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沧市农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对策
临沧市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摘要】临沧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的优势与劣势,必须对影响临沧农业生态环境的因素作深入的分析,才能对临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提出有效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临沧农业;优势;劣势;对策及建议
临沧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农业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五”以来,临沧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来抓.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落实“三村”工程建设的创新举措,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糖,茶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产业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烤烟,水果,木瓜,蚕桑,亚麻,香蕉,蔬菜,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以木材,核桃,紫胶,松香,林药,竹藤制品和橡胶等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产业基地和加工企业, 全市以糖,茶和林产品为重点的优势产业群已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有新的提高,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农村面貌发生新的变化,部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恢复明显,生态恶化的状况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临沧农业现存的劣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临沧的农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建设农业现代化创造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临沧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发展仍以传统农业技术维系,农业现代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投入不足经济增长慢,总量小。2008年,临沧市地区生产总值156.9亿元,在全省l6个州市中位居第10位。人均GDP6605元,只相当于全省的52.3%。2008年,临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274元,比全省低2976.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3元,比全省低739.60元。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看,2008年临沧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99亿元,同比增长23.1%,而第一产业完成10.91亿元,仅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8%。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约为13:29:58,同比增长分别为4.4%、24.4%和27.5%。经济实力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财政收入有限,严重制约着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2.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临沧97%是山区,农田分散,地理条件差,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难
度相对较大。一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副产品商品率低。临沧的乡镇公路通畅率52%,建制村通达率47.5%。交通、通讯、市场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阻碍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水利设施陈旧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266座,总库容量2.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8.37万公顷。病险水库多,设施老化,排灌面积减少,抗御灾害能力严重减弱,城镇供水压力大,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突出。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力有待提高。四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临沧市目前中低产田地仍占全市耕地的60.9%,标准化农田所占比例与农业现代化的差距很大。
3.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工业化程度低
临沧市工业起步晚,发展慢,产业单一,规模小。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78.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6.9亿元,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ll位。由于工业不发达,也导致了农村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不明显。目前全国城市化率为45.7%,西部地区也达到36.7%,云南省为33%,而临沧市只有28.%。
4.教育不发达,农业劳动者素质低
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云南为6.33年,临沧为6.32年。目前临沧市每年有初中毕业生3万多人,而普通高中仅1 7所,在校生l 9278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34.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比全国低30多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只达50%。低素质的人群分布在农村从事农业,而较高素质的学生和青壮年则从农业和农村分流出去,这成为临沧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首要制约因素。
5.农业科技水平低
由于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不健全或不合理,农村科技队伍参差不齐,农业劳动者素质低。导致临沧的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低,种植标准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低,商品率低。
二、临沧农业现存的优势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动空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加快临沧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国内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加速由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发展趋势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并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国家实施“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和取消农业税,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政策,将进一步减轻农民
负担,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区带动工业化,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提值增效的新阶段,临沧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为临沧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市内环境看,《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制定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以“三村”工程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生态农业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更加有利于发展我市农业循环经济.同时,我市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着巨大的资源空间和劳力支撑.加之由于我市地处边疆贫困地区,大部分地区农用化学物质用量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难度不大,有利于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市内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自求平衡,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发展优质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临沧农业未来的发展预测
按照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粮和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员的要求,对各类农林产品及其初加工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进行反复加工,深加工,不断增值.——继续推进以“三村”工程建设为载体沼气的清洁生产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农村畜禽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粪水污染环境问题,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并在循环中实现增值.——继续推进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实现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持续农业迈进.——大力发展以有机农业(有机种植业,有机林业,有机畜牧业,有机渔业)建设为基础,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及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采取直接作饲料,制作肥料和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技术等形式,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水平,解决农作物秸秆乱堆,乱放,乱烧的问题.——深入推进以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再利用为主的“白色污染”治理,对目前生产上大量使用的不可降解的农膜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减少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四、临沧农业发展对策
