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关于人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在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统称。个性心理差异与知、情、意三大心理过程合起来就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里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感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绝对感受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知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记忆: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表象:个体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一旦成为记忆的内容,是以某种具体的形象保存在脑中的,这种形象就是记忆表象。
识记: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先快后慢
再认: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辨认出来。
重现:又称再现、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想象:人脑在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能力: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情绪与情感: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其中与生理需要(安全、饮食)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为情绪;与社会需要(教育、道德、交往)相联系为情感。
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挫折感:个人动机性活动收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信念:激励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
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
气质: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学分支学科:
1、研究动物和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有动物心理学、种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2、研究不同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中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研究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心理学分支。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
心理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可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部表现来进行分析研究。)
2、系统性原则(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1、确定心理对象
2、积累证据
3、发现其中模式或规律
4、提出假设
5、预测
6、检验预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优点:生动自然,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缺点:被动性)
2、实验法(优点:严密、能重复,研究者比较主动,能做出因果性的判断;缺点:人为性太强)
3、调查法(包括:面谈法、电话调查、问卷调查)
4、测验法(又称心理测验。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
5、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分类: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条件: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知觉特性:
1、向学生明确地提出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积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4、教师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注意运用变式;
5、教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记忆的三要素:
1、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事物都是记忆的内容
2、只是记住经验中的一部分
3、记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有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保持是识记的结果,再现是保持效果的体现,也是对保持的检验。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
记忆的种类:根据储存信息的久暂分类:
1、瞬时记忆(仅3秒,特点:形象鲜明,时间短暂,量大,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特点:容量有限:7+2个项目或称“组块”,保存时间短,通过复述保持信息)
3、长时记忆
识记分类:
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1、目的任务
2、活动的任务、性质
3、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4、识记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记忆规律?
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重视复述训练
4、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1、复习要适量
2、适度的超额学习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良好的记忆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1、中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
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广度增大
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
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
1、根据抽象水平可分为: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探求问题解决方案有无确定的方向可分:聚合思维(根据已知信息产生逻辑的结论)与发散思维(不用方向思考)
概念的获得途径: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概念获得的条件:
1、正确对待已有经验
2、正确使用变式
3、恰当使用概念的否定例子
4、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拉斯将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四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注意的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一注意(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一直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
1、保持教室安静
2、减少学生迟到
3、维持课堂秩序
4、教态得体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基本的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情绪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三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有关。
情感的品质: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果性
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中学生意志品质特点:
1、有一定的自觉性,但并不完善,具有较大的受暗示性
2、果断性水平不高,需引导发展
3、坚持性比较稳定,但具明显的个体差异
4、自制力组建发展,经过一个困难期而趋于成熟
如何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
1、加强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其责任感
2、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毅力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增强自制力
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产生的角度: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种需要: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欲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反馈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5、竞赛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能力、年龄与性别、个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群体的心理效应:归属感、认同感、群体的支持力量
心理学家舒兹的三类人际关系:
1、包容的需要
2、控制的需求
3、感情的需求 学校人际关系的总特点、主流:道德规范性强
学校人际关系的三种心理倾向:
1、向心倾向
2、同化倾向
3、稳定倾向
班集体的特点:
1、组织结构的同质性
2、活动目标的统一性
3、行为规范的法定性
4、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5、教师指导的权威性
6、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德赛克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入门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成绩评价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程度=f(学习所用的时间/学习所需的时间)
学习时间=f(能力*教学质量)
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随即通达教学、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促进知识理解的途径: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复习、提高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水平、过度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2、学生学习过于紧张
