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心理学(知识点、笔记、小抄、提纲)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定义: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求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科学心里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的规律。
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
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佛洛依德
心里包含意识与无意识,意识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讲起唤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吉斯、马斯洛
既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佛洛依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之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在西方人本主义心里学被称为第三势力。认为人有自我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
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能。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 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接触的地方叫突触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功能上划分: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分为:脑干、间脑、小脑、端脑
脊髓:前段运动神经元,后端感觉神经元,中段自主神经元
脑干:延脑、桥脑、中脑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组成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主管语言表达的区域叫布洛卡区,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试验。
内分泌系统: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
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
苏联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也进行了条件反射研究。兴奋和抑制 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
视觉适宜刺激——380纳米-780纳米视觉分——椎体细胞、杆体细胞
椎体细胞——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明视觉
杆体细胞——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暗视觉
彩色——色调,明度,饱和度声音——音调,响度,音色
听觉的适应刺激——16-20000赫兹1000-4000赫兹最敏感
平衡觉——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组合,来源于感觉,高于感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空间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错觉——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按内容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按认知心理学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容量:7+-2个单位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做再现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试验研究的创始人
从保持曲线来看,遗忘的速度开始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呈负加速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知,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按照探索问题的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以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影响问题解决的原因:迁移的作用(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原型启发的作用(鲁班)定势的作用(大沉小轻)听觉性语言中枢——维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运用性语言中枢——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书写中枢——失写症
表象就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特殊意识状态:睡眠、梦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听手表的滴答声)
和注意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说的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吸引。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人的需要产生以后总希望得到满足,要满足人的需要就要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去获得满足需要的对象。马斯洛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情绪和情感是主题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
3、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她的情绪上的变化。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意志是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解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的目的和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按照温勒的说法,动机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双趋势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及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能力的能力叫智力。智力的分类: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液体能力,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因素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他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学说: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
胆汁质:强,不平衡,兴奋型
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
黏液质:弱,平衡,不灵活,安静型
抑郁质:强,抑制型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实现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者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
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即可一直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前者叫内向,后者叫外向。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占优,还是外向占优,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创始人)、卡特尔、艾森克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首因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第二篇:心理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
3.心理学的对象: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也称之为边缘学科。
4.心理学的流派:
①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② ⑴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⑵机能主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
立的⑶格式塔心理学 或叫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⑷行为主义 美国 华生 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
⑸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 弗洛伊德
⑹认知心理学 美国 奈瑟西蒙
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⑺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国 马斯洛、罗杰斯 20世纪50年代创立。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5.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一)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
(二)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三)树立大心理学观
(四)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
(五)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整合现代心理学主要有五种研究取向,即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
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六)心理教育的兴起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人的心理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
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系统分成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神经在唤醒时活动,副交感神经在安静时活动。
3.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植物
性神经(下丘脑是其主要管制中枢)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4.大脑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及其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
组成。
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元,其数量不存在个体差异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存在个体差异
5.大脑分区:左半球:运动性言语中枢—额叶的后下部-布洛卡区;听觉性言语中枢—颞
叶的后下部-温尔尼克区。右半球:躯体感觉中枢--顶叶;视觉中枢—枕叶。
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
6.脑与性别的差异:男女在成熟时间、脑结构、智力方面、语言方面差异
7.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一)保护和利用大脑:①锻炼与大脑 ②睡眠与大脑 ③营养与大脑 ④烟酒与大脑 ⑤疾
病与大脑 ⑥学习、记忆与大脑
(二)脑潜能的开发:⑴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
⑵挖掘大脑潜力:①敞开心灵的大门 ②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 ③让
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 ④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源起于需要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
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
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所指向的对象的角度)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七个基本层次:前四个是(基本需要)后三个是(成长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其支持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指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来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对称的一切活动。
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成长需要。
5.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6.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正诱因: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负诱因: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者
