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混凝土知识点总结
《高等混凝土》知识点总结
(page代指过镇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书)
1.1材料特点
1.不同方向(平行、垂直、倾斜)的浇筑方式对混凝土受压测试强度的区别:施工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混凝土非均匀性和不等向性。page2 2.微裂缝的形成原因和部位以及造成的结果:原因:水泥砂浆失水收缩变形量远大于粗骨料的收缩变形差(温湿度场所产生的微观应力场),这使砂浆受拉骨料受压;部位:粗骨料与砂浆的界面(界面粘结裂缝,都出现在较大骨料表面)和砂浆内部;结果:裂缝发生不可恢复的扩展,是混凝土徐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水泥胶凝体的粘性流动。page2——page4)
1.2 一般受力破坏机理
1.混凝土受压破坏的微观分析:沿粗骨料表面形成的粘结裂缝随着外力的增加不断发展,最终连通成为宏观裂缝,砂浆损伤不断积累,切断了与骨料的联系,使混凝土丧失整体性而逐渐丧失承载能力,破坏时骨料通常完好,所以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泥砂浆的质量和密实性。Page6
2.1抗压强度
1.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并未在试件中建立均匀的单轴受压应力状态,因此测到的不是混凝土的实际轴压强度(偏大,垫板对试件的横向约束),但依然作为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的指标重要指标。因此采用棱柱体试件,根据圣维南原理,除了端部局部范围之外的中部,接近于均匀单轴受压应力状态。Page8
2.混凝土受压变形破坏全曲线特殊点的含义(应力、应变、泊松比),宏观斜裂缝为什么会出现在后期,机理是什么?page9——page12
3.混凝土破坏全曲线的下降段表示残余强度,但是混凝土试件在加载过程中会突然破坏,其原因是试验机的刚度不足,在加载过程中发生变形时,储存了很大的弹性应变能,当试件承载力突然下降时,试验机因受力减小而恢复变形,释放能量,从而将试件急速压坏,也就得不到下降段的曲线了。措施:page12(2种常用的方法)。
2.3荷载重复假卸
1.恢复变形滞后现象与原因:当应力降至卸载时应力的20%-30%时变形恢复最快。纵向裂缝在高压下不可能恢复。也就是说,裂缝开展的越充分,恢复变形滞后现象越严重。2.横向应变变化规律(泊松比变化规律)page18 3.共同点轨迹线稳定点轨迹线page18
3.1抗拉强度和变形
1.测定抗拉强度的3种方法:轴心受拉、劈裂实验、抗折实验。(不同方法得到的抗拉强度不同。)
2.轴心抗拉实验中,存在尺寸效应,即尺寸小的试块抗压强度比大尺寸试块抗拉轻度高。原因:大试块内部裂缝和缺陷概率大,初始应力严重,大骨料界面的粘结状况差。3.弹性模量:拉压基本一样;泊松比:拉压变化规律正好相反。Page23 4.受拉破坏特征:最先出现在薄弱层,而且在全曲线下降段试件处于偏心受拉情况,这促使裂缝发展更快,混凝土受拉状态下的荷载下降段主要是由于有效受力面积的减小,但受力面上的真实应力其实并不降低。Page25 5.对比混凝土试件受拉与受压破坏裂缝的差别。Page26 表格3-1 4.3徐变与松弛page27(及其工程上的影响)
剪力滞后
概念:梁板整浇时共同工作,在承受正弯矩时部分板相当于截面翼缘参与工作,此时平截面假定不成立(产生剪切变形,剪力滞后效应)。
处理方式:考虑压应力沿翼缘的变化情况引入有效翼缘宽度。另外:当承受负弯矩的情况规范没有提及(4倍的板厚)。
双向弯曲问题采用试调法求出已知M1和M2所对应的中和轴位置和倾角(park书page75)双向受弯偏心受压短柱:
1.短柱与长驻的区别(是否考虑P-delta效应对极限荷载的影响)park79 2.箍筋提高混凝土轻度与延性(park 81):矩形箍筋效果不如螺旋箍筋,因为混凝土的横向推理使矩形箍筋各边产生水平方向的弯曲,仅能在矩形四角处产生约束;而环形螺旋箍筋由于它的形状可以沿周边产生均匀约束力。
单向弯曲偏心受压短柱:
不同于梁,虽然也会出现压坏或者拉坏的现象,但是并不能通过限制钢筋面积来防止出现受压破坏,因为柱子的破坏类型还与轴向荷载高低有关。(计算时,通常假设钢筋已经达到屈服,验算屈服应变,当发生”平衡破坏”时,应变为0.003)双向受弯偏心受压短柱:park103 破坏曲面图
极限变形和延性
1.弯矩曲率特性曲线(大部分变形是有由与弯曲相联系的应变所引起的):刚开始成线性关系,后来混凝土开裂,截面的抗弯刚度降低,且开裂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钢筋的配筋量,轻度配筋的截面刚度降低的快,直到最后钢筋屈服。——三折线。Park128 2.无约束梁的延性:通常用延性系数表示,即极限应变与屈服应变的比值。规律:park134—135 3.无约束柱截面的延性:与梁截面不同的是没有确定唯一的弯矩曲率曲线,因为轴向力对曲率是有影响的。Park140-142上的几个图及其反应的实质注意看一下。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横向拉筋&错开叠放的箍筋)
构件的弯曲变形 park153 由书中积分公式所求得的转角、挠度比实际的要小,原因是:没有考虑剪切变形、粘结滑移和弯曲裂缝间(裂缝间混凝土还承受一些拉力,裂缝间的抗弯刚度显然要大于裂缝处的抗弯刚度,因此造成构件之间的曲率是上下波动的,如park156图所示的那样,每个曲率峰值与一个裂缝对应)混凝土受压的影响。
由裂缝的分布形式可以看出产生裂缝的原因:比如,只有弯曲裂缝产生时,受拉钢筋的屈服是集中在与
一、两根裂缝相交处;当有斜拉裂缝存在时,钢筋的屈服就发生在一个更宽广的区域内。
曲率图可以表示为理想弹性部分和塑形转角部分来计算变形。Park157 受剪构件的强度即变形(卡尼谷要注意一下)
受扭部分
1.受扭产生的两种不同情况。Park220 2.(素混凝土)对于不规则截面,如L型截面和T型截面的受扭分析中,采用将截面划分成若办部分分别计算的方法(“薄膜比拟法”),这种方法偏于保守,因为忽略了”连接效应”。(这是针对于各个划分的部分都处于线弹性状态)。如果某一个面达到了屈服剪应力状态,可以使用“沙堆比拟法”来求剪力。但是截面的塑性分布并不完全,因此截面的极限抗扭强度处于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之间。
粘结与锚固(以课件为主)
抗震(主要考虑延性,延性系数的感念,曲率延性位移延性)混凝土耐久性
1.混凝土材料的劣化(碳化作用机理,碱骨料反应等等,力学性能的变化见课件)
第二篇:混凝土知识点总结
混凝土知识点总结
(个人总结,有点乱)
第一、二章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安全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适用性、耐久性
2、荷载:标准值*分项系数=设计值
材料:标准值/分项系数=设计值
标准值主要用于验算变形与裂缝宽度,设计值用于承载力计算
3、立方体抗压强度(150*150*150试块,以此划定等级),轴心抗压强度(150*150*300)二者的大小关系
4、预应力混凝土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C50到C80为高强混凝土
5、双向受压强度>单向受压强度(密排螺旋筋与普通箍筋)
一向受拉一向受压<单向受拉或受压
6、压应力较低时,试块抗剪强度随压应力升高而升高;压应力较大时,抗剪强度随压应力升高而降低。
7、剪应力的存在会降低抗拉强度。
8、混凝土变形分为受力变形与体积变形(收缩,徐变)
9、熟悉掌握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混凝土强度越高,应力下降相同幅度时变形越小,延性越差。
10、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切线模量分别表示什么
11、混凝土产生徐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养护时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徐变越小)
12、柔性钢筋(光圆、带肋、钢丝)和劲性钢筋(型钢、钢骨架)
13、热轧钢筋:有屈服点,有流幅,会产生颈缩现象,伸长率较大,其屈服强度按屈服下限确定
无明显流幅的钢筋,取残余应变0.2%对应的强度值作为屈服强度标准值
14、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光圆钢筋主要依靠胶结力和摩擦力,变形钢筋主要依靠机械咬合作用
15、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的影响因素(那个计算公式)
第三章
