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分析[五篇]

时间:2019-05-14 05:4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分析》。

第一篇: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分析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概述

一、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地域辽阔,是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全省土地面积为45.48万平方公里,辖内设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市、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12个省辖市和1个大兴安岭地区。2009年末,全省总人口3826万人,农业人口占比44.5%。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两大平原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80%,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生产。全省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肥沃土壤占耕地面积70%以上,素以黑土地闻名天下。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200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154.3亿元,粮食产量4353万吨,比上年增长3.0%;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三增一减”:水稻产量1574.5万吨,增长3.7%;玉米1920.2万吨,增长5.4%;小麦116.3万吨,增长30.0%;大豆591.9万吨,下降4.6%。

二、特点

(一)垦区农业生产已接近现代农业化标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现状基本达到了现代农业的标准。一是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截止目前,垦区现已装备266个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其中旱田96.5%,水田95.3%。2009年末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60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79万台,增长9.5%,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4913台,增加462台;机动水稻插秧机5.51万台,增长11.5%;联合收获机1.79万台,增长8.8%。现有农用飞机47架,在垦区航化作业面积119.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0%。二是科技贡献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垦区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农产品商品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黑龙江垦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现代农业平均95%以上的商品率标准。

(二)农业科技贡献率高。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科技力量雄厚,全省劳动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53%。仅垦区就有八一农垦大学和以农垦科学院为代表的19个科研院所,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技术推广中心,113个技术推广站,6个企业研发中心,2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个省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拥有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服务,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 8.4万人,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推广奖300多项。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050亿元,实现利税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7.1%和6.5%;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牵动基地面积8000万亩,带动农户240万户,户均增收1900元,同比分别增长6.7%、9.1%和5.5%。省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60亿元,实现利税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8.3%,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700万亩,带动农户180万户,户均增收2300元,同比分别增长8.1%、12.5%和7%。垦区粮食生产从业人员人均经营规模达96亩,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具备了建设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垦区的米、面、油、乳等各类加工企业正迅速发展壮大,有的已经成为同行业的排头兵,粮食产业基本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中下游产品的市场开拓,拉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整体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北大荒米业、九三油脂、九三丰缘、北大荒肉业等企业为龙头,积极拓宽原料基地建设,推进粮食加工转化,新型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和经营体系正在形成,为农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保障。

(四)外向型农业和优质农业快速发展。目前,黑龙江省外向型农业和优质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省佳木斯市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市,富锦、同江、抚远、桦南为国家级农业生态县。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定面积达到14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4%;获得绿色仪器“三品”标志1043个;绿色食品产量210万吨;绿色食品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60%;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其中与绿色食品产业有关的收入占40%以上。全市绿色食品规模、产量、标志均位于全省前列。境外农业开发面积达到74.74万亩,境内对俄果菜基地扩大到9.76万亩。涌现出了“孙斌”、“北方佳宾”等13个省级著名商标和1个中国驰名商标。

(五)地方政府与垦区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注重政府与垦区合作。我省佳木斯市与建三江农垦分局共同完成了《黑龙江省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佳木斯市先行区建设项目建议书》,目前以现代农业示范先行区建设为载体发展区域经济的全面全方位合作已进入一个引领全省合作共建的新模式。2009年农场完成跨区作业172万亩,场市共建领域已经从粮食生产、科技示范、农机合作扩大到市场开发、人才共享等33个领域。位于佳木斯市富锦二龙山镇与建三江管局交界处的3000亩“局市共建高科技示范园区”,是我省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较为典型的案例。该示范园区自2007年辟建以来,先后实施了86项新科技试验和示范项目,带动该镇水稻单产由2005年的520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650公斤;大豆单产由2005年的144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168公斤。几年来,农垦建三江分局也多次组织相关农场农户到市域,就烤烟生产基地和甜菜生产基地建设进行交流。通过辐射带动,2009年,仅富锦区域内三个农场种植订单甜菜已达5000多亩。

