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芦墟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2010年——2011年第二学期)
芦墟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2010年——2011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吴江市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和学校教科研计划,围绕教研室“四项工程”,以“三个进一步”为重点,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在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芦墟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2010年——2011年第二学期)。继续发挥吴江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研究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工作目标:1.加强学习,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研究,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活动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强化对教师的指导。2.关注评价,开展以现场观察、学生座谈相结合的督查评价,促使活动有效开展。3.实现整合,将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学校特色建设及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4.注重资料的积累与成果的收集,丰富学校课程资源。
三、工作重点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依托市教研室,充分发挥市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和学科研究中心各成员的力量,以“生态教育”为理念,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有效化,实现“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快乐地教”。
1、加强学习研讨(1)继续组织对全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校本课程的目标,理念,标准,教学建议,评价体系建设;要求执教老师积累资料,认真整理所执教的校本课程原始资料,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体会与问题等内容,在学期末以电子文稿的形式上交到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芦墟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2010年——2011年第二学期)》。(2)组织教师学习教研室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案例集》,并根据实际有效借鉴,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指导模式。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自身的研究,写好研究性的文章,积极向有关杂志和报纸投稿。
2、加强课程管理落实课程的三级计划。根据学校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落实教师和课时,认真制订好本学期实施计划。同时,要求有关教师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以现场观察、学生座谈相结合的督查评价,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促使活动有效开展。
3、挖掘活动资源本学期,我们继续使用好校本教材《分湖水》和《百草园》。同时围绕学校提出的生态教育理念,逐步实现校本教育课程化。本学期的重点是开发《节能课程》和《芦墟山歌课程》。要正确指导学生用好《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把它作为课题生成的源泉之
一、活动过程的资源之一;指导教师用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把它作为案例学习的材料之一,学习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展示活动成果(1)逐步完善、充实“芦小之音——综合实践活动专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一周一上传工作。(2)做好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三年级学生继续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班级活动成果;四——六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性成果评比,学生可通过ppT全面展示各种活动成果,包括活动时的照片、录像、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设计的调查问卷、整理数据时的统计表、撰写的调查报告、自编的小报、活动后的收获和体会等等。
5、做好服务保障配合市教研室各项工作开展活动,特别是学科研究中心的活动和黎里视导片联片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活动场所、提供服务和保障。
第二篇:余姚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余姚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领导小组及职责
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人员
组长:龚焕良
副组长:王国元、李云桥、许憬
组员:郑苗均、徐华军、潘伟锋、陈红霞、熊利森、罗建平
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责职
1、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副校长、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任课教师代表等组成,校长担任组长。
2、负责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决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年至三年计划及相应步骤,保证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在本校的落实。
3、统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建立课程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与课程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检查各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4、负责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监控和评价教师、行政管理者、学生等各类人员的工作。
5、负责开发、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积极筹措资金,从经费、设备、仪器、资料、场地、人员等方面为师生提供课程实施的条件;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设备、空间等均应方便师生使用;积极与校外社区、团体、企业、政府部门、家长等建立广泛的联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信息沟通网络,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6、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进行专项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课程指导,同时研究、处理具体问题。
余姚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及职责
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科研领导小组人员
组长:王国元(教学)、李云桥(科研)
副组长:郑苗均(教学)、徐华军(科研)、罗建平
组员:及各年级段组长
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科研领导小组责职
1、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育部课程计划、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示和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定全校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以学年或学期为周期,按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流程,统一布置各阶段的教学工作。
2、负责对学生和教师提供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科研方面的支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
3、随时检查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展情况,及时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提供各种相关信息,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4、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负责协调图书馆、实验室、电教室、教研组、年级组等部门的关系,妥善处理临时突发性问题。