1、现浇混凝土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超过C40(原因:防止收缩过大,提高混凝土等级对抗弯承载力贡献不大)
2、楼板主要配置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作用?)
3、适筋梁正截面受弯的三个阶段(未裂、裂缝、破坏),Ia阶段用于抗裂度计算,II阶段作为正常使用阶段验算变形和裂缝宽度,IIIa作为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4、混凝土受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及横竖坐标对应的几个符号
5、相对受压区高度的计算公式,界限配筋率的计算公式
6、最小配筋率为什么用h而不是h0(素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界面尚未开裂,一裂就坏)
7、熟记本章计算题相关公式,并能作出截面计算图
8、混凝土强度越高,对应的极限压应变越小
9、双筋时,当x不满足要求时所采取的计算办法
10、为了使受压钢筋充分利用,保证破坏时受压钢筋屈服,所以要求x>2as’
第四章
1、斜截面承载力包括斜截面受弯承载力(通过纵筋、箍筋的构造来满足)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通过计算、构造满足)
2、腹筋(箍筋、弯起钢筋)与纵筋、架立钢筋构成钢筋骨架
3、箍筋抑制斜裂缝的开展效果更好
4、哪些钢筋可以弯起?哪些不可以?为什么?(弯起角度40度或60度)
5、斜裂缝的分类(弯剪斜裂缝、腹剪斜裂缝)及各自的特点
6、何为计算剪跨比和广义剪跨比(集中荷载下二者相等)
7、无腹筋梁,剪跨比对破坏形态(斜压、斜拉、剪压)的影响(三种破坏形态的特点必须熟悉掌握)
8、有腹筋梁,剪跨比和配箍率(配箍率的计算公式要掌握)对破坏形态的影响
9、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各个部分的含义
10、限制最小尺寸以防止斜压破坏,限制最小配箍率防止斜拉破坏
11、I形、T形、矩形梁中hw的计算方法
12、应该计算受剪承载力的截面(支座边缘、弯起钢筋、箍筋面积或间距改变处、截面形状改变处)
13、为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规定弯起点与充分利用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5ho
14、弯起钢筋的作用
15、配置腰筋是为了抑制梁的腹板高度内由荷载作用或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垂直裂缝的开展
第五章
1、I、T形梁的配筋图
2、纵向钢筋可改善受压破坏时构建的脆性,纵筋先屈服,继续加载,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
3、计算长度与构件两端约束方式的关系
4、柱横向采用螺旋箍筋或焊接环筋,能提高承载力与变形能力,称为间接配筋
5、偏心受压短柱破坏形态有受拉破坏(大偏心破坏)和受压破坏(小偏心),熟悉掌握两种破坏形态的特点
6、长柱破坏——失稳破坏和材料破坏,短柱一般为材料破坏
7、侧移产生的二阶效应在结构内力计算中考虑,挠曲产生的二阶效应在承载力计算中考虑
8、Nu-Mu曲线相关知识
9、轴向压力不太大时,其值越大,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越大,超过一定范围后,轴向压力越大,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越小
10、悬臂梁的配筋图
第六章
1,大偏心受拉破坏和小偏心受拉破坏的特点
2、轴拉破坏的三个阶段
第七章
1、受扭——平衡受扭(静力平衡条件确定)和协调受扭(还需由变形协调条件确定)
2、受扭破坏形态——适筋破坏,部分超筋破坏,超筋破坏,少筋破坏,及各自特点
3、开裂前,钢筋应力很小,故配筋率对开裂扭矩影响不大
4、扭弯比和扭剪比的概念
5、弯剪扭构件——弯型破坏、扭型破坏、扭剪破坏,及各自特点
6、T、I形剪扭构件,剪力只由腹板承担,扭矩由全截面承载(保持腹板完整)
7、弯扭构件计算,按纯弯与纯扭分别计算再叠加,纵筋按受弯+受扭计算,箍筋按受扭计算
8、弯剪扭构件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剪扭构件受扭承载力确定纵筋,剪扭构件受扭及受剪承载力确定箍筋
9、对于弯剪扭和剪扭构件,计算公式按混凝土部分相关,钢筋部分不相关近似计算
10、剪扭构件中,剪力越大,受扭承载力越小;扭矩越大,受剪承载力越小
第八章
1、截面承载力——抵抗内力,截面刚度——抵抗变形,截面弯曲刚度——抵抗截面转动
2、挠度验算采用荷载标准值
3、应变不均匀系数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4、截面刚度Bs的影响因素(ho越大Bs越大,弯矩越大其越小,有受拉受压翼缘时会变大、配筋率增大会略微增大)
5、何为准永久荷载?何为准永久组合?(那几个荷载组合公式都要记忆,去年考了一道选择)
6、最小刚度原则
7、挠度、裂缝验算与承载力计算的不同(极限状态不同、要求不同、受力阶段不同)
8、受拉区边缘混凝土,达到其极限抗拉强度时并不会开裂,继续增大荷载,达到极限应变时才开裂
9、随着离裂缝距离变远,混凝土拉应力增大,钢筋拉应力减小。传递长度(粘结应力作用长度)的影响因素
10、规范规定的裂缝宽度是指受拉钢筋重心水平处构件侧表面混凝土的裂缝宽度
11、裂缝细而密是理想情况
12、最大裂缝宽度的影响因素(钢筋中的应力、钢筋直径、有效配筋率等)
13、截面曲率延性系数的影响因素(随受拉筋配筋率增大而减小、随混凝土极限应变增大而增大、随钢筋屈服强度减小而增大、随受压钢筋配筋率增大而增大)
14、偏压构件的延性小于同种截面的受弯构件,轴压比越大,延性越小
15、碳化和脱钝的概念
第九章
1、预应力钢筋的优点(延缓开裂、提高刚度、节约钢筋、减轻自重),注意不能提高受弯承载力
2、全预应力和部分预应力的概念
3、先张法与后张法的特点
4、无粘结预应力构件
5、那几种预应力损失及各自的减小措施
6、施工时,先张法计算采用构件换算面积,后张法采用净面积,使用时均采用换算面积
7、条件相同,预应力轴心受拉构件与普通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一样
8、预应力混凝土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等级(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按荷载标准组合,受拉区混凝土不产生拉应力、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按标准组合,拉应力不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三级:允许出现裂缝,按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影响,最大裂缝宽度满足要求)
9、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一般采取后张法
10、预应力纵筋采用折线布置一般用后张法
11、配置一定普通钢筋,可防止施工阶段预应力构件产生裂缝
第十章
1、直接作用——荷载,间接作用——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基础沉降、地震
2、荷载分为可变、永久、偶然荷载
3、设计基准期50年,用于确定可变荷载标准值
4、荷载代表值——标准值(基本)、组合值、频遇值、准永久值,其中准永久值作用时间较长,与永久荷载组合用于长期变形和裂缝宽度验算,频遇值作用时间较短,与永久荷载组合用于结构振动变形验算
5、Fcu.k=平均值—1.645标准差(实验数据)95%的保证率
6、钢筋废品保证率为97.73%,取(平均值—2标准差)
第十一章
1、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区分
2、楼盖按施工条件分为现浇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其中现浇式刚度大、整体性好、抗震效果好、防水性好、施工耗时长
3、连续板和连续次梁折算荷载的计算方法
4、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活荷载的布置方法(还有求跨内最大负弯矩、支座绝对值最大弯矩、支座左右截面最大剪力时)
5、应力重分部和内力重分部的概念
6、塑性铰如何形成?及其与理想铰的区别
7、内力重分部发生于两个阶段,一是受拉混凝土开裂到第一个塑性铰形成,而是第一个塑性铰形成到构件破坏,其中第二阶段更显著
8、板内钢筋包括受力筋(弯起式和分离式)和构造钢筋(分布钢筋、防裂构造钢筋、附加负筋、板角附加短钢筋)
9、次梁——正弯矩区段按T形截面计算,支座附近负弯矩区段按矩形计算
10、四边支撑板的板底裂缝图和板顶裂缝图
11、楼梯的分类及构造要求,教材上相关配筋图
