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维特的烦恼》书评
离天堂最近的人
—— 品读《维特》
《维特》这本书诞生于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歌德深受斯宾诺莎和卢梭“返归自然”理论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书中有着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仅用四周完成的《维特》好像一块巨石,一出世,便在欧洲的时代大潮里砸出了千层浪花。《维特》激起了一个时代青年人的共鸣。
即使是两百年前的语言,现在读起却依然如新,因为来自心灵最真实的文字永远不会觉得褪色。读《维特》,喜悦于维特的童真,痴迷于维特对绿蒂的炽热爱情,悲怆于维特凄惨的爱情结局。维特的爱情,那么热烈又那么深沉,火一样的爱情触碰上冰冷的道德伦理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维特视绿蒂为女神,7月16日,维特写道:“她是圣洁的。一切欲念在她面前都会沉默无语。每当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心境如何,仿佛所有的神经和器官都能错乱颠倒了。”绿蒂也回应着对维特的爱,7月13日,维特写道:“她爱我!——而我对于自己也变得多么可贵了呵,我是多么——这话我可以告诉你,因为你能够理解――多么崇拜自己了呵,自从她爱我!”绿蒂对维特的爱止于一个眼眸,可一个眼眸的爱意就足以让维特倾其所有。
忽略掉它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力而单从它的艺术特色上分析,《维特》依旧是我心中一杯香茗。
读《维特》,除了看到了维特与绿蒂的悱恻爱情之外,也看到了维特的原型——歌德对人生、社会的感悟。
(一)关于人生
“我们应该每天对自己讲:你只能对朋友做一件事,即让我们获得
快乐,使他们更加幸福,并同他们一起分享这幸福。当他们的灵魂受
着忧愁的折磨,为苦闷所扰乱的时候,你能给他们点滴的慰藉么?”
(7月1日)真正的朋友,彼此应该无所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互
慰藉,给以温暖;真正的朋友,可以共享快乐,共尝苦难。维特与绿
蒂的爱情也可视为友情,两颗同样真挚、自由、纯洁的心紧密相依,两人彼此倾慕和欣赏,道德伦理阻碍了俩人的爱情之路,却阻挡不了
她们纯洁的、美好的友情。维特与阿尔贝特、维特与青年长工、维特
与C伯爵都有着长短不同、深浅不一的友情,可是都不及维特与绿蒂
友情的长度与深度。但是维特对于友谊,始终都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即使是对自己的情敌(阿尔贝特),也持着客观公正态度。
“我生平最讨厌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互相折磨,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本可以胸怀坦荡地尽情欢乐,可是他们却彼此拿一些无聊的蠢事把不多几天的好日子都糟蹋掉,等意识到浪费的光阴已经无法弥
补时,已经太晚了。”(7月1日)岳飞在《满江红》中说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我想
大呼莫负青春,岁月经不起蹉跎,何况是大好的青春年华。
“心情不佳同懒惰完全一样,它本来就是一种懒惰。我们的天性就
有此种倾向,可是,只要我们有了振奋精神的力量,我们工作起来就
会得心应手,并在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快乐。”(7月1日)诚然,好心
情不是别人或是环境给的,让自己保持心情的愉悦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也是一种修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高明的处事态度,时刻
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
“我们生来就爱拿自己和其他人反反复复比较;所以,我们是幸福
或是不幸福,全取决于我们与之相比的是什么人;所以,最大最大的危险,就莫过于孤身独处了。”(1771年10月20日)所以在幸福感下
降的今天,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我们还活着感恩我们四肢健全,感
恩我们生活一个和平的国度,感恩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也许不是幸
