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定稿)

时间:2019-05-14 01:2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定稿)》。

第一篇: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定稿)

一、文摘

绿色农业的概念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在总结15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几十年来各种农业发展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绿色农业的内涵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21世纪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世纪,绿色消费将是本世纪消费的主流,人类将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性,而且是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的绿色食品,实现人与环境共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因此,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和可行模式,在广西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广西地域广,各种农业资源禀赋不相同,农业生产结构和发展水也有差异。入世后,各地受到的影响和获得的发展机遇也不尽相同。如果从资源优势;国内市场占有份额;国际市场价格优势;前几年,我区的水果,如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等销售量在国内市场居全国前列,有相当的市场占有份额。入世后,尽管一些水果的进口关税下调,带来进口水果的增长,但它不会对国内水果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原因是进口水果的价格偏高,这 种高价水果一般是少部分高收入阶层消费,而大众化的消费主要还是国内产品;同时,入世后全国需 求空间不会扩大。因此,进口水果增长并不影响我区在国内市场占有的份额。从出口方面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区农产品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占农产品出 口总额的60%以上,其次在欧洲市场,占18%。同时,对大洋洲和拉美也有一定的出口。最近几年,边境贸易农产品出口也很活跃。2000年,我区农副产品边贸出口为2.8亿元。我们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以一般性贸易出口为主,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5%,加工贸易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就是说,我区在出口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发展前景看,我区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还有一定价格竞争优势。因为我区有47.3%的区域属南亚热带气候,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于蔬菜、水果、花卉及畜禽渔等类产品生产。这类产品生产,它不太适合机械化作业,生产中活劳动占的比重较高,而我区又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也就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我区农业生产突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说明我区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要合理布局;(2)农业生产成本低,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3)是盛产亚热带作物的地区,具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优势。这三大优势概括的说就是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地理位置优势。

三、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一)地理位置 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仍有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生产规模小。我区以小农为本位的家庭经营形式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 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二是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三是农产品质量低,优质品种不多。

(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偏低,旱涝保收农田标准不高。二是耕地面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质量也在下降。三是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三)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总体偏低。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二是农村电气化程度低。

(四)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典型调查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工农互动融合的不断加深,打工经济已跃升成为仅次于家庭经营的、支撑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据调查推算,2006年全区约有37%农村劳动力洗脚上田、加入产业工人的行列。这些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年富力强、懂技术、会经营、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经济能人。打工经济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焕发了广大农村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精英的大量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明白人、领头雁的匮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埋下人才隐忧。

四、广西绿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经济发展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2000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总理朱镕基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有关国家 的赞同。2001年11月,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召开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和东盟领导人支持并批准了专家组提出的建议,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年11月3-5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签订自由贸易之前,最迟在2004年初前开始下调农产品关税,3年内取消其关税,从2003年正式举行有关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目标是2010年。

2003年2月,在中国桂林召开中国-东盟高官会议上,泰国提出率先与中国就农产品零关税进行谈判。经过谈判,中国同意与泰国率先于2003年10月将果蔬关税降至零。

200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会议,各国领导人联合宣言确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前顺利建成。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提出“为促进双方商界合作,中方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得到大多数东盟领导人的赞同。

虽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经济发展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是广西经济发展中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问题。

五、广西绿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西农业结构,特别是热带水果与东盟基本相同,例如,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等热带水果和甘蔗、木薯与东盟趋同。但是广西热带水果的质量、外观、规模与东盟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的全面推进,广西热带水果以及 甘蔗、木薯、大米等农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按照中国-东盟的框架协议和中国与泰国签署的果、蔬协议,进出口水果关税为零,而且泰国的芒果、荔枝、龙眼、菠萝等典型热带水果已形成规模经济,品质优良,成本低,上市时间比广西早1-2月,竞争优势明显。近年来东盟诸国都加大了热带水果对我国的促销活动,越南上下大力发展和扶持热带水果的生产,加大对我国的热带水果市场的占领。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东盟热带水果将大大挤占广西热带水果的国内市场,这无形中将压低广西热带水果价格,果农损失较大。据有关方面的预测,广西仅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五大果类将损失约7亿元,果农人均损失90元。此外,广西海产品、木薯、蔗糖业也将受到泰国较大的冲击。特别是蔗糖业,由于广西甘蔗生产成本比泰国高,食糖成本比泰国高200~400元,中泰食糖关税一旦降为零,如果广西不将甘蔗价格降下来,就将对广西蔗糖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甘蔗价格下降,蔗农就将受到损失。对此,广西必须早做准备。

