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律中的基督教思想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22:2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法律中的基督教思想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法律中的基督教思想调研报告》。

第一篇:美国法律中的基督教思想调研报告

[键入文字]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美国法律中的基督教思想调研报告

学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法学

学 生 姓 名:于志博

学号:200700165

指 导 教 师:刘艺工

完 成 日 期:2011年 6 月

大连理工大学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法律与信仰是个有趣的问题,这也是我研究“美国法律中所蕴含的基督教思想”这一“非主流”选题的初衷。这一问题之宏观,对学识积累要求之高,是我作为一个本科生难以承受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它允许我涉足这样一个领域。

较之选题本身的巨大挑战,我在调研方面的困难尚能接受。实习的律师事务所和法院显然接触不到英美法系的案件。因而我只能把精力放在资料和数据方面。

一、调研背景

不读《圣经》就永远无法了解西方国家,即使生活在那里、学习在那里。就像不知孔孟就无法了解中国人的“典型性格”。法律,无论多么先进或完善。总归是一种工具、手段,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美利坚是由清教徒建立的国家,美利坚的法律是由基督徒制定的法律。说美国法律收到基督教影响,显然不足以表述美国法律中所蕴含的基督教思想。

并且,美国作为普通法系的国家,法官通过判例创造了一系列法律。法官在这个过程中秉承的是“公序良俗”四个字。何为公序良俗?在美国这无疑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

所以,理解美国的法律,或者说理解美国,都绕不开古老的《圣经》。

今天,中国所使用的法律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论及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向西方学习;论及完善距离西方还有差距。研究西方法律,仍然,并且长期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

二、调研目的1了解美国普通民众的信仰情况了解清教徒

三、调研方法

1与在美国留学生交流查阅权威机构调查报告

四、调研时间

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

五、调研问题

(一)美国民众信教比例

《华盛顿邮报》、美联社 2009年-3月29日消息

一项重点研究美国宗教的调查于当地时间2009年3月9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美国人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急剧减少,那些自称为基督徒的美国人也不再习惯于给自己贴上传统的教派标签,拘泥于传统的信条。

此次美国宗教信仰调查于去年2008年2月到9月间进行,接受调查人数超过共54,000人。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下滑到76%,低于1990年的86%。那些自称是基督教徒的美国人大多认为自己是“没有具体教派的基督教徒”(nondenominational)、“福音教徒”(evangelical))或“重生教徒”(born again)。

该调查由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三一学院的研究人员负责,由莉莉基金会和波森基金会进行资助,分别于1990年、2001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调查。它是美国最大的重点研究宗教的调查之一。

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更宽泛的基督教称谓定位自己,这一现象与自称为新教徒的人数的下降相吻合。信仰传统新教(包括卫理公会和路德教会)的人数比例从1990年的19%下降到2008年的13%。信仰一般“新教”的人数从1990年的约1,700万减少到2008年的500万。与此同时,无教派人数从1990年的194,000增加到超过800万。

负责监督此项调查的三一学院公共价值项目负责人Mark Silk说:“从总体上看,调查进一步证实了一些已经被社会学家指出的总体趋势:在美国,教派的重要性正趋减弱;声称不信仰宗教的人数增加;信仰穆斯林教和摩门教等少数派宗教的人数有所增长。同样的增长也体现在信仰巫术和异教的人数上。自2001年调查以来,美国各州唯一一个数量有所增长的群体是不信教的人。调查表明,现在这些人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5%。Silk认为,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群体的存在,使得美国基督徒数量剧减。

新英格兰北部超过太平洋西北部从而成为美国信仰宗教人数最少的地区,其中佛蒙特不信宗教比例最高,达34%。调查发现,在美国不信教的少数派的人数正在增加成。有27%的受访者说他们不想在死后搞宗教葬礼,有30%的已婚人士说他们没有举行宗教婚礼。尽管这些问题在以前的调查中并未涉及,但是这表明了传统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地位有所下降。

该调查反映了人口统计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近年来一直试图解答的问题:那些增加福音派的人数的都是什么人?在美国7,700万成年基督教徒中,有44%的教徒说他们是新生派或福音派。同时,18%的天主教徒与40%的信仰基督教主流教派的教徒也开始称自己为福音派。

Silk说:“如果有人声称他是‘福音派’教徒,并不表明他会去什么样的教

堂”,“这还将取决于如何定位福音派教徒。”

从全国来看,有5,700万美国人表示他们新天主教,是这一宗教成为美国最大的教派。自1990年,天主教的信徒增加了1,100万,但它占美国人口的比例下降到了25%。

摩门教徒的人数没有变,占美国人口的1.4%,犹太教徒的人数逐年减少,从1990年人口的1.8%下降到2009年的1.2%,也就是270万。

伊斯兰教徒占美国人口的0.6%。

(二)美国新教徒人数比例下降

周六, 04/10/2010-04:14 — Anonymous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特约记者Melody Merin于华盛顿报道,皮尤宗教和公共生活论坛2007年进行的调查显示,谈起美国人口与宗教,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多元和不断演变”。

美国宗教概况调查(The U.S.Religious Landscape Survey)对生活在美国、年龄在18岁以上的35,500多名成年人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时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和西班牙语。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美国社会的宗教构成情况,所涉及的问题不仅包括不同宗教群体的规模(涵盖最小群体),还包括人口分布特征、社会和政治观念、宗教活动和信仰变化。

皮尤论坛(Pew Forum)主任路易斯·卢戈(Luis Lugo)强调说,这一于2008年2月公布的调查结果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宗教对大部分美国人的个人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自称为基督徒、5%为其他信仰者、16%则无具体宗教信仰。

福音派新教教会成员构成了美国宗教传统中的最大群体(占总人口26%),其次为天主教徒(占24%)和传统的新教徒(占18%)。

信仰变化

该调查结果指出,美国成年人当中有28%以上的人放弃童年时代的信仰,改信其他宗教,或成为无神论者,变化很大。

这一变化在新教社区很明显。接受调查的成年人当中有51%的人自称为新教徒,与20年前的65%相比有明显下降,芝加哥大学全国舆论研究中心的普通社会调查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皮尤论坛由此得出结论,新教徒在美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口中占过半数的局面很快就会改变。

天主教信徒的人数在过去20年中保持稳定,但这一统计数字掩盖了急剧的变化。该调查说:“与任何其他宗教群体相比,天主教徒中改信其他宗教或彻底放弃宗教的人数最多。” 不过,移民来美的天主教徒人数抵消了损失的人数。

其他基督教群体(占总人口3%)包括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正教(其中希腊和俄罗斯东正教各占一半)及其他一些教派。

移民的影响

这次宗教概况调查显示,移民对美国宗教的格局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大约61%的移民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其中仅墨西哥移民就占一半。近四分之三的墨西哥移民和一半来自其他拉美地区的移民为天主教徒,这便是美国四分之一的天主教徒为外国出生者的原因。

