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深圳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模版]
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深圳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
时间:2010年09月01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本刊记者 杨绍华 易赛键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30年来,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也面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社会治安管理难等诸多难题。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维护群众利益、大胆改革创新、依法依规管理、源头治理五个原则,从五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理念创新——开启社会管理创新的闸门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通过改善对社会、企业和基层的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树立源头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通过构建行政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行政电子监察四大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综合治理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深圳建设体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联防队、巡逻队、治安理事会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
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方面力量分散、多头管理的难题,深圳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市57个街道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把信访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创新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体制。2003年底,根据人口形势发生的变化,深圳市率先对出租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房户合一、以房管人”的模式,整合原公安户管员和房屋租赁管理队伍,成立了隶属综治部门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按照一定比例组建协管队伍,完善了管理网络。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管理、服务和执法工作力度,推行“旅业式”、“物业式”、“单位自管式”、“散居包片式”和“院区围合式”五种出租屋管理模式,完善信息通报反馈机制,建立流动人口分类管理机制,实行出租屋编码卡制度和出租屋管理的“普查”、“抽查”和“倒查”制度,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大调解”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良性互动,建立专职调解员制度,构建起“以专带兼、专兼结合、网络化”的“大调解”格局,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及警民联调机制,切实解决了大量纠纷难题。
手段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动态管理
一是运用网格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依据辖区面积、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间数、工厂商铺数、治安情况、地理环境及管理难易度等因素,将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实行“一格多员”(管理员、协管员、督导员、警员等)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事前主动防范、常态化治本管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动态化。加强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健全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实有房屋全部纳入管理和人来登记、人住管理、人走注销的要求,认真做好房屋普查登记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摸清全市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底数,人口信息做到了实时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三是运用科技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数字化。在治安、城管、打击非法营运、春运购票人流疏导、口岸物流监控等方面使用电子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线索和搜集相关证据,对加强动态防控、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市首创的“路灯杆报警定位标识”系统,提高了指挥处置效率。
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综治工作全面覆盖、守护平安
一是强化城中村、旧屋村、同乡村管理。深入推进城中村和旧屋村改造和整治,推广“围合院区式”创建和“门禁卡加视频”做法,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把建立预警机制与村规民约自我管理相结合。在同业同籍人员居住较集中的区域(同乡村),探索建立党支部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强化“三村”管理,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数明显下降,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二是强化
特殊区域的综合管理。在深圳机场成立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中心,在罗湖口岸、火车站设立严管区,在大型企业、重点场所组建综治工作室,在龙岗区所属海域建立“海上大综管”机制,扩大综治工作覆盖面。三是强化多种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对安全文明小区的日常管理、动态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小区管得好、不滑坡。四是强化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和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邻里守望、看家护院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公职人员作用,调动外来人员积极性,组成群众看护队伍,推进“红袖章”工程,在社区楼院易发案时间段、易发案路段和易发案部位开展看护巡逻,在技防设施监控不到的背街小巷和未封闭楼院加强看护布控。
一是建立部门考核量化指标体系。根据综治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分工,重新确定综治目标管理责任,逐一量化,形成新的综治委成员单位目标责任量化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各部门综治责任制落实情况。二是完善各区责任制考核体系。把以往分别进行的综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安全文明小区检查验收与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抽查考核合并统一进行,既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又增强了综治工作合力。对专项工作设置专项评分和特别扣分条款。三是落实综治责任奖惩制度。坚持对年度综治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兑现奖惩,增强综治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落实综治“一票否决权”制。四是实施综治巡视制度。由政法综治部门牵头,组织综治巡
视组督查综治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各区、各综治委成员单位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检查监督各区、各综治委成员单位综治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对重点单位和地区进行专项巡查。五是实施社会治安评估分析制度。市综治部门对各区的社会治安情况,按季度、年度进行评估分析,及时掌握全市社会治安的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促进综治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篇:深圳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
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深圳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30年来,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也面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社会治安管理难等诸多难题。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维护群众利益、大胆改革创新、依法依规管理、源头治理五个原则,从五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理念创新——开启社会管理创新的闸门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通过改善对社会、企业和基层的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树立源头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通过构建行政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行政电子监察四大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综合治理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深圳建设体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联防队、巡逻队、治安理事会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
