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小抄笔记

时间:2019-05-14 22:5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心理学》小抄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心理学》小抄笔记》。

第一篇:《管理心理学》小抄笔记

管理心理学笔记前言

一.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范围

个性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行为、组织心理 二. 学习其意义

1. 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

2.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

3.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4.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5.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 三. 学科基础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 四. 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心理测试法、个案法 关于人性的假设

1.管理者对人有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2.1956年,雪恩、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将人性假设归纳为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3.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运用几种对人性的假设来研究人性与组织管理的关系

1)尽管人们的需要时改善生活状况,但人们不仅仅是为谋生和金钱而工作

2)多数人对组织任务极其管理方式的最初态度,总是从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做出反应的,但,这个态度是可以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采取适当措施和教育来改变

3)我国,各级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从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近期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为此组织和个人双方都应该努力,使组织目标中能包含更多的个人利益,从而调动人们积极性,提高功效,增加满意度

4)管理方法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主管人员应努力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分工,使更多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得到内在满足

5)管理人员和工人关系应当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应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应说明教育、发扬民主、适当参与、启发自觉、提倡自治。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

一. 知觉的概念及知觉研究的管理学意义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 知觉从感觉开始,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 3. 人们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而不是现实本身为基础的,对于同一知觉对象,不同个体的知觉可能会有差异 二. 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1.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与爱好、需要和动机

2.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情景因素;对象的组合 四. 知觉的分类

1.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 知觉包括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

3. 管理心理学中将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 五. 社会知觉的内容

1. 概念: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

对群体,群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人及个人间、群体间的知觉 2. 分类

!)对人的知觉:以貌取人

2)人际知觉:人与人间关系的知觉,有明显感情因素 3)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

4)自我知觉:人贵有自知之明 六.知觉错误(错觉)

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包括对物的错觉及对人的错觉(社会知觉偏见P109)1.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2.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因某人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

晰地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3.近因效应:由交往对象的最近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即最近

印象

4.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种较固

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5.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把自身情感、意志等强加到别人身

六. 要学会自我暴露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审查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来达到预期目的 个性差异与管理 一. 性格与管理

1. 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性、意志型)

2. 向性说3。独立—顺从说4。性质分析说5。

价值顺向说

6.人格的“大五因素”7。MBTI人格理论{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方式、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我们的决策方式、我们做事方式,根据这几个方面分为外向-内向;感觉-直觉;思考-情感;判断-知觉共16种人格特质} 二.气质与管理

1.概念: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类型,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类型往往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工作效率

1)气质无好坏之分,它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2)气质和工作性质相匹配,可提高职工的劳动和工作效率 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感情和行为 三.能力与管理

1.能力作用: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完成一项工作仅靠一种能力是不够的 2.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素质(自然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现和源泉);教育(途径和方法);社会实践(体验、丰富和提高);勤奋(动力);兴趣(催化剂)3.能力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差异:两头小,中间大。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少年早慧;大器晚成 4.管理者的能力(按能力高低)上层: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技术能力 中层: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相等 下层: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

注意:能力水平要与工作要求相适应;能力类型要与工作性质相适应;善于用人之长;注重知识、机能和潜能的结合 五. 能力与职业人适其职,人尽其长

以岗位考核能力,是否具备岗位所需基本能力注意一般与特殊能力的培训招聘考虑潜在能力 六. 个体差异与管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 2. 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 3. 个性影响员工的人际关系 1)根据个性特质合理安排工作

2)根据个性的相辅和互补性来进行人员配置 3)管理者要设计和维持一种使个性不断成长的氛围 态度

每个人除了个性不同之外,还有态度的不同 一. 态度的概述

人们对于事物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接近或回避、支持或反对的心理行为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与评价 2.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3.行为成分: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和意动效应 三.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事发生关系过程中形成的2.对象性: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的讲态度是不确切的3.稳定性: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4.可变性: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5.间接性(内隐性):内在的心理状态,不能直接观察,可从行为间接推知

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转变的两种方式

1)一致性的转变(强度的改变):只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比如从极端反对改为稍微反对

2)不一致性的转变(方向的改变):改变了态度者的方向 2.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原有态度所依赖的事物越多,越繁杂,就越顽固

2)个体的个性特征:智慧较高的人态度改变是主动的,性格固执、自我意识较强的人不易改变 五.与工作有关的态度 一)

1.工作满意度:员工对本职工作所持有的一般性态度 2.工作投入 3.组织承诺

二)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适宜的工作条件;融洽的人际关系;个性与工作的匹配 三)工作满意度和员工行为 1.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间的关系

60年代满意度的提高并不是提高工作绩效的可靠途径,是工作绩效导致了满意感而不是满意感导致了生产率;90年代,满意度可能不是高工作效率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其必要条件。2.工作满意度和员工流动;和员工缺勤

3.当工作不满意时员工的行为:建议、忠诚、忽略、退出。前两个积极,后两个消极行为 四)工作满意度和管理

1.管理者应认识到工作满意度的提高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可靠途径,工作绩效导致了工作满意,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各个因素,提高员工工作的认可程度

2.管理者应重视工作满意对员工缺勤、旷工、离职等其他行为的影响,不满意的员工更可能辞职、旷工,甚至采取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会打乱组织的正常运作,离职会带走组织的秘密、客户。作为领导者应尽量减少员工的不满意,特别是骨干人员的不满意,进而减少出于离职而给组织造成的损失 五)组织承诺P213

1.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心理特征

2.组织承诺的类型: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3.组织承诺对工作管理的意义 情绪与管理 一. 认识情绪

一)概念: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绪和体验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 二)分类

1. 原始的基本情绪,往往具有高度的紧张性 2. 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 3. 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 4. 与别人有关的情绪 5. 与欣赏有关的情绪

6. 根据所处状态来划分的情绪,如心境、激情 三)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情绪好坏会直接影响人的活动,能力和工作效率 管理人员需注意:

1重视认识对情绪和情感的导向作用 2创造具有积极情绪和情感的组织气氛

3. 以情绪和情感为线索,明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4. 重视情感投入,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二.情绪劳动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

2情绪劳动:员工要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 3 情绪管理包括六个方面的意义:

1)产品:情绪本身是产品的一部分,例如对顾客笑脸相迎2)规则:工作者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3)努力4)压力5)能力6)表现 4.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P174 三.情绪智力

一)“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 情商是情绪智力的一个方面 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察觉)2. 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管理)3. 自我激励

4. 认识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即同心理)5. 人际关系的管理(社交技能)二)自我管理 情绪的调适与分析

1. 情绪是源于个体的想法、态度、价值

2. 引起个体种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

法或其自我对话 情绪调适的原则:

1. 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与主管幸福感,热爱生活

3. 注重沟通的艺术,学会与人合作,建立崇厚的人际关系 4. 悦纳自己,用赞赏的眼光对待自己 5. 宽容别人,不可求别人

6. 学会忘记过去的失败以及对自己的伤害 7. 避免过分自责

8.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兵学会笑话负性情绪

情绪调适的具体方法

1.理性情绪疗法2。积极地自我暗示3。转移注意力 4.承认情绪,适度表达,合理宣泄5。自我安慰法 6.交往调节法7。情绪升华法,主动体验情绪 常见的心理误区

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灾难化式的情绪过滤;以偏概全;给好事打个折扣;胡乱预测结果;凭感情论事;虚拟陈述;乱人乱己乱贴标签;以己度人;夸大其词 同理心

1.什么是同理心: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就是将心比心

2.要怎么样:站在对方角度;专心听对方说,让对方觉得被尊重;能正确辨识对方情绪;能正确解读对方说话的含义

3.同理心的意义:良好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气氛;个人素质提升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 人的行为模式

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由动机支配,动机由需要引起,动机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指引行为去满足某种需要 1.建设性行为:个人受挫后采取的积极地理智的行为。表现在:增强努力、模仿、重新解释目标、补偿或替代、合理化 2.破坏性行为:受挫后采取的不理智、消极的行为。表现在:攻击、固执、退化(幼稚行为)、推诿、冷漠、压抑 二.需要与行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 1.类型划分

按起源: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按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按形式: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按层次划分: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特点:指向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 3. 需要强度、性质、满足方式对工作动机影响 1)需要强度:迫切需要产生强烈的心理动力

2)需要性质:持久的、长远的动机多产生高级的需要。低级

需要满足程度有限、直观、具体,是必需体和非弹性的 3)需要方式:如果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积极性就高 三.动机与行为(P47-64)

1.概念: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推动个体行为已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需要转化为动机的条件: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的愿望;需要对象的确定

2.动机特征:强度(强弱之分);清晰度(动机指向目标的意识程度);动机的更替(存在两种以上的动机,不能同时满足或不知如何选择,产生动机冲突)

3.动机冲突的四个类型:1)双趋式(接近-接近)