诱因期待,也能使需要转化为动机。期待是个体对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
7.动机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8.动机冲突:双趋动机冲突(两个有同等的吸引力)、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
威胁的的目标都避开)、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目标确立在动机冲突的最后,目标确立是动机冲突的结果。
9.动机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
10.动机理论(有5个方面理论):①强化动机理论--种类:
外部强化和内部(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强化是指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景均可称为强化
成就动机的概念是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模型
阿特金森讲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力求成功者、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力求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要安排竞争少或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
对学生除了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失败,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为快乐。
③期望理论
④归因理论—韦纳-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内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1.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
2.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⑤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
11.学习动机的激发(重点)(92):①设置合理目标②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③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④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⑤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⑥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⑦增加自我效能感⑧进行归因训练。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
2.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有意后注意(有无预定目的,需不需要意志努力)
3.注意特征: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4.注意的机制:过滤器模型(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提出)、衰减模型(特瑞斯曼)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数值上反比关系,即E=1/R
1.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同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关系。刺激增加量△I,原刺激量I,K=△I/I,K为常数,韦伯常数。
6.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①后像—注意发光灯泡几秒,再闭眼,就会感到一个同灯泡
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背景(正后像);再将视线转向白背景,感到明亮背景上有黑色斑点(负后像)。②感觉适应—白天看完电影走到大街时外面明亮的阳光次的睁不开眼,过会就适应了(明适应);从光线充足的大街进入电影院时,起初什么也看不清,过会就可以看清物体轮廓(暗适应)。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器官)对比--灰色对象在红色背景下,看起来带有青绿色;融合-(不同感受器官)感觉掩蔽现象。联觉是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感觉现象。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8.知觉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9.知觉类型(p125)
10.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约在0.5秒以内。声像记忆的时间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达4秒左右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约15~30秒。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体上是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代码方式编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和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书面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为AVL单元,也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方式是意义编码
11.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规律:遗
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2.影像遗忘的因素主要有:①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②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
容易遗忘。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的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的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3.增进记忆的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14.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过程有两个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5.思维的过程:①分析和综合②比较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概括的基础)④具体化(是重
点)--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1.引证具体事例来说明理论问题2.应用一般原理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16.(p133)思维的类型:根据物与思维的形态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分:形式逻辑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分:集中思维、分散思维
17.问题解决过程:①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18.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①迁移的作用
②原型启发
③定势的作用(是重点)—定式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
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它有时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妨碍。
④情绪与动机
19.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启发法则
第五章 情绪
1.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2.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 情绪分为五类:情调-伴随感觉而产生的情感、激情-一种持续时
间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情操-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所怀有的复杂情感。
3.情绪性是指一种未分化的、一般的情绪唤醒状态,也常常把它作为恐惧来看待。
一般都认同情商,EQ的主要因素有五个部分:
1自我意识 2自我激励 3情绪失控 4人际沟通 5挫折承受能力
4.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①正确的人生追求②宽广的胸襟③理性地适应生活④寻找身边的欢乐
5.不良情绪的控制(是重点)(p171)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综合症。包括三方面心理障碍:①心境障碍②思维障碍③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不是单一的情绪状态。主要是痛苦,其次是厌恶、轻蔑和愤怒。后三者结合构成敌意。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2.智力不仅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而且情绪在智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智力反应了个体对情绪的有效运用和思考。
3.智力的理论:①因素理论--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群因素论:瑟斯顿 七
种平等的基本心理能力: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计算N、空间直觉S、记忆M、知觉速度P、推理R。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 随年龄增长,15岁之前两智力都快速发展,晶体智力达到最高点的时间比流体的晚,流体在40岁以前就开始下降,晶
体在年老时还保持较高水平。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弗农、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③信息加工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七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三元智力理论-滕博格 三部分控制的理论: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4.常用个体智力测验:①斯坦福-比纳量表 智商是智力年龄与识记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
商,IQ=MA/CA*100②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
5.创造力-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对发散思维的质量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方面
衡量。
6.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①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社会文化、家庭、学
校)②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③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
第七章 人格
1.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2.人格的形成:
一、遗传的作用(①艾森克理论②气质:外向性与神经性在人身上形成四
种典型组合: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分别对应四种古希腊体液假说: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③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双生子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特点都比异卵双生子的更为接近,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对人格的形成作用。)
二、环境的作用:产前环境、出生过程,家庭,学校,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3.人格测验:自陈式测验(234)
第九章 学习与人生
1.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分类:依据学习目标,布鲁姆讲起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3.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观:研究不同强化在塑造和改变
行为中的作用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观察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
4.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三基。
5.迁移的种类:①根据影响效果,分正迁移、负迁移②根据影响方向,分顺向迁移、逆向
迁移③根据发生的水平,分横向迁移、纵向迁移④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特殊迁移
6.对迁移现象的解释,早期的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说。
7.促进迁移的教学:①改善心智的功能②传授基本知识③有效的指导④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⑥设计情境性教学
8.认知风格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第十章 教学心理
1.了解学习准备:(310)
2.选择教学策略:提供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指在上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学习内