12、板式雨蓬配筋图
第十二章
1、钢架结构计算图中,柱与横梁刚结,与基础铰接
2、纵向定位轴线的距离为跨度,横向为柱距
3、三种变形缝——伸缩缝(基础以上断开)、沉降缝(从基础断开)、防震缝(基础以上断开)
4、纵向排架刚度比较大,可不验算,主要验算横向排架的抗侧移刚度
5、排架计算时屋面均布活荷载不与雪荷载同时组合,只取二者较大值
6、牛腿的分类及配筋图
7、排架柱、梁的不利内力组合
8、牛腿的破坏形态
第十三章
1、竖向荷载下的分层法,水平荷载下的反弯点法、D值法(相关概念要知道,计算应该不会考)
2、分层法的假定和修正方法
3、反弯点法的假定
4、D值法中反弯点位置的影响因素(上端梁刚度增大则下移、结构总层数变大则上移等等)
5、整体现浇式框架弯矩调幅系数大于装配式,弯矩调幅只对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进行,不对水平荷载下的内力进行调幅,故在内力组合之前调幅
做题过程中做的笔记
(可能与上面的知识点有重复)
1、实验Fcu.k——随套箍作用增大而增大,随加载速度增大而增大,随龄期增大而增大
2、棱柱体比立方体更能反应混凝土结构实际抗压能力
3、Fck/Fcu.k随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增大,Ftk/Fcu.k随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减小
4、剪应力的存在会降低抗拉强度
5、钢筋塑性指标——均匀伸长率、冷弯性能
6、充分利用截面到钢筋截断点的距离称为伸出长度(为了可靠锚固),从不需要截面到截断点的距离称为延伸长度(为了满足斜截面受弯承载力)
7、稳定系数的概念(随长细比增大而减小)
8、框架水平位移为剪切型,剪力墙结构为弯曲型
9、冷拉——提高抗拉强度、脆性增大,冷拔——提高抗拉抗压强度、脆性增大
10、裂缝间距影响因素(根据教材上的计算公式)
11、无明显流幅的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取极限抗拉强度的85%
12、第一类T型截面一般不会超筋,第二类一般不会少筋
13、塑性铰转动能力的影响因素(随相对受压区高度x减小而增大,混凝土强度提高而减小,因为此时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减小了)
14、吊车竖向荷载D,以及水平荷载T(作用于吊车梁顶面水平处)有T必有D,有D不一定有T
15、由于允许出现塑性铰,实际梁端负弯矩会减小,故进行调幅,装配式转动能力更强,故弯矩调幅系数比整体式小一些,即调幅后的弯矩小一些
16、受扭构件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
17、受扭承载力降低系数
18、边长100mm的非标准试块,乘以0.95的换算系数
19、柱下独立基础计算——按标准值计算底面尺寸,按设计值计算高度和配筋
20、板(梁)式楼梯每级踏步的最小配筋率
21、整体空间作用——有檀大于无檀、局部荷载下大于均布荷载下
22、框架结构——弯曲变形由柱轴向变形引起,剪切变形(主要)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
23、满足极限条件和平衡条件为下限解,满足平衡条件和机动条件为上限解
24、柱间支撑(上柱、下柱)的布置原则
25、柱间支撑提高纵向刚度与稳定性,将纵向地震作用传至基础
26、偏心距增大系数——考虑长柱挠度变大造成的影响,附加偏心距——考虑施工误差、计算偏差、材料不均匀的影响
27、热轧钢筋、冷拉钢筋有明显屈服点,冷拔钢筋、热处理钢筋、钢丝无明显屈服点
28、结构可靠性——在规定的时间(设计基准期)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荷载分项系数——根据结构可靠性并考虑工程经验
29、忽略中和轴以下混凝土抗拉能力的原因:混凝土抗拉强度很小,而且其合力点离中和轴较近,内力矩的力臂很小
30、先张法用于中小型构件,后张法用于大型、特殊构件
31、四点支撑的无梁楼盖长跨方向受力较大,沿长跨布置的钢筋放于短跨外侧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完成
一、名词解释
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教学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是由教育自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中世纪大学:欧洲封建社会(5世纪到17世纪)的大学,具有行会性、自制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雏形阶段的标志,它已初步建立了教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赠地学院:1862年国会通过“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历史上称之为“赠地学院”,后来大多数成为州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为美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院系调整: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教育改革始于1952年秋。即改造文理工医农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为文理综合大学,设置其它科类的单科和多科学院,且以单科学院为主。
高教60条:25,196
1年,我国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 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 1998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 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 门人才。
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民主化:两方面含义。一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另一层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
终身化:终身教育。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并传入我国。(PS:名词解释有考的必要吗?怀疑中。。)
国际化: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高等教育所应有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
开放大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英国,是英国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随着成人教育兴盛、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成的。教育适应性:教育适应性指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
个人本位: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的。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其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 状态。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 据授课时间方式不同,分全日
制大学以及函 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教育因
素。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
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
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 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
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
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