六、对策分析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广西带来的最大机遇是区位优势的发挥和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扩大,对广西的最大的挑战是广西与东盟国家同类的产业和产品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农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必须从广西的实际出发,紧紧扣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时间表和实质内容,采取积极、切实的措施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切实做好全区上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组织、发动工作

在切实做好区直各部门、各系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研究工作和各 项措施的落实的同时,要组织各市、县学习、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框架内容,研究各市、县应对“早期收获计划”的对策措施,有大宗农产品输出(包括国内外输出)的市、县要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竞争计划和对策措施。

(二)全力推进经广西与东盟国家连接的“国际大通道”建设

发挥区位优势是广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发挥区位优势关键又在于建设形成经广西与东盟国家连接的“国际大通道”。必须在西南出海通道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经广西与东盟国家连接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抓紧做好“十五”和“十一五” 广西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周边省的联系沟通,加快建成我国广大内地经广西与东盟国家连接的“国际大通道”。

(三)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扶持发展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各种措施最终也需通过企业来落实。因此,从政府领导到各个部门,都必须明确以企业为中心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思想认识,制定的各项对策措施都必须是能使企业用得上、落实得了的。同时,要积极调整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积极扶持企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加快对国有外贸专业企业的改革,整合原有的资源,加快发展广西的大型外贸企业集团,拉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调整政府部门的服务方向,适应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外贸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把政府部门的政策、工作服务调整到面向多元化外贸企业的方向上来。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也要贯彻以企业为中心的原则,制定的各 项对策措施必须是能引导、扶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四)努力扩大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

经贸关系的发展扩大是发挥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是广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点。一方面,要跳出广西现有的生产、需求的局限,着眼于我国广大内地的生产与需求,利用区位优势和广西与东盟国家已形成的经贸关系,扩大发展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商贸业务,做大做强广西的对外贸易业。一方面,要根据东盟国家的不同发展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推进经贸关系的扩大。对新加坡等中等发达国家,要积极吸纳其产业资本到广西投资。对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要在努力扩大商贸关系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技术贸易和经济合作。

⒈扩大进出口贸易

⑴积极做好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信息服务。要收集全国以及东盟的贸易数据资料,尽可能地为各类外经贸企业提供对东盟的进出口商情分析信息,引导外经贸企业根据东盟国家的需求组织货源、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针对广西对东盟出口产品的品种少、国别单

一、贸易方式单一等问题,认真研究,找出重点突破的具体措施。协助各类企业扩大对东盟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和培育对东盟有潜在优势的农产品。

⑵努力争取国家对广西的支持和保护。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商务部反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广西农业部分产业所受到的进口冲击和相关的重大问题,争取国家在今后的谈判中给予适当的关注或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特别是热带水果进口的监测预警机制,切实落实检验检疫、原产地保护措施和必要时启动保 障措施的机制。

⑶大力抓扩大出口机遇。在自治区外经贸厅层面:一是积极向商务部争取对广西对外开放工作的支持,打造广西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的国际平台;二是努力争取商务部、财政部增加广西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资助更多的出口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三是做好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进程中有关问题的对策研究和宏观指导。

⑷创造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环境。一是认真研究广西对东盟国家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如争取国家增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东盟市场的开拓工作;二是向商务部反映提高部分优势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继续争取国家给予广西对越出口人民币结汇出口退税的政策;四是建议有关部门降低农产品出口环节的行政性收费总规模。

