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笔记_00163_管理心理学_自考管理心理学_笔记_自考串讲讲义资料
0163-管理心理学 笔记依据教材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完
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 价值观及其作用第二节 态度及其作用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第六章 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三篇 群体心理与管理第七章 群体概述第一节 群体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群体的分类第三节 群体的形成第四节 群体的功能第八章 群体动力
第一节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第三节 群体的冲突第九章 群体的沟通第一节 沟通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沟通的种类
第三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第十章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大卫。李嘉图:
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 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
(1(2)艾末生,(1)美国的泰罗。代表作:(1911年)。(2)法国的法约尔。代表作: 一般管理》(1916年)协调、控制,还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3)德国韦伯。代表作:组织理论》理论。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则和纪律。
(4)美国的古利克职能论。分别是:计划、组织、人事、协调、报告、预算。(5)英国的厄威克的八项原则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机、人际关系等: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137 8381 6366索取
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 科学理论获得较大的发展,方面: Ba 层次理论。②美国的赫茨伯格,E保健因素理论。③弗鲁姆,“期望理论”。b 头的所谓“人性”问题。①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c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①勒温,立了“团体力学理论”②美国布雷德福 d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 ②以利克为首的“支持关系理论”、“社会人、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索取 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A
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
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
QQ喜悦和。
就不
”
满
培养和而
它:理创
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
A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
6、管理科学学派:表示计划、组织、近年、程序、答,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现象心其规律的科学。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主观现象。
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1、认识过程:客观世界的反映。两个阶段。
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的开端
析,形成知觉
2、情感过程
①情感: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②情感和情绪的分类: A激情、心境和热情。
B德感、理智感和美感。③情感的两极性:的对立的两极性,如满意和不满意、悲伤、爱和憎等。下可以互相转化。
3、意志过程 ①意志: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②意志的特征:
C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坚持的作用。
③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A意志和认识的关系:离开认识过程,会有意志行为。意志离不开认识,以巨大的影响。
B意志和情感的关系: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意志的动力。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A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BD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E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
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数量处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的。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缺点:的过分简化,差距。满 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和问卷法。而
缺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②欲使谈话有效,须注意三点:1.QQ索问题易懂2.讲究方式,控制进程3.系统、整、详尽的记录谈话的内容。③问卷法:状态的方法。常用的有是非法、级排列法三种。优点:理B缺点:所得材料较难进行质量分析,所得结论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E 测量的方法。优点: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较。缺点:有很大的局限性,智谋低。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1.理念欲获取完整版请——QQ:、“社会人、TEL137 8381 6366索取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索取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观点
1、早期管理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 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
主要代表有:亚当·大卫。李嘉图:
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
(1(2)艾末生,(1)美国的泰罗。代表作:
第二篇:11年自考【管理心理学】笔记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黎维特,1958
年《管理心理学》
1980,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工业心
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3、管理心理在美国的发展迅速:①研究机构不断扩大,专业研究人生迅速
增加;
②研究的课题日益广发、深入;
③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发展;
④研究方向逐渐趋于综合化;
⑤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
重要贡献;
⑥管理心理学家对美国的社会福利也作
出了重要贡献。
4、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①建立了学术组织与教学的研究机构
②翻译和编写了一批管理心理学著作
③各管理院校多数开设了其课程,并为企业
管理人员举办了各种讲习班
④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员
⑤开战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管理心理学的原则:A客观性原则;B联系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2、管理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特点:①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②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按情境分:①自然观察②控制观察。是否参
与分:①参与观察②非参与观察
B实验法:分:①实验室实验;②现场实验(霍桑
实验)
优点:研究者主动地位,可以控制无关变量,反复观察
C调查法:分:①访谈法;②问卷法(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
D测验法 E个案法
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理念
B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C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D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B传统管理理论:巴贝奇:发展了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
艾末生: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C科学管理理论:特点: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依据
泰罗:工作定额与标准化原理,《科学管理原理》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经营活动六
职能、管理活动五职能、十四原则
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厄威克:得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
古利克:管理七职能论
2、行为科学理论:A人际关系理论:梅奥
B行为科学理论:1人类需要理论: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②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③弗鲁姆,期望理论
2人性管理理论:①麦格雷戈,“X理论—Y
理论”《企业中的人性方面》
③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
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团体力学理论”
4领导行为理论:坦南鲍姆、施米特为代表的“领导连续统一体理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论”利克特为代表的“支持关系理论”
布莱克、穆顿为代表的“管理方格法”。
3、现代管理理论:A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的系统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B决策理论学派 C系统管理学派
D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戴尔 E权变理论学派 F管理科学学派:伯法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是一门研究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心理过程:A认识过程:①感性认识:如感觉,知觉
②理性认识
B情感过程:定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分类:基本表现形态分为:激情、心境、热情。(情感产生的原因:客观现实)
社会性内容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C意志过程:定义: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自觉地确立目的,2自觉的能动性,3对行
为的调节作用,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4对心理的调节作用,5具有坚持的作用。
2、个性心理: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理想等 B个性心理性:能力,气质,性格
三、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 X理论 泰罗是典型代表 社会人假设:梅奥
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 Y理论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
三章:个性与管理
一、个性一般概述:
1、个性概念及特征:(1)定义: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
向与心理特征的总和(2)特征:A独特性B整体性C_稳定性D_倾向性
2、个性形成及影响:(1)个性形成过程:A婴幼儿期B学生时期C社会时期
(2)影响因素:A先天遗传因素B家庭因素C文化传统因素D阶级和阶层因素
3、个性物质论:(1)特质论:阿尔波特:个性是由特性组合而成,特性是可以测量的。
艾森克:个性两个独立向度即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内向—外向。
卡特尔:个性的基本单元是特质。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2)社会学习理论:米勒,达乐等,强调环境、情况对个人行为的性格起决定作用。
(3)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的个性是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荣格: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人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所引导。
阿德勒:优胜意识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
(4)个性类型论:荣格:内向及外向。后来进一步发展敏感、感情、考虑、想像型。
麦迪:四种个性结构
二、气质
1、气质定义与类型(1)气质定义: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气质类型:①多血质;②胆汁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
2、气质在管理中应用:(1)气质地位:A: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B: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C: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
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气质应用:A: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B: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C: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三、性格
1、性格定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特征结构:(1)态度特征;(2)意志特征;(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
3、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1)心理机能分:①理智型,②情绪型,③意志型。2)心理活动倾向分:内向与外向。3)独立性程度分:顺从与独立。
4)妮蒂雅的四种气质分: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
4、性格在管理中应用:(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四、能力
1、能力定义: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素质,教育,勤奋,兴趣和社会实践。
3、能力结构:(1)基本能力与综合能力;(2)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4、能力差异:(1)类型差异;(2)水平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5、能力应用:(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结果
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一、知觉
1、知觉定义与过程:(1)定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关系: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两个都是感性认识。
知觉与思维关系:知觉是具体,直接的;思维是间接,抽象的。
(3)知觉过程:①观察;②选择;③组织;④解释;⑤反应。
2、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2)主观因素: A需要和动机;B兴趣和爱好;C个性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特征;D过去经验;E知识结构。
二、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定义:对人的知觉也可称为社会知觉。(美、布鲁纳提出)
2、社会知觉分类:(1)对个人知觉;(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
3、社会知觉效应:(1)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信心。
四、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
1、自我知觉定义:是批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自我意识(1)定义: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核心)。
3、自我管理(1)定义: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2)构成:自我思想管理(首要内容),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
(3)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意义:为自我管理提供依据,决定了自我管理方向,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
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1、价值观定义: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价值观分类:(1)阿尔波特:6类:①理论的,②经济的,③惟美的,④社会的,⑤政治的,⑥宗教的。
