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影评

时间:2019-05-14 21: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迷雾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迷雾影评》。

第一篇:迷雾影评

《迷雾》影评

有什么比亲手结束自己儿子的生命来得更加残酷。

有什么比真实更加绝望。

这不仅仅是一本视觉片。它留给我们的,是连时间也不能消融的震撼。它写了一个巨大的讽刺,而这讽刺只当帷幕落下才能从头到尾的通透。明白后,又陷入另一种绝境,你难以自拔,你深陷其中,你只是不懂世界怎么成了这样。

白色迷雾包围了整个超市。对他们来说,不只是那几百坪的面积。是世界,是背在他们身上心上的整个希望。不知名的女配心中只有她的孩子,血腥的味道她似乎嗅不到。当她期待地寻求陪同的时候,安静原来能这么伤人。这能怪谁,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因为我们毫无关联,所以注定孤独。于是,她毅然走出了唯一的保护层,只身一人走向绝望。

夜晚,人们无处藏身。小小的超市,脆弱的玻璃外墙能挡住什么。受伤,也是在所难免。男主能够那么勇敢地为别人去找药品。在那些可怕的东西面前,他都不曾低头,只有最后,在绝望的眼皮底下,他败倒了。为什么神神叨叨的卡莫迪夫人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甚至,成为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撑。怎么,信仰竟是这样简单的事情。

不是所有事情努力了就有好结果,不是所有事情坚持到底就会胜利,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只能背着遗憾苟且偷生。也许一辈子,也就是这样。

当我重温此片。男主无数遍come on过后。悲壮的背景音牢牢扣住我的心,鸡皮疙瘩再次泛起。没有人可以说他不被震撼。同样是绝望,我想他宁可是前者,真实往往比未知来的更可怕。你连幻想的机会都没。史蒂芬金明显偏爱了《肖申克》,他将希望留给了安迪,将绝望留在了这里。

男主跪倒在地。“They are dead”。没有人会懂他如此悲怆是为了什么。又有谁会知道他们曾为生存做了多大的努力,到头来只是一场笑话。甚至不如那些在超市迷信的人们,那些等死而无所动的人。原来。他们离希望如此之近。我们不能说要是军队来的早一点就好了,要是开枪晚一点就好了。事实本是如此,没有所谓的早晚。不可能所有事都等你准备好了再来。信念,之于我们,到底什么什么样的存在。

而车中最后的四人真的是死于子弹吗。

当救赎来临,看到不知名女配再次出现。我毫不怀疑的认为。他们,死于绝望。

深深。深深的绝望。那时候。什么信仰才值得人依赖呢。或许他们的信仰远不够坚定。又或者是,他们一开始就是错的。不该坚持,不该勇敢,不该去奢求最后的希望„„

听着男主角痛彻心扉的咆哮声,似乎听到那信仰在风中,渐行渐远„„

第二篇:迷雾影评

该片的现实色彩非常浓厚,对人性、宗教、科学和政治的剖析更是淋漓尽致。是的,这部电影的重点并不是迷雾中的异形,而是面临迷雾威胁的人们,或者说,电影要讲述的正是人性和现实的迷雾。

从电影的开头——剧烈的暴风雨将异常的迷雾带到小镇,雨后迷雾的静谧和人们对食物储备和房屋修整的焦躁形成了诡异的对比,一种潜在的威胁便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蔓延。紧接着,包括男主人公Norton和他儿子在内的从四面八方来镇上采购食物的人们便因爆炸声和声称被迷雾中的“the thing”袭击的老人带来的惊吓而被困在超市。于是,在这特殊背景下,具备水、电、食物、生活物资的超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型社会。而超市中形形色色的人,也随着恐怖威胁的发展逐步产生人性的分化:以男主人公Norton为代表的理智派和以Camody夫人(也就是后来被观众称为“神婆”的女人)为代表的狂热邪教派。

作为人类,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艰难跋涉,终由食肉嗜血的原始社会来到了具有法律和秩序的文明世界,我们作为一个物种(species)有生俱来的本性也得到合理的约束。而电影正是把人从文明世界抽离,放在了一个与原始社会无异、没有法律、秩序、政治和宗教的特殊环境,人性的试炼也就显得十分自然而具有爆发力。