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找准突破口,从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探索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1.力口大“三农”资金投入力度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一要加大财政对“三农” 的投入力度。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较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形成财政投入“三农” 的稳定增长机制。二要创新边疆民族地区投入方式。改“输血”式投入为“造血”式投入,变“经济投入” 为“项目投入”,提高农民自身的“造血” 功能,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三是增加对边疆民族地区“三农”的信贷投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 的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与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重点建设工程配套的中长期贷款,扩大农业信贷规模,提高农业信贷比重。四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民多予少取,这是对发展农业现化的环境支持。五要引导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力量和农民增加投入。要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现代化建设。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设施条件,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内容。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分类指导的要求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抓好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用水效率。二是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灌溉、饮水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中小水电站建设,继续抓好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施边疆民族地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树立大交通的意识,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实施通畅、通达工程。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重点要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上学难、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的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四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开展市场化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积极研究开发适宜山区作业的中小型农机具,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五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完善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体系。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围绕工业抓农业,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对农业、基础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上,特别要强化关乎农民增收、财源建设的产业招商,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糖、茶、核桃、畜牧、电矿等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基地项目的开发力度,建设农畜产品优势产业带。二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省政府“优势生物产业推进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到20l0年,全市建成l000万亩以上高优农产品基地”的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以泡核桃为主的高优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巩固提升甘蔗、茶叶、畜牧等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建设优势特色农业形成优势农业集群,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三是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区域性配送中心建设,抓好城乡市场网络工程建设,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覆盖全市,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培育一批农产品批发龙头企业,扩大农家店商品经营和服务范围。落实好“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等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和技术协会,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架起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以科技服务、市场服务、管理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4.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城乡一体化步伐。首先,强化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群策群力,加快临沧城总规修编工作,推动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进一步理顺城市规划、审批、建设、管理事权,提高建设管理水平。通过村庄规划,置换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创新“政府为主导、居民为主体、开发商为龙头”的城镇建设新机制,推进临翔区、凤庆县试点工作,推进双江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试点工作。第三,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的原则,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管理,建立专业市场,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5.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加大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的培训工作。一方面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搞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另一方面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四个提高:一是提高文化素质。巩固“普九” 工作成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及教师周转房建设。发挥好市内优质完中的品牌效应及师资优势,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二是提高科学技术素质。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民进行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等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现代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强化市场意识,使多数青年农民有一门专业技术,成为知识型农民、技能型农民、管理型农民。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延伸到乡镇和有条件的村,为农民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在实现农民技工化和证书式培
【参考文献】《临沧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临沧市委党校培训科杨明茹
《临沧农业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唐永跃何朝怀
第二篇:大田县休闲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大田县休闲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
讨
关键词:休闲农业 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12年 第1期 发布时间:
2012-01-1
3范双龄
福建省大田县农业局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 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 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 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 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 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 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
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 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 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
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 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 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 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 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3.5 以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标准,着力建设
大田县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大,且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的精神,按照示范点的标准建设、布局、管理休闲农业,使大田县休闲农业朝着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方向发展。
第三篇: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吴芳云梅淑芳
[摘要]在分析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的六条措施: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资金;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城镇建设等。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金华市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码:A
The current character and developingcounter-measures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Jinhua city
Wu FangyunMei Shufang
(Depart of Agri-Res and Regi(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Planning of Jinhua City)and Technology)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main questions on it’s development in Jinhua city, six detail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re discussed of Optimiz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rame and distributions,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ies, establish the socialized rural service system, adding fund, widen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 the small towns in rural area ect.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ies;Jinhua city
入为目的,以农产品产加销为纽带,企业、农户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新的农产品生产体系[1]。它解决了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技术、规模经营、市场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流通领域。因此,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据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格局,以期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分析金华市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限制性因素,进而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高全市农业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1-10-29