2)双避式:不想做却不得不选择一个3)趋避式:想做又害怕结果

4)双重趋避式冲突:目标同时有吸引和排斥力量 4.动机与行为的关系(P49)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动机,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以同时为多种动机的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5.工作动机与工作效率

主要观点:1)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2)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最利于任务的完成3)多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6. 工作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好奇的驱动力即求知欲;好胜的内驱力

2)外部动机是指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

3)内部动机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外部动机激发不当会削弱内部动机的强度,当人的自我控制,自我决定的力量增强时,内部动机也会增强。

从管理学的角度,两种动机都对工作产生推动作用 四.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P56)

1.成就动机: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内部力量

2.亲和动机:个人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关系的一种内在需求

3权利动机:指对权利的欲求,即影响他人、控制他人、获得支配地位的需要 第八章群体及群体动力 第一节群体的定义 一. 群体

一)一般概念:群体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群结构 二)群体特征

1.共同的行为目标2。共同的心理感受3。共同的行为规范4。共同的活动基础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与行为趋向

由单个的个体组成起来的群体具有不同于个体的心理和心理特征

1.从心理效应看,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群体价值观;群体凝聚力;群体责任感 2.从行为趋向看,群体成员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社会致弱作用;行为趋向作用;行为遵从作用(团体规范、权威人物)二.群体的分类

一)按实际存在的情况: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群体 二)按规模大小:大型群体;小型群体(直接、接触、联系的)三)按群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四)按群体成员相互关系,一定的密切程度与发展水平:松散群体;联合体;集体(任何集体都是群体,但不是任何群体都是集体)

五)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开放型群体;封闭性群体

六)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参照群体(标准群体或示范群体);一般群体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一)1正式群体的特点:

目标明确性,组织结构严谨,权力的强制性,工作的高效性,步调的一致性,人员的不可替代性

2.正式群体的定义: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的,具有明确的共同目的,专门分工和部门分工,并在有意识的协调和固定的形态 二)非正式群体

1.定义:非官方规定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无形的联合体

2.特点:客观的,无形的,情感的,多样的3.成因:观念或利益一致;心理、兴趣相近;经历背景 对正式群体的影响——促进与阻碍 三)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

组织领导要像重视正式群体一样重视非正式群体,实践证明:若正式群体的领导人也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往往会有良好的效果

1.对积极地,支持、提倡、鼓励,对中间的注意引导 2.对消极的密切注视,采取措施,防止质变恶化 3.对破坏性的,要打击重要成员,教育他人 4.对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要

第二篇:11年自考【管理心理学】笔记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黎维特,1958

年《管理心理学》

1980,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工业心

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3、管理心理在美国的发展迅速:①研究机构不断扩大,专业研究人生迅速

增加;

②研究的课题日益广发、深入;

③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发展;

④研究方向逐渐趋于综合化;

⑤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

重要贡献;

⑥管理心理学家对美国的社会福利也作

出了重要贡献。

4、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①建立了学术组织与教学的研究机构

②翻译和编写了一批管理心理学著作

③各管理院校多数开设了其课程,并为企业

管理人员举办了各种讲习班

④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员

⑤开战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管理心理学的原则:A客观性原则;B联系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2、管理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特点:①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②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按情境分:①自然观察②控制观察。是否参

与分:①参与观察②非参与观察

B实验法:分:①实验室实验;②现场实验(霍桑

实验)

优点:研究者主动地位,可以控制无关变量,反复观察

C调查法:分:①访谈法;②问卷法(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

D测验法 E个案法

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理念

B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C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D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B传统管理理论:巴贝奇:发展了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

艾末生: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C科学管理理论:特点: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依据

泰罗:工作定额与标准化原理,《科学管理原理》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经营活动六

职能、管理活动五职能、十四原则

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厄威克:得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

古利克:管理七职能论

2、行为科学理论:A人际关系理论:梅奥

B行为科学理论:1人类需要理论: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②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③弗鲁姆,期望理论

2人性管理理论:①麦格雷戈,“X理论—Y

理论”《企业中的人性方面》

③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

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团体力学理论”

4领导行为理论:坦南鲍姆、施米特为代表的“领导连续统一体理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论”利克特为代表的“支持关系理论”

布莱克、穆顿为代表的“管理方格法”。

3、现代管理理论:A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的系统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B决策理论学派 C系统管理学派

D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戴尔 E权变理论学派 F管理科学学派:伯法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是一门研究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心理过程:A认识过程:①感性认识:如感觉,知觉

②理性认识

B情感过程:定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分类:基本表现形态分为:激情、心境、热情。(情感产生的原因:客观现实)

社会性内容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C意志过程:定义: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自觉地确立目的,2自觉的能动性,3对行

为的调节作用,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4对心理的调节作用,5具有坚持的作用。

2、个性心理: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理想等 B个性心理性:能力,气质,性格

三、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 X理论 泰罗是典型代表 社会人假设:梅奥

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 Y理论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

三章:个性与管理

一、个性一般概述:

1、个性概念及特征:(1)定义: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

向与心理特征的总和(2)特征:A独特性B整体性C_稳定性D_倾向性

2、个性形成及影响:(1)个性形成过程:A婴幼儿期B学生时期C社会时期

(2)影响因素:A先天遗传因素B家庭因素C文化传统因素D阶级和阶层因素

3、个性物质论:(1)特质论:阿尔波特:个性是由特性组合而成,特性是可以测量的。

艾森克:个性两个独立向度即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内向—外向。

卡特尔:个性的基本单元是特质。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2)社会学习理论:米勒,达乐等,强调环境、情况对个人行为的性格起决定作用。

(3)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的个性是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荣格: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人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所引导。

阿德勒:优胜意识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

(4)个性类型论:荣格:内向及外向。后来进一步发展敏感、感情、考虑、想像型。

麦迪:四种个性结构

二、气质

1、气质定义与类型(1)气质定义: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气质类型:①多血质;②胆汁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

2、气质在管理中应用:(1)气质地位:A: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B: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C: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

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气质应用:A: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B: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C: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三、性格

1、性格定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特征结构:(1)态度特征;(2)意志特征;(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

3、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1)心理机能分:①理智型,②情绪型,③意志型。2)心理活动倾向分:内向与外向。3)独立性程度分:顺从与独立。

4)妮蒂雅的四种气质分: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

4、性格在管理中应用:(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四、能力

1、能力定义: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素质,教育,勤奋,兴趣和社会实践。

3、能力结构:(1)基本能力与综合能力;(2)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4、能力差异:(1)类型差异;(2)水平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5、能力应用:(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结果

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一、知觉

1、知觉定义与过程:(1)定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关系: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两个都是感性认识。

知觉与思维关系:知觉是具体,直接的;思维是间接,抽象的。

(3)知觉过程:①观察;②选择;③组织;④解释;⑤反应。

2、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2)主观因素: A需要和动机;B兴趣和爱好;C个性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特征;D过去经验;E知识结构。

二、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定义:对人的知觉也可称为社会知觉。(美、布鲁纳提出)

2、社会知觉分类:(1)对个人知觉;(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

3、社会知觉效应:(1)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信心。

四、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

1、自我知觉定义:是批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自我意识(1)定义: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核心)。

3、自我管理(1)定义: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2)构成:自我思想管理(首要内容),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

(3)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意义:为自我管理提供依据,决定了自我管理方向,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

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1、价值观定义: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价值观分类:(1)阿尔波特:6类:①理论的,②经济的,③惟美的,④社会的,⑤政治的,⑥宗教的。

(2)格雷夫斯:7层类:反应型,宗法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3、价值观作用:①动力作用,②标准作用(核心与实质),③调节作用,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④定向作用。

二、态度

1定义:是主体对某种特定对象进行认识、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构成:①认知要素(基础),②评价要素和情感要素(核心),③意向要素(最终表现形式)。

3特性:①对象性,②社会性,③个体性,④内稳性,⑤稳定性,⑥系统性。

4作用:(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2)态度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3)工作效率不是绝对正相关关系;(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程度的影响。

三、态度改变理论:

1、影响因素:(1)社会环境:(2)团体因素:(3)态度系统特征:(4)个体人格因素:

2、态度改变理论:(1)参与改变理论——勒温,分为:主动型、被动型

(2)认知失调理论——弗斯丁格,1957。(以下AB两项均为此理论的详细说明。)

A、失调取决于两因素:①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②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公式略

B、消除认知失调方法: a、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

b、增加新的认识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系统

c、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3)三阶段理论——凯尔曼:服从,同化,内化。(4)学习理论——A弗鲁姆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B英斯科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

(5)沟通改变态度理论——沟通者,对象,过程等。

六章:需要、动机、激励

一、需要、动机与激励

1、需要:(1)定义: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2)分类:A起源分:天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B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C内容分:合理需要、不合理需要;