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
4、社会、家庭因素
5、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 过错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稳固阶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心理辅导
3、中学生情绪的心理辅导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
5、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
6、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教育
7、中学生休闲、消费与生涯发展的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原则、渗透性原则、任职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石英钟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5、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第二篇:广告心理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活动中有关信息传播、说服购买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失谐: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图式,以一种与固有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刺激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受众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冲击力。联觉:又称通感,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
刻板印象: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得出一种普遍性的结论。移情效应:人们习惯于将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
广告的心理效果: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产生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记忆度、兴趣度和购买行为等。
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行为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
风险知觉: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伪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求美动机: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
麦克高尔把人的需要分为12类,这12类需要的解释是:
(1)和谐的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们希望自己各个方面或各个细节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在态度、行为、观点、自我形象、对他人的看法等之间,需要相互和谐一致。
(2)归因的需要。人们总是需要知道是什么原因、什么人导致了面前这些事物的发生。有一种学派叫“归因理论”,专门研究人们如何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在市场营销中,厂商或销售人员向消费者传播各种信息,按照归因理论,消费者并不会将消费商品得到的利益全部归到商品身上,还可能归因于其他原因。
(3)归类的需要。人们趋向于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事物归类,这种归类的需要可以大大降低认知信息的付出。比如人们会以10000元作为归类标准,分出“万元以上”商品或“万元以下”商品,9000多元、79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下,10005元、170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上。这种心理需要常常被用于心理定价策略。
(4)线索需要。人们会根据一些线索或符号来推论自己的感觉与知识。着装是人们建立自我形象的线索,消费者个人有这种需要,一些企业也以服装形象代表企业的风格。
(5)独立的需要。因为自我价值体系的存在,派生出对独立的需要或自我控制的需要。营销者经常利用这种需要设计营销标语,如“做你自己想做的(Just do it)”(耐克的广告语)。
(6)好奇的需要。人们因为好奇的需要而寻找生活中的变化,这是消费者更换消费品牌或冲动性购买的原因。在一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时间太长,人们会觉得一定程度的乏味,好奇的需要会促使人们寻求生活中的变化并获得新的满意,在旅游市场,营销者根据这种需要将市场细分为“探险型”与“轻松型”两类。
(7)自我表达的需要。向他人表达自我的需要,人们需要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会做出什么行为等。在服装、小汽车等产品的购买中,产品本身具有符号特征,能代表购买者的身份或个性。
(8)自我防卫的需要。人们有保护、防卫自我或自我形象的需要,当外部因素影响、威胁自我及自我形象的时候,人们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或态度。在消费方面,人们通过购买著名品牌以防止自己的角色被他人误解。
(9)自我标榜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人尊重也是一种需要。这种人在商品购买中,一旦购买了不满意的产品,更倾向于抱怨他人以维持自我形象。
(10)自我强化的需要。曾经做出的行为获得了奖赏或回报,这些奖赏或回报会强化人们的行为,这是自我强化的需要。家具厂商以这种方式激发消费者的需要,如“走进房间,你就立即陶醉在朋友的兴奋与赞许之中”,通过朋友们的赞美来强化购买家具这种消费行为的价值。
(11)归属的需要。人们需要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能被他人接受也能分享他人的情感。实际上消费群体的分类方法也参考了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些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原因在于与该群体保持品牌消费的一致性以维持这种归属感。
(12)模仿的需要。模仿他人的行为是消费者的一种需要,儿童正是依靠这种需要,从榜样那里学习消费方式而成长为真正的消费者,劳力士的广告说,“阿诺得••帕尔曼拥有劳力士”,这给消费者一种暗示,你也应该学学他戴一块这样的手表。麦克高尔的需要分类与市场细分中的概念结合紧密,应用起来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比如市场细分中,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领导型消费者”、“追随型消费者”和“保守型消费者”,其依据是消费者对于榜样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按照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极力表达型”、“中度表达型”和“隐蔽型”等,这种分类对于服装市场的设计风格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答题:
一、增强广告记忆的方法
1、精简记忆材料的数量
2、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
3、不断重复和提醒
4、提高信息的有序度
5、利用原来的记忆储存进行组接
6、引导人们的主动思考
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1、求实动机
2、求新动机
3、求美动机
4、求名动机
5、求廉动机
6、求便动机
7、模仿或从众动机
8、癖好动机
三、广告诱发消费者需要的方法
1、说出消费者真正的需要或深层次需要
2、诉求特殊的需要
3、突显商品的心理附加值
4、强调特定需要满足的重要性
5、诉诸消费者潜在的需要
6、避免诱发负面需要
四、暗示效应的因素及广告对策
1、传播真实的情景打动受众,暗示产品的优势
2、激发动人的情感震撼受众,暗示产品的精神价值
3、利用权威的形象影响受众,暗示产品的声誉
4、传递时尚信息吸引受众,暗示产品的特色
5、设置需要的困境刺激受众,暗示产品的功效
五、品牌建设的广告方略
1、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方略(1)广告集中投放方略
(2)差异化的广告创意方略(3)制造悬念的广告创意方略(4)广告创意借力方略
(5)广告创意媒体创新方略
2、提高品牌美誉度的方略
(1)广告与文化结合方略1展示产品自身的文化因素2展示消费者熟知的文化情景3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观念(2)广告与人性结合方略(3)广告与公益结合方略(4)广告与体验结合方略
3、提高品牌忠诚度的方略(1)提醒式广告方略(2)个性化广告方略(3)互动式的广告方略
(4)广告整合营销传播方略
六、广告要素心理
1、画面
2、语言
3、音响
七、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内容
1、认知反应(知晓度 记忆度 理解度)
2、情感反应(喜欢 偏好)
3、意向反映(信服 购买一度)
八、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3、动态性全过程跟踪原则
4、经济性原则
九、广告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1、广告心理效果事前测量的方法技术(1)意见评定法(2)仪器测定法(3)雪林测定法
2、广告心理效果事中测量的方法与技术(1)函询法
(2)市场实验法(3)邮寄调查法(4)追踪研究法
3、广告心理效果事后调查方法技术(1)回忆测量法(2)再次测量法(3)态度测量法(4)投射法
十、刺激消费者注意方法 1.增大刺激物的外延;
2.增大刺激物间的对比度并突出图底关系; 3.加大广告刺激的时空密度; 4.利用刺激物的动态; 5.利用人们熟悉的信号; 6.突出观众的利益点;
7.追求刺激的新异性、奇特性
论述题
广告说服的策略
(一)通过品牌认知影响品牌态度
品牌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认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对品牌态度形成的影响,犹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影响着他对这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外貌漂亮或者帅气而喜欢他,有时你会因为性格温柔或刚强而喜欢他。相反,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的某些不吸引人之处而讨厌他。所以在广告中,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不良认知。
1、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的评估。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估,是基于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其中广告是其重要信息来源之一。那么,在广告中应提供一些什么信息才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评估呢?
