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归纳鲁忠义版

时间:2019-05-12 22:5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点归纳鲁忠义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鲁忠义版》。

第一篇:心理学知识点归纳鲁忠义版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类 1.1普通心理学 1.2实验心理学 1.3生理心理学 1.4发展心理学 1.5社会心理学

2、应用心理学类 2.1教育心理学 2.2咨询心理学 2.3管理心理学 2.4消费心理学

2.5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

1、教师的智力素质 1.1敏锐的观察力 1.2丰富的想像力 1.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4注意分配的能力

2、教师的情感素质 2.1成熟而稳定的情感 2.2爱的情感

2.2.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2.2对学生的热爱 2.2.3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3、教师的意志素质

4、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4.1教师的知识结构 4.1.1本体性知识 4.1.2实践性知识 4.1.3条件性知识

4.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2.1教学认知能力 4.2.2教学设计能力

第二节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

4.2.3教学操作能力 4.2.3.1表达能力

4.2.3.2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4.2.3.3运用现在教育技术的能力 4.2.4教学监控能力 4.2.5教学反思能力

4.2.6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 4.2.7获取信息的能力 4.2.8教育科研能力 4.2.9心理教育能力

5、教师的人格素质 5.1浓厚的职业兴趣 5.2正确的动机 5.3健全的自我意识 5.3.1正确的自我认知 5.3.2积极的自我体验 5.3.3良好的自我调控 5.4良好的性格 5.4.1公正无私 5.4.2谦虚诚实 5.4.3活泼开朗 5.4.4独立善断

二、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

1、有助于教师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

3、有助于教师运动心理学原理提高班级管理的能力

4、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5、有助于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第一节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

一、动机概述

1、动机概念

2、动机功能 2.1激活功能 2.2指向功能

2.3维持和调节功能

3、动机分类

3.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3.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二、动机的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2、动机的驱力理论

3、动机的强化理论

4、成就动机理论

5、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理论

6、动机的归因理论

7、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8、班杜拉的动机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2、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5、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归因

6、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7、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二、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

2、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3、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的心理加工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1.1动机斗争

1.1.1接近-接近型冲突 1.1.2回避-回避型冲突 1.1.3接近-回避型冲突 1.1.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1.2确定行动目的

1.3方法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定

2、执行决定阶段

四、意志品质及中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意志品质 1.1自觉性 1.2果断性 1.3坚韧性 1.4自制力

2、中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2.1指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远大志向 2.2引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3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4指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入手,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 2.5加强学生耐挫能力指导,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功能 2.1选择功能 2.2维持功能 2.3调节功能

3、注意的种类 3.1无意注意 3.2有意注意 3.3有意后注意

4、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4.1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鲜刺激所吸引,中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作用

4.2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三、训练注意的方法

1、划销测验

2、舒尔特表法

四、运用组织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 1.1优化教学环境 1.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1.3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1.4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1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 2.2培养间接兴趣 2.3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4加强意志锻炼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感觉概述

2、感觉的种类

二、知觉

1、知觉概述

2、知觉的种类

3、知觉的特性 3.1知觉的整体性 3.2知觉的选择性 3.3知觉的理解性 3.4知觉的恒常性

4、观察与观察力 4.1观察 4.2观察力

4.2.1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4.2.2观察前要作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4.2.3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4.2.4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三、中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和特点

1、中小学生感觉能力的发展

2、中小学生知觉能力的发展

3、中小学生感知觉能力的特点

四、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

2、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

3、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配合

第三节记忆

一、记忆概述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种类

2.1按照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2.2按照有无动机和目的,记忆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2.3按照记忆方法的不同,记忆可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

3、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3.1从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为主发展 3.2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发展 3.3从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的发展

二、记忆的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三、记忆的加工过程

1、识记

2、保持与遗忘 2.1保持 2.2遗忘

3、再认与回忆 3.1再认 3.2回忆

四、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 1.1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1.2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 1.3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

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2.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2.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2.3尝试回忆法的应用 2.4复习方法多样化

3、利用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果 3.1层次组织 3.2学习情境 3.3主体的姿势

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 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3、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3、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操作认知性

二、问题解决策略

1、算法

2、启发法

2.1手段-目的分析 2.2逆向搜索 2.3爬山法 2.4类比迁移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刺激模式

2、功能固着

3、定势

4、情绪情感

5、动机

第三节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

一、创造力与创造型学生

1、什么是创造力

2、创造型学生

二、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1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 2.2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结构日趋完整

3、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3.1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明显发展起来。3.2中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很大发展。

3.3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有所发展。

三、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5、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

四、中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核查表法

第四节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想象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3、想像的现实性逐步增强

二、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2、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丰富学生的情感

4、激发学生的灵感

三、中小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

1、粘合法

2、综合法

3、夸张法

4、具象法

5、联想法

6、二元坐标法

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1、情绪情感的概念

1.1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1.2情绪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

1.3情绪情感总是伴随着或隐或显的外部表现

1.4与情绪情感相伴而生的还有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2.1在起源上,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2.2情绪具有情景性和暂时性

2.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动力功能

3、组织功能

4、感染功能

5、保健功能

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第三节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深刻

2、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趋于内敛和稳定

3、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二、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力

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2.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2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2.3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教会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提高其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 4.1合理认知情绪波动的起因 4.2自我排解 4.3他助宣泄

4.4注重休养,提高境界

5、家校结合,共育良好的情绪情感氛围。

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

一、气质的概述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心理特性 2.1感受性 2.2耐受性 2.3灵敏性

2.4行为的可塑性 2.5情绪兴奋性 2.6向性

3、气质的类型

3.1强而平衡又兼灵活性,“活泼型”。3.2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 3.3强而平衡又兼不灵活性,“安静型” 3.4弱型,又称“抑制性”。

4、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4.1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4.2教育的意义 4.3社会的意义

二、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

1、多血质的学生

2、胆汁质的学生

3、粘液质的学生

4、抑郁质的学生

第二节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

一、性格概述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结构 2.1性格的态度特征 2.2性格的意志特征 2.3性格的情绪特征 2.4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类型

3.1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分类——机能类型说 3.2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向性说 3.3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说

3.4根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社会文化类型说 3.5根据性格的成分分类——特质说 3.5.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3.5.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3.5.3吉尔福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3.5.4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3.5.5现代“大五因素”特质理论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二、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遗传与生理的影响

2、环境的影响

2.1家庭环境和教育对性格影响 2.2学校教育对性格影响

2.3文化与社会风气对性格影响 2.4自然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3、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

3、注意教师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

4、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5、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感染和熏陶

6、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7、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节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2、自我意识的结构 2.1自我认识 2.2自我体验

2.3自我调节和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中心期

2、客观化时期

3、主观化时期

三、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2、让学生学会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自尊、自信心理