吴芳云金华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农业经济师,321000 金化市梅淑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讲师,321007 金华市
2农业产业化进展情况
2.1 主要成就
2.1.1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已基本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得到调整与优化,粮食这一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经济作物及林、牧、渔多种经营得到极大发展。全市粮经产值比从1995年的56.28:43.72,下降到2000年的39.92:60.08,农林牧渔产值比重也由1995年的70.02:5.50:17.76:6.72,调整为2000年的62.67:6.63:20.26:10.44。且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得到了优化,优质农产品比重不断增加。全市现已形成粮食、蔬菜、瘦肉型猪、特色水果、奶牛乳品、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淡水产品等主导产业。
2.1.2 培植了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
目前全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1家,2000年产值16.49亿元,带动农户10.78万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如90年代以后,佳乐、李子园、丁丁等一批乳制品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了金东和婺城两区的奶牛饲养业的迅速发展,现奶牛饲养量已达2.5万头。
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全市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45个,已建立起柑桔生产基地23.1万亩,蚕桑基地10.35万亩,茶叶生产基地24.9万亩。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农产品基地正在崛起,“多村一品”、“几乡镇一品”的区域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婺城区有机米、金东区苗木盆景、武义有机茶等基地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现全市有各类集市278个,其中综合类市场126个,专业市场152个,市级以上市场类农业龙头企业5家,2000年交易额36.28亿元,带动农户11.63万户。义乌农贸城2000年农产品成交量达37万吨,成交额达11.5亿元,并建立了18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吸引20多个省市设立农产品窗口。2.1.3农村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购销户等农业专业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基地化的发展过程中,同类产品生产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生产协作和服务性的群众组织,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称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2]。如金东区赤松乡的佛手专业协会,吸收佛手种植户入会,开展行业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销售。专业
合作社、专业协会把过去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转变为有市场优势的产业化经营联合体,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2.1.4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组织模式。
由于各地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各异,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其组织模式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1)“公司+农户”模式,如永康市生态养殖场在鹅肥肝生产项目中,把种鹅、苗鹅扩散到农户饲养,与农户签订饲养合同,企业(公司)在产前即与农户签订生产协议,实行保护价收购,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在一起,缔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联合体。(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义乌市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在建立1500亩茶叶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与周边乡镇的茶农签订合作开发有机茶协议,形成有机茶生产联合体,公司向茶农提供有机茶生产的技术方案,茶农认真按有机茶的各项技术和规范管理茶园和制作茶叶,然后公司按质论价收购,取得了较好效果。(3)“公司+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模式,如金华市果蔬批发市场与塔石乡农民建立蔬果专业协会不仅带动了当地蔬果生产,也为批发市场建立了不断供应农产品的基地。这种形式一方面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另一方面加强了行业管理,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发展。(4)“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模式,东阳市果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为果树专业大户、销售户)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现有会员400余人共栽种各种水果总面积达2万余亩,2000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促进了果业产业化发展。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养殖业比重偏小,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很不相称,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不顾本地优势资源和发展水平,存在盲目发展主导产业的问题。
2.2.2龙头企业实力不强,深加工能力弱,经营一体化程度低。
大多数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纽带关系多是松散式、半紧密型的。从2001年新增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情况看,仅6家以书面合同或协议与农户联结,影响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稳定与发展。2.2.3农产品科技含量仍然较低。
“名优、特、新、稀”产品少,缺乏开拓、占领市场能力强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2.2.4市场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销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参与市场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但由于处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二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偏少,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
3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3.1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大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后在河谷平原区重点发展粮油、瘦肉型猪、水果、蚕桑、蔬菜等产业;丘陵盆地区主要以葡萄、草莓、杨梅、黄花梨等特种水果,佛手、茶花、桂花等花卉苗木,畜禽、渔业等特种养殖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中低山区发展以畜牧、食用菌、高山蔬菜、竹林药茶为重点主导产业,并有计划地退耕还林;城市郊区应大力发展乳、肉、蛋、禽、蔬菜以及花卉盆景等适合城市居民消费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也避免了产业结构趋同,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3.2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协调、服务等功能,制定符合市情的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对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和工商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在建设用地、配套设施、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等,同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市场建设和信
[3]
息传输硬件服务工程。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培植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业,重点培植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农户、企业、购销队伍、市场之间在完善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专业协会、合作制、股份制的形式与农民结成紧密型、半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第三要围绕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4],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保证对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3.3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鼓励发展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服务中心建设。要加大对支柱产业的科技服务,加快农业适用科技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管理,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以利于生产、加工、销售的正常运转。
3.4 扩大开放,引进资金。
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当前招商引资产业选择重点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兴修水利设施),水果生产、淡水养殖和新畜禽的开发与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项目。
3.5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加快良种化步伐,实施“种子工程”,完善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加工、销售、推广体系。加强对农村“能人”和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队伍。3.6 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村城镇建设,鼓励和引导小城镇依据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经济条件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培养具有区域优势、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小城镇,重点发展农村中心城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要求,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袁克忠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探讨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56-58 2 闵学冲发展专业合作社振兴农村合作经济 1999(4):15于文博我国典型农业地域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地理,2001(1):107艾云航沿海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措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53