(六)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带动下,我省农业总产值占全省GDP比重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加,且增长速度加快。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1154.3亿元,增长5.2%;占全省GDP比重为13.9%,比2008年增加0.8个百分点,比2007年增加1.3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06.8元,同比增长7.2%。

第二篇: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于之光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农业保险赔款在受灾地区多次成为恢复生产的有力支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这是对保险业的新要求。主要针对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以期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龙江;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对策;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状态良好,特别是黑龙江农业保险试点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整体上,农业保险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支持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政府应加以重视,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he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for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Insurance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11th five-year plan”,agriculture insurance played an very obvious role in

indemnifying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he indemnity of agriculture insurance was often very helpful in resuming production in disaster areas.The Fifth Plenum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agriculture insurance syste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1th five-year plan”.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t is a new reques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insurance as a reference.Key wordsHeilongjiang;Agriculture Insurance;Development;Methods

作者简介

姓名:于之光出生年月日: 1991年5月10日籍贯:黑龙江牡丹江

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会计金融与保险电话:1300988792

51.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基础

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一个新探索、新举措,对规避农业经营风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国务院法制办、中国保监会、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开始组织起草《农业保险条例》。2007年2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保险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支持,并明确提出了几点要求,为今后黑龙江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金额预计近80亿元,补贴地区达到17个,同时提高了对中西部12个省(区)补贴比例到4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保费补贴比例提高到65%,而东部和沿海地区保持35%不变。加之近几年不断有利的政策环境及农业保险的实践积累,农业保险已经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进入“十二五”我国农业保险正呈现广阔发展前景。

2.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一家相互制农业

保险公司。作为国家相互保险试点,公司承担着探索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道路和创新保险组织形式的历史使命。目前,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正加紧对黑龙江垦区种植的3468万亩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11.2万头能繁母猪、16.1万头奶牛进行验标承保,此举标志着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将实现应保尽保,对具有中华大粮仓美誉的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黑龙江垦区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与其他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综合效应。今年将垦区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全部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列入中央财政补贴的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及其他油料作物全部参加保险,保费由中央财政补贴为主,农(牧)场、上市分公司补贴为辅;马铃薯、亚麻、杂豆、白瓜籽等经济作物自愿参加保险,保费由农(牧)场和上市分公司进行补贴。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主体对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做实做细,确保农业保险宣传到户、保单明细到户、保险凭证发放到户、理赔款卡折方式支付到户,投保明细与理赔明细张榜公示,得到农户认可并由本人签字。

黑龙江垦区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保险,每亩保险费分20元、30元、40元三个档次(不含附加险),可自主选择。中央财政补贴65%所对应的三个档补贴为每亩13元、19.5元、26元,农(牧)场、上市分公司补贴10%所对应的三个档补贴为每亩2元、3元、4元,参保农户交纳25%所对应的三个档保费为每亩5元、7.5元、10元。马铃薯、亚麻、杂豆、白瓜籽等作物每亩保险费28元,农(牧)场、上市分公司补贴75%,参保农户交纳25%。能繁母猪保险金额每头1000元, 保险费每头6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每头48元,养殖户交纳每头12元。奶牛保险金额按照市场价值40%、50%、60%的比例确定,平均每头奶牛保险费360元左右,其中保险费中央财政补贴60%,即216元左右,其余由参保农户交纳。

3.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标的分散

农业保险点多、面广、线长,经营比较分散,加之农村交通不便,给农业保险的开展、承保前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造成了极大困难,仅靠经办公司自有人员、装备等,无法实现逐户承保和逐地块查勘。

3.2农业具有高风险

常规商业保险为规避“巨大风险”,一般约定战争、骚乱、核爆炸、地震,甚至酒驾等均不属于保险责任,有效保证了特大灾难性事故不会造成重大影响。而农业生产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规则性、突发性、损失巨大等特性,“特大灾难性事故不会发生”这一可保条件不能满足,从而使农业保险的超赔风险始终存在。以下是2003-2009年黑龙江土地受灾面积。