(2)格雷夫斯:7层类:反应型,宗法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3、价值观作用:①动力作用,②标准作用(核心与实质),③调节作用,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④定向作用。
二、态度
1定义:是主体对某种特定对象进行认识、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构成:①认知要素(基础),②评价要素和情感要素(核心),③意向要素(最终表现形式)。
3特性:①对象性,②社会性,③个体性,④内稳性,⑤稳定性,⑥系统性。
4作用:(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2)态度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3)工作效率不是绝对正相关关系;(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程度的影响。
三、态度改变理论:
1、影响因素:(1)社会环境:(2)团体因素:(3)态度系统特征:(4)个体人格因素:
2、态度改变理论:(1)参与改变理论——勒温,分为:主动型、被动型
(2)认知失调理论——弗斯丁格,1957。(以下AB两项均为此理论的详细说明。)
A、失调取决于两因素:①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②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公式略
B、消除认知失调方法: a、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
b、增加新的认识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系统
c、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3)三阶段理论——凯尔曼:服从,同化,内化。(4)学习理论——A弗鲁姆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B英斯科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
(5)沟通改变态度理论——沟通者,对象,过程等。
六章:需要、动机、激励
一、需要、动机与激励
1、需要:(1)定义: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2)分类:A起源分:天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B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C内容分:合理需要、不合理需要;
2动机:(1)定义: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2)分类:A程度差异分:兴趣,意图,愿望等; B信度差异分:真实动机、伪动机
3激励:(1)定义: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
(2)分类:A内容型激励理论: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②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③麦克利兰,成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①弗洛姆,期望理论,②洛克,目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标理论,③斯金纳,强化理论
C状态型激励理论:①亚当斯,公平理论;挫折理论;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年提出,最为著名的一种激励理论
(1)内容: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需要是有主导的;
(2)评价:贡献A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
B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 C对人类基本需要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1)内容:A满意因素(激励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
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工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
B激励因素缺乏:导致员工没有满意,保健因素缺乏:导致员工不满意;
激励因素增强:使员工达到满意,保健因素增强:使员工没有不满意;
(2)评价:贡献:A工作丰富化;B工作扩大化;C弹性工时。
3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
(1)内容:人的需要有三种:成就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权力需要,三种需要因人而异,通过 培训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等手段可以使人的成就需要得到增强;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弗洛姆 1964年提出
(1)公式: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2)模式:努力与成绩关系;成绩与奖励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关系;
(3)贡献:A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B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2目标理论 洛克 20世纪60年代提出
(1)合适目标内容: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性和目标的可接受性;
(2)合适目标设置:A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B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C目标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3强化理论 斯金纳 美国
(1)强化类型:①积极强化,②消极强化,③惩罚,④消退;(2)强化程序:A连续强化
B间断强化;a按强化比例变化分:①固定比例强化;②可变比率强化
b按时间间隔是否固定分:①固定间隔强化;②可变间隔强化
(3)强化原则:A奖励与惩罚结合原则;B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C 及时强化;D奖人所需。
四、状态型激励理论;
1公平理论 亚当斯 1967年提出
(1)消除不公平感方法:A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B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C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D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E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2)实践意义:A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B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改变的关系
C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与比较标准的关系。2挫折理论
(1)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产生挫折原因:A外部原因:①自然条件、②社会条件
B内部原因:①个体生理、②个体心理原因
(3)挫折反映个体差异:A 个体的抱负水平;B个体的忍受力;C个体对挫折的经验
(4)挫折行为表现:A攻击行为:多拉德的直接攻击与间接攻击
B退化性行为:盲目的轻信,固执和逆反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C妥协性行为: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成因推诿
D积极性行为:升华,补偿和改变
(5)应对挫折方法:A 正确对待挫折;B改变情境;C适当的精神发泄。
七章:群体概述
一、群体一般概述:
1、群体定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群体特征:(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3、群体构成要素:霍曼斯的三要素论:①活动,②相互作用;③感情,④规范(后来才添加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4规范性分:①正式群体;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分类:A塞利士,其与组织关系分:①冷淡型,②乖僻型,③策略型,④保守型
B道尔顿,其成员间关系分:a垂直型:共栖型与寄生型
b平行型:防卫型与进取型
c随意型:
C里维斯,成员纽带分:①友谊型,②嗜好型,③工作型,④自卫型,⑤互利型。
D性质分:①积极型,②中间型,③消极型,④破坏型。
三、群体的形成
1正式群体形成: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
2非正式群体形成:(1)心理因素(首要因素)A价值观念一致;B兴趣爱好一致;C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2)环境因素:A工作与生活方式;B共同的利害关系;
C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四、群体功能
1正式群体功能:①完成组织任务;②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③协调人际关系;④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与行为
2高效率群体特征:(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2)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在群体内部易于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3)共同参与制定政策
(4)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出色完成任务
(5)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6)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3非正式群体功能(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A促进功能;B阻碍功能
(2)对成员的主要功能:①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②对其成员起着改造作用
③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④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4管理中对非正式群体管理:(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如感情,信息沟通等
(3)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如核心人物转化等
八章:群体动力
一、群体规范与压力
1、规范定义:包括群体中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
2、群体规范分类:(1)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2)社会认可的规范与反社会规范。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3、群体规范作用:(1)维持和巩固群体作用;(2)树立评价标准作用;(3)群体动力作用;(4)行为导向的作用。
4、群体规范形成原因:①谢里夫的试验表明“模仿”;
②皮尔尼克“规范分析法”:a明确规范内容;b制定规范
剖面图,将规范进行分类;c进行改革。
5、从众与顺从(两者差异主要在于内心是否自愿):
(1)从众定义: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顺从定义: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6、从众行为产生原因:①出于知觉的歪曲,②出于判断的歪曲,③出于行为的歪曲。
7、从众行为表现:①心服口服(从众),②口服心不服(顺从),③心服口不服,④口心都不服。
8、影响从众行为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的性质,成员,气氛,凝聚力和一致性。
(2)个体特征:智力水平,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映像,个性特征,态度,生活阅历等
(3)问题性质:问题难易程度等。
9、群体压力:(1)定义: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2)莱维特实验表明群体压力产生过程:①合理辩论阶段—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②劝解说服阶段
——③攻击阶段——④心理上隔离阶段
10、不从众表现:①反从众;②独立;③集体主义自决。
11、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1)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力
(2)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
义自决”的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给予支持
(3)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
见,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12、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现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二、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
1群体凝聚力定义: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群体对成员有吸引力的原因:(1)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2)群体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力;
(3)群体对满足成员个人需求的吸引力。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①群体的目标结构;②群体规范的作用(对凝
聚力起决定性作用)
③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式的凝聚力强);④成员的个性特征
⑤群体与外部的关系;⑥群体地位;⑦群体规模大小;⑧信息沟通状况
⑨奖励方式;⑩成员的身心健康。
4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关系:沙赫特,制作棋盘实验和罗宾斯实验表明:
群体凝聚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5多伊奇的群体凝聚力测定:群体凝聚力=成员间相互选择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三、群体冲突:
1冲突:两种目标责任制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
2冲突性质:取决于冲突类型(1)建设性冲突:其特点A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
B彼此乐意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C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D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增加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对抗性冲突:其特点:A双方对赢得自己观点的胜利都十分关心
B不愿听取对方的观点、意见
C由问题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
D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减少,以致完全停止
3冲突过程(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其原因是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
(2)认知和个性化
(3)行为意向,根据合作程度和肯定程度分:①竞争,②协作,③回避,④迁就,⑤折衷。
(4)行为
(5)结果:包括功能正常的结果和功能失调的结果
4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共同点是奖励持有异议者而惩罚冲突的回避者。5处理冲突策略:(1)组织内冲突类型:A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B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C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2)解决冲突方法: A交涉与谈判;B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
B具体方法:①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②订立超级目标;
③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④尽量避免形成胜负的局面
⑤强调整体效率⑥加强思想教育 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群体沟通概述
1信息沟通定义: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自己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
2沟通过程: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3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1)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4信息沟通的重要性:①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②信息沟通是实施科学
管理的基础;
③良好的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沟通的种类:
1种类(1)目的分:①工具式沟通;②满足需要的沟通;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2)组织层次分:①个人与个人沟通;②个人与团体沟通;③团体与团体沟通;
(3)组织系统分:①正式沟通;②非正式沟通
(4)信息流动方向分:①下行沟通;②上行沟通;③平等沟通;(5)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①单向沟通;②双向沟通;(6)是否经中间环节分:①直接沟通;②间接沟通;(7)语言沟通形式分:①口头沟通;②书面沟通;(8)是否使用语言分:①语言沟通;②非语言沟通;
2沟通通道选择:从通道丰富性角度上看:面对面交谈(强);广告,公告等(弱)沟通渠道丰富表现在:①同一时间处理多种线索;②促进快速反馈;③直接亲身的接触。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1沟通障碍:(1)语义上的障碍;(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6)信息过量的影响