首先,神婆趁着恐怖的加剧开始宣扬疯狂的末日审判思想。超市那单薄的玻璃墙外无尽的恐怖和越来越多的人死去的事实将人们的神经紧绷,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理性思考,成了原始的、无助的物种。毕竟,人们太需要秩序了!黑人律师一角的设置也正是冲着这点。作为一名律师,他习惯证据、秩序和法律,而神婆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里没有法庭”。他敏锐地觉察出这个超市性质的转变,因而带着笑队伍出走以寻求可靠的、看得见的支援。电影并没有交代这支小队伍最终是否得救,但根据黑人律师的性格和Norton后来开车出逃时看见的遍地横尸的景象,可以推断他们很可能都死了。此时,从神婆口中说出的 “血偿”、“地狱”、“救赎”等词语就变得极具煽动力。可以说,此时此刻,神婆是这个小型原始社会出现的第一个领袖形象,她极端的言论和表情向处在人性迷雾中的人们抛来一根根充满诱惑和希望的稻草,她的形象渐渐高大起来,像这沉浮的迷茫大海中的一块可靠的丰碑,恐惧和狂热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挤上去,却忘了,丰碑不是救命的诺亚方舟,它只是一块石头,而石头,必会沉入海底。我们知道,末日审判的思想虽然出现在《旧约》中,但它并不是基督教义的重点,更别提那些“报复”、“血偿”的思想了,基督教宣扬的是爱和忏悔,是宽恕和忍耐。因而,很明显的,神婆宣扬的所谓基督教,其实是属于她一个人的邪教,宗教这她这里已经偏离了初衷,变成了对人性的利用和驾驭。这从她的许多表现可以看出。比如,她偷偷地在厕所祈祷时说到“他们并不是坏人”,又马上改口道“他们并不全是坏人”,最后又自顾承认“是的,他们中的有些人是可以带走的„„”。由此可以看出神婆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平等而博爱的,而是透着偏见和仇恨。又比如,神婆说道“我们的神是苛刻的爱报复的神„„”、“没有人敢反驳上帝的旨意”,而当理智派中的那个女人反驳她时,她马上将手中的物品重重地朝那个女人掷去。由此可见,神婆的邪教不是宽恕和忍耐的,恰恰相反,是专制和残忍的。

有趣的是,神婆并不是狂热派中唯一突出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个变化发展更让人震撼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狂热的信众。信众是电影中变化最大的形象,由一开始的恐惧无助,到对神婆的半信半疑,再到比神婆更狂热地渴望救赎,他们经历的是从迷茫到癫狂的道路。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神婆带领着疯狂的信众声讨那个士兵时,神婆仅仅是用言语指责,而信众则蜂拥而上对士兵拳打脚踢,当一个愤怒的信众将刀子捅进士兵的腹部,神婆惊恐地捂住了嘴!

如果说群殴士兵是神婆的意愿,那么将士兵杀死绝不是神婆意料之中的,显然信众的狂热已超出了神婆的想象范围。也正是这一刻,信众在邪教的力量场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就是人性的迷雾的力量!人们被它剥得一丝不挂,不得不匆忙随意地拉扯来最近的遮羞布并为此庆幸不已,谁又会在意遮羞布的款式是否时髦!若一个人犯了错误,那么他不可饶恕;若所有人都在犯那个错误,那么错误不再是错误!

不过,迷雾中的人性也并非全是消极的,以男主人公Norton为代表的理智派就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善良、理性、勇敢的一面。

一开始在人们还不知道迷雾中危险的可靠性时,Norton出于安全考虑阻止几个工人指挥男孩到仓库外修理发电机却遭到嘲笑和警告,但当男孩被触腕盘住的时候,最先伸出援手的恰恰是被嘲笑为胆小的Norton。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比的手法在电影中得到多次运用,它使人物潜在的性格层面显得更具震撼力。例如,戴眼镜的矮小收银员是个外表不起眼的角色,在工作时只会埋头收钱、找钱、装袋,在被上司训斥时也表现出看似懦弱的冷静。但当人们为不知如何使用唯一的手枪发愁时,他站了出来并公开了他曾是94年加州定点射击冠军的身份,矮小懦弱的外表和惊人的射击能力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他后来面对危险的镇静出色表现也的确不负众望。这似乎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有才智的人往往不露锋芒,这是古老的东方文明推崇的人性品质之一。而这位矮小的收银员为这种人性品质作了一次更加完整的诠释,那便是,锋芒不露则矣,剑一出鞘,必将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利他的作用。这样的冷静、理智、勇敢和忍耐,难道不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吗?所以,同处“原始社会”中,一个人能够拨开人性的恐怖迷雾,沉着地静守心中的澄澈与勇气,这样的人性光辉着实令人感动!