黑龙江省2003-2009年土地受灾面积

单位:千公顷

3.3农业保险的高赔付

近年来,干旱、洪水、冰雹、寒流、台风使我国农业生产损失率,尤其是农作物损失率相当高。据农业部统计,近四年来我国农业光是种植业就因干旱、洪涝等灾害造成38亿 多亩农作物受灾,其中5.9亿亩基本绝收。道德风险分为“事前道德风险”与“事后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参保时间集中,被保险人数量庞大,保险公司无法控制每一个被保险人的投保行为,使被保险人在投保时有漏洞可钻,产生投机获利心理,出现虚保、冒保、替保、垫保等违规投保行为,衍生了“事前道德风险”。因此农业保险业务中普遍存在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农业造成保险经营难度大,赔付率高。

农业保险收入与赔付情况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09

3.4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

对于农业保险而言,参保农户种了几块地,每块地种什么品种,地块的名称、位置、边界四至,每块地的品质特征及风险程度等信息只有农户自己知道,保险公司目前尚无法做到全面详实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受农作物生长周期限制,每年的承保、理赔时间只有1个月,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保险公司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甄别和了解的。3.5农业保险专业性强

农业保险涉及植物学、畜牧学、气象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需要专业人才支撑。但放眼我国各地开办的农业保险,由于近10年农业保险业务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大量农业保险人才流失,有着丰富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

4.农业保险问题对策

基于农业保险的特性,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于农村经济的风险保障和社会管理职能,使其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手段,同时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调节。4.1.加强立法的跟进

随着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亟需规范农业保险的定位、性质、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国家扶持、监督管理、风险基金建立等方面的内容,用法律的形式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当然从全国农业保险发展实践以及国外的经验看,立法的过程相当漫长,但是阶段性看,引导、加强地方立法或颁布行政规章对积累立法经验、促进规范运行十分必要。4.2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一是保费补贴,实行农险保费补贴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的核心,要对保费补贴的比重、办法等做一个长期的计划安排,同时要确定农户交费与政府补贴的科学比例,进行差别补贴,反对政府大包大揽。二是扩大品种,目前国家财政仅对水稻、小麦、能繁母猪等主要品种予以补贴,要引导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目录逐步扩大到经济作物、养殖项目和高效特色农业项目。三是允许将农险保费计入农产品成本,使农产品在保费摊销上享受与工业品同等的待遇。四是调动持续参保的积极性。要解决农户连续交费但连年未发生灾害,得不到保险赔偿,将导致参保积极性下降的问题。

4.3要规范运营和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政策

一是加强准入管理,二是加强偿付能力监管,三是严厉打击恶性竞争以及欺瞒、误导和惜赔、拖赔、无理拒赔以及套取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等损害公司形象和农民利益的行为,四是切实防范应收保费坏账风险,结合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结算特点,严禁虚挂应收保费、坐支、撕单埋单、净保费入账、系统外出单等违法违规。还应通过加大垦区农业保险基础建设投资、增加农业保险信贷资金、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以及农业保险与支农政策关联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使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5结语

农村保险不属于社会保险性质,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与社会保障相同的,即为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保障,这就决定了它理应受到政府支持。政府应该把开展农村保险作为一项农村社会政策,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同时我国农村保险经营风险大、费用高,一直处于亏损边缘,国家不能采取与城市保险相同的税收政策,首先要给予免除一切税收的政策,使它能够通过苦心经营,积累一定的风险基金。当地政府要在展业宣传方面给予协助,向农民宣传参加保险的好处,使用政府的威信,组织农民参加保险。农村保险已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和科技兴农不可少的经济保障制度。农村保险能使受灾农民绝处逢生,是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安定社会的有效经济手段,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保险以一种特有的无形力量推动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邓国权。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改革评述及2007年展望[J].调研世界,2007年04期 高彦彬。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分析,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2期