2改善沟通的办法:(1)重视双向沟通;(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3沟通十诫:①沟通前先澄清概念;②检查沟通的真正目的;③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情况;
④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取得他人的意见;⑤沟通时应注意内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容,同时也应注意事项;
⑥尽可能传送有利的信息;⑦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 ⑧沟通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应着眼于未来;⑨应该言行一致;⑩应该成为一个“好听众”。
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概述
1人际关系: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而成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性质:①社会性(首要和根本特性);②情感性;③复杂性; 3人际关系类型:(1)性质分:①自然性人际关系(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②社会性人际关系(政治、经济的)
(2)形式分:①合作型人际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的人际关系)
②竞争型人际关系
(3)效果分: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②不好的人际关系(矛盾,猜忌)
(4)公私分:①公务关系
②私人关系
(5)组织形式分:①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②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4群体人际关系分析:莫雷诺:吸引、排斥和不关心三种;
贝尔斯(1950)互相影响分析图。成员分:工作任务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行为2种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5人际关系作用:(1)对团结影响;(2)对工作效率影响;
(3)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特点平等,团结,根本利益一致)
(4)对人体心理健康影响;(5)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6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相似性和一致性(伯恩实验);(2)距离的远近
(3)交往的频率(正比例关系);(4)性格和气质(5)主观印象(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行为测量法:霍曼斯创立
(3)参照测量法:测量人际交往动机的方法。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提出。
(4)动机测量法:(5)层次测量法:(6)相关测量法:(7)历史测量法: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①感情投资法:霍桑实验
②心理吸引法: ③深层了解法: ④中和互补法: ⑤求同存异法: ⑥排难解纷法: 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
一、领导概述
1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施加心理影响的人是领导者。(本质是一种影响力,一种人与人的关系)2领导的功能:(1)正式领导者:①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和方针;
②提供情报知道与技巧;
③授权下级分担任务;④对职工实行奖惩;⑤代表组织对外交涉;
⑥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2)非正式领导:①协助职工解决私人问题;②倾听职工的意见,安慰职工的情绪;
③协调与仲裁职工间的关系;④提供各种资料情报;
⑤替职工承担某些责任;⑥引导职工的思想、信仰及对价值的判断;
3领导者的素质:(1)品质素质:政治上坚强;工作要勤奋;品德要高尚;
(2)知识素质:相关的学科知识,领导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
(3)能力素质:①组织能力;②社交能力;③决策能力;④创
新能力;
⑤用人能力(广纳贤士,用人所长,任人唯贤)(4)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善于转换角色;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4领导者素质培养:①吸取新知识;②重视理性;③强调成效;④开发意识。
5领导者选拔与培训方法:①评鉴考核法;②情景模拟法(公文处理,无领
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即席发言);③实绩考核法(撰写述职报告,相关下级和同级进行民主评议,专家评议,重点访谈);④案例分析法;⑤工作轮换法;⑥座谈访问法;⑦敏感性训练;⑧成就需要法;⑨交往风格类型鉴定法(好事型,控制型,分析型和支持型)。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二、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应用
1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1)传统品质理论:认为领导的品质生有就有的,可以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测验。其理论缺点是过分强调领导者天生品质的特征,忽视了教育、环境因素的作用。
(2)现代品质理论:爱德温•吉色利的语义差别量表法(分为能力,个性品质和激励)2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1)领导四分图理论:A: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首创,把领导行为分为“关心人”与“抓工作组织”两类;
B:四种组合:①高“关心人”高“抓工
作组织”②低“关心人”高“抓工作组织”③高“关心人”低“抓工作组织”④你“关心人”低“抓工作组织”。
(2)管理方格理论:A:布雷克和莫顿提出,认为最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是即关心工作又关心人的人。
B:类型①任务型管理(9.1),关心生产
不关心人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②乡村俱乐部型管理(1.9),关心人不
关心生产,在高度竞争性企业内,很少可能出现。
③贫乏型管理(1.1),什么都不关心,生产效率最低。④中间道路型管理(5.5)
⑤团队式型的管理(9.9),最佳管理方式。
(3)PM理论:A:日本 三隅二不二 提出。B:PM(效率
最高),p、M、pm(效率最低)。P是执行任务为主,M是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
3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效领导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
和环境。目前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领导理论。(1)领导的“连续带”模式:由坦宁鲍姆和施密特于1958年提出。
(2)领导—参与模型:由佛隆和耶顿提出。该理论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让职工不同程度参与决策。
(3)通路—目标模型:又名目标导向模型。由豪斯提出。
当员工对工作任务模糊不清时要“高工作领导”,反之,要“高关系”的领导。
(4)生命周期理论:A:由卡门提出。领导行为要与被领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导成熟度相适应。成熟度指心理的成熟度。
B:①命令式领导:员工不成熟,高
工作、低关系
②说服式领导:员工初步成熟,高工作,高关系
③参与式领导:员工比较成熟,低工作,高关系
④授权式领导:员工成熟,低工作,低关系
(5)领导风格抉择模式:取决于①工作性质;②职工的成熟度;③传统的领导方式;④上级的领导风格;⑤领导者本人的个性。
(6)弗德勒模型:领导效果好坏取决于三个条件①领导
者与被领导者关系;②任务结构;③职位的权力;
三、领导决策
1决策定义: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现代领导决策必须从经验性决策向科学性决策转变。
2决策科学发展的原因:(1)知识经济的综合性。(2)现代大科学的复杂性。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3)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4)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3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1)客观对象的特点和规律;(2)情报资料的收集;(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
4领导决策的三种典型方式:(1)集权式领导决策:优势是决断迅速,执行
较快,效率较高。靠“指令”指挥,强调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2)参与式的领导决策:优点是集思广益,缺点是周期
长。靠“指导”行事,激励员工积极性。
(3)放权式的领导决策:优点能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
智。领导放手让下级指挥。在监控上主要在于职工的自觉性。
十二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一、组织概念
1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2组织变量:(1)结构变量: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权力体系、复杂性、集权化、职业化、人员结构等。
(2)因果变量:规模、环境、技术和目标
二、组织目标与结构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1组织目标设置注意点:①目标与需要和动机结合;②目标与参与;③善于引导;
2目标管理:德鲁克于1954提出,被认为是管理中的管理。
(1)目标管理特点:①系统观念应用;②参与管理应用;③授权
管理应用;④整体观念应用;⑤自评观念应用;
(2)目标管理完善(莱文森提出):①建立真诚关系;②集体评价办法;③共同完成目标;
3组织分类:(1)按目标分:①互益组织;②工商组织;③服务组织;④公益组织;
(2)按是否正式分:①正式组织;②非正式组织(也被称为心理—社会系统)
(3)按个人与组织关系分:①从权力和权威看,分功利性的,规范性的,强制性的。
②从个人参加活动看:分疏远的,精打细算的,道义上的。
4组织结构类型:(1)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是最早的组织结构。
①优点:机构简单;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稳定; ②缺点:结构呆板;不易调动下级积极性;容易独断专行;缺乏合作精神;
(2)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①优点:有利于发挥管理人员专长;
有利于将复杂工作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工作计划性;有利于从各方面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强化专业管理职能;
②缺点:职责权限易混淆;多头领导;部门意见不一,下级无所适从;
(3)矩阵式组织结构:把专业功能管理与项目任务管理统一起来
①优点:每个专项目标有专项主管;专项小组能
相互配合;发挥特长;使权力与责任结合起来。
5组织层次与组织幅度:(1)管理层次是纵向的,管理幅度是横向的
(2)组织结构包括结构的复杂性、正规性和集中化。
(3)采用高耸的组织结构还是扁平的结构因素:①工
作任务的相似程度;
②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
③职工的经
验和思想水平;
④工作任务
需要协调的程度;
6企业组织结构的功能性分析:(1)企业组织的管理结构;
(2)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
(3)企业组织的角色结构;
三、组织理论与设计: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1组织理论:(1)传统组织理论:韦伯的科层制。
A特点:①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②专业化的分工;③明
确的规章制度;④程序无情感因素;⑤技术是提升的基础;⑥法定的程序系统;⑦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
B缺点:①目标实现会受干扰;②会产生专制意识;③创造性
易被削弱;④硬性规则易产生负作用;⑤封闭结构缺乏弹性;
(2)现代组织理论:
①斯科特的行为组织理论:特点是a在形态上倾向扁平的组织结
构;b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分权;c在专业化分工上提倡专业化;
②霍曼斯的社会系统理论:A社会系统本身五因素:活动,相互
作用,感情,所要求的行为和新的行为。
B贡献:a组织中任何一个部门所发
生的事件和进行的变革都不
是孤立地起作用的;b有助于我们分析
组织中的社会心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理现象;c为构建更精确的组织模型奠
定了基础。
③利克特的“重叠群体”和“联接针角色”:理论要点①组织的环境系统;②联接针角色;③多层重叠的群体;
2组织设计模型:(1)组织设计定义: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2)加尔布雷斯的组织设计模型:三要点即需要;内部协调和外部影响;结果;
3组织设计原则:(1)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①专业化与劳动分工;②
等级原则;③责、权一致原则;④管理幅度;⑤直线、参谋作用;
(2)应变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劳伦斯和洛希最早用应变方法研究组织结构;
结论:不同的部门应当根据面对的组织环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来考虑不同的设计;
(3)现代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①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的合理
化;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②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的紧密化; ③寻求现代管理组织结构的新形式。
4组织设计的内容:(1)个体工作设计:也叫职务设计,从专业化与自主性两个维度来考虑;
(2)群体设计:
(3)结构设计(组织设计的核心):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因素:a环境;
b
技
术;c人的社会
心
理;d文化差异;
十三章: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概述
1定义: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是组织管理精神世界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1)三层次说:文化的外显部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2)两元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3)精神文化说: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2组织文化类型:(1)内容性质分:人和型,挑战型,创业型,守成型,发展型,求和型,技术型等
(2)活力程度分:活力型、官僚僵化式、停滞型组织文化。(3)民族和国家分:美国的,中国的,日本的组织文化等。①美国组织文化特点:A建立共同的价值观:a崇高的目标;b参与决策和管理;
c追求卓越; d建立亲密文化;
B个人能力主义:(好胜好动民族特点的反映)
C软硬结合:(软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式)
②日本组织文化特点:A和魂洋才: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B家庭主义: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
C以人为中心: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
列制还是企业工会,都紧紧围绕着人这个中心。
③中国组织文化:A中西文化比较三种思潮:民族虚无论,儒学复兴论和中西合璧论
B中国组织文化特点:致富经国;义利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两全,以和为贵,勤俭为本,公正廉洁,任人唯贤,自强不息,辩证思维。
3组织文化作用:①导向作用;②凝聚作用(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意识”);
③激励作用(主要强调“市场竞争意识”);④规范作用;⑤创新作用;⑥辐射作用;
二、组织文化建设 1组织文化建设定义:
2组织文化建设内容:①企业价值观体系;②科学的经营管理;③全方位
激励的管理方法;
④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⑤加强礼义建设;⑥塑造组织形象;
3组织文化建设步骤:①建立领导体制;②建立独立部门;③制定计划;④对组织现存文化的盘点;
⑤目标组织文化的设计;⑥实施计划;
4组织文化建设原则:①目标原则;②价值原则;③卓越原则(求新、求发
展);④参与原则(员工参与);⑤成效原则(员工利益与工作成绩结合);⑥亲密原则;⑦正直原则;⑧环境原则;
5培育组织文化过程:(1)明确意义,制订规划。(领导层重视为主)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总结经验,归纳提炼。(群众自我教育为主)(3)典型引导,宣传推广。
6组织形象(CI):被国际行家们称为“赢的策略”、长期拓展市场的利器。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
构成:①理念识别系统(MI):是CI的灵魂和整体系统的原动力,对BI和VI起决定作用并通过他们表现出来。企业的群体价值观是MI核心要素。包括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具体表现为信念,口号,标语,守则,歌曲和警语,座右铭及领导人讲话等。
②行为识别系统(BI):是理念识别最主要载体。包括内(如
员工教育等)和外(如促销活动等)。
③视觉识别系统(VI):是整个CI中最形象直观、最具有冲击
力的部分。包括基本要素(如企业名称,标志等)和应用要素(产品包装,广告等)。
十四章:组织中的绩效考核
一、绩效考核的概述
1绩效考核的定义:①绩效:(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②绩效考核:
2绩效考核的指标:①效率;②效果;③效益;④效能;
3绩效考核的意义:⑪是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组织活动良性循环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的必要途径。
⑫是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⑬是组织开展人力资源规划,以及进行各项人事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依据。
4绩效考核的类型:⑪性质分: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
