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湛江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2010年湛江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增强。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数84226人(其中本地招生60509人,外送23717人),在校生1202478人(其中本地在校生149009人),专任教师391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8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34%,生师比38:1。校园占地面积368.74万平方米,校舍建设面积176.39万平方米,生均校园和校舍面积分别为24.64平方米和11.79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13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2772元。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5所,技工学校9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10所,省级重点学校8所。从总体上看,我市的中职教育规模和质量在粤东西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是名符其实的职教大市。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中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占有资源严重下降,一些办学条件指标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在粤西地区处于落后状况,与我市建设粤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粤西职业教育高地的要求严重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一)办学场地、设备等硬件资源不足
1、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逐年减少
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687436平方米,-1-
比2008年增长18.54%;校舍建筑面积1763852平方米,比2008年增长12.33%。
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占地面积由2008年的28.33平方米减少到24.64平方米,减少了3.69平方米,比教育部颁布的设置标准少8.36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2008年的14.30平方米减少到11.79平方米,减少了2.51平方米,比教育部颁布的设置标准少8.21平方米。
2、生均仪器设备值明显下降
随着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生均仪器设备值也呈明显下降趋
势,由2008年的3312元下降到2010年的2772元,下降了540元。总体来看,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中,我市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相应有一定的改善,但随着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建设相对滞后,生均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值等办学硬件条件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拉大与粤西周边地区的差距,粤西职业教育中心地位将难以确保。
(二)专任教师总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
1、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010年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3917人,比2008年增加131人,增长3.46%,生师比已经达到38:1。按照现有学生规模和教育部规定的20: 2,我市需配备职业教育师资7450人,尚欠教师3533人,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因此,落实中职教育编制,并按
编制配备教师,是我市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已经严重影响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010年全市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21.34%,比2008年增长6.44个百分点,但与教育部颁布的30%的设置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三、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职教基地建设
以超常规的手段加快职教基地建设,努力完成基地学校建设任务,同时调整职教资金支出结构,适当增加仪器设备资金投入,逐步改变我市职业教育人均资源偏低的状况,把湛江职教基地打造成粤西地区职业教育聚集地和示范区,确立和巩固我市粤西职业教育中心的地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教育部颁发标准足额配备教师,并解决编制内教师财政供给问题,减轻学校负担。同时通过有计划安排在职教师到企业实习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办法,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第二篇:湛江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湛江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职教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市中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5所,在校生113185人,专任教师296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5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49%,生师比38:1;专业课教师14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82%;外聘教师423人,占教师总数的12.49%。
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见》,把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师德教育制度化。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完善表彰奖励办法,在中职学校进行一年一度的“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评选。引导教师克服学术浮躁,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人。
(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1、招聘新教师。
鼓励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工作,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2010年全市招聘新教师77名,使我市中职教师队伍不断壮
四、中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面向社会引进人才。
每年面向全国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优秀人才作为教学顾问、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二)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度,加强专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鼓励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鼓励教师参加教学业务培训和课题研究,培养各专业及学科带头人,形成适应学校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尽快制定教师编制标准。
建议省教育厅尽快制定教师编制标准,按照教育部部颁标准足额配备教师,补充教师数量,并解决编制内教师财政供给问题,减轻学校负担。
(二)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
我省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应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根据规模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教师编制,使专任教师的数量适应规模发展的需要。
(三)解决教师入财政编制问题。
第三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状 发展思考
摘要:做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面临着职业教育的新环境和新形势,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准其发展的根本对策,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范畴也是经济范畴,其经济地位将日益显现。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面对的现状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也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是职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职校最近几年盲目扩张,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局面,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于是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由于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培训也有一定时间及过程,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使得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民办职校的发展更是若不堪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他们常常受到了些“土政策”的歧视,民办职校往往连初中的校门都难得进,更不用说宣传招生了,发展了。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政策层面”逐渐好转。
第五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的讲话,要把职业教育提高普遍教育、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国务院做出要把百亿资金投向职业教育的大手笔决定,而我国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计划也提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种种信号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由上而下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大有迎来职业教育“第二春天”之势。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经济的活跃,那种只看重学历不重视实际能力的落后观念必将被淘汰。我国未来的发展,定位是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中最关键的是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专业化人才,只有职业教育才能担当这个重任。可见职业教育是科技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2、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地位将日趋凸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入世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生化经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未来劳动就业的格局客观上的构成了庞大的就业培训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要有效的整合资源 治理无序竞争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私立学校甚至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办学模式要转变,并突出实用性。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减免职校贫困生的相关费用。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到学生家长找关系、走后门上职业学校的局面。
4、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和提高教师的待遇。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啬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硬件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积极有效的经费投入,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有利于这支本来就不稳定的队伍的持续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5、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诚然,中等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扩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 的95.5%。