迷雾中的另一种人性光辉则体现在以Norton为代表的理智派队伍的两次出走中。第一次出走发生在异形袭击超市的第二天——可怕的怪虫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有一个严重烧伤的人生命危在旦夕,急需磺胺嘧啶银。Norton决定冒险到隔壁的药店取药以挽救这个病人的生命。异形种类越来越多,超市遭受到的攻击也越来越严重,身边又不断出现因心理崩溃而自杀或发疯的人,Norton比我们更清楚,这次出走所将面临的危险系数远远大于之前几次。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迅速并且坚定地与队友讨论好出走计划,勇敢又小心翼翼地走进了迷雾里。尽管药店确实已被异形洗劫,寄生蜘蛛和新型的怪物夺取了队伍一半成员的生命,Norton一群人还是奋战到底,完成了对朋友的最后救赎。电影并没有交代那个烧伤的人最终是否得救,因为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处在迷雾中的被剥离了文明的原始人类并没有完全丧失理智,美好人性中的坚强和勇敢发出极具穿透力的耀眼白光,为他们驱散迷雾,开辟道路,尽管这白光只属于少数人。第二次出走,也就是最后的逃亡,是最让人屏住呼吸、提心吊胆的片段。此时,超市这个原始社会的邪教力量已经占据了主导,“赎罪”、“血偿”等思想像数不尽赶不走的蛆虫一样侵蚀着人的精神。Norton发现,不过再不逃离,将会有更多的人被迷雾遮蔽双眼,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沦为令人悲哀的原始物种。于是,理智派在仓库作了最后一次密谋,这场谈话也最正面地揭示了电影的核心。金发女人始终坚信“人本质上是善良的、正派的”,而神枪手收银员把人称为“物种”,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房间里存在多于两个以上的人,互相想置对方于死地,你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发明政治和宗教?”正如前面提到的,原始社会中,人只是作为一个物种存在,当这个物种面临某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是积极力量,也可以是消极力量)时,政治和宗教便应运而生,成了控制精神的强大力量。宗教和政治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仅仅是特殊环境的特殊产物,仅仅是一种工具。当工具的使用者是积极力量,那么,或许房间里的人会坐下来友好相处,这

小小的和平兴许还会发展成“我们用生命写成的誓言,并将晴朗共和国的天”式的坚定和团结。但当工具的使用者是消极力量,那么,过程或急或缓,房间里的人毫无疑问地会走向消亡,类似于“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疯狂口号也会此起彼伏。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人性的迷雾是多么可怕!明明是你我都有的白纸,偏偏走过时光,你带来一幅动人的江南美景,我却只剩破旧肮脏的灰烬!最终,包括Norton在内的五个人安全地上了车。当汽车载着这五个坚强勇敢的人缓缓经过超市门前,凄凉的配乐衬出了超市里的人复杂的表情——巨大的震惊透着隐隐的懊悔。我猜他们或许在恍惚间看到了那原本属于自己的美好人性,又对这人性像Norton的汽车一样缓缓逝去感到无可奈何。Norton几个人让我们看到了原始社会环境下人性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接近理想、更为美好的可能。