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红玲.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2)任若恩。保险经济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国经文。阳光相互农业保险公司的实践经验[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年10期

第三篇:浅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 农产品 出口贸易 现状 发展

论文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使得黑龙江省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的深化开放虽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也对其国际竞争力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找出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因素,由此提出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建议,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帮助。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裕,农业资源十分充足。辽阔的黑土地适合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也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林业和畜牧业发展相当迅速;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一些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这些都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优势。近些年来,黑龙江省通过各种国际和国内农产品交易会或展销会,积极宣传,树立了农业大省的形象,正积极地向农业强省迈进。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以大宗农产品出口为主,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近一半左右,其中罐头等占16.5%,畜产品、蜂蜜、水果占38.5%左右。出口额同比翻番的农产品有谷物及谷物粉、辣椒干、鲜冻牛肉、活鱼和天然蜂蜜等。出口额下降的品种有大豆、食用菌和药材等。由于地理方面的原因,俄罗斯、韩国和日本一直是黑龙江省农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其中,俄罗斯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最大的国家,对俄农产品出口额可以占到黑龙江总体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其次是韩国;从2006年开始,由于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限制提高,导致黑龙江省对日农产品出口的额度有所下降。而出口目标国的集中决定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也导致近年来技术性壁垒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增大。

二、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因素

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农产品出口贸易是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产业,其出口规模直接关系出口创汇的规模。而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是黑龙江省出口的骨干产品,但黑龙江省现有的出口基地很多都没有加工项目,出口的大多是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因此,现阶段黑龙江省对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仍有待发展。不合理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仅制约着绿色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高。

2.主要粮食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弱

由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再加上投入不足,在良种培植推广、产品保鲜、冷冻、包装等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以致出口的农产品有的不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质量较低,已经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国外生产的一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商品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也就失去了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三、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1.重点扶植龙头企业

发展农产品贸易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出口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依托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开拓特色绿色农产品市场。在进一步巩固完达山系列豆奶粉、哈高科、日月星大豆蛋白、九三系列豆油及黑龙江米面产品等这些现有品牌优势的同时,不断开发和培育新的品牌,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其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标准化建设,规避贸易壁垒。推行农业标准化,是适应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现实选择,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钥匙,是培育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农产品只有符合进

口国的质量、安全、生态、卫生标准,才能顺利进入其市场,获得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发展食品产业,加强对俄出口

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原产地农产品资源,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重点发展乳制品、大豆制品和玉米、水稻、薯类等粮食加工以及肉类制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健全以有机食品、绿色特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加快发展边境地区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域优势非常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水果蔬菜产量丰富,品种齐全,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价格有竞争优势,在俄远东地区有较为固定的消费者群体。而近几年不少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形成一批农产品名牌,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进一步开发俄罗斯市场。日本、韩国、非洲是农产品主要进口国,由于产品结构互补,运输保鲜便利,日本又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我国出口的大豆73%是黑龙江产地,其中66%出口到日本,20%出口到韩国,而非洲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增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绿色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增加绿色农产品科研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从资金、项目、奖励机制等多渠道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有关绿色农产品方面的研究,搞好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工作。要全面推动普通农产品生产向安全、优质的绿色品牌方向发展,将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部门纳入绿色农产品开发、技术支持、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检验保证体系,保证绿色农产品质量,全力打造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大省、绿色农产品强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和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安静.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潜力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8,(4).[2]翟涛,周慧秋.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08,(3).

