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时间:2019-05-15 04: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心理学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篇: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2、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方面。认识(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4、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人称为“心理学之父” 6、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7、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8、心理学的人物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9、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描述。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描述通常是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10、解释:该任务的功能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理和机制是什么。

11、预测:心理学中的与测试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12、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控制以为这通过一定手段或者方法使心理与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1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学习的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学习高等教育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得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把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含义:在心里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缩微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2、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出现、已有心理和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与消失。

3、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实在婴幼儿期之后得发展中。

4、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5、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则青年期的开始。

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6、青少年期分为: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相当于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相当于大学阶段。

7、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预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8、佩里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得看法是非此即彼的。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2、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收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景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3、约定型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既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9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识。元认识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做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10、一、大学生友谊的发展

大学生友谊的发展歌德曼总结的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

1、陪伴。青少年朋友间有很多的相似处,他们有更多的共处时间,愿意协作活动。

2、放松。青少年与朋友度过快乐的时刻。

3、工具性支持。青少年从朋友处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援助等。

4、自我意向的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慰藉和反馈有助于青少年保持积极得自我意象,获得自我统一性。

5、社会比较。青少年通过朋友的可以确定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明确行为的适当性。

6、亲密。友谊关系是一种充满深情的、彼此信赖的友好关系友谊双方可以自由表露自我,彼此分享秘密。

第三章:大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1、胆汁质(李逵)、多血质、粘液质(有条理冷静的工作)、抑郁质(林黛玉)

2、教育学上任何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⑵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⑶气质与职业指导

⑷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胆汁质、抑郁质

3、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4、格与其他个性品质是不同的,它是由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形成的反应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外向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向型性格,独立性多于顺从型。

6、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7、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自学、表达、操作、适应、创造能力。

8、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智力的三元里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9、滕伯格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的测量:常用智商IQ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监测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实际年龄之比,公式: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

10、学生的能力差异表现在:⑴能力的类型差异一般能力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力等⑵能力的水平差异

11、⑴、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⑵、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

1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3、学习风格的心里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14、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

场依存型:较多的依靠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环境中区分食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15、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相信自己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其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

16、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过敏性焦虑不是因为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1、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⑴角色认知阶段(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知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⑵角色认同阶段(通过亲身体验接收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⑶角色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心理需要)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多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

⑴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

⑵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⑶教学设计能力

⑷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

⑴语言操作能力⑵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来具备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训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⑴澄清阶段⑵模拟阶段⑶联系阶段⑷提示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⑴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⑵能够高效率的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⑶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五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四个方面:

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

第二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

第三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第四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做学习。

2、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4、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⑴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自学就成了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⑵、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

2、专业课阶段

3、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⑶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⑷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6、桑代克是联机理论的创始人,1896年在哈佛用小鸡做实验,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

7、通过不断的“常识错误”而实现的。

8、桑代克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9、社会学习分析中控制观察学习的组合过程:

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10、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1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12、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中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

根据迁移层次的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前移、纵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普遍迁移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对另外具体内容的学习的影响。

13、形式训练说: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14、贾德提出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在1908年所做的著名“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经典实验。

15、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论述: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

二、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人物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一般来讲,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大学生学习动机得特点:多样性、发展性、简洁性(简洁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社会性、职业性

3、成就动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默里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曾特别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

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5、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

6、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和行为: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就是她的“期望原理”

论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四、主义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五、适当的开张竞争活动

六、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七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较“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化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机能。

2、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3、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认知过程中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且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概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者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论述: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一、动机激发策略

首先,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

再次,使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

二、注意选择策略

⑴、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

⑵、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

⑶、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

三、复述策略

四、意义构建策略

精加工是指要求学习对要学习的材料做精细地加工活动。

笔记技术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概括语和结构提纲等活动。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

⑴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⑵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

⑶加强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联系

⑷提高课堂提问一数,多提指向知识结构的问题。c

第八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

2、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分三个基本阶段: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4、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论述: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

二、教会自我监控

三、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学会反思

四、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

五、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

六、长期教学

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1、对问题的理解有三个成分是公认的:

1、给定:指问题的的初始状态;

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

2、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要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问题,它可以保证问题得以解决,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实现;启发式以一定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搜索解决问题,这类策略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

3、创造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4、心理定势: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者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5、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一、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

二、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

三、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四、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五、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

六、愿意花费事件分析问题;

七、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6、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时,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7、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辫的一种激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这是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

8、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

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让与会者畅所欲言;

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完善最佳方案。

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让与会者都有机会发表意见;

4、追求与众不同、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使与会者在自由与安全的气氛中交换各种设想。

论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一、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活区有关领域的知识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

3、培养科学试验能力

4、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

1、确立目标和意图

2、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

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5、确立创造的信念。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3、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

4、开展丰富多采的竞赛活动。

第十章 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并支配行为的表现。意志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行为倾向。

4、道德行为是指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6、大学生品德修养方法:

1、学习;

2、立志;

3、躬行;