3、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4、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

5、通过角色互换训练增强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6、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性质

1、态度的定义

1.1态度是心理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外显行为,它只是外显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倾向。1.2态度与价值判断有关 1.3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2、态度的构成 2.1认知成分 2.2情感成分 2.3行为倾向成分

二、品德的性质

1、品德的定义

2、品德的构成 2.1道德认识 2.2道德情感 2.3道德意志 2.4道德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研究 1.1儿童品德发展阶段划分 1.1.1自我中心阶段 1.1.2权威阶段 1.1.3可逆性阶段 1.1.4公正阶段 1.2两个规律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含义

2、观察学习的过程 2.1注意过程 2.2保持过程 2.3复现过程 2.4动机过程

3、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3.1儿童发展状态 3.2榜样的特征 3.3榜样的行为后果 3.4后果的预期 3.5目标定向 3.6自我效能感

4、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价值 4.1榜样对人行为的影响极大

4.2观察者看到榜样行为后果是影响其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4.3强化是影响行为的决定因素,教师可以利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这三种形式,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4.4依据影响学生观察的因素,提供或优化各种影响因素,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三、认知失调理论

四、道德价值观辨析轮

1、价值观辨析的理论与基本方法

2、价值观辨析学派的赋值策略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情感陶冶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自我教育法

五、行为实践法

第四节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条件与教育策略

一、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1.1学校环境 1.2家庭环境 1.3社会风气

1.4榜样人物或事件 1.5强化与惩罚

2、内部条件 2.1个人信息 2.2认知失调 2.3态度定势

二、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心理过程与教育策略

1、道德认识的形成与教育策略 1.1道德认识的形成 1.1.1道德概念的掌握 1.1.2道德评价能力发展 1.1.3道德信念的形成 1.2道德认识的教育策略 1.2.1价值澄清法

1.2.2恰当运用单面论据和双面论据 1.2.3小组道德讨论 1.2.4群体规定

2、道德情感的形成与教育策略 2.1道德情感的形成

2.1.1道德情感的内容和作用 2.1.2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2.2道德情感的教育策略 2.2.1以情育情 2.2.2以知育情 2.2.3以境育情

2.2.4舆论强化,以群促请 2.2.5形象激发,促情共鸣

3、道德意志的形成与教育策略 3.1道德意志的形成 3.2道德意志的教育策略

4、道德行为的形成与教育策略 4.1道德行为的形成 4.2道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4.2.1激发动机 4.2.2行为塑造 4.2.3自我强化 4.2.4适度奖惩 4.2.5榜样示范

第五节中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品德不良的转化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阶段

2、认同阶段

3、内化阶段

二、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

1、醒悟阶段 1.1消除疑惧 1.2引发其他需要

2、转变阶段 2.1切断不良诱因 2.2故意提供不良诱因

3、巩固阶段

3.1避免歧视和翻旧帐

3.2使犯过者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与学习迁移

一、学习的含义与分类

1、学习的含义

2、人类学习的特点 2.1人类学习的一般特点 2.2学生学习的特点

3、学习的分类

3.1学习的内容分类 3.1.1知识学习3.1.2技能学习3.1.3社会规范学习3.2学习结果分类 3.2.1言语信息 3.2.2智慧技能 3.2.3认知策略 3.2.4动作技能 3.2.5态度

3.3学习方式分类

3.3.1学习进行方式划分 3.3.1.1接受学习3.3.1.2发现学习

3.3.2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 3.3.2.1机械学习3.3.2.2有意义学习

二、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述

2、学习迁移的分类 2.1根据迁移发生的领域 2.1.1知识迁移 2.1.2技能迁移 2.1.3态度迁移

2.2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 2.2.1正迁移 2.2.2负迁移

2.3根据迁移的方向 2.3.1顺向迁移 2.3.2逆向迁移

2.4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2.4.1侧向迁移 2.4.2纵向迁移

2.5根据迁移发生的范围 2.5.1特殊迁移 2.5.2一般迁移

2.6根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 2.6.1低路迁移 2.6.2高路迁移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3.1主观因素

3.1.1学习者的智力水平

3.1.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 3.1.3学习者的心理定势 3.2客观因素

3.2.1学习材料的性质 3.2.2教师的指导

3.2.3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4、促进迁移的教学 4.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2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4.3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4.4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1、学习策略的含义

2、学习策略的特征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1.1复述策略 1.2精加工策略 1.3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2.1自我计划策略 2.2自我监控策略 2.3自我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3.1学习时间的管理 3.2学习环境的管理 3.3努力状态的管理 3.4学业求助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 1.学习策略教学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1.2内化性原则 1.3特定性原则 1.4生成性原则 1.5有效的监控 1.6个人效能感

2、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1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我认识过程的意识 2.2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能力 2.3引导学生写学习日志

第三节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内涵

2、自主学习的过程与阶段 2.1自主学习的过程 2.2自主学习的阶段

2.2.1自主学习的计划阶段 2.2.2行为或意志控制阶段 2.2.3自我反思阶段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内涵

2、合作学习的要素 2.1积极的相互依赖 2.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2.3个体责任 2.4人际交往技能 2.5小组加工

3、合作技能及其训练

三、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1开放性 2.2探究性 2.3实践性

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3.1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

3.2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3.3实施研究,得出结论 3.4成果交流,总结反思

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的概念

2、人际沟通的种类

2.1语词沟通与非语词的沟通 2.2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2.3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2.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5自我沟通与人际沟通

3、人际沟通的结构 3.1信息源 3.2信息 3.3通道

3.4信息接受人 3.5反馈 3.6障碍 3.7背景

4、人际沟通的意义

4.1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 4.2能协调人际关系

4.3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4.4能促进个体社会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

1、沟通双方必须有共同理解的符号系统

2、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应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

3、信息的接受人要有心理上的准备

4、在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背景因素

三、网络中的人际沟通

1、网络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1开放性 1.2自主性 1.3间接性 1.4匿名性 1.5平等性 1.6失范性

2、如何恰当利用网络

3、网络成瘾的诊断 3.1症状标准 3.2严重程度标准 3.3病程标准

4、网络成瘾的戒断 4.1彻底审慎的思考 4.2记录上网时间 4.3了解上网习惯 4.4认识上网的诱因 4.5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替代 4.6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第二节社会认知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概念

2、社会认知的过程

二、人际印象的形成

1、印象的形成

2、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 2.1加法模式 2.2平均模式 2.3加权平均模式

3、人际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 3.1首因效应 3.2近因效应 3.3刻板印象 3.4投射效应 3.5光环效应