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
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个各学科门类的学位。
☆8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
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
例关系。重点院校(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
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一般
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院校(以培养
应用性、技艺性为主)。
地区结构:指各大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1 梯度结构模式 2 中心城市模式。高等学校定位:指高校确定自身的位置。
院校研究: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践领域。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统一实现的过程,或者说,是在学生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为教学条件下学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体系”,是空间(内容)与时间(进程)的统一。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狭义课程是指计划课程,也称为显性课程,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课程,目前在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课程即是这种课程。
隐性课程:计划课程外的非计划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包含学生在计划的教学内容之外,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
课程结构:指课程设置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方式,其涵义:一是课程设置的门类,二是各门课程间质的关系与量的关系,三是组合方式,即根据各门课程间质的关系与量的关系按一定的方式加以整合,形成课程的整体结构。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自学法:是学习者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自学能力:指独立地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它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多媒终身体教学系统:通常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上,为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控制系统,它包括多媒体控制与教学管理系统两部分。
学生评教: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体系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组织制度,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终身教育:教育从一次性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要。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谋职和胜任现有工作,更要着眼于他们一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其终身受用的素质培养及其构成,使之充分融入21世纪的全球知识社会。它是高等教育在时间上的拓展。
教学评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评估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则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问题研究:围绕着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终能全部或部分解决问题就是问题研究,它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二、简答题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
答:高等教育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要研究高等教育理论,是因为: ① 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学习与研究高等教
育理论的根本意义在于掌握教育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合乎规律的结果,不断将教育实践推向前进。② 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
要。大学教师除在学科专业领域必须有较高的造诣外,还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
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
答:高等教育的性质是指高等教育在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进行比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它既反映出教育的本质特点和一般德行,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分别为:①高等教育的高级性;②高等教育的专业性;③高等教育的学术性;④高等教育的公益性;⑤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有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推进科学技术发展;③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简述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即是对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在含义的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
简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答: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的发展和完善。在现有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一致又相矛盾,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日趋走向统一。①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二者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两者在互动中发展,使每个个人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②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矛盾性。等社会历史条件
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发展机会和发展取向上的矛盾。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产生于一定得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5)区域因素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如何体现?
