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000
《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梦想的真谛
如果可以选择,那么你想成为天才,还是简简单单地当一个普通人?在梦想面前也许我们都会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比别人更加聪明,好让自己可以离梦想更近一步。可你是否想过,天才也有天才的烦恼,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苦难。
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高智商少年的成长烦恼,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音乐家、绘画家、思想家,少时的他们也会有这样的烦恼。电影中的维特斯仅仅只是 一个小少年,这个少年却有着普通孩子没有的烦恼,他失去了快乐和童年的无忧无虑。对音乐的驾驭、成熟的思想与上天赐予的智慧让他超凡脱俗,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小大人。但是他并不为此高兴,“天才”这个称号似乎让他很头疼。他爱音乐,但不想让天赋成为他成长的绊脚石。维特斯只是希望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这对他来说就像一个远大的梦想。
除了主角之外,爷爷当然是个一定要讲一讲的角色。影片中的爷爷扮演的是和维特斯一样充满志向,怀着理想的人。虽然没有实现自己想要当飞行员的梦想,但也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找到了乐趣,并乐观、豁达、积极地生活着。爷爷可以说是影片中的灵魂,看似古怪的爷爷其实话中处处充满了人生中的哲理,很明显爷爷对维特斯的教育意义很重大。
而面对妈妈和爷爷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可不说妈妈对维特斯的母爱,她是个好妈妈,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使这个天才儿子成功。只是迫切性急的教育方式让维特斯感到反感,他不希望自己被禁锢。而懂他的爷爷这种信任式、朋友式的交流教育方法,引导着维特斯走出低谷。梦想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东西,爷爷想成为飞行员、爸爸想成为发明家、同伴想成为摇滚歌手、而妈妈的梦想就是维特斯。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维特斯自己却不明白自己长大后到底想干什么。下不了决定就得先舍弃一些东西,但这并没有让维特斯逃脱命运。最后爷爷幸福的死去,维特斯也领悟到了:顺从着命运勇往直前.这个人生真谛。他也找到了自己久久以来寻找的答案,在影片最后开始了他的钢琴之旅。
片中的结尾也就是开头的画面,维特斯驾着飞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代表着维特斯向梦想飞去。让我深深体会到理想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理想就是方向盘,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没有像维特斯那样有180的高智商,所以上天给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这也就意味我们必须靠加倍的努力和坚持来生活,来成功。
从中也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有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我们和维特斯之间的区别在于,维特斯是各种行业都可以成为精英的人,所以不知道未来该干什么好。而我们对未来一片迷茫所以才不知道将来自己可以干什么,若想成为骨干就必须经过各种磨练。
这便是天才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
现在,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有些东西要天才才可以拥有,但常人的快乐也只有平凡人才会懂,平平凡凡才是真,才是最快乐的。不要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比别人聪明,不要羡慕那些拥有大智慧的天才。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离梦想更近一步。
对于维特斯来说,梦想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来说,梦想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梦想,但很多人都缺少去追求的那份勇气和毅力。有了梦想我们也可以像维特斯一样飞翔在天空之中,有了梦想我们就有了生活的导航。让我们为梦想努力吧!