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奥苏伯尔
3.说明性组织者:以概括性语言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介绍的组织者。
4.比较性组织者:对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的组织者。
第三篇:心理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
3.心理学的对象: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也称之为边缘学科。
4.心理学的流派:
①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② ⑴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⑵机能主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
立的⑶格式塔心理学 或叫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⑷行为主义 美国 华生 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
⑸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 弗洛伊德
⑹认知心理学 美国 奈瑟西蒙
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⑺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国 马斯洛、罗杰斯 20世纪50年代创立。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5.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一)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
(二)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三)树立大心理学观
(四)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
(五)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整合现代心理学主要有五种研究取向,即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
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六)心理教育的兴起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人的心理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
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2.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一)保护和利用大脑:①锻炼与大脑 ②睡眠与大脑 ③营养与大脑 ④烟酒与大脑 ⑤疾
病与大脑 ⑥学习、记忆与大脑
(二)脑潜能的开发:⑴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
⑵挖掘大脑潜力:①敞开心灵的大门 ②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 ③让
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 ④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源起于需要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
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
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所指向的对象的角度)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七个基本层次:前四个是(基本需要)后三个是(成长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其支持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指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来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对称的一切活动。
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成长需要。
5.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6.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正诱因: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负诱因: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者
诱因期待,也能使需要转化为动机。期待是个体对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
7.动机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8.动机冲突:双趋动机冲突(两个有同等的吸引力)、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
威胁的的目标都避开)、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目标确立在动机冲突的最后,目标确立是动机冲突的结果。
9.动机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
10.动机理论(有5个方面理论):①强化动机理论--种类:
外部强化和内部(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强化是指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景均可称为强化
成就动机的概念是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模型
阿特金森讲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力求成功者、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力求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要安排竞争少或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
对学生除了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失败,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为快乐。
③期望理论
④归因理论—韦纳-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内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1.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
2.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⑤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
11.学习动机的激发(重点)(92):①设置合理目标②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③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④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⑤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⑥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⑦增加自我效能感⑧进行归因训练。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
2.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有意后注意(有无预定目的,需不需要意志努力)
3.注意特征: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4.注意的机制:过滤器模型(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提出)、衰减模型(特瑞斯曼)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数值上反比关系,即E=1/R
1.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同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关系。刺激增加量△I,原刺激量I,K=△I/I,K为常数,韦伯常数。
6.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①后像—注意发光灯泡几秒,再闭眼,就会感到一个同灯泡
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背景(正后像);再将视线转向白背景,感到明亮背景上有黑色斑点(负后像)。②感觉适应—白天看完电影走到大街时外面明亮的阳光次的睁不开眼,过会就适应了(明适应);从光线充足的大街进入电影院时,起初什么也看不清,过会就可以看清物体轮廓(暗适应)。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器官)对比--灰色对象在红色背景下,看起来带有青绿色;融合-(不同感受器官)感觉掩蔽现象。联觉是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感觉现象。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8.知觉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9.知觉类型(p125)
10.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约在0.5秒以内。声像记忆的时间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达4秒左右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约15~30秒。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体上是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代码方式编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和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书面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为AVL单元,也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方式是意义编码
11.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规律:遗
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2.影像遗忘的因素主要有:①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②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
容易遗忘。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的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的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3.增进记忆的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14.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过程有两个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5.思维的过程:①分析和综合②比较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概括的基础)④具体化(是重
点)--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1.引证具体事例来说明理论问题2.应用一般原理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16.(p133)思维的类型:根据物与思维的形态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分:形式逻辑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分:集中思维、分散思维
17.问题解决过程:①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18.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①迁移的作用
②原型启发
③定势的作用(是重点)—定式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
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它有时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妨碍。
④情绪与动机
19.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启发法则
第五章 情绪
1.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2.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 情绪分为五类:情调-伴随感觉而产生的情感、激情-一种持续时
间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情操-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所怀有的复杂情感。
3.情绪性是指一种未分化的、一般的情绪唤醒状态,也常常把它作为恐惧来看待。
一般都认同情商,EQ的主要因素有五个部分:
1自我意识 2自我激励 3情绪失控 4人际沟通 5挫折承受能力
4.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①正确的人生追求②宽广的胸襟③理性地适应生活④寻找身边的欢乐
5.不良情绪的控制(是重点)(p171)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综合症。包括三方面心理障碍:①心境障碍②思维障碍③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不是单一的情绪状态。主要是痛苦,其次是厌恶、轻蔑和愤怒。后三者结合构成敌意。