4、自省

第十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适

1、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2、群体的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非正式全体是指以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执行一定社会功能的群体。

3、大学生班集体除以上特征,还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

2、同一性

3、独立性

4、开放性

4、群体心理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制约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一起工作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制约作用。

二、从众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6、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团结友爱、平等互助

二、理想色彩浓厚

三、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7、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时空接近性

二、台对相似性

三、需要与个性的互补

四、个性品质

8、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

1、认知上的偏差A、晕轮效应B、刻板印象: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C、角色固着: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第二部分:简答(共34题)

第一章(9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7(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P9(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11(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5、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P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6、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5 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7、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P26(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8、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P27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

9、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P25(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三章(6题)

1、评述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先述:解释概念;后评:产生—现状—发展轨迹)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有社会本为观点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机构,社会作为有机体,出游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2、评述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 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雅典的自由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个人本为观点的人将立足点移至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结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存在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3、评述高校的专才教育。P64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4、评述高校的通才教育。P64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5、评述专才教育、通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P64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

6、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P65(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第七章(6题)

1、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P171(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72(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如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P174(1)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3)建立激励机制。

4、简述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P192(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有的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分化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生比重达,学费生活费难解决。(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两极分化。(4)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P199(1)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

6、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200(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

第九章(3题)

1、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220(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含智力与创造力;自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3)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P222 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是由教学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综合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决定的。

教学司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只有教育活动与其他途径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P223(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第十章(3题)

1、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教材P239 见老师课件的归纳)

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以教师需要来设置课程或课时安排。

(2)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削枝强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即要突出主干课程。(3)根据人才市场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但不能过于频繁和随意。

2、简述高校教学计划的概念及组成部分。P240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它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等。

3、简述课程建设的内容。P249 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第十一章(4题)

1、高校教师备课有哪些要求。P255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补充或删减有关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并反映到教案中。

2、大学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P257 遵循教学原则;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使用准确、生动、清晰的教学语言;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3、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P264(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 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4、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P275 选择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教学条件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第十四章(3题)

1、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P381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即 “两课”(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思品课)教学;教职员工“三育人”活动;党、团、学生会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2、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内涵。P371 内涵: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简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内涵。P372 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第四部分:论述(共16题)

第一章(3题)

1、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①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其中心的政治任务是夺取政权

在无产阶级夺取和稳定政权以后,“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无产阶级就必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 在当前,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要正确认识政治对高教的影响。

政治对高教影响有过负面作用。但改革开放后,其影响作用是正面的,促进了高教的高速发展。同时高教不可能超政治、超党派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2、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9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另一个方面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3、论述如何处理现代大学各社会职能之间的关系。P25(PPT中有相关内容的概括)

从大学职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期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二、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三、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四、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第三章(3题)

1、试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P73

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不能为某些表面现象和短期行为所迷惑,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者是因为办学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效益。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我们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学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史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团、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

在公立大学中创建民办机制的学员,实行成本收费,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发展终身教育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应包括任何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

2、如何看待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和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所特别关心的。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个人本位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及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及教育。看待社会本位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目的观应遵循一下三点: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在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二应针对 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点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3、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现实选择。P64 PPT中有相关内容的总结

(a.内涵b.二者的关系,是否要融合及融合的意义c.为何要融合—选择的重要依据)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专才教育,则相反。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联系很紧密。融合的意义:(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

评价:不能简单判断孰优孰劣。二战后典型的2种模式:苏联与美国。选择重要依据: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就业制度(自主择业——统一分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众教育——英才教育)等。第七章(1题)

1、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中的创造性特点,以此特点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PPT中有相关内容,笔记中也有)教材P173

一、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只有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他体现在备课、上课、做学生思想工作等方方面面(要展开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在哪里?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教师从事的是特殊的脑力劳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在教学、科研中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人才的造就和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专业教师的协调配合,通过教师的个别劳动与教师的群体劳动密切结合才能完成。

1、试述高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P219

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体现教学相长性规律(揭示教与学的关系)。(1)教师教起主导或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能力决定了能起主导作用。(2)学生要有主动性。学习主体;内因与外因关系。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体现教学间接性规律(揭示学习书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认识,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就人类总体来说是已知的已被时间证明了的。

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知识本身含有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当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时,也同时接受了种种思想观念,而教师的信念、态度、作风、行为等等无时不在起熏陶作用。另外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

体现教学发展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能力会影响知识的掌握。主要影响数量、速度和质量。

(3)二者同步发展的条件:掌握有结构的知识;教学过程具有智慧成分;活用知识。体现教学教育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德的关系)。知识本身和教师教学过程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水平会影响知识掌握,如学习态度和动机。

2、试述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P230 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密切联系。知识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又是知识积累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运用要求:

(1)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地状态,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

(2)在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知识,这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科学地评价他人的工作能力。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考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P23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学生主动性除了以积极、能动地学习这一形式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到实现。教师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

(1)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地加以引导,进行有效地组织。

(2)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的才智能得到中分发挥。

(3)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第十章(1题)