4、印象管理

4.1印象管理的概念 4.2印象管理的策略

4.2.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 4.2.2隐藏自我

4.2.3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4.2.4投人所好

三、人际认知的内容

1、对他人的认识 1.1对他人情绪的认知 1.1.1面部表情 1.1.2身段表情 1.1.3言语表情

1.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2、对自我的认识

3、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3.1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3.2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四、偏见及其影响

1、偏见及其特点

2、偏见的成因 2.1动机因素

2.2社会文化因素 2.2.1社会化的因素 2.2.2大众传媒的因素 2.2.3群体间的竞争 2.3认知因素

3、消除偏见的有效方法 3.1重新社会化 3.2群体的交往活动 3.3重新分类

第三节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一般概念 1.1人际关系的特点

1.2研究和了解中小学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意义

2、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发展 2.1人际关系的状态 2.2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2.2.1定向阶段 2.2.2情感探索阶段 2.2.3感情交流阶段 2.2.4稳定交往阶段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交互性原则

2、强化原则

3、功利原则

4、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

三、学校中常见的人际关系

1、师生关系

2、同学关系

3、朋友关系

四、学校人际关系中的模仿与暗示

1、什么是模仿 1.1非控制性 1.2表面性 1.3相似性

2、什么是暗示

五、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注意相貌和衣着

2、增加交流

3、互补性

4、改善人格

第四节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一、自卑心理及其消除

1、自卑心理及其表现

2、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2.1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 2.2遭受挫折

2.3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自卑心理的消除

3.1要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 3.2要让学生悦纳自己

3.3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嫉妒心理及其矫正

1、嫉妒心理及其特征 1.1潜隐性与行为性并存 1.2等同性与变化性并存

2、嫉妒心理的矫正

2.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2.2教育学生学会羡慕别人 2.3教育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羞怯心理及其克服

1、羞怯心理的类型 1.1气质性羞怯心理 1.2认识性羞怯心理 1.3挫折性羞怯心理

2、造成羞怯的主要原因 2.1心理压力 2.2家庭因素 2.3学校环境影响

3、羞怯心理的克服 3.1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3.2要让学生放下包袱 3.3要让学生鼓起勇气 3.4要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

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

一、群体概述

1、群体

2、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

3、群体类型

3.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2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二、群体的形成与个体的加入

1、群体形式

2、加入群体

三、群体的心理功能

1、归属功能

2、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第二节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

一、从众心理

1、从众及其实验研究

2、从众的原因

3、不从众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

1、社会助长

2、社会懈怠

三、去个性化现象

1、匿名效应

2、责任分散

3、自我意识因素

四、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

2、冒险转移的原因与预防

第三节班集体心理建设

一、班集体

1、班级与班级体

2、班集体的形成

二、班集体凝聚力与班集体心理气氛

1、班集体凝聚力

1.1凝聚力与班集体凝聚力 1.2班集体凝聚力的测量 1.2.1社会计量法

1.2.2社会计量法的实施步骤 1.2.2.1设计 1.2.2.2实施 1.2.2.3结果整理 1.2.2.4资料分析

2、班级心理气氛

2.1班级心理气氛的概念 2.2班级心理气氛的测量

3、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 3.1熟悉性和相似性 3.2班级目标的实现 3.3教师班级管理风格

三、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1、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2、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教育

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者的特征

1、积极的人生态度

2、客观与开放

3、自爱与爱他

4、以责任感为基础的和谐

5、欣赏和审美

6、幽默感

7、人格内在和谐

三、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1、内省经验的标准

2、医学标准

3、统计学标准

4、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的标准

四、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1、心理正常

2、心理异常

五、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二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遗传与生理方面因素

1、生物遗传

2、身体发育

3、生理健康

二、心理和个性方面因素

1、自我认识

2、心理冲突

3、个性特征

三、家庭方面因素

1、非常态家庭

2、家庭环境不良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4、意外事件及其他因素

四、学校方面因素

1、学生课业负担重

2、教师行为风格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程度

五、社会文化因素

1、价值体系变化

2、社会焦虑、紧迫感产生

3、集体感淡化

4、传媒的影响

第三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一、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聘任专业心理辅导老师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在学校日常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与家长、社会资源配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二、心理辅导方法

1、放松技术

2、消退法

3、行为契约法

4、角色扮演法

5、系统脱敏法

6、理性情绪疗法

第四节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自卑感

二、厌学 原因

1、学校教育中的失误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3、学习成绩差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网络成瘾

四、考试焦虑

1、正确认识焦虑余学习的关系

2、认知矫正

2.1检查自己的担忧

2.2对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 2.3与担忧质辩 2.4得出合理的反应

3、尝试成功经验

第十二章中小学生性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性心理概述

一、性心理及其产生

1、性心理概念

2、中小学生的性心理的产生 2.1性发育自然本能作用

2.2外界的性信息和两性活动对大脑的影响作用

二、中小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1、中小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阶段

1.1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性意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1.1性的反感期

1.1.2向往年长者的时期 1.1.3接近异性的狂热期 1.1.4浪漫的恋爱期

1.2我国心理学家研究,1.2.1盲目无知阶段(出生-10岁)1.2.2异性疏远阶段(11-14岁)1.2.3异性吸引阶段(14-15/16岁)1.2.4恋爱阶段(16岁以后)

2、中小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2.1性心理的朦胧感和神秘感

2.2性意识的强烈性和表现上的文饰性 2.3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 2.4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3、中小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3.1产生性兴趣 3.2出现性冲动

3.3出现性幻想和性梦

第二节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

一、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1、青春发育提前,而中小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2、性道德观念缺乏,性道德意志薄弱,易出现性偏离行为和性犯罪行为。

3、性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原则

1、正面教育与丰富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阶段性原则)

3、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4、课堂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5、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原则

三、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内容

1、月经的心理适应

2、遗精的心理卫生

3、正确对待手淫

4、性观念与性角色的教育 4.1形成正确的性观念

4.2明确两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3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5、异性交往

6、早恋问题 6.1早恋概念 6.2早恋的特点 6.2.1纯真性 6.2.2盲目性 6.2.3隐蔽性

6.2.4兴奋性和冲动性 6.2.5不稳定性

6.3早恋的疏导与教育

6.3.1对早恋持一种正确的态度 6.3.2正面引导

6.3.3创设男女生正确交往的环境,引导男女生之间正常交往 6.3.4尽量减少性信号对中小学生的刺激

7、性道德心理教育

7.1提高性道德的认识水平7.2培养学生健康的性道德情感 7.3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

第十三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1、测量、测验及教学评价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关系 2.1确定教学目标

2.2确定学生初始的行为水平2.3教学策略的选择 2.4方案的评价

二、有效教学测评的标准

1、效度

2、信度

3、难度和区分度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3、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4、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

5、正是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1、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2、教学测评是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