⒉积极利用外资

⑴针对东盟影响,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提高招商效果方面,要与工业强省和互补性较高的省区联合举办招商活动。在项目推介方面,要继续加强项目按国际标准包装的基础工作,以项目为中心,优先推介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较高、产业链长的项目,增强外商投资信心。在招商方式上,强化网上招商,拓宽广西招商网站的链接能力,增加网上资料的语种范围。在载体建设方面,以北海出口加工区、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各地的物流园区为招商引资的载体,争取多方支持,加快各类园区的基础设施、政策配套和软环境建设。

⑵加快凭祥、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 集资金加快合作区内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信息网络等方面建设,完善合作区服务功能。要强化合作区投资软环境建设,制定税收、土地使用、快速通关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客商发展边境地区出口加工业,全面提升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⑶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一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效率,优化政务环境;二是大力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监督机制;三是配合有关部门清理经济秩序,该落实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该取消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为投资者降低投资成本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四是落实投资环境评议制度。

⑷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努力培育多元化招商主体。对各级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目标责任制,推动各部门相互理解,形成合力;对企业、社团、个人招商活动,通过奖励机制,推动其形成专业化队伍。

第二篇: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1-7-26

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杨 荣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其发展速度缓慢的矛盾来研究湖北省农业发展状况与问题,同时借鉴德国农业改革,结合湖北省农业现状探讨了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德国农业改革;品牌发展;农场

一、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87万人。耕地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湖北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农业发展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是趋于小步前进、较为稳定,但不明显,且相对其他地方如黑龙江、福建等还是相对落后。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不强,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科技水平低

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不但是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但农村大量劳动力(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大多流向了城市。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规范,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六)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但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

(七)没有品牌,龙头企业发展融资能力低、信贷较低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而且此前我们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三、德国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德国对其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

(一)从微观层面看

原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革,产权明晰,经营形式多样。二战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5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仍为农场主个人私有,实行家庭式经营。此后,在社会主义集体运动中,通过建立小型农业合作社,小社并为大社以及按专业建立各种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如种植业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企业,园艺生产企业),使实行家庭式经营的约60万个农场主在集体化运动中从独立经营的私有企业改造为全民的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LPG)。在1990年,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约4700个,但所占有的农用地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96%以上,私有土地仅2.5%,其农业公有化程度已相当高了。因此,两德统一后,德国农业改革主要是围绕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进行的。

1、以“土地归原主”为核心,重新私有化。所谓土地重新私有化是指在农业集体化和建立国营农场过程中被剥夺,无偿或有偿征用的农用土地重新归还土地所有者。

2、允许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存在。在合作社成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相对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主,风险更小,效益更好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综合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由私人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土地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改革的具体办法是:大幅度裁减人员,新的合作社采取土地租赁形式,经土地愿拥有者同意,统一经营;新的合作社成立董事会,监督委员会和经理层等领导班子,按公司制企业动作。

3、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机、厂房、棚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国有土地,使原来均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变为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农业经营组织。

4、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离开农业。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约有四种情况离开了农业:一是部分人分到钱后退休或提前退休;二是部分人转向城市打工;三是就地创办小企业,小作坊,经营二,三产业;四是部分人成为失业者。

5、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协调工业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平衡,并按德西农业化模式对德东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

(二)从中观层面看

为了帮助广大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进入农场,德国政府完善了多层次的各类服务机构,使德东农业逐步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

1、农场主的自治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在各级议会里有代表的机构,是政府与农场主对话的桥梁。

2、半官方半自治组织——农业管理协会。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协调,审批欧盟对德国农场主主要农产品配额的分配与申请。二是监督执行环保,植物分类以及药品,食品,饲料的安全使用。三是对农药,种子,牛奶质量进行检测。四是搞课题研究,推广新品种。

