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沧市双江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鲁荣华 677300)
摘要:本文对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树立现代职教观、加大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创新办学模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及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金投入。然而,许多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陷入了学生“招不进来,分不出去”的困境。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就处于这种困境中。目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招生就业难、办学质量低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正确认识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沧市基本情况
临沧市原为临沧地区,属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市,山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7.5%,2004年撤地设市。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部,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西南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290.79公里。全市辖七县一区,国土面积2.45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36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5.72万人,占总人口的36.3%,年平均气温17.2℃。临沧市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目前,临沧以糖、茶、水电矿等产业为支柱产业。其中,临沧茶叶年出口量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40%以上,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临沧市又是云南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覆盖全市8县(区)、16万多农户、70多万蔗农。近几年来,又加大烤烟栽培、大力发展泡核桃产业。教育事业上,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184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所,职业中学7所,各类在校生总人数35.57万人。
二、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办学规模发展迟缓
多年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较为普遍,职教“不规范”、-1-
“没前途”是普遍的社会认识,品行差、成绩差、落榜生是对多数职校生的一种偏见,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教育部门内部也存在着轻视职教的现象。由于认识不足,加之宣传引导不够,造成普高和职高比例明显失调,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笔者在双江县调查发现:2005年初中入学学生数为2946人,到了2008年6月参加中考的报名人数只有641人,加上分流到双江职教中心的312名学生,总共也才有953名学生,其中有1993名学生在初
一、初二就已辍学流失,而能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每年也就只有300多名学生。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庞大的教育潜力不协调,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外,国家就业准入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也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人力,不注重职业技能,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二)办学方向存在错位现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根据笔者调查,对口升学成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背离。如我市部分职业高中的多数优秀学生都被动员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2005年、2006年升学率高达80%以上;其他一些职高也在探索对口升学的路子,把对口升学作为学校的支柱之一。职业学校以此作为办学定位,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多年来,我市财政为“吃饭”财政,能满足工资已属不易,对于学校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便无能为力。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仍然难以满足需要。由于经费不足,硬件缺乏,学校现有的设备老化,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因此,学生的学杂费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公办一般在1000元/年——2000元/年左右,占全市农民年均收入的近80%以上。如果加上食宿等其他费用,三年大约需要支出20000~25000元。高昂的受教育成本极大地抑制了广大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
(四)专业设置僵化,师资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2.9%。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也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所开设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实训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
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
另外,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缺乏。笔者在双江职教中心调查发现,42名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有6人,只占教师总数的14.3%。近几年内,很少有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培训,70%以上的教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专业教师大多都是现学现“卖”,难以胜任相应的专业课教学,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另外,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严重脱离了现实的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水平也就不容乐观。
(五)生源基础差,内部管理急待加强 当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存在农村生源比重高,生源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这些学生大部分不仅文化基础知识差,而且思想品德也差,给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我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90%以上的职高学生都是农村生源,一些县级的职高农村学生比重更大。生源质量下降,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用人单位造成对职校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越来越低。另外,我市的许多职业学校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制度落实、执行力度不够等弱点。因此,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学校声誉的下降,也加深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最终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加快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现代职教观
观念决定一切,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每一位教师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并努力使教师把这种观念内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要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兴教、依法治教的认识;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提高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要树立现代职教观。树立现代职教观,还应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深化学校改革。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政府仍然是投资的主渠道,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临沧市更是如此。我省的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曲靖麒麟职中、玉溪二职中、昆明市二职中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宏观上控制,微观上办学,可以由学校根据企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让办学单位充分发挥自主权,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
(二)加大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1.政府应当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国家、当地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使经费得到落实和保障,从而使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生活得到保障。职业学校所在当地党委、政府也应对职业教育给予政策倾斜。例如通过新闻媒体等形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职业教育进入千家万户,使社会、家长及学生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愿意送子女到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此外,政府部门应转移教育投资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