3、教学测评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4、教学测评促进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1、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2、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类型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选择 3.1目的性 3.2标准化 3.3实用性

二、教师自编测验

1、客观性试题 1.1选择题 1.2是非题 1.3匹配题 1.4填空题

2、主观性试题

三、非测验评价的技术

1、操作性题目

2、案卷分析

3、课堂观察

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分数

2、合格与不合格

3、字母等级分数

4、评价结果的其他报告方式 4.1个人鉴定 4.2家长会

第十四章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程序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伦理性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1.1选择研究问题 1.2选择研究设计

1.3确定并选取研究对象 1.4制定研究方案

2、心理研究进行中的工作 2.1挑选被试和被试分组 2.2研究变量的控制 2.3注意研究中的真实性

2.4建立研究档案,及时记录研究资料

3、心理学研究结束时的工作 3.1统计分析研究的结果 3.2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种类

1.1从时间上看,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1.2从范围看,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1.3从控制上看,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1.4从手段上看,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1.5从观察者的参与来看,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实施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3、观察法的特点

二、心理实验法

1、心理实验法的种类

2、心理实验设计的方案

2.1随机试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2.2随机试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 2.3不等组实验、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2.4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3、心理实验的特点

三、调查法

1、问卷法

1.1问卷法的特点 1.2问卷的编制 1.2.1问卷的构成 1.2.1.1标题 1.2.1.2前言 1.2.1.3指导语

1.2.1.4问题与选择答案 1.2.1.5结束语

1.2.2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1.2.2.1题目设计与研究目的要一致 1.2.2.2问题的数量及难度要适中 1.2.2.3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1.2.2.4不要涉及社会道德等问题。1.3问卷法的实施

2、访谈法

2.1访谈法的特点

2.2访谈法的一般步骤 2.2.1访谈的准备 2.2.2访谈的实施 2.3访谈的技巧

2.3.1亲切善意的访问态度 2.3.2把握主题,善于引导 2.3.3明确提问,避免误会 2.3.4准确记录访谈内容

2.3.5不要妨碍对方谈话,以免干扰被访者的注意力和真实感受

3、心理调查法的特点

四、测验法

1、心理测验的种类 1.1智力测验

1.1.1维克斯勒儿童量表、幼儿智力量表、成人量表 1.1.2瑞文,非文字的推理能力测验 1.2人格测验

1.2.1英国艾森克人格问卷

1.2.2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1.2.3爱德华的个性偏好测验

1.2.4美国学者赫兹威与莫金利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1.2.5罗夏克人格投射测验墨迹测验等。1.3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1.3.1scl-90问卷

1.3.2康奈尔健康问卷 1.3.3加州心理量表

2、使用心理测验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应注意的问题 2.1正确选择测验量表 2.2慎重对待测验的结果

2.3施测人员应经过专门训练,保证施测过程标准化

第二篇:心理学 鲁忠义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心理学》是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心理学》融中小学生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评价、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内容为一体,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拼凑在一起。具体内容包括动机心理、认知心理、情绪情感心理、个性心理、品德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群体心理与班级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小学生的性心理与教育、教学测量与评价、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力求突出以下特色:改变学科本位的状况,实现学生维度和学科维度的有机统一;改变以理论为主的状况,实现由理论到方法的转换;改变儿童心理学科知识拼凑的状况,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改变只以演绎式呈现教材内容的状况,实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行文力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具有较好的可读性。编辑推荐

《心理学》的使用对象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也可用做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教材。另外,作为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也适合初涉心理学和喜欢心理学的人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

本章概要

第二章 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 与控制

第一节 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

第二节 意志

本章概要

第三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

第一节 注意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第三节 记忆

本章概要

第四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

第一节 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问题解决

第三节 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

第四节 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教育

本章概要

第五章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第三节 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本章概要

第六章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

第二节 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

第三节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本章概要

第七章 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条件与教育策略

第五节 中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品德不良的转化

本章概要

第八章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迁移

第二节 学习策略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本章概要

第九章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人际沟通

第二节 社会认知

第三节 人际关系

第四节 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本章概要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第二节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 班集体心理建设

本章概要

第十一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第四节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本章概要

第十二章 中小学生性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性心理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

本章概要

第十三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本章概要

第十四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程序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章概要

序言

本书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使用对象为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公共心理学教材很多,突出什么样的特色才能满足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需要,是我们编写本书时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参阅大量国内外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组进行了多次讨论,一致认为,本书应力求突出以下特色:

(1)改变学科本位的状况,实现学生维度和学科维度的有机统一。许多公共心理学教材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学科本位的思想,考虑的是学科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和系统性。从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来看,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因而也成为评价一本教材好坏的一个标准。但是,强调学科本位的同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一再告诉我们,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名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理论归结为唯一的原理的话,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心理学的知识系统庞杂,不可能在一本心理学教材中,将完整、系统的心理学原理纳入其中,因此,根据学生今后教育教学的需要选择教材的内容,显得尤为必要。当然,以学生本位来组织教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见,学科本位和学生本位各有其优缺点。因此,本书试图将学生维度和学科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同时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改变以理论为主的状况,实现由理论到方法的转换。我们知道,科学要变成生产力,必须经过技术这个中间环节;同样,从心理学的理论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必须经过一个中间环节——方法,这一点对公共心理学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公共心理学仅有54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像讲专业课那样较为详细地讲解一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另外,公共心理学的学生也不是将来一定要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而是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将心理学的理论转化成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公共心理学教材编写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当然,这样做不是不要理论,要实现由理论到方法的转化,学生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理论,不过这些理论要简明扼要,反映理论的新成果。

文摘

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

第二节 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

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唐代大诗人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就可能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要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对一个人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又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节的内容将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你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

合格教师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如政治上的、道德上的、法律上的、心理上的等,这里只讨论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了解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可以更好地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高效地、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和教师所担任的职责决定的,也是教师劳动及职业特点的反映。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如下方面: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

?返回商品介绍页

第三篇: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关于人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在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统称。个性心理差异与知、情、意三大心理过程合起来就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里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感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绝对感受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知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记忆: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表象:个体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一旦成为记忆的内容,是以某种具体的形象保存在脑中的,这种形象就是记忆表象。

识记: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先快后慢

再认: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辨认出来。

重现:又称再现、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想象:人脑在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能力: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情绪与情感: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其中与生理需要(安全、饮食)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为情绪;与社会需要(教育、道德、交往)相联系为情感。

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挫折感:个人动机性活动收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信念:激励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

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

气质: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学分支学科:

1、研究动物和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有动物心理学、种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2、研究不同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中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研究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心理学分支。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

心理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可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部表现来进行分析研究。)

2、系统性原则(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1、确定心理对象

2、积累证据

3、发现其中模式或规律

4、提出假设

5、预测

6、检验预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优点:生动自然,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缺点:被动性)

2、实验法(优点:严密、能重复,研究者比较主动,能做出因果性的判断;缺点:人为性太强)

3、调查法(包括:面谈法、电话调查、问卷调查)

4、测验法(又称心理测验。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

5、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分类: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条件: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知觉特性:

1、向学生明确地提出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积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4、教师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注意运用变式;

5、教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记忆的三要素:

1、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事物都是记忆的内容

2、只是记住经验中的一部分

3、记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有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保持是识记的结果,再现是保持效果的体现,也是对保持的检验。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

记忆的种类:根据储存信息的久暂分类:

1、瞬时记忆(仅3秒,特点:形象鲜明,时间短暂,量大,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特点:容量有限:7+2个项目或称“组块”,保存时间短,通过复述保持信息)

3、长时记忆

识记分类:

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1、目的任务

2、活动的任务、性质

3、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4、识记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记忆规律?