答:普通高校的发展要合理规划层次结构,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办出特色。
(1)本科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
效益方面。
(2)研究生教育要继续贯彻按需培养的原则,根据社会需要,积极惊醒专业调整,既要加强基础学科,增设新学科,也要服从社会需要,多培养应用学科的研究生。
(3)专科教育要以培养各类实用人才为
主,基本稳定基础学科的规模,适当发展新兴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
(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
如何理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答: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是现代大学的三项职能、①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大学所特有,而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任何一所大学
都应该把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②科学研究时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科研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新知识,二是有利于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三是获得应用研究成果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强调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否认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③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职能的延伸。大学职能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出一项新的社会职能,并给与特别强调,对于推动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条件构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2)课程即教学活动的内容(3)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4)教学时间(5)教学环境(6)教学的物质条件 试分析大学教学的特点?答案不确定
答:1)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2)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大学教学过程有何特点? 答:(1)大学教学的专业性(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3)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即可以是简答,还可以做论述)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4.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5.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塑造与控制的对象,而是具有主体性、独立性和探索性的学习者,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我建构。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
答:1.传承关系2.导学关系 3.合作关系4.相长关系 简述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答:1.讲授内容的更新2.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3.教材的更新
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1)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4)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6)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7)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8)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你如何认识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①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教法和学法有机联系不可分割,不能孤立的考虑教法和学法。)②大学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大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虽各有特殊性,但却有本质的联系。大学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以学为住,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过程。)③大学教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是教学形态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因此,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大学教学方法的作用 答:。①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志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的意志,促进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②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缩短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重要工具,因而具有认知的功能。③由于科学的教学方法凝结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不仅是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工具,而且具有“开智”的功能。④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相适应,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具有评价,调节,控制的功能。讲授内容如何处理(包含讲授内容的概念)
答:所谓讲授内容的处理就是根据课堂讲授的特点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组织,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制订。讲授内容处理基本要求如下①讲授内容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②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硬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③讲授内容要有思想性。④讲授内容应是以教材系统为依据的重点讲授。备课(三个步骤、两个注意问题)
答:老师讲课之前的准备。大体分为三个步骤①在钻研教材,参考教材与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时规定,进行讲授内容的选择,加工和组织,并写出讲稿或讲授提纲。②根据确定的讲授内容进行教学法准备,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与教具的准备。③临上课前再重温一下教案或讲授提纲,使上课时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里有两个注意问题:①讲稿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在低年纪要“多即少离”,高年纪要“少即多离”。②讲稿同讲课时的临场发挥,一是在分析论证或举例时脱离讲稿所作的即席发挥,一是根据学生的及时反馈对预定的讲授内容和方法所作出的改变或调整。
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应用
答:在具体的教学时间中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恰当的选择合理的组合,并加以正确的应用,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是教学方法选择、组合与应用的根本要求。⑴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依据: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由知识,智能,意向心理品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讲授知识的传授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如果试图用讲授法来发展学生的智能是不行的。)②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因而在研究方面与教学方法上必然显示出各自的学科特点。比如:在文理之间,文理科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以及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之间,在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③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的独立学习水平最为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是一种需要因素,也是一种条件限制的因素;④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比如:各种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经费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现有的物质条件。⑵教学方法的组合:①教学方法组合的层次性。就高等学校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可分为科类,专业,课程三个基本层次。②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就是各种方法相互联系的形式。大体有几种:a包容性组合。一种方法命名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包容多种方法。比如:讲授法,实验法,自学法,实习法,科研训练法等,这些都是复合性组合;b互补性组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将多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加以平行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弥补局限性,综合优势,满足教学目标多方面的要求;c量化性组合。教学方法的组合不仅要反映质的关系,还要反映量的关系,即各种方法在整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⑶教学方法的应用:①教学法的基本修养。包括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等因素。②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③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④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⑷(可自由发挥补充举例)如何结合教学工作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说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6个方面)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原则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6个方面:⑴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心理咨询。(高校要组织力量,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呀牛,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⑵加强对新生适应环境的指导,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自理自治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帮助学生开阔生活空间,促进与同学间的沟通;帮助学生端正交往动机,学会必要的交往技巧。)⑶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指导。(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学习思想和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抱负水平;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④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⑷建立和维护健康性心理。①高度重视性道德,塑造健全人格;②传播科学的性知识;③指导学生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⑸发展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行为。①培养健康恋爱心理;②发展健康恋爱行为。⑹加强就业指导。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③要求学生精心准备自荐材料;④指导学生掌握应聘技巧;⑤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择业中的挫折。)
大学研究有哪些特点?(见教材P307)答:与其他科研机构相比较,大学科学研究具有自身的特点。
(1)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
(2)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
(3)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
(4)大学研究承担归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事宜原创研究。
(5)大学教师广泛开张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答:①大学生应当研究自己。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从西方移植而来,至今100多年。中国办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是模仿和借鉴。中国的国情十分的复杂,高等教育关涉千家万户,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照搬照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学是我们每一个“大学人”的大学,大学管理干部都要研究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可见,大学的科学研究除了学科专业研究外,还包括研究我们自己。②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之一。高等教育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学科建设,二是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是专职高教研究人员的事情,主要是应用逻辑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问题研究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径。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但又有很多问题困扰我们,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原因,提高对策,达到全部或部分的解决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问题研究”。
大学生科学研究应遵循的什么原则?
答:⑴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在科研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①科研选题首先要考虑教学的需要,问题来自于教学,使科研尽可能与教学保持一致;②将科研成果引进教学之中,充实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科学精神寓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③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特别是吸收研究生进入科研过程,通过科研实践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⑵课题中心原则。以课题为中心,保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⑶团队原则。大学科时代的科研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有竞争力,才可能出大成果。大学教师应主动地融入一个团队,以团队利益为重,齐心协力。
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利(包括为什么要加强?怎么加强?)