2动机:(1)定义: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2)分类:A程度差异分:兴趣,意图,愿望等; B信度差异分:真实动机、伪动机

3激励:(1)定义: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

(2)分类:A内容型激励理论: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②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③麦克利兰,成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①弗洛姆,期望理论,②洛克,目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标理论,③斯金纳,强化理论

C状态型激励理论:①亚当斯,公平理论;挫折理论;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年提出,最为著名的一种激励理论

(1)内容: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需要是有主导的;

(2)评价:贡献A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

B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 C对人类基本需要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1)内容:A满意因素(激励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

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工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

B激励因素缺乏:导致员工没有满意,保健因素缺乏:导致员工不满意;

激励因素增强:使员工达到满意,保健因素增强:使员工没有不满意;

(2)评价:贡献:A工作丰富化;B工作扩大化;C弹性工时。

3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

(1)内容:人的需要有三种:成就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权力需要,三种需要因人而异,通过 培训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等手段可以使人的成就需要得到增强;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弗洛姆 1964年提出

(1)公式: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2)模式:努力与成绩关系;成绩与奖励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关系;

(3)贡献:A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B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2目标理论 洛克 20世纪60年代提出

(1)合适目标内容: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性和目标的可接受性;

(2)合适目标设置:A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B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C目标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3强化理论 斯金纳 美国

(1)强化类型:①积极强化,②消极强化,③惩罚,④消退;(2)强化程序:A连续强化

B间断强化;a按强化比例变化分:①固定比例强化;②可变比率强化

b按时间间隔是否固定分:①固定间隔强化;②可变间隔强化

(3)强化原则:A奖励与惩罚结合原则;B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C 及时强化;D奖人所需。

四、状态型激励理论;

1公平理论 亚当斯 1967年提出

(1)消除不公平感方法:A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B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C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D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E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2)实践意义:A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B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改变的关系

C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与比较标准的关系。2挫折理论

(1)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产生挫折原因:A外部原因:①自然条件、②社会条件

B内部原因:①个体生理、②个体心理原因

(3)挫折反映个体差异:A 个体的抱负水平;B个体的忍受力;C个体对挫折的经验

(4)挫折行为表现:A攻击行为:多拉德的直接攻击与间接攻击

B退化性行为:盲目的轻信,固执和逆反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C妥协性行为: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成因推诿

D积极性行为:升华,补偿和改变

(5)应对挫折方法:A 正确对待挫折;B改变情境;C适当的精神发泄。

七章:群体概述

一、群体一般概述:

1、群体定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群体特征:(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3、群体构成要素:霍曼斯的三要素论:①活动,②相互作用;③感情,④规范(后来才添加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4规范性分:①正式群体;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分类:A塞利士,其与组织关系分:①冷淡型,②乖僻型,③策略型,④保守型

B道尔顿,其成员间关系分:a垂直型:共栖型与寄生型

b平行型:防卫型与进取型

c随意型:

C里维斯,成员纽带分:①友谊型,②嗜好型,③工作型,④自卫型,⑤互利型。

D性质分:①积极型,②中间型,③消极型,④破坏型。

三、群体的形成

1正式群体形成: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

2非正式群体形成:(1)心理因素(首要因素)A价值观念一致;B兴趣爱好一致;C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2)环境因素:A工作与生活方式;B共同的利害关系;

C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四、群体功能

1正式群体功能:①完成组织任务;②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③协调人际关系;④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与行为

2高效率群体特征:(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2)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在群体内部易于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3)共同参与制定政策

(4)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出色完成任务

(5)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6)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3非正式群体功能(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A促进功能;B阻碍功能

(2)对成员的主要功能:①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②对其成员起着改造作用

③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④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4管理中对非正式群体管理:(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如感情,信息沟通等

(3)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如核心人物转化等

八章:群体动力

一、群体规范与压力

1、规范定义:包括群体中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

2、群体规范分类:(1)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2)社会认可的规范与反社会规范。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3、群体规范作用:(1)维持和巩固群体作用;(2)树立评价标准作用;(3)群体动力作用;(4)行为导向的作用。

4、群体规范形成原因:①谢里夫的试验表明“模仿”;

②皮尔尼克“规范分析法”:a明确规范内容;b制定规范

剖面图,将规范进行分类;c进行改革。

5、从众与顺从(两者差异主要在于内心是否自愿):

(1)从众定义: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顺从定义: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6、从众行为产生原因:①出于知觉的歪曲,②出于判断的歪曲,③出于行为的歪曲。

7、从众行为表现:①心服口服(从众),②口服心不服(顺从),③心服口不服,④口心都不服。

8、影响从众行为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的性质,成员,气氛,凝聚力和一致性。

(2)个体特征:智力水平,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映像,个性特征,态度,生活阅历等

(3)问题性质:问题难易程度等。

9、群体压力:(1)定义: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2)莱维特实验表明群体压力产生过程:①合理辩论阶段—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②劝解说服阶段

——③攻击阶段——④心理上隔离阶段

10、不从众表现:①反从众;②独立;③集体主义自决。

11、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1)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力

(2)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

义自决”的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给予支持

(3)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

见,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12、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现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二、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

1群体凝聚力定义: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群体对成员有吸引力的原因:(1)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2)群体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力;

(3)群体对满足成员个人需求的吸引力。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①群体的目标结构;②群体规范的作用(对凝

聚力起决定性作用)

③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式的凝聚力强);④成员的个性特征

⑤群体与外部的关系;⑥群体地位;⑦群体规模大小;⑧信息沟通状况

⑨奖励方式;⑩成员的身心健康。

4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关系:沙赫特,制作棋盘实验和罗宾斯实验表明:

群体凝聚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5多伊奇的群体凝聚力测定:群体凝聚力=成员间相互选择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三、群体冲突:

1冲突:两种目标责任制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

2冲突性质:取决于冲突类型(1)建设性冲突:其特点A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

B彼此乐意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C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D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增加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对抗性冲突:其特点:A双方对赢得自己观点的胜利都十分关心

B不愿听取对方的观点、意见

C由问题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

D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减少,以致完全停止

3冲突过程(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其原因是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

(2)认知和个性化

(3)行为意向,根据合作程度和肯定程度分:①竞争,②协作,③回避,④迁就,⑤折衷。

(4)行为

(5)结果:包括功能正常的结果和功能失调的结果

4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共同点是奖励持有异议者而惩罚冲突的回避者。5处理冲突策略:(1)组织内冲突类型:A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B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C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2)解决冲突方法: A交涉与谈判;B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

B具体方法:①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②订立超级目标;

③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④尽量避免形成胜负的局面

⑤强调整体效率⑥加强思想教育 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群体沟通概述

1信息沟通定义: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自己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

2沟通过程: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3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1)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4信息沟通的重要性:①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②信息沟通是实施科学

管理的基础;

③良好的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沟通的种类:

1种类(1)目的分:①工具式沟通;②满足需要的沟通;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2)组织层次分:①个人与个人沟通;②个人与团体沟通;③团体与团体沟通;

(3)组织系统分:①正式沟通;②非正式沟通

(4)信息流动方向分:①下行沟通;②上行沟通;③平等沟通;(5)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①单向沟通;②双向沟通;(6)是否经中间环节分:①直接沟通;②间接沟通;(7)语言沟通形式分:①口头沟通;②书面沟通;(8)是否使用语言分:①语言沟通;②非语言沟通;

2沟通通道选择:从通道丰富性角度上看:面对面交谈(强);广告,公告等(弱)沟通渠道丰富表现在:①同一时间处理多种线索;②促进快速反馈;③直接亲身的接触。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1沟通障碍:(1)语义上的障碍;(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6)信息过量的影响

2改善沟通的办法:(1)重视双向沟通;(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3沟通十诫:①沟通前先澄清概念;②检查沟通的真正目的;③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情况;

④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取得他人的意见;⑤沟通时应注意内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容,同时也应注意事项;

⑥尽可能传送有利的信息;⑦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 ⑧沟通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应着眼于未来;⑨应该言行一致;⑩应该成为一个“好听众”。

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概述

1人际关系: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而成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性质:①社会性(首要和根本特性);②情感性;③复杂性; 3人际关系类型:(1)性质分:①自然性人际关系(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②社会性人际关系(政治、经济的)

(2)形式分:①合作型人际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的人际关系)

②竞争型人际关系

(3)效果分: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②不好的人际关系(矛盾,猜忌)

(4)公私分:①公务关系

②私人关系

(5)组织形式分:①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②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4群体人际关系分析:莫雷诺:吸引、排斥和不关心三种;

贝尔斯(1950)互相影响分析图。成员分:工作任务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行为2种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5人际关系作用:(1)对团结影响;(2)对工作效率影响;

(3)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特点平等,团结,根本利益一致)