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重视复述训练

4、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1、复习要适量

2、适度的超额学习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良好的记忆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1、中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

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广度增大

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

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

1、根据抽象水平可分为: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探求问题解决方案有无确定的方向可分:聚合思维(根据已知信息产生逻辑的结论)与发散思维(不用方向思考)

概念的获得途径: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概念获得的条件:

1、正确对待已有经验

2、正确使用变式

3、恰当使用概念的否定例子

4、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拉斯将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四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注意的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一注意(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一直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

1、保持教室安静

2、减少学生迟到

3、维持课堂秩序

4、教态得体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基本的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情绪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三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有关。

情感的品质: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果性

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中学生意志品质特点:

1、有一定的自觉性,但并不完善,具有较大的受暗示性

2、果断性水平不高,需引导发展

3、坚持性比较稳定,但具明显的个体差异

4、自制力组建发展,经过一个困难期而趋于成熟

如何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

1、加强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其责任感

2、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毅力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增强自制力

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产生的角度: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种需要: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欲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反馈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5、竞赛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能力、年龄与性别、个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群体的心理效应:归属感、认同感、群体的支持力量

心理学家舒兹的三类人际关系:

1、包容的需要

2、控制的需求

3、感情的需求 学校人际关系的总特点、主流:道德规范性强

学校人际关系的三种心理倾向:

1、向心倾向

2、同化倾向

3、稳定倾向

班集体的特点:

1、组织结构的同质性

2、活动目标的统一性

3、行为规范的法定性

4、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5、教师指导的权威性

6、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德赛克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入门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成绩评价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程度=f(学习所用的时间/学习所需的时间)

学习时间=f(能力*教学质量)

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随即通达教学、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促进知识理解的途径: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复习、提高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水平、过度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2、学生学习过于紧张

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

4、社会、家庭因素

5、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 过错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稳固阶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心理辅导

3、中学生情绪的心理辅导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

5、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

6、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教育

7、中学生休闲、消费与生涯发展的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原则、渗透性原则、任职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石英钟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5、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第四篇: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述部分: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4条)(记忆方法:1,2对于学生;3对于教师;4对于大方面)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3)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4)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知道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常考归类性选择题)

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动态

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稳定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大脑构造及其各部分功能:分为“四叶”,分别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选择题,注意黑体字)

 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

 枕叶是视觉中枢;

 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 另外,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时由反射组成的。

·什么叫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作用。(注意区分无条件反射[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与条件反射[婴儿见到奶瓶有唾液分泌])反射生理结构式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人和动物共有)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如“谈梅生津”,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狼孩”说明了什么?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存在时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心理学产生与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心理学流派(7个)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内省法)

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

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

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第一势力”)

 格式塔心理学(苛勒、韦特海默、考夫卡,完形心理学,强调心理“整体”)

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心理学“第二势

力”)

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重视人格研究,心理学“第三势力”)

 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塞尔,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2条)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认识过程: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3)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4)学会作观察记录

5)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

·简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4)

5)

6)对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简述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地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怎样进行概念型知识的教学?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情绪情感与意志:

·如何培养良好的情绪?

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简述意志行动的过程(常考选择)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克服困难

 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

2)确定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 执行决定阶段(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

2)

3)

4)

个性心理:

·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认识

1)马斯洛通过研究将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5个层次的需要相互联系,顺次出现,整体分布呈金字塔状。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式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小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中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其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什么?(抽象思维能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人格的特征(选择题)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2)稳定性(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整合性(当人格结构各方面协调一致时,人会呈现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会产生心理

冲突,出现石油困难)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人格测验总结(选择题):

1)自陈式人格测验

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2)投射式人格测验(一种结构不明确的测验)

 罗夏克墨迹测验

 主题统觉测验

 句子完成测验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 生物遗传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

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 学校教育因素

 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心理与行为:(这部分主要考察概念的掌握)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其中情感成分为核心成分。

·区分印象形成效应(5种)

 社会刻板印象(将团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个人)

 晕轮效应(以某一特质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如外表吸引力对其他特征的影响) 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如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中小学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群体心理方面的几组概念: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赛

车比独自骑车时速快很多)而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们一起从事工作时个人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叫做社会干扰(考试,老师站旁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处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

目的的行为。具有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的特点。

 侵犯行为又成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一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

为。具有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的特点。

·从众与服从(社会影响)

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

象。(自愿的)

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非自

愿的)

第五篇:广告心理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活动中有关信息传播、说服购买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失谐: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图式,以一种与固有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刺激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受众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冲击力。联觉:又称通感,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

刻板印象: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得出一种普遍性的结论。移情效应:人们习惯于将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

广告的心理效果: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产生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记忆度、兴趣度和购买行为等。

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行为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

风险知觉: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伪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求美动机: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

麦克高尔把人的需要分为12类,这12类需要的解释是:

(1)和谐的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们希望自己各个方面或各个细节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在态度、行为、观点、自我形象、对他人的看法等之间,需要相互和谐一致。

(2)归因的需要。人们总是需要知道是什么原因、什么人导致了面前这些事物的发生。有一种学派叫“归因理论”,专门研究人们如何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在市场营销中,厂商或销售人员向消费者传播各种信息,按照归因理论,消费者并不会将消费商品得到的利益全部归到商品身上,还可能归因于其他原因。

(3)归类的需要。人们趋向于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事物归类,这种归类的需要可以大大降低认知信息的付出。比如人们会以10000元作为归类标准,分出“万元以上”商品或“万元以下”商品,9000多元、79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下,10005元、170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上。这种心理需要常常被用于心理定价策略。