5、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管理方案,具体布置、落实、检查教师履行综合实践活动管理职责的情况,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工作记录,并及时给予指导。
6、根据学校的要求,在师生参与讨论、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与管理规范。
7、制定全校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和总结交流计划工作。为帮助教师扩大知识面,对校内听课活动等做出规定。
8、定期组织学生“评教”活动,将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并做出相应处理。
9、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律、特征等的研究,随时了解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和信息,及时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10、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工作,选编教师学习资料,对教师进行科研方法的辅导,及时总结和介绍校内外成功的经验、案例和相关资料信息,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指导。
11、负责学生课题的评奖、申报等工作。负责学生各课题组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组织工作,为学生提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指导和咨询。
12负责与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的联系,举办各种专题辅导讲座,对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3、做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关的学籍管理工作。
余姚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有关指导小组(人员)职责
一、教研组责职
1、教研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负责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等教研内容。
2、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中,组织本学科教师研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每学期安排定期专题教研并有记录。
3、安排时间,组织教师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随时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技术及本学科前沿信息的支持。
4、采取一些措施,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科技动态,以及教育、心理和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应用等,拓展知识面,加快知识更新。
5、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中的收获和提高,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与学的方式引入本学科教学模式中。
二、年级组职责
1、年级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上承学校各职能部门,下接各班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协调环节,主要负责本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评价。
2、根据学校教务处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全年级教师讨论制定本年级的实施细则,在规定的课程周期内,确定课程的进度、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
3、定期向上级职能部门汇报本年级课程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把各部门的意见传达给各班班主任和课题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
4、以年级为单位,统一部署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
5、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了解各班的课程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全年级指导教师会议,了解学生课题研究的情况;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做好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协调工作,组织和团结全年级教师按实施细则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6、组织本年级教师开展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创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资源共享。
7、指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注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8、召开家长会,宣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汇报学生在该课程中的进步和成果,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9、负责督促班主任履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职责,考核评价各班课程实施情况和班主任工作情况,协调有关教师和各学生课题组的关系,并处理考核评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学生课题组的评优、展示和向学校推荐的工作,做好本年级课程实施的总结反思工作。
三、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承担对学生学习的教育、组织、管理和指导的职责,保证自己所指导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2、了解时代对教师的要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的角色的转变。
3、参加学校、教研组、年级组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交流、听课等活动,深入钻研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流程,探索这一课程的规律和特点,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培养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按时参加备课和教研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工作尽职到位,欣
赏和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和优点,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
5、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做好结题展示和总结答辩等,给予学生具体、明确、全面的指导。指导学生,除了与本专业知识相关、属于学科前沿的内容外,还包括:科研方法、学习策略、与人交往、心理调适、团队协作、安全防范等。教师的指导,更多地侧重在方法、思路和信息等方面。所有的指导,都要掌握好尺度,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自主地计划、决策并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质疑、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维品质。
6、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按规定程序与电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部门联系,落实使用的时间、人员和要求。如发生冲突,要进行协调。学生需要做实验时,指导教师事先审核学生的实施方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规程及安全,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技术含量高及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指导教师一定要到场指导,但不能代替学生进行实验。
7、平等参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虚心向专家、同行等学习求教,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开发对课程实施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
8、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及时了解学生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课题组及时做好每次活动的记录,要求每个学生做好研究笔记,随时检查,并及时给予指导。
9、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的互评和自评;和班主任一起负责学生课题组课程实施的评价、考核、评优等工作。
10、推动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及想像力,使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
