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大题知识点
心理学大题知识点
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联系: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方面的目标。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直觉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生
(2)小学生数学学习是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3)小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形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
(4)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着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1)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稳定性与普遍性,同时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观察表:
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二篇:心理学大题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学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这里的“经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是指“经历”,是个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做某种事情,可以是观察别人的活动,也可以是阅读或听讲等。(2)由于学习必然发生的变化有时立即见诸于行为,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于行为,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诸于行为。因此,有的性理学家把这种情况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然而,认知学习理论家则认为,由于学习的发生引起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故应直接视为思维的变化。当然,无论是思维或行为的变化,都是比较持久的。
(3)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学习的产生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发生之后将要引起行为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一定马上发生,有时发生产之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出现行为的变化。而且,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有机体的行为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 引起,由这些引起的行为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学习的行为变化。
(4)学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以对学习做出这样的界定: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2.如何根据五种智力技能的层级关系安排教学顺序?
安排教学顺序时,应该遵循由低到高学习水平层级顺序: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
比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要教学生区分词性,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别不同的词有着不同的作用(辨别),然后让学生找出一些词的共同点并将词按照共同点分类(区分概念),然后给出规范的词性如名词、代词的定义(定义概念),之后教给学生各类词组句的用法(规则),并且最后能够在句子中区分出各个词的词性(高级规则)。
3.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很明显,有意义的与机械的,接受的与发现的,这是划分学习的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的两个维度。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或机械的,关键是这种学习是否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就不会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
(2)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方法很多,如课前、课中、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批改作业,专项知识检查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关键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广泛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
(3)运用“先行组织者”,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 识结构有利于吸纳旧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知识和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应运用先行组织者,认知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前面我们说过,先行组织者有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用于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运用先行组织者可以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框架。那么,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同时又高度概括地包含了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起到桥梁作用,为学生同化新知识创造条件。同时,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一方面应提供适当的范例,促进上位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应找准恰当的上位概念,促进下位概念的同化。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4)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培养不同的学习动机。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我们可以把学习的心向理解为学习动机。而根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这三种成分是随着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种族和个性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
(5)重视认知与情感的融合。综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虽然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涉及了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因素,但他的“同化”理论和“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只为了一个目的———优化认知结构。因此,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从单纯以知识掌握为目的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转变,从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认知和情感的融合。因此,一方面,在教学时教师要在客观认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组织特点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序,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现行的课程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把科学家或自己对该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一同带给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热忱和兴趣,最终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真正融合。
4.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理论对教学具有什么意义?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理论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内隐学习的现象出现在很多领域,如第二语言的学习、社会行为的习得以及运动技能的完善等,并且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十分持久。内隐学习的研究证明,学习复杂任务时,人们常常以内隐的直觉方式进行,这就提醒我们,教育应当适当地引入内隐学习。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好地创立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其中;传授知识时,应该尽量直观展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课堂中应安排更多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避免只是用语言描述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2)内隐记忆包括三种类型:经典性条件作用、程序记忆与启动效应。经典性条件作用提醒我们要从潜意识层面降低疏导学生的焦虑;程序记忆提醒我们在教授程序性知识时应该让学生多实践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启动效应提醒我们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脑海中已有知识,并连接所学新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5.学习理论存在哪些流派?它们是如何发展的?
学习理论存在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19世纪末产生,由冯特提出,由铁钦纳发扬光大。主张内省,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之后很快遭到心理学各学派的批评,止步于冯特和铁钦纳一代。
(2)机能主义学派:创始人是詹姆士和杜威。在构造主义之后兴起,反对构造主义将意识还原为元素,着重研究意识与环境的关系。
(3)格式塔学派:20世纪初出现,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与构造主义针锋相对,主张心理研究是一个整体,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学。但在遗传环境的问题上错误强调遗传作用,主观唯心,缺乏行为主义的说服力。
(4)行为主义学派:20世纪出现,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否认意识、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实验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
(5)认知心理学派:20世纪60年代出现,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研究方法继承行为主义,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6)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行为主义不重视人类本身特征,认为认知心理学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
6.中性刺激怎么变为条件刺激?
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如在巴布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里,讲中性刺激铃声和无条件刺激肉末多次结合,即摇铃给肉末,铃声逐渐成为条件刺激,狗听铃而分泌唾液。
7.如何利用经典性条件作用帮助学生热爱某门学科?