(4)线索需要。人们会根据一些线索或符号来推论自己的感觉与知识。着装是人们建立自我形象的线索,消费者个人有这种需要,一些企业也以服装形象代表企业的风格。

(5)独立的需要。因为自我价值体系的存在,派生出对独立的需要或自我控制的需要。营销者经常利用这种需要设计营销标语,如“做你自己想做的(Just do it)”(耐克的广告语)。

(6)好奇的需要。人们因为好奇的需要而寻找生活中的变化,这是消费者更换消费品牌或冲动性购买的原因。在一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时间太长,人们会觉得一定程度的乏味,好奇的需要会促使人们寻求生活中的变化并获得新的满意,在旅游市场,营销者根据这种需要将市场细分为“探险型”与“轻松型”两类。

(7)自我表达的需要。向他人表达自我的需要,人们需要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会做出什么行为等。在服装、小汽车等产品的购买中,产品本身具有符号特征,能代表购买者的身份或个性。

(8)自我防卫的需要。人们有保护、防卫自我或自我形象的需要,当外部因素影响、威胁自我及自我形象的时候,人们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或态度。在消费方面,人们通过购买著名品牌以防止自己的角色被他人误解。

(9)自我标榜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人尊重也是一种需要。这种人在商品购买中,一旦购买了不满意的产品,更倾向于抱怨他人以维持自我形象。

(10)自我强化的需要。曾经做出的行为获得了奖赏或回报,这些奖赏或回报会强化人们的行为,这是自我强化的需要。家具厂商以这种方式激发消费者的需要,如“走进房间,你就立即陶醉在朋友的兴奋与赞许之中”,通过朋友们的赞美来强化购买家具这种消费行为的价值。

(11)归属的需要。人们需要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能被他人接受也能分享他人的情感。实际上消费群体的分类方法也参考了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些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原因在于与该群体保持品牌消费的一致性以维持这种归属感。

(12)模仿的需要。模仿他人的行为是消费者的一种需要,儿童正是依靠这种需要,从榜样那里学习消费方式而成长为真正的消费者,劳力士的广告说,“阿诺得••帕尔曼拥有劳力士”,这给消费者一种暗示,你也应该学学他戴一块这样的手表。麦克高尔的需要分类与市场细分中的概念结合紧密,应用起来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比如市场细分中,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领导型消费者”、“追随型消费者”和“保守型消费者”,其依据是消费者对于榜样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按照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极力表达型”、“中度表达型”和“隐蔽型”等,这种分类对于服装市场的设计风格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答题:

一、增强广告记忆的方法

1、精简记忆材料的数量

2、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

3、不断重复和提醒

4、提高信息的有序度

5、利用原来的记忆储存进行组接

6、引导人们的主动思考

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1、求实动机

2、求新动机

3、求美动机

4、求名动机

5、求廉动机

6、求便动机

7、模仿或从众动机

8、癖好动机

三、广告诱发消费者需要的方法

1、说出消费者真正的需要或深层次需要

2、诉求特殊的需要

3、突显商品的心理附加值

4、强调特定需要满足的重要性

5、诉诸消费者潜在的需要

6、避免诱发负面需要

四、暗示效应的因素及广告对策

1、传播真实的情景打动受众,暗示产品的优势

2、激发动人的情感震撼受众,暗示产品的精神价值

3、利用权威的形象影响受众,暗示产品的声誉

4、传递时尚信息吸引受众,暗示产品的特色

5、设置需要的困境刺激受众,暗示产品的功效

五、品牌建设的广告方略

1、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方略(1)广告集中投放方略

(2)差异化的广告创意方略(3)制造悬念的广告创意方略(4)广告创意借力方略

(5)广告创意媒体创新方略

2、提高品牌美誉度的方略

(1)广告与文化结合方略1展示产品自身的文化因素2展示消费者熟知的文化情景3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观念(2)广告与人性结合方略(3)广告与公益结合方略(4)广告与体验结合方略

3、提高品牌忠诚度的方略(1)提醒式广告方略(2)个性化广告方略(3)互动式的广告方略

(4)广告整合营销传播方略

六、广告要素心理

1、画面

2、语言

3、音响

七、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内容

1、认知反应(知晓度 记忆度 理解度)

2、情感反应(喜欢 偏好)

3、意向反映(信服 购买一度)

八、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3、动态性全过程跟踪原则

4、经济性原则

九、广告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1、广告心理效果事前测量的方法技术(1)意见评定法(2)仪器测定法(3)雪林测定法

2、广告心理效果事中测量的方法与技术(1)函询法

(2)市场实验法(3)邮寄调查法(4)追踪研究法

3、广告心理效果事后调查方法技术(1)回忆测量法(2)再次测量法(3)态度测量法(4)投射法

十、刺激消费者注意方法 1.增大刺激物的外延;

2.增大刺激物间的对比度并突出图底关系; 3.加大广告刺激的时空密度; 4.利用刺激物的动态; 5.利用人们熟悉的信号; 6.突出观众的利益点;

7.追求刺激的新异性、奇特性

论述题

广告说服的策略

(一)通过品牌认知影响品牌态度

品牌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认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对品牌态度形成的影响,犹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影响着他对这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外貌漂亮或者帅气而喜欢他,有时你会因为性格温柔或刚强而喜欢他。相反,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的某些不吸引人之处而讨厌他。所以在广告中,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不良认知。

1、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的评估。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估,是基于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其中广告是其重要信息来源之一。那么,在广告中应提供一些什么信息才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评估呢?

(1)介绍产品的具体功能。

一般来说,消费者是出于生活的某种需要才购买商品,并用商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一种商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功能上。所以,把商品的具体功能在广告中加以介绍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新产品来说,功能的介绍尤为重要。例如,家用微型摄像机、超薄太空防寒服以及药品等广告,最好都要把商品的功能介绍给消费者,以便于消费者能充分地认识商品的用处,达到广告说服的目的。(2)介绍产品的抽象功能。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某种商品的具体功能可能与其他竞争品牌没有两样,此时仅介绍商品的具体功能就缺乏说服力。而从商品的抽象功能着手,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说服效果。例如,对于化妆品,广告中可以着重介绍它能增加人的魅力或吸引力;对于服装可以宣传它能够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对于其他商品,可以把他们说成是表达“爱情”、“尊敬”、“友谊”、“孝心”的信物。在进口酒的广告中,只要大家认真地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在酒的抽象功能上花功夫。例如,马爹利酒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口号“饮得高兴,心想事成”,就是产品抽象功能的诉求。让人讨厌的脑白金广告,之所以产品仍有较大销路,其原因就在于该品牌的系列广告强调了脑白金作为一种“礼品”的功能。

(3)介绍他人由商品所得到的好处。

飘柔洗发水的电视广告基本上就是采用这一策略。该产品的一则电视广告通过演示航空小姐使用飘柔后,头发变得柔顺、光滑、易梳,以此来吸引年轻的姑娘们。许多化妆品广告都是采用这种手段。工具性的商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广告倍增说服力。