(1)介绍产品的具体功能。
一般来说,消费者是出于生活的某种需要才购买商品,并用商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一种商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功能上。所以,把商品的具体功能在广告中加以介绍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新产品来说,功能的介绍尤为重要。例如,家用微型摄像机、超薄太空防寒服以及药品等广告,最好都要把商品的功能介绍给消费者,以便于消费者能充分地认识商品的用处,达到广告说服的目的。(2)介绍产品的抽象功能。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某种商品的具体功能可能与其他竞争品牌没有两样,此时仅介绍商品的具体功能就缺乏说服力。而从商品的抽象功能着手,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说服效果。例如,对于化妆品,广告中可以着重介绍它能增加人的魅力或吸引力;对于服装可以宣传它能够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对于其他商品,可以把他们说成是表达“爱情”、“尊敬”、“友谊”、“孝心”的信物。在进口酒的广告中,只要大家认真地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在酒的抽象功能上花功夫。例如,马爹利酒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口号“饮得高兴,心想事成”,就是产品抽象功能的诉求。让人讨厌的脑白金广告,之所以产品仍有较大销路,其原因就在于该品牌的系列广告强调了脑白金作为一种“礼品”的功能。
(3)介绍他人由商品所得到的好处。
飘柔洗发水的电视广告基本上就是采用这一策略。该产品的一则电视广告通过演示航空小姐使用飘柔后,头发变得柔顺、光滑、易梳,以此来吸引年轻的姑娘们。许多化妆品广告都是采用这种手段。工具性的商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广告倍增说服力。
(4)介绍或承诺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好处。
霍尼克(J.Hornik)1980年对印刷广告的研究发现,读者偏好在语言和插图上强调消费者利益的广告。他因此认为,将利益清楚地描绘在标题、插图和文案中的广告是最有效的。奥格威在谈论怎样创作高水平的广告时也曾经指出,“你最重要的工作是决定你怎么样来说明产品,你承诺些什么好处”。在他所创作的成功的广告中,有许多广告就是采用承诺这一方法的。例如,在多芬(Dove)香皂广告中,他采用了这样的承诺:“使用多芬洗浴,可以滋润您的皮肤。”
(5)强调产品是给具有某种想法及价值观的人所用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广告中对商品进行市场定位。它是一种借助于消费者对商品个性的认同,从而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手段。例如,在当今环境保护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如果把你的商品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那么很可能就会得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青睐。
(6)强调商品具有某一特点的重要性。
有些商品的属性是每一种竞争品牌都具备的,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各种品牌商品的广告都不愿意对这一属性加以介绍。因此,如果你的产品广告率先加以介绍,就会使你的产品处于先入为主的地位。
例如,在别人都在介绍洗衣机的全自动功能、洗涤量大时,你的广告说明你的洗衣机省电往往会更有说服力。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曾经以其他航空公司都具备但都没有介绍的安全措施为广告诉求重点,结果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大众轿车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曾以系列广告突出强调售后维修服务的方便性,其中一则广告的标题是:“全国超过200家维修站——即使你远在天边,上海大众的优质服务都近在眼前”。
(7)强调商品在某一方面性能的极端性。
例如,美国国际纸业公司的一则电视广告,为了表现纸板硬度的极端性,特地在一个峡谷上用纸板架一座桥,然后将一部卡车开过去;另一则由奥美广告公司巴黎分公司制作的“超级强力胶三号”电视广告,在强调产品的性能时,将一位播音员的鞋底涂上强力胶,然后将他粘在天花板上,并由这位播音员倒悬着念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奥格威自己最引以为豪并成为广告界经典之作的一则汽车广告,也是在巧妙表现某一特性的极端性上取得成功。其广告标题是“在时速60英里时,新罗斯—罗伊斯汽车的最大噪声来自车上的电子钟”。
2、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坏的评估。
产品推入市场之后,可能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或受到冒牌商品的不良影响,造成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良的认知和态度。对此,广告就要针对消费者的坏的认知进行反驳,以改变他们的消极态度。当然,如果产品的确存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麻烦,那也不能回避问题。
(二)通过广告态度影响品牌态度
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具有情感迁移作用,好的广告态度有利于良好的品牌态度的形成,坏的广告态度也可能导致不良的品牌态度。所以,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制作令人信服、令人喜欢的广告也十分重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要使广告令人信服、令人喜欢,主要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信息本身是否有说服力,依赖于:
(1)论据的特点。包括论据的易懂度、论据的多少和论据是否有力: 第一,论据的易懂度。
早期的说服心理学认为,说服的关键在于论据的学习,任何材料如果能让消费者学得又快又多,自然都能增加这些材料的说服力。在广告这一说服性传播中,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学习都不是很在意的,学习的动机也不强,而且有些广告信息的呈现转瞬即逝。因此,如果广告信息太复杂太困难,就可能使消费者不耐烦而放弃学习。所以,要增加广告的说服力,广告所提供的论据就要简单明了。