第三篇:2010-2011学第二学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特制订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选择实验的课程内容时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1)指定领域
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①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
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④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2)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除了《指导纲要》上的指定领域外,其余的生活领域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③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④与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或现代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⑤与学校队活动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此外,还有学校组织的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
4、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以弹性课时原则,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结合,使学生在开放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增长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我校集中课时是这样的:三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三节,信息技术课一节,劳动技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一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中年级目标(3-4年级)
①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②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③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④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高年级目标(56年级)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①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②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①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②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③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定
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从某项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这段时间内的典型作品,以这些作品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以下提供几种参考的项目:
(1)反映基本过程的内容。如:有关课题研究及相关活动的计划和修改稿(最基本的是课题的研究方案或开题报告、各阶段计划等)、研究工作(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映过程的照片、研究大事记等。
(2)反映基本成果的内容。如:对课题解决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或实验数据。最有收获的案例,某些关键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思路)及策略、阶段性总结、个人心得体验等。
(3)反映最佳成果的内容。例如:小组或个人研究的成果、文学作品、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等。小组或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最佳问题解答方案、最好的实验记录、小组中写得最好的计划或总结材料等等。
2、协商评价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法,最终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分年级给出每个学生的学分与等级。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根据自己所在年级评价重点的不同,就学校或教师所给出的几项指标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2)小组互评
参加小组互评的同学真实客观地对小组中其他的同学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结合各年级评价的重点来进行。
(3)教师评价
按照要求与项目,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学生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评价为主。
(4)、家长评价通过家长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家长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参照。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结果分析来搜集信息。以研究性学习为例,问卷调查:在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之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研究学习一段时后和结束后,分别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多次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并做出分析。行为观察:评价者根据研究课题制定的目标,按照规定的观察计划,用感官或借助有关的辅助工具,对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成果分析:对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
4、目标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最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在各阶段的分目标,不断地将现实的情况与目标相比,并不断改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以使现实情况不断逼近预先设定的目标。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就很可能影响评价的功能。因此,不拘泥于阶段目标,在必要的时候,游离于具体的目标之外,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操作流程(假设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或项目,每月的活动一般分四次进行。)
1、活动准备阶段:确定一个主题或项目。
一般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决定,主题下的小课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2、活动实施阶段:每个主题活动实践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第1周):
(1)确定活动的主题或活动的项目;
(2)商量、制定活动的方案;
(3)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第二步(第2周):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活动总结阶段:每个主题活动总结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第3周):
(1)调查成果整理、统计;
(2)学生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步(第4周):
(1)组织学生交流作品和活动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评价。
(3)整理和收集活动的资料和成果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1、健全组织,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合作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任副组长。将各年级的课任老师为小组成员。
2、切实制订好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同年级的合作小组可以制订相同的活动方案。
3、抓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管理,收集和保存好学生的活动过程性资料,这些资料作为教师五认真查阅的资料。
4、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
第四篇:第二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