谈到成功出走的Norton几人,就无可避免地要说说电影那引起巨大争议的、出乎人意料的结局。回想自己当时的观感,印象最深的除了神婆,剩下的就是这令人无限遗憾和痛惜的结局,特别是Norton呆滞地看着一辆辆装甲车缓缓从身边开过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连仅存的一点点精神支撑也被那装甲车残忍彻底地撞毁,当跪倒在地的他因为崩溃而发出最后一声咆哮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揪心的痛苦。电影在上一刻一点点堆积起来的希望在最后突然瓦解,让许多观众不知所措,这就好像突然给好不容易坚持把这“无聊幼稚”的恐怖片看完的观众一巴掌,自然让对大团圆结局心怀期待的观众愤怒不已。而导演让代表政府的装甲车象征绝对的拯救力量,让之前对没有限度地做科研试验的政府的讽刺和抨击显得不伦不类,这又让决定耐心把这部片当作社会现实人伦电影来看的观众感觉不知所云。的确,这部电影涉及了人性、政治、宗教、科学多个母题,但在导演的处理下,各个母题相互关联又界限清晰,而结局看似出现的主题混乱,在我的理解下,其实是导演引入另一个母题,那就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讨论的“命运”。这部电影中对命运的诠释具有典型的西方悲剧主义色彩。从希腊神话中的最终被儿子俄底浦斯杀死的国王,到莎翁笔下无数经典的悲剧人物,似乎当事人怎么努力,最终仍被一双无形的手推回原有的终点。《雷雨》中的鲁侍萍也喊出我们十分熟悉的那句话:“是命,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而受西方文学思想影响较深的曹禺先生更是直接揭示剧本中存在第九个人物,那就是“命运”。“命运”在西方人的潜在定义里似乎除了“不可更改”外,还有“残酷”、“悲惨”等偏消极的意味。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命运”是两个词,“命”代表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一部分,“运”则代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更改变化的一部分。《了凡四训》这一经典就传递着 “改运”的思想。换句话说,Norton是被“命”推向崩溃,如果Norton针对铭印法则采取正确相应的措施,或许可以改运,从而逃过一劫。我觉得,消极的悲剧主义或许更具美感,积极的改运思想却更能鼓舞人的心灵。毕竟电影只是电影,离开电影,我们对生活多些积极也许会更好。

电影的另一大主题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宗教与科学一直势不两立。尤其是在西方,从中世纪以来,以哥白尼最为典型的宗教和科学斗争的牺牲品不计其数。虽然随着时代发展,一方面,宗教在西方(中国的情况比较严峻,这个下文会提到)的定位已经渐渐演变成一种不强迫、无公害的、模糊美好的“信仰”的存在;另一方面,科学则迅猛发展,各类实验层出不穷,势头明显超过宗教。总体来说,两者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静。于是,电影选择打破了这表面的宁静,用极端的环境条件把这一对斗争带了出来。我们看到,在电影中,政府没有限度地做秘密实验导致迷雾异形的产生,给人民带来可怕的灾难;神婆领导下的宗教狂热无度、偏激反常,导致一部分的人的精神灭亡和肉体损伤。显然,无论是无度、无敬畏的科研还是过度狂热、过度紧张的信仰都不是好的选择。那么,宗教和科学到底为什么会斗争不休?我们要注重宗教还是注重科学?宗教和科学要保持什么样的关系状态才是最合适的?在这里,我要借用余老师在《做人之道》中的观点作答:科学和宗教在许

多方面是共通的。科学和宗教二者都在探求真理,不存在谁对谁错,不能相互否定。“按道家的说法,人是宇宙的缩影,因此,人如果把自身搞明白了,也等于把宇宙搞明白了。这跟现代的全息学的认识是一致的。如现代的医学,只要查你的一滴血,你全身任何一个部位有病变都能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的科学并不发达,但现在发现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浅薄,尤其在天文学上达到的成就连现在的科学界都感到震惊。„„本性的认识达到极点便等于掌握了宇宙间所有的知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当人的感官延伸到极点时,这种通过外求得来的知识也能转化为智慧。„„先天性知和后天识知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互为表里,又能相互转化。所以关键不在学什么,而在于不断深入地学下去,学透了,两极就能相会,科学与宗教、唯心与唯物都能得到统一。”因此,宗教与科学两者之所以势不两立,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两者的求知方式是相反的——前者为本性认知,后者为感官识知。宗教与科学两者的关系就好比人的精神系统和肉体系统一样,保持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状态。“科学的本性是重智不重仁,注重智力开发,却不注重培育灵性,注重感官享受,却不知怎样获得精神满足。这跟科学的天职——为我们的肉身服务有关,因为我们人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因此,人在本性上既需要宗教以求得精神满足,又需要科学以求得感官满足。宗教是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消亡的,相反,科学愈发达,人们便愈需要宗教。”纵观当今世界,往往是科学压倒宗教,肉体压倒精神。经济不断发展,物质不断丰富,人的内心痛苦却越来越重。科技经济发达的日本在心理学领域同样处于前列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所幸人们对这个问题已有所认识。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开会时得出一个观点:21世纪人类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然而,反观当今中国,作为儒学和佛学两种智慧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地的中国,经过五四反孔、文革等文化浩劫,智慧的传统文化已经断层,为科研和经济奔疲劳累的人们就像漂在水面上无根的浮萍,没有依靠,忙碌不堪。实在令人感慨和惋惜!