(4)对人体心理健康影响;(5)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6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相似性和一致性(伯恩实验);(2)距离的远近

(3)交往的频率(正比例关系);(4)性格和气质(5)主观印象(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行为测量法:霍曼斯创立

(3)参照测量法:测量人际交往动机的方法。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提出。

(4)动机测量法:(5)层次测量法:(6)相关测量法:(7)历史测量法: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①感情投资法:霍桑实验

②心理吸引法: ③深层了解法: ④中和互补法: ⑤求同存异法: ⑥排难解纷法: 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

一、领导概述

1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施加心理影响的人是领导者。(本质是一种影响力,一种人与人的关系)2领导的功能:(1)正式领导者:①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和方针;

②提供情报知道与技巧;

③授权下级分担任务;④对职工实行奖惩;⑤代表组织对外交涉;

⑥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2)非正式领导:①协助职工解决私人问题;②倾听职工的意见,安慰职工的情绪;

③协调与仲裁职工间的关系;④提供各种资料情报;

⑤替职工承担某些责任;⑥引导职工的思想、信仰及对价值的判断;

3领导者的素质:(1)品质素质:政治上坚强;工作要勤奋;品德要高尚;

(2)知识素质:相关的学科知识,领导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

(3)能力素质:①组织能力;②社交能力;③决策能力;④创

新能力;

⑤用人能力(广纳贤士,用人所长,任人唯贤)(4)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善于转换角色;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4领导者素质培养:①吸取新知识;②重视理性;③强调成效;④开发意识。

5领导者选拔与培训方法:①评鉴考核法;②情景模拟法(公文处理,无领

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即席发言);③实绩考核法(撰写述职报告,相关下级和同级进行民主评议,专家评议,重点访谈);④案例分析法;⑤工作轮换法;⑥座谈访问法;⑦敏感性训练;⑧成就需要法;⑨交往风格类型鉴定法(好事型,控制型,分析型和支持型)。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二、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应用

1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1)传统品质理论:认为领导的品质生有就有的,可以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测验。其理论缺点是过分强调领导者天生品质的特征,忽视了教育、环境因素的作用。

(2)现代品质理论:爱德温•吉色利的语义差别量表法(分为能力,个性品质和激励)2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1)领导四分图理论:A: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首创,把领导行为分为“关心人”与“抓工作组织”两类;

B:四种组合:①高“关心人”高“抓工

作组织”②低“关心人”高“抓工作组织”③高“关心人”低“抓工作组织”④你“关心人”低“抓工作组织”。

(2)管理方格理论:A:布雷克和莫顿提出,认为最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是即关心工作又关心人的人。

B:类型①任务型管理(9.1),关心生产

不关心人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②乡村俱乐部型管理(1.9),关心人不

关心生产,在高度竞争性企业内,很少可能出现。

③贫乏型管理(1.1),什么都不关心,生产效率最低。④中间道路型管理(5.5)

⑤团队式型的管理(9.9),最佳管理方式。

(3)PM理论:A:日本 三隅二不二 提出。B:PM(效率

最高),p、M、pm(效率最低)。P是执行任务为主,M是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

3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效领导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

和环境。目前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领导理论。(1)领导的“连续带”模式:由坦宁鲍姆和施密特于1958年提出。

(2)领导—参与模型:由佛隆和耶顿提出。该理论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让职工不同程度参与决策。

(3)通路—目标模型:又名目标导向模型。由豪斯提出。

当员工对工作任务模糊不清时要“高工作领导”,反之,要“高关系”的领导。

(4)生命周期理论:A:由卡门提出。领导行为要与被领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导成熟度相适应。成熟度指心理的成熟度。

B:①命令式领导:员工不成熟,高

工作、低关系

②说服式领导:员工初步成熟,高工作,高关系

③参与式领导:员工比较成熟,低工作,高关系

④授权式领导:员工成熟,低工作,低关系

(5)领导风格抉择模式:取决于①工作性质;②职工的成熟度;③传统的领导方式;④上级的领导风格;⑤领导者本人的个性。

(6)弗德勒模型:领导效果好坏取决于三个条件①领导

者与被领导者关系;②任务结构;③职位的权力;

三、领导决策

1决策定义: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现代领导决策必须从经验性决策向科学性决策转变。

2决策科学发展的原因:(1)知识经济的综合性。(2)现代大科学的复杂性。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3)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4)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3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1)客观对象的特点和规律;(2)情报资料的收集;(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

4领导决策的三种典型方式:(1)集权式领导决策:优势是决断迅速,执行

较快,效率较高。靠“指令”指挥,强调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2)参与式的领导决策:优点是集思广益,缺点是周期

长。靠“指导”行事,激励员工积极性。

(3)放权式的领导决策:优点能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

智。领导放手让下级指挥。在监控上主要在于职工的自觉性。

十二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一、组织概念

1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2组织变量:(1)结构变量: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权力体系、复杂性、集权化、职业化、人员结构等。

(2)因果变量:规模、环境、技术和目标

二、组织目标与结构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1组织目标设置注意点:①目标与需要和动机结合;②目标与参与;③善于引导;

2目标管理:德鲁克于1954提出,被认为是管理中的管理。

(1)目标管理特点:①系统观念应用;②参与管理应用;③授权

管理应用;④整体观念应用;⑤自评观念应用;

(2)目标管理完善(莱文森提出):①建立真诚关系;②集体评价办法;③共同完成目标;

3组织分类:(1)按目标分:①互益组织;②工商组织;③服务组织;④公益组织;

(2)按是否正式分:①正式组织;②非正式组织(也被称为心理—社会系统)

(3)按个人与组织关系分:①从权力和权威看,分功利性的,规范性的,强制性的。

②从个人参加活动看:分疏远的,精打细算的,道义上的。

4组织结构类型:(1)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是最早的组织结构。

①优点:机构简单;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稳定; ②缺点:结构呆板;不易调动下级积极性;容易独断专行;缺乏合作精神;

(2)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①优点:有利于发挥管理人员专长;

有利于将复杂工作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工作计划性;有利于从各方面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强化专业管理职能;

②缺点:职责权限易混淆;多头领导;部门意见不一,下级无所适从;

(3)矩阵式组织结构:把专业功能管理与项目任务管理统一起来

①优点:每个专项目标有专项主管;专项小组能

相互配合;发挥特长;使权力与责任结合起来。

5组织层次与组织幅度:(1)管理层次是纵向的,管理幅度是横向的

(2)组织结构包括结构的复杂性、正规性和集中化。

(3)采用高耸的组织结构还是扁平的结构因素:①工

作任务的相似程度;

②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

③职工的经

验和思想水平;

④工作任务

需要协调的程度;

6企业组织结构的功能性分析:(1)企业组织的管理结构;

(2)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

(3)企业组织的角色结构;

三、组织理论与设计: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1组织理论:(1)传统组织理论:韦伯的科层制。

A特点:①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②专业化的分工;③明

确的规章制度;④程序无情感因素;⑤技术是提升的基础;⑥法定的程序系统;⑦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

B缺点:①目标实现会受干扰;②会产生专制意识;③创造性

易被削弱;④硬性规则易产生负作用;⑤封闭结构缺乏弹性;

(2)现代组织理论:

①斯科特的行为组织理论:特点是a在形态上倾向扁平的组织结

构;b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分权;c在专业化分工上提倡专业化;

②霍曼斯的社会系统理论:A社会系统本身五因素:活动,相互

作用,感情,所要求的行为和新的行为。

B贡献:a组织中任何一个部门所发

生的事件和进行的变革都不

是孤立地起作用的;b有助于我们分析

组织中的社会心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理现象;c为构建更精确的组织模型奠

定了基础。

③利克特的“重叠群体”和“联接针角色”:理论要点①组织的环境系统;②联接针角色;③多层重叠的群体;

2组织设计模型:(1)组织设计定义: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2)加尔布雷斯的组织设计模型:三要点即需要;内部协调和外部影响;结果;

3组织设计原则:(1)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①专业化与劳动分工;②

等级原则;③责、权一致原则;④管理幅度;⑤直线、参谋作用;

(2)应变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劳伦斯和洛希最早用应变方法研究组织结构;

结论:不同的部门应当根据面对的组织环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来考虑不同的设计;

(3)现代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①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的合理

化;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②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的紧密化; ③寻求现代管理组织结构的新形式。

4组织设计的内容:(1)个体工作设计:也叫职务设计,从专业化与自主性两个维度来考虑;

(2)群体设计:

(3)结构设计(组织设计的核心):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因素:a环境;

b

术;c人的社会

理;d文化差异;

十三章: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概述

1定义: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是组织管理精神世界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1)三层次说:文化的外显部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2)两元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3)精神文化说: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2组织文化类型:(1)内容性质分:人和型,挑战型,创业型,守成型,发展型,求和型,技术型等