第二,论据的多少。
在刑事案件侦破和法庭辩护中,一般来说,你能提供的事实材料越多,对你的论点就越有利。换句话说,你的证据越充足,你的论点就越可能成立。纽约大学零售学校的爱德华(Edwards)博士说过:讲的事实越多,销售的也越多,一则广告成功的机会总是随着广告中所含的中所含的肯定的商品事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不过,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论据的多少固然重要,但是论据本身是否有力也相当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论据多而有力,那么广告的说服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广告提供了很多无力的论据,这不仅不会增加说服力,反而可能削弱广告的说服力。所以国外的许多广告都喜欢运用独立研究机构提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产品的优点。
第三,论据是否有力。
强有力的论据比弱的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对此人们似乎已经毫无异义。然而弱的论据是否也具有说服力呢?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广告的关心注意程度,即卷入程度。佩蒂等人1983年关于Edge剃刀广告的研究表明,当广告论据有力时,不管消费者是高卷入(高度关心)还是低卷入(不太关心),广告的说服效果都比论据无力时的说服效果好。当论据无力时,消费者的高、低卷入状态对广告的说服效果则产生很大的影响。低卷入时说服效果好,高卷入时说服效果差。
(2)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
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一致,另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反。当消费者所持有的态度是前一种时,广告所起的就不是说服的作用,而是强化消费者原有态度的作用。此时广告只要提供更多的新的、正面的证据即可。而当消费者所持的态度是后一种时,广告的说服就变得相当困难。此时,如果你的广告纸提供有利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必须非常强有力。通常情况下,你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手段,第一是双面论证的办法(参见本章第五节);第二是利用有影响力的人物来推荐、介绍产品,造成消费者的认知紧张,以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态度。(3)论点呈现方式。
在一则广告中,有时要包含许多论点,这些论点有的很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则是反面的。那么这些论点究竟如何呈现,是明示或隐含其中,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
图4—3—16 高、低卷入与强弱论据的相互作用
第一,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发现,刺激的先后呈现顺序不同,记忆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最先呈现的和最后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最佳。而当两个刺激先后呈现时,先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比较好。关于说服的研究则表明,把最有力的论据至于最后,当时的说服效果更好。然而从消费者实际接触广告的情形来分析,一则广告如果消费者只读了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通常是最前面的部分。
鉴于上述分析,有因为广告的说服效果通常要在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体现出来,所以消费者记住重要的论据是达到广告说服效果的一个关键。具体而言,如果广告中要呈现一系列论点,最好依论点重要性顺序呈现。
第二,正反论点的呈现。
在广告说服中,有时要用到双面论证这一手段。关于双面论证手段的使用效果及方法,在本章第四届节将作专门的介绍,这里就正反论点的呈现顺序加以探讨。
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已经发现,在交谈开始时,有意地先暴露一下自己的缺点,会给人诚实的感觉。广告愚弄双面论证时,反面论点一般是次要的或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而且往往是点到为止。因此,在正反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上,先呈现反面论点,然后呈现正面论点,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结论的呈现。在传播说服中,结论呈现好,还是不呈现好?对于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曼德尔于1952年的研究发现,告知结论的受试组,改变看法的人数要比自己得出结论的受试组的人数多一倍。然而,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认为,让受试者自己得出结论效果较佳。
呈现结论可以给消费者明确的暗示,但是当信息来源不可靠时,受众可能会拒绝接受结论。另一方面,如果问题十分简单,受众的智力水平比较高,受众就会讨厌别人向他或她解释这些简单的事情。此外,呈现结论有时也会限制了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被接纳性。如果一种产品在宣传上大力鼓吹它是为年轻人设计制造的,这种过分的强调就可能将其他年龄、喜欢该产品的人排出顾客范围。有些暧昧性的产品宣传反而有助于产品广泛的市场主义,并使新产品更自然地被运用。因为它允许许多人按自己的意愿使用产品。呈现结论一般比较适合于下列情况:第一,复杂、专业化的产品;第二,产品拥有单一而明确的用途;第三,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商品知识的消费者;第四,不会导致高卷入的广告或产品。
2、信息来源的说服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来源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已是众所皆知的事实。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来源有助于提高广告传播的说服力呢?