⑫主体分:上级考核,同级考核,下级考核和自我考核。
⑬内容分:综合考核与单项考核。
⑭形式分:①口头考核与书面考核;②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③个别考核与集体考核。
⑮时间分:日常考核,定期考核,长期考核和临时考核。
⑯标准分:绝对标准考核与相对标准考核。⑰目的分:例行考核,晋升考核,转正考核,转换工作考核和评定职称考核等。
5绩效考核原则:总的要求/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⑪客观公正原则:①静态与动态结合,②短期与长期结合,③
主观努力程度与客观条件限制结合。④显性与隐性结合。
⑫民主公开原则:①多渠道,多视角考核,参与制;②民主与集中结合;③群众监督;
⑬严格认真的原则:①严肃认真的考核态度;②明确严格的考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核标准;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④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
⑭激励为主的原则:①考核目标与标准的设置要与员工需求相
一致;②要注意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感情沟通;③与奖励待遇切实结合起来;
6绩效考核的程序:①确定目标(这是考核的起点和前提);②制定方案;③实施方案(最重要的一环)
④鉴定决策(最后一环);
7绩效考核的方法:①排序法(也叫排队法);如“成绩榜”
②成果考核法:也叫对照法,工作标准法或绝对标准法;主
要依据是工作任务和要求完成与达成的程度;
③一一对比法:也叫对子比较法; ④目标对照法:也叫目标管理评价法; ⑤因素评定法:也叫测评量表法;
A好的测评量表是:a符合实际;b完整明确;c便于
定量分析;d通俗易懂;
B其主要模式:a参照标准式量表;b问卷式标准量表;
c刻度式标准量表;
⑥代表人物法:一战中美陆军用来评定军官的方法;⑦强迫选择法:
二、绩效考核的心态:
1绩效考核的心态:双方协作心态和双方对抗心态;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2绩效考核的心理偏差:①印象性偏差;②晕轮效应偏差;③对照效应偏
差;④趋中化的偏差;⑤暗示性偏差;⑥首因偏差;⑦近因偏差;⑧情感偏差;⑨从众效应偏差;⑩相似性偏差;
3克服绩效考核偏差的措施:⑪对考核的要素及其等级标准要加以明确的定义,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准确明了,能定量考核的,尽可能量化。
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树立端正的态度和立场,明确考核的目标、意义,了解考核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⑬建立考核信息系统,搞好考核的日常工作和基础工作。
⑭建立健全考核机构,建立考核申诉制度,设置合理的申诉程序。
十五章:组织变革和发展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述
1定义:⑪组织变革: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⑫组织发展: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了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2组织变革与发展原则:①必须有组织管理部门来制订有计划、有系统的规划;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②这个规则必须使组织既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又能适应未来环境的要求;
③这一规划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④这一规划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最佳配合;
3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的:①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②改变成员的行为;
4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程度:①渐进式变革,这种变革是线性连续的;
②激进式变革,这种变革涉及到重新建构组织以及组织所处环境的观念;
5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动因:⑪外部环境的变化:①技术的不断进步;②价值观念的变化;
③竞争的加剧; ④国家政策的变化;
⑫内部条件的变化:包括成员的工作态度,期望,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克服
1组织变革的阻力:⑪心理原因:①变革会破坏某些人的职业认同感,使
他们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因而抵制变革;②组织变革带来的后果是未知的,存在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③变革会引起某些人地位和职权的变化,从而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抵制变革;
⑫经济原因造成的变革:个人经济收入的高低变化会影响变革;
⑬社会群体原因造成的阻力:
2克服变革的阻力:⑪进行力场分析:这种方法是由勒温创造的。
⑫让组织成员参与变革:这是减少变革阻力的最有效的措施之
一。领导者对变革要有信心,并勇于承担责任;各种人员参与讨论变革;领导者要真心听取下级建议;
⑬利用群体动力:①造成强烈的归属感;②树立组织威望;③
利用群体目标;④形成共同的认知;⑤利用个人威信;⑥注意群体规范;⑦充分进行沟通;
⑭奖励变革中的创新者;
三、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和方式
1组织变革过程:勒温认为组织变革包括解冻,变革,再冻结三个阶段。
⑪解冻:这一阶段中,要激发要求变革的动机。⑫变革:这一阶段要指明变革方向,实施变革,使职工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⑬再冻结:这一阶段是利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新的态度和行为固定化。
2组织变革的程序:⑪确定变革的问题:决策失灵,沟通渠道阻塞,组织机能失效,缺乏创新;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⑫组织诊断: ⑬提出方案: ⑭选择方案: ⑮制定计划: ⑯实施计划: ⑰评价效果: ⑱反馈:
3组织变革方式:⑪人员导向型:通过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态度进而改变群体行为;
⑫组织导向型:通过改变组织结构,促进成员学习新知识,导致他们参与改革;
⑬技术导向型:通过改变达到目标的方法和设备的改变,以改变成员的行为;
⑭系统导向型:前三种的综合;
四、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措施:⑪目标管理:德鲁克于1954年(《管理的实
践》)提出。主要特点:①将工作任务目标化;②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③重视对职工心理与行为的激励;
⑫敏感性训练:主要用于中、上层管理人员;四个阶段:
①不规定正式议题,让参加者自由讨论,相互启发,增进了解;②训练者鼓励参加人员充分发表看法,认识自己的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行为,体验自己对其他人的影响;③充分敞开思想,相互学习,增强新的合作行为;④进入工作阶段,强调群体活动的作用,重视整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效率,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巩固训练效果;
⑬职工事业发展计划的辅导:
⑭组织行为改造:主要内容:①明确组织内关键性的具
体行为;②测量关键性行为出现的频率;③组织行为改造的措施;④评价;
⑮道格式发展:在管理方格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
阶段:①实验研讨阶段;②小组建设和开发;③小组间关系的建设和开发;④制订理想的战略模式;⑤模式的贯彻;⑥系统评价;
⑯调查反馈: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加,最重要的是“组织家庭”参与。
⑰过程咨询:过程咨询与敏感性训练的假设很相似;
⑱团队建设:团队建设与过程顾问从事的活动相似;
⑲学习型组织:其运用双环学习。是解决组织三个基本
管理心理学 作者ayu134
问题的良方:①分工:专业化的分工制造了隔离带;②竞争:过分强调竞争常常会削弱合作;③反应性:反应性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
第三篇:学校管理心理学 自考资料
1、麦格雷的X理论与Y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在《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业的人性面》。
2、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经纪人假设(唯利人),社会人假设,自动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
4、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法。
5、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全称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理论。
6、期望理论:弗鲁姆,激励是人们对行动将取得的结果的期望与想象到的那种结果的效价的结合。
7、公平理论:亚当斯,主要观点有公平感,消除不公平感,揭示了人们公平心态的激励功能。
8、归因理论中的协变理论的三个变量:人,情景,刺激物。
9、需要: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人的内部紧张状态,特征:对象性,历史性,动力性。
10、阿尔德弗将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简称ERG需要。
11、麦克莱兰将需要分为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合群需要。
12、直接工作动机:与工作本身相联系的,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感受,从而满足有关需要的动机。
13、间接工作动机:不与工作本身相联系,而与和工作有关的事物相联系,是人们获得工作之外的附加物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动机。
14、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意向。
15、态度的性质:对象性,社会性,内在性,持久性,工具性。
16、认知理论的平衡理论:由海德创立,着重分析由一个认知主体与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
17、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以个体归属为根据分的,实属群体是指个体归属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指个人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
18、暗示的种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动暗示,反暗示。
19、人际关系的基础:一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20、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性(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纯洁性,阶段性(任何学生在校学习都有一定的期限,随着直接交往的结束或减少,师生同学之间的心里距离开始变大)。
21、人际吸引的种类:接近吸引,相似吸引,互补吸引,才能吸引,仪表吸引,得失吸引。
22、得失吸引的影响表现形式:一直肯定,一直否定,先否定后肯定,先肯定后否定。
23、人际沟通的主要类型: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24、学校领导体制的发展阶段:家长制领导体制,硬专家领导体制,软专家领导体制,集团式领导体制。
25、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的形态:平庸型领导,任务型领导,俱乐部型领导,中间型领导,团队型领导。
26、员工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采取的适当的沟通方式:面对初步成熟阶段的员工,应采取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均高的领导方式,即说服式,当员工进入比较成熟阶段时,应采取低任务低关系的领导方式,即授权式。
27、教师成熟的构成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感情,职业行为。
28、心理指导的主要原则:教育原则,平等原则,保密原则。
29、常用的矫正问题行为的技术:塑造,消退,强化不相容的反应,模仿,惩罚,刺激控制。
30、哈尔平与克罗夫的六种学校氛围:开放氛围,自主氛围,控制氛围,随意氛围,家长氛围,封闭氛围。
31、解决学校组织冲突的策略:协商策略,仲裁策略,裁定策略。
32、态度形成于改变的三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33、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以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4、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35、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36、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使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37、全素激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
38、挫伤: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
39、自我挫伤:人们无意或有意对自己实施伤害的行为,如过度自我抱怨,诅咒等。40、动机: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一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41、双趋冲突:两个并存的目标对主体有相等的吸引力或相同强度的驱力,以致主体无法抉择而产生心理冲突。
42、双避冲突:两件事物同时对主体产生影响甚至威胁,而主体无法兼避所形成的心理冲突。
43、趋避冲突:主体对同一事物同时具有趋近与回避动机,以致进退两难所形成的心理冲突。
44、心境:使人的其他体验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
45、激情: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46、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47、狭义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生活的一些人。广义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
48、首因效应:在认识群体成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第一印象极大影响后续认识活动的现象。
49、近因效应:认识对象留下的最有印象影响人们对他的认
识的心理效应。
50、晕轮效应:认识者形成了一个人某个方向好的或坏的印象后据之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的心理效应。
51、定型效应:刻板效应,人们以对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为根据评价和判断他人的心理效应。
52、模仿:可分为自发的模仿(无意识的)和自觉的模仿(有意识的)。
53、暗示:暗示者不明确表示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影响,而用某种方式使对方接受影响的行为。
54、自动暗示:即自我暗示,因暗示来源于受暗示者本身而得名。
55、间接暗示:暗示者凭借一定中介将刺激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的一种暗示。
56、从众: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主题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
57、群体规范:群体约定俗称的约束成员的行为的标准。
58、群体压力:群体成员与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行动吧一致时主观想象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
59、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
60、接近吸引:空间上的接近引起的吸引。相似吸引:因人们有一些类似因素引起的吸引。互补吸引:因双方的个性特点等呈互相补充的状态引起的吸引。
61、影响力: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的能力。权利影响力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自然性影响力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
62、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63、塑造:诱导学生的目标行为,并通过逐步提高奖励标准等措施使之巩固下来的技术。64、消退:废除可使问题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奖励从而减少出现这类行为的频率的矫正技术。
65、问题行为:有较轻的消极意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66、惩罚:通过剥夺某权利或其他途径使对象获得痛苦体验,从而放弃问题行为的矫正技术。
67、组织: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以权,责,利维系社会成员实体,作为动词的组织是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财,物,时空等之间关系的过程。68、学校组织氛围: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些小的以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组成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69、组织变革:组织按照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结构与行为,增强活力与效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70、冲突:处在互动中的个体或群体意识到自己的利益被他人制约时在认识,感情,行为上呈现的失衡反应。71、目标冲突:个体或组织意识到所选择的目标与预期的不一致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的状
态。
72、认知冲突:个体或者个体之间在观念和思想不一致时产生的冲突。
73、情感冲突:个体或个体之间在情感体验不一致时产生的冲突。
74、领导: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75、问题行为自我矫正:又称问题行为自我管理,是通过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增强其自制力,让其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矫正技术。