福感下降了,而是幸福感迟钝了,借歌德的话说,我们都“孤身独处
了”。
“如果我们不顾自己衰弱和吃力,只管一个劲儿往前赶,我们便会
常常发现,我们虽然步履踉跄、不断迷路,却仍比其他又张帆,又划
桨的人走的远——而且,一旦你与其他人并驾齐驱,或者甚至是超越
了他们,你就会真正感觉的自身的价值。”(10月20日)正如张小娴
曾说:“人生的过渡当时百般艰难,一天的蓦然回首,却已飞度千山。”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需要在泥土里摸
爬滚打,坚定信仰来面对所有的迷茫未知。记得曾经的恩师给我们讲
过“全力以赴”与“尽力而为”的关系,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我们
也需要“一个劲儿往赶”,风雨兼程,全力以赴。路遥曾说:“永远把
艰辛的生活当作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要心平气和的继续耕耘。”这几句话,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上最纯粹、最暖人胸怀的乐事,恐怕莫过于看见一颗伟大的心
灵对自己开诚相见吧。”(11月26日)这是维特在遇到C伯爵后说的一句话,我想这或许是维特在选择离开绿蒂之后最开心的事情了吧。
能与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宽广胸襟的人物成为挚友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先哲大家们留下的书籍
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可是这也足够我们去学习、领悟了。
关于人生的思考感悟,维特始终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把情感、未来、人际关系等等一切想象的太过美好而失去了依附于现实的基石,维特不愿意离开他构建的理想天堂来面对现实社会中各种丑陋的问题与激化的矛盾。
(二)关于社会
“在这个世界上同我的心离得最近的便是孩子。我从旁观察,在小事
情上看到了他们将来所需要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在他们的执拗中看
出他们未来性格的坚定和刚毅,在他们的任性中足以化解世道险阻的良好心态和洒脱风度,而这一切又是如此纯洁,点污未沾。”(6月29
日)维特拥有一颗最童真的心,便最接近天堂。
“我清楚的知道,我与他们不是一样的人,也不可能是一样的 人;
但是,我认为谁如果觉得自己有必要疏远所谓的下等人以保持尊严,那他就跟一个因为怕失败而躲避敌人的懦夫一样可耻。”(5月15日)
维特处于社会的中间阶层,家庭富有因而受到良好的教育,并非农民、长工;没有显赫的家族和所谓尊贵的血统,维特在腐朽的贵族眼里根
本不值一提。被社会孤立的维特不能忍受这样的处境,这种潜在的社
会问题或许是导致维特自杀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常常看见人的创造力和洞察力都受到局限;我常常看见人的一切
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些需要,而这些需要除去延长我们可怜的生存,本身毫无任何目的;临了儿,我还发现,人从某些探索结构中得到的自慰,其实是一种梦幻者的怠惰,正如一个囚居斗室的人,把四面墙
统统画上五彩缤纷的形象与光辉灿烂的景物——我只好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发现一个世界。”(5月22日)孔子曰:“道不行,乘槎浮于
海。”维特被社会的繁文缛节束缚着,思维和灵魂都好像伸展不开,维特批判了一些沉浸于美好幻想中的人,可是自己因为厌恶这种丑陋的现象也不得脱离现实,皈依到自己勾勒出得美好天堂。
当B小姐和C伯爵在贵族宴会上冷淡了维特的时候,维特清晰的认
识到自己同他们不是一路人,便之后毅然的辞退工作,踏上归途。贵族聚会事件成了所有阶级矛盾的激化点,维特再也难以忍受贵族们的嘴脸,好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一般。
有时,我在想,如果维特没有辞退工作,是不是就不会和绿蒂重逢,也就不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现在想想,维特会选择自杀是必然的。维特的理想国太遥远,即使是以人类现在的文明程度也不能达到,现实与理想的脱节注定了维特人物悲惨的命运结局。即使没有绿蒂这个人物,维特也会不像曾经那个维特般简单快乐了。毕竟还是一个没被世俗纷争所玷污的孩子吧,即使在尖锐的现实中被刮的血肉模糊也依然难以变动那份向往自由与真理的初衷,可是梦想被现实一再凌迟,感性与理性一再矛盾,再强大的承受力也会崩塌的,到最后,维特只能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信仰的升华。