新抵达的移民也把其他宗教传统带入美国。调查发现,在美国移民中,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等世界主要宗教的人数比例高于本土出生的人口。鲁本·里约斯神父和做礼拜的孩子们

凤凰城玛丽净心教堂的神父鲁本·里约斯(Ruben Rios)与参加礼拜仪式的孩子们。(© AP Images)

根据调查,穆斯林约占美国成年人口的0.6%,他们之中三分之二为移民。印度教徒占人口的0.4%,其中86%在外国出生。(相比之下,四分之三的佛教徒在美国出生,许多人是改变原来的信仰后皈依佛教。他们占人口的0.7%)

调查还发现,印度教徒、穆斯林和基督教正教各教派信徒在移民中占有最大比例。

宗教团体内部的多元性

各种传统宗教内部也具有相当高的多元性。在新教徒中,约一半为福音派,三分之一属于主要传统教派(卫里公会、路德会等等),13%属于历史上会众为黑人的教会。

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1.7%的人称自己为犹太人,其中信仰革新犹太教(Reform Judaism)者居首,其次为保守犹太教(Conservative Judaism)和正统犹太教(Orthodox Judaism)。

在美国的穆斯林中,逊尼派(Sunnis)占总数的一半,其余为什叶派(Shiites)以及未表明教派的人士。

佛教徒中也存在许多明显不同的派别,包括禅佛教(Zen Buddhism)、南传佛教(Theravada)、藏传佛教(Buddhism)等。

年龄、种族、和地理位置也影响到宗教信仰。例如,传统的新教徒和犹太教徒一般年龄较大,而无特定宗教归属的人比较年轻。移民多半是天主教徒,而在美国出生的人则更有可能是新教徒。

黑人最倾向于报告自己的宗教归属。四分之三以上的黑人为新教徒。

在非拉丁裔的白人中,新教徒略占多数(53%),但在拉丁裔人群中,天主教徒占大多数(58%)。亚裔美国人中差别较大,27%为新教徒、17%为天主教徒、53%属其他宗教或不属于任何教派。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新教徒──尤其是福音派教徒──在美国南部的比例最

高,而美国东北地区的犹太教徒、天主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比例最高。大多数佛教徒分布在美国的西部。

不属于任何教派

在概况调查中最有趣的发现之一是越来越多的美国成年人(16%)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宗教团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此类人只占总人口的5%至8%。

调查指出,这群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人“十分多元化”,“把这群人都说成是不信教是不正确的。”其中约四分之一的人说自己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占成人总人口的4%),其余的人称自己“并非倾向于某一”教派(占成人人口的12%)。这些人中有一半人认为宗教在其生活中“不重要”;另一半人──即使他们不愿意加入某个宗教团体──仍认为宗教在其生活中“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

皮尤论坛(Pew Forum)打算发布另一份基于“宗教概况调查”(Religious Landscape Survey)的报告,报告的内容为信仰宗教者与不信仰宗教者的社会与政治态度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六、调查分析

美国主流教会,如长老会,卫斯理公会,圣公会和美南浸信会,会员人数逐年下降。许多古老教堂在周日时零零落落坐着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会友,年青人不见了,中年人也不多见。只有到了复活节或是圣诞节,教堂的停车场才会出现停满车的现象,教堂内才会座无虚席。教会人数下降,信教人数下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美国仍然是教徒的美国

1教徒占人口总数仍然有绝对优势,人数下滑只是与自己相比较。美国政治经济领域的领袖仍然是教徒教徒具有凝聚力,而非信徒相对分散

(二)年轻人仍有信教的可能

美国的宗教传统使家庭变成了信徒的苗圃,因而之前保持了极高的信教比例。但是“不在花园之中,亦可开出花朵”,年轻人仍有成为信徒的可能。年轻人所排斥的是传统教会的传统的崇拜形式,他们喜欢更开放,更自由的崇拜形式。

(三)不信上帝,亦是“信徒”

尽管已经有15%的美国人不信教(可预见的将来还会上升),但即使是只有15%是信徒,也不会对美国神会造成根本性的改变。

我将美国基督教信仰分成三个部分:

1信仰上帝有神论与无神论

上帝,作为西方人的“大成至圣先师”,对他的信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由“神人”还原成了一位“伟人”。即使西方人不再相信耶稣死后复活,但是他所倡导的“爱邻如己”将永远根植在西方人的心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信上帝(之神力),亦是(其思想之)信徒”

对于美国而言,上帝还有特殊的意义。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是为了逃避天主教迫害,追求信仰自由而来到美洲土地上的。上帝这一概念包含了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历代美国总统崇尚基督教,有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人信仰的不是上帝,而是美国人自己。

《圣经》中的上帝,以其全知全能代表了一种终极而又具体的“美”。对这种“美”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直以来上帝作为“终极之美”的具体代言,而现在科技已经可以部分的诠释这种“终极之美”。上帝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2清教徒伦理道德如 创业 家庭 勤俭 诚信

这些理念融入了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会因信教与否改变。

3心存善念各种美德

心存善念是古往今来所有社会都倡导的,不会因信教与否改变。

综上,美国人的基督教信仰不是信仰一个“法力无边”的神,而是一个融合后的理念。

第二篇:美国法律中的语言政策

美国法律中的语言政策

一、美国语言政策发展

1、惟英语运动

美国的惟英语教育的思想早在美国独立之时就存在,并逐渐突出地表现在各个时期。如1889-1890年,美国许多州都试图通过立法的形式来阻止当时十分盛行的德语,以巩固英语的地位。而在美国领土西扩的18-19世纪,美国重点打压的语言是美国印第安语言和移民语言。美国在西进过程中,美国政府从西班牙、墨西哥以及俄国获得大片土地,尽管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不说英语,但在这些土地上的学校只能教授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惟英语运动与早期的美国英语教育有本质的区别。此运动始于1981年的《英语修正案》,该法案要求将英语定为美国官方语言。当时的参议员S.I.早川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一个共同的语言才能统一社会,无共同的语言会分裂社会;二是学习英语是每一个移民的主要功课;三是一个移民只有通过学习英语才能够参与美国民主政治。从1981到1995年,美国国会接到14个英语官方化的提案,尽管提案没有在美国国会通过,但很多州却通过州立法将英语定为州官方语言。美国惟英语运动的实质是害怕移民不能同化,支持者并不仅仅是一部分民族激进主义分子,而是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支持这一想法。很多人认为,语言的多样化会使英语的地位受到挑战,导致语言冲突,种族仇恨,最后导致政治分裂:说不同语言的人难以和谐的居住在一起,因此,美国政府要通过惟英语运动来树立“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信念。英语可以成为美国社会的“粘合剂”,是重要的共同纽带,英语可以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美利坚人互相理解,消除隔阂。