[3]孟蝶,韦恒.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3).基金项目: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项目: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2010152)。

第四篇: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定稿)

一、文摘

绿色农业的概念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在总结15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几十年来各种农业发展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绿色农业的内涵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21世纪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世纪,绿色消费将是本世纪消费的主流,人类将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性,而且是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的绿色食品,实现人与环境共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因此,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和可行模式,在广西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广西地域广,各种农业资源禀赋不相同,农业生产结构和发展水也有差异。入世后,各地受到的影响和获得的发展机遇也不尽相同。如果从资源优势;国内市场占有份额;国际市场价格优势;前几年,我区的水果,如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等销售量在国内市场居全国前列,有相当的市场占有份额。入世后,尽管一些水果的进口关税下调,带来进口水果的增长,但它不会对国内水果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原因是进口水果的价格偏高,这 种高价水果一般是少部分高收入阶层消费,而大众化的消费主要还是国内产品;同时,入世后全国需 求空间不会扩大。因此,进口水果增长并不影响我区在国内市场占有的份额。从出口方面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区农产品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占农产品出 口总额的60%以上,其次在欧洲市场,占18%。同时,对大洋洲和拉美也有一定的出口。最近几年,边境贸易农产品出口也很活跃。2000年,我区农副产品边贸出口为2.8亿元。我们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以一般性贸易出口为主,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5%,加工贸易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就是说,我区在出口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发展前景看,我区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还有一定价格竞争优势。因为我区有47.3%的区域属南亚热带气候,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于蔬菜、水果、花卉及畜禽渔等类产品生产。这类产品生产,它不太适合机械化作业,生产中活劳动占的比重较高,而我区又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也就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我区农业生产突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说明我区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要合理布局;(2)农业生产成本低,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3)是盛产亚热带作物的地区,具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优势。这三大优势概括的说就是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地理位置优势。

三、广西绿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一)地理位置 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仍有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生产规模小。我区以小农为本位的家庭经营形式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 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二是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三是农产品质量低,优质品种不多。

(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偏低,旱涝保收农田标准不高。二是耕地面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质量也在下降。三是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三)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总体偏低。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二是农村电气化程度低。

(四)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典型调查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工农互动融合的不断加深,打工经济已跃升成为仅次于家庭经营的、支撑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据调查推算,2006年全区约有37%农村劳动力洗脚上田、加入产业工人的行列。这些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年富力强、懂技术、会经营、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经济能人。打工经济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焕发了广大农村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精英的大量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明白人、领头雁的匮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埋下人才隐忧。

四、广西绿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经济发展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2000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总理朱镕基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有关国家 的赞同。2001年11月,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召开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和东盟领导人支持并批准了专家组提出的建议,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年11月3-5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签订自由贸易之前,最迟在2004年初前开始下调农产品关税,3年内取消其关税,从2003年正式举行有关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目标是2010年。

2003年2月,在中国桂林召开中国-东盟高官会议上,泰国提出率先与中国就农产品零关税进行谈判。经过谈判,中国同意与泰国率先于2003年10月将果蔬关税降至零。

200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会议,各国领导人联合宣言确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前顺利建成。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提出“为促进双方商界合作,中方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得到大多数东盟领导人的赞同。

虽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经济发展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是广西经济发展中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问题。

五、广西绿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西农业结构,特别是热带水果与东盟基本相同,例如,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等热带水果和甘蔗、木薯与东盟趋同。但是广西热带水果的质量、外观、规模与东盟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的全面推进,广西热带水果以及 甘蔗、木薯、大米等农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按照中国-东盟的框架协议和中国与泰国签署的果、蔬协议,进出口水果关税为零,而且泰国的芒果、荔枝、龙眼、菠萝等典型热带水果已形成规模经济,品质优良,成本低,上市时间比广西早1-2月,竞争优势明显。近年来东盟诸国都加大了热带水果对我国的促销活动,越南上下大力发展和扶持热带水果的生产,加大对我国的热带水果市场的占领。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东盟热带水果将大大挤占广西热带水果的国内市场,这无形中将压低广西热带水果价格,果农损失较大。据有关方面的预测,广西仅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五大果类将损失约7亿元,果农人均损失90元。此外,广西海产品、木薯、蔗糖业也将受到泰国较大的冲击。特别是蔗糖业,由于广西甘蔗生产成本比泰国高,食糖成本比泰国高200~400元,中泰食糖关税一旦降为零,如果广西不将甘蔗价格降下来,就将对广西蔗糖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甘蔗价格下降,蔗农就将受到损失。对此,广西必须早做准备。