也许是歌德受“返归自然”理论影响的太深,全书的自然景物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维特的情感也随着季节的变迁而起伏,这有点“情景交融”的韵味。全书第二个吸引人眼球的艺术手法是书信体的框架,歌德用一篇篇书信和日记串联在一起,挥洒自如,同时书信体的一二人称的叙述又使得维特的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歌德扼杀了维特也塑造了维特,维特成就了歌德也拯救了歌德。
最后,用歌德《致维特》中的一句结尾,“我被选中留下,你被选中离去,你先我而去了,却也损失无几······” 歌德用维特拯救了自己,也用维特惊醒了欧洲。
2011级行政法3班
李静秋
电话:***
第二篇:少年维特之烦恼书评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评
08土管 孙康安徽农业大学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得1774年在莱比锡匿名出版的作品。就作品类别而言,还绝对不曾出现任何超过它的同类作品。书中挑衅性语气、色调与作者另一种充满爱心和感情的音调、气氛对当年的读者们具有同样的影响力。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德国文学中宿命论哲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便是对死亡的渴望,打开《维特》不久就立即可以感受到这一主题。《维特》写了一位集英俊、博学、热情、礼貌、善良、执著、专一等优点于一身的少年,他观念独特,性格独立,游历四方,而后看透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各阶级的明确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着人们在规定的阶级范围内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对资本主义世界中以钱、权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却又不得不身陷其中。因此他准备盲目地度过这己令他厌倦的一生。上帝似乎垂怜他,让他遇见了绿蒂,他的一颗心在初见美丽善良、纯洁坚韧的绿蒂时就完整地交付出去,只需一眼他就认定她是自己这一生中的维纳斯。他们一起谈论文学,思考人生。他帮她操持家务,照顾弟妹,陪同她一起快乐烦恼。不知不觉间她的一言一行就可以操控他的整个思想、行为。就算如此的付出,但最终还是无法不服从世俗的观念,看她穿着象征圣洁、忠诚的礼服成为别人的妻子,去陪他人经历欢乐与苦痛。维特告诫自己要放弃绿蒂,让自己停止爱她,悄悄的从她的生命中退出,不在打扰她的生活。但失去她的痛苦与缓慢流逝的生命让他备受煎熬,他觉得绿蒂就像太阳而自己就是水滴,不该同时出现,却又无法躲闪,还不可抑制的向她靠近。维特觉得绿蒂现在的生活简单而幸福,如果他还出现,就很可能成为她幸福生活中的阴影。所以,他决定去远离她生活的地方,在另一个地方默默的爱她、思念她、祝福她。他甚至还天真的期望让时间来冲淡对她的思念,让自己不在和他有交集。于是他去了外地替一位公爵做秘书,但他无法适应上层社会那种腐朽的生活方式。又或许这只是他自欺欺人的借口,因为时间并未冲淡他对绿蒂的爱而是更加的根深蒂固。他不能忍受自己被她遗忘,于是他不可抑制的回到了有她的地方。
久违之后,双方对彼此的依恋的更深了。但面对社会娱论的压力、绿蒂丈夫阿尔贝特的猜忌、双方都深深的自责,特别是绿蒂要求维特以后少来见她后,维特的心彻底受伤了。因为他认为绿蒂是这世上唯一一个了解他的人,他认为绿蒂一直都明白他为了让她幸福所做的执著努力及承受的痛苦,她会看出他挣扎了多久才有勇气再次站在她的身边,可是这最后的一丝期盼也破灭了。于是对社会、生活、爱情、自我失去挣扎与求索后,他想到了唯一的可使自己解脱的办法~死亡。让死亡结束自己的爱恋,让死亡来宣泄自己的苦恼,让他信奉的爱情在自我的结束中得到永恒。.静静的夜来临了,冰冷的雨无声的倾泻而下,树叶在无聊的晃动,房间仿佛只剩油灯在孤单的摇曳,主人的身影在墙上或明或暗,他平静的滴下了最后一滴泪,以单调的枪声结束了自己虽然年轻却筋皮力尽的生命。可是他不明白的是他最后一滴泪竟然也折射着绿蒂的剪影,她渗入了他的生命,他这一生也放不开她。在弥留之际,他好像仍然在说:“绿蒂,你一定要幸福啊!”?