第四篇:宜昌市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
近年来,宜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6.7亿元,比上年增加44.1亿元,增长24.1%;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6.7亿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比上年增加664元,增长16.5%。
关键词
宜昌 农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特色农业 机械化
前言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辖5县3市5区和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秭归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省级贫困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2万人。地貌呈“九分山水一分田”,常用耕地面积341万亩。
宜昌水能丰富,是世界闻名的水电之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电站建在这里。宜昌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金色三峡,绿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壮丽景观,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6.6亿元,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97.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比上年增长14.6%。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现状
自然条件:
气候:宜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秋温高于春温,春秋较长,四季分明。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7.6℃,1月均温1~5.1℃,7月均温24.2~28.6℃。极端最低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0.9℃,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积温较高,≥10℃的积温约3916.5~5723℃。东部大于西部。无霜期一般在200~300天之间。长江西陵峡、清江下游河谷地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故600米以下为逆温层,是冬暖区,各季平均气温比武汉高3.6℃,小于-7℃的时间全年只有5%,为市境得天独厚的柑桔等水果生产基地。市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为997~1406毫米。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长江为界,呈明显的南多北少,清江流域的五峰、长阳降水较多,为湖北省多雨中心之一;当阳、兴山为少雨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常有大到暴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小,大部分地区为12.1%~13.2%。宜昌市境阴天较多,因此日照较同纬度地区为少,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42~190
4小时之间。太阳辐射的年变化1~7月份逐渐上升,7月份以后则逐渐下降,1月份辐射量比12月份稍多,全市年总辐射量96~105.2千卡/厘米。
地形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地、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宜昌城以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地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地,是中国二级阶地东端,崇山峻岭、峡谷交错。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
水系: 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下牢溪。
土壤:以砖红壤和红壤为主。
作物布局:
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宜昌中山地带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高山区但高于浅丘河谷区,目前的农业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红薯,玉米,土豆,油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和山羊为主。
种植制度:
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生产措施:
一、积极推进“三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建设,健全完善柑橘、茶叶、蔬菜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进“五化”养殖,转变畜禽生产方式。
三、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水产业发展步伐。
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五、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产品市场开拓。
六、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八、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九、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好农业应急工作。
十、加强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十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主要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
一、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宜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柑橘类果树,四季均有产品上市,农业部列入全国三大柑橘产业带之一。全市柑橘面积达166万亩,产量177万吨,总产占全省的75%。拥有桔瓣罐头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5万吨,是全国三大柑橘罐头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二、以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全市茶园面积60万亩,总产3.4万吨,名优茶比重达70%。
三、以高山无公害为特色的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148万亩,总产268万
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无公害蔬菜板块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大力推行冷链贮运,配套建设冷库达200座以上,产品主销沿海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四、以食草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年出栏生猪543万头,人均占有量超过一头,居全省第一位;年出栏肉羊109万只,全市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124公斤,居全省第一位。
五、以库区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产业,“清江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无泥腥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现养殖面积达36万亩,水产品总产19万吨。加工鮰鱼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品出口美国及欧盟。
六、以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面积232万亩,其中高标准基地70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1.5万吨(其中天麻1万吨)。袋料食用菌超过10000万袋,双孢菇3万平方米。
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建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100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推动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其中省级以上45家、国家级4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有34家,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过10亿元的有5家。共注册农产品品牌1088个,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稻花香、枝江大曲、采花毛尖、萧氏茗茶、土老憨食品等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占有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已过 “半壁河山”。近年来,有“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采花”茶和“清江”鱼获中国名牌农产品,“采花毛尖”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和“萧氏”获中国驰名商标,清江烤鱼和清江香酥鱼为代表的清江鱼系列风味鱼深加工产品获第四、五届农博会金奖产品,长阳清江鱼品牌是全省水产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品牌。
双汇、汇源、稻花香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壮大,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3家,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到2万多个,年交易额40多亿元。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精品名牌: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宜昌各地按照宜昌市统一规划,确立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显著改变了有特色而特色不鲜明的状况。
柑橘形成两大特色产区,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和长江、清江两岸优质宽皮柑橘产区。茶叶形成了江南和江北两大特色产区,已被农业部规划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的“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区”。蔬菜形成了高山反季节型、平原丘陵加工型和城郊精细型三大特色基地。水产形成宜东平原湖区精养鱼池、长江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网箱养殖等三大特色养殖板块。通过合理布局,突出专业生产和区域特色,使资源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全菜园、高效茶园建设和生态健康养殖为抓手,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狠抓标准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彻底改变了特而不优的状况。在柑橘生产方面,制定了宜昌蜜桔、秭归脐橙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柑橘栽培
整体水平和柑橘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在茶叶生产方面,重点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和无性系良种发展。在高山蔬菜生产方面,引种美国西芹、韩国白玉春萝卜、意大利生菜等新品种,优化了品种结构,避免了同质竞争,火烧坪乡的高山蔬菜今年获上海世博会的直供权,建立了万亩直供基地。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出口基地备案工作不断强化,全市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6.5万亩,出口备案基地达到30万亩。
机械化水平:
宜昌市农机化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改革调整、着力推进”四个发展阶段之后,自“十五”期间以来,农机化事业步入了“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7.8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66.22%;农业机械总动力217.77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96.08%;拖拉机保有量6.5万台,比“九五”期末增长151.18%。全市农机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自2003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机作业市场、农机销售市场、农机维修市场、农机教育培训市场健康发展。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被农业部授予“‘十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宜昌市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但是,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业机械化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部分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偏低。用于柑桔园内机械化深翻开沟、山地果园运输、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非标准茶园行间耕整施肥、油菜生产机械化移栽与收获、水稻插秧机械化、畜禽工厂化养殖及鱼池清淤机械化等市场急需的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市场急需的装备还处于“研发”阶段。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不平衡。2008年,按农业部现行评价标准即“耕整、播种、收获”3个重点生产环节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52.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机耕、机播水平还较低(详见下表)。三是农机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列管率、检验率低、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考证率低,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村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上道路行驶的手扶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农机安全事故处于频发态势。四是农机工业培育和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发展对策
不利条件:农业发展的资源有限,规模扩张的空间不大。经过“
十五、十一五”农业大开发,我市农业可开垦的资源已十分有限,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规模扩张不现实。而且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正在减少,农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以上。我市西部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几乎是年年都守着长江没水用;东部平原经过几年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部分农产品还是处于“卖原料”的状态,加工转化的能力不足。现有加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工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成本高,转化增值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分享的利益不多。
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年纪轻、有知识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正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技推广缺人才的局面。今后,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这将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公益性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性服务组织不发达,技术推广不到位。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面临着潜在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能有效保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有利条件:
从全球来看,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尤其是高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为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的实现,必将推进我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动我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从全国来看,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中央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全省来看,争取项目支持抢占先机。我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柑橘、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有利于争取省级支持,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开发大产业。
从全市来看,历史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十五”、“十一五”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战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三峡库区后扶持政策等众多机遇叠加,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发展对策: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山区与平原、经济与生态、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围绕企业建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超对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科教兴农。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构建新型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业
科技推广机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与推广,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组织,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坚持项目开发“大合唱”。
坚持可持续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宜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宜昌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宜昌农业信息网)
《三峡晚报》(2011.11.24 星期四)
《湖北农机化》(2008年第03期)
《农村经济与科技》(1995年04期)
第五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农民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发展的强大内力和支撑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级党员干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的发展决定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和稳定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小康社会;科学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的先行资本,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1乡镇负债多,无力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农业发展中,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般是由乡镇一级的政府财政分担,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财政收入少,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十分严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依靠乡镇政府的投资。很多农业基础设施都是由乡村筹资兴办,比如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设施、道路的建设和植树造林工程等,由于农村实行小规模和分散式管理,因此,农民的投资能力十分有限,造成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无法兴建,也有许多基础设施遭破坏后无力修复和管理
1.2借贷资金不足
现阶段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来承担对农业的信贷任务,但是,对于农业基础设施来说,回收期长,效益较低,短时间内无法取得可观的效益,因此,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提供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很多地方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没有科学有效的措施
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位置不当,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有的地方浪费资源,使用率很低。有些地方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不注意技术改进,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含量低,许多设备陈旧、老化,有些高消耗、低产出,运行效率极低。
2原因分析
2.1政府的重点不在农业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领域是主要侧重点,国家用行政手段控制农产品价格,长期实行固定不变的低价,牺牲农业以促进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家财政对于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数量有限,严重阻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2.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乡镇机构改革中,很多税费部门都在加强,而水利、农机部门却转制,面向市场,这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很大的打击。同时,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到位,有的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利,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管理人责任心不强,没有尽到应有的维护责任,并且经常出现人为的破坏。
3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调整财政政策趋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要解决资金的制约问题,当务之急是尽快改变目前的主要由政府投资的形式,广泛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稳定有序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完善“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要改革现行的农村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利用的资金范围,增强预算内的财政能力和投资能力。
3.2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地方财政的投资,鼓励、吸收企业等社会力量进行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回收收益。
3.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自然条件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要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益。
总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生活生产的基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