写到这里,思绪万千。《迷雾》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到自己。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迷雾。迷雾里面是什么,我们谁都不知道,或许我们所能做的便是

关于电影结局的讨论

电影最后,最有英雄派头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误杀亲子不是偶然的。因为电影的主题不是讲惊悚故事,而是反思,是人类的自嘲:我们其实很无知,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能吓得我们丧失人性。表面看起来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静和智慧。但其实他跟那些缺陷明显的人并无本质区别。汽油用尽时他开始数子弹,数完不久就杀人了。为什么那么快?就算他们确实只剩下死路一条,为什么不等到饿得支撑不了或是猛兽来袭时再动手呢,那样哪怕还是会死,至少可以多活一会呀?多一会就多一份希望,这不正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跑出来追求的希望吗?但他还是动手了,别人死于他的信仰危机。

人与人之间,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只是我们信仰的东西不同罢了。剧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别人的(这个别人包括除自己之外的一切力量)。一般状态下,我们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自我的国家。于是当灭顶之灾从天而降时,人们最初的反应还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邻居带着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当死亡面目狰狞地接踵而至时,人们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开始把希望寄托给别人,听凭别人为自己的生命做主。疯婆子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组织。正如那个威猛爷爷所说的:“你只要能把人吓到一定程度,让他们干什么都行,他们会投靠任何能

给出解决办法的人或东西。”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蓝领工人,一开始他自信满满,在和男主角争辩该不该出去修排气扇时还趾高气扬。被吓得半死之后立刻对男主角唯唯诺诺,不仅因为他错了,还因为他觉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来恨不得要暴扁疯婆子,去药店被吓到极致之后却成为她最忠实的走狗。他就这样从听命于自己的意志,到听命于男主角,最终听命于貌似可以救他的疯婆子。(ps:我觉得虫子不咬她是因为连虫子都嫌弃她)而与他相对的,男主角始终信仰的都是自己,虽然挑战应接不暇,死亡阴云难散,但他始终积极主动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营救别人,商量计划,安抚弱者还是对付疯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当有一部分群众支持和信仰他,他就会产生一种模糊的安全感,认为对于命运他并不是毫无控制权,对于灾难他不是毫无还手之力。他的这种安全感给他一种潜在的希望,也给观众一种潜在的希望,于是我们把赌注押在他身上,赌他会是最后胜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这种信仰也是偏狭的。如果说信仰他人算软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么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么的明智。信仰疯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论是软弱还是歇斯底里,在疯婆子被枪毙时(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后的依靠,他们看着在迷雾中渐渐消失的汽车除了发呆还是发呆。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粮绝弹未尽时迎来了真正的信仰危机,没有问题让他解决,没有人让他救护,没有怪兽给他打,他一直用来对抗恐惧和绝望的那点点安全感和自以为拥有的控制权消失了,他作为其他四个人的依靠,首先崩溃,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很绅士地把子弹让给人家用,从这点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国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义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国这两年的电影讽刺得正是国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从911之后美国人就开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击英雄主义的电影。就是因为美国人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爱充英雄,自以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窝,他怎么能不怀疑自己有问题呢。这部影片的打击的就是人类的自以为是,你以为人类知识多吧?我给你没见过的看看。你以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让你连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为你高度文明吧?我让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蛮。你以为你科技发达吧?我让科学家造个地狱出来!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切都被践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为所有人中最惨的。他的绝望和悔恨超过所有人。唉!这对美国人当下的心情是多么好的写照啊!