2.学校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自身义不容辞。中等职业学校应通过送教下乡、招生宣传、定期召开家长会及邀请创业成功的职校生回校举办讲座等形式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我市双江县职教中心除了通过送教下乡和招生宣传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外,一直坚持举办“创业成功职校生谈职业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对在校生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吸引生源、巩固好在校学生努力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办学模式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就要积极探索办学新路子,创新办学模式。
1.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模式是满足农村贫困学生学习、就业欲望的一种最好方式。2003年以来,双江职教中心对近百名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既巩固了学生,又让学生学到实践技能、得到就业锻炼,获得生活费。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结合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实行学分制管理,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方便面,吸引更多的贫困学生前来就读。
2.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技能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2007年3月,双江职教中心与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办学,招生数达376人,学校派出4名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和辅导。目前,企业、学生及家长反映较好,办学效果显著。
3.校校联合办学。校校联合办学,在发挥本校优势的同时借鉴他校的长处和优势共同办学,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目前,我市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与本市、省内、省外的省部级重点职校和国家级重点职校等联合办学。例如,2002年以来,双江职
教中心一直与昆明市盘龙职中、安宁二职中及深圳市保安区西湘职校联合办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补,学生毕业后全部在外推荐就业,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实训和就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校乡联合办学。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农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科、教结合,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2008年,双江县职教中心在忙糯、大文、帮丙及勐库四个乡镇试点,进行校乡联合办学,开办“农村家庭经营专业”,招生人数达422人。目前,办学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学生、家长及当地政府反映均很好,这种办学模式既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农职业教育的政策,也是为“三农”服务,实现“兴村富民”工程的一大举措。
(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首先,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实行学校自主聘用教师制度,允许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内“培”、外“聘”等多种途径,充实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强化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等,加强教师培训、培养。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紧缺的难题。
(五)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学技术、练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主要目的。学生学技术、练技能凭借的是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没有设备的职业教育只能是画饼充饥。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职业技能实验、实训设备的配备建设。另外,职校也要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另外,还要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003年以来,我市双江职教中心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直以本县的多家汽车修理厂为实训基地,成功地进行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技能。
(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提高办学质量,首先要合理设置专业,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
才的需求,专业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的设置不但关系学生的前途命运,也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其次,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是许多成功职校的共识。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按需设置。有些专业教材不宜统编,应体现企业性,突出实用部分,压缩理论部分,坚持实际、实用、够用的原则。另外,要加强管理。严格的管理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学校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已有制度的执行力度,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只有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才能体现好的办学质量、学生才有好的就业渠道,才能引起社会关注、加深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目前,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初步摆脱了困境,步入了新的办学阶段。我们相信,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关注下,通过广大职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开创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05.10.[2]《云南省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云发
[2005]18号,2005.12.[3] 朱兴德.重点职业高中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
第二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状 发展思考
摘要:做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面临着职业教育的新环境和新形势,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准其发展的根本对策,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范畴也是经济范畴,其经济地位将日益显现。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面对的现状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也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是职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职校最近几年盲目扩张,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局面,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于是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由于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培训也有一定时间及过程,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使得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民办职校的发展更是若不堪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他们常常受到了些“土政策”的歧视,民办职校往往连初中的校门都难得进,更不用说宣传招生了,发展了。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政策层面”逐渐好转。
第五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的讲话,要把职业教育提高普遍教育、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国务院做出要把百亿资金投向职业教育的大手笔决定,而我国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计划也提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种种信号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由上而下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大有迎来职业教育“第二春天”之势。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经济的活跃,那种只看重学历不重视实际能力的落后观念必将被淘汰。我国未来的发展,定位是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中最关键的是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专业化人才,只有职业教育才能担当这个重任。可见职业教育是科技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2、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地位将日趋凸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入世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生化经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未来劳动就业的格局客观上的构成了庞大的就业培训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要有效的整合资源 治理无序竞争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私立学校甚至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办学模式要转变,并突出实用性。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减免职校贫困生的相关费用。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到学生家长找关系、走后门上职业学校的局面。