(1)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教师的语气温柔,目光充满鼓励和期待,面部表情柔和等。(2)帮助学生克服窘境。如果学生在班级面前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给予要引导帮助,而不是嘲笑讽刺;如果学生不愿意回答课堂提问,可以先向他提问一些简单而明确的问题,并对其主动回答给予积极评价。
(3)帮助学生摆脱考试焦虑。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不过分渲染考试分数的重要性,让考试发挥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残酷排名。
8.如何利用普雷马克原理来识别出学习者的最佳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是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利用这一原理时,要着重了解学习者的年龄心理各项特点,采用观察或者调查的方式,找出学习者的高频行为,从而确定其喜好,将这一喜好作为最佳强化物。
9.如何利用强化程序来教学习者习得并维持一个新行为?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大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备了解问题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3.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4.简述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6.实现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7.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收学习
8.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主要区别:1人类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通过以言语为中介来实现
9.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答: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人期、老年期.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育的方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1.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论2需要层次论3动机归因理论4成就动机理论5自我效能感
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设置合理的目标3进行正确的归因
3.如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1使任务更有兴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4合适的反馈
4.影响迁移的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定式
5.教师怎样实现为迁移而教:1精选教材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6.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课堂上有效的概括方法:1用好正反比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自觉地进行概括
8.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的转变过程
9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10.技能及其特点: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1.技能的作用:1节和控制动作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调教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12.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3.动作技能培训应该注意些什么:1准确的示范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3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4.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对象脱离了支持物2进程压缩3应用高效率
15.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联系应用机会
16.复述策略的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注意复习时间合理安排7试图回忆8画线
17精细加工策略的方法: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常用的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减和编歌诀3关键词发4谐音联想法5视觉想象6语义联想
19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控制6个人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知道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20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和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1问题: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1算法式2启发式3
2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知识经验3定式与功能固着
23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贮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4如何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5中学生平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2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教育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27良好的态度形成与培养:1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2榜样示范3价值澄清4群体约定5赏罚控制 28心理健康的标准:1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29中学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30心理会谈中教师运用的辅导方法:1倾听2鼓励3询问4反应5澄清6面质
31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2寻求发展,即引导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的责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32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33教学目标及意义:教学目标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
意义: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3指引学生学习
34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几个层次:1知识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35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几个层次:1接收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5价值体系个性化
36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完成的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的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7直接教学的的主要活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联系6每周或没月的复习
38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学习2情境学习3合作学习
39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有哪几个:1程序教学2计算机辅助学习3掌握学习
4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班集体的特点3学生的责任感4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41:群体动力的表现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4课堂里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42:教师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课堂气氛3教师的移情影响课堂气氛4教师的焦虑影响课堂气氛
43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群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44课堂问题行为的常用处理方法;1预防2非言语暗示3表扬4言语提醒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 45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2观察3情感评价
46教师要充当的主要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共民4教学的研究者 47教师的成长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感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48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2微型教学训练3教学决策训练4校本训练5反思教学训练
49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
第四篇: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关于人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在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统称。个性心理差异与知、情、意三大心理过程合起来就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里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感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绝对感受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知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记忆: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表象:个体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一旦成为记忆的内容,是以某种具体的形象保存在脑中的,这种形象就是记忆表象。
识记: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先快后慢
再认: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辨认出来。
重现:又称再现、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想象:人脑在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能力: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情绪与情感: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其中与生理需要(安全、饮食)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为情绪;与社会需要(教育、道德、交往)相联系为情感。
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挫折感:个人动机性活动收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信念:激励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
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
气质: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学分支学科:
1、研究动物和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有动物心理学、种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2、研究不同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中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研究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心理学分支。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
心理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可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部表现来进行分析研究。)
2、系统性原则(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1、确定心理对象
2、积累证据
3、发现其中模式或规律
4、提出假设
5、预测
6、检验预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优点:生动自然,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缺点:被动性)
2、实验法(优点:严密、能重复,研究者比较主动,能做出因果性的判断;缺点:人为性太强)
3、调查法(包括:面谈法、电话调查、问卷调查)
4、测验法(又称心理测验。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
5、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分类: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条件: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知觉特性:
1、向学生明确地提出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积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4、教师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注意运用变式;
5、教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记忆的三要素:
1、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事物都是记忆的内容
2、只是记住经验中的一部分
3、记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有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保持是识记的结果,再现是保持效果的体现,也是对保持的检验。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
记忆的种类:根据储存信息的久暂分类:
1、瞬时记忆(仅3秒,特点:形象鲜明,时间短暂,量大,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特点:容量有限:7+2个项目或称“组块”,保存时间短,通过复述保持信息)
3、长时记忆
识记分类:
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1、目的任务
2、活动的任务、性质
3、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4、识记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记忆规律?