1、论述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可以对应来记)

内容: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

准则与目标: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完整的教学资料;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科学的考核手段等。第十一章(3题)

1、试述高校老师教学上课的基本要求。P257(PPT中有论述)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师的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一课的教学中。1)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启发性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2)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3)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4)使用准确、生动、清晰地教学语言。5)合理、严密地组织教学过程.6)善于调动和控制教学气氛。

一堂好课的标准我认为要“4看”。(1)看学生课堂的表现。(2)看学生实际的收获。(3)看课堂的智慧成分。

(4)看是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于课堂教学艺术它体现教学的真善美。特征是:价值性;欣赏性;独特性;情景性。

一般的教学艺术是可以传授和推广的,但个性化特强的教学艺术是别人难以效法的。

2、论述世界各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P272 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及相应饿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趋势:(1)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二者根本区别:积极主动——消极被动;思考理解——死记硬背;全面发展——片面发展。首先要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与水平;其次,注重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运用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与 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2)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在教育目标上,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指提高学生医学系能力与创造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

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因此研究证明,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肯那个是提高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请解读其中的“贵在得法”。(是否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即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选择依据: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为教学条件所允许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本质上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结果,按照教学原则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规律。

(2)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目的是哦诶杨高级专门人才,把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和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级差异和专业特点。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或手段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进去。

(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教师自身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力求最优的教学效果 第十四章(2题)

1、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和原则的精神实质。P370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原则体系与各原则的精神实质:

(1)方向性原则(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2)疏导性原则(内涵: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要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既要提高思想认识,又要把认识与行动统一起来);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

2、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和各方法的精神实质。P373 方法体系与各方法的精神实质:

(1)调查研究法(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后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2)说理启迪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

(3)情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4)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

(5)参观访问法(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第三篇: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关于人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在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统称。个性心理差异与知、情、意三大心理过程合起来就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里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感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绝对感受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知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记忆: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表象:个体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一旦成为记忆的内容,是以某种具体的形象保存在脑中的,这种形象就是记忆表象。

识记: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先快后慢

再认: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辨认出来。

重现:又称再现、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想象:人脑在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能力: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情绪与情感: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其中与生理需要(安全、饮食)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为情绪;与社会需要(教育、道德、交往)相联系为情感。

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挫折感:个人动机性活动收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信念:激励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

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

气质: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学分支学科:

1、研究动物和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有动物心理学、种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2、研究不同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中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研究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心理学分支。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

心理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可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部表现来进行分析研究。)

2、系统性原则(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1、确定心理对象

2、积累证据

3、发现其中模式或规律

4、提出假设

5、预测

6、检验预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优点:生动自然,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缺点:被动性)

2、实验法(优点:严密、能重复,研究者比较主动,能做出因果性的判断;缺点:人为性太强)

3、调查法(包括:面谈法、电话调查、问卷调查)

4、测验法(又称心理测验。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

5、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分类: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条件: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知觉特性:

1、向学生明确地提出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积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4、教师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注意运用变式;

5、教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记忆的三要素:

1、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事物都是记忆的内容

2、只是记住经验中的一部分

3、记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有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保持是识记的结果,再现是保持效果的体现,也是对保持的检验。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

记忆的种类:根据储存信息的久暂分类:

1、瞬时记忆(仅3秒,特点:形象鲜明,时间短暂,量大,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特点:容量有限:7+2个项目或称“组块”,保存时间短,通过复述保持信息)

3、长时记忆

识记分类:

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1、目的任务

2、活动的任务、性质

3、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4、识记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记忆规律?

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重视复述训练

4、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1、复习要适量

2、适度的超额学习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良好的记忆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1、中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

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广度增大

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

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

1、根据抽象水平可分为: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探求问题解决方案有无确定的方向可分:聚合思维(根据已知信息产生逻辑的结论)与发散思维(不用方向思考)

概念的获得途径: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概念获得的条件:

1、正确对待已有经验

2、正确使用变式

3、恰当使用概念的否定例子

4、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拉斯将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四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注意的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一注意(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一直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

1、保持教室安静

2、减少学生迟到

3、维持课堂秩序

4、教态得体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基本的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情绪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三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有关。

情感的品质: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果性

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中学生意志品质特点:

1、有一定的自觉性,但并不完善,具有较大的受暗示性

2、果断性水平不高,需引导发展

3、坚持性比较稳定,但具明显的个体差异

4、自制力组建发展,经过一个困难期而趋于成熟

如何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

1、加强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其责任感

2、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毅力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增强自制力

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产生的角度: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种需要: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欲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反馈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5、竞赛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能力、年龄与性别、个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群体的心理效应:归属感、认同感、群体的支持力量

心理学家舒兹的三类人际关系:

1、包容的需要

2、控制的需求

3、感情的需求 学校人际关系的总特点、主流:道德规范性强

学校人际关系的三种心理倾向:

1、向心倾向

2、同化倾向

3、稳定倾向

班集体的特点:

1、组织结构的同质性

2、活动目标的统一性

3、行为规范的法定性

4、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5、教师指导的权威性

6、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德赛克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入门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成绩评价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程度=f(学习所用的时间/学习所需的时间)

学习时间=f(能力*教学质量)

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随即通达教学、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促进知识理解的途径: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复习、提高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水平、过度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2、学生学习过于紧张

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

4、社会、家庭因素

5、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 过错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稳固阶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心理辅导

3、中学生情绪的心理辅导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

5、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

6、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教育

7、中学生休闲、消费与生涯发展的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原则、渗透性原则、任职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石英钟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5、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第四篇:广告心理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活动中有关信息传播、说服购买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失谐: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图式,以一种与固有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刺激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受众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冲击力。联觉:又称通感,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

刻板印象: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得出一种普遍性的结论。移情效应:人们习惯于将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

广告的心理效果: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产生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记忆度、兴趣度和购买行为等。

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行为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

风险知觉: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伪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求美动机: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

麦克高尔把人的需要分为12类,这12类需要的解释是:

(1)和谐的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们希望自己各个方面或各个细节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在态度、行为、观点、自我形象、对他人的看法等之间,需要相互和谐一致。

(2)归因的需要。人们总是需要知道是什么原因、什么人导致了面前这些事物的发生。有一种学派叫“归因理论”,专门研究人们如何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在市场营销中,厂商或销售人员向消费者传播各种信息,按照归因理论,消费者并不会将消费商品得到的利益全部归到商品身上,还可能归因于其他原因。

(3)归类的需要。人们趋向于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事物归类,这种归类的需要可以大大降低认知信息的付出。比如人们会以10000元作为归类标准,分出“万元以上”商品或“万元以下”商品,9000多元、79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下,10005元、170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上。这种心理需要常常被用于心理定价策略。

(4)线索需要。人们会根据一些线索或符号来推论自己的感觉与知识。着装是人们建立自我形象的线索,消费者个人有这种需要,一些企业也以服装形象代表企业的风格。

(5)独立的需要。因为自我价值体系的存在,派生出对独立的需要或自我控制的需要。营销者经常利用这种需要设计营销标语,如“做你自己想做的(Just do it)”(耐克的广告语)。

(6)好奇的需要。人们因为好奇的需要而寻找生活中的变化,这是消费者更换消费品牌或冲动性购买的原因。在一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时间太长,人们会觉得一定程度的乏味,好奇的需要会促使人们寻求生活中的变化并获得新的满意,在旅游市场,营销者根据这种需要将市场细分为“探险型”与“轻松型”两类。

(7)自我表达的需要。向他人表达自我的需要,人们需要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会做出什么行为等。在服装、小汽车等产品的购买中,产品本身具有符号特征,能代表购买者的身份或个性。

(8)自我防卫的需要。人们有保护、防卫自我或自我形象的需要,当外部因素影响、威胁自我及自我形象的时候,人们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或态度。在消费方面,人们通过购买著名品牌以防止自己的角色被他人误解。

(9)自我标榜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人尊重也是一种需要。这种人在商品购买中,一旦购买了不满意的产品,更倾向于抱怨他人以维持自我形象。

(10)自我强化的需要。曾经做出的行为获得了奖赏或回报,这些奖赏或回报会强化人们的行为,这是自我强化的需要。家具厂商以这种方式激发消费者的需要,如“走进房间,你就立即陶醉在朋友的兴奋与赞许之中”,通过朋友们的赞美来强化购买家具这种消费行为的价值。

(11)归属的需要。人们需要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能被他人接受也能分享他人的情感。实际上消费群体的分类方法也参考了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些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原因在于与该群体保持品牌消费的一致性以维持这种归属感。

(12)模仿的需要。模仿他人的行为是消费者的一种需要,儿童正是依靠这种需要,从榜样那里学习消费方式而成长为真正的消费者,劳力士的广告说,“阿诺得••帕尔曼拥有劳力士”,这给消费者一种暗示,你也应该学学他戴一块这样的手表。麦克高尔的需要分类与市场细分中的概念结合紧密,应用起来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比如市场细分中,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领导型消费者”、“追随型消费者”和“保守型消费者”,其依据是消费者对于榜样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按照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极力表达型”、“中度表达型”和“隐蔽型”等,这种分类对于服装市场的设计风格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答题:

一、增强广告记忆的方法

1、精简记忆材料的数量

2、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

3、不断重复和提醒

4、提高信息的有序度

5、利用原来的记忆储存进行组接

6、引导人们的主动思考

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1、求实动机

2、求新动机

3、求美动机

4、求名动机

5、求廉动机

6、求便动机

7、模仿或从众动机

8、癖好动机

三、广告诱发消费者需要的方法

1、说出消费者真正的需要或深层次需要

2、诉求特殊的需要

3、突显商品的心理附加值

4、强调特定需要满足的重要性

5、诉诸消费者潜在的需要

6、避免诱发负面需要

四、暗示效应的因素及广告对策

1、传播真实的情景打动受众,暗示产品的优势

2、激发动人的情感震撼受众,暗示产品的精神价值

3、利用权威的形象影响受众,暗示产品的声誉

4、传递时尚信息吸引受众,暗示产品的特色

5、设置需要的困境刺激受众,暗示产品的功效

五、品牌建设的广告方略

1、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方略(1)广告集中投放方略

(2)差异化的广告创意方略(3)制造悬念的广告创意方略(4)广告创意借力方略

(5)广告创意媒体创新方略

2、提高品牌美誉度的方略

(1)广告与文化结合方略1展示产品自身的文化因素2展示消费者熟知的文化情景3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观念(2)广告与人性结合方略(3)广告与公益结合方略(4)广告与体验结合方略

3、提高品牌忠诚度的方略(1)提醒式广告方略(2)个性化广告方略(3)互动式的广告方略

(4)广告整合营销传播方略

六、广告要素心理

1、画面

2、语言

3、音响

七、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内容

1、认知反应(知晓度 记忆度 理解度)

2、情感反应(喜欢 偏好)

3、意向反映(信服 购买一度)

八、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3、动态性全过程跟踪原则

4、经济性原则

九、广告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1、广告心理效果事前测量的方法技术(1)意见评定法(2)仪器测定法(3)雪林测定法

2、广告心理效果事中测量的方法与技术(1)函询法

(2)市场实验法(3)邮寄调查法(4)追踪研究法

3、广告心理效果事后调查方法技术(1)回忆测量法(2)再次测量法(3)态度测量法(4)投射法

十、刺激消费者注意方法 1.增大刺激物的外延;

2.增大刺激物间的对比度并突出图底关系; 3.加大广告刺激的时空密度; 4.利用刺激物的动态; 5.利用人们熟悉的信号; 6.突出观众的利益点;

7.追求刺激的新异性、奇特性

论述题

广告说服的策略

(一)通过品牌认知影响品牌态度

品牌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认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对品牌态度形成的影响,犹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影响着他对这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外貌漂亮或者帅气而喜欢他,有时你会因为性格温柔或刚强而喜欢他。相反,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的某些不吸引人之处而讨厌他。所以在广告中,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不良认知。

1、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的评估。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估,是基于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其中广告是其重要信息来源之一。那么,在广告中应提供一些什么信息才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评估呢?

(1)介绍产品的具体功能。

一般来说,消费者是出于生活的某种需要才购买商品,并用商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一种商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功能上。所以,把商品的具体功能在广告中加以介绍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新产品来说,功能的介绍尤为重要。例如,家用微型摄像机、超薄太空防寒服以及药品等广告,最好都要把商品的功能介绍给消费者,以便于消费者能充分地认识商品的用处,达到广告说服的目的。(2)介绍产品的抽象功能。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某种商品的具体功能可能与其他竞争品牌没有两样,此时仅介绍商品的具体功能就缺乏说服力。而从商品的抽象功能着手,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说服效果。例如,对于化妆品,广告中可以着重介绍它能增加人的魅力或吸引力;对于服装可以宣传它能够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对于其他商品,可以把他们说成是表达“爱情”、“尊敬”、“友谊”、“孝心”的信物。在进口酒的广告中,只要大家认真地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在酒的抽象功能上花功夫。例如,马爹利酒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口号“饮得高兴,心想事成”,就是产品抽象功能的诉求。让人讨厌的脑白金广告,之所以产品仍有较大销路,其原因就在于该品牌的系列广告强调了脑白金作为一种“礼品”的功能。

(3)介绍他人由商品所得到的好处。

飘柔洗发水的电视广告基本上就是采用这一策略。该产品的一则电视广告通过演示航空小姐使用飘柔后,头发变得柔顺、光滑、易梳,以此来吸引年轻的姑娘们。许多化妆品广告都是采用这种手段。工具性的商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广告倍增说服力。

(4)介绍或承诺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好处。

霍尼克(J.Hornik)1980年对印刷广告的研究发现,读者偏好在语言和插图上强调消费者利益的广告。他因此认为,将利益清楚地描绘在标题、插图和文案中的广告是最有效的。奥格威在谈论怎样创作高水平的广告时也曾经指出,“你最重要的工作是决定你怎么样来说明产品,你承诺些什么好处”。在他所创作的成功的广告中,有许多广告就是采用承诺这一方法的。例如,在多芬(Dove)香皂广告中,他采用了这样的承诺:“使用多芬洗浴,可以滋润您的皮肤。”

(5)强调产品是给具有某种想法及价值观的人所用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广告中对商品进行市场定位。它是一种借助于消费者对商品个性的认同,从而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手段。例如,在当今环境保护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如果把你的商品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那么很可能就会得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青睐。

(6)强调商品具有某一特点的重要性。

有些商品的属性是每一种竞争品牌都具备的,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各种品牌商品的广告都不愿意对这一属性加以介绍。因此,如果你的产品广告率先加以介绍,就会使你的产品处于先入为主的地位。