3、非营利机构——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德国政府在对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彻底改造以后,相应改革了原成员每月只交定额保险金就可享受一切福利保险,同时按德西办法建立了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保险的新机制。组建了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农场每年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专用。公司每年向辖区各农场主发放保费表格,由农场主按表格要求向当地税务,银行,法院等机构交纳个人保费。农场主及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这类保险在参保后,国家都有相应的补贴;要求雇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失业保险,自愿参加的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此外,各州还制定有农业冰雹和牲畜,病害保险,都是自愿参加的。

4、农业大专院校德国滨根农学院有2000名在校学生,为适应农业改革和农场主的需要,他们也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并增设了应用信息,生物技术与信息,国际农业贸易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急需的教学课程,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到农场,农业管理部门,外国各相关大学实习一年以上的经历。

5、直接为农场主服务的流通贸易组织随着德东地区农业改革的深入,一批连接市场和农场主的流通批发企业应运而生。

(三)从宏观层面上看

德国政府和各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了职能转变,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从而为德东农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1、压缩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由原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主要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宏观调控,突出了环保,动植物及食品检测,制定各项标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职能,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为行政部门的农业顾问。

2、法律保障在具体实施改革之前,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州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3、政策保障与改革相配套,国家和各州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政策方面,划分土地和财产时机会平等,私有土地可以继承;农场主及经营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卖,出租土地;要求各农场主和投资经营者,必须正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鼓励少用化肥;在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方面,坚持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多样化,确保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财政支持方面,国家对债务的豁免及贷款优惠等。

4、欧盟通过严格的农业政策和规定,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在许多重要领域里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不仅规范了农场主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也保住了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

四、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一)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

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了原有农业生产社较高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过去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规模优势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发扬;大马力,全程化,自动化作业的大型农机具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这些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社在其数量,土地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小型家庭农场和德西小农场的水平。农场管理机制采用公司制,设立董事,对农场的工作部门细分,如:生产部、物流配送部、销售部、策划部、学习与研究部、财务部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公司自己提供保险部门或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职工医保。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

各部门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机协调的农业生产调控体系,制定出各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加强检测,确保质量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和价格稳定。德国政府为了保障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投资,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债务减免,扶持就业等多方面拿出巨资给予倾斜,从而缓解了农业改革过程的阻力和矛盾。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学习德国,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对农牧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

(三)注意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推进农业改革措施和保护农业改革成果

德国在农业改革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通过颁布推行改革的法律法规,增强了重大农业改革的严肃性,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在法律稳定的大环境下,顺利推动改革,有效地防止了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

(四)认真处理好人的问题,尽可能地保护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在财产分配和解决大量事业人员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项改革的推进一定要全面考虑农民和社会的承受力,尽量挖掘各行业的就业潜力,开拓新的就业门路,防止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引起过大震荡,形成不稳定因素和深化改革的阻力。

(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生产项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食品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上的销量在逐年增大,价格高,竞争力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要在这方面很下功夫,政府要在重点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以开发更多的农业经营出口项目,增加农工就业机会,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

(六)转变教育观念

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对我国、对湖北省的重要性,引导高校人才为农业发展作贡献,鼓励在农业方面进行创业。

(七)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农场中人员结构。

(八)农业产品品牌化

我省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和市场优势。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湖北省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九)利用规模优势,发展规模经济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开办私人农场,有效利用闲置土地

私人农场的开办有利于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及土地的规模化、有组织利用,提高效率。这一点就针对了土地分散琐碎华,没有竞争优势而提出的,可以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像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农场可兼营渔业、种植业、禽类等,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2、姚正国等.集聚优势 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3、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第三篇:隆尧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隆尧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县农业生产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呈现出向绿色农业方向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掌握和了解全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依据,更好地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县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认真研究搜索了今后我县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一、隆尧县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越重视安全、优质、营养,这种农产品新的消费潮流,带动了全县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发展。全县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呈现出由自由发展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广大干部群众对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按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开展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基地建设由以散户为主向以村镇为单位,成方连片规模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成了具有大规模的今麦郎公司小麦生产基地,中等规模的隆尧大葱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滏东无公害蔬菜生产地,泽泮莲藕协会、旭日、华信、绿生元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四方果业、彦岭果业的果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主要有3个显著特点:

1、县政府把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摆上了工作日程。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全县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转向了质量提高,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县政府拨 出专项资金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的基地认证工作

2、典型的示范和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

去年全县重点培育了两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隆尧大葱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滏东无公害甘蓝生产基地。隆尧县大葱协会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参考河北省大葱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编制了基地质量控制手册,使隆尧县大葱基地达到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实现了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县农业局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助县政府主管领导积极协调省、市有关部门,通过近半年多的努力,泽泮莲藕协会于去年底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成为我县第一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其它十个蔬菜生产加工单位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规程,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检查验收,被授予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十一个基地的建设起到了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了全县农业生产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全县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步伐。

3、标准化生产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自2006年以来,全县把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作为重点推广的科技项目,通过播放科教录像片和发放宣传材料,制作蔬菜标准化技术栽培明白卡等形式,为农民广泛开展科技培训,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选用安全、低毒、低残留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更多地使用农家肥、生物肥。农业局为提高农产品质量,与隆尧县沃土肥业有限公司联合搞好优质小麦、棉花、大葱、甘蓝等农作物的配方肥生产,为我县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用肥保障。

近年来全县绿色农业发展很快,建成了一些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各级领导重视。二是产业基础好。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县域特色经济格局。为加快绿色隆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三是有地缘优势。我县位于石家庄和邢台之间,又是河北省大葱之乡,广大干部群众更容易了解和适应城市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群众基础。四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提供了条件。自 2005年以来,全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了7个较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电井相配套达12558眼,全县水浇地面积由原来的 65.12 万亩增加到

75.43 万亩。

二、存在的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历我县绿色农业发展很快,但是按照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面对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相继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形势。我们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地生产规模小而散,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缺乏地方特色。过去隆尧大葱、泽泮莲藕都是全国有名的蔬菜,近几年它们的面积没有显著增加,隆尧大葱仅仅局限在隆尧镇的丘底村、沙湾村,山口镇的东尚村、苏蘖村,泽泮莲藕仅限于泽泮村面积只有80亩左右,人们没能充分认识到发挥当地资源和地理优势、创立名牌产品在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上不去。尤其是一些设施农业新区域没有得到应有的投资回报。据估算,全县绿色食品和无公 害食品产量不足全县农产品总量的25%,并且分散在各个村,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少,并且由于农户对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的理解和生产操作的差异,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科技含量不高,层次低。虽然目前我县绿色农业发展很快,但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着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即使一些认证的产品由于包装简陋,经济效益也不是很理想,达不到优质优价。例如泽泮莲藕、隆尧大葱、梅庄的红富士苹果等等。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少,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全县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进行指导服务。

3、适应市场能力较差,绿色农业是高收入、高产出、高科技、高风险的一种生产方式,在我县的许多地方仍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管理条件,分散的生产、零星的产品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农业必须走向产业化,以创建龙头企业为重点引导农民创市场。例如2007年我县千户营乡唐庄村秋甘蓝每公斤批发价0.8元,亩收4500元左右,2008年该村甘蓝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可是甘蓝的批发价价每公斤0.1元,亩收益550元左右,与上一年相比相差8~9倍, 大白菜的生产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严重影晌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

4、市场和基地的监管不到位。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确没有一个正规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商贩的流动性比较大,农产品质量很难控制,农产品的样品抽检意义不大。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地,而我县的农产品基地多数为一家一户的管理,分散经营,无法监管,只能通过宣传绿色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绿色意识,管理靠自觉,目前的现象影响了我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5、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少,质量差。在我县的绿色农业中,存在品种少种植模式单一,上市时间集中,包装方式原始简陋的现象。