第二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的相关精神,本学年,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其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开发出一些显性的校本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型的校本课程。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育人目标。我们的做法是:
一、校长率先执行,层级管理有序
构建完整的组织系统和制订实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根据新课程设置,学校首先成立“综合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和学校中层主要干部组成,校长任组长。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全面领导、组织校内外多种教育力量,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监控和评价课程各类人员的工作,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动员全校教师按照山东省义务教学实施标准,在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全新的课程领域中,要严格落实课程计划,为学校开设此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科研处负责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拟定选题指南,并对各班级的课题或项目进行筛选、确认、指导和帮助;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学校领导小组,出主意、提建议。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教师、学生提供科研方法的咨询、指导,聘请和组织校内外专家讲座,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年级组等。
教导处具体负责课程落实的各个环节。检查课程实施情况,负责课程组织实施和管理,负责制定课程实施进度计划,和课程的日常运作。
学校各行政直接负责各班级的课题,年级组长、学科组长以及各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层组织者,负责课题的日常管理,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规划、指导、研究、管理和评价——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做好结题展示和总结答辩等,给予学生具体、明确、全面而又恰到好处、点到即止的指导。
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副校长、科研主任、教导主任、级长、老师,均以课程课题的开发、设计为基础,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为核心,以学校、社区、家长等资源为支撑,以专家学者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善用学校资源,课题管理严谨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及其载体——课题或项目,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从开放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开发、选择和确定,因此,课题管理,首先要以有利于全体师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为前提,坚持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这一课程开设的真正价值。从活动课题的产生、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具体实施,教师不应该是“教”综合实践活动,而是要引导学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科学发展)”几方面形成问题意识,善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和管理方面,我们坚持教师提示大范围和同伴在互动中选择课题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校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究或通过网络技术探究等形式,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活生生的体验。
在课题管理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特点是活动过程的生成性。它必须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有:
兴趣性—从学生本位或社会本位出发,选择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学习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不断深化。
可行性—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为基础,结合学习资源获得的可能性确定学习主题和内容。
目标性—要考虑学习主题和内容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体现综合学习的性质。
如果忽略了以上三点,就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
为此,恰当处理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尤其重要。
在开展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按照“班主任负责,科任教师协同开展”的原则,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要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在课时的设置上,兼顾学校日常的学科课程及其教学的实施,我们采用固定课表转向弹性课时约定的办法,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以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在活动反馈的展示上,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均提供机会让各个班的同学在学校或在年级组进行交流和展示,以此丰富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上,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力图形成师评、生评、专家学者评和社会评议等多角度的评价方法,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评价内容涉及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了学生的参与态度、操作技能、人际关系、实践报告、文件夹的充实等等。
我们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在课题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把评价贯彻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开题——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设想的意识和能力。
中期——评价实践活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资料积累情况,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情况。
结题——评价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体验情况、活动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
三、设立活动手册,坚持月月调研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作为一门必修课,如果没有一支庞大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开展和实施的。为此,我们采用“培训——实践——反思——研讨——交流——再实践——再总结——不断提高”的办法,不断稳定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自觉积累对学生指导的实际经验,学校每月定期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与教师一起,根据学校实际和社区资源,研究和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实施原则,组织管理、评价方式等等;并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全校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二是学校创造条件,让专家学者直接到学生中间,点评学生的开题、阶段性成果展示和结题之中的反思;帮助教师总结和分析指导实践中的经验或教训;三是与教师一起进行学术沙龙活动,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使教师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对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课题,我们均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采用月汇报,季总结的办法,对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的每一节课、每一篇论文、每一个课题、教师为每一个学生投入和释放的热情都看成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校园资源加以重视并列为评先评优的依据;在开发教师智力和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多元导向的功能。