第四篇: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学习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分。然后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等。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下图: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萌芽、思维。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却不是产品。
(三)心理是在神经系统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四)心理现象既是机能又受制约。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 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第四单元研究原则和方法不作为考核重点,了解即可。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 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树突接受刺激,轴突传递刺激。
二、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三、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外 周神经系统又叫周围神经系统。
四、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一)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神经
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包括 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神经。
(二)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 从功能上划分,外周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躯体神经支配着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又可分为机能上拮抗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五、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一)脊髓(不作为重点)
(二)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三)间脑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个部分构成。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下丘脑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四)小脑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六、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半球有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其中额叶最大。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七、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惯用右手的人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 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本部分在理论考试中不作为重点,但在技能考试中,二级学员要注意结合二级技能第一章第二节识别病因中的生物学因素部分进行学习。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二、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超限(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三)相互诱导
(四)动力定型
第三节 感觉、知觉和记忆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两者成反比,感受性越强阈限越低。
韦伯定律(Δ I/I=K)和费希纳定律(S=KlgR)
第三单元 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 纳米—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二)视觉器官
视网膜最外面一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锥体细胞呈圆锥状,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在弱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暗视觉器官。杆体细胞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亮。饱和度取决于色彩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混合是相减的。2.色觉异常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女性色盲人数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6~20000 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人们在听阈范围内对 1000Hz~4000Hz 的声音最敏感。
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变化,20 岁后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二)听觉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三、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四、味觉
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也不准确,还具有放射的性质。
九、痛觉
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有保护作用,最难以适应。
第四单元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这四点要求知道定义,会举例子。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人的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要求知道定义,会举例子)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一、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在估计的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二、错觉
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很难克服的。错觉所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的倾向。
运动知觉不作为本章在理论考试重点,但需注意在技能考试中,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也可能有这些知觉上面的障碍。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节 记忆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按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按能否意识到:外显记忆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加工方式,分为以下三个记忆系统: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3 环节):
1、识记
2、保持
3、回忆(再现)和再认。
第二单元 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做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艾宾浩斯自己给自己做记忆实验,他用的记忆材料是无意义音节。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第三单元 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因效应。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
(二)抽象与概括。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按照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分为符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按照是否具有创造性,分为创造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位。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 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内涵和外延是反比关系。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 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 做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定势的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 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区别: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 象。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三、言语运动中枢机制:
(一)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分,此中枢受损 伤——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二)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顶叶、枕页、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受损 伤——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受损伤——失读症。
(四)书写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受损伤——失写症。
第五单元 表象和想象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 的形象也叫表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颖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
1、创造想象
2、再造想象
3、幻想: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关联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
一、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意识 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
二、无意识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指睡眠和做梦。
(一)睡眠: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4 个阶段,4 个阶段大约持续 90 分 钟左右,之后进入快速眼动阶段,梦境开始。之后四阶段重复。
(二)梦:梦的特点包括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三条。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妨碍人的休息。
第二单元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 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种类: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简单的任务下,注意广度大约是 7±2,即 5~9 个,互补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大约是 4~6 个。
二、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的特性。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
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分心是不良的注意品质。
三、注意转移 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
现象。是一种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分配 象。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 注意分配的条件:所从事的活动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所从事的几种活动
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不在同一感觉道,用不同心理操作完成。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二、动机
(一)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 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或叫驱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需要的种类
它是生理性的动机。
(三)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动机的种类