如石入河塘虽有涟漪,却改变不了最终恢复平静的结局。人们给了他想要的结局,寥寥数人的葬礼,荒凉的墓地让他安眠。但绿蒂是否幸福,恐怕只有她自己才分得出那晶莹的泪珠是甜蜜抑或是苦涩……
第三篇: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这样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
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第四篇: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这部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以主人公维特写给好友威廉的和绿蒂的信以及日记片段构成全书。书中写了维特为了逃避世俗居住到郊外结识了女主公绿蒂而产生的爱情悲剧。小说前半部分主要表现了维特对于大自然、小孩子的热爱,对真实情感的赞美,同时展现他独特的思想以及他对绿蒂的由浅入深的爱。后半部分展现维特对于贵族的厌恶与屁批判和他受到贵族排斥的处境,更重要是表现了他对绿蒂难以控制的爱,这些构成了他极度复杂的心里,最终用自杀来结束了这一切。
虽然很早就听说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但一直没有阅读,这次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阅读完这部小说。虽然我和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截然不同,但是我与小说中的共鸣之处不在少数。
《维特》的作者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歌德是近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思想家,被当今世人公认为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人物。恩格斯称他为“是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是“最伟大的德国人”。他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被视为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欧三百年历史的结晶”,“人类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前景的壮丽颂歌的汇总”,“德国人世俗的圣经”,“欧洲现代诗歌的皇冠”。可是真正让歌德享誉世界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本《维特》。
从内容上看,《维特》既无曲折复杂的故事,也无离奇的情节,写的多半是些生活琐事以及主人公对这些琐事的思考和反应。但这部 1
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场面以及不同细微之处,大多是从与作者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得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基本上就是青年歌德的自身的感情世界。另外,这本小说采用了书信体第一人称自述,使得作品流露出真情实感,令人感动肺腑。这些都赋予了《维特》强烈的魅力,构成了它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条件。这部小说是作者经过长期的暗中酝酿后,在四个星期内完成的,这不得不给我们火热的情感、丰富的内容。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已经不能分辨艺术的虚幻和生活的现实,两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比生活更精髓跟典型的艺术真实。
从艺术特点上看,这部杰作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在信中,维特有时沉着地直接进行自我剖白。歌德还善于通过细节刻画,间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维特对绿蒂的一片忠诚,书中的描写更为别开生面。另一方面是小说灵活的结构,精当的裁剪,含蓄有力的语言。在小说不长的篇幅中,作者不仅展现维特个人悲惨境遇的始末和心理历程,还展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贵族阶级到市井阶级的广阔而复杂的生活。小说的结构十分灵活,通过信的长短波浪式地展开情节,节省了许多承接性的笔墨,也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叙事行文的精致含蓄集中体现在编者致读者的沉静记录中。只言片语,隐藏着无数暗语,激起读者的思考。
从思想上看,《维特》并不仅仅是一部自传体的爱情小说,一个意志软弱者的悲剧。维特的追求和烦恼,已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追求
和烦恼。小说主人公所追求的,实际上也是能使人的一切本性就,包括思想、欲望、能力、智慧等,充分满足,充分发挥。所以他热情洋溢,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所以,他鄙视墨守成规、理智清醒、善于把控自己感情和欲望的市民;所以,他反对艺术的一切条条框框,迂腐呆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男女。维特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已具有了普遍意义。它使我们明白了那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隐约感到,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热望与感情。小说展示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对德国当时的阶层和阶级,同一阶层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广泛地涉及了政治、宗教、道德以及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它述说了新兴资产阶级所怀抱的理想,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对妨碍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与现实的德国社会进行谴责与抗议。