在调研的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课题实践的需要,按规定程序帮助协调信息课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专用场室,落实使用的时间、人员和要求。在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及时了解学生课题的开展情况,与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等。
四、重视资料积累,成果管理规范
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提供共享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机会,学校每学期均对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进行评价、进行登记、进行奖励、并定期把相关的成果编辑成班报和校报,每一个主题的开题、阶段性汇报、总结性展示都刻录成光盘,每一个学生的档案袋、文件夹、探究小论文、参观记、访问录,都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汇编成册,使实践和成果推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将之置于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系统中加以分析研究,探索建立新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模式,使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管理各项工作紧跟课程发展的步伐,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促进成果转化。在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管理工作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系列化的全过程。为综合实践活动新课题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五、不断总结反思,实现持续发展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中,我们遵循的是“主题探究、综合实践、合作活动、自主探究、多元体验、优质发展” 的原则,最大的体会是:
人的主体性,不是主观自生的。从根本上来说,人的主体性是实践活动生成的,是实践活动赋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使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供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人文环境。在激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感受学习的广阔天地。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了通过信息收集、参观调查、观察体验进行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多元发展、优质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心理需求,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的角色和教育行为得到根本的转变。
今后,我们必须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参与、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重视的是直接经验;为此,活动的持久性和时空性、一费制下学生活动经费的来源、家长和社区的支持等等均是目前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瓶颈。如何合理规划,挖掘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选准突破口,是学校课题管理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第五篇:芦墟小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芦墟实验小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为主线,以《芦墟实验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抓手,营造生态德育环境,开展体验式生态德育活动,以评选“三有三讲”好少年为激励方式,提高了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同时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校本德育和班本特色化,加强生态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活动执行力,落实各项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现对我校本学期的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营造生态德育环境 无声中浸润
我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德育氛围,让德育如春雨般滋润每一棵幼苗。
1、营造生态德育校园
我校努力以生态和谐着装校园,打造田园生态德育环境,秉承我校办学特色建起“生态德育十八景”,一景呈现一德育主题。“爱满天下”绿化园中设立“三有三讲”、校风宣传板,让同学们踏进校门就得到讲道德、讲礼貌,友爱同学,努力学习的温馨提示,促使良好文明的习惯养成,塑造阳光、健康、积极学习的心态;环保长廊展出了珍稀动物图片,使同学们从小就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陪养保护动物的责任感;百草园,是同学劳动实践基地,使同学们在合作与自理中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永鼎宣传橱窗展示了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图片,使同学们在参观图片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爱国、诚实、守信、感恩、奉献等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校的生态德育环境的富有活力,正显示出巨大的育人功效和独特的育人魅力,同学们徜徉在校园,潜移默化中德育素养悄然提升。
2、创建生态德育班级
我校还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创建“温馨·生态”班级活动。以自然为师,“寄情万物,借以养德”,一班级一植物,一植物一品格,以植物所蕴含的精神熏陶学生,如四(4)班以茶花为班花,学习茶花谦逊、坚强、刚正的高洁气质,三(4)班以向日葵为班花,同学们将像向日葵一样迎着阳光,笑对困难,努力付出,收获成功„„10月学校德育处聘请美术教师一同对各班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评比,将生态德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功展示于校园网德育园地中,供班主任交流学习。“温馨·生态”的班级文化已成为芦小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已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成长之路”“班级公约”等栏目的布置,黑板报围绕“弘扬民族精神”等德育主题每月轮换,使每一面墙都成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各班浓郁的生态教育文化氛围,使同学们在无声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道德素养也植根于学生心灵。芦小每班还设有九宫格绿色植物架,由同学们精心养花护绿,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实践,培养同学们的爱心、感恩心、责任心以及审美情趣、生活乐趣。
3、构建生态德育大环境
我校德育处本着“和谐、开放、平衡、共生”的生态理念,充分整合各类德育资源,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如发挥校内外德育基地开展各类德育活动;联合社区、关工委、学校志愿团队为学生每周六开设“好苗苗”辅导班,在考核中获吴江市一等奖。
我校还积极外聘关工委讲师团骨干、校德育骨干为各年级开设好家长学校,传播全面育人理念。9月原市实验小学校长张克裘先生为一年级家长开展本学期第一期家长学校专题讲座,作了题为《培养好习惯——为孩子幸福奠基》的讲座,为刚刚晋升为小学生家长们播撒了家庭教育的甘霖。在11月15——17日校园阅读节期间,我校首开主题式家长学校暨家长会活动。各班围绕“经典浸润人生书香弥漫家庭”这一主题做了家庭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的指导,深受家长好评。
在开展好“走进家庭,走近学生”集中家访月的基础上我校开展了“寻找闪光的家教激励学生进取”校本特色德育导师家访活动,并通过家校路路通等多种形式指导家长科学家教,汇编《芦小优秀家教经验录》一书。
11月召开了新一届家长委员会会议,德育处依托家委员,广聘社会志愿者,联系各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1)班走进苏州东亚制药厂参观学习;聘请了芦墟医院眼科医生朱丽明医生为二年级学生作“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专题知识讲座;交警进校为五年级学生做安全讲座„„教师真诚服务家长,家长、社会积极支持学校德育工作,从而形成了共育新苗的生态德育大环境,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形成。
二、开展生态德育活动 体验中内化
我校“生态德育”以学生生命需要为基点,倡导体验式生活化德育,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领自我教育;以欣赏理解为纽带,实现人格感悟;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1、深化爱国主义活动,传承民族精髓。