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方面力量分散、多头管理的难题,深圳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市57个街道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把信访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创新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体制。2003年底,根据人口形势发生的变化,深圳市率先对出租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房户合一、以房管人”的模式,整合原公安户管员和房屋租赁管理队伍,成立了隶属综治部门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按照一定比例组建协管队伍,完善了管理网络。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管理、服务和执法工作力度,推行“旅业式”、“物业式”、“单位自管式”、“散居包片式”和“院区围合式”五种出租屋管理模式,完善信息通报反馈机制,建立流动人口分类管理机制,实行出租屋编码卡制度和出租屋管理的“普查”、“抽查”和“倒查”制度,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大调解”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良性互动,建立专职调解员制度,构建起“以专带兼、专兼结合、网络化”的“大调解”格局,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及警民联调机制,切实解决了大量纠纷难题。
手段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动态管理
一是运用网格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依据辖区面积、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间数、工厂商铺数、治安情况、地理环境及管理难易度等因素,将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实行“一格多员”(管理员、协管员、督导员、警员等)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事前主动防范、常态化治本管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动态化。加强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健全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实有房屋全部纳入管理和人来登记、人住管理、人走注销的要求,认真做好房屋普查登记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摸清全市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底数,人口信息做到了实时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三是运用科技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数字化。在治安、城管、打击非法营运、春运购票人流疏导、口岸物流监控等方面使用电子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线索和搜集相关证据,对加强动态防控、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市首创的“路灯杆报警定位标识”系统,提高了指挥处置效率。
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综治工作全面覆盖、守护平安
一是强化城中村、旧屋村、同乡村管理。深入推进城中村和旧屋村改造和整治,推广“围合院区式”创建和“门禁卡加视频”做法,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把建立预警机制与村规民约自我管理相结合。在同业同籍人员居住较集中的区域(同乡村),探索建立党支部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强化“三村”管理,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数明显下降,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二是强化特殊区域的综合管理。在深圳机场成立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中心,在罗湖口岸、火车站设立严管区,在大型企业、重点场所组建综治工作室,在龙岗区所属海域建立“海上大综管”机制,扩大综治工作覆盖面。三是强化多种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对安全文明小区的日常管理、动态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小区管得好、不滑坡。四是强化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和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邻里守望、看家护院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公职人员作用,调动外来人员积极性,组成群众看护队伍,推进“红袖章”工程,在社区楼院易发案时间段、易发案路段和易发案部位开展看护巡逻,在技防设施监控不到的背街小巷和未封闭楼院加强看护布控。
考核制度创新——责任考核奖罚分明、科学合理
一是建立部门考核量化指标体系。根据综治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分工,重新确定综治目标管理责任,逐一量化,形成新的综治委成员单位目标责任量化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各部门综治责任制落实情况。二是完善各区责任制考核体系。把以往分别进行的综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安全文明小区检查验收与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抽查考核合并统一进行,既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又增强了综治工作合力。对专项工作设置专项评分和特别扣分条款。三是落实综治责任奖惩制度。坚持对综治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兑现奖惩,增强综治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落实综治“一票否决权”制。四是实施综治巡视制度。由政法综治部门牵头,组织综治巡视组督查综治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各区、各综治委成员单位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检查监督各区、各综治委成员单位综治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对重点单位和地区进行专项巡查。五是实施社会治安评估分析制度。市综治部门对各区的社会治安情况,按季度、进行评估分析,及时掌握全市社会治安的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促进综治工作取得实效。本刊记者 杨绍华 易赛键
第三篇:社会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
社会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
难题一:社会矛盾日益复杂 正确调处考验智慧
矛盾凸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用30多年时间实现的快速发展,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走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相对短得多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动态调处社会矛盾,既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也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正视这些矛盾,想办法、解难题、促和谐。
难题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 科学协调体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也时有发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课题。理性看待利益矛盾,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中正常存在的现象。“大众”与“小众”的利益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难题三:服务意识关系宗旨 关键在于尊重群众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是服务的手段,服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难题四:大家事情大家来办 形成合力事关全局
群众力量和政府力量形成合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多种社会力量与政府形成社会管理合力的一项管理创新。
其新解是,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与加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点是根据我国国情所确立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都要坚定正确的方向与立场。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就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通过健全的制度与机制予以保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就是要在观念上有个全新的认识,就是要在管理方法上提高能力,就是要有全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是要让社会增添和谐的氛围。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其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围绕这8点意见开展工作,只有在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只有努力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那么就能化解多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就能增添人民群众对
社会管理的认同感,就能让社会管理造福社会,造福于人民,就能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我们共同面临的困难,就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由此,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这个社会在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环境里前行,国家何不昌盛,人民何不感到幸福?