兴趣: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现象,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的品质有: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兴趣的效能四点。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 得以满足的。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 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 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缺失性需要。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 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不同于认识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绪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第二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维度主要体现在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第三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例如焦虑。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 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三)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第四单元 意志
一、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 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 目的的行动,行为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注:意志是心理过程,与 意志行动不同)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按勒温的说法,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理解):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三、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二)意志的果断性
(三)意志的坚韧性
(四)意志的自制性
第九节 能力和人格
第一单元 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
(一)遗传;
(二)环境和教育。
第二单元 人格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第三单元 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 心理特征。
二、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分。
三、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胆汁质(强、不平衡),多血质(强、平衡、灵活),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抑郁质(弱)。
四、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第四单元 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三)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二、人格五因素模型
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第五篇:自考心理学00031重点、自考小抄、自考笔记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物感觉能力。感受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恒常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
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发散思维: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分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概括:头脑中把
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等。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使用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留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特殊能力:指某项专门的活动所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坏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量度。信度:既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验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验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标准,有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道德感: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人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测量单位。人格动力系统:是指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再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特质:个体有别于其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最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投射测验:以人格理论为依据,一般由若干
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推出若干人格特征。理健康:广义上,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侠义上,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来保护自己。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认知方式: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共性特点: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点: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沟通:广义的沟通时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流,与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言语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感情、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觉到自己被湮灭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活动中去。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之间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直接彼此在心理上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共同感。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得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抉择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从众:是个人的信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压力:其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是一个过程。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认知:指人队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回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认知发展: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发展。道德认知:指人队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推理:推理事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日节制:人和动物身上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压力、排尿、荷尔蒙分泌等。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挫折: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是,所产生的不
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它倾向于强调情感和形象状态的交流,以及双方谈话的整合。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记忆。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关系。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心理定势:指坚定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简答题
简述学习心里学的作用和意义答:a认识内在世界b调整和控制行为c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心理学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和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简述社会认知过程。答:信息的搜集与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问题解决应具备哪些特征,影响因素?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注意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指向性;集中性。1选择能力,注意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心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能够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比较高的紧张状态。3调节功能,注意帮助人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具有哪些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简述人格调控中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2主要作用,对人格各成分进行调控,使之完整统一和谐。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哪些特征?和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指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想活动。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简述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差异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群体的基本特征:1我们通常将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称作群体。2基本特征: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领导。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2)功能: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智力的个体差异:1发展的水平的差异2的不同行为表现曾强和减弱的情况。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多向性,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发展的智力结构差异3发展过程的不同形态。人的整个睡眠过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不同。(3)发展由获得和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特征? 程可以分为哪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第二阶段为轻睡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期,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第五阶段为快速动眼睡眠。增进心个体差异性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5)心理发展受成果的思维活动。(2)特征:名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定义性;洞察性。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力,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引发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压力会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意义,并对如何培养提出建议。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与人际带来什么样的身心反应?人际交往造成的压力是最主要的来意义: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源。心理学家提出四种类型的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正确的人生目标;(2)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提高我评价能力。情绪和情感的区别。答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2)压力下的生理反应。