答:⑴存在的问题。①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党政联席会议,或者是党委常委会没有教授参与,学校权利过于集中在行政系统;②学术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成员多为二级行政权利的代表,如院长,系主任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来自基层的教授只有少数,甚至是点缀。学术组织并不真正代表学术权利;③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尚未发挥应有作用。⑵对问题的思考。要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需要时间和实践才能完
成,这里提出几个建议:①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②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聘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③民主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大学可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权利到位。待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以通过民选产生。
三、论述题
(答案只写要点,发挥要看个人)你如何认识教育科学的对象与性质? 答:(1)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2)教育科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同时与自然科学存在大量的交叉。
(3)教育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为什么学习与研究高教理论的意义? 答:(1)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
(2)学习与研究高教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大学教师从专业角度讲,他所从事的是科学教育工作,是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其专业化的要求,除在学科专业领域必须有较高的造诣外,还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
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可积累自己的直接经验。通过经验的积累也能摸索到一些教学的规律,因而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必须看到,仅仅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就会给实践带来极大的盲目性,就会走更多的弯路,花更大的代价,就很难使认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认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关键问题是要承认,教学内容所反映的科学规律与教学虽然有关,但却不能代替教学规律,学术水平也代替不了教学水平。
总起来讲,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对待学科理论的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经验主义,这样才能使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答:总结美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可以慨括为以下几点:
(1)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元化需求。
(2)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大学自治的关系。(3)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试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教育功能与价值,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什么是社会发展(1)两种社会发展理论
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另一种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即社会现代化理论。(2)三代生产力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也有确定的内涵与目标。从三代生产力的划分出发,所谓社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更新换代。一次现代化,即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实现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二次现代化实现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的转型。(3)现代发展观
在发展观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发展。
第一次转变,是由发展等于经济规模的增长,转变为经济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转变,是由发展等于经济的全面发展,转变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次转变,是由发展等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二)什么是人的发展(1)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而存在的。人之为人,正是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统一。
(2)人具有多重属性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具有多重属性。两分法,认为人具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另一种观点是三分法,心理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
(3)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的发展和完善
(三)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1)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
其一,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的条件。其三,两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认识两者一致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究其本质的关系而言,然而当社会历史条件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矛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产生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试析大学教学的特点 答:(1)教学: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条件构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作用(2)课程,即教学活动的内容(3)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4)教学时间(5)教学环境(6)教学的物质条件。大学教学过程有何规律性? 答:(1)教学过程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2)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3)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大学教学过程有何特点? 答:(1)大学教学的专业性(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3)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和可为。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4)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5)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目标: 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策略: 答:(1)整体改革与单项改革相结合(2)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实验
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
(一)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1)两类课程皆应重视而不可偏废(2)两类课程应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
(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四)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 1.应以理论学习为主 2.在坚持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同时,必须使学生不断积累与扩大实践经验;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七)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
(八)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问题研究:研究围绕着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终能全部或部分地加强问题。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1)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2)大学学术思想活
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学科探索和创新的需要(30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4)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5)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答: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是大学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
(1)“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大学学术之上有如企业利润之上;
(3)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第二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
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
答:(1)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
(2)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
(3)明珠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大学可先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制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权力到位。等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以通过民选产生。
第四篇:高等混凝土正式讲稿
1、外加剂新品种新型超塑化剂的研究在我国还很有限,且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改变混凝土体积变形(早期塑性变形)的外加剂如减缩剂还需开发新品种和推广应用。另外综合改性的外加剂研究应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即通过表面活性剂活性基团的接枝合成和结构设计使外加剂综合改性,另一途径是在目前外加剂产品越来越纯越专用化条件下,通过复合使之具有相容性和综合改性效果。
2、外加剂对水泥改性作用的基础研究需要加强和深入,在超高强混凝土研究中可以看到同样配合比和试验条件下,不同超塑化剂配制的混凝土强度和强度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差异应该可以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对水泥水化和水泥石结构影响作用找出原因。掺塑化剂的低水灰比高流态混凝土在拌合后十几分钟就出现“结板”现象,即混凝土坍落后,不被搅拌则很快就呈假凝现象,且下部混凝土相对较硬。而不掺塑化剂的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这种现象却不明显,如何避免和解释这一问题,也是值得探索的。
3、外加剂对水泥适应性研究试验室和工程实际中常出现同样的配合比、同样外加剂及掺量和试验、施工条件下,由于水泥和掺合料的变更(包括品种、批次的不同)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坍落度损失会存在差异。水泥矿物成份、调凝石膏、以至水泥细度都是影响因素,如掺木钙(缓凝型减水剂)的混凝土拌和时就可能出现速凝现象。与水泥适应性问题研究有利于指导外加剂的使用。
4、外加剂成份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研究。硫酸钠作为早强剂和萘系等减水剂中的成份掺入混凝土中,对其流动性、强度发展不无益处,随着碱一骨料问题出现,掺入的Na+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有待研究结果来证明,并提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合理含量。外加剂对在单掺、多掺情况下对混凝土体积变形影响研究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开发研究非氯非碱的各种类型外加剂。由于以前对混凝土的耐久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我国已建的许多重点工程混凝土已出现破坏,为了防止碱——集料反应,对于有一定碱活性集料的混凝土,就必须限制混凝土中总的碱含量,而我国过去开发研究的一些外加剂,特别是早强剂和防冻剂,都是以硫酸钠为主要成分,而且有的防冻剂掺量还特别大,这就给混凝土性能带来了巨大损害,因此开发研究非氯非碱的外加剂对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混凝土工程的高耐久性有重要的意义。
2、多功能化。不同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对外加剂的要求也不同,有时甚至要求外加剂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可以把混凝土外加剂多功能化理解为按使用要求设计外加剂。设计外加剂时,主要考虑化学基团的作用性能影响较大,实现上述基团问的互补是按使用要求设计外加剂的关键。化学合成与物理复配是按使用要求设计混凝土外加剂的两条技术途径。复合外加剂的品种众多,但我国目前复合技术方面研究不够,一些复合外加剂的掺量大,有些也未能实现某些外加剂的叠加效果。国外的复合外加剂产品很多,但掺量普遍比我们低,这方面还要加强研究。