2、双语教育

美国的双语教育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1568年-1815年的起始阶段,1816年到1957的限制阶段,1958年到1967年的恢复阶段,1968年到2002年的发展阶段。全球化时期的双语教育主要以《双语教育法》的颁布为主要标志。

1959年,美国成立“国家双语教育协会”,1968年将《双语教育法》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法》,旨在解决“英语水平欠缺者的教育问题”。《双语教育法》的出台,使双语教育正式成为联邦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为少数民族学生争取平等机会的运动转化为国家强制执行的教育政策。1978年国会修正了1968年《双语教育法》,强调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为目标,限制对过渡性双语教育计划的支持。1984年国会为《双语教育法》设立了几个新目标:“发展双语计划”,使学生有机会在学会英语后保持母语;“学术优秀计划”,推广双语教育中的成功办法;“家庭英语读写能力计划”,面向英语水平不足的父母。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通过双语教学资助项目,为超过60种语言的人群提供帮助。事实上,美国双语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了最终实现“惟英语运动”,其双语教学的对象是美国土著和移民,目的是让他们从原来的语言转换到英语上来。美国的双语教育的项目包括了双语过渡模式、完全浸入目标语模式、维特模式和双向浸入模式。

美国国内对双语教育的利弊争论由来已久。支持者认为,移民保持原有的语言和文化有利于发展有益的本体意识;反对者认为保持原有的语言和文化对移民来说是有害的,会使他们与社会分离开来,丧失掌握好英语的信心。“在双语教育存在的34年中,事实上它经常遭到攻击。其中部分原因可以被看成是出于对工作和领土的保护,因为双语教育的提倡者认为,只有少数族群社区的成员能够教授或管理双语项目。双语教学计划的政治决定趋向把这限制在弱势学生和弱势学校,仅仅发展双语项目是不足以弥补政府多年来对贫穷和犯罪的忽视。”同时,在许多美国人的观念中学校教授任何一门外语都势必会影响英语教育,减少教授英语的时间。

3、英语的国际推广

美国一直重视英语的推广,在全球化时代,美国英语推广的空间和手段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教育目的国,2008-2009学年美国仅接待中国新生就达9.8万人,到该学年为止美国有67.16万在读外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需要通过TOEFL或GRE的考试,这自然刺激了海外英语的推广。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向世界各国推销其文化产品,无形中加强了英语推广的力度与广度。同时美国推行英语援助的教育政策。美国至少有7个政府机构参与了国际推广英语教学的活动。它们是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项目)、国际发展署、教育部(国际教师交流项目)等。非英语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受美国英语推广政策的影响。

二、《英语习得法》

美国于 2002 年颁布的《英语习得法》明确了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提高学业成绩的目标,确立了英语熟练标准和测试成绩三级目标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双语教育法》规定的多元教学模式,弥补了以往语言学习和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缺憾。然而,人们对英语迅速习得及学业标准是否过高、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是否公正一直持置疑态度。为满足英语学习者的特殊教育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对该法案进行了及时的修正。

美国《英语习得法》自 2002 年生效之日起,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简称 NCLB 法)一样,受到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尤其是对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英语学习者(简称 ELLs)必须参加州或全国统一考试,以及用与英语为母语的主流学生同样的标准,衡量他们是否达到了进步目标的批评更为激烈。语言专家、教育学者及一线教师就针对ELLs提出的英语迅速习得及学业标准是否过高、学业成绩评价是否公正、政策执行是否切合非主流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充满置疑。因为有些ELLs刚开始学习英语,或者说在英语尚未达到学术语言熟练程度时,就要接受英语和以英语为媒介语的州标准化考试,因此,这部分非主流群体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难以达到标准要求,相当数量的好学校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事实上,美国多所学校因为 ELLs 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未能达到标准要求,被贴上了“有待改进学校”的标签,并被公诸于众,受到各种惩罚。虽然人们对《英语习得法》持不同的看法,但毕竟它取代了 1968年双语教育法,引发了美国所有学校对 ELLs 的语言习得和学业成绩评价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甚至引发了美国学校文化的改变,值得语言与教育专家及决策者的重视。

(一)确立英语学习者的测试成绩分级目标

《英语习得法》旨在确保 ELLs 达到熟练的英语水平,达到使用英语进行的较高水平的学业成就,达到所有孩子必须达到的、富有挑战性的州学业内容和学业成绩标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邦政府为州和地方教育机构提供资金,资助他们实施语言教学教育计划,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并在核心学科达到较高水平。测试成绩目标(annual measurable achievement objectives)是《英语习得法》文本中提到次数(16 次)较多的一个术语。该术语用来表示ELLs 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语言教学教育计划是否为 ELLs 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体现了联邦政府要求州和地方教育机构为 ELLs 切实负起责任、以及为评价 ELLs 提出的语言习得和学业成绩进步的三个具体指标:

(1)测试成绩目标 1:必须反映 ELLs 每年学习英语进步的人数或百分比,进步率要求达到 95%/85%;

(2)测试成绩目标 2:应该反映出每学年末在英语能力提高方面增加的人数或百分比,语言熟练程度到达 95%/10%(3)测试成绩目标 3:还应该包括 ELLs 在阅读和数学方面取得充分进步的情况,与州充分进步的其他标准要求相同。

《英语习得法》规定:首先,州每年提交测试成绩目标状况报告,如果有必要,学校要采取弥补修正的措施,例如:及时通报家长、学校改进计划、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师等方面的情况。州必须要对未实施测试成绩目标的学校提供支持网络。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制裁,如告知家长、改进教学计划的方案、教学计划的改变或教师资源的调整。其次,如果地方教育机构连续 2 年不能达到州测试成绩目标标准的话,地方教育机构必须向州提交整改计 划和方法,州也必须予以技术援助,帮助地方整改计划和实施。如果地方连续四年未能完成测试成绩目标,那么地方教育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行动。

《英语习得法》要求对 ELLs 进行每年一次的英语水平测试,包括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能力的评价,这是一部较为具体的提出 ELLs 英语提高和发展评价标准的法案,也是《双语教育法》未曾涉到的。这体现了联邦政府对美国公立学校中ELLs人口急剧增加与日益多元化做出的政策回应,但该政策在州和地方学区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不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应该取消测试成绩目标的规定,因为《NCLB法》第一款充分进步已经对所有学生进行相同测试的评价,或者说,测试成绩目标对 ELLs 的测试已经包含了充分进步的测试内容。联邦法案应给予州和学区的学术测试的灵活性,允许第一年移居美国接受学校教育的ELLs,需要提高的不仅是英语/语言艺术,还包括像社会科学等的语言强化的内容,有必要增加相应的教育经费资助,评价英语水平测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并取消当前针对这些学生的充分进步。决策者应当理性地考虑在恰当的时间,利用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对英语能力有限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对国外出生的学生在美国居住的年限、以前在其居住国所接受的教育、运用第一语言获得学科知识的能力(可以使用这些学生的第一语言进行测验)、英语语言熟练程度等因素都是评价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因此,ELLs 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审视:

首先,ELLs 和新来美国学校读书的学生,应该排除在常规考试之外,不应该将其考试成绩计入在内,应该增加选择性的评价方式或过程;其次,中高水平学生可以采用基于科学研究支持的以及经过调整的考试,考试的调整要基于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基于以上提到的标准,而当前研究的不足导致支持这种评价。最后,还应该根据以上标准为英语熟练程度达到优异的学生提供经过调整的考试。如果要对新近来到美国以及对那些处于或低于中级水平的学生进行评价,其考试 成绩可仅供参考,这样才能使教学不至于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考试必须能够满足学生语言和学术的需要,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开始测试 ELLs,取决于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基于年限要求。

另外,有些州则就如何使用测试成绩目标1和2,衡量接受《英语习得法》资助服务的ELLs英语进步情况的规定提出了质疑,担心这种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测试,不能准确地说明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所表现出的优点和缺点,让老师难以判断他们是听说还是读写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然而,联邦政府认为没有必要将听说与读写分开测试,因为如果不从综合方面对 ELLs 进行测试成绩目标 1 的评价,很难达到测试成绩目标 2 的熟练水平。鉴于语言习得的本质,有些学生某一学年并非需要在听说读写每一个方面或者所有方面都取得进步,才能说明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州和地方教育机构实际操作的角度看,联邦政府要求各州对 ELLs 的语言进行测试成绩目标考核时,必须考虑给各州带来的频繁考试以及相关责任的巨大压力。因此,应从政策层面给予州技术和政策的支持,这样各州才能得到有效的、可信的评价结果,否则,只会给 ELLs 和服务于这些学生的一线教师带来不利后果。

(二)适时修正英语学习者的评价标准

州和地方教育机构一再呼吁,应该将 ELLs 来美国学校就读的时间长短作为参加州英语水平测试的依据,或者说新近来到美国学校就读的低年级 ELLs,是否应该参加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言测试。有教师建议新来美国学校就读的 ELLs 不应该参加阅读和写作的测试,在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技能有较大的提高之前,其成绩也不应列入测试成绩目标中。一线教师更是呼吁《英语习得法》应该对这些低年级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测试。联邦政府从政策层面对教育界人士的不同声音做出了首次回应。2004 年 2 月 19 日,联邦教育部颁发了对 ELLs考试要求的修正条例:学校可以选择,但不要求学校对作为 ELLs 不到一年者进行阅读测试(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4)。根据新规定,ELLs 以及在美国学校就读不足一年的学生,免于参加州英语阅读考试。当然,他们还必须参加州数学考试,但学校在计算进步率时可以将他们除外。各州也可以将英语已达到熟练程度两年的 ELLs 计入充分进步评价范围。这条规定给各州留出时间,来证明学生何时掌握英语并从这一非主流群体中退出。同年 3 月,教育部长佩奇还宣布了针对 ELLs 的一些政策修订:为便于评估他们充分进步情况,此前 95% 非主流群体学生必须参加考试的比例规定,改为非主流群体中 95% 的学生参加考试。这项新规定允许各州用 3 年时间达到参加考试的平均比例,但要求州和地方教育机构对那些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4)。

佩奇在宣布确保 ELLs 的绩效责任、灵活性新政策和法规生效的声明中,表达了联邦政府对评估这一最具影响力的看法,即各州已经具备了就如何评估 ELLs 在公立学校第一年学业成绩的灵活方法。此前,所有学生要在第一学年参加数学和阅读测试,而新政策为学校提供了目前急需的一年过渡期,要求学校提交一个英语熟练程度的评估。因此,学校也可以对美国公立学校学生第一年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

这一新规定允许学校可以灵活选择采取英语语言熟练程度的测评之外,进行阅读 / 语言艺术内容测评(Abedi 2004:4-14)。联邦政策的这一重大变化正是为了化解众多教育者和社区组织的担忧,即英语熟练程度有限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的考试中,总是表现出低下的学业水平。

可以看出,《英语习得法》要求各州和地方教育机构,为语言少数族裔学生,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不利境地学生的语言习得以及学业成就承担责任。联邦政府能够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政策的角度做出及时的修正。但值得注意的是,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能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拨款、政策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政策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能高瞻远瞩地预测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政策的解释和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政策的出台是否有足够的科学研究支撑等方面的因素。否则,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政策不但难以解决社会或教育出现的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最终不能实现政策预设的目标。

联邦政府对 ELLs 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比例有所修改,但未对用于充分进步的问责制做出相应的修正,高风险考试对 ELLs 产生的负面作用仍在继续。ELLs 常被人们视为很少有变化的群体,再加上高风险考试政策没有得到研究的支持而且还是不一致的,致使 ELLs 的测试成绩不能为其学习提供任何帮助,也不可能提供可靠有效的帮助。因此,如果对于 ELLs 的测试时间和方式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三)科学甄别英语学习者,增强政策的一致性

《英语习得法》在实施过程后中,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界定非主流群体中的 ELLs、如何确定 ELLs 学业进步或充分进步、以及测试成绩目标。当 ELLs 英语熟练程度达到足以在一个学术环境中发挥作用,他就不能再被定义为 ELLs 了。每年都有一批 ELLs 退出这一群体,新的 ELLs 又进入非主流群体的范畴,那么,各州和学校中便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由于已经处于不利地位的 ELLs 的

教育需求有别于在普通课堂上接受教育的学生,这一非主流群体学生将永远难以达到充分进步的标准。因此,为使ELLs 获得学业进步,有必要将 ELLs 安排在师生比例恰当的教室里,师生比应该由各州和学区调控。联邦政府应该具体规定用 ELLs 母语进行的评估至少需要三年;明确各州应该以 ELLs 母语进行测试的成绩标准来计算其学业成绩增长情况;按照 ELLs 英语熟练程度实施的考评成绩应计入问责制中;允许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进入一个双向浸入式教学计划中,并采取适当的第一语言进行评价,联邦也要对用于 ELLs 的教学支出进行专项财政拨款。此外,《英语习得法》需要包括以下统计数据:教学计划类型及时间分配、ELLs 重新分类等,这些信息数据系统有助于联邦、州、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解决两大难题。第一是辍学干预:优先在小学进行早期介入;对 ELLs 进行合适的评价和计划测评;解决 ELLs 较高留级率的问题;第二是联邦教育部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从政策层面作出及时的调整和修订。目前联邦政府已经认识到,州教育机构既要执行《NCLB 法》规定的问责制的充分进步要求,还要执行《英语习得法》对 ELLs 进行的测试成绩目标的评价,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联邦教育部更多地认识到州、地方教育机构、教师和 ELLs 所面临的联邦法律巨大的挑战。因此,联邦政府对语言教育政策的修订,必须致力于使各州在实施《英语习得法》过程中,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帮助各州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2008 年发表的《联邦公告》(Federal Register 2008)表明了联邦教育部及时跟进各州在执行《英语习得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与《NCLB 法》不一致或者有违法律的不当之处,进一步解释了《英语习得法》的意图、目标、实施。