(4)介绍或承诺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好处。

霍尼克(J.Hornik)1980年对印刷广告的研究发现,读者偏好在语言和插图上强调消费者利益的广告。他因此认为,将利益清楚地描绘在标题、插图和文案中的广告是最有效的。奥格威在谈论怎样创作高水平的广告时也曾经指出,“你最重要的工作是决定你怎么样来说明产品,你承诺些什么好处”。在他所创作的成功的广告中,有许多广告就是采用承诺这一方法的。例如,在多芬(Dove)香皂广告中,他采用了这样的承诺:“使用多芬洗浴,可以滋润您的皮肤。”

(5)强调产品是给具有某种想法及价值观的人所用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广告中对商品进行市场定位。它是一种借助于消费者对商品个性的认同,从而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手段。例如,在当今环境保护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如果把你的商品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那么很可能就会得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青睐。

(6)强调商品具有某一特点的重要性。

有些商品的属性是每一种竞争品牌都具备的,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各种品牌商品的广告都不愿意对这一属性加以介绍。因此,如果你的产品广告率先加以介绍,就会使你的产品处于先入为主的地位。

例如,在别人都在介绍洗衣机的全自动功能、洗涤量大时,你的广告说明你的洗衣机省电往往会更有说服力。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曾经以其他航空公司都具备但都没有介绍的安全措施为广告诉求重点,结果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大众轿车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曾以系列广告突出强调售后维修服务的方便性,其中一则广告的标题是:“全国超过200家维修站——即使你远在天边,上海大众的优质服务都近在眼前”。

(7)强调商品在某一方面性能的极端性。

例如,美国国际纸业公司的一则电视广告,为了表现纸板硬度的极端性,特地在一个峡谷上用纸板架一座桥,然后将一部卡车开过去;另一则由奥美广告公司巴黎分公司制作的“超级强力胶三号”电视广告,在强调产品的性能时,将一位播音员的鞋底涂上强力胶,然后将他粘在天花板上,并由这位播音员倒悬着念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奥格威自己最引以为豪并成为广告界经典之作的一则汽车广告,也是在巧妙表现某一特性的极端性上取得成功。其广告标题是“在时速60英里时,新罗斯—罗伊斯汽车的最大噪声来自车上的电子钟”。

2、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坏的评估。

产品推入市场之后,可能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或受到冒牌商品的不良影响,造成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良的认知和态度。对此,广告就要针对消费者的坏的认知进行反驳,以改变他们的消极态度。当然,如果产品的确存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麻烦,那也不能回避问题。

(二)通过广告态度影响品牌态度

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具有情感迁移作用,好的广告态度有利于良好的品牌态度的形成,坏的广告态度也可能导致不良的品牌态度。所以,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制作令人信服、令人喜欢的广告也十分重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要使广告令人信服、令人喜欢,主要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信息本身是否有说服力,依赖于:

(1)论据的特点。包括论据的易懂度、论据的多少和论据是否有力: 第一,论据的易懂度。

早期的说服心理学认为,说服的关键在于论据的学习,任何材料如果能让消费者学得又快又多,自然都能增加这些材料的说服力。在广告这一说服性传播中,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学习都不是很在意的,学习的动机也不强,而且有些广告信息的呈现转瞬即逝。因此,如果广告信息太复杂太困难,就可能使消费者不耐烦而放弃学习。所以,要增加广告的说服力,广告所提供的论据就要简单明了。

第二,论据的多少。

在刑事案件侦破和法庭辩护中,一般来说,你能提供的事实材料越多,对你的论点就越有利。换句话说,你的证据越充足,你的论点就越可能成立。纽约大学零售学校的爱德华(Edwards)博士说过:讲的事实越多,销售的也越多,一则广告成功的机会总是随着广告中所含的中所含的肯定的商品事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不过,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论据的多少固然重要,但是论据本身是否有力也相当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论据多而有力,那么广告的说服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广告提供了很多无力的论据,这不仅不会增加说服力,反而可能削弱广告的说服力。所以国外的许多广告都喜欢运用独立研究机构提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产品的优点。

第三,论据是否有力。

强有力的论据比弱的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对此人们似乎已经毫无异义。然而弱的论据是否也具有说服力呢?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广告的关心注意程度,即卷入程度。佩蒂等人1983年关于Edge剃刀广告的研究表明,当广告论据有力时,不管消费者是高卷入(高度关心)还是低卷入(不太关心),广告的说服效果都比论据无力时的说服效果好。当论据无力时,消费者的高、低卷入状态对广告的说服效果则产生很大的影响。低卷入时说服效果好,高卷入时说服效果差。

(2)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

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一致,另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反。当消费者所持有的态度是前一种时,广告所起的就不是说服的作用,而是强化消费者原有态度的作用。此时广告只要提供更多的新的、正面的证据即可。而当消费者所持的态度是后一种时,广告的说服就变得相当困难。此时,如果你的广告纸提供有利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必须非常强有力。通常情况下,你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手段,第一是双面论证的办法(参见本章第五节);第二是利用有影响力的人物来推荐、介绍产品,造成消费者的认知紧张,以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态度。(3)论点呈现方式。

在一则广告中,有时要包含许多论点,这些论点有的很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则是反面的。那么这些论点究竟如何呈现,是明示或隐含其中,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

图4—3—16 高、低卷入与强弱论据的相互作用

第一,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发现,刺激的先后呈现顺序不同,记忆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最先呈现的和最后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最佳。而当两个刺激先后呈现时,先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比较好。关于说服的研究则表明,把最有力的论据至于最后,当时的说服效果更好。然而从消费者实际接触广告的情形来分析,一则广告如果消费者只读了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通常是最前面的部分。

鉴于上述分析,有因为广告的说服效果通常要在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体现出来,所以消费者记住重要的论据是达到广告说服效果的一个关键。具体而言,如果广告中要呈现一系列论点,最好依论点重要性顺序呈现。

第二,正反论点的呈现。

在广告说服中,有时要用到双面论证这一手段。关于双面论证手段的使用效果及方法,在本章第四届节将作专门的介绍,这里就正反论点的呈现顺序加以探讨。

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已经发现,在交谈开始时,有意地先暴露一下自己的缺点,会给人诚实的感觉。广告愚弄双面论证时,反面论点一般是次要的或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而且往往是点到为止。因此,在正反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上,先呈现反面论点,然后呈现正面论点,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结论的呈现。在传播说服中,结论呈现好,还是不呈现好?对于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曼德尔于1952年的研究发现,告知结论的受试组,改变看法的人数要比自己得出结论的受试组的人数多一倍。然而,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认为,让受试者自己得出结论效果较佳。

呈现结论可以给消费者明确的暗示,但是当信息来源不可靠时,受众可能会拒绝接受结论。另一方面,如果问题十分简单,受众的智力水平比较高,受众就会讨厌别人向他或她解释这些简单的事情。此外,呈现结论有时也会限制了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被接纳性。如果一种产品在宣传上大力鼓吹它是为年轻人设计制造的,这种过分的强调就可能将其他年龄、喜欢该产品的人排出顾客范围。有些暧昧性的产品宣传反而有助于产品广泛的市场主义,并使新产品更自然地被运用。因为它允许许多人按自己的意愿使用产品。呈现结论一般比较适合于下列情况:第一,复杂、专业化的产品;第二,产品拥有单一而明确的用途;第三,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商品知识的消费者;第四,不会导致高卷入的广告或产品。

2、信息来源的说服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来源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已是众所皆知的事实。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来源有助于提高广告传播的说服力呢?

