影响,这给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再一次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 钟。
关键词:绿色农业;模式
近几年,中央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放在一切工作之首,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从2004 年到2006年,连续三个一号文件都事关三农,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发展“绿色农业”,意义十分重大。
一、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一)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和稳定发展,那些看似光鲜的食品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疯牛病、禽流感已经让人类领教了大自然的惩罚。
(二)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是保障人类消费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体现。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监控不力等原因,我国部分食品农产 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较突出,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是提高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保证。当前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内在质量,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 度地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影响,这给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再一次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
(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村绿色生态建设,整治农村环境,改善环
境质量,提高 农村人居与生产环境水平,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绿色生 态新农村,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 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五)是保定市成为京南近海强市名城的必由之路。保定市作为北京肉菜放心工程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有着“北方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基地”的美誉,已形成小麦、玉米、油料为主体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大枣、核桃、草莓等 十大林果基地。一批如涿州的贡米,定州的蔬菜,满城的草莓,望都的辣椒等名优特色产品 畅销国内外,全市有“中国特产之乡”11个,“河北特产之乡”15个,培育了龙飞集团、天香乳 业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
近年来,随着“大北京经济圈”的提出,保定应主动融入北京、服务北京,努力建成面向北京、天津的绿色农副产品“大市场”。
二、保定市绿色农业的现状。
(一)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7月底,全市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125.7万亩,无公害环评面积 累计达210.38万亩,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个,89家企业通过省级无公害 产地认定的企业,5家企业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 绿色食品51个。全市果品面积252万亩均通过环境评价,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果品面 积85万亩。全市畜牧业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企业达到122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 认证的企业6家。
(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全市两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16个县级检测站全部投入运行,基本形成了全市农产品 质量监测网络。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日趋规范,定州市按照《北京市蔬菜安全卫生要求》出台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编码管理办
法》, 对生产实行一户一码、微机管理。该市的蔬菜通过检 验都达到无公害标准,30% 左右的蔬菜达到绿色标准。安国市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等 3 家科研单位协作,建立了科技示范园 13 个,发展 GAP 标准化种植 5 万亩,提升了中药 材品质。
(三)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一定规模 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达140家,农产品加工比重达到25%;注册优质农产品 商标1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7.3%;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 592个,其农产品贩销量占全市销售总量的7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8个,其中市级园区35个,带动生产基地53.3万亩,向社会提供优质种苗2800万株,科技园区已经成新技术辐射推广的源头。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达714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32个,保定市工农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定州市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模式
(一)产业化经营主导型模式 1.市场启动型
市场启动型是指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着力培育产品专业市场,通过市场带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同时诱发贮藏、运输、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市场为纽带的产业化经 营体系。
2.农业专业协会型
农业专业协会型是指在绿色农产品规模生产过程中,根据自愿原则,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协会根据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要求,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质检、统一销售,甚至可以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从而很好地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3.农业龙头企业型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在生产、加工、质检、销售等环节,按照绿色 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实行全程管理。基地可由龙头企业出资申报、建设,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装、统一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统一销售,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顺利进行。
(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物质循环利用型绿色农业模式是一种在物质循环链条中适用的模式,它是应用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原理,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农业生产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 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常见的模式有: 1.平原“猪—沼—作物”循环模式。“猪—沼—作物”模式是通过种植面积、养猪规模、沼气池容积合理组合,以沼气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为肥源,开发优质有机肥料用于作物生产,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能流物流 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有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综合效益明显。2.丘陵山区 “猪—沼—果”循环模式 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无公害水果和有机茶生产,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连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沼液和沼渣主要用于果园施肥,沼气供 农户日常烧饭点灯,达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 民收入等效果。3.生态庭院模式
以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太阳能热水器利用为主要内容,实行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污水 净化沼气池(或户用沼气池)和优质燃气(沼气、石油液化气、秸秆气等)三配套,与农村改厕、改厨、改院相结合,形成农户生态良性循环,有效处理污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营 造生态家园,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高了农民的生
活质量,同时为农村环境整治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三)观光休闲农业模式
该模式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利用区域内特有的自然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集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健身、狩猎、宠物乐园等设施与活动于一体,形成具 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乃至承办会议等综合功能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的优势是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如保定的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集农业观光旅游和特色农业、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分为现代农业示范景点和休闲度假娱乐场所两部分,以面向京津市民“周 末游”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将定兴独特的乡土民情和地域文化与园区建设巧妙结合,提高旅 游附加值。
(四)设施农业模式
设施农业模式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人为地创造出相对可控制的动、植物生长环境,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促进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它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其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
保定市绿色农业发展
学校名称:河北经贸大学 所属院系: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 学生姓名:石新杰
专业班级:2010级金融3班
第五篇: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及突破
摘 要:本文指出了制约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农业产业化 瓶颈 突破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也要看到,受一家一户耕作模式以及农民壮劳力外出务工的制约,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1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瓶颈
不可否认,笔者所在乡镇经过多年发展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其次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层次较低。现有农业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比重较大,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少,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再次是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备,农民获利少。企业遇到市场价格走低时,往往以产品质量差,达不到收购标准等为由,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损害农民利益;个别农户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后,不履行订单义务,违约销售。第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资金和设施,无法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2科学突破,打破瓶颈制约
2.1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示范效应 农业产业化发展关键是龙头企业。乡镇政府要精心培育发展,认真落实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市场需求、产业的发展特点,加强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使其做强做大;政府利用自身优势确定招商引资项目,通过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吸引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办农产品流通、加工项目。政府职能部门也要适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准入门槛,促使科技、资本、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优先发展,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实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政府更要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包装品位,开拓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终端市场,打造畅销精品,争创著名商标。2.2完善利益联接,做好配套服务 政府职能部门要认真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倡导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鼓励和倡导农户依法、有偿、自愿,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引导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购,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完善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规范经营行为,使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法制化。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能够真正联系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生产、双方信任的农业协会,维护合法经济利益,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2.3标准化生产,提高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渠道。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认真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教育农民安全用药,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不得流入市场。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备的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建立健重点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监督,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通过协会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2.4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 应当看到,家庭经营仍然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广大农户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