1、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2、全素激励要注意:要进行名副其实的物激励,要把净胜礼记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统一起来发挥作用,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特殊价值。
3、挫伤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挫伤理论,挫伤——侵犯理论,攻击线索理论,ABC理论。
4、影响挫伤的挫伤主体的主观原因:认识能力不强,不良个性品质作祟。挫伤客体的主观原因:认识判断,抱负水平,挫伤忍受力。
5、挫伤的调治策略:预防策略,调治策略(情绪发泄,角色扮演,积极劝诫,善用奖罚)
6、教师需要的主要特点:物质需要的朴实型,发展需要的稳定性,自尊需要的迫切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社会交往需要的突出性。
7、在管理中怎样利用需要:树立正确的需要价值观,改变把需哟分为低级与高级的不科学的认识;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地满足需要;重点发挥主导需要的作用;加强正面导向,化解需要冲突。
8、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兴趣,价值观念,抱负水准。
9、感情的功能:动力功能,启智功能,健身功能,信号功能。
10、感情的动力功能:感情对于人们的行动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11、态度的成分:认知,感情,一向成分。
12、态度的表现形式:语言表现,感情表现,行为表现。
13、群体形成的阶段:形成,动荡,规范,运用阶段。
14、群体的功能:满足需要,达到目标,分享信息,建立认同。
15、群特的规范作用:维系群体,统一群体成员认识,引导行为。
16、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内部:群体成员的魅力,群体领导者与普通成员的关系,群体成员的协作,外部因素:外部的挑战性压力,外部的破坏性压力,群体的社会地位。
17、学校群体成员的情景心理变化:社会助长与社会顾问倾向,社会标准化倾向,责任分摊。
18、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心理基础:心理基础(情趣相投,经验相似,共同目标),时空基础。
19、学校非正式群体对个人的作用:补偿作用,控制作用,同化作用,激励作用。可能对组织带来的消极作用:抵制变革,传播谣言,结群谋私。
20、人际关系的形态:亲密形际关系,提升教师效能感。
态,互利形态,勉强形态,冲突形态。
21、师生人际关系的特征:需要互补,交往规范,角色多重。发展:接触阶段,接近阶段,亲么阶段。
22、影响领导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23、学校人为挫伤的防治:(1)挫伤: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 而产生的情绪。(2)学校挫伤的主要类型:物致挫伤与人为挫伤,有意挫伤与无意挫伤,显性挫伤与隐性挫伤,事业挫伤、人缘挫伤和环境挫伤。
24、学校成员需要的动态考察:(1)需要结构的变化:生理性需要的变化,社会性需要的变化。(2)需要之间的冲突:从内容上看,有物质冲突与精神冲突、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的冲突;从性质和条件上看,有合理需要与非合理需要可能满足的需要与不可能满足的需要等冲突;从可能性上看,有几种特别值得注意的需要冲突。
25、学校成员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加强学的目的的教育,培养成就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性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改革教学方法;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惩手段;诱发自我调节,引导自我激励。
26、感情的管理:(1)利用普通感情:利用不同那个感情进行激励,根据感情的不同特点开展激励,转化消极感情,变挫伤为激励。(2)调控教育感情:更新观念,转化性质,调控强度。(3)调控教育感情的方法:遵循感情规则,账务感情调节的方式。
27、影响学校成员态度的策略:中介策略,潜移策略,对话策略。
28、学校非正式群体:(1)类型:以群体与组织的关系分为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以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分为垂直型,水平型,随意型;以连接群体成员间的纽带分为友谊群体,嗜好群体,工作群体,自卫群体,互利群体;以群体性质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以群体成员的关系和群体性质分为紧密而积极型,松散而积极型,松散而消极型,紧密而消极型,中间型。(2)基本特征:成员感情比较融洽,共同活动相对协调,内部结构相对稳定,彼此沟通快速有力。(3)对成员个人的作用:补偿,同化,激励作用,(4)对组织的作用:参照,辅助作用,消极方面有抵制变革,传播谣言,结群谋私。
29、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学校成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成员心理的健康发展,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巩固和发展学校组织的保证。
30、教师培训心理:(1)教师成熟的构成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感情,职业行为。(2)教师成熟的类型:成熟,欠熟,幼稚。(3)教师培训心理的意义: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帮助教师协调人
第四篇: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zikao/
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感觉生理心理学
1.神经生理学将感觉系统分为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
2.视觉的产生:①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光感受机制是将在激发视网膜上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换的光感受功能,产生视感觉信息。3.神经反射: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意义: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4.眼睛的随意性运动的方式及在视觉中的意义
(1)①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②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③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④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⑤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2)意义: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5.非随意性眼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及观察复杂物体时眼球快速微颤的生理心理学意)
(1)感受器的适应现象:①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均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即对其感受最灵敏。②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2)生理心理学意义:①在观察一个复杂的客体时,眼睛会很快进行扫视,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②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③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6.两类光感受细胞①视杆细胞——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②视锥细胞——产生颜色视觉的基础
7.视网膜上有哪几种细胞?排列方式及电传导方式。①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内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zikao/
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②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③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④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大;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⑤水平细胞、无足细胞和光感受细胞、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发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产生单位发放,对刺激强度按调频的方式给户神经编码。
8.视觉的传导通路:①眼折光成像功能的神经基础:视神经、外测膝状体、视皮层、上丘及顶盖前区。外测膝状体——视觉中枢;顶盖前区——瞳孔反射中枢。②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V1区——简单视感觉;V2区——图形、客体的轮廓、运动感知;V4区——颜色觉。9.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是拮抗的。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抗拮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10.感受野,视皮层感受野的类型及特点:
(1)①感受野:某一感受系统神经细胞对某一范围的刺激最为敏感,因此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分,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②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③神经元对自己的感受野中的适宜刺激感受阈值最低,感受最灵敏。
(2)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①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分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②复杂型感受野: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③超复杂型感受野:它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11.听觉生理心理学:①人所能听到的频谱大约是20-16000赫兹的各种振动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②频率——音高、振幅——音强、频谱——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zikao/
音色。③听觉通路:耳蜗核-外侧丘系-下丘;耳蜗核-上橄榄核、斜方体-下丘;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④音高的神经编码理论:听觉共振假说、位置理论、频率理论、行波学说。其中行波学说有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壳西提出,获得了若贝尔奖金。⑤内耳音高编码的两种方式:细胞分工编码、频率编码。⑥音强的神经编码:级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⑦声源空间定位编码:锁相-时差编码、强度差编码
12.①味觉通路——孤束核、前岛叶(高级味觉中枢)。②嗅觉通路——前梨状区、杏仁核、海马回沟皮层。
13.①躯体感觉皮层区——顶叶中央后回一级区(3-1-2区)和二级区(5区、7区)(顶叶——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②浅感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③深感觉——丘系交叉、稧束核、稧束、薄束核、薄束、后跟。④痛觉的重要中枢——旁束核、板内核。⑤三叉丘系是专投射头部的感觉区。
14.躯体感觉模式的种类和神经编码规律?
(1)躯体的感觉模式的种类:①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感觉等,这些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②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深感觉模式可分为:位置觉、动觉和受力作用觉三类。③内脏感觉:一般情况下内脏感觉并不投射到意识中来,分布在脏器、血管壁之中,受到牵拉或触压会引起痛觉。
(2)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①躯体感觉神经编码是对各种刺激模式进行细胞分工编码,这些细胞又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②刺激强度是以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的改变进行编码;③躯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按其刺激性质引起相应感受细胞的兴奋。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第五篇: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串讲笔记
http://www.xiexiebang.com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串讲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多选]政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历史性;(2)稳定性;(3)强制性;(4)合法性。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
[单选]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单选]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多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单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第二节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单选]完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途径就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多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是:(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简答]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改革成果有:
(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2)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4)实施公务员制度。
(5)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
(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法制度。(8)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9)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10)按照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
[多选]我国要想加强制度建设,就要着重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
[单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单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多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具有制定国家法律、监督法律执行、任免最高国家机关负责人、订立对外条约等权力。同时它又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某些职能。
二、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发展
[多选、简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1)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多选]1982年,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至此党中央形成了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三个层次的领导体制。第二节当代中国的国体
一、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单选]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多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经济利益,通过制定法律和制度,以确定其政治统治权的。而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统治的工具。
[单选]人民民主专政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简答]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联结起来。
(4)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第三章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形式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国家形式,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也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单一制、复合制)和国家治理形式(集权制、民主制)。
[单选]在国家本质与国有形式的关系即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上,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家形式在根本上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决定的。
[多选]君主立宪制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多选]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形式。