4、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和提高教师的待遇。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啬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硬件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积极有效的经费投入,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有利于这支本来就不稳定的队伍的持续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5、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诚然,中等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扩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4年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2002年,西部12省区中等职业学校4 588所,招生102.26万人,在校生265.71万人,与1998年相比,在校生减少1.6万人,减幅为0.7%。1998-200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重下降27.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的招生比重下降幅度仅为5.1个百分点。4年来,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00万名毕业生。目前,西部地区大中专、技工学校和城镇职业学校毕业生,占劳动力供给总人数的21.6%,与全国21.2%的水平相当。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根据区域发展特色,西部地区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如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广西教育兴农金色工程、陕西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在提高西部劳动者素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发展速度较慢,结构不合理、失衡,规模较小,资源短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等诸多问题。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西部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低西部12省区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贵州、云南、甘肃、青海、西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达 15.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其中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的文盲率高达15%以上。2002年,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7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 56.3%,低于全国59.1%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10.5%、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万人在校生人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农村现有人才总量不足,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低学历、低技能是西部农村劳动力存在的明显特征2002年西部地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仅为 47.9%,而东部地区已达67.6%;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14.7人,为东部的3.1倍;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者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 1/10,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中等技术人员不到7名。
3.大批新生劳动力缺乏职业培训据测算,西部地区每年有81万小学生未毕业就流入社会,78万初中生未毕适龄人口有159万人之多。同时,西部地区初中升学矛盾突出,2002年,西部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6.3%,有212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例如,广西每年有70%的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中阶段。2000-2002年,柳州市初中毕业生 8.42万,其中未升学者3.86万,是2002年全市中职在校生 2.69万人的1.43倍。河池市初中毕业生13.78万,未升学者8.26万,是全市中职在校生
1.48万人的5.88倍。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城镇非正规就业,在转移中难以得到正规教育,也不易得到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这些早产的劳动力大军,正在被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淘汰,制约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益明显,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短缺
1.农村职止教育与培训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显著。甘肃张掖的调查显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向非农产业转移。2000年,该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人口中,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占的百分比比普通高中毕业生所占的百分比高出23.5个百分点。②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通过对300户农户调查表明,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术技能培训的农户,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300户中,50户没有经过培训,人均纯收入1 730元;210户接受过农作物培植技术培训的,人均纯收入3 800元;28户中有中职毕业生或接受技术培训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4 500元。③职业教育推动二、三产业发展效果显著。在对48户129个劳动力在10个典型职业选择中发现:初中及以
下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家庭经济一般或贫困;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多样化,大多从事加工、建筑技术工种、理发、制衣、工匠、餐饮、购销运输等二、三产业,家庭相对富裕。
2.城乡职业教育严重失衡,农村和县镇职业学校资源短缺与生源困难并存布局结构缺少区域特色,2002年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城乡城市、县镇和农村职业高中学校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9%、47.8%和13.3%。由于西部地广人稀,农牧业和乡镇工业发展较慢,农村和县镇职业学校发展困难。据调查,贵州近3年由于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锐减,全省95%以上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开始举办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全省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招普通高中生在25 000人左右,招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生 21 000人左右。
3.农村学生很少升入本县职业学校广西2002年柳州柳城县东泉乡初中毕业生升入职业学校159人,其中进入市区职业学校118人,进入外省市职业学校41人,由于本县职业学校办学效益差,没有人升入本县职业学校。这种情况在西部其他省区也普遍存在。
4.农业类职业中学生存困难陕西10所农业中专不同程度都面临生源短缺问题。宝鸡28所县区职业高中,1995年以前均开设涉农专业,2000年后仅有4所开设农类专业,且均为畜牧兽医。西部地区职业高中开设农业类专业的学校及其在校生也很少。
5•,师资匮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流失严重、教师编制不到位、工资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广西许多职校的骨干教师纷纷到邻省广东工作。广西柳州柳城县县职业高中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18人,占56.25%,其中文化课教师14人,占 77.7%,专业课教师4人,占22%。14个乡镇中,专职教师能为群众讲授技术课的只有两个乡镇,其余举办培训班则要花钱请技术员。由于职业高中教师编制参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办法,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及成人技术培训的教师编制核定不到位,职
教师资队伍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西部地区教育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职业教育作用的发挥