(2)活力程度分:活力型、官僚僵化式、停滞型组织文化。(3)民族和国家分:美国的,中国的,日本的组织文化等。①美国组织文化特点:A建立共同的价值观:a崇高的目标;b参与决策和管理;

c追求卓越; d建立亲密文化;

B个人能力主义:(好胜好动民族特点的反映)

C软硬结合:(软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式)

②日本组织文化特点:A和魂洋才: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B家庭主义: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

C以人为中心: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

列制还是企业工会,都紧紧围绕着人这个中心。

③中国组织文化:A中西文化比较三种思潮:民族虚无论,儒学复兴论和中西合璧论

B中国组织文化特点:致富经国;义利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两全,以和为贵,勤俭为本,公正廉洁,任人唯贤,自强不息,辩证思维。

3组织文化作用:①导向作用;②凝聚作用(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意识”);

③激励作用(主要强调“市场竞争意识”);④规范作用;⑤创新作用;⑥辐射作用;

二、组织文化建设 1组织文化建设定义:

2组织文化建设内容:①企业价值观体系;②科学的经营管理;③全方位

激励的管理方法;

④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⑤加强礼义建设;⑥塑造组织形象;

3组织文化建设步骤:①建立领导体制;②建立独立部门;③制定计划;④对组织现存文化的盘点;

⑤目标组织文化的设计;⑥实施计划;

4组织文化建设原则:①目标原则;②价值原则;③卓越原则(求新、求发

展);④参与原则(员工参与);⑤成效原则(员工利益与工作成绩结合);⑥亲密原则;⑦正直原则;⑧环境原则;

5培育组织文化过程:(1)明确意义,制订规划。(领导层重视为主)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总结经验,归纳提炼。(群众自我教育为主)(3)典型引导,宣传推广。

6组织形象(CI):被国际行家们称为“赢的策略”、长期拓展市场的利器。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

构成:①理念识别系统(MI):是CI的灵魂和整体系统的原动力,对BI和VI起决定作用并通过他们表现出来。企业的群体价值观是MI核心要素。包括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具体表现为信念,口号,标语,守则,歌曲和警语,座右铭及领导人讲话等。

②行为识别系统(BI):是理念识别最主要载体。包括内(如

员工教育等)和外(如促销活动等)。

③视觉识别系统(VI):是整个CI中最形象直观、最具有冲击

力的部分。包括基本要素(如企业名称,标志等)和应用要素(产品包装,广告等)。

十四章:组织中的绩效考核

一、绩效考核的概述

1绩效考核的定义:①绩效:(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②绩效考核:

2绩效考核的指标:①效率;②效果;③效益;④效能;

3绩效考核的意义:⑪是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组织活动良性循环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的必要途径。

⑫是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⑬是组织开展人力资源规划,以及进行各项人事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依据。

4绩效考核的类型:⑪性质分: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

⑫主体分:上级考核,同级考核,下级考核和自我考核。

⑬内容分:综合考核与单项考核。

⑭形式分:①口头考核与书面考核;②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③个别考核与集体考核。

⑮时间分:日常考核,定期考核,长期考核和临时考核。

⑯标准分:绝对标准考核与相对标准考核。⑰目的分:例行考核,晋升考核,转正考核,转换工作考核和评定职称考核等。

5绩效考核原则:总的要求/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⑪客观公正原则:①静态与动态结合,②短期与长期结合,③

主观努力程度与客观条件限制结合。④显性与隐性结合。

⑫民主公开原则:①多渠道,多视角考核,参与制;②民主与集中结合;③群众监督;

⑬严格认真的原则:①严肃认真的考核态度;②明确严格的考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核标准;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④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

⑭激励为主的原则:①考核目标与标准的设置要与员工需求相

一致;②要注意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感情沟通;③与奖励待遇切实结合起来;

6绩效考核的程序:①确定目标(这是考核的起点和前提);②制定方案;③实施方案(最重要的一环)

④鉴定决策(最后一环);

7绩效考核的方法:①排序法(也叫排队法);如“成绩榜”

②成果考核法:也叫对照法,工作标准法或绝对标准法;主

要依据是工作任务和要求完成与达成的程度;

③一一对比法:也叫对子比较法; ④目标对照法:也叫目标管理评价法; ⑤因素评定法:也叫测评量表法;

A好的测评量表是:a符合实际;b完整明确;c便于

定量分析;d通俗易懂;

B其主要模式:a参照标准式量表;b问卷式标准量表;

c刻度式标准量表;

⑥代表人物法:一战中美陆军用来评定军官的方法;⑦强迫选择法:

二、绩效考核的心态:

1绩效考核的心态:双方协作心态和双方对抗心态;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绩效考核的心理偏差:①印象性偏差;②晕轮效应偏差;③对照效应偏

差;④趋中化的偏差;⑤暗示性偏差;⑥首因偏差;⑦近因偏差;⑧情感偏差;⑨从众效应偏差;⑩相似性偏差;

3克服绩效考核偏差的措施:⑪对考核的要素及其等级标准要加以明确的定义,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准确明了,能定量考核的,尽可能量化。

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树立端正的态度和立场,明确考核的目标、意义,了解考核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⑬建立考核信息系统,搞好考核的日常工作和基础工作。

⑭建立健全考核机构,建立考核申诉制度,设置合理的申诉程序。

十五章:组织变革和发展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述

1定义:⑪组织变革: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⑫组织发展: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了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2组织变革与发展原则:①必须有组织管理部门来制订有计划、有系统的规划;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②这个规则必须使组织既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又能适应未来环境的要求;

③这一规划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④这一规划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最佳配合;

3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的:①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②改变成员的行为;

4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程度:①渐进式变革,这种变革是线性连续的;

②激进式变革,这种变革涉及到重新建构组织以及组织所处环境的观念;

5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动因:⑪外部环境的变化:①技术的不断进步;②价值观念的变化;

③竞争的加剧; ④国家政策的变化;

⑫内部条件的变化:包括成员的工作态度,期望,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克服

1组织变革的阻力:⑪心理原因:①变革会破坏某些人的职业认同感,使

他们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因而抵制变革;②组织变革带来的后果是未知的,存在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③变革会引起某些人地位和职权的变化,从而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抵制变革;

⑫经济原因造成的变革:个人经济收入的高低变化会影响变革;

⑬社会群体原因造成的阻力:

2克服变革的阻力:⑪进行力场分析:这种方法是由勒温创造的。

⑫让组织成员参与变革:这是减少变革阻力的最有效的措施之

一。领导者对变革要有信心,并勇于承担责任;各种人员参与讨论变革;领导者要真心听取下级建议;

⑬利用群体动力:①造成强烈的归属感;②树立组织威望;③

利用群体目标;④形成共同的认知;⑤利用个人威信;⑥注意群体规范;⑦充分进行沟通;

⑭奖励变革中的创新者;

三、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和方式

1组织变革过程:勒温认为组织变革包括解冻,变革,再冻结三个阶段。

⑪解冻:这一阶段中,要激发要求变革的动机。⑫变革:这一阶段要指明变革方向,实施变革,使职工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⑬再冻结:这一阶段是利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新的态度和行为固定化。

2组织变革的程序:⑪确定变革的问题:决策失灵,沟通渠道阻塞,组织机能失效,缺乏创新;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⑫组织诊断: ⑬提出方案: ⑭选择方案: ⑮制定计划: ⑯实施计划: ⑰评价效果: ⑱反馈:

3组织变革方式:⑪人员导向型:通过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态度进而改变群体行为;

⑫组织导向型:通过改变组织结构,促进成员学习新知识,导致他们参与改革;

⑬技术导向型:通过改变达到目标的方法和设备的改变,以改变成员的行为;

⑭系统导向型:前三种的综合;

四、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措施:⑪目标管理:德鲁克于1954年(《管理的实

践》)提出。主要特点:①将工作任务目标化;②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③重视对职工心理与行为的激励;

⑫敏感性训练:主要用于中、上层管理人员;四个阶段:

①不规定正式议题,让参加者自由讨论,相互启发,增进了解;②训练者鼓励参加人员充分发表看法,认识自己的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行为,体验自己对其他人的影响;③充分敞开思想,相互学习,增强新的合作行为;④进入工作阶段,强调群体活动的作用,重视整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效率,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巩固训练效果;

⑬职工事业发展计划的辅导:

⑭组织行为改造:主要内容:①明确组织内关键性的具

体行为;②测量关键性行为出现的频率;③组织行为改造的措施;④评价;

⑮道格式发展:在管理方格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

阶段:①实验研讨阶段;②小组建设和开发;③小组间关系的建设和开发;④制订理想的战略模式;⑤模式的贯彻;⑥系统评价;

⑯调查反馈: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加,最重要的是“组织家庭”参与。

⑰过程咨询:过程咨询与敏感性训练的假设很相似;

⑱团队建设:团队建设与过程顾问从事的活动相似;

⑲学习型组织:其运用双环学习。是解决组织三个基本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问题的良方:①分工:专业化的分工制造了隔离带;②竞争:过分强调竞争常常会削弱合作;③反应性:反应性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专升本的后两篇笔记~

第四篇人群心理

第十四章、劳动者心理

1、疲劳:是人在劳动和活动过程中由于能量消耗而引起的机体的生理变化,也就是指劳动者在连续劳动一段时间以后,出现疲劳感和劳动机能减退的现象。

2、产生疲劳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可以分为体力疲劳和脑力疲劳

二、心理因素

三、工作能力曲线

3、疲劳的消除方法:

一、实行休息制度(早期疲劳要早休息)

二、进行工间操

三、进行气功锻炼

四、改善劳动条件

4、影响劳动者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一、自然因素:天气状况、山水花草

二、工作环境:气候、照明、噪声、色彩、音乐

三、社会环境:民族关系、人员分布、舆论导向

5、我国劳动者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哪些?