[多选]决定一个国家采用单一制还是制合制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民族问题和宗教因素等。[简答]什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它分为哪几种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即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关系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联邦制)两种形式。
(2)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具有统一宪法和国籍,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
(3)联邦制,指由共和国、州、省、邦等联邦成员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二、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单选]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制度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三、中国国家结构形式
[论述]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4)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独立完整的保证。
(5)我国的单一制形式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有自己的特点。第二节当代中国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
[单选]政府职能变化是国家机构变革的根本依据,而政府职能是由社会需求产生的。
二、国家机构的分类
[多选]自国家产生以后,任何国家其国家职权主要分为三部分:议事立法权、行政管理指挥权、司法权,并依此设立三大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多选]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有一院制和两院制两种基本组织形式。[单选]社会主义国家元首,一般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从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三、中国国家机构概况
[多选]我国国家机构系统,按其性质和职能可以分为五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
[单选]中国国家军事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它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
四、中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多选]中国国家机构设置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议行合一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第一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举和选举制度
[单选]自由选择是选举的关键,选举与自由、民主相联系,是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
[多选]选举程序包括建立选举机构、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计票方法、确定当选等。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第二部选举法颁布后,根据选举实践,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第二部选举法,分别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正。
[单选]第四次修正规定对于县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第二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 [多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即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是否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受到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年龄条件的限制,必须年满18周岁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政治条件的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选举的平等原则
[单选]选举的平等原则首先表现在“一人一票制”上。[单选]《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市级人大代表、县级人大代表中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四、秘密投票的原则
[多选]我国选举法规定了投票的四种类别:“选举人对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第三节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单选]中国县级和县级以下(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 [单选]《选举法》第7条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二、选区划分
[单选]县级人大代表名额基数为120名,每5 000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
三、选民登记
[简答]选民登记的主要工作是:
(1)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后新满18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2)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3)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4)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多选]下列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利:
(1)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2)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其行使选举权利的;(3)正在取保候审或者被监视居住的;(4)正在被劳动教养的;(5)正在受拘留处罚的。
[单选]选民登记后,选举委员会应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选民名单。
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多选]直接选举人民代表时,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提名产生:(1)按选区推荐候选人。(2)确定代表候选人。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5日以前公布。(3)介绍代表候选人。[多选]《选举法》规定可以提名代表候选人的:(1)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2)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五、投票选举和当选
[单选]获得过半数选票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的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法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代表候选人名单。
[单选]另行选举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1/3。第四节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 [单选]《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二、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分配
[单选]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必须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
[单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解放军单独组织选举产生,代表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单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350名,省、自治区每15万人可以增加1名代表,直辖市每2.5万人可以增加1名代表;但是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 000名。
三、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提名、确定和正式选举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代表,也可以在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单选]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选举法》规定的比例,可以进行预选。第五节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职权及监督、罢免
一、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职权及保障
[单选]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组成代表小组开展活动,如对本级或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多选]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1)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2)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可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3)对代表参加活动,所在单位必须给予时间保障;在其执行代表职务时,所在单位按正常出勤对待,享受所在单位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简答]人大代表的义务有:
(1)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接受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3)密切联系群众和原选举单位,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二、对人大代表的监督、罢免及人大代表的辞职和补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1.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2.对于县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罢免要求应当写明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选民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书面提出申辩意见),县级人大常委会将罢免要求和申辩意见印发原选区选民。
3.对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提出罢免案有两种方式: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代会举行会议时,主席团或者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者常委会1/5以上组成人员联名,可以向常委会提出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主席团会议和大会全体会议上或在主任会议和常委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席团或主任会议将申辩意见印发会议。
4.对县、乡级代表提出的罢免要求由县级人大常委会派有关负责人员主持。对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提出的罢免案由主席团或主任会议提请全体会议表决。
5.罢免人大代表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罢免县级和乡级人大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罢免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代会选出的代表,须经各该级人代会过半数的代表通过,或者须经该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依法被罢免的代表,如果在人大担任职务的,其职务也被相应撤销。
第五章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 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单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由选民或代表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体系即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构,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相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3.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议行合一的原则设置国家机关,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得到迅速执行,人民的意志得到有效实现。[单选]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多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政治法律地位是: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处于最高地位。
(2)中央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单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由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中国人民解放军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组成。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多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1)立法权;(2)决定权;(3)任免权;(4)监督权。
[多选]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单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重要方式是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多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程序:(1)会议准备工作;(2)预备会议;(3)全体会议;(4)代表团会议和代表小组会议。[多选]主席团会议决定下列事项:(1)副秘书长人选;(2)会议日程;(3)表决议案的办法;(4)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日期;(5)其他需要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决定的事项。[多选]立法程序:(1)提出议案;(2)审议议案;(3)表决与通过;(4)公布。[多选]选举或决定任命的程序:(1)候选人提名;(2)候选人介绍;(3)选举或者决定任命。
[单选]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的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人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由主席团提名,经各代表团酝酿协商后,再由主席团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单选]国务院总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由国务院总理提名。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多选]全国人大常委会由下列人员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
[单选]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5年,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多选]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广泛的权力,一共有21项职权,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1)立法权;(2)决定权;(3)任免权;(4)监督权;(5)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多选]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权可分为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 1.委员长会议
2.常务委员会会议
[单选]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合议制机关,实行集体讨论、集体决定的集体领导制度。规定由委员长主持常委会的工作,召集常委会会议。[单选]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法定人数为常委会全体组成人数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常委会委员除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
http://www.xiexiebang.com
请假的以外,应当出席会议。
四、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议案的程序(立法程序)1.提出议案包括法律案。
[单选]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有: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2.审议议案。
3.法律草案的审议。4.对议案的表决。5.公布。