(1)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一般而言,来自可靠信息来源的信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相反可信性差得信息来源所传播的信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举个例子来说,医生和护士分别向你推荐药品,通常你更容易接受医生的意见,这是因为医生比护士有更高的可信度。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与信息来源的经验和权威有密切的关系,信息来源的经验越丰富、威望越高,其可信度也越高,说服力越强。不过,信息传播背后可能有的目的也会影响信息来源的可信度。社会心理学家对法庭辩护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律师或罪犯,当他的辩护仅仅是为了维护个人私利时,说服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他的辩护可能有损于他的私利,他的信誉就会上升。
(2)信息来源受人喜欢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时会比较听信对方的话。所以利用受人喜欢的人物来介绍产品,可以增加广告的说服力。信息来源能否被受众所喜爱,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来源外貌的吸引力。外表长得相貌堂堂的人,往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许多研究者发现,一般人对长得好的人的评价要比长得不吸引人的人高。不过,长得很帅或很美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臭皮囊或花瓶,人们对其人格的评价不会太高,但仍然会喜欢他或她。卡波雷罗(M.J.Caballero)等人1989年的研究也发现,身体的吸引力对于购买产品的意愿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二,来源与说服对象的相似程度。许多研究者证实,当两个人之间有越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的相互喜欢程度越高。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年龄、地位,均可以使双方增加相互吸引力。也就是说,产品的代言人最好能够的认同,这样代言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第三,来源于说服对象的熟悉程度。熟悉会引起喜欢,这在第二节中已作过讨论,这里不复赘述。
(3)信息来源的意图。
当信息来源的意图是通过信息传递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即为自己好时,信息的说服力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信息传递的目的是服务于受众,那么,信息的说服力就会加强。广告一般被看作是为广告主服务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心理防御,说服力下降。公关新闻报道以及一些非常规广告形式的广告,尽管目的仍然是为所介绍的企业或品牌服务,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说服效果往往会比较理想。
3、广告表现形式。
研究发现,那些娱乐、活泼、欢快的广告都能让人喜欢,但广告与被试的关联、对被试的意义则是影响人们是否喜欢广告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利用一定的手段(如名人)将广告与受众或受众的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幽默、诙谐的广告表现手法,展示优美的画面与音乐等,让受众喜欢广告,也是广告主说服受众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国外的电视广告主要是通过广告表现形式而不是信息来说服消费者的。施德曼(D.M.Stayman)等人1989年研究855条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指出,几乎一半广告被分类为温暖的或有趣的、愉悦的。
(三)直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这种做法来源于经典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理论,即借助于广告的重复,建立商品与某种特定情感的联系。许多啤酒、饮料广告都采用这一手段。例如,国外的“百威”啤酒曾在广告中,把一个人的工作及高品质精巧技能与百威啤酒联系起来,企图通过这一主题的大量重复,去说服消费者,只要激发了“对工作岗位的骄傲”,就同时激发了对百威品牌的欲望,这类广告通常称为感性广告。
(四)通过企业形象来影响品牌态度 在人们的思想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种概念根深蒂固,并影响着人们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特别是当人们对某人或某物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根据其来源做出评价或态度反应。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糟糕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好子女”,“糟糕的工厂怎么能生产出好产品”。所以说努力塑造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公关新闻报道
对企业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广告的目的就是说服消费者,消费者在接触广告时存在着心理防御,因此说服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公关新闻报道则不然,企业或品牌信息的传者是报社记者,而不是企业本身,受众比较相信报道,说服效果较为理想。所以,尽可能地利用公关新闻报道是建立良好企业形象或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海尔品牌是靠冰箱起家的,海尔空调在我国的空调行业中属于后起之秀,但是据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2001)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城市421名消费者的调查,在消费者心目中,海尔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牌,而且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牌(见图4—3—18)。
图4—3—18 国内最受欢迎的空调品牌
无独有偶,一项关于空调品牌的软性文章(公关新闻报道)的统计资料表明,海尔空调报道的数量仅在2000年8月份就多达253篇,远远多于其他品牌的报道数量(见图4—3—19)。虽然仅凭这两组数据不能肯定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有理由相信,大量的软性报道对于消费者喜欢海尔品牌是极其重要的。
图4—3—19 2000年8月份空调品牌软性文章数量
(六)赞助
NBC对1992年奥运会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赞助者的公司形象获得可以测量出来的正面效果。康沃尔(Cornwell)等人2001年利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明,赞助能够为赞助公司提供价值,但赞助产生的价值依赖比赛的数量和赞助活动有关变量,最重要的是赞助者与事件的匹配。类似的研究还通过公司市场价值的改变来评估赞助活动的作用。研究以27家正式宣告赞助1996年夏季奥运会的公司为对象,研究资料表明,获得赞助奥运会被投资市场看作是一件利好的事件。无论如何,批评奥运会赞助是没有根据的。
赞助不仅影响企业形象,也影响消费者对公司的态度和购买意图等。哈维(B.Harvey)2001年认为对于食品广告主来说,赞助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consideration set)、购买意图和品牌知觉。对于汽车制造者来说,赞助也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
在赞助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与广告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不同。奎斯特和汤普森(P.G.Quester & Thompson)2001年采用实验方法对赞助艺术事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出席事件赞助前后对赞助者和赞助活动的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出席赞助活动的被试欢迎赞助,感激赞助在促进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出席赞助者中有更多的人认为赞助活动是在浪费金钱,更多的人宁愿看到将钱投到体育运动上,也不愿意看到投到艺术赞助上。
第三篇: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述部分: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4条)(记忆方法:1,2对于学生;3对于教师;4对于大方面)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3)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4)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知道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常考归类性选择题)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动态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稳定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大脑构造及其各部分功能:分为“四叶”,分别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选择题,注意黑体字)
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
枕叶是视觉中枢;
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另外,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时由反射组成的。
·什么叫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作用。(注意区分无条件反射[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与条件反射[婴儿见到奶瓶有唾液分泌])反射生理结构式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人和动物共有)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如“谈梅生津”,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狼孩”说明了什么?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存在时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心理学产生与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心理学流派(7个)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内省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
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第一势力”)
格式塔心理学(苛勒、韦特海默、考夫卡,完形心理学,强调心理“整体”)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心理学“第二势
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重视人格研究,心理学“第三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塞尔,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2条)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认识过程: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3)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4)学会作观察记录