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个人与他人、更多的是与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经验。情感更多的是与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分面。压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展的早晚角度看。人出生时下的心理反应。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结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谈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就有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敏捷、精神振奋。(3)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和间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3从反应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接反应。构成。这7种智力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青少年时期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少年自我意识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2)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深刻性、内隐性。动机,调控适当 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充分表现了个性发展的径影响智力发展。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播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和其他的心起促进作用,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瓦解功能,健康,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理品质得到发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信号身体语言的功能。答1象征,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越来越强烈,进入主观化的自我阶段。2情绪表新的矛盾特点,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的人们通常对身体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约定俗成的身体语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倾向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2说明,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常作为不再单一,但有不同于成年人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两面性,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也能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3调节,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沟通过程即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固执性共存,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强化或者弱化沟通者传达的意义、节奏和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3人际交往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往的深入,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情感。4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坐姿、站姿、走姿等也重视。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其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观上的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传达着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念上的对立,代沟,同时也对异性产生兴趣。成就动机的特征容易成为知己。需要。本能需要,合群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首先,人的交有哪些? 成就动机是一种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动机,也是决定说明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往时一种本能,是在个体进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动机存在个体差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活的能力。其次,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适当的人际交往时异,一般来讲成就水平较高者有以下特征a具有挑战性和创造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2)合群需要: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最后,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性b具有坚定的信念c正确的归因方式。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群体极化和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a通过群体讨论,使群体他们倾向于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3)自我肯定的需简述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人际的态度或意见出现了极端化,使群体的态度或意见倾向朝向两要: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级方向运动,是原来不同意见之间距离更大。B一旦群体思维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产生了,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就会过高估计群体的权利和道解自己,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的需要(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德权威是对立意见定型化,使错误意见合理化,并产生虚假的心理挫折的应对策略: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的观念3加强修养,个体在权利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3)意见来压制不同的意见导致群体出现错误的决策。用于实践4强化自我人格品质。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a自上而下。儿童首先发展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心理学中主要通过家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关系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和下肢的动作。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推测遗传对智力的影响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理论: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和B由内而外,儿童发展先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发展双臂和影响,大量的收养儿童研究表明,被收养儿童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安全需要,归属、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双腿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较细的动作c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到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的智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这些需要时天生的。3一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儿童开始发展的动作是简单的大动力发展存在着影响,早期 干预也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检测分数。3学校般而言,在底层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高层需要,作,意识参与的成分比较少,以后在此基础上才发展起由意识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智力有显著的影响,影响途径多种多但有时人也会在低层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找高层需要。控制的精细的复杂的动作。样,最明显的方面就是知识的传授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什么是人际沟通?基本功能?(1)是沟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a合作,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个人生存动机这种合作式的交往多是以某一件或活动为基础的,人如何对群体内部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1社会测量法是测量群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大众传播中。(2)促使们通过完成某一活动、处理某一事件而在一起,活动完成后,体内部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法。2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两个步骤,一是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一些 合作恳会停止。但如果通过合作之后建立了情感联系,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3举例社会能,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说明是人格?人格有哪些特征?人就可以进一步建立亲密的交往b情意,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测量或访谈题目设计,测量结果制成人际关系矩阵表或绘制更直观的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c归属,人们总希望自己人际关系图。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征:独特性;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认可。这种归属于 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某一团体的交往需求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素有哪些?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作用心理学主要有哪些分支?1)心理学的理论领域的分支有:实验程度因人格特征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关较大的特征上(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生理心理学。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1)依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环恋行为。交往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指儿童在父母的教养方式的适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4)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社会文化对自己性别行为的区别对早期童年经验。不能对人格单独起决定作用,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待。(3)道德判断的发展。它的发展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定人格。5自然物理因素 导和调节作用。焦虑包括哪几种类型?应对策略(1)广泛性焦虑障碍。这种焦举例说明说明是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表现方式?心理防御机虑体验在人的持续性害怕,但无法指出害怕什么。(2)恐慌障碍。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无法预测的焦虑行折、焦虑、紧张等而采用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具为的袭击。(3)恐惧症。它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体表现为10种方式: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恐惧症等(4)强迫症(5)创伤后应激症。认清焦虑状况,掌握退行、文饰、补偿、升华。克服焦虑的原则,学会放松自己,运用想像减轻焦虑,进行理性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思考,接受专业治疗。自己被湮没,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难以意识中年危机的表现;1中年人最不接受的可能最先是自己仪容方面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低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的变化,身体不如以前健壮2进入中年以后,家庭生活也会发生动的、情绪化的,有时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一些变化,小孩长大,生活单调,孤单感增强。