二、加快发展的建议

今后我县发展绿色农业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紧紧围绕城乡居民的餐桌,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产品,重点是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主要采取的对策是: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一方面利用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对绿色农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聘请省、市农业专家深入到农产品基地给广大农民授课,传授科学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知识,促进我县农产品基地无公害生产。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墙报、印发宣传资料等手段对全社会进行宣传,重点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常识等。

(二)抓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工作,强化流通监管。一是开展农药残留自律性速测。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要求县城的双河农贸市场、亿元超市、华飞超市、新时尚超市及其它们的连锁店等8家超市及一中、县职教中学开展农药残留自律性速测。要求各超市指定专职的检测员,并完善进货台帐登记册、农药残留自行速测等质量安全相关制度,落实了自行速测工作,凡上柜台的农产品一律先检测、后销售,并将检测结果在显要位置向消费者公布,检测不合格的,即时向县农业局报告,当场给予销毁,逐步增强了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市场准入的安全意识。

(三)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2008年我县通过的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6.3万亩,大葱、辣椒、蕃茄、胡萝卜被认证为无公害蔬菜产品。去年,我局申报的泽泮莲藕协会的泽泮贡藕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同时,加强对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跟踪管理,指导、督促各基地建立了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设立了无公害生产操作宣传牌,明确了基地质量安全的负责人和监督员,落实了有偿服务和有奖举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了基地的生产安全关。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快今麦郎公司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确保食品安全的源头关。

(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依托沃土肥业有限公司开展农产品平衡施肥,改变传统盲目的施肥为定量、科学的施肥,充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施肥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实现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益。做到氮、磷、钾和钙、镁等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搭配,使各种营养元素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达到全价营养,避免农产品过量累积硝酸盐。严禁施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的化学肥料,推广生物肥,实行有机、无机、生物肥配合施用。

(五)注重产品质量,加强规范化管理。农户生产具有独立性强,分散度大的行为特点,导致基地生产的质量控制难度相对较大,往往是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因此要重视基地生产技术的规模化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要按照绿色产品环境标准确定基地布局;依据绿色产 品标准和生产资料使用准则的要求,因地制宜的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切实贯彻执行;要加强对农户的质量教育,增强质量意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六)提高农产品的检测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加快我县农产品检测体系的认证,使检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增加检测项目,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率,确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为加隆尧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第四篇:发展绿色农业之我见专题

发展绿色农业之我见

内乡县是国家四部委批准的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之一,怎样建设好示范区?让广大干群了解和掌握绿色农业的基本知识,激发人们自觉主动地加入到绿色农业建设实践中来,对搞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就绿色农业的概念、特征、目标及发展内乡绿色农业的构想,谈点粗浅看法。

一、绿色农业的概念

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农业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

二、绿色农业的特征与目标 1.绿色农业的特征

1.1 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物质投入等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并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和卫生安全,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1.2持续性,即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把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维护良好的 生态环境。

1.3高效性,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保障人类食物安全,也注重发展农业经济,特别关注推动发展中国家全面发展。

1.4标准化,即绿色农业鲜明地提出农业要实行标准化全程控制,而且特别强调农业发展的终端产品——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来提高产品的形象和价格,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2.1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这就要求绿色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二是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入与物质流出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进行的,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环境平衡。绿色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微生物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三是确保资源安全。农业资源安全主要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安全,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定数量或质量的农产品,就必须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

2.2 一个提高: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由于农业连接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农民,而且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生产,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农民增收作用十分重 要,因此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必须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发展内乡绿色农业的构想

1.落实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推动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根据持续发展观与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成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

1.1在林果业上,进一步发展“三区”建设,北部和西北部山区建设16万亩板栗、核桃、山茱萸、香菇为主的木本干果菌药区;赤眉、赵店、湍东等中部丘陵建设6万亩以油桃、樱桃、梨、李、杏为主的鲜果区;西南部师岗、瓦亭、乍曲、桃溪建设8万亩朝天椒、花椒区。