第二篇:《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
《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
《想飞的钢琴少年》,这片维特不仅是天才,而且饱含智慧,继承了老头超然的睿智,远离父母的市侩和功利。在他看跌股市拿老头的37万养老金去炒股的时候,我竟然得停下电影重新思考期权到底怎么操作挣钱,这么一个小孩,怎能不叫人欣赏和喜欢呢。
这个电影里虽然一直在表现一个天才儿童,但不经意流转过的人物却叫人印象更深,比如少年的伊莎贝尔,一个唱摇滚喝红酒的辣妹;比如慈爱的钢琴家老太婆,不愿见到美好的乐章是被迫演奏的;比如维特受伤出院转学后的新同桌,那个教他击掌握拳示好的敦实小男孩;比如至始至终宽厚仁爱的老头儿。这个小家伙的命运饱受上帝的眷顾,他人生最大的障碍不外乎就是高中生的眼红的绊脚了,其他顺畅得令人嫉妒,就如同他与老头相处的美好时光,旁人只见羡慕,鲜有身体力行。
伊莎贝尔打开了小维特一度腼腆闭塞的内心世界,让小维特见识到了聪明所不能表现的活力,从此种下初恋的甘甜。老太婆让维特意识到自己不能随波逐流于世俗,慢慢的他对钢琴的练习逐步能脱离于母亲的干涉。敦实的小男孩,用自己张扬的大拇指为维特喝彩,让维特找到同龄人的友谊和娱乐,这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跳级生许久来不曾体会的男孩间的感情。至于老头,不仅为维特从小就埋下梦想,还为他指路,给他解压,随着老头丢出去的那顶帽子划过池塘,老头用自己一生的睿智和梦想,陪伴小维特整个缺少同伴而又被厚望重压的童年。特别喜欢维特和爷爷间的祖孙情。中国人有“疼孙不疼子”的传统,莫非老外也同样如此?看得出维特老豆对老头不是很感冒,当然,那深情的拥抱还是承载着殷殷父子情的,但是这两个家伙之间肯定没多少交流。从老头儿的风度和举止看,年轻时候肯定风流倜傥,幽默无比,那套把情书写上天的浪漫手法,显然潜移默化给孙子。老头毫无保留地爱着维特,甚至贡献出自己的所有养老财产,细心聆听呵护着一个天才脆弱的内心和感情,不时指导孙子因为天赋而飘荡得太快的琴声。老头甚至不介意维特是个屠夫或者兽医,唯一期望的,无非就是孙子能够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地成长。而维特也非常操蛋,竟然要处心积虑输棋给爷爷,包括为爷爷的养老金殚精竭虑,嗯,也许这个词用得不恰当,不是殚精竭虑,仅仅小试牛刀。
木工的世界总是充满想象,在回力镖砸碎玻璃的许多年后,在木雕的蝙蝠翅膀已成回忆的时候,祖孙俩其乐融融,终于有机会一块模拟飞行了,我觉得这十多年中浓缩的景象,只有在很久很久之前的文字里才能见到了,比如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片情怀让人非常向往感动。
“这个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当维特在平凡中过日子的时候,我青睐着在上面这些人,特别是老头。我想,天才只是一种姿态,自由才是需要获得尊重的权利,不管孩子年龄大小,不要像维特的父母那样把厚望功利化了。我希望以后对待自己的孩子,不管他(她)愚钝还是聪明,我都能像这些人一样,有趣,相伴,一起玩,又各管各的,尊重彼此身心和时间的支配。交响乐演奏结束,全场真诚热烈的掌声响起,只为那钢琴伴奏,经久不衰,很久没有听到过这么热忱不息的鼓掌了——不管是屏幕内外,所有人,非常热情地表达了对天才的敬意。而在我心里,表达的是一种对人与人间彼此尊重的美好期待。
第三篇:想飞的钢琴少年 观后感
隐形的暴力
——《想飞的钢琴少年》有感
作者:李政林
台湾女歌手张韶涵有一首歌叫《隐形的翅膀》,曾经鼓励了无数的迷茫中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给我们力量,带着我们去自由的天空飞翔。说到飞翔,哪个人孩提时代不曾幻想自己能够飞翔呢?哪个儿童不渴望自己能够早日脱离父母的怀抱去享受自由呢?然而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只能得到父母一句“NO!”。
近日,看到网上关于央视评《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包含大量暴力内容的报道,可见我们国家在暴力检查方面真是明察秋毫,以雪亮的眼睛来减少个别人血量的流失。从各种影片的审查可以知道,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不良思想的影响(暴力、色情等)我们可谓煞费苦心,这无疑是好事。然而民众的眼睛虽是雪亮的,但是眼睛还是有局限性,因为眼睛看不到眼睛本身。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民众能看到显现的暴力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却看不到自己却在制造一场隐形的暴力,让孩子那天生的隐形的翅膀不断饱受摧残,最终羽毛全掉了,想飞也飞不起来了。
天才的钢琴少年维特,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飞翔,也正是这双隐形的翅膀一直支撑着他,让他想方设法去实现。为了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他不惜从楼上跳下去假装失去了他的“超能力”而沦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天才尚且如此愿做普通的梦,那普通孩子更是如此。假如没有父母的逼迫,维特何必要假装呢?