3中年时期也是个体化。原因有:匿名性;个体处于群体中,瑟吉欧外界因素个人成熟与事业收获的阶段,但个体工作满意度会降低。的影响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什么是挫折?挫折后的反应?如何应对挫折?1)挫折是指个体剧性事件,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自我意识。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的不能达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2)反应:攻击行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我们社会文化所价值所鼓为;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3)勇敢正确的面对挫折,正励的东西。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2)情谊。这种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力性的特人格品质。简叙人格差异的表现?认知方式差异;气质差异;性点。(3)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格差异。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个体心理发展员,被其他成员认可。的年龄特征如何?依据为,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动机产生由内外两种因素影响。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2)特征:普遍性;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的根本原因,外在则为诱因。(2)稳定性;可变性;限制性。智力发展有何特征?(1)智力发展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的一般趋势;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稳定性和可变性。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智力测验的性质:1对象是心理特质2测量的间接性3测量的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有误差4测量工具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3)当人们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什么是斯滕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智力检测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智力检测与性向检测和成就检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测的区别是什么?(1)根据实施对象的数目划分为个别检测划、策略与监控。(2)操作成分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和团体检测;根据检测题目呈现出的方式不同划分为文字检测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和非文字检测;根据检测要求划分,速度检测和难度检测。(2)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知识获得成分指用于获取和智力检测一般注重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如何理解智力语能力,数学能力,记忆能力等;性向检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的个别差异?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才能的测验,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成就测验主要考平不同(2)每个人智力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3)智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简叙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需何谓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二者在发展上有什么区别?流体智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关联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的得到满足。(2)当人们的需要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识和解决新问题,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晶体智力测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间和表情。表情:表达感情、态度、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感情、态已加工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是一部分度;(2)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感情;(3)身体语言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和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流露(4)服饰:可以为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及特征?观点:(1)弗洛伊德提沟通者传达性信息;(5)讲话风格:告诉有关群体成员的信息(6)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通过病人的自人际空间: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有何由联想,对其谈话作出分析,找出其疾病的根源。(2)他还认意义?(1)各种动机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还有无意识的活动。(3)精神分析主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不同而不同。面对压力如何应对?正确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题。特征:(1)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创始人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弗洛伊德。(2)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下意识中理压力的方法。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因素有内在的也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在我国更受到长期的批判。(3)精神有外在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前提。先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任然继续使用,而且其天的遗传素质为个体提高心理发展可能性,在后天结合下才能得理论对人格、动机的那个心理学的研究方面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以正常发展。它们在相辅相成中发挥作用。意识活动的主要内作用。容?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物。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收集信息;转换;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 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到大脑皮层,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在大脑 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为感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哪些?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 解除抑制;对催眠经念得记忆消失按照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物可以分为哪几类?镇静剂; 兴奋剂;迷幻剂。什么是韦伯定律?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 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 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 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 固定的比例关系。人的知觉内容和特性?内容:对人的知觉; 对社会事件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 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 的特殊性; 论述题 记忆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在思维的过程中,思维操催眠的原理是什么?与睡眠有睡眠区别? 作主要有哪几种?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创造思维催眠原理:催眠师角色扮演;催眠师意识的分离; 主要有哪些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再定义性;洞察(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性;独创性。识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境下又催眠师诱导形成的。是一种特殊意识状智力和能力的关系如何?联系:任何能力都包含有智力因素,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非停止,一定的智力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智力的知识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有几个主要的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提高。区别:概念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生理基础不同。大学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毕业生面临的主要任务(1)求职与升学或继续学习(2)婚恋与简述刻板效应.生育。问卷法进行心理调查的优缺点:优点能同时搜集许多人的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同类问题资料,省人力省物力。缺点,不能保证回收率及被调查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比较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者的认真合作。长时记忆需提取线索,线索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哪些条件?(1)与编码信息相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与状板效应。(2)形成原因:认知者总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作出全面的推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什么是人格测验?试举三例。是论;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就会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探察和鉴别受测者心理及行为的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接触机会的限制;满足人们需要还可以补充社会认主要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3)在社会认知高夫的青年性格问卷。中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4)社会刻板影响不是一层不变的,人们人格测量的方法:1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另外,一个人测者的行为和内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有对社会对社会刻板印象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问卷调查法。2投射法,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印象。被试者可以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在不 叙学习策略和方法。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测验者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第一注意复习的策略。首先在复习上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出若干人的个性特征。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1)收集信息。(2)其次在复习的次数上,要注意过度复习,一般过度学习程度达50%时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效果较好;最后在复习方法上,要阅读与背诵相结合,此外还应尽量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感觉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地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第二是组织的策略,即根据知识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感觉。长时记忆是如何存储与建构的?