有限责任的社会意义
这原是一个经济概念,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十分有价值
无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都会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对行为的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会影响持续性
恰如其分的认同和否定,有限度的承担会把影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社会的稳定性,持续性无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点带面,片面夸大的评价机制,脱责过责的极端思维放大了事实,违背了规律,也压缩了空间,抑制了活力,尤其是放大了风险
有限责任要求细化显化责权利,且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无疑是一个先进的模式,这对社会创造力的释放有积极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化解突出问题
《瞭望》: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陈冀平: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狠抓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为庆祝建党90周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指导全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
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对全国各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专门召开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议,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等作了认真的研究部署。
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看,主要强调积极推动全国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城市从实际出发,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力争使各综合试点地区用一至两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深入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基本原则主要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坚持依靠群众,服务民生;坚持固本强基,健全网络;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建设;坚持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由于社会管理概念很大,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因此,在对综合试点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的考虑上,侧重于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根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综治工作会议精神,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要求,同时,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一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本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责任奖惩;成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部门组织协调,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政法各部门及纪检、组织、编制、发改委、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要求各省(区、市)加强对所辖全国综合试点地区工作的指导督导,组织协调综治委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合力。要求中央综治委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研究制定推进所承担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总体规划,积极参与对全国及全国综合试点地区相关工作的联系指导。
三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建立专兼职的社会管理队伍,大力加强和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社会治安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管理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四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抓住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行立项管理,进行项目化建设。
多策并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瞭望》:还有哪些方面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
陈冀平:除了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2011年,我们的工作还将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突出加强行政调解,推动部门履行职能化解矛盾。
具体来看,包括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在决策前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既看要不要干,又看能不能干,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征地拆迁、劳动纠纷、医疗纠纷、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等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排查调处工作,针对其中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召开全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经验现场会交流经验,等等。
第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当前形势下,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多部门、多警种协同作战,深入开展集中打击行动,严厉打击、严密防范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切实将严打精神贯穿于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依法严惩一批严重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震慑态势。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行动,全年拟适时组织两次暗访督查。
另一方面,要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等方面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大力加强基层党政组织,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措施,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具体来说,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干部。
重点抓好村居(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综治工作站(室)建设,完善和规范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发挥其基层服务管理平台的联动功能。□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一是提高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管理者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对社会管理者权力的监督;四是形成人人参与和管理社会的机制
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习近平强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群众工作会有不同的具体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群众工作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这就要求我们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习近平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使那些适合基层工作、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留在基层,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使用。要在继承和运用以往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习近平强调,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
强修养和锻炼,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篇:破解新阶段下社会管理创新几大难题
破解新阶段下社会管理创新几大难题
迟福林
有组织的理性比非组织的个人行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有组织就可以谈判、协商,规范发展民间组织,形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协商对话机制,远比非理性的个体行为要规范得多、好得多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从我国的现实需求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客观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开始由以温饱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主题的发展型新阶段。我国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又成为新阶段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公共产品短缺会带来什么?