5)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
·简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4)
5)
6)对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简述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地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怎样进行概念型知识的教学?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情绪情感与意志:
·如何培养良好的情绪?
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简述意志行动的过程(常考选择)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克服困难
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
2)确定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
2)
3)
4)
个性心理:
·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认识
1)马斯洛通过研究将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5个层次的需要相互联系,顺次出现,整体分布呈金字塔状。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式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小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中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其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什么?(抽象思维能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人格的特征(选择题)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2)稳定性(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整合性(当人格结构各方面协调一致时,人会呈现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会产生心理
冲突,出现石油困难)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人格测验总结(选择题):
1)自陈式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2)投射式人格测验(一种结构不明确的测验)
罗夏克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句子完成测验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心理与行为:(这部分主要考察概念的掌握)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其中情感成分为核心成分。
·区分印象形成效应(5种)
社会刻板印象(将团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个人)
晕轮效应(以某一特质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如外表吸引力对其他特征的影响) 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如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中小学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群体心理方面的几组概念: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赛
车比独自骑车时速快很多)而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们一起从事工作时个人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叫做社会干扰(考试,老师站旁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处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
目的的行为。具有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的特点。
侵犯行为又成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一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
为。具有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的特点。
·从众与服从(社会影响)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
象。(自愿的)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非自
愿的)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李响新年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心理现象,心里对象,活动领域层次。
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高尚的职业品德2,广博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4,全面的能力5,专业的技能
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1,关注技,2,倾听技术3,沉默技术4,宣泄技术5,探讨技术6,面质技术7,自我表露技术8,行为矫正技术
反射是有集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同一感觉相互作用-时间空间-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相互影响;联觉;不同感觉相互代替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种系心里的发生发展动物心里的发生发展。感觉直觉思维萌芽 人类心理发生发展。身体、劳动、语言在人类心里产生的作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乳婴幼童少青初青中成年中年老年年龄特征:阶段 连续 稳定 可变性
动作技能形成:1,认知定向阶段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智力技能形成: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运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注意特点:指向、集中
保持有意注意:1,目标任务明确2,间接兴趣3,组织活动的习惯4,个人的意志
注意的品质:1,稳定性2,注意范围3,注意分配4,转移
压力源:1,躯体性2,心理性3,社会性4,文化性
知识应用三环节:审题,相关知识重现,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挫折产生三因素: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能力发展差异:1,发展水平2,表现早晚3,类型,4,特殊能力,5,性别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联系有区别。知识技能不是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区别:属于不同范畴,发展速度不同。联系:能力实在掌握知识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以一定能力为前提条件。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生理成熟,自然环境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2,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3,定势4,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有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知觉障碍。
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精力旺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朴实真诚急躁、遇事欠思量、鲁莽冒失、感情用事、难以自制
多血质:活泼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以适应环境、亲切乐观浮躁稳定性差。
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迟缓、稳定安静坚韧、自制力、执拗冷漠
抑郁质:软弱畏缩、情绪发生慢而强、父与子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敏感羞怯。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特点。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思维种类:解决问题方式-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经验理论;意识-直觉分析;方向-聚合发散;创新-常规创造 培养创造性思维;1,幻想2,发散思维直觉思维3,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4,求知欲
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不同点:1,,再造型与创造性2,已有和前所未有3,再造想象在一般活动中作用较大,创造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作用较大。相同点:1,根据已有表象构造的新形象2,想象中的事物以前未被直接感知联系:再造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再造的发展,互为成分。
品德和道德的关系:区别:1,范畴不同2,反映的内容不同3,力量源泉 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和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包括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习俗,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后习俗,社会契约定向和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对网虫进行品德教育:1,开设校园网吧2,班级网页专栏3,品德教育课上网4,建立师生家长共同聊天室5班主任电子信箱
如何体现师德:1,认真教学,刻苦钻研教学2,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校关心学生。3,依法执教、爱岗敬业4,严谨治学、团结协作5,尊重家长、廉洁从政、为人师表
致瘾药物:兴奋剂-苯丙胺类、可卡因、咖啡因、MDMA、尼古丁抑制剂:巴比妥酸盐、GHB、安定药、酒精
致幻剂-歪曲直觉并且在没有感觉输入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生动形象的精神性药物。轻度致幻大麻,人工合成LSD,MDMA。情绪与认知、情感关系: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包括三方面:1,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2,生理层面上的自我唤醒3,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情绪不同与认知: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需要关系;形象概念主观体验;随意不随意。联系:认知是基础,情绪影响认知情绪不同与情感:生理需求社会需求;情景与暂时稳定性;外显与激动内隐与深刻联系:伴随,支配,外在表现,内在本质
人格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性格、能力、气质
人格测量方法:1,自陈式人格测试2,投射测验3,情境4,自我概念