小说在现实性、思想性、艺术性三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功,无怪乎在出版后会掀起一阵“维特热”。在引入中国后,蔡元培先生说它是“于青年的影响心理颇大”,矛盾将其写进小说《子夜》。这部小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宝库,深入研究,我们能发现不少瑰宝,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
第五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内容简介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俩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伯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学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大,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后来这个青年杀死了一个农夫,维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你轻轻抚摩着我的身儿回答: „我要滋润你以天上的甘霖!‟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见不着我的踪影……””摘录
《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艺术上,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它所采用的书信体体裁,非常适于表现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深刻性、复杂性和细致性。维特的每一封书简,犹如作者假手维特写出了自身的心灵感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自然、贴切而又动人。在手法上,作者始终牢牢把握“有感而发”的原则,不无病呻吟,而是把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维特在恋爱中的欢乐、悲哀与失望,全是通过叙述他与绿蒂间的结识与交往的过程来表达的,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维特在贵族宴会上受辱的过程,也描述得十分细致,随着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维特羞忿难熬的心情也跃然纸上。
《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艺术上的另一显著特色是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意,被人们称为“抒情的散文诗式的小说”。作者还把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当维特在恋爱中屡遇挫折,心绪抑郁时,作者描述了他与绿蒂的一次月下“幽会”,特别突出地描绘了当时月色之朦胧幽暗和深邃,借此映衬维特的心烦意乱,他那无可名状的隐痛和悲哀,以及他前途的晦暗莫测。真情实感,强烈的时代精神,高度民主的艺术性,三者结合起来,赋予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一个人只有在又回到时原地时,才会痛心地承认自己的是真的迷路了。我辛辛苦苦地在生的原野上奔走,我以为我走的很远,我以为不久我将抵达,然而现实却把我摔回了原地。风从四面吹来,我却不知该往那哪儿走。
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许我们都曾有。深深地爱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到时的人而无法自拔,这实在是人世间莫大的悲哀,值得人们同情。不幸的是,维特又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偏激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便把整个世界给忘记了。他的心智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灭。在他预感又确认这份爱永远要这样痛苦下去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他平静地选择了死亡。我惊讶世间竟有些强烈地爱。爱一个人竟可以达到如些是程度。但可怜的维特,是多么值得我们同情啊!
一个人可能在爱时变得才智超人,也可能变成世上最笨的人。《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人与人关系和情谊进行思考。维特对纯洁爱情的渴慕与膜拜,是他的精神上的支柱。小说鲜活地描写了青年的激动的心理和小鹿在跳的爱情体验“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她是圣洁的,一切欲念在她面前都会沉默无言。”维特渴慕的绿蒂善解人意,给人以安慰温暖。所以在困惑失败时常常回忆绿蒂而寻找寄托。辞去公职后,在与侯爵交往中又是那么苦闷,侯爵只注重他的办事能力,但维特看重心灵“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有。”于是他来到绿蒂那里寻求安宁,他把生命的依托赋予了绿蒂,却依然忧郁而彷徨。渐渐开始自杀的计划时,但是他发现“可是,你要是这会儿走了,从他们的圈子里消失了,他们又将多久会感到失去你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缺陷呢?在对自己的存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在留下了他存在的唯一真实印记的地方,在他亲爱的记忆中,在他们的心坎里,也注定了要熄灭,要消失,而且如此的快!”用他的话“人对人竟如此地缺少价值。”,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结论。他认清的事实是“攫取是人类最自然的欲望。婴儿不总是伸出小手抓他们喜爱的一切么?”对人与人的思考的结论其实不应是人对人竟如此地缺少价值,但是在18世纪的德国,一个反抗的青年,他用这样的结论,在他的反抗的道路上断去自己对生的留恋,做出义无反顾斗争。
带着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和不从,维特在安顿好一切后,与这个社会永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