[单选]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五、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他国家机关实行工作监督的程序 1.听取和审议专题工作报告的程序。2.提出质询案的程序。
[单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单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议案、决定问题,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
六、全国人大常委会机构 1.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2.办公厅。
3.工作委员会。
[多选]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工作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多选]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委员会有法制工作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第四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一、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多选、简答]《宪法》第70条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认为需要设立的其他专门委员会。
[多选]十届全国人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共设立了9个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简答]
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1.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议案;
2.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
3.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提出报告;
4.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询案的答复,必要的时候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
5.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第六章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第一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单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单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即地方立法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有: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
(2)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2.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可行使审议、决定、任免、监督等15项职权,可以归纳为下列5个方面:
(1)在本行政区域,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2)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情。(3)组织国家机关。(4)监督权。
(5)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权利。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单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经过1/5以上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召集。
http://www.xiexiebang.com
[多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有:(1)预备会议。(2)全体会议。[多选、简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1)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2)提出和审议、表决议案;
(3)选举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决定和选举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导人;(4)向本级人大及常委会提出工作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5)提出对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
(6)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和询问。
四、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和审议议案程序
[多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和 人民政府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五、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任免的程序 1.候选人提名。
[多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30人以上书面联名,设区的市和自治州人大代表20人以上书面联名,县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2.候选人名额的确定。3.正式选举和决定任命。
第二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单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同本级人大每届任期相同,即每届任期五年。它行使职权至下届本级人大选出新的常委会为止。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地方立法权。
[单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单选]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的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根据本市情况的需要,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2.其他职权:(1)保证权。
(2)领导、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召集本级人大会议。(3)重大事项决定权。(4)监督权。
(5)人事任免权。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和工作程序 1.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
[多选]主任会议的主要职责:负责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负责召集人大常委会会议。
[多选、简答]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内容主要有: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决定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关人员的任免;审议和通过议案;受理质询案等。2.议案的提出和审议。
[多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人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3.听取国家机关的专题工作汇报;听取人大各有关机构报告。
4.对其他国家机关和下级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级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建议有关机关予以纠正。5.质询案的提出和答复。
[多选]在常委会会议期间,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四、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机构 1.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2.综合办事机构。3.工作机构。
4.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地区设立工作机构。第三节县级以上(不包括县级)地方各级 人大专门委员会
一、县级以上(不包括县级)地方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产生和组成 [单选]县级人大一般不设立专门委员会,而只设立工作委员会。
[单选]人大主席团或者1/10以上代表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主席团提请全体会议决定。
二、县级以上(不包括县级)地方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1.提出议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2.审议本级人大主席团或本级人大常委会交付的议案,提出报告。3.审查政府工作报告。4.审议质询案。
5.审议政府决定、命令、规章和下一级人大的决议案。6.提出立法意见,起草法规和决议草案。
7.检查监督与本委员会有关法律、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的贯彻实施情况,必要时可提出报告。8.联系本级人大代表,听取意见和建议。
9.对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交付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组织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综合上报。10.办理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与本委员会有关的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事项。第四节乡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乡级人大的任期
[单选]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由3年修改为5年。
二、乡级人大的职权 1.保证权。2.决定权。
3.审查、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实施计划。4.选举权、任免权。
5.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6.维护公共利益权。
三、乡级人大的工作机构
[多选]乡级人大的工作机构有: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多选]《地方组织法》规定,乡级人大主席、副主席的职责是:
(1)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2)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第五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的主要区别 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2.法律地位不同(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不同)。3.与政党关系不同。
4.人大代表和议员的区别:
(1)在选举方式上,西方国家议员大多通过竞选产生,而我国人大代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差额选举产生。(2)人大代表和议员的阶级基础不同。5.组织形式、组织机构不同。
[论述]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自觉地维护国家的这一根本制度。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和执法监督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立法权,可以制定全国性法律或地方性法规。3.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监督。
4.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制度建设。5.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第七章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
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的演变
[简答]世界各国国家元首行使的职权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从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看,基本职权有下列八项:(1)公布法律权。(2)发布命令权。(3)召集议会权。(4)外交权。(5)统帅武装力量权。(6)任免权。(7)赦免权。(8)荣典权。第二节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职权
一、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 1.国家主席候选人资格
[多选]我国对国家主席候选人资格的规定:一为政治条件,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二为国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三为年龄条件,要年满45周岁。
2.国家主席的提名、选举、任期
[单选]1954年和1982年《宪法》都规定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单选]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主席,曾庆红为国家副主席。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的职位。
3.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
[多选、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独立的国家机构,它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是: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
二、国家主席的职权
http://www.xiexiebang.com
[多选]对内方面职权:(1)公布法律。(2)任免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3)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4)发布特赦令。(5)宣布进入紧急状态。(6)宣布战争状态。(7)发布动员令。[多选]对外方面职权:
(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2)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单选]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或废除,再由国家主席予以批准或废除。第八章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
第一节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
一、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单选]在国际交往中,国务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出现,代表整个国家。
二、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多选]按照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
[单选]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相同。”第二节国务院的职权
一、国务院的职权
[多选、简答]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的职权有18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权;(2)提案权;(3)领导权;(4)监督权;(5)人事权;(6)决定紧急状态权;(7)其他权力。[多选]国务院的领导权表现在:(1)经济领域。(2)社会领域。(3)国防领域。(4)行政区划领域。(5)外事领域。
二、国务院职能转变
[多选]国务院的职能具体表现为:(1)健全宏观调控体系。(2)加强市场监管。(3)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4)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多选]政府正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转变职能:(1)依法界定政府的管理职能。(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节国务院机构设置
一、建国以来国务院机构设置的沿革
1.计划经济时期国务院机构的设置
[多选]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需要原则、统一原则、精简原则和效能原则。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务院机构的设置
[单选]1993年的机构改革,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力求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现阶段国务院机构设置 1.国务院组成机构。
2.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3.国务院直属机构。4.国务院办事机构。
5.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6.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
第四节国务院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
一、行政首长负责制
[多选、简答]总理负责制的具体内容包括:(1)全面领导权。(2)最后决定权。(3)人事提名权。(4)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二、国务院会议制度 1.国务院全体会议
[多选]国务院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事项;(2)部署国务院的重要工作;(3)通报国内外形势。2.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 [多选]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2)讨论法律草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3)通报和讨论国务院其他事项。