分析人格特征: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自我因素5,学校教育因素6,自然环境因素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1,教师心理品质直接影响2,评价与奖惩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3,开放师生关系,营造人格教育氛围4,示范熏陶感染5,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心理空间6,全面了解,分类建档。
问题解决种类方法:有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种类:界定清晰,对抗性,语义丰富 方法:算法,启发法,爬山法
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1,重视心理健康防卫2,良好心理环境3,和谐工作环境4,对挫折的耐受力。
概念形成:1,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概念。2,教学过程中,揭露概念本质。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应,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种类:抽象概括程度-具体抽象;数量及相互关系-合取析取关系;途径-前科学科学;外延-单独普通集合;人为性-自然人工。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影响因素:1,过去经验2,提供概念所包括食物的变式3,下定义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5,概念系统 动机理论:1,本能理论2,内驱力理论3,期望理论
动机类型:性质-生理社会;意识水平-有意识无意识;作用-主导从属;来源-内在外在自我意识: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人际关系。作用:促进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实现,创造最佳心里质量;有助于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是人类意识最本质特征。记忆种类:内容-形象、情绪、逻辑、运动记忆意识参与程度-外显、内隐
遗忘因素原因: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系列位置3,学习的程度4,情绪体验 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人际交往态度:尊重,宽容,真诚,理解,给予爱。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行为 意义:1,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2,促进个体心理发展3,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4,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相互接纳喜欢。熟悉,个人特征,相似互补,爱情
人际关系三类型:外露型,内涵型,伪装型
增强人际魅力:1,建立良好第一印象2,提高外在素质3,培养良好人格特征4,选择交往时间空间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
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直觉能力。
发展:中学生由于心理活动的目的性快速发展,做事计划性增强,思维水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观察水平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目的性强,准确快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
培养: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明确观察任务,激发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中学生心理差异的主要体现方面:气质、性格、兴趣、能力、情感特征
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1,自觉运用有意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2,多方面记忆效果打到个体记忆最佳时期3,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中学生心理发展一般特性:1,过渡,2,闭锁性,社会性
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自卑-期望效应;闭锁-情感沟通;学习心理障碍-环境沟通家庭鼓励意志训练。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意识高涨,反抗心理,交友。高中: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确立,自治需求
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策略:1,提高认识水平2,掌握发泄方式3,转移注意力4,,自我言语暗示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原因:1,主观认识片面偏激2,意志品质薄弱3,道德信念和情感不成熟4,理想现实差异5,家庭环
境及不恰当教育方式6,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陈旧7,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1,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可变性和固执型共存3,内向型与表现性共存
情感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3,情感容易受挫,忍受能力差。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原则:初中1,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学校家庭相结合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高中1,客观评价现实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人际交往特点:1,强烈的交往需求并渴望独立2,有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3,趋向关系型交往4,喜欢
与异性交往
中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对待同学朋友1,平等互助2,悦纳他人3,真诚待人4,主动认错5,频繁交往
对待父母老师:1,尊敬2,理解3,沟通对待异性朋友:1,健康文明2,选择场所和时间适当3,保持一定距离
第五篇: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学习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分。然后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等。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下图: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萌芽、思维。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却不是产品。
(三)心理是在神经系统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四)心理现象既是机能又受制约。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 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第四单元研究原则和方法不作为考核重点,了解即可。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 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树突接受刺激,轴突传递刺激。
二、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三、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外 周神经系统又叫周围神经系统。
四、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一)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神经
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包括 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神经。
(二)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 从功能上划分,外周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躯体神经支配着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又可分为机能上拮抗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五、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一)脊髓(不作为重点)
(二)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三)间脑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个部分构成。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下丘脑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四)小脑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六、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半球有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其中额叶最大。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七、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惯用右手的人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 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本部分在理论考试中不作为重点,但在技能考试中,二级学员要注意结合二级技能第一章第二节识别病因中的生物学因素部分进行学习。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二、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超限(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三)相互诱导
(四)动力定型
第三节 感觉、知觉和记忆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两者成反比,感受性越强阈限越低。
韦伯定律(Δ I/I=K)和费希纳定律(S=KlgR)
第三单元 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 纳米—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二)视觉器官
视网膜最外面一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锥体细胞呈圆锥状,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在弱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暗视觉器官。杆体细胞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亮。饱和度取决于色彩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混合是相减的。2.色觉异常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女性色盲人数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6~20000 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人们在听阈范围内对 1000Hz~4000Hz 的声音最敏感。