《英语习得法》中的第二个政策改变就是将 ELLs 确认为非主流群体,解决了英语熟练程度有限学生的归属问题。该政策规定:一旦这些学生的英语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他们就从中退出,进入普通的课堂学习。美国教育部长说:这一政策将给予各州一定的灵活性,以使他们把已经达到英语熟练程度的语言少数族裔学生包括在长达两年的教学计划中。这给予各州一种选择,同时也给予各州允许学校和地方教育机构逐年提高英语熟练程度获得信誉的弹性(Paige,2004)。

然而,随着充分进步的要求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达不到标准,从而会迫使越来越多的州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放宽标准,或者迫使联邦政府通过修改 NCLB 法来使标准更加切合实际,这可能是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因为更加切合实际的较低标准也许更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四)融语言因素于改革、问责及评价为一体的政策整合

《英语习得法》要求州和学区对语言少数族裔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实施测试,这种为 ELLs 英语能力提高提供信度和效度较为有保证的评价方式,是联邦政府积极应对非主流群体学生英语习得和发展做出的政策回应。然而,任何对 ELLs 实施的评价都要基于对这些受教育群体的研究之上,即联邦和州 ELLs 鉴别标准的确立,要依据学生的英语能力,采取适合他们特殊语言需求的学科教学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另外,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和学业成绩是密不可分的,他可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但由于英语熟练程度没有达到准确理解考试的要求,其学科学业成绩可能会表现出暂时不佳的状况。只有当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像母语一样的熟练程度时,他们与主流学生之间的学业鸿沟才有可能弥合。

语言因素对ELLs的教学和评估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学校对他们实施的学业评估和绩效责任制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政策决策者应该将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非主流群体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佳的原因纳入政策修订的范围,并要关注小学低年级ELLs充分进步评估的重新建构。通过网络收集有效的、清晰的信息,采纳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合理化建议,提供方便教师使用的具体教学范例,以创新的方式整合现有的语言和文化资源。儿童的语言习得和提高远比政策文本的撰写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联邦政府的英语习得政策应采用最有效、最可靠的学业成绩评价作为问责制的组成部分,为州和地方提供激励(或不使用处罚)的政策,州可以采用西班牙语而不是英语作为评价这些学生的手段,这样,各州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一种更有效和可靠的考核方法。此外,联邦政府还应该对《NCLB 法》第一款和第三款(《英语习得法》)责任条款进行重新整合或调整,以确保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第一款和第三款连贯一致的问责制度,减少州和地方重复努力。联邦政策可以将第一款的教师专业发展资金,用于培训教师掌握 ELLs相关的教学基本知识、策略和技巧。

总之,《英语习得法》忽略了语言因素对 ELLs 的教学和评估所产生的影响,不但折磨着学生,也使教师倍感痛苦。学生们因为成绩不理想导致失去信心,从而对语言习得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又会因为为考试做准备,失去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学校管理者花费大量时间实施标准化的测验管理,让授课教师往往很沮丧。联邦政府能够从政策层面进行反思,体认教育处境不利的语言少数族裔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提供支持语言习得与提高的教学资源与经费资助,缓解引入测试带来的负面后果,是使《英语习得法》执行的可靠性最大化,使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后果最小化的良好开端。

三、当代美国外语教育政策未来动向及战略重点

在全球化时代,个人外语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对提升公民个人乃至国家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民众已经意识到这一点。2007年的卡潘·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85%的受访者认为学习英语之外的另一门语言对美国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70%的受访者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从小学开始,详见下表。

表1 美国儿童学习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的重要程度调查结果(*小于0.5%)

表2 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教育开始时间调查结果 *小于0.5%。

美国要应对21世纪的经济安全挑战,必须有高水平的外语教育应对世界各国文化的深层次沟通和理解。因此,美国必须加强外语教育,合理规划,在国家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1、强化外语教育战略规划

在全球经济竞争和人口多样化的背景下,美国俄亥俄等数州已经意识到21世纪成功的劳动力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和文化知识,因此必须促进和支持外语及文化学习。这些州将商界、政界、教育届召集在一起召开语言峰会,厘清外语需求,提出外语战略,最终制定出州层次上的语言路线图。语言路线图通过将国家、联邦与州、地方层次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州商业合作模式,务实解决外语需求问题。语言路线图(language road map)就是峰会出台的一个措施。语言路线图是数州基于当地外语需求,为培养21世纪成功的劳动力,在美国语言旗舰项目(the language flagship)的资助下制定的外语及文化教育远景目标及相关执行措施。路线图使外语教育政策成为州的公共政策;设立专门的外语教育倡导和协调机构,负责实施语言路线图。

积极培养外语教师,并给有外语能力的人士颁发教师执业证书;提升公众外语学习意识;实施较早的外语教育,普遍要求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外语教育。路线图在国家战略的基础之上,第一次从地方需求的角度上对外语教育进行政策上的引导,对美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推动外语教育国际化

为补救美国因外国语言及文化教育不足而引发的国家安全危机,美国出台了“国家安全教育计划”这一重要教育政策。该计划目的在于增强美国学生的文化意识、独立自主性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通过培养外语人才维护美国国家安全,进一步巩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创造一种多元文化的气氛,通过对另一种文化的了解和比较,可以对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并获得开阔的眼界,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多元文化的差异和乐趣。从现状来看,虽然留学海外的美国学生人数逐年持续攀升,但与到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相比仍然偏少;而对当前美国人才紧缺的科学、数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却往往很少有人问津;学生海外停留时间越来越短;各高校派出学生数目差别较大,研究型大学派出学生较多且比例较高。针对海外留学人员不足这一情况,西蒙与其同僚波伦参议员四处呼吁,最终在2005年11月促使亚伯拉罕·林肯海外留学奖助委员会向国会及总统提出一份《全球竞争与国家的需要———百万人海外留学》报告。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调研报告提纲(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调研报告提纲

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研提纲

一、调查目的 社会进步,年轻人的娱乐活动频率也大幅增长,通过这次调查想了解上海当今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i,书籍,影视作品的看法。

二、调查对象

上海电力学院学生100。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向电力学院在校学生发放问卷100份;

2、访谈调查——走访同学或朋友获取更丰富、深入的信息;

3、资料调查——上网或看书收集相关资料作为参考、借鉴;

4、实地考察——去附近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现状。

四、调查的主要内容

1、了解大学生对自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和受教育程度(所看作品数目等);