例如,在别人都在介绍洗衣机的全自动功能、洗涤量大时,你的广告说明你的洗衣机省电往往会更有说服力。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曾经以其他航空公司都具备但都没有介绍的安全措施为广告诉求重点,结果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大众轿车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曾以系列广告突出强调售后维修服务的方便性,其中一则广告的标题是:“全国超过200家维修站——即使你远在天边,上海大众的优质服务都近在眼前”。

(7)强调商品在某一方面性能的极端性。

例如,美国国际纸业公司的一则电视广告,为了表现纸板硬度的极端性,特地在一个峡谷上用纸板架一座桥,然后将一部卡车开过去;另一则由奥美广告公司巴黎分公司制作的“超级强力胶三号”电视广告,在强调产品的性能时,将一位播音员的鞋底涂上强力胶,然后将他粘在天花板上,并由这位播音员倒悬着念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奥格威自己最引以为豪并成为广告界经典之作的一则汽车广告,也是在巧妙表现某一特性的极端性上取得成功。其广告标题是“在时速60英里时,新罗斯—罗伊斯汽车的最大噪声来自车上的电子钟”。

2、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坏的评估。

产品推入市场之后,可能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或受到冒牌商品的不良影响,造成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良的认知和态度。对此,广告就要针对消费者的坏的认知进行反驳,以改变他们的消极态度。当然,如果产品的确存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麻烦,那也不能回避问题。

(二)通过广告态度影响品牌态度

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具有情感迁移作用,好的广告态度有利于良好的品牌态度的形成,坏的广告态度也可能导致不良的品牌态度。所以,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制作令人信服、令人喜欢的广告也十分重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要使广告令人信服、令人喜欢,主要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信息本身是否有说服力,依赖于:

(1)论据的特点。包括论据的易懂度、论据的多少和论据是否有力: 第一,论据的易懂度。

早期的说服心理学认为,说服的关键在于论据的学习,任何材料如果能让消费者学得又快又多,自然都能增加这些材料的说服力。在广告这一说服性传播中,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学习都不是很在意的,学习的动机也不强,而且有些广告信息的呈现转瞬即逝。因此,如果广告信息太复杂太困难,就可能使消费者不耐烦而放弃学习。所以,要增加广告的说服力,广告所提供的论据就要简单明了。

第二,论据的多少。

在刑事案件侦破和法庭辩护中,一般来说,你能提供的事实材料越多,对你的论点就越有利。换句话说,你的证据越充足,你的论点就越可能成立。纽约大学零售学校的爱德华(Edwards)博士说过:讲的事实越多,销售的也越多,一则广告成功的机会总是随着广告中所含的中所含的肯定的商品事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不过,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论据的多少固然重要,但是论据本身是否有力也相当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论据多而有力,那么广告的说服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广告提供了很多无力的论据,这不仅不会增加说服力,反而可能削弱广告的说服力。所以国外的许多广告都喜欢运用独立研究机构提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产品的优点。

第三,论据是否有力。

强有力的论据比弱的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对此人们似乎已经毫无异义。然而弱的论据是否也具有说服力呢?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广告的关心注意程度,即卷入程度。佩蒂等人1983年关于Edge剃刀广告的研究表明,当广告论据有力时,不管消费者是高卷入(高度关心)还是低卷入(不太关心),广告的说服效果都比论据无力时的说服效果好。当论据无力时,消费者的高、低卷入状态对广告的说服效果则产生很大的影响。低卷入时说服效果好,高卷入时说服效果差。

(2)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

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一致,另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反。当消费者所持有的态度是前一种时,广告所起的就不是说服的作用,而是强化消费者原有态度的作用。此时广告只要提供更多的新的、正面的证据即可。而当消费者所持的态度是后一种时,广告的说服就变得相当困难。此时,如果你的广告纸提供有利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必须非常强有力。通常情况下,你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手段,第一是双面论证的办法(参见本章第五节);第二是利用有影响力的人物来推荐、介绍产品,造成消费者的认知紧张,以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态度。(3)论点呈现方式。

在一则广告中,有时要包含许多论点,这些论点有的很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则是反面的。那么这些论点究竟如何呈现,是明示或隐含其中,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

图4—3—16 高、低卷入与强弱论据的相互作用

第一,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发现,刺激的先后呈现顺序不同,记忆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最先呈现的和最后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最佳。而当两个刺激先后呈现时,先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比较好。关于说服的研究则表明,把最有力的论据至于最后,当时的说服效果更好。然而从消费者实际接触广告的情形来分析,一则广告如果消费者只读了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通常是最前面的部分。

鉴于上述分析,有因为广告的说服效果通常要在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体现出来,所以消费者记住重要的论据是达到广告说服效果的一个关键。具体而言,如果广告中要呈现一系列论点,最好依论点重要性顺序呈现。