而那个为了孩子以死犯险的母亲为什么能逃过此劫?怪兽对中年妇女木有兴趣?不是,是因为导演想说:信仰别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对恐惧的本能,比动物高级不了多少。只有信仰爱,在爱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类中最高级的,才配享受奇迹。

守着内心的清澈、勇敢、挚诚以及所有美好,走出迷雾。

第三篇:《迷雾影评》

比牺牲更伟大

《迷雾》之所以是部好电影,不是因为它的科幻题材,不是因为它的拍摄技巧,不是因为它的人物刻画,完全在于精巧绝伦的结局安排。

《迷雾》这部电影说实话,在看到结局之前,虽不能称之为拍得烂,但绝对算不上出彩,对于一部科幻惊悚片来说,一直平平淡淡,中规中矩。

可能影片前半部分的目的仅仅是营造一种绝望的氛围——被未知迷雾中的各种恐怖怪物袭击,目睹众人惨死的模样等。

当男主人公开车带着一车加自己五个人一起,包括他的儿子。绝望得开到车子无油,手上的枪还剩下4发子弹。而车子并没有开出那团迷雾,这团迷雾还要多久才能走出也依然是个未知数。车上所有绝望的人都几近崩溃,这种压抑的恐惧,让活着的人苦痛无边,还不如一死来的痛快,总比被怪物吃掉好得多。

可问题来了,车上5个人,只有4发子弹。男主人公却说他有办法。

随着4声枪响,车上传出男主人公的难以形容的哭声。他选择让身边的人解脱,留下自己孤独地面对一切。

有的时候,活着的人更加苦痛,有的时候,活着比牺牲更伟大。

本想故事应该就这么英雄式的结束了,很好,很震撼,很有人性的魅力,很能升华整个影片,这样的结局,已注定影片的成功。

然而,这不是故事的结尾,故事情节骤然一转——男主人公无比绝望的走出车门,等待难以想象的死亡。

可是他却隐约听到一些声音,接着浓雾开始散去,从他们原本开车来的路上渐渐散去。军队开着装甲车,军人拿着喷火器一路开来,车上载着许多获救的人……

如果当时没有开车尝试离开这团迷雾,那么现在一车人应该已经获救。

可是这样一来,车上4个人的死,又算什么?自己活了下来,又算什么?自己到底是解脱了他们的救世主,还是亲手杀死他们的凶手?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悲情的科幻惊悚片。

第四篇:迷雾影评 陆雅健1213139

迷雾

刚看这部名叫做《迷雾》的电影,我觉得很无聊,没有什么让我着迷的,但是等我看完之后,我沉思了很久,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原来人性真的很难,在灾难面前恐怕人人只想这自己,别人的利益根本不关心。

我始终认为好的作品都会引起人思考的,因为它处处都折射着现实,处处都包含着人性。《迷雾》中的怪物不过是个隐喻,国家机器一旦失去控制不一样会变成吞噬人民的怪兽“利维坦”吗?所以灾难其实离我们很近,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非常现实了:假如面对这样的浩劫,你会如何选择?

其实考虑这个问题很痛苦,不论把自己置于哪个角色之下,内心的拷问和真相的逼迫都会让我坐立不安。现实的角落往往让人目不忍视,“人性本善”的论调有时候看起来太过虚弱。你可以说这是我在和平时期知识分子式的胡乱臆想,但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其实就是一部血泪史,其间不为人知的代价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异类作品。

《迷雾》,没有任何出口,也决计无法解脱。

我觉得导演并非在刻意的反主流,每一处出人意料虽然和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相悖,但并无斧凿的痕迹。《迷雾》其实是在探讨一种可能性,因为这种可能性基于幽深的人性,所以才显得真假莫辩、才让作为人类本身的我们无法释怀。

故事发生在一个很平常很安静的小镇,不平常的是离小镇不远处的岛上军方的神秘驻地。如影片开头笼罩其上的那团雾一样,潜伏着某种不可测的危机。

飓风过后,David带着儿子来到超市采购,超市里挤满了同样前来采购的镇上居民。同样在这的还有他的邻居,一个黑人律师。可以看得出这位律师在镇上过得不太顺心,这从他颇具敌意的眼神可以看得出,但David一系列善意的举动貌似让他们紧张的关系有所缓解,他甚至为David开车载他而道谢。

于是便有了儿子和David之间的这段对话:

“你和Norton先生现在是朋友了吗?”