2、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推广程度;

3、大学生阅读,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原因;

4、对当今爱国主义教育有何建议。

五、调查成果

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以及感想收获

六、时间安排

第8—9周:研究调查问题,制作并完善调查问卷; 第10—11周:选取合适的调查对象,发放并回收问卷;

第12周:整理问卷及访谈记录,走访中共一大会址,分析数据;

第13—14周: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访谈记录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独立完成调查报告; 第15周:准时上交社会实践作业。

七、小组成员工作分配

小组成员:沈敏燕、任聃艳、刘亚丽、闫妍、王永辉 拟写提纲:沈敏燕、任聃艳; 制作调查问卷:全体成员 发放调查问卷:全体成员

数据统计:刘亚丽、闫妍、王永辉

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作用和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调研报告中,我们小组以上上海电力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为主,针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从受教育程度、受教育方式等方面了解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并对大学生希望的教育形式等方面对今后的大学生爱国教育发展有了初步看法。

我们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良好,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学生主要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阅读书籍和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的人相对较少,反映了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的单一性。学生希望的受教育方式多倾向于观看影视作品和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传统的阅读爱国主义书籍成了过去式。学生因为自身爱国情怀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多,但是强制性接受教育的人也占有很大部分比重,受《南京南京》《建国大业》等近来的爱国影片和革命先烈事迹而影响进而接受教育的人群也不少。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有所收获,证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实可行和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而在中国的人才大量外流的情况下,最能留着人才的就是他本身所具备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数学家华罗庚拒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自己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为中华献身的决心。

中华发展5000年,无论是在哪个时期,爱国主义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爱国主义在和平年代是发展本国的强大生命力,在战争年代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城墙。只有当爱国主义高度集中、民族凝聚力强大的情况下,人民才能完全团结一致,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上为国家的发展谋求需要。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不少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慢慢淡忘自己的传统节日,而过西方独有的节日,针对这一现象,前几年,劳动法增加了传统节日的法定节日数目和放假天数,从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大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但是不少崇洋媚外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比如民众对好莱坞大片的过度崇拜和标榜,在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价格更高的进口产品等。

从种种事例中,我们都能看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具体实施呢?结合此次调研结果与查阅相关资料,我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认识爱国主义

学校可以对大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入学教育,并进行正式的考核。学校向新生宣传革命先烈的事迹,播放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次实践活动期间,我们小组成员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通过这类活动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从而强化自己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在入学之初就使学生建立对爱国主义的初步认识,对以后的爱国主义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青年一代对乏味的书本不再青睐,多数倾向于多媒体教育。播放爱国主义相关影视材料成为主要文字影响推广爱国主义手段,同时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也是主要手段。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学校需要加大对此的力度。与此同时,爱国主义书籍的推广也要适当进行,尽量选取精华部分进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大推广力度。

三、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针对当代对西方国家的一味向往和崇拜,学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建立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不仅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而且被世界许多国家向往不已。我们国家的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创新,最重要的是要爱惜。爱惜文化就是爱国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危机。例如,韩国将我们国家的端午节变化了形式就成了他们的传统节日,不能不说是我们国家文化危机的迹象,同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着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了。虽然当今国际化发展要求现代青年学会多门语言,尤其是英语,但是不少年轻人迎着学习外语的浪潮,根本未加思索地一味接受外国文化,认为只要是外国的,总是优秀的。只看到外国电影,谈汽车只谈本田、谈福特,谈电子产品只谈三星、索尼等。如此而来,在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一代中出现文化盲从现象,一味的西化,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试想,我们的李白杜甫,成龙李连杰,我们的步步高手机,神州电脑有多少年轻人谈论过,关注过?但是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或者比不上外国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因而我们的文化需要我们继承。

大学骄傲与在加强外语学习要求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汉语教学。在我们学校,很多专业大一都没有开汉语课程。然而我们的毛笔书法古文,都是需要传承的,不能因为是高等教育而不能忽视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就是从培养这些能力开始的,它能教会人怎样对待生活,怎样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味。继承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爱国本身也是文化的主要部分,我们必须将爱国热情融入文化之中,才不会偏离自己发展的方向,追随着优秀的文化而前行。

通过此次调研,我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从现状、作用和发展上做出了一定的评估,提升了自我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程度,积累了社会活动的经验,受益匪浅。

观《四川大地震特别报道》有感

遥想汶川大地震,生死时刻自然流露的至深感情,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抗震救灾,以及抗震救灾中发生的一些不好现象,轻触心底。关于地震的特别报道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锁,叩响了我脑中的思考之门。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站在阳台上和妈妈讲话,突然听到轰隆隆的声响,抬眼看到门窗都在不停地震动,甚至对面的住房都在左右摇晃,感觉马上就会倒下一样。我开始认为是房子年岁已久,还担心房屋会倒塌,心下都在颤抖。但是越来越大的声音让妈妈拉着我的手急速地向楼下跑去,并大叫着:“地震!地震……”等到了楼下的公路上时,我的手心都已冰凉。不过短短几分钟时间,公路上已人满为患,车辆都停得东一辆西一辆的。所有的人都在不停地拨打电话,可是信号若有若无,有些跑下楼后走散的亲人只能大声地呼叫对方的名字,场面很混乱,甚至有人相拥哭泣。我们都还不确定是不是地震,毕竟大家都没有听说过四川发生过地震,就算意志到是地震的也意味震中就在城北,所以当知道震源远在千里的汶川时,我们都惊惧得无以复加。我们尚且无碍都慌乱至此,那么在重灾区的人们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和伤痛?!哪怕是后来出现的第一手影像资料,都不能描诉现场气氛的千分之一,那充斥着死亡与绝望的气息,现在回忆起来都让我有瞬间的窒息和颤抖。下午手机信号基本上就完全断了,我有一个好友,家不在本地,和家里人联系不上,害怕得一个劲地哭。接近傍晚,她母亲就驱车过来了,见面的时候抱着大哭,都在庆幸彼此的安好。

学校无法得到关于地震的确切消息,大型的余震不断,如果新闻说下午4点会有余震,通常整个下午全校师生基本上都在操场等空旷的地方待着,晚上班主任和住校生都铺席睡在操场上。大部分市民把家当带着,找到平地铺好凉席和被单,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通过说话和玩纸牌来排解烦躁和不安,巡逻车也是从早开到晚地。随着灾情的报道不断,我们渐渐对地震的情况有所了解,知道广安不会受大的影响,但是政府安抚群众也还是费了些神。有些人害怕得不敢回家,政府极力解释也没有用,只得派人继续巡逻。