1.2在畜牧业上,形成马山、王店、灌涨瘦肉型商品猪基地,桃溪、师岗、乍曲大白山羊基地,王店、赤眉、大桥、湍东蛋鸡基地。

1.3在种植业上,以20万亩硬质白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小麦,建设20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基地,建设9万亩红薯基地,7万亩花生基地,6万亩烟叶基地,3万亩蔬菜基地,800万袋香菇基地,逐步形成南烟北菌东猪粮、中西果薯烟椒羊的绿色产业格局。建设有规模有品牌有效益的硬质白小麦、牧原牌生猪、有机山茱萸、绿色农产品香菇、红薯、干鲜果、两椒、烟叶八大生产基地。

2.推行生态文明乡村户建设,搞好绿色农业乡村试点。根据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活方式的要求,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继续启动内乡绿源合作论坛,发挥方向性、先导性、教育性、示范性的作用。2010-2011,已完成了发展绿色农业与低碳经济、改善环境与发展有机农业论题的论述与教育、示范性任务;2012,应按原有分工由水利局、林业局组织,继续完成保护利用好水土生物资源与发展绿色经济论题的论述和教育、示范性任务。

2.2开展生态文明乡村户创建活动。要把生态乡村户的创建活动,列入县乡两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要按照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示范企业的条件发展绿协会员,使其成为绿色产业骨干,起到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3搞好绿色农业试点。一条主线是:普及和推广五类绿色农产品技术规范,特别是无公害食品硬质白小麦生产技术标准。三个结合是:绿色农业试点和科技入户工程结合,每个村培训一名绿色农业指导员,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技能型农民技术员;绿色农业试点村和农村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小康工程结合,把绿色农业小康工程手册落实到千家万户;绿色农业试点与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相结合,从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两个层面,把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3.切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绿协会员单位的首要任务,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完成这一首要任务的主要手段。实施农业标准化,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4.推广各类农业配套技术,迅速提高农产品质量与效益。农、林、牧、渔产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基因组合,同时也受生产条件、农机农艺技术的影响。因此,实施农技、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一齐推非常重要。

【参阅文献】 绿色农业初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

第五篇:保定市绿色农业发展

保定市绿色农业发展

摘要:绿色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种生态健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社会公正的农业发展模式。保定市在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 农业的模式。包括产业化经营主导型模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设施农 业模式。当前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内在质量,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 同程度地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影响,这给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再一次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 钟。

关键词:绿色农业;模式

近几年,中央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放在一切工作之首,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从2004 年到2006年,连续三个一号文件都事关三农,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发展“绿色农业”,意义十分重大。

一、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一)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和稳定发展,那些看似光鲜的食品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疯牛病、禽流感已经让人类领教了大自然的惩罚。

(二)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是保障人类消费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体现。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监控不力等原因,我国部分食品农产 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较突出,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是提高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保证。当前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内在质量,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 度地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影响,这给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再一次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

(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村绿色生态建设,整治农村环境,改善环

境质量,提高 农村人居与生产环境水平,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绿色生 态新农村,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 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五)是保定市成为京南近海强市名城的必由之路。保定市作为北京肉菜放心工程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有着“北方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基地”的美誉,已形成小麦、玉米、油料为主体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大枣、核桃、草莓等 十大林果基地。一批如涿州的贡米,定州的蔬菜,满城的草莓,望都的辣椒等名优特色产品 畅销国内外,全市有“中国特产之乡”11个,“河北特产之乡”15个,培育了龙飞集团、天香乳 业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

近年来,随着“大北京经济圈”的提出,保定应主动融入北京、服务北京,努力建成面向北京、天津的绿色农副产品“大市场”。

二、保定市绿色农业的现状。

(一)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7月底,全市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125.7万亩,无公害环评面积 累计达210.38万亩,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个,89家企业通过省级无公害 产地认定的企业,5家企业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 绿色食品51个。全市果品面积252万亩均通过环境评价,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果品面 积85万亩。全市畜牧业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企业达到122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 认证的企业6家。