3、“绿色”化。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可大量节约熟料,降低料耗能耗和CO排放,充分发挥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优势可减少混凝土结构断面,减少水泥和集料的消耗,从根本上降低能耗、料耗、降低环境污染代价。为了满足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优良的耐久性、工作性和各种力学性能、经济性,除从原料配比方面改变熟料比例以外,还要掺人外加剂,如高效减水剂、促凝剂、阻锈剂或它们的复合使用,以提高复合基混凝土材料的各种性能,而这些外加剂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砂浆的微观相容性、宏观匹配性以及与混凝土应用过程中耐久性都需要研究。为适应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需要,混凝土外加剂也应向绿色化方向努力。
在生产混凝土外加剂所用的有机化工原料中,很多成分具有毒性,如工业萘、葸、马来酸酐、苯酚、水杨酸、甲醛等。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外加剂产品中必然含有某些上述游离材料,挥发到空气中将对人体产生危害。无机矿物原料也可能因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在用于饮水工程时危及人体。今后应研究降低外加剂产品中游离有机物质的合成技术,尤其要控制游离甲醛、游离苯酚含量和氨释放量在安全界限内:研究如何利用工、农业副产品生产混凝土外加剂;研究矿物外加剂的应用技术。
4、降低外加剂的生产成本。为了得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人们总是希望外加剂的价格低廉。为此,应降低外加剂的原材料费用,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外加剂、改善外加剂的生产工艺都是降低费用的措施。降低外加剂的生产成本对广泛应用外加剂极为有利。
5、加强对外加剂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外加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有十几年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远不够。在加强各种单一功能型外加剂的基础性研究及开发之外,应注重混凝土外加剂复合技术和复合理论的研究。研究各功能性外加剂的协同作用机理、结构与性能关系和相互优化配置等:研究如何将外加剂复合并用之于混凝土材料,提高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工作性能和耐久性,其意义重大。
1、根据工程特点选用合适的外加剂几乎各种混凝土都可以掺加外加剂,但必须根据工程混凝土不同的标准要求、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等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种类。如一般混凝土主要掺加普通减水剂;高强混凝土掺加高效减水剂;气温高时,掺加缓凝型减水剂;气温低时,掺加复合早强减水剂;冬季施工气温达到较低负温时,还可以掺加抗冻剂;抗渗性能要求高的,掺加防水剂;泵送施工的混凝土,属高强度混凝土即掺加高效减水剂,低等级混凝土可掺加泵送剂或普通减水剂。为了发挥各种外加剂的特点,不宜互为代用。外加剂对不同的水泥有一个适应性问题,应注意作匹配试验,如某些减水剂对掺硬石膏作为调凝荆的水泥不发挥作用。
2、注意水泥品种的选择在外加剂材料中,水泥对减水剂的影响最大。水泥品种不同,将影响减水剂的减水、增强效果,其中对减水效果影响更明显。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更有选择性,不同水泥其减水率的相差较大,水泥矿物组成、掺和料、调凝剂、碱含量、细度等都将影响减水剂的使用效果,如用硬石膏作调凝剂的水泥,C3A含量大的水泥,早强水泥等对某些减水剂使用效果就不好。因此,同一种减水剂在相同的掺量下,往往因水泥不同而使用效果明显不同,或同一种减水剂,在不同水泥中为了达到相同的减水增强效果,减水剂的掺量也明显不同。
在某些水泥中,有的减水剂会引起异常凝结现象。为此,当水泥可供选择时,应选用对减水剂较为适应的水泥,提高减水剂的使用效果。当减水剂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与施工用水泥较为适应的减水剂,使减水剂发挥更好效果,在使用前,应进行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试验。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试验包括检验掺减水剂混凝土的性能,如坍落度损失(经时坍落度保持值)、减水率、含气量、和易性(有无泌水)和强度等;对于早强型减水剂和防冻型减水剂还应了解其是否含有氯盐,并进行对钢筋锈蚀试验。
3、注意掌握掺量每种外加剂都有适宜的掺量,即使同一种外加剂,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适宜的掺量。掺量过大,不仅在经济上不合理,而且可能造成质量事故。如对有引气、缓凝作用的减水剂,超掺量会引入过量空气降低混凝土强度和凝结时间过余延长。高效减水剂掺量过小,失去高效能作用,而掺量过大,则会由于泌水而影响质量。
氯盐的限制是众所周知的,过量会引起钢筋锈蚀。防冻剂的掺量与温度有关,并且根据强度效果作了掺量规定,总之,影响外加剂掺量的因素很多,如对减水剂就有掺加方法、混凝土搅拌时间、使用水泥品种、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流动性及养护制度等。
4、采用适宜的掺加方法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外加剂的掺加方法对外加剂的使用效果影响较大。如减水剂掺加方法大体分为先掺法(在拌合水之前掺入)、同掺法(与拌合水同时掺入)、滞水法(在搅拌过程中减水剂滞后于水2min~3rain加入)、后掺法(在拌合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才按1次或几次加入到具有一定含量的混凝土拌合物中,再经2次或多次搅拌)。
不同的掺加方法将会带来不同的使用效果,不同品种的减水剂,由于作用机理不同,其掺加方法也不一样。如对于萘系高效减水剂,为了避开水泥中的矿物成分的影响,以后掺法为好。又如木质素类减水剂,由于其作用机理是大分子保护作用,故不同的掺加方法影响不显著。影响减水剂掺加方法的因素主要有水泥品种、减水剂品种、减水剂掺量、掺加时间及复合的其它外加剂种类等,均应通过试验确定。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第二部分:简答(共34题)
第一章(9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7(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P9(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11(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5、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P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6、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5 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7、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P26(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8、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P27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
9、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P25(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三章(6题)
1、评述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先述:解释概念;后评:产生—现状—发展轨迹)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有社会本为观点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机构,社会作为有机体,出游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2、评述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 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雅典的自由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个人本为观点的人将立足点移至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结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存在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3、评述高校的专才教育。P64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4、评述高校的通才教育。P64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5、评述专才教育、通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P64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
6、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P65(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第七章(6题)
1、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P171(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72(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如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P174(1)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3)建立激励机制。
4、简述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P192(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有的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分化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生比重达,学费生活费难解决。(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两极分化。(4)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P199(1)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
6、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200(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
第九章(3题)
1、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220(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含智力与创造力;自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3)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P222 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是由教学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综合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决定的。
教学司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只有教育活动与其他途径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P223(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第十章(3题)
1、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教材P239 见老师课件的归纳)
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以教师需要来设置课程或课时安排。
(2)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削枝强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即要突出主干课程。(3)根据人才市场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但不能过于频繁和随意。
2、简述高校教学计划的概念及组成部分。P240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它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等。
3、简述课程建设的内容。P249 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第十一章(4题)
1、高校教师备课有哪些要求。P255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补充或删减有关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并反映到教案中。
2、大学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P257 遵循教学原则;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使用准确、生动、清晰的教学语言;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3、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P264(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 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4、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P275 选择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教学条件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第十四章(3题)
1、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P381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即 “两课”(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思品课)教学;教职员工“三育人”活动;党、团、学生会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2、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内涵。P371 内涵: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简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内涵。P372 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第四部分:论述(共16题)
第一章(3题)
1、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①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其中心的政治任务是夺取政权
在无产阶级夺取和稳定政权以后,“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无产阶级就必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 在当前,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要正确认识政治对高教的影响。