大部分孩子,一出生便成了父母的附属品,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你要这样做!”“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每次孩子反抗时,父母就以这样一句话堵住了孩子的嘴。但是: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想法,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想做什么?在这场隐形的暴力下,孩子默默地承受着伤害,而父母却在孩子“被成长”中获得一种满足感。父母究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自己在别人面前有一种炫耀的资本?“我孩子舞蹈学得特别好,我孩子英语说得特流畅!”于是,父母便让孩子像小丑一样去为大家展示,然后获得他人一句赞美:“你家孩子真棒,你们真会教育孩子”。但却不曾考虑过孩子是自己的意愿,在这种隐形暴力下,孩子选择了沉默。
维特在一次晚会中被迫弹奏了一首钢琴曲,但是他并不喜欢这样,他不想被
别人当做天才而捧着。于是在向钢琴家求学时,钢琴家让他弹奏一首,维特死活不弹,当妈妈说:“就当是为我弹”的时候,他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什么都是为了你!”很多父母认为:你的吃穿用都是我给的,你就得听我的。好像孩子有义务要替父母完成父母的理想愿望,孩子天生就是要为父母而活。我想,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不会这样做的。
我们的家庭教育,不如说是家暴教育,在父母强大的威慑力下,孩子被迫去服从,被迫去做自己本来不想做的事,被迫去长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被父母的奉为教育名言,为了这句名言,逼着孩子们从小学钢琴、武术、英语、数学,而且希望最好18岁能把硕士博士读完,然后跳过青春期直接进中年,最终:30岁退休,40岁与世长辞。所以孩子喜欢玩的,喜欢干的都被禁止,孩子不是孩子,而是一根橡皮条,父母想拉多长就多长。
在看看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更是一种隐形暴力文化之地。前几年还很有可能显性暴力都有。从一进入学校大门起,学生就被各种条条框框给定死了,甚至还要学习各种毫无实际意义的学生守则。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学生只能听老师的,学习科目只能是语数外为主。总之,进入学校三十个人,很有可能出来就成了一个人。古语曰:因材施教。如今我们是根据大人的标准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统一的没有生机的教育。就好像一个矮个子穿着过膝盖的衬衣,教师还满脸微笑地说:真是好看极了!
维特因为不会做一道题,被老师奚落,他反唇相讥:“你知道谁发明了蒸汽机吗?”——“我知道,瓦特。”——“那为什么他老师没有发明?” 在教育过程中,本来是“开口”的教育,却成了“哑巴”,教师成为了权威,学生只能听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就这样,教师成功地用隐形的暴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给压制回去,还拿着一张满分的试卷说:看看这就是我的学生。所有的红勾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道道难以弥补的心灵之血。教材、上课、考试,整齐划一的庞大军队,拿着军刀威慑着爱玩、爱想象的孩子,最终“暴力军团”成功俘获“想象军团”。就这样,孩子成了一堆贴着分数标签的产品,成了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没有了,有的是无心无言无想象的“暴力”教育。
家庭、学校都充斥着“暴力”教育,然而维特在爷爷家却找到了理想的天堂,他们一起做木工,一起为飞翔而设计机翼。甚至最后,凭借自己的经济才能赚了几百万买一个空房子进行钢琴训练。他热爱钢琴,但他不热爱父母让他学习的方式,他热爱学习,但他讨厌“暴力”的教育方式。作为一个天才少年,他的确够
天才,最终,他偷偷走进飞机场,剪短铁锁,走上飞机,发动飞机,在天空中享受那蓝天白云,享受一缕缕的温暖阳光。
每个孩子都是普通的,他需要一个自由的环境自由的成长,没有童年的孩子是悲哀的,在父母压迫下学习的孩子是遗憾的。教育,不是生产产品,不需要提高生产效率,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获得快乐,让他进行自主思考而不是由家长学校代替思考,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并追随自己的梦想。暗箭难防,这枚自己放出去的暗箭父母与学校何时能够防止,我们正在期待。相信有那么一天:所有孩子都能够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翱翔!