创新社会管理,首要在于准确地把握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尽管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公共产品短缺取代私人产品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具体反映在: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不仅是新阶段经济矛盾的重要表现,也是新阶段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将带来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并导致原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形成新阶段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以我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矛盾为例,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共产品短缺影响了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降低了他们的消费预期。为此,推进以消费主导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
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是不是开始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以甘肃正宁县的“11 16”校车交通事故为例,这一事故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在于它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公共产品短缺的现实。由此看来,新阶段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尚不到位有很大关联。
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有没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公共产品短缺涉及到多数人的自身发展需求,联结城乡,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容易引发社会情绪和社会共鸣,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因。与一般的群体性事件相比,因公共产品短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社会矛盾量大面广,而且伴随着社会对政府的某些不信任与抵触情绪,它很容易成为新阶段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缘由。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挑战、新压力。这就需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与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把化解社会矛盾与加大公共产品供给相结合;把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相结合,由此探索发展型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社会管理难在协调利益关系
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分化是大趋势。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趋势仍在逐步加大。应当说,当前经济转型的难点在于
协调利益关系,社会管理最难的地方也在于协调利益关系。为此,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提升公平正义的能力,是发展型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课题。首先,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各利益群体的进一步形成并相对固化,是一个客观现实。与此相联系,基于利益关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将逐步增多。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应当承认,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开始成为全社会一种新的公共需求。基于这个判断,需要做出利益表达的制度安排,从而将利益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对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是不是一种公共需求还缺乏足够的估计,在制度设计上还严重缺位。社会利益诉求和表达需要“出气口”,需要“减压阀”,需要构建制度化、规范化的表达渠道,以引导社会利益的表达行为。适应这种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我认为十分有必要把“排气”和“减压”的“减压阀”系统建设作为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公共产品。其次,在利益主体分化、利益表达诉求增多的背景下,应当把社会协商对话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制度安排。总体上说,当前多数的群体性事件大都基于利益诉求,是可以通过社会协商对话机制进行利益协调得到妥善解决的。为此,要通过有组织、有序、制度化的谈判协商协调具体的利益关系。
再次,利益表达、社会协商、公众参与的目标是形成完善、有效的公共治理。为此,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应当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例如:健全信息公开、听证、检举等公共参与制度,建立各类群体与政府、公共领域的沟通渠道,使之成为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协调的主渠道。吸收不同群体代表加入各类公共组织,在公共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中,保证其话语权和参与权。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适应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
总之,处在发展型新阶段的社会转型,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因素增多是一个客观趋势。局部的“小乱”难以避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社会危
机管理重在将“大乱”化解于“小乱”之中,防止全局性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于不能将社会矛盾积累起来,使“小乱”变成“大乱”。这就需要加快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的公共治理结构。让民间组织发挥作用
在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多元化已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趋势。如何使民间组织能够反映“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在协调利益关系中扮演积极角色,是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的重大课题。
在公共产品短缺成为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的背景下,强调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最终责任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相当多的公共服务,比如慈善事业、艾滋病防治、公益性文化等都可以通过民间组织,在基层和社区解决。适应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客观形势,把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打造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专业化、公益性服务的民间组织,能够解决基层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并由此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协调利益关系的突出矛盾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关键在于积极规范地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近年来,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与当地政府直接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充当一方利益主体的代表有直接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各级地方政府从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利益中摆脱出来,根据利益关系变化的客观要求,规范发展各类民间组织,有利于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有组织的理性比非组织的个人行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有组织就可以谈判、协商,规范发展民间组织,形成在党和政府领导
下的协商对话机制,远比非理性的个体行为要规范得多、好得多。“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重在实现有组织的协商对话,防止无组织的对抗。当然,这取决于制度与法律的安排。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第五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调研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务虚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本人分管工作就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一简短发言。
社会事业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政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今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市发展现状看,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求进入了倍数增长期。去年,我市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必须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放到优先发展地位,坚持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互为基础、互为保障,相互协调、快速推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一、深刻认识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建设等有效措施,全市社会事业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社会事业发展仍相对滞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1、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经过近几年的大投入、大建设,我市中心城区及各乡(镇、街道)陆续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学校、卫生院、文化场馆和体育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标准不高。如农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尚未全部完成,文体设施档次偏低、规模偏小;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入好园难”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分布不均。社会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强大的财政投入作为支撑,由于我市各乡(镇、街道)经济发展不均,造成各地社会事业发展落差较大。三是利用不多。近年来,我市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饶守坤公园、聚远楼等设施,但由于宣传包装、配套服务和开发运作等方面的不足,使用效率较低。