1.教育层次结构失衡,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于中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出现升学率倒挂现象云南曲靖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高考升学率65%;甘肃张掖 2003年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25 339人,招生10 089人。而职业学校11所,在校生12 305人,2003年普通高校录取率高达80.8%。
2.教育类型结构失衡,表现为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发展大大快于中等职教,普职比差距大大2002年,西部12省区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为419万人,比1998年的 219万人增长了90.7%,而同期全国增长幅度为79.55%,西部地区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2002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全国的普职比为57.2∶42.8,而西部地区则为60.4∶39.6。西部12个省区中,只有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相当,其余各省区,有的普职比严重失衡,如西藏、青海虽然地广人稀,受教育的绝对人数较少,但普职比却达到76∶24;还有6个省区的普职比在7∶3到6∶4之间。
3.专业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二产业专业数量不足与培养质量不高,与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不少地方过多开设第三产业类热门专业,忽视第一产业农业人才、第二产业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如成都市,2002年三个产业结构比为 8.4∶45.5∶46.1,而中等职教三个产业专业结构比为2.6∶27.1∶ 70.3。攀枝花市虽是工业城市,但农业比重也不小,但全市没有一所为农业服务的职业学校,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与农业有关的专业。制造加工工业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臵,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紧缺,人才需求大,但西部职业学校显然还没有跟上这一发展需求,2002年甘肃省职业高中加工制造业专业招生比重仅占4.6%。四川数控技术人才缺口是2万人,供需比为1∶10。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1.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经费存在着三个过低一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过低。从2001年到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长了0.45个百分点,而西部12省区的教育经费基本上处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过低。2002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 664元,而西部地区的生均经费仅为1 310元。三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过低。2002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20元,而西部地区7个省区的生均公用经费低于这一标准。与同类教育相比,不少省区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出现两低:低于普通高中,低于初中,如新疆中等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普通高中为247元,初中203元,而职业中学仅有83元。
2.职业教育个人承担费用比例过高,超过农民承受能力,不符合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从贵州2002年实际情况看,职业学校学生一年的费用约为6 000~8 000元,地市一级约为4 000"%000元,县级约为3 000~4 000元。2002年,贵州省农村人均现金收入为1 589元,其中含借贷收入218元。每年的支出为1 183元,扣除借贷收入,农村人均年收入结余只有183元,农村家庭难以承受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费用。陕西农业学校1998-2002年,财政拨款1 281万元,学费收入892万元,两者比例59∶41。许多家长、农户都谈到,并非不愿意让孩子受教育上职业学校,问题是交不起学费,职业学校学费过高,导致许多家庭放弃接受职业教育。
3.现有经费利用效率低下,职业学校投资办学渠道不畅现象一,出现职业教育国债项目资金改办普通学校的情况。广西环江县民族职业学校,2001年建了新楼,扩建操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目前只有职教学生30人,不得不办了许多普通高中班。现象二,职业学校发展难以得到贷款。陕西眉县职业教育中心,1996年以来获得财政教育经费仅1 490万,仅工资支出就占1 38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只有110万元。2001年,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扩大、生源充足,以至学校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学校希望贷款发展,结果缺少财政支持,没有贷成,丧失了发展机遇。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 的95.5%。
2007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07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
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
。根据自治区2007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由于培养目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在一线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案。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这几年的一线语文教学中,我感到中职生呈现漠视语文,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学生心里,语文课可有可无,语文课也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不至于太冷漠,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首先,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中职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相对较差,语文素养及学习能力较弱。加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观念存在偏差,主观意识中对中职语文学习存在排斥的心理。中职语文教学互动缺失,教学趋于表面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其次,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较差,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无法专注地进行语文学习。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与实践
为进一步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结合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与实践探究成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事项之一。分析原因后,笔者一直在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掘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重熏陶感染的优势?怎样才能解决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并逐渐树立学习语文学科的自信心?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究和实践。
(一)创造张弛有度的课式结构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张弛有度的课式结构,主要是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案方面都做出一定的改变,使之更加符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中。课堂上应根据专业特点,不仅教师备有传统的板书、录音,也要融入生活实例,更要有ppt的铺垫。语文课堂不能是老师的“单口相声”,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口相声”。中职学生大都15、16岁,他们喜欢流行的东西,语文老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到现代流行的微课、慕课中。
(二)适当改变语文教学节奏
由于中职在校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较差,不符合学生认知以及接受能力的语文教学节奏,很难让学生快速地适应学习。在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疏密有致的教学活动,要求语文教师在追求课堂信息量及密度的同时,遵循教学节奏的疏密有度。教师适当地改变语文教学节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与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表明相对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更应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为解决学习问题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在语文课堂中加入小的专题性竞赛,如改错别字、名句默写、诗词朗读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
中职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面对21世纪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职语文教学任重道远。针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改善单一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不断的提高语文教学的创新体验,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片广阔的天空,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最终实现教书与育人双赢。
张春华,教师,现居山东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