六、对策分析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广西带来的最大机遇是区位优势的发挥和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扩大,对广西的最大的挑战是广西与东盟国家同类的产业和产品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农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必须从广西的实际出发,紧紧扣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时间表和实质内容,采取积极、切实的措施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切实做好全区上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组织、发动工作

在切实做好区直各部门、各系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研究工作和各 项措施的落实的同时,要组织各市、县学习、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框架内容,研究各市、县应对“早期收获计划”的对策措施,有大宗农产品输出(包括国内外输出)的市、县要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竞争计划和对策措施。

(二)全力推进经广西与东盟国家连接的“国际大通道”建设

发挥区位优势是广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发挥区位优势关键又在于建设形成经广西与东盟国家连接的“国际大通道”。必须在西南出海通道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经广西与东盟国家连接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抓紧做好“十五”和“十一五” 广西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周边省的联系沟通,加快建成我国广大内地经广西与东盟国家连接的“国际大通道”。

(三)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扶持发展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各种措施最终也需通过企业来落实。因此,从政府领导到各个部门,都必须明确以企业为中心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思想认识,制定的各项对策措施都必须是能使企业用得上、落实得了的。同时,要积极调整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积极扶持企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加快对国有外贸专业企业的改革,整合原有的资源,加快发展广西的大型外贸企业集团,拉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调整政府部门的服务方向,适应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外贸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把政府部门的政策、工作服务调整到面向多元化外贸企业的方向上来。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也要贯彻以企业为中心的原则,制定的各 项对策措施必须是能引导、扶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四)努力扩大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

经贸关系的发展扩大是发挥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是广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点。一方面,要跳出广西现有的生产、需求的局限,着眼于我国广大内地的生产与需求,利用区位优势和广西与东盟国家已形成的经贸关系,扩大发展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商贸业务,做大做强广西的对外贸易业。一方面,要根据东盟国家的不同发展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推进经贸关系的扩大。对新加坡等中等发达国家,要积极吸纳其产业资本到广西投资。对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要在努力扩大商贸关系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技术贸易和经济合作。

⒈扩大进出口贸易

⑴积极做好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信息服务。要收集全国以及东盟的贸易数据资料,尽可能地为各类外经贸企业提供对东盟的进出口商情分析信息,引导外经贸企业根据东盟国家的需求组织货源、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针对广西对东盟出口产品的品种少、国别单

一、贸易方式单一等问题,认真研究,找出重点突破的具体措施。协助各类企业扩大对东盟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和培育对东盟有潜在优势的农产品。

⑵努力争取国家对广西的支持和保护。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商务部反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广西农业部分产业所受到的进口冲击和相关的重大问题,争取国家在今后的谈判中给予适当的关注或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特别是热带水果进口的监测预警机制,切实落实检验检疫、原产地保护措施和必要时启动保 障措施的机制。

⑶大力抓扩大出口机遇。在自治区外经贸厅层面:一是积极向商务部争取对广西对外开放工作的支持,打造广西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的国际平台;二是努力争取商务部、财政部增加广西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资助更多的出口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三是做好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进程中有关问题的对策研究和宏观指导。

⑷创造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环境。一是认真研究广西对东盟国家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如争取国家增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东盟市场的开拓工作;二是向商务部反映提高部分优势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继续争取国家给予广西对越出口人民币结汇出口退税的政策;四是建议有关部门降低农产品出口环节的行政性收费总规模。