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重视复述训练
4、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1、复习要适量
2、适度的超额学习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良好的记忆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1、中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
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广度增大
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
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
1、根据抽象水平可分为: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探求问题解决方案有无确定的方向可分:聚合思维(根据已知信息产生逻辑的结论)与发散思维(不用方向思考)
概念的获得途径: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概念获得的条件:
1、正确对待已有经验
2、正确使用变式
3、恰当使用概念的否定例子
4、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拉斯将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四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注意的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一注意(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一直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
1、保持教室安静
2、减少学生迟到
3、维持课堂秩序
4、教态得体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基本的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情绪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三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有关。
情感的品质: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果性
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中学生意志品质特点:
1、有一定的自觉性,但并不完善,具有较大的受暗示性
2、果断性水平不高,需引导发展
3、坚持性比较稳定,但具明显的个体差异
4、自制力组建发展,经过一个困难期而趋于成熟
如何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
1、加强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其责任感
2、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毅力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增强自制力
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产生的角度: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种需要: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欲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反馈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5、竞赛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能力、年龄与性别、个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群体的心理效应:归属感、认同感、群体的支持力量
心理学家舒兹的三类人际关系:
1、包容的需要
2、控制的需求
3、感情的需求 学校人际关系的总特点、主流:道德规范性强
学校人际关系的三种心理倾向:
1、向心倾向
2、同化倾向
3、稳定倾向
班集体的特点:
1、组织结构的同质性
2、活动目标的统一性
3、行为规范的法定性
4、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5、教师指导的权威性
6、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德赛克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入门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成绩评价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程度=f(学习所用的时间/学习所需的时间)
学习时间=f(能力*教学质量)
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随即通达教学、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促进知识理解的途径: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复习、提高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水平、过度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2、学生学习过于紧张
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
4、社会、家庭因素
5、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 过错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稳固阶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心理辅导
3、中学生情绪的心理辅导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
5、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
6、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教育
7、中学生休闲、消费与生涯发展的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原则、渗透性原则、任职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石英钟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5、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作用
4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性
2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3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4.青春初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5.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6.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主要特征
7.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及特征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性格差异及其教育的意义
五.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和给教师的启示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三章
1.学习的含义
2.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3.联接学习理论
4.顿悟学习说
5.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6.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
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1.动机的意义和功能
2.学习需要的三个因素
3.学习期待和影响学习期待的原因
4.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容
5自我实现理论的教育意义
6.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7.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8.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9.成败归因理论
10.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五章
1.知识的类型
2.知识表征形式
3.知识学习的类型
4.知识学习的过程
5.知识获得的环节和提高方法
6.教学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
7.记忆及其记忆的一般过程
8.记忆的类型
9.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各自的特点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1遗忘的原因
12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3.如何促进迁移的教学
五.1.遗忘的规律
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1.技能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动作技能的成分
3.动作技能的分类
4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不同特点
5.心智技能的种类
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7.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8.动作技能如何训练
9.练习进程的一般趋势
10.如何有效练习
11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动作形成的阶段 12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3心智技能的原型模型与形成阶段 14心智技能的培养
五.1.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的关系
第七章
1.学习策略的含义
2.学习策略的分类
3.复述策略
4.精细加工策略
5.组织策略
6.元认知的含义
7.元认知策略
8.资源管理策略
9.学习时间管理
10.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五.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第八章
1.问题解决的种类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3.问题解决的类型
4.问题解决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策略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7.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8.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9.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
10.培养创造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11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第九章
1.智力落后的特征
2.学习障碍的特征
3.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特征
4.情绪和行为障碍特征
5.鉴别天才学生的指标
6.IDEA‘97六项规定
7.教育特殊学生的教学策略
8.美国特殊教育形式
9.促进特殊学生的社会整合和成长五1.对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教学
2.对天才学生的教学
第十章
1.态度的结构
2.品德心理结构
3.影响态度与品德的一般条件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5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五.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十一章
1.心理健康的意义与标准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心理评估的方法
4.强化训练法的形式、原则
5.强化训练法的程序
五.1.观察结果的记录方式
2.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
第十二章
1.教学行为目标的确立方式
2.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3.克拉斯沃对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4.教学对象的分析
5.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五.1.教学设计的流程
2.对教学事项的理解
第十三章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2.社会助长作用及原因
3.社会阻抑剂原因
4.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发生的决定因素
5.群体规范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
6.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7.课堂纪律的功能
8.课堂纪律管理的一般策略
9.协调正式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五1.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因素
2.课堂管理的功能
第十四章
1.教学评价的分类
2.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4.有效自编测验的指标
5.访谈法的含义、类型、特点及实施
6.观察法的含义、分类及实施
7.案卷分析法的含义、类型及实施
8.效度的分类
9.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
10.合理评分的步骤
11.标准化测验的要求
五1.教学评价、测量、测验之间的关系
2.教师自编测验的编制
第十五章
1.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2.教师胜任特征的表现
3.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4.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6.教师的威信影响教育成效的原因
7.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方法
8.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方法
9.教师期望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
10.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
11.教师成长的历程
12.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4.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五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