后来信息慢慢恢复后,才发现受灾面积的广度。大量的房屋倒塌,伤亡人数的不断增长,甚至重灾区已完全破坏,丝毫不见原貌。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指导救灾工作并慰问灾民,为受灾地区的人民送上来自全国人民的关心,同时也让我吃惊不已。作为国家高级官员,能在震后8小时内赶到现场,并且不顾劳累奔波马上就召开会议商讨救灾具体事宜,他绝对是第一个。当时世界各方媒体都对温总理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总理此行很明确地透露出一个信息——无论灾难有多大,国家会尽一切所能帮助四川人民度过这次危机。从心里上给灾区人民以莫大的安慰。新闻天天滚动播出,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汶川大地震,各种感人事迹纷纷涌现,为灾后重建所举行的各种集资集物也有序地进行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谭千秋,在死亡的前一刻,他毫不犹豫地张开厚实的臂弯,为身下的四个学生撑起了一片蓝天,书写了一代师魂!还有被无数人熟知的小凌浩,手刨4小时就女生的向孝廉……在地震中所涌现的亲情、爱情、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深深地感染着众人。在经历了与死神的殊死搏斗后,孩子们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新的向往。那些在抗震救灾中的战士,志愿者、军队和灾民,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但是在无数人为地震默哀的同时,我还是看到了这个世界肮脏的一角。当地震发生时,抛下学生独自离开的“范跑跑”,在我对他愤恨的同时,又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当时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应该问一下自己。“范跑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做了大多数人都会做的事,只是他不知廉耻地讲了出来。如果我会在片刻后想到其他人,但是我仍是自私的。所以,我把最好的赞美给那些在地震中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值得我一生去学习。震后为四川人民禁网3天的时候,那个宣扬辱骂四川民众的辽宁女孩,时至今日,她的恶语攻击都让我悲伤得说不出话来。在我们还沉浸在余震的担惊受怕和震后的巨大心理负担中时,那个女孩为了自己一时的娱乐而说出的话语于我们是一把锋利的刀。本是天灾人祸,没有人想经历这种无法逆转的苦难,她有什么权利说我们的不是,又是抱着什么心态去观看那些被地震摧毁的房屋和无数受伤的人民?我不清楚后来在大家的指责和愤懑中,她是否悔恨,但是我想对她说一声:“在无数关心下,我们慢慢从地震的余伤中恢复,你的攻击能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徒增你的罪恶感罢了。”这两类人,可以说是道德的败坏者,但是这少数的群体毕竟掩盖不了地震中流动着的中华之爱。

爱,通过各种方式传递,齐齐汇聚在四川盆地,让这片大地以最快的速递恢复生机。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的巨大凝聚力震惊着全世界,尤其是中国青年在地震中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从另一个角度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今非昔比。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还有数不尽的感动,人性光辉闪耀在中华的上空,永载历史!

第四篇: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xxxx年,xx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建设法治中国论述中指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我们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公民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筑牢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诉求,帮助他们答疑解惑,维护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实践中央“群众工作路线”的重要方式。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概念及其意义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指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向,以维护公共利益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法律问题为主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在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组织指导下,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组织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低廉法律服务的公共体系。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区涉法问题和涉法矛盾大量增加,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对传统的法律服务制度和法律服务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涉及到大量的法律问题,迫切需要法律服务工作者引导

和帮助群众正确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引导和协助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解决基层矛盾。三是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定区域内多数人的利益被长期漠视甚至被随意侵害了,而这些被侵害的群体相对加害人而言处于弱势,他们不知、不愿或不敢以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旦不满累积到忍无可忍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爆发群体性事件,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伤害党群关系。

二、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自2013年9月以来,高淳区司法局积极贯彻落实省、市主管部门关于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部署,以“政府主导、行业支持、社会参与、个人奉献”为工作宗旨,积极争取

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政府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规划,正建立健全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热线为平台,乡镇法律服务工作中心为载体,村居法律服务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并初见成效: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一步到位,于2014年初在区司法局办公新址挂牌成立并运行;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结对共建”等专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全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法律服务“双进双联”、律师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等活动的持续推进,为村居法律服务站点的城乡覆盖提供了可行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各项制度建设有待规范和完善,工作目标及具体规划还需明确和缜密,管理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等等。二是公共法律服务专职人员的缺乏有可能成为制约我

区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工作体系的瓶颈。高淳区面积802平方公里,拥有人口43万、144个行政村居,全区现有律师事务所4家,执业律师27名;公证处1家,执业公证员3名;基层法律服务所5家,执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9名。区内从事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只有49人。而其他公共法律服务的部分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等也缺乏专职人员,其工作人员大都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司法所公务员、乡镇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兼任。三是开展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双结对”等专项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例如:区法律顾问团自组建以来,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政府法律顾问团与政府法制机构的关系尚未理顺,服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机制尚未健全,服务的影响力仍然欠缺。又如开展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双结对”活动,将城区优质的法

律资源导向农村,提高了全区法律服务的供给水平,拓宽了区内法律服务的便民渠道,但律师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多停留在标的额小、权利义务关系简单的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以及参加乡镇举办的零散性法制宣传活动的层面,在为基层政府提供服务、参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处理、开展公益诉讼等方面仍未发挥突出作用。

四、关于构建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新思路

整合资源,完善相关平台升级

1.建立区级、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积极整合司法行政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加大为民服务的实际举措,集中窗口服务对外,综合型服务便民,集中受理,一厅式办公全方位解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将于2014年初建成高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力争在2014年底完成全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设。新建的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律师等司法

行政主要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中心设置窗口化和综合性相结合,以服务内容综合化的特点为群众服务。中心的建成,将极大地简化群众申请程序,真正实现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优势互补,将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方便,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又一重要窗口。

2.尝试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按照省厅、市局《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要求,尝试在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推进律师事务所与社区结对,强化社区法律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完善的法律服务组织结构。由律师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执业人员与社区实行“一对一”挂钩结对,引导青年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社区法律服务,担任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随时解决社区居民遇到的法律问题,为社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二是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公共

法律服务进社区,可进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不受时间限制,将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等服务业务送到百姓身边。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获得公益性的法律服务。三是累积经验、以点带面,区局将以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站”为载体,合力打造全区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四是深化律师与司法所、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活动,利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通过律师和司法所人员相结对,实现曰村官们的互动,将城区优质的法律资源导向农村,加快构建区级、镇级、社区一体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全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3.完善“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12348”法律援助专线升级为司法行政公共服务专线平台为契机,着力提升“12348”服务品质,树立司法行政全新形象。一是增加人员配备,确保责任到岗到人。根据新的实际情况,区局抽调

骨干力量负责法援中心日常工作,贯彻落实市局“谁主管、谁负责、谁办理”的工作原则。邀请两名专职律师轮流负责“12348”法律咨询电话接听,确保群众咨询的法律问题得到专业满意的答复。二是加装专线分机,确保平台随时畅通。区局除配备法院中心一部专线电话外,还在法援科办公室加装一台分机,由法援科工作人员在值班律师外出办案、请假情况下负责接听并记录来电。三是规范来电记录,确保群众咨询事项得到满意答复。区局根据“12348”升级以后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来电咨询、投诉的纸质台账的要求,并于近期适用。四是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区局九月份针对新情况专门组织一期司法行政业务培训班,并安排区局分管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授课,全面介绍司法行政服务工作,强化了相关窗口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注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挖掘和培养法律服务人才资