⒉积极利用外资

⑴针对东盟影响,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提高招商效果方面,要与工业强省和互补性较高的省区联合举办招商活动。在项目推介方面,要继续加强项目按国际标准包装的基础工作,以项目为中心,优先推介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较高、产业链长的项目,增强外商投资信心。在招商方式上,强化网上招商,拓宽广西招商网站的链接能力,增加网上资料的语种范围。在载体建设方面,以北海出口加工区、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各地的物流园区为招商引资的载体,争取多方支持,加快各类园区的基础设施、政策配套和软环境建设。

⑵加快凭祥、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 集资金加快合作区内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信息网络等方面建设,完善合作区服务功能。要强化合作区投资软环境建设,制定税收、土地使用、快速通关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客商发展边境地区出口加工业,全面提升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⑶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一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效率,优化政务环境;二是大力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监督机制;三是配合有关部门清理经济秩序,该落实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该取消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为投资者降低投资成本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四是落实投资环境评议制度。

⑷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努力培育多元化招商主体。对各级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目标责任制,推动各部门相互理解,形成合力;对企业、社团、个人招商活动,通过奖励机制,推动其形成专业化队伍。

第五篇: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1-7-26

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杨 荣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其发展速度缓慢的矛盾来研究湖北省农业发展状况与问题,同时借鉴德国农业改革,结合湖北省农业现状探讨了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德国农业改革;品牌发展;农场

一、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87万人。耕地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湖北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农业发展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是趋于小步前进、较为稳定,但不明显,且相对其他地方如黑龙江、福建等还是相对落后。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不强,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科技水平低

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不但是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但农村大量劳动力(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大多流向了城市。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规范,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六)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但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

(七)没有品牌,龙头企业发展融资能力低、信贷较低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而且此前我们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三、德国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德国对其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

(一)从微观层面看

原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革,产权明晰,经营形式多样。二战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5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仍为农场主个人私有,实行家庭式经营。此后,在社会主义集体运动中,通过建立小型农业合作社,小社并为大社以及按专业建立各种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如种植业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企业,园艺生产企业),使实行家庭式经营的约60万个农场主在集体化运动中从独立经营的私有企业改造为全民的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LPG)。在1990年,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约4700个,但所占有的农用地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96%以上,私有土地仅2.5%,其农业公有化程度已相当高了。因此,两德统一后,德国农业改革主要是围绕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进行的。

1、以“土地归原主”为核心,重新私有化。所谓土地重新私有化是指在农业集体化和建立国营农场过程中被剥夺,无偿或有偿征用的农用土地重新归还土地所有者。

2、允许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存在。在合作社成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相对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主,风险更小,效益更好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综合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由私人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土地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改革的具体办法是:大幅度裁减人员,新的合作社采取土地租赁形式,经土地愿拥有者同意,统一经营;新的合作社成立董事会,监督委员会和经理层等领导班子,按公司制企业动作。

3、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机、厂房、棚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国有土地,使原来均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变为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农业经营组织。

4、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离开农业。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约有四种情况离开了农业:一是部分人分到钱后退休或提前退休;二是部分人转向城市打工;三是就地创办小企业,小作坊,经营二,三产业;四是部分人成为失业者。

5、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协调工业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平衡,并按德西农业化模式对德东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

(二)从中观层面看

为了帮助广大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进入农场,德国政府完善了多层次的各类服务机构,使德东农业逐步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

1、农场主的自治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在各级议会里有代表的机构,是政府与农场主对话的桥梁。

2、半官方半自治组织——农业管理协会。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协调,审批欧盟对德国农场主主要农产品配额的分配与申请。二是监督执行环保,植物分类以及药品,食品,饲料的安全使用。三是对农药,种子,牛奶质量进行检测。四是搞课题研究,推广新品种。

3、非营利机构——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德国政府在对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彻底改造以后,相应改革了原成员每月只交定额保险金就可享受一切福利保险,同时按德西办法建立了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保险的新机制。组建了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农场每年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专用。公司每年向辖区各农场主发放保费表格,由农场主按表格要求向当地税务,银行,法院等机构交纳个人保费。农场主及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这类保险在参保后,国家都有相应的补贴;要求雇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失业保险,自愿参加的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此外,各州还制定有农业冰雹和牲畜,病害保险,都是自愿参加的。