(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全市两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16个县级检测站全部投入运行,基本形成了全市农产品 质量监测网络。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日趋规范,定州市按照《北京市蔬菜安全卫生要求》出台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编码管理办

法》, 对生产实行一户一码、微机管理。该市的蔬菜通过检 验都达到无公害标准,30% 左右的蔬菜达到绿色标准。安国市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等 3 家科研单位协作,建立了科技示范园 13 个,发展 GAP 标准化种植 5 万亩,提升了中药 材品质。

(三)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一定规模 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达140家,农产品加工比重达到25%;注册优质农产品 商标1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7.3%;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 592个,其农产品贩销量占全市销售总量的7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8个,其中市级园区35个,带动生产基地53.3万亩,向社会提供优质种苗2800万株,科技园区已经成新技术辐射推广的源头。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达714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32个,保定市工农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定州市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模式

(一)产业化经营主导型模式 1.市场启动型

市场启动型是指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着力培育产品专业市场,通过市场带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同时诱发贮藏、运输、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市场为纽带的产业化经 营体系。

2.农业专业协会型

农业专业协会型是指在绿色农产品规模生产过程中,根据自愿原则,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协会根据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要求,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质检、统一销售,甚至可以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从而很好地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3.农业龙头企业型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在生产、加工、质检、销售等环节,按照绿色 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实行全程管理。基地可由龙头企业出资申报、建设,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装、统一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统一销售,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顺利进行。

(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物质循环利用型绿色农业模式是一种在物质循环链条中适用的模式,它是应用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原理,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农业生产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 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常见的模式有: 1.平原“猪—沼—作物”循环模式。“猪—沼—作物”模式是通过种植面积、养猪规模、沼气池容积合理组合,以沼气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为肥源,开发优质有机肥料用于作物生产,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能流物流 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有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综合效益明显。2.丘陵山区 “猪—沼—果”循环模式 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无公害水果和有机茶生产,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连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沼液和沼渣主要用于果园施肥,沼气供 农户日常烧饭点灯,达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 民收入等效果。3.生态庭院模式

以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太阳能热水器利用为主要内容,实行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污水 净化沼气池(或户用沼气池)和优质燃气(沼气、石油液化气、秸秆气等)三配套,与农村改厕、改厨、改院相结合,形成农户生态良性循环,有效处理污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营 造生态家园,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高了农民的生

活质量,同时为农村环境整治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三)观光休闲农业模式

该模式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利用区域内特有的自然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集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健身、狩猎、宠物乐园等设施与活动于一体,形成具 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乃至承办会议等综合功能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的优势是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如保定的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集农业观光旅游和特色农业、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分为现代农业示范景点和休闲度假娱乐场所两部分,以面向京津市民“周 末游”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将定兴独特的乡土民情和地域文化与园区建设巧妙结合,提高旅 游附加值。

(四)设施农业模式

设施农业模式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人为地创造出相对可控制的动、植物生长环境,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促进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它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其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

保定市绿色农业发展

学校名称:河北经贸大学 所属院系: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 学生姓名:石新杰

专业班级:2010级金融3班

下载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分析[五篇]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概述 一、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地域辽阔,是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全省土地面积为45.48万平方公里,辖内设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省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推荐]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摘要: 当前台湾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面对台湾农业的成功,本文从其农业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近几年有利于台湾农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绿色农业”的发展瓶颈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今日拉开大幕,今年的“一号提案”是九三学社中央所提的“绿色农业”。九三学社中央在该提案中指出,我国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

    发展绿色农业之我见(合集五篇)

    绿色农业发展之我见 ——学习《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广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课有感 第30期少数民族干部进修班 兰 辉 党校学习期间,分别听了张芳老师《推进绿色......

    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全面

    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学生:颜 璐摘 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