首先是归类,它表现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谈谈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条件下呈现,都要按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照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其次,当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这种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合创造性思维的信念;忆效果。这样,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比较稳定的网络,即图式。与技术;运用例子; 什么是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心理学中主要通过家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眨眼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究推测遗传对智力的影响;(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大量的收养验,首先提出一个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儿童研究表明:被收养的儿童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也有一定程度的关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系,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影响,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特征。主要观点:(1)华生早期干预也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测验分数;(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2)华生认为,强化很重要,只影响途径有多种,最显著的就是知识的传授。(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要找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强化,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使刺激和反应间建立牢固的联系,就可以预测、控制改变人的行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有哪些? 为。(3)斯金纳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 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结合自己的生活例子,说明如何克服焦虑。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特征:(1)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首先要认清焦虑状况。即要认识焦虑的症状;其次,要坚持克服焦虑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这标志的三个原则,即不回避、正面迎战和做纪录;第三,要学会放松自己;行为主义的诞生。(2)华生只强调行为,否认心理、意识,认为第四,要运用想象减轻焦虑;第五,要进行理性思考;最后,要接受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3)行为主义不仅专业治疗。在客观研究方面得到肯定,在当前行为改造、心理治疗中,行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特征? 主义的方法任占重要地位。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有什么规律?具体规律是:遗忘进程是不成果的思维活动。(2)特征:名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均衡的,即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的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定义性;洞察性。相当时间,记忆保持的分量较少了,几乎不再遗忘。如何认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什么是频率匹配学说?对于1000赫兹以上的中度音高的声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儿童认知不只是由单独一个神经细胞,而是由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发展四个阶段,描述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1)感知运算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也就是说,神经细胞分成数组,各自以轮班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次理论的方式发射神经冲动,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力产生神经冲动,得到心理学家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巨大影响但也有人各组同步发放,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频率匹配学说,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但也有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也称排发说。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特征?观点:(1)机能主义于儿童,因此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2)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并不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那样的思维。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不断提出的要求。特征:(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儿童经验;自然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2)他们强调心物理因素 理学应研究意识的功能,故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对梦的研究有哪些?梦有哪些特征? 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成年期是指从20岁左右到65岁关于梦的研究有:(1)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左右这一段时漫长的时期。特点是(1)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充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他认为梦诗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无意识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情的活动;(2)梦的内容方面,霍尔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发现大多绪也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于成熟。(2)随着个体经济地位的数的梦具有一般世俗的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特征加以联独立,个体的诸多心理感受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恋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爱,婚姻以及养育子女已经成为成年人的重要任务。梦的特征:第一自我为中心是梦第一个重要特征;第二,梦境受生活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社会助环境影响;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长时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说明如何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提高的现象。因为在他人在场时增加了个体活动驱动或动机,这社会测量法师测量群体内部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法。(2)社会测量法种驱动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性质而定。(2)社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问卷或访谈结果的的分析处理。(3)举例:社会测量或访谈题目设计;测所付出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出现量结果制成人际关系矩阵表或绘制更直观的人际关系图。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第二,社会认知用工作动机理论说明如何激发人的工作动机。的作用。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简述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工作动机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所构成,是由多种特征的组合,成分有措施:(1)提高工资及福利,进行物质刺激;(2)创造自由的工作环境,(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让工作者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要;(3)把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上述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具有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4)提高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同时五种人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也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能力可心理学时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目的以划分为那些类型?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2)是为了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人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按照在提高工作效率;它即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生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划分为模仿能力和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自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创造能力。情绪的基本形式有哪些?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1)认识内外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1)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2)愤怒,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实现对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体验(3)恐惧,外部世界的准确认知;(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4)悲哀,是在上。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分析比较舒次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动机分为哪几种?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我们生活中分别舒的三维理论:首先舒认为每一个主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扮演什么角色?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人际关系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2)根据性质不同分为生理性动机和解决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动,是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他人行为。其次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性和被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性,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划分为六种。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动机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2)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动,参与社会团体,并在其中获得认可、地位与成功感。社会性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互交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动机是认得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长期交换。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得不到满足,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毕生发物质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变化过程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其特征:目标指向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应了个人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