4、农业大专院校德国滨根农学院有2000名在校学生,为适应农业改革和农场主的需要,他们也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并增设了应用信息,生物技术与信息,国际农业贸易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急需的教学课程,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到农场,农业管理部门,外国各相关大学实习一年以上的经历。

5、直接为农场主服务的流通贸易组织随着德东地区农业改革的深入,一批连接市场和农场主的流通批发企业应运而生。

(三)从宏观层面上看

德国政府和各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了职能转变,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从而为德东农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1、压缩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由原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主要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宏观调控,突出了环保,动植物及食品检测,制定各项标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职能,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为行政部门的农业顾问。

2、法律保障在具体实施改革之前,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州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3、政策保障与改革相配套,国家和各州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政策方面,划分土地和财产时机会平等,私有土地可以继承;农场主及经营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卖,出租土地;要求各农场主和投资经营者,必须正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鼓励少用化肥;在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方面,坚持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多样化,确保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财政支持方面,国家对债务的豁免及贷款优惠等。

4、欧盟通过严格的农业政策和规定,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在许多重要领域里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不仅规范了农场主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也保住了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

四、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一)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

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了原有农业生产社较高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过去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规模优势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发扬;大马力,全程化,自动化作业的大型农机具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这些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社在其数量,土地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小型家庭农场和德西小农场的水平。农场管理机制采用公司制,设立董事,对农场的工作部门细分,如:生产部、物流配送部、销售部、策划部、学习与研究部、财务部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公司自己提供保险部门或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职工医保。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

各部门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机协调的农业生产调控体系,制定出各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加强检测,确保质量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和价格稳定。德国政府为了保障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投资,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债务减免,扶持就业等多方面拿出巨资给予倾斜,从而缓解了农业改革过程的阻力和矛盾。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学习德国,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对农牧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

(三)注意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推进农业改革措施和保护农业改革成果

德国在农业改革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通过颁布推行改革的法律法规,增强了重大农业改革的严肃性,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在法律稳定的大环境下,顺利推动改革,有效地防止了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

(四)认真处理好人的问题,尽可能地保护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在财产分配和解决大量事业人员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项改革的推进一定要全面考虑农民和社会的承受力,尽量挖掘各行业的就业潜力,开拓新的就业门路,防止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引起过大震荡,形成不稳定因素和深化改革的阻力。

(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生产项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食品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上的销量在逐年增大,价格高,竞争力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要在这方面很下功夫,政府要在重点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以开发更多的农业经营出口项目,增加农工就业机会,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

(六)转变教育观念

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对我国、对湖北省的重要性,引导高校人才为农业发展作贡献,鼓励在农业方面进行创业。

(七)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农场中人员结构。

(八)农业产品品牌化

我省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和市场优势。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湖北省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九)利用规模优势,发展规模经济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开办私人农场,有效利用闲置土地

私人农场的开办有利于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及土地的规模化、有组织利用,提高效率。这一点就针对了土地分散琐碎华,没有竞争优势而提出的,可以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像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农场可兼营渔业、种植业、禽类等,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2、姚正国等.集聚优势 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3、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下载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分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分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省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推荐]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摘要: 当前台湾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面对台湾农业的成功,本文从其农业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近几年有利于台湾农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分析:中国出境游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分析:中国出境游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业继续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客源国和世界旅游最为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本文通过对大量数据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近年来,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

    世界上农业强国的农业现状以及特点

    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现状和特点调查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给农民在政策、资金......

    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全面

    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学生:颜 璐摘 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及加......

    临沧市农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对策(五篇材料)

    临沧市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摘要】临沧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的优势与劣势,必须对影响临沧农业生态环境的因素作深入的分析,才能对临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提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