“说朋友可能有点夸张”

“我想你们之间不再互相讨厌了。”

“应该是吧,这是个好开头啊。”

遗憾的是这只是David和我们善意的臆想罢了,这点好转的端倪成为他们之间最后的和谐。面对接下来的灾难,一切友好都显得那么脆弱。

平静被嘶喊划破,一个满面鲜血的老人从远处奔来。在他惊慌失措的恐怖描述中,警报声起,迷雾袭来,世界瞬间变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块。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未知的恐惧笼罩在了每个人的心头,雾中到底藏着什么东西?笃信上帝的一位夫人这时候带着耐人玩味的表情说了一句:是死神,死神来了。

自此,人们孤立无援的境地基本确立。而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居的规律,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不同倒向也使得帮派的划分渐渐清晰起来,每个帮派的领导人已经悉数登场

有神派,无神派和自然神派。

必须一提的是,在超市所有的人群中,有三个人是独立于各帮派的,他们是驻守在神秘小岛上的军人。在David他们的反复追问下,其中一个人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军方

在小岛上实验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了一个通向平行世界的大洞,于是伴随着大雾,那边的生物倾巢而出。悔恨愧疚,恐惧痛苦,此刻他们面临的窘迫可能要比所有人加起来的还要强烈,以至于其中两个人无法承受而上吊自尽。但是无论如何,灾难已经发生,结果无法挽回。

但是民愤在宗教狂热的渲染下,终于被放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这是一部恐怖片,为了增加人们的恐惧,在梦魇中令人战栗的昆虫变大后来到了现实之中。所以人们看到了各种各样丑陋怪物,看到了各种各样悲惨的死法。

但是,我想说,这只是让人头皮发麻的最表层的恐怖,真正的恐怖源于人性,也归于人性。

有神论派的一个信徒向魔鬼夫人报告了自己发现的关于军方的秘密,于是这位夫人最终无耻而无畏的点燃了连接人们愤怒的脆弱神经导火索。她最终还是亲手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让人们在疯狂中踏入了人类在几千年来企图用文明不断包裹起来的原始心灵禁区。一旦打开,一切无法挽回。那一刻,人重新变成了动物,主宰他们的,没有理性,只是疯狂。

那位可怜的士兵,被迎面而来的人捅了两刀。然后在女巫的指引下,被疯狂拥蹙的群众,抬出了弱小生命所能受到庇护的最后地方。

那一刻,我想到了古代的某种仪式,用生命祭祀神灵,把同胞视为无物!当那位士兵哭泣着说出“求你了”之后,在他被巨大的怪物突然扯走留下那个控诉的血手印之后,“怪物,今晚将会远离我们…..”随着女巫预言式的话语,浮现在那个最虔诚的信徒脸上的,警示鬼魅般的笑容。这个笑容让我不寒而栗。

很多人认为这是作者和导演对政治和宗教的一段影射。确实,人类历史上相似的情形始终像个幽灵般潜伏在阴影中,不时的跳出来嘲弄人类的文明。

烧死被视为宗教异端分子布鲁诺的教徒们,被希特勒蛊惑后参与屠杀犹太人的德国人民,再近一点,在文革中疯狂的红士兵们。失去理性的控制而为某种极端思维控制的人们,与其说变得盲目,不如说回到了那个嗜血的年代。政治和宗教不过是人类的文化外衣,它们的产生恐怕也是基于对人性恶的一面的最大程度的预测。所以我觉得,史蒂芬·金想引起人们深思的恐怕并非是政治和宗教,而是远比它们要幽深的人性。

经历了这场暴风骤雨之后,那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显然让人无法接受了。导演究竟要做什么?最初走进迷雾的那个妇人却最终活了下来,她意味深长的眼神,是怜悯还是嘲讽?

迷雾散尽,却没有出口。

任何灾难都有可能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边发生,在这样的浩劫面前,人类渺小的可怜。求生的欲望会催生我们的勇气,恐惧的心境也会消磨我的希望。所以这样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英雄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在有限的能力下向生存的希望靠近。他们有这样的素质,他们的心底会不断的涌出惊人的能量。但是,英雄不过是一个称号,他们也是人,是人就不会完美。所以孩子们需要打一架来发泄,所以,David会在最后的一刻彻底崩溃、仰天长啸。