2、社会事业体制机制创新还存在不足。近年来,我市在社会事业体制机制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建立了“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民资、外资投资教育,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给和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培育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但从整体上看,社会事业整体运行和发展机制在我市还没有完善成型。一是引入市场机制不够、思路不宽。大部分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依然靠政府财政推动。二是职能转变不够、突破不大。“政事不分”、“管办不离”、“职责不明”还普遍存在,既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又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升。三是人事制度改革不够、力度不大。没有真正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3、社会事业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近年来,我市通过招考、引进、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队伍建设力度,但从社会的需求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层次人才紧缺。如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教师、名医生和领军型人才还很少;二是流动机制不活。特别是退出通道不畅,只进不出现象严重,造成竞争机制缺失。三是区域发展不均。在基层和农村地区,专业性、骨干性人才缺乏。如农村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偏低;农村优秀教师时有流失。
二、着力明确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较为发达的教育体系。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学前教育抓发展、义务教育促均衡、高中教育提质量、职业教育扩规模、民办教育抓规范”的发展思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学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类教育快速、优质、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资源配臵上,要从城市取向、重点学校导向转向重农村、重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提升。在布局规划上,在中心城区,要按照城市发展现状和态势,进一步完善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教育园区建设,使城区教育资源实现优质配臵,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在农村地区,结合“校安工程”,重点对村完小和教学点的校舍进行改扩建,全面消除D类危房,基本消除砖木结构校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要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高中学校的管理,加大对高中学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努力使我市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每年稳中有升。三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市职业学校为龙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合作,不断提高服务力和贡献力。四是要加快发展学期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逐步建立开放型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优质教育。
2、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卫生体系。要通过整合卫生资源,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市人民医院南迁、市妇幼保健院和银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搬迁工程、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标准化等“三级”医疗服务网点建设,让群众“有地方看病” 二是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重点抓好“医疗保障均等化”工作,实行“六统一”,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另一方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使群众“看得起病”。三是强化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保障群众身体健康,让群众“少生病”。
3、建立健全繁荣健康的文化体系。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形成文化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完善、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活跃、文化艺术创作精品迭出、历史文化保护卓有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文化队伍建设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一是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加快建设铜都大剧院和各具特色的广场、公园、绿地,进一步加强铜都矿山艺术博物馆和铜都精品文物陈列馆等设施的功能完善;乡镇一级要全面完成综合性文化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并逐步完善和延伸农村文化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村级文化室。二是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继续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管理,使“村村通”实现“长期通”、“户户通”。三是要加强文化精品生产。完成《张潜》等剧本创作,并搬上舞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演出,努力开创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四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度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力度,着力做好银山古银矿遗址申报第七批文物国保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海口镇、新营村创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工作。
三、不断强化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要加大思想解放力度。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已经具备实现社会事业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事业工作正面临着又一次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而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深入解放思想,大力破除封闭保守的观念、小富即满的心态、既有经验的束缚和消极畏难的情绪,充分利用好有利因素,创造性的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提升我们的事业竞争力。
2、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要确保法定政策的落实。近年来,围绕社会事业建设,国家及省市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定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我市都能结合实际,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加以执行。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部分政策尚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因此,在未来工作中,一方面要对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法定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监管力度,确保政策得到完整、准确执行。其次,要制定各项倾斜政策。社会事业是一项以倡导公益性为主要价值的工作,绝大部分领域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应,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倾斜政策加以扶持。
3、要加大机制改革力度。一是推进社会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按照承担任务的公益性程度以及营利和非营利性质,对社会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像公共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站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博物馆、文化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的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对于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社会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适当的方式交给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二是继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要以“社会竞聘”为主导,通过深化完善社会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公开招聘、上岗竞聘等制度,广泛吸纳人才,提高社会事业队伍素质;要畅通退出渠道,引入竞争激励制度,真正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要建立健全法人任期责任制、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岗位考核,加强对社会事业单位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管。
4、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政府投入要到位。市、乡镇两级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社会事业正常运作和必要建设,特别是对于政策性投入,要按照有关规定不折不扣予以落实,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到用于社会事业的经费逐年递增,增长速度高于财政增收的幅度。二是融资渠道要拓宽。要进一步依法放开社会事业投资领域,通过制定积极、优惠的配套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包括外资投资社会事业。三是争取资金要主动。要加强项目的论证、包装工作,争取中央、省、市的项目资金扶持,弥补当前资金缺口,确保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四是自身发展要加强。有条件的单位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要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创造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上述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自身投入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资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是改善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和同志们一起紧紧抓住当前大好的发展时机,坚定信心,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我市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市坚持惟德乃兴、推进科学发展,争当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排头兵、夯实建设全国百强基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