第二,正反论点的呈现。

在广告说服中,有时要用到双面论证这一手段。关于双面论证手段的使用效果及方法,在本章第四届节将作专门的介绍,这里就正反论点的呈现顺序加以探讨。

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已经发现,在交谈开始时,有意地先暴露一下自己的缺点,会给人诚实的感觉。广告愚弄双面论证时,反面论点一般是次要的或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而且往往是点到为止。因此,在正反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上,先呈现反面论点,然后呈现正面论点,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结论的呈现。在传播说服中,结论呈现好,还是不呈现好?对于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曼德尔于1952年的研究发现,告知结论的受试组,改变看法的人数要比自己得出结论的受试组的人数多一倍。然而,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认为,让受试者自己得出结论效果较佳。

呈现结论可以给消费者明确的暗示,但是当信息来源不可靠时,受众可能会拒绝接受结论。另一方面,如果问题十分简单,受众的智力水平比较高,受众就会讨厌别人向他或她解释这些简单的事情。此外,呈现结论有时也会限制了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被接纳性。如果一种产品在宣传上大力鼓吹它是为年轻人设计制造的,这种过分的强调就可能将其他年龄、喜欢该产品的人排出顾客范围。有些暧昧性的产品宣传反而有助于产品广泛的市场主义,并使新产品更自然地被运用。因为它允许许多人按自己的意愿使用产品。呈现结论一般比较适合于下列情况:第一,复杂、专业化的产品;第二,产品拥有单一而明确的用途;第三,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商品知识的消费者;第四,不会导致高卷入的广告或产品。

2、信息来源的说服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来源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已是众所皆知的事实。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来源有助于提高广告传播的说服力呢?

(1)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一般而言,来自可靠信息来源的信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相反可信性差得信息来源所传播的信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举个例子来说,医生和护士分别向你推荐药品,通常你更容易接受医生的意见,这是因为医生比护士有更高的可信度。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与信息来源的经验和权威有密切的关系,信息来源的经验越丰富、威望越高,其可信度也越高,说服力越强。不过,信息传播背后可能有的目的也会影响信息来源的可信度。社会心理学家对法庭辩护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律师或罪犯,当他的辩护仅仅是为了维护个人私利时,说服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他的辩护可能有损于他的私利,他的信誉就会上升。

(2)信息来源受人喜欢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时会比较听信对方的话。所以利用受人喜欢的人物来介绍产品,可以增加广告的说服力。信息来源能否被受众所喜爱,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来源外貌的吸引力。外表长得相貌堂堂的人,往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许多研究者发现,一般人对长得好的人的评价要比长得不吸引人的人高。不过,长得很帅或很美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臭皮囊或花瓶,人们对其人格的评价不会太高,但仍然会喜欢他或她。卡波雷罗(M.J.Caballero)等人1989年的研究也发现,身体的吸引力对于购买产品的意愿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二,来源与说服对象的相似程度。许多研究者证实,当两个人之间有越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的相互喜欢程度越高。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年龄、地位,均可以使双方增加相互吸引力。也就是说,产品的代言人最好能够的认同,这样代言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第三,来源于说服对象的熟悉程度。熟悉会引起喜欢,这在第二节中已作过讨论,这里不复赘述。

(3)信息来源的意图。

当信息来源的意图是通过信息传递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即为自己好时,信息的说服力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信息传递的目的是服务于受众,那么,信息的说服力就会加强。广告一般被看作是为广告主服务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心理防御,说服力下降。公关新闻报道以及一些非常规广告形式的广告,尽管目的仍然是为所介绍的企业或品牌服务,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说服效果往往会比较理想。

3、广告表现形式。

研究发现,那些娱乐、活泼、欢快的广告都能让人喜欢,但广告与被试的关联、对被试的意义则是影响人们是否喜欢广告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利用一定的手段(如名人)将广告与受众或受众的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幽默、诙谐的广告表现手法,展示优美的画面与音乐等,让受众喜欢广告,也是广告主说服受众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国外的电视广告主要是通过广告表现形式而不是信息来说服消费者的。施德曼(D.M.Stayman)等人1989年研究855条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指出,几乎一半广告被分类为温暖的或有趣的、愉悦的。

(三)直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这种做法来源于经典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理论,即借助于广告的重复,建立商品与某种特定情感的联系。许多啤酒、饮料广告都采用这一手段。例如,国外的“百威”啤酒曾在广告中,把一个人的工作及高品质精巧技能与百威啤酒联系起来,企图通过这一主题的大量重复,去说服消费者,只要激发了“对工作岗位的骄傲”,就同时激发了对百威品牌的欲望,这类广告通常称为感性广告。

(四)通过企业形象来影响品牌态度 在人们的思想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种概念根深蒂固,并影响着人们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特别是当人们对某人或某物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根据其来源做出评价或态度反应。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糟糕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好子女”,“糟糕的工厂怎么能生产出好产品”。所以说努力塑造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公关新闻报道