他们的内心到底承担了多少东西我们无法估量。最终的悲惨也让我们目不忍视。但是,这些并没有否定,在任何时刻,文明都需要英雄。

我时常会把自己置于这种灾难之中,我时常会问自己在那种情形下,我是否有能力站出来,做那个文明都需要的英雄。

我不敢说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带领众人面对未知的恐惧。

但是我会是小职员Ollie,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David,即使在离开店之后被怪物一口吞掉,也再所不惜。

第五篇:关于《迷雾》

关于《迷雾》

假若是你,被困在那迷雾之中,你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有的电影本不算是恐怖片,但却能给人的心灵带来超越恐怖片的震颤。《迷雾》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迷雾所打破,没有人知道雾里藏着什么怪物,只知道每一次抗争,都有人倒在那怪物的魔爪下。于是这么些人只能退守在小超市里,然后是不同人的不同反应——自杀、抗争、祈祷、落井下石。我一直在想,假如我也是被困的人之一,我会是什么样的反应?我不敢想下去。

人的恐惧来自于未知,来自于死亡。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着每一次情形的冲击,他究竟能承受多少?影片的最后,男主角绝望中杀光其余四人,想等待怪物结束自己,最后却等来了迷雾散尽和救援部队的装甲车。无法想象当时男主角的心理,他亲手杀死的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人绝望到崩溃才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罢。

其实我最想说的还是关于人性的思考。

我们的确处于一个文明社会,我们都相信人性本身应该是善良的,可是,我想起影片中奥利所言“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从跟本上是愚蠢的。如果房间里多于两个人,我们就会选择立场,然后想方设法置对方与死地”或许平常我们将这样的人性掩盖得很深,但当我们遇到像影片里那样绝望的情况时,或许我们真的都会这么做。这也是卡莫迪

夫人为什么能在超市人群里树立起威望的原因,人们想找一个队去站,想找一个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恐惧,想找出人来死,而让自己生存。我想,人性或许就是那个在关键时候让你抛弃少数人的东西吧。

我还想说,卡莫迪夫人其实很多话也是对的。人类在发展进化的过程当中,改造了太多自然,做了太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受到自然的惩罚也是正常的。所以,我觉得人类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值得用经济的利益来换取自然的毁坏?或许我们真的很多地方做得不对。

下载迷雾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迷雾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迷雾观后感

    纵观了一下影片,基本是两个极端,很有争议的一部影片,也许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吧。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大家能在看一遍电影,你肯定有不一样的发现,因为这部影片其......

    迷雾观后感[精选5篇]

    《迷雾》观后感迷雾是由美国恐怖惊悚大师史蒂芬·金热门小说改编而成的。讲诉的是漫天迷雾的一个小镇上,主人公大卫和他儿子以及社区的一些人被困在了一个超市里。随着一个老......

    迷雾围城读后感

    [迷雾围城读后感]“荒烟蔓草的年代,权势江山面前,是否还有爱情的一席之地?” 看到封面上的这句话时,我以为《迷雾围城》会给出的答案是:没有,迷雾围城读后感。如同慕容沣对静琬......

    迷雾观后感(5篇)

    迷雾观后感不管可不可信,影片就设了一个背景,被困在超市里的很多人,外面大雾还有可怕的怪兽。超市里面还有改革者和试图开展一个宗教的女人。最后挺有意思的,把孩子都杀了最后发......

    迷雾围城读后感

    “荒烟蔓草的年代,权势江山面前,是否还有爱情的一席之地?” 看到封面上的这句话时,我以为《迷雾围城》会给出的答案是:没有,迷雾围城读后感。如同慕容沣对静琬,如同李承鄞对小枫,不......

    电影迷雾观后感

    迷雾 直入正题。 首先整部影片的线索是:一场大雾。也可以看做是整部影片的最大的道具。恐怖片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要让观众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虚无带来的无法掌控的,无法感知的恐......

    作文穿过迷雾(实用11篇)

    篇1:穿过迷雾作文迷茫时,坚定地对自己说,再试一次,就会成功。――题记时间倒转,回到初三刚刚开学时,由于学习任务不断的加重和学习内容不断的加深,身上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糟糕的......

    迷雾的早晨诗歌

    天,已经亮了东边的晨阳如少女般,害羞的躲在闺房大地披上了一件灰色的衬衫奇异的峰峦也开始了隐身只听见河流的急促声,却不知河流的真容鸟儿的鸣叫停留在原地,它可不想越进迷魂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