第四篇:观《想飞的钢琴少年》有感
观《想飞的钢琴少年》有感
最近看了一部影片《想飞的钢琴少年》,此片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神童的人生故事。
谈谈让我有感触的几个镜头:
1、五岁的维特与爷爷一起做一双蝙蝠的翅膀,在雨天过后的草地上,他穿起翅膀疾走模仿着飞行的样子。爷爷是一个至死都坚持飞行梦想的男人,并在最后死于飞翔。
2、爷爷为维特保守着他依旧是个天才的秘密,并承诺此秘密会在他有生之年不被揭晓。而爷爷死后的一封遗书告诉我们,真正值得骄傲的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家庭彼此热爱。而维特在爷爷死后终于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坚持内心的梦想。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变傻才能逃离。
3、当妈妈带他到女钢琴家的家时,他拒绝弹琴给那个女钢琴家听。妈妈说:“就当是为我而弹。”他说:“为什么总是为了你?”妈妈尴尬而恼火。女钢琴家对他说:“维特,你弹琴不该是为你母亲或是为了我,等你想为音乐演奏时再弹琴,要拥有冷静的理性和热情的心,才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女钢琴家话还没说完,他就冒出了一句:“这就是为何我长大后想当兽医。”孩子的倔强与抗拒心表明他尚未真正懂得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成就美好的前程就看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
整部电影看完,感觉最明显的就是爷爷和妈妈对维特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可否认妈妈海伦是一个好妈妈,但是从她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来看,她心情太迫切了,常常把自已的愿望强加于儿子维特身上,忽略了维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真正需要。她给维特换保姆,甚至牺牲自已的事业全心全意为儿子维特服务,所以当维特从二楼掉下来表现出智力受损的时候,她几乎完全崩溃了;她给维特换钢琴老师也没有征求儿子的意见,忽视了儿子的情感需求,使得维特表现出强烈的逆返心态:他把父母关在门外凭他们如何呼喊就是不开门,只自顾自地弹他的钢琴。爷爷可以说是整个影片的灵魂人物,非常有魅力,对小维特影响很大。爷孙俩的关系更像是亲密的朋友,他们能毫无阻碍的平等的沟通交流。当维特沉默神游的时候,爷爷会以一个成年人的口吻说:“让我猜猜,你恋爱了?”维特马上回答:“才没有呢!不过我知道将来我长大了要娶谁。”爷爷还有一个高明之处就是对维特的信任,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无条件的信任,超越了一个长辈对小辈的信任。
影片结束,我们都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该如何对待孩子呢?我相信,任何孩子,只要找到他的闪光点,“想飞就能飞起来”!
第五篇:观《想飞的钢琴少年》有感2
《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
《想飞的钢琴少年》,片中的维特不仅是天才,而且饱含智慧,继承了老头超然的睿智,远离父母的市侩和功利。
这个电影里虽然一直在表现一个天才儿童,但不经意流转过的人物却叫人印象更深,比如少年的伊莎贝尔,一个唱摇滚喝红酒的辣妹;比如慈爱的钢琴家老太婆,不愿见到美好的乐章是被迫演奏的;比如维特受伤出院转学后的新同桌,那个教他击掌握拳示好的敦实小男孩;比如至始至终宽厚仁爱的老头儿。这个小家伙的命运饱受上帝的眷顾,他人生最大的障碍不外乎就是高中生的眼红的绊脚了,其他顺畅得令人嫉妒,就如同他与老头相处的美好时光,旁人只见羡慕,鲜有身体力行。
伊莎贝尔打开了小维特一度腼腆闭塞的内心世界,让小维特见识到了聪明所不能表现的活力。老太婆让维特意识到自己不能随波逐流于世俗,慢慢的他对钢琴的练习逐步能脱离于母亲的干涉。敦实的小男孩,用自己张扬的大拇指为维特喝彩,让维特找到同龄人的友谊和娱乐,这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跳级生许久来不曾体会的男孩间的感情。至于老头,不仅为维特从小就埋下梦想,还为他指路,给他解压,随着老头丢出去的那顶帽子划过池塘,老头用自己一生的睿智和梦想,陪伴小维特整个缺少同伴而又被厚望重压的童年。维特的父母与这些人物相比较多了几分强制“天才训练”。
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充满尊严的生命存在,他当然是独特的,父母所要做的,并不是把他们改造得如自己所愿的,而是应该“把每一位孩子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给予最适切的关照”。那么,父母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研究孩子,给予“最适切的关照”。就家庭教育而言,让孩子身心健康、一生快乐(当然家长也一定是付出并快乐着)就是最大的成功。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无论是一举成功的高考状元、一帆风顺的天之骄子,还是遭遇挫折而发奋再图的自励学生,„„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中,家长始终保持着平和心态,顺应而不是强制,支持而不是包办,要求而不是强求。那些走向成功的孩子并非只是埋首课业,置身题海,反而是有好多时间用来读书、上网、旅游、运动,甚至打游戏机。于是我们看到了会写诗、能填词谱曲,弹奏吉他,编写小品、相声,数理化都获得过奥林匹克竞赛奖的清华新生„„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不只是其自身的天赋,更多的是缘于家长正确的教育观。正如一位母亲所言:“我们只是教育孩子认真做事,做个诚实、善良的人,其他的没有要求。人生快乐最重要,没有了快乐,成功也没有意义”。这就牵扯出一个原则问题—我们当以什么样的理念支撑我们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