政治对高教影响有过负面作用。但改革开放后,其影响作用是正面的,促进了高教的高速发展。同时高教不可能超政治、超党派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2、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9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另一个方面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3、论述如何处理现代大学各社会职能之间的关系。P25(PPT中有相关内容的概括)
从大学职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期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二、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三、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四、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第三章(3题)
1、试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P73
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不能为某些表面现象和短期行为所迷惑,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者是因为办学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效益。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我们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学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史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团、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
在公立大学中创建民办机制的学员,实行成本收费,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发展终身教育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应包括任何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
2、如何看待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和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所特别关心的。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个人本位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及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及教育。看待社会本位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目的观应遵循一下三点: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在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二应针对 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点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3、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现实选择。P64 PPT中有相关内容的总结
(a.内涵b.二者的关系,是否要融合及融合的意义c.为何要融合—选择的重要依据)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专才教育,则相反。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联系很紧密。融合的意义:(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
评价:不能简单判断孰优孰劣。二战后典型的2种模式:苏联与美国。选择重要依据: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就业制度(自主择业——统一分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众教育——英才教育)等。第七章(1题)
1、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中的创造性特点,以此特点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PPT中有相关内容,笔记中也有)教材P173
一、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只有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他体现在备课、上课、做学生思想工作等方方面面(要展开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在哪里?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教师从事的是特殊的脑力劳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在教学、科研中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人才的造就和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专业教师的协调配合,通过教师的个别劳动与教师的群体劳动密切结合才能完成。
1、试述高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P219
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体现教学相长性规律(揭示教与学的关系)。(1)教师教起主导或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能力决定了能起主导作用。(2)学生要有主动性。学习主体;内因与外因关系。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体现教学间接性规律(揭示学习书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认识,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就人类总体来说是已知的已被时间证明了的。
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知识本身含有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当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时,也同时接受了种种思想观念,而教师的信念、态度、作风、行为等等无时不在起熏陶作用。另外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
体现教学发展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能力会影响知识的掌握。主要影响数量、速度和质量。
(3)二者同步发展的条件:掌握有结构的知识;教学过程具有智慧成分;活用知识。体现教学教育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德的关系)。知识本身和教师教学过程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水平会影响知识掌握,如学习态度和动机。
2、试述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P230 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密切联系。知识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又是知识积累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运用要求:
(1)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地状态,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
(2)在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知识,这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科学地评价他人的工作能力。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考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P23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学生主动性除了以积极、能动地学习这一形式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到实现。教师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
(1)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地加以引导,进行有效地组织。
(2)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的才智能得到中分发挥。
(3)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第十章(1题)
1、论述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可以对应来记)
内容: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
准则与目标: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完整的教学资料;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科学的考核手段等。第十一章(3题)
1、试述高校老师教学上课的基本要求。P257(PPT中有论述)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师的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一课的教学中。1)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启发性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2)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3)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4)使用准确、生动、清晰地教学语言。5)合理、严密地组织教学过程.6)善于调动和控制教学气氛。
一堂好课的标准我认为要“4看”。(1)看学生课堂的表现。(2)看学生实际的收获。(3)看课堂的智慧成分。
(4)看是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于课堂教学艺术它体现教学的真善美。特征是:价值性;欣赏性;独特性;情景性。
一般的教学艺术是可以传授和推广的,但个性化特强的教学艺术是别人难以效法的。
2、论述世界各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P272 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及相应饿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趋势:(1)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二者根本区别:积极主动——消极被动;思考理解——死记硬背;全面发展——片面发展。首先要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与水平;其次,注重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运用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与 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2)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在教育目标上,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指提高学生医学系能力与创造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
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因此研究证明,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肯那个是提高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请解读其中的“贵在得法”。(是否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即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选择依据: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为教学条件所允许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本质上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结果,按照教学原则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规律。
(2)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目的是哦诶杨高级专门人才,把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和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级差异和专业特点。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或手段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进去。
(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教师自身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力求最优的教学效果 第十四章(2题)
1、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和原则的精神实质。P370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原则体系与各原则的精神实质:
(1)方向性原则(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2)疏导性原则(内涵: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要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既要提高思想认识,又要把认识与行动统一起来);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
2、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和各方法的精神实质。P373 方法体系与各方法的精神实质:
(1)调查研究法(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后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2)说理启迪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
(3)情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4)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
(5)参观访问法(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