2007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07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
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
。根据自治区2007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第五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蒋易静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09331208)
【摘要:近几年,全球刮起了金融风暴。然而,在这场风暴中有两个影响较小国家——中国与德国。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人羡慕,可是经济背后的职业教育,两国却相去甚远。本论文中,将主要讨论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和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根据全文的论述,进行比较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中国 德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中国也自加入WTO以后,贸易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自此,各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所以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此产生。
一、职业教育概论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他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
二、职业教育现状
(一)中国职业教育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还不稳固,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持力量,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等制度的支撑和规范;
3、职业教育社会导向或氛围欠缺;
4、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许多还游离于企业之外,还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学校或实训室,完成的地点也还是学校,而非工厂、企业,缺乏实践性;
5、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
6、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严重;
7、教学方式陈旧;
8、职业资格准入部分形同虚设。
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①职业教育,那么制造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目前,德国约有30%的适龄青年人上大学,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80~90%)则去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其中又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主(约占70%),也就是说“双元制”培养的人员是德国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外界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所谓“双元制”,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是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实践的适应,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可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在企业获得一个培训岗位的同时,在职业学校取得一个理论学习资格。
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上,经济发展到任何程度,都代表着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特定质量的人力资源与之相适应。目前,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地球。虽然中国有政府的支持,避免了像欧洲一些国家的破产危机。但是,金融隐患仍然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为未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人才储备,职业教育大有可为!2009年6月26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指出:“要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越来越联系紧密。
在中国,以珠三角、长三角为经济发展中心。在这些地方,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中
小企业来说,科研人员是大脑,而技术人员则是整个企业的脊髓。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优秀技术人员的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职业教育密切配合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状况及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取舍各种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有技能的人的最有是一切最有中最为重要的最有,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收益。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仍存在大的缺口,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对我国经济起飞、大工业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我国的工业升级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搭起了学校与工业界的桥梁;
第二,建立了我国与海外人才的桥梁,海外学人回来,凡与它研究项目有关的,都清工业
研究所取联系,判断最适宜他们专长的工作加以介绍;
第三,引进技术后转移到民间。
随着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法相发展,台湾产业结构也不断加以调整,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将朝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已经3年多了,但仍然侵蚀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而欧洲债务危机也让全球经济再次低迷。随着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家的破产,使得欧洲的上空笼罩着灰蒙蒙的阴霾。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德国的经济基本保持完好,甚至在2011年就业人口增加,财政赤字下降。联邦统计局的报告称,德国经济去年有两大亮点:一是失业率降至5.7%,为1991年来的最低点,就业人口达到4150万,为历史最高点;二是去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而2010年这一比重为4.3%,按照欧盟稳定条约的规定,新借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样的成绩绝离不了德国健全的职业教育制度。正因为,职业院校将大批量优秀的技术人员提供给各个企业,才让企业有良好的运营。
即使如此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农业和林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进一步萎缩,总共减少的劳动岗位绝对数为160万。
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专业工人的数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双元制”的制度等等方面都将发生一场改革风暴。职业教育只有跟上社会经济的脚步,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人才。
四、探讨两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千禧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腾飞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GDP成较快增长,同比也较快。中国经济俨然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现在中国经济渐渐影响着全球的大环境。而德国作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2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340欧元。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5%。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复苏,增长率达3.6%。
然而中德两国经济大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却有天壤之别。德国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全球职业教育体系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其“双元制”也有百年的历史了,而在“双
元制”制度下受教育的优秀的技术人员都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中国则是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晚的国家。其体系也不太完备,制度也有相当的欠缺。在中国,职业教育是不被重视的。反之,普通教育则是全民教育的中心点,这个可以从每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中国是何等的重视普通教育。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则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所谓的“坏学生”也渐渐的不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除此以外,中国的职业教育还缺少实践。在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区别不大。最为职业教育的“动手”特色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在经济上,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可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德两国的距离可以用“鸿沟”来形容了。虽然,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慢慢完善,可是离德国的职业体系相差甚远。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德国职业教育也在经历着改革。但是,对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来说,我们可以跟随着德国职业教育的步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具体有以下几点:
1、根据市场经济实际的发展和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将教育与就业相互衔接;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和“双师型”②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
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他是人才储备的摇篮。拥有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或许在短时间内,我们看不出其中的差距,可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两者的关系将越发密切。而最为职业教育的新型国家——我国,应当谦虚向先进的德国学习其优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借鉴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汲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我国的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P102
②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科学出版社.P348
参考文献:
高原.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点认识
[EB/OL]..2011-10-08.李玉鸿.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思路[N].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冯思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论[J].中国商界,2009(11):186-187.李娟娟.论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才智,2011(0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