我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导向,利用晨会课大家说栏目、班队会、品德课、语文等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9月德育处联合汾湖关工委、汾湖老年大学一起开展了“道德讲堂”宣教活动,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同学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师生共讲身边的好人故事,活动后在同学们在横幅上郑重签名,庄严承诺: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10月开展了“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庆祝新中国成立63周年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向国旗庄严敬礼、致敬,通过发送短信祝贺伟大的祖国妈妈生日快乐,祝愿亲爱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同时也表达了长大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12月组织各班观看了“党的十八大少年儿童版动漫宣传片”并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十八大与我们的未来”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此外,我校结合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继续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活动,突出“团结、团圆、庆丰收”主题;重阳节期间,突出“礼”、“孝”主题。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使学生全方位、多渠道感受、体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魅力,弘扬了民族精神。
2、开展“三有三讲”活动,培养优秀素养。
我校以“三有三讲”为主要内容,深入广泛地开展了主题鲜明的生态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本学期继续使用好原创少儿德育童谣、德育故事,让学生在吟诵、讲述中浸润,在一言一行中落实。每个班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实际情况结合“三有三讲”制定班规,将“三有三讲”要求细化为具体行动,并以 “每月之星”“四好少年”“美德少年”评比活动推进“三有三讲”的具体落实,本学期开展了“文明就餐之星”“语言文明之星”“集队之星”等评比活动,学生人人参与,获奖学生的生活照片和事迹简介,张贴在各班门口的班务栏里;“四好少年”“美德少年”事迹上传校园网,让学生体验成功,榜样的引领,提升了我校同学们的道德修养。学校继续开展“绿色文明中队”评比活动,细化各项常规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重点营造礼仪氛围,熏陶、引导学生敬一个标准的队礼,集队时保持良好站姿。由行政领导、值日老师、红领巾检查岗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抽查和考核,评选结果每月通过红领巾小广播公布,并颁发流动红旗激励先进,推进爱心小分队建设。
3、积极推进专项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本学期我校以苏州市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外来民工子弟积极心里场的心理研究”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开通心理老师信箱,完善校园网“心情驿站”栏目,开展好实地、网上两类咨询活动,10月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铮老师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我自信我成长》。11月份学校举行了“心理健康快乐成长”主题黑板报展评活动。同时组织学生积极撰写心理小论文参加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协会举办的征文评比活动,多人次获奖。
为提高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帮助同学们系统化学习交通安全法律常识,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保障安全,11月我校特聘请汾湖交警中队的警官为同学们作《安全是生命之本》专题讲座。举行了消防逃生演练活动,在体验活动中学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防灾避险能力。晨会课大家说——法制安全你我说活动,更是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搭建了舞台。
为避免爱心活动流于形式和节日集中发放,我校的爱心活动以“促动爱在心间萌芽、呵护爱在心底滋长、助推爱在心中飞扬”三部曲让同学们自觉将美好爱心化为雨露阳光,用爱的雨露浇灌因病致贫之人,用爱的阳光温暖受灾者的心灵。12月我校举行了“衣加衣”温暖行动捐赠仪式活动,为云南贫困地区孩子解决燃眉之急。
体验式生活化的德育活动使我校德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打造生态德育师资 和谐中发展
1、践行“三每”德育新举措,优化德育导师制。
本学期我校继续夯实“德育导师”育人制,在做好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倡导德育导师们将工作做得更务实更高效,为此我们召开德育导师培训会议,让芦小每一位德育导师传承芦小办学精神,践行“三每”德育新举措。做到每天真诚看望受导学生一次,热情问候受导学生一句,耐心检查受导学生作业一遍;每周和受导学生交流读书体会一篇,表扬受导学生进步方面一个,询问受导学生家庭情况一次,检查受导学生个人卫生一遍;每月对受导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疏导一
番,帮助受导学生小结学习情况一次,和受导学生一起运动一回,给受导学生讲励志故事一个,联系受导学生家长一小时。
在此基础上每位德育导师认真填写《“德育导师制”实施活动记载手册》,11月开展德育导师访受导学生活动,导师们不仅走进了学生家庭,更走进了学生心灵。学期初召开受导学生座谈会、受导学生家长评价会,并通过班主任评价受导学生进步情况、学校领导查阅“德育导师制”实施活动记载手册等多种形式考评德育导师实绩,纳入绩效考核,并评选出12位优秀德育导师,教师节隆重表彰,优秀德育导师代表在全校教师会议上交流德育导师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2、开展各类培训活动 细化班主任月考核
我校积极开展各类班主任培训活动,每月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班主任工作中的亮点,鼓励班主任们互相学习,学习先进做法。本学期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了潘建红、范亚红俩位优秀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开展“如何上好团体心理辅导课”专题培训;开好“爱心小分队”成功经验交流会。继续扎实开展好德育沙龙活动,资深班主任组成德育骨干团面对面为青年班主任答疑解惑,助推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设立“红烛奖”,在今年教师节上表彰在班主任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25年以上的10位老班主任,鼓励他们“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工作。学校还举行做好“青春期教育的成功经验”、“低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班主任工作手册》记载辅导等新班主任培训活动。
丰富的培训活动之余德育处还开展借鉴名师、借力科研读书研讨活动,引导班主任读教育专著,在芦小之音中交流读书心得,并积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撰写论文,参加苏州市中小学德育创新论文评比,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征集、家访日记等评比活动,我校朱秋凤等8位老师撰写的陶研论文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杨志娟、马吉香两位老师的德育论文发表于《教育科研》姜欢晓、范亚红两位老师参加吴江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分获一、二等奖,李瑞华老师获“苏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陈铮、陈娟珍、朱秋凤三位老师获“吴江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杨志娟老师获周氏德育奖励金,倪学新老师被评为苏州市家访先进个人„„班主任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幸福成长自我,我校生态高效德育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为鼓励先进,调动班主任们管理班级的积极性,我校继续将班级常规管理纳入绩效,采用学校行政组抽查、教师值日组和红领巾服务岗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分,月末德育处汇总结算处每月各班加扣分情况,红领巾小广播面向全校公布当月考核成绩,量化为分数,透明评分程序,彰显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每月评选班级常规管理优胜班级,学期末评选一次“三星班级”,在浓郁的良性竞争的氛围影响下,我校班主任们勤于钻研,业务素养有效提升。
回顾一学期的德育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成绩,也清楚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我校德育工作将紧紧围绕学校“生态教育”特色发展规划,走生态德育之路,营造生态德育环境,浸润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积极开展生态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规范道德行为,同时努力打造生态德育师资,让德育工作者在生态·和谐中幸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