1、智力正常

2、需要结构合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需要,然而需要的结构必须合理。

3、情绪健全。健全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4、人际关系和谐。人总是处于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

5、自我意识准确。要健康的对待他人,首先要健康的而对待自己

6、劳动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

1、人格因素

2、适应不良,这种适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最主要的方面

3、情绪、情感因素

4、长期应激状态。应激是人体长期在遇到出乎意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管理心理学研究最多的是工作应激,所谓的工作应激,是指员工的行为或工作环境所引起的员工生理、心理反应的综合状态

5、认知因素 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个体认识的不对。只有认清并最终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个体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健康。

二、生理因素事实上,生理因素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三、社会因素如果说个体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因的话,则社会因素是引起心理问题 直接因素和诱因。

1、组织因素它包括工作环境条件、工作性质、组织结构、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

2、家庭因素,家庭对个体生活的重要场所

3、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等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7、青年常见心理障碍:

1、人际关系障碍

2、人格障碍

3、婚恋障碍

4、神经官能症

8、怎样进行青年健康心理调适?

1、构建积极合理的认知结构

2、学习一些人际沟通的技巧,主动积极的与他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安全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学会用脑。合理用脑对于维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十六章 青年人心理

1、青年期是14岁到25岁青年初期(14到18岁)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成熟,青年晚期(18到25岁)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成熟

2、新时代或者当代青年具有以下行为特征:

1、批判意识。现代青年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他们主张用事实说话

2、创新精神。当代青年追求新颖独特的生活方式,比较喜欢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3、竞争精神。“乖孩子”是青年同志最忌讳的词语,他们厌恶论资排辈,追求机会的平等。

4、自主意识。当代青年特别崇尚独立自主。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

5、民主与平等意识。当代青年是社会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他们十分渴望得到社会和成年人的理解和尊重。

6、参与意识。青年追求平等与民主的结果便是青年富有参与意识。

7、个性张扬。现代青年人追求个性的张扬。

8、超前消费。现在的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前消费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象征,他们不再大惊小怪,而是心安理得地消费。

9、心身失范加重。现代青年的心理行为障碍问题日趋严重。

3、21世纪我国青年价值观的特征:

1、主导政治观。邓小平理论是21世纪中国青年主导政治观

2、人生追求观。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和贡献社会是21世纪青年的人生追求

3、行为准则观。高效、公正、互利、守信是21世纪中国青年的基本行为准则。

4、基本职业观。成才与择业相结合是21世纪中国青年的基本职业观

5、主导消费观。新异、质量是21世纪中国青年的主导消费价值观。

4、青年在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品质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与成功有很大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兴趣和动机方面。要培养对专业、事业的稳定而持久的兴趣,要有求知欲。

2、情绪方面。稳定的情绪对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青年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稳定的心境,控制自己的情绪。

3、意志品质方面。能否成功,能否继续坚持自己远大的目标,取决于青年是否具有极强的意志力。

4、性格特征方面。性格即命运,青年人应努力锤炼自己的人性,努力培养勤奋、勇敢、自信、谦逊、谨慎、乐群的性格。

5、怎样培养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1、研究自己目前的时间管理状况

2、重新设定目标。每年、每月、每周、每天都应该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3、将时间用到最有价值的目标上去

4、剔除一些不重要的、达不到的目标。

5、工作时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工作是节约时间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6、青年道德品质修炼的内容:

一、社会公德的修炼。它分为禁止性规范和倡导性规范

二、爱情道德的修炼。青年爱情心

理具有互爱(博爱)、忠贞、奉献的道德特征

三、家庭道德的修炼,尊老爱幼。

四、职业道德的修炼。它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

1、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2、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7、怎样修炼青年道德的品质(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情感陶冶法

3、榜样示范法

4、道德评价法

第十七章 群体心理

1、人群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个人同上级、同事、下层及顾客等之间的关系。

2、建立良好的人群关系的标志:

1、有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正确处理人群关系的规范、原则、制度和方法。

2、在实现

组织目标的同时,应使职工获得需要上的满足。

3、必须建立在人性管理的基础上

4、有赖于良好的管理方式和公平有效的领导行为。

3、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一个部门或企业组成的基本单位,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托,在心理上

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现代管理所面向的主要是团体,而不是散漫的个人。

4、团体的作用:

一、完成组织任务。团体对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正是团体的作用主要是执行组织的任

务;而非正式团体的作用是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维持组织的效能。

二、满足职员的需要。团体对个人的主要作用满足其心理的需要,包括

1、获得安全感

2、满足社交的需要

3、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

4、满足自尊的需要

5、增加自信

6、增加力量感

7、其他

5、群团行为冲突的处理方法:

1、交涉与谈判

2、第三者仲裁

3、吸收合并

4、运用权威或武力

6、从冲突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1、建设性冲突(目的相同)

2、破坏性冲突(目的不同)

7、意见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情报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三种因素:

1、意见或信息传达者

2、收受者

3、传达的内容。内容可以包括客观事实或私人的感受。

8、人群意见沟通的种类:

1、按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的沟通系统、非正式的沟通系统(小道消息)

2、(常考)按沟通流动的方向可分为上行沟通(最常见的)、下行沟通、平行沟通,也就是横向联系

3、按沟通的方法可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

9、人群意见沟通的形式:

一、单向沟通

二、双向沟通

10、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比较(莱维特):

1、从速度上看,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快

2、从内容的正确性来看,则双向

沟通优于单向沟通。

3、从表面的秩序来看,单向沟通显得安静规矩,而双向沟通则比较吵闹无秩序。

4、从意见传达者的立场来看,他们在双向沟通中,可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自己的行为较有把握

5、从意见传达者的立场来看,他们在双向沟通中所要感到的心理压力较大,因为随时可能受到收受者的批评或挑剔

6、以上是单向与双向沟通的比较,如果从传达者在沟通过程中,或沟通进行前所需准备条件来说,则单向沟通需要较多的计划,要事先编好一套能自圆其说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词句。反之双向沟通则因随时可能遇到各种质询,无法预先做一套定型的计划,意见传达者需要当场做很多的判断及决策,因此必须是一个有关方面的专家,要随机立断的能力

7、双向沟通的最大益处是能起到确实的沟通,而且可以用由多方面的反应重新估计事情的状况,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良好的能力

11、影响他人改变行为的方法:

1、权威法

2、胁迫法(不合法的)

3、操纵法(在后台)

4、协助法(莱维特称为A.A.模式

第三篇管理行为

第九章激励行为

1、激励:主要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的作用:概念+作用

1、激励在管理职能中的重大作用。企业中有效组织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其中又以人力资源的管理最为重要,在人力资源中,又以怎样激励人为最关键和最困难

2、激励在组织实现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可以把有才能的、组织所需要的人吸引过来,并长期为该组织工作;通过激励可以是已经就职的职工最充分的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

3、激励对职工提高工效的作用。通过激励可以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的绩效。

3、激励的方式:

一、外在的激励方式。包括:福利、晋升、授衔、表扬、嘉奖、认可等

二、外在的激励方式。包括:学习新知识的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

4、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按其作用,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指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使该行为巩固、保持。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使它减弱、消退。正强化是积极的强化,负强化是消极的强化。

强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一般来说,把正负强化的理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往往表现为对职工的奖励与惩罚和表彰与批评。

2、对正确的行为,有成绩的工作都应给与肯定和奖励。

3、反之,一切不利于生产和工作的行为造成了失误,要酌情给予惩罚

4、企业这种奖惩制度就是强化原理的具体运用。奖励是正强化,惩罚就是负强化。

第十章决策行为

1、决策,有以下的理解:

1、用于决策分析的各种方法,即所谓“决策论”