(1)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一般而言,来自可靠信息来源的信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相反可信性差得信息来源所传播的信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举个例子来说,医生和护士分别向你推荐药品,通常你更容易接受医生的意见,这是因为医生比护士有更高的可信度。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与信息来源的经验和权威有密切的关系,信息来源的经验越丰富、威望越高,其可信度也越高,说服力越强。不过,信息传播背后可能有的目的也会影响信息来源的可信度。社会心理学家对法庭辩护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律师或罪犯,当他的辩护仅仅是为了维护个人私利时,说服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他的辩护可能有损于他的私利,他的信誉就会上升。

(2)信息来源受人喜欢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时会比较听信对方的话。所以利用受人喜欢的人物来介绍产品,可以增加广告的说服力。信息来源能否被受众所喜爱,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来源外貌的吸引力。外表长得相貌堂堂的人,往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许多研究者发现,一般人对长得好的人的评价要比长得不吸引人的人高。不过,长得很帅或很美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臭皮囊或花瓶,人们对其人格的评价不会太高,但仍然会喜欢他或她。卡波雷罗(M.J.Caballero)等人1989年的研究也发现,身体的吸引力对于购买产品的意愿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二,来源与说服对象的相似程度。许多研究者证实,当两个人之间有越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的相互喜欢程度越高。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年龄、地位,均可以使双方增加相互吸引力。也就是说,产品的代言人最好能够的认同,这样代言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第三,来源于说服对象的熟悉程度。熟悉会引起喜欢,这在第二节中已作过讨论,这里不复赘述。

(3)信息来源的意图。

当信息来源的意图是通过信息传递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即为自己好时,信息的说服力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信息传递的目的是服务于受众,那么,信息的说服力就会加强。广告一般被看作是为广告主服务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心理防御,说服力下降。公关新闻报道以及一些非常规广告形式的广告,尽管目的仍然是为所介绍的企业或品牌服务,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说服效果往往会比较理想。

3、广告表现形式。

研究发现,那些娱乐、活泼、欢快的广告都能让人喜欢,但广告与被试的关联、对被试的意义则是影响人们是否喜欢广告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利用一定的手段(如名人)将广告与受众或受众的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幽默、诙谐的广告表现手法,展示优美的画面与音乐等,让受众喜欢广告,也是广告主说服受众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国外的电视广告主要是通过广告表现形式而不是信息来说服消费者的。施德曼(D.M.Stayman)等人1989年研究855条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指出,几乎一半广告被分类为温暖的或有趣的、愉悦的。

(三)直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这种做法来源于经典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理论,即借助于广告的重复,建立商品与某种特定情感的联系。许多啤酒、饮料广告都采用这一手段。例如,国外的“百威”啤酒曾在广告中,把一个人的工作及高品质精巧技能与百威啤酒联系起来,企图通过这一主题的大量重复,去说服消费者,只要激发了“对工作岗位的骄傲”,就同时激发了对百威品牌的欲望,这类广告通常称为感性广告。

(四)通过企业形象来影响品牌态度 在人们的思想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种概念根深蒂固,并影响着人们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特别是当人们对某人或某物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根据其来源做出评价或态度反应。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糟糕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好子女”,“糟糕的工厂怎么能生产出好产品”。所以说努力塑造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公关新闻报道

对企业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广告的目的就是说服消费者,消费者在接触广告时存在着心理防御,因此说服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公关新闻报道则不然,企业或品牌信息的传者是报社记者,而不是企业本身,受众比较相信报道,说服效果较为理想。所以,尽可能地利用公关新闻报道是建立良好企业形象或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海尔品牌是靠冰箱起家的,海尔空调在我国的空调行业中属于后起之秀,但是据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2001)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城市421名消费者的调查,在消费者心目中,海尔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牌,而且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牌(见图4—3—18)。

图4—3—18 国内最受欢迎的空调品牌

无独有偶,一项关于空调品牌的软性文章(公关新闻报道)的统计资料表明,海尔空调报道的数量仅在2000年8月份就多达253篇,远远多于其他品牌的报道数量(见图4—3—19)。虽然仅凭这两组数据不能肯定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有理由相信,大量的软性报道对于消费者喜欢海尔品牌是极其重要的。

图4—3—19 2000年8月份空调品牌软性文章数量

(六)赞助

NBC对1992年奥运会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赞助者的公司形象获得可以测量出来的正面效果。康沃尔(Cornwell)等人2001年利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明,赞助能够为赞助公司提供价值,但赞助产生的价值依赖比赛的数量和赞助活动有关变量,最重要的是赞助者与事件的匹配。类似的研究还通过公司市场价值的改变来评估赞助活动的作用。研究以27家正式宣告赞助1996年夏季奥运会的公司为对象,研究资料表明,获得赞助奥运会被投资市场看作是一件利好的事件。无论如何,批评奥运会赞助是没有根据的。

赞助不仅影响企业形象,也影响消费者对公司的态度和购买意图等。哈维(B.Harvey)2001年认为对于食品广告主来说,赞助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consideration set)、购买意图和品牌知觉。对于汽车制造者来说,赞助也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

在赞助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与广告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不同。奎斯特和汤普森(P.G.Quester & Thompson)2001年采用实验方法对赞助艺术事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出席事件赞助前后对赞助者和赞助活动的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出席赞助活动的被试欢迎赞助,感激赞助在促进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出席赞助者中有更多的人认为赞助活动是在浪费金钱,更多的人宁愿看到将钱投到体育运动上,也不愿意看到投到艺术赞助上。

下载心理学知识点归纳鲁忠义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知识点归纳鲁忠义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李响新年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心......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共117道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在彼此交往的过......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分别为婴儿、婴幼儿、幼儿,这几个阶段在身体生理上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区别;但是在幼儿的感知觉上,它们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其实,幼儿的感知觉在孩子很小的......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