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变化,20 岁后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二)听觉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三、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四、味觉
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也不准确,还具有放射的性质。
九、痛觉
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有保护作用,最难以适应。
第四单元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这四点要求知道定义,会举例子。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人的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要求知道定义,会举例子)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一、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在估计的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二、错觉
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很难克服的。错觉所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的倾向。
运动知觉不作为本章在理论考试重点,但需注意在技能考试中,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也可能有这些知觉上面的障碍。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节 记忆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按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按能否意识到:外显记忆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加工方式,分为以下三个记忆系统: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3 环节):
1、识记
2、保持
3、回忆(再现)和再认。
第二单元 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做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艾宾浩斯自己给自己做记忆实验,他用的记忆材料是无意义音节。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第三单元 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因效应。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
(二)抽象与概括。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按照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分为符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按照是否具有创造性,分为创造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位。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 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内涵和外延是反比关系。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 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 做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定势的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 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区别: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 象。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三、言语运动中枢机制:
(一)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分,此中枢受损 伤——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二)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顶叶、枕页、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受损 伤——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受损伤——失读症。
(四)书写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受损伤——失写症。
第五单元 表象和想象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 的形象也叫表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颖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
1、创造想象
2、再造想象
3、幻想: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关联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
一、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意识 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
二、无意识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指睡眠和做梦。
(一)睡眠: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4 个阶段,4 个阶段大约持续 90 分 钟左右,之后进入快速眼动阶段,梦境开始。之后四阶段重复。
(二)梦:梦的特点包括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三条。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妨碍人的休息。
第二单元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 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种类: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简单的任务下,注意广度大约是 7±2,即 5~9 个,互补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大约是 4~6 个。
二、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的特性。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
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分心是不良的注意品质。
三、注意转移 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
现象。是一种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分配 象。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 注意分配的条件:所从事的活动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所从事的几种活动
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不在同一感觉道,用不同心理操作完成。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二、动机
(一)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 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或叫驱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需要的种类
它是生理性的动机。
(三)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动机的种类
兴趣: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现象,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的品质有: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兴趣的效能四点。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 得以满足的。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 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 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缺失性需要。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 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不同于认识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绪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第二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维度主要体现在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第三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例如焦虑。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 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三)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第四单元 意志
一、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 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 目的的行动,行为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注:意志是心理过程,与 意志行动不同)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按勒温的说法,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理解):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三、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二)意志的果断性
(三)意志的坚韧性
(四)意志的自制性
第九节 能力和人格
第一单元 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
(一)遗传;
(二)环境和教育。
第二单元 人格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第三单元 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 心理特征。
二、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分。
三、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胆汁质(强、不平衡),多血质(强、平衡、灵活),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抑郁质(弱)。
四、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第四单元 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三)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二、人格五因素模型
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