2、决策领导者处理重大事件所下地决心和行为

3、决策的全过程,决策不应该理解为仅仅是主管领导干部“拍板”那一瞬间,而是应该包括一连串的准备工作和计划执行的行为。

2、决策者应有的思维特征:

1、应有广阔的思维品质

2、应有善于深入思考的品质

3、应有独立决断的能力4(重要)应有思维的敏捷性

3、决策行为的思考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行为的思考方法,对于确定型决策,既然结果是确有把握的,那么决策就应根据已有情报选择最佳方案。它的基本思考原则是:看准了,就全力行动

二、风险型决策行为的思考方法。风险型决策是指要冒一定风险的决策,领导者需要着重考虑一下四点:

1、选择最有希望的方案行动

2、准备好必要地应变方案,以便在可能的不测事变发生时得以应付自如。

3、运用各种主客观条件,尽量化险为夷,使风险型决策转化为确定型决策。

4、留有余地,要有最后的保险手段。风险越大以上四点的考虑就越重要。它最忌讳孤注一掷。

三、不确定型决策行为的思考方法。掌握的决策条件太少,决策的后果不确定,那么就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是领导者决策时最基本的原则。

2、多方案并进

3、步子不要太快

4、要把力量集中在信息反馈上

4、决策行为中逆反意见的作用:

1、不同意见的发表,实质上等于提出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

2、不同意见之间互攻他短,各扬己长,就使各个方案的利弊得以充分显现,从而可以取长补短。

3、不同意见的讨论,也是统一决策认识的过程

4、不同意见的存在,还能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5、不同意见的讨论,也是领导者避免受人愚弄和左右的最有效措施。

第十一章

1、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去实现组织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

标的行动过程。

2、领导者功能:分为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

1、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结构中的正式职位、权力与地位。其主要功

能是领导职工达成目标

2、非正式领导者虽然没有组织赋予他的职位与权力,但由于其个人的条件优于他人,对职工具有实际的影响力,也可称为实际的领导者。其主要的功能是能满足职工的个别需要。

3、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是:

1、技术技能

2、人文技能

3、观念技能(由低到高的)

4、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领导班子应是老、中、青三结合的,但总的趋向应是年轻化)、知识

结构、智能结构(不但有知识,还要会运用知识)、素质结构(素质结构是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开拓创新的基础)及专业结构(领导干部专业化是现代生产的必然的客观要求)等。因此,领导班子的结构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综合体。

第十二章

1、组织:是对人员及事物进行有效地组合工作,是由许多功能相关的团体合并成的,其规模可以大到几千几万人。总的来说组织就是对各种不同角色的组合工作。

2、组织设计的三个确定:设计和确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确定企业的组织机构系统,确定各部门及工作人

员的相互关系,在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配合的功效,是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去达成组织目标

3、组织的种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4、非正式组织:是未经管理部门规定的,自发形成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组织。它具有的特点是:

1、由于人与人

之间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彼此吸引,相互依赖,是自发形成的团体,没有什么明白的条文规定,自发形成的2、非正式组织的最主要功能是满足个人不同的需要,自觉地互相进行帮助。

3、非正式组织一经形成,即产生各种行为的规范,控制成员相互的行为,可以促进也可以抵触正式组织目标的达成。

4、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地位与权力,他们或是能力较强,经验较多,或是善于体恤别人。但是他们具有实际的影响力。(非正式领导者)

5、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分工与协作原则

2、管理幅度(能够同时指挥的面积)原则

3、统一指挥原则

4、平衡原则

5、效率原则

6、当前有哪几种参与管理制度:

1、生产委员会

2、职工建议制度

3、“初级董事会”制度

4、建立生产线小组责任制(美

国通用汽车的汤。马瑟斯创立的)

5、实行工人参加小组管理(丰田)

7、组织设计趋势:结构扁平化、结构系统化、界限模糊化、管理知识化、运营信息化

8、工作再设计: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促进组织的发展,对不能满足当前组织环境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工作关系的重新设计。

9、工作再设计的措施内容包括哪些?

1、工作扩大化或扩大工作范围,方法有:延长加工周期、下放责任和职权、生产工

人兼搞些辅助工作。

2、工作轮滑,适用于培训新工人

3、弹性工作(重要)

第十三章 创新行为

1、创新:就是指创新主体为了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通过艰苦、专心致志的努

力,改造客体,使之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颖别致的成果的活动。

2、创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创新结果

3、个性因素对创新的影响:

1、高的成就动机。需要有创新的欲望(成就动机,即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

部动力。

2、具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3、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4、创新的作用:

1、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

3、创新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

5、创新思维的特征:

1、新颖性,这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2、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的特点之

一就在于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3、创新思维需要多种心理活动过程作支撑

4、风险性

6、创新的内容:

1、观念创新,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能比以前更好地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并更有效利用

资源的新概念或新构想的活动。

2、知识创新,它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3、文化创新

4、中国企业文化创新的三个方向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7、创新的方法:

一、(重要)头脑风暴法(联想族)美国奥斯本《应用想象》中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就是一组人采用

开会的形式,通过相互启发,把与会人员对问题的主要看法聚集起来去解决问题。该法的主要特点

1、能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在短时间内还获得新观念,创造性解决问题

2、头脑风暴法一般不超过10个人。其四个基本原则:

1、禁止批评(推迟判断)

2、自由畅想

3、多多益善(以量生质)

4、借题发挥奥斯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推迟判断和以量生质。

二、统摄法(对比法、比喻法、)而总摄法(类比法)

三、形态分析法

8、影响或制约创新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一、外部环境因素:

1、社会政治制度

2、社会经济因素

3、社会文化

二、内部

环境因素

1、企业文化

2、组织结构

3、激励制度

4、领导风格

三、个体因素:

1、习惯性思维

2、戒备性思维

3、学而不思

4、知识贫乏

9、创业心理行为的特征:

1、前瞻性

2、创新性

3、风险性

第四篇:《中国文化概论》小抄笔记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躲闪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往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2)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3)“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

汉武帝时打击匈奴河南战役,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年间,由于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史称“文景之治”。

独尊儒术:在西汉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涅槃学:涅槃意译为“圆寂”,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在中国,涅槃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

《神灭论》:由佛教引起的争论。最富于观念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在诸多争论中也最为激烈。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1)尚武精神。唐朝精良的府兵以北方传统为背景。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善战的习性,是唐朝建立赫赫武功的重要原因。(2)开放的民族政策。(3)崇佛教与重诗文。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两税法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司马光为首)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回回: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孟德高维诺:孟德高维诺是13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各会士。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领袖,被忽必烈奉为国师,除“做佛事” 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以免除赋役。

利玛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

徐光启:明朝著名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税监:明朝万历皇帝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税监的起义。

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具体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政治上腐败导致的经济上的以权谋私。

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后影响很大。

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孤臣孽子之心反思宋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顾炎武曾长期到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其重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的清朝“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在《原君》一文中,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显示出可贵的民主色彩。

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百家争鸣的特点: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 “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

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农书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1)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街市;(2)墟,南方把定期的场所称作“墟”;(3)集,北方把约定俗成日期的贸易场所叫做“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4)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庙会不全是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有朝圣、游玩、娱乐,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

市商贸易的方式:(1)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利。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3)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教大的贸易集团。

居住方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土石结构式。

饮食的文化观念(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时期的蔡伦;印刷术,唐代初年,我国出现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唐朝;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以被用于航海贸易。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君主专制制度影响:(1)它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是中华民族从分裂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2)宗法制度原则与君主制度的结合,也给中国文化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伦理政治的限制之下,人们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个人的一般要求,易于养成唯上、唯书、唯亲的被动性格,人们大多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

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

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人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

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试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推荐;

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以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作用:立起稳固的文官体制,培育了一个超越地域、家族与军事势力的知识阶层,这一阶层的利益、活动都与中央集权相联系,因此科举考试的价值导向与精神意旨对社会文化形态发生着直接的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动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这是其正面作用。(2)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知识阶层在科举制的牢笼之下,缺乏主体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是其负面作用。

(商朝的《汤经》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西周有《九刑》、《吕刑》,郑国子产铸《刑书》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李悝对诸国的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义》: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它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古代法律特色: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

“周公六礼”,古代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

(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涌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准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中和:意为“经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的和谐”。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于知行关系(1)“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2)“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荀子;(3)“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4)“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5)“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原始宗教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道教的关系:(1)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魂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崇拜、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镇。)(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道教丰富了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医疗手段;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

五伦十教:是孟子对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大学》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修身”是中心环节、关键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古代教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2)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3)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4)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诗经》现存305篇,依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骚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汉赋和汉乐府民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汉赋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汉乐府民歌则比较贴近当时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这种诗体字数、句数固定,讲究平仄押韵和粘连对仗,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感。词的起源,再次反映了中国诗歌与音乐密切关联的文化传统。