源,积极为优秀律师人才引进、青年律师培养、区内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的整合等提供支持。鼓励本局年轻人员积极参加司法考试,对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推荐到各律所实习,扩大律师队伍。提高专职法律服务人员素质,通过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积极拓展知识产权、医疗、教育、资产重组等领域的业务,紧紧围绕高淳区“融入主城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需求。

创新思路,切实丰富法律服务内容

一是加强沟通,形成合力。通过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关注法律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式,定主题、定区域、定时间、定人员,切实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深入开展“四万”工程和“双进双联”、“双结对”等专项活

动,找准活动切入点,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活动效果。二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各板块活动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好自选动作,使法律服务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整合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使服务真正让群众满意。

落实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在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 的财政支撑,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要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大以法律援助、矛盾调处等为主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要为城乡统筹服务,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制定倾斜政策,全面推行村法律顾问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 的常态化、专业化。

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在不断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因积极扶持专事公共法律服务的民间组织。在一些发达国家,民间公益法律服务机构是公益法律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民间组织大量涌现,一些民间法律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此外,还有一大批热心公共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的社会志愿者,在构建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民间法律服务组织还不够发达和成熟,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必须建立一批由政府主导和扶持的社区法律服务组织及法律服务中心,并促使其发展成为民间法律服务的骨干力量。

同时,对内要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工作网络,把法官、律师、公证员和普法志愿者等队伍有机地组织起来,发挥法律服务的独特功能;对外要善于横向借力,探索与信访、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对接模式,共同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美国部份基督教神学院简介

美国部份基督教神学院简介

晓恩(感谢著者惠寄)

按官方统计,中国国内现有牧师和传道人三千位左右。如按国外正常标准牧者和信徒比例最多一比一百五十的话,国内以六千万信徒(保守估计)算,需至少四十万传道人。国内神学院的神学教育远远满足不了教会目前和将来不断增长的需要。一个有效的缓解的方法就是借助于海外的高等院校。

美国以基督教立国,注重教育及科学研究,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到神学教育,其水准都非常高,因此成为华人海外留学国家的首选。美国许多公、私立大学都设有神学院或宗教系,其教学目标和对象也不同(如哈佛、耶鲁这些美东私立常青藤名校的神学院比较注重学术研究)。这里只向大家介绍一些正统信仰,并且为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基督教神学院。

(一)英文教学

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地址:135 North Oakland Ave., Pasadena, CA 91182, USA

1947年在加州建校,下设三间学院:神学院、心理学学院和世界宣教学院。在校学生超过3200人,来自60多个国家。

延伸部/分校:南加州、北加州、克罗拉多州、西北区和西南区。

课程:证书课程、神学硕士、道学硕士、文学硕士、婚姻与家庭治疗科学硕士、教牧学博士、宣教学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学费:$221-428/学分(取决于专业和学位)。

TOEFL: 笔试550,计算机测验213。低于此分数需参加福乐神学院的ESL英文课程。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良友圣经学院(Voice of Friendship Seminary)

联系地址:香港九龙敬业街59号9楼C座

由美国远东广播公司属下的5个中文部门(加州、香港、台湾等地)制作的面对中国大陆的神学课程。

目的是装备信徒、培训牧人。每年分四个季度播出不同科目,其中有新约科、旧约科和实用神学科。

每个季末都有考试题目播出,学员需按要求把答案寄回来给老师们批阅。通过各科考试,成绩合格,将获毕业证书一张。目前在学学生超过一千人。

课程:两年制的证书课程。

学费:免费

电邮地址:word@liangyou.net

备注:

(1).文学硕士的专业可包括:基督教教育、心理辅导、圣经、语言、青年事工、城市事工、多文化事工等。文学硕士大多数是两年的课程。道学硕士是专门训练为准备做牧师者而开的三年制课程。

(2).修读硕士课程者需有任何一学科的学士学位,如文科、理科、工科、商科。本科读过神学或宗教课程者,读某些专业的硕士课程时,有些学校容许免修一些研究生课程。研究生证书课程的学分在申请读硕士学位时可算在硕士学位的学分里。西方国家并无入学年龄限制。无宗派学校和教会所属学校的课程内容并无明显分别。

(3).遥距教育(Distance Education)通常是指网上、闭路电视等远距离视听教学,也可包括函授。

大部分遥距教育仍需要学生在校园本部修读一些学分,以完成学位。函授课程(Correspondence Course)则指完全在家自修。

(4).有些延伸部(Extension Site)是借用教会或其它学校做课室,学生一般只能修读部分学分,或指定的硕士学位。和遥距教育一样是为方便外地工作的学生,以减少住校时间。也方便只选课程不修学位者。

(5).奖学金的资料可向学校索取,有些教会也设有奖学金,要向教会直接申请。可同时申请不同的奖学金。奖学金金额大多在几百至几千元之间。教会所属的学校,通常会员学费可便宜很多或可申请为会员所设的奖学金。

(6).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期间,每周容许在校内工作不超过20小时。寒暑假可在校内工作40小时。华人神学院校因规模较小,校内工作的机会相应就会很少。

(7).以上学校所提供的专业、学位和学费的数字是2002年的数字。生活费约$5000-8000/年。

下载美国法律中的基督教思想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法律中的基督教思想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思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思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近年来,xxxx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发展新趋势和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

    大学生思想调研报告

    法学院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转眼间,新学期又开始了,同学们纷纷返校。为及时了解我院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假期的思想动态,如实反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我院通过走访寝......

    思想状况调研报告

    银行青年团员思想状况调研报告为了深入了解本行团员青年思想状况,东城支行团委组织了有针对性地召开了青年员工座谈会,并走访了网点,听取了部份基层团支部书记和部分团员的意见......

    大学生思想调研报告

    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 大学生思想调研报告 为及时准确掌握学生返校后思想动态,更好地发挥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学生、建设和谐校园方面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学生思想工......

    职工思想调研报告

    职工思想现状的调查研究 为准确掌握职工思想现状,本着调研与本单位工作结合;与职工思想实际结合的原则,车间采取了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态度、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 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又是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审计机关履行宪法赋予职责......

    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业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业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探讨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业自八十年代初诞生以来,以“面向基层、服务及时、便民利民”为特色,以“忠于法律、维护正义、遵守诚信、公平竞......

    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业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业自八十年代初诞生以来,以“面向基层、服务及时、便民利民”为特色,以“忠于法律、维护正义、遵守诚信、公平竞争”为执业标准,走“自主执业、自收自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