对企业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广告的目的就是说服消费者,消费者在接触广告时存在着心理防御,因此说服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公关新闻报道则不然,企业或品牌信息的传者是报社记者,而不是企业本身,受众比较相信报道,说服效果较为理想。所以,尽可能地利用公关新闻报道是建立良好企业形象或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海尔品牌是靠冰箱起家的,海尔空调在我国的空调行业中属于后起之秀,但是据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2001)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城市421名消费者的调查,在消费者心目中,海尔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牌,而且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牌(见图4—3—18)。

图4—3—18 国内最受欢迎的空调品牌

无独有偶,一项关于空调品牌的软性文章(公关新闻报道)的统计资料表明,海尔空调报道的数量仅在2000年8月份就多达253篇,远远多于其他品牌的报道数量(见图4—3—19)。虽然仅凭这两组数据不能肯定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有理由相信,大量的软性报道对于消费者喜欢海尔品牌是极其重要的。

图4—3—19 2000年8月份空调品牌软性文章数量

(六)赞助

NBC对1992年奥运会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赞助者的公司形象获得可以测量出来的正面效果。康沃尔(Cornwell)等人2001年利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明,赞助能够为赞助公司提供价值,但赞助产生的价值依赖比赛的数量和赞助活动有关变量,最重要的是赞助者与事件的匹配。类似的研究还通过公司市场价值的改变来评估赞助活动的作用。研究以27家正式宣告赞助1996年夏季奥运会的公司为对象,研究资料表明,获得赞助奥运会被投资市场看作是一件利好的事件。无论如何,批评奥运会赞助是没有根据的。

赞助不仅影响企业形象,也影响消费者对公司的态度和购买意图等。哈维(B.Harvey)2001年认为对于食品广告主来说,赞助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consideration set)、购买意图和品牌知觉。对于汽车制造者来说,赞助也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

在赞助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与广告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不同。奎斯特和汤普森(P.G.Quester & Thompson)2001年采用实验方法对赞助艺术事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出席事件赞助前后对赞助者和赞助活动的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出席赞助活动的被试欢迎赞助,感激赞助在促进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出席赞助者中有更多的人认为赞助活动是在浪费金钱,更多的人宁愿看到将钱投到体育运动上,也不愿意看到投到艺术赞助上。

第五篇: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述部分: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4条)(记忆方法:1,2对于学生;3对于教师;4对于大方面)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3)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4)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知道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常考归类性选择题)

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动态

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稳定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大脑构造及其各部分功能:分为“四叶”,分别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选择题,注意黑体字)

 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

 枕叶是视觉中枢;

 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 另外,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时由反射组成的。

·什么叫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作用。(注意区分无条件反射[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与条件反射[婴儿见到奶瓶有唾液分泌])反射生理结构式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人和动物共有)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如“谈梅生津”,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狼孩”说明了什么?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存在时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心理学产生与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心理学流派(7个)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内省法)

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

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

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第一势力”)

 格式塔心理学(苛勒、韦特海默、考夫卡,完形心理学,强调心理“整体”)

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心理学“第二势

力”)

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重视人格研究,心理学“第三势力”)

 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塞尔,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2条)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认识过程: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3)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4)学会作观察记录

5)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

·简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4)

5)

6)对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简述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地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怎样进行概念型知识的教学?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情绪情感与意志:

·如何培养良好的情绪?

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简述意志行动的过程(常考选择)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克服困难

 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

2)确定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 执行决定阶段(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

2)

3)

4)

个性心理:

·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认识

1)马斯洛通过研究将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5个层次的需要相互联系,顺次出现,整体分布呈金字塔状。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式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小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中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其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什么?(抽象思维能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人格的特征(选择题)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2)稳定性(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整合性(当人格结构各方面协调一致时,人会呈现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会产生心理

冲突,出现石油困难)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人格测验总结(选择题):

1)自陈式人格测验

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2)投射式人格测验(一种结构不明确的测验)

 罗夏克墨迹测验

 主题统觉测验

 句子完成测验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 生物遗传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

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 学校教育因素

 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心理与行为:(这部分主要考察概念的掌握)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其中情感成分为核心成分。

·区分印象形成效应(5种)

 社会刻板印象(将团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个人)

 晕轮效应(以某一特质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如外表吸引力对其他特征的影响) 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如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中小学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群体心理方面的几组概念: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赛

车比独自骑车时速快很多)而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们一起从事工作时个人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叫做社会干扰(考试,老师站旁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处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

目的的行为。具有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的特点。

 侵犯行为又成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一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

为。具有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的特点。

·从众与服从(社会影响)

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

象。(自愿的)

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非自

愿的)

下载高等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心理学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李响新年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心......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

    简答题《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1、简述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教育关系是主要关系,并不为主观意志所左右。这种关系的好坏对教育教学影响极大。心理关系,表明师生之间相互认可......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完成

    一、名词解释 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教学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是由教育自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在彼此交往的过......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共117道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分别为婴儿、婴幼儿、幼儿,这几个阶段在身体生理上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区别;但是在幼儿的感知觉上,它们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其实,幼儿的感知觉在孩子很小的......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