戏曲: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祭祀鬼神的仪式。后来,经过汉魏时期的百戏,隋朝时期的歌舞。唐代的鼓舞戏和参军戏,已经开始以故事情节为主。北宋时期的“杂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南宋时期,杂剧在宋、金分治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在南宋统治地区出现了以南方曲调作为唱腔的南戏,在金国统治地区则发展成为以北方曲调说唱故事的诸宫调。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故有宾白之称。元杂剧已经有了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明清两朝,中国戏曲的发展高潮迭起,成果辉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流派众多,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表演方式的程式化首先表现为角色的模式化,其次表现为动作的虚拟化。

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在其他艺术的伴随下逐步成长起来的。最初,乐和舞是密不可分的,“乐”时必有 “舞”,“舞”时必奏乐;乐、舞作为一种姊妹艺术相辅相成,并肩发展。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宋代的词曲等,都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产生后,音乐又成了戏曲的必备要素之一。中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多民族的融合。周代楚国的地方乐歌就十分流行,并且出现了风格上的高雅与通俗之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后来分别成了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代名词。秦统一六国后,秦地本土音乐和东方六国音乐出现了大融合,胡地音乐也对秦乐产生了一定影响。魏晋至唐代,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与汉族音乐交融,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态“清商曲”。此时,还出现了中国佛教音乐。绘画:中国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二、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三、与诗书、印密切结合。

“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从很早的时候就与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名实”之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孔子。

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河图”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洛书”说龙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

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

许慎和《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自隋唐至明清,借被采作儿童教材;(2)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3)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段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回文:是指调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复叠:汉语中词的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影响:

(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有中国的器物、科技、制造、作物、创造、发明等。

(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

(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与融合。

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主要思潮:“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综合创新论”。

(1)“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和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晖、胡适等。

(2)“儒学复兴论”: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是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文化建设基本战略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这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1)有鲜明的时代性;(2)有浓郁的民族性;(3)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5)有深广的群众性;(6)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第五篇:管理心理学笔记 (2012年10月9日)

管理心里学笔记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与意义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关于组织管理核心的基本观点

1、人是组织的主体,要靠人来实现组织目标;

2、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

3、在组织中要建立已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二、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1、研究组织中人-----人系统;

2、研究组织中人的心里因素;

3、研究组织中的内环境系统。

第二节 管理心里学的任务

一、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二、研究个体心里与管理

三、研究群体心里与管理

四、研究领导心里与管理

五、研究组织心里与管理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以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行为,并通过对外在的分析去推测人们的心里状态。

优点:目的明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能取得一套系统的材料,在心理学研究汇总广泛应用。

缺点: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材料比较肤浅,研究中期过长,最好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2、谈话法:研究者通过与他人个别交谈,采用人际口传信息沟通的途径来探索他人心里状态的研究方法。根据谈话的目的不同分为:通用谈话法专题谈话法

优点:简单易行,可以及时获得第一手材料。

缺点:面对面谈话增加心里负担,使人产生防御心理,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谈话技巧。

3、实验法:研究者在认为的、严格控制的环境中,通过有效的因素变化来分析被试心里现象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具有特殊设备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优点:实验条件控制严格,程序设计科学,记录系统完善,主试有诱发反应的主动权。缺点:具有很大的认为性,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实验所得的结果很难在实际中应用。

现场实验:在实际工作场所进行实验。

优点: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条件严格,可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

缺点: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4、问卷法: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量表对大量被试者进行纸笔式调查研究的方法。

常用的问卷形式:

选择法:要求被试者从诸多的可供选择方案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方案的问卷形式。是否法:要求被试者对问卷中提出的每个问题,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进行“是”或“否”的简单选择的问卷形式。

计分法:要求被试者对问卷中的每个问题用五级计分或七级计分的方式进行回答的问卷调查。

④等级排列法:要求被试者对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次序排列的一种问卷形式。

5、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的心里测验表或精密的仪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心里品质的研究方法。

6、案例分析法:对某一部门、某一事件、某一个人或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运用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方案

1、双组研究:以两个基本条件相似的被试组为样本群体,在特定的条件下研究其心里规律的研究方法。

优点:研究速度快,被试无实验反应,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额说服力。

缺点:双组选择困难,2、单组对照研究:以一个样本为实验组,在两种或多种刺激条件下分别研究其心里现象,并通过对照来寻求规律的研究方法。

优点:抽样方法简单,结果对照鲜明,缺点:研究周期过长,次数过多,伴有副作用长周期会引起许多额外干扰因素被试者经多次测定,容易产生测量效应,出现反常或超常的表现。

3、双组对照研究:以两个基本条件相当的群体为样本,对实验组在两种或多种刺激条件下进行研究或观察,对控制组在原有的条件下用与实验组相同的指标与时间进行多次相同的研究和观察,然后通过两组间的横向比较与单组本身的纵向比较来寻求心里活动的规律。

优点:研究结构严谨,比较指标明确,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多纬度分析。

缺点:长周期产生时间差,样本选择容易产生抽样误差,对研究主持者要求有一定的技术。

4、准实验研究:非随机化进行选择被试者的因地制宜的研究方法。

优点:不会打乱日常工作进程,实用性强

缺点:研究较粗糙

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个体心里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学习群体心里与管理,可以是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学习领导心里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有效性。

四、学习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学习组织设计、组织理论与方法,可以使管理者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工业心理学的兴起

二霍桑实验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最初的霍桑实验

2梅奥在霍桑进行的实验

3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4访谈计划

5创造认识融恰的社会环境

6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对群氓假设的否定

(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影响组织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这说明,生产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也受社会的和心里的因素影响。

传统的科学理论,把人当作“经济人”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霍桑实验表明,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社会和心里的因素。

传统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单纯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因而在管理中强调实行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劳动组织专业化,作业程序标准化。

霍桑实验表明,生产效率的上升和下降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士气”。

传统的管理之注意诸如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正式组织”的作用。

霍桑实验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评价:人际关系学说为管理学说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放向,突出了生产中人的因素,是管理心里学的一个新起点。

缺乏对人的心里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比较片面强调,提高职工满意感作为增加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和泰勒的传统科学管理,既有区别也有相同点。

相同点:目标变一致,两者都追求高的生产率,都认为,工人与管理者冲突,责任归管理者,都追求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

第二节中国管理心里学的发展

一取得成就

二研究发展

三展望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1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生物节奏规律个人主观感觉、知觉、思维、认识

内在因素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

影响个性:气质、能力、性格

组织文化因素:个人所接受的如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礼仪员工

个人群体: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内聚力、冲突、行为组织 领导:领导素质、领导作风与方法、激励方式与制度因素内部组织设计、组织结构

环境规章制度

客观外在因素 整个组织 工作设计、事业生涯

环境因素设计与开发

组织文化、组织精神

组织变革

绩效考核

条件因素 国内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组织政治法律、自认地理

外部家庭、亲友

环境产权所有者

因素竞争者

顾客

因素供应商

各级政府机关和群体组织

2、行为规律理论模式

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于(1)人的主观特征,包括生理、心里、文化等方面;(2)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外的环境等。

B=ƒ(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B=ƒ(P·E)

二、管理心理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人的知觉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人类知觉的重要性及特征

一知觉概述

知觉:人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

2理解性

3恒常性

4选择性

第二节 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的准备状态。

三期待与价值观

期待:人对知觉对象抱有的态度和心情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类型与管理

一社会知觉: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个人知觉: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识。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自我知觉: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里状态的认识。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偏差

一第一印象效应

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意义:(1)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而对个人产生错误的看法。

(2)应该在群众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晕轮效应

在观察某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洗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这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下载《管理心理学》小抄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心理学》小抄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心理学00031重点、自考小抄、自考笔记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笔记、小抄、提纲)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定义: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

    自考笔记_00163_管理心理学_自考管理心理学_笔记_自考串讲讲义资料

    0163 - 管理心理学 笔记依据教材 《管理心理学》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

    管理心理学A

    31. 疲劳-- 参考答案:劳动者在连续劳动一段时间以后,出现疲劳感和劳动机能减退的现象 32. 健康-- 参考答案: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33. 体力疲......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授课提纲)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系统的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科学。 (一)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理论背景: (1)工业心理学。心理学知......

    管理心理学

    姓名与学号指导教师年级与专业所在学院本 科 生 论 文(设计)如何更有效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摘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依靠简单的硬性规章和奖金措施,真正有效的激励与管理学息......

    管理心理学

    对管理心理学的感想 工业自动化102 学号201010844205 管理心理学又称为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引用了管理学、行为学、......

    管理心理学文档

    管理心理学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制作罗 帆,李 卓(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摘要: 结合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探讨了网络课件的开发模式和流程,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