三、国务院工作规则
1.国务院工作的指导思想; 2.推进依法行政;
3.推进政务公开制度; 4.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5.加强行政监督。
第九章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
[单选]我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中央政府统率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实行垂直领导。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任期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
(1)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2)乡、民族乡的人民政府设乡长、副乡长。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镇人民政府设镇长、副镇长。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
[单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都是5年。第二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一、地方政府职权的规定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职权:(1)执行权。(2)地方行政立法和制令权。(3)管理权。(4)领导与监督权。(5)保障权。(6)关于乡、民族乡、镇的建置的决定权和区域划分权。2.地级市人民政府的职权:(1)执行权。(2)制令权。(3)管理权。(4)领导与监督权。(5)保障权。3.县级市人民政府的职权:(1)执行权。(2)制令权。(3)管理权。(4)领导与监督权。(5)保障权。4.乡级人民政府的职权:(1)执行权。(2)保障权。(3)其他职权。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论述]省级政府作为最高一级地方政府,当前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加强法规制定与规划引导,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2)实行有进有退,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3)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4)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5)理顺省级政府与市县级政府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
[简答]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看,县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本的公共管理服务。
(2)落实中央提出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目标,促进县城范围内的公共事业的发展。
(3)把握辖区的社会经济走向,特别是区域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通过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提供政策指导,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和领导体制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设置
[单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政府机构设置
[多选]依据人口、面积、工农业总产值及预算内财政收入等指标,将县一级政府分为四大类: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县;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的县;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居中的县;经济贫困、人口较少的县。3.乡级政府机构设置
[多选]自1993年以来,我国确定了有关地方政府的分类办法,依据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等指标,可将乡镇分为三类:经济发达、规模大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大小居中的乡镇;经济不发达、规模小的乡镇。4.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多选]地方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 1.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多选、简答]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就是明确各级行政首长在本级人民政府的全部工作中负有“三权一责”,即:(1)全面领导权。(2)最后决定权。(3)人事提名权。(4)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2.会议制度[简答]政府会议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运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为:(1)政府会议的召集人和主持人通常是本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
(2)政府会议的参加人都是本级政府的成员,他们熟悉自己经管部门的情况,掌握一定的实权,他们发表的意见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3)政府工作的重大问题经由政府会议讨论决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单选]政府行政会议又叫“行政首长办公会议”,是指县级以上地方行政首长为处理日常工作,召集本级政府有关成员出席,并邀请有其他人士列席的会议。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规则
[多选]地方政府的行政原则包括: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行政监督以及推行政务公开等。[多选]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1)依法公开。(2)真实公正。(3)注重实效。(4)有利监督。[多选、简答]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1)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和企业、事业单位办事。(2)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
(3)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4)进一步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第四节当代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概念及实质
[单选]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建立在一定利益基础之上的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关系,其核心是中央政府代表的国家利益和地方政府代表的地方利益两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三种模式
[多选]我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在实践中有三种模式: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域关系模式;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关系模式;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模式。
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 1.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2.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3.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和责任原则。
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现状 1.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
[单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政府体系是一元的,中央政府处于核心地位。中央和地方之间是一种领导和被领导关系。2.中央和地方的人事关系(1)实行党管干部原则。
(2)干部人事管理的组织体制。我国的干部人事管理的组织体制,主要由各级党委的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构成,实行分部分级管理的原则。
(3)实行统一的公务员制度。3.中央和地方的法律关系(1)立法主体多元化。(2)法治的统一化。4.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1)财政关系的重要性。
(2)1992年以后的财政关系——分税制改革。(3)加强税收管理,防止税源流失。5.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关系
第十章当代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单选]民族问题不等于阶级问题,因为民族与阶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的历史范畴。民族和民族矛盾作为历史范畴,其存在比阶级和阶级矛盾更加稳定、长久。
[单选]当代中国依然存在民族问题,但它基本上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内部矛盾。
二、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采取了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简答]
三、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在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来不是一种殖民关系。
3.在国际上还存在着民族分裂主义和其他敌对势力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与抵御它们可能的分裂、渗透、颠覆,维护祖国的统一、独立与安全,更需要居住在广大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团结、统一于一个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4.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5.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四、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点
[单选]1950年5月,成立了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自治区——甘肃省天祝自治区(1955年7月改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
[简答]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点:
(1)实行区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在单一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不具有独立或半独立的联邦行政区域性质。(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大法和依据,各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循。
(3)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权,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
(4)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体现了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是一定的政治形式同一定的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地方政权。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适应了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能充分满足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第二节中华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单选]盟设在自治区与自治县之间,是作为上级国家机关的派出机构而存在的,其行政地位与地区行政公署一致。[多选]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性质和任务
http://www.xiexiebang.com
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性质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是中央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确保民族地区在稳定中发展,与其他地区平衡、协调的重要保证与工具,中央政府及上级政府的决策通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转变为与少数民族相适应的执行方案,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简答]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任务
(1)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2)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4)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6)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三、自治机关的组成及自治权 1.人民代表大会
[单选]民族立法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重要表现和任务。2.人民政府
[单选]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管理体制与一般地方人民政府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自治权,使其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突出地体现在财政管理体制上。3.自治权
(1)立法权。
(2)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3)人事权。
(4)治安管理权。(5)经济管理权。
(6)草场和森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7)自然资源开发及地方基本建设权。(8)对外贸易权。(9)财政权。
(10)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管理权。(11)流动人口及计划生育管理权。(12)环境保护权。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单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中,应当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员。[单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处理案件。[论述]
五、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一节特别行政区制度概述
一、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构想和方针的具体体现 [简答]“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1)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2)坚持“两种制度”。(3)高度自治。
[多选]特别行政区是地方的政权,除在外交、国防等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
二、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1.特别行政区是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1)特别行政区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2)特别行政区是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基本保留原有法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特别行政区。
(3)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高度自治权,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般地方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简答]2.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下列权力(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3)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4)对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备案。(5)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6)有权解释和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http://www.xiexiebang.com
[单选]制定和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职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
[多选]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主要是指立法权、司法权、行政管理权。第二节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
一、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
[多选]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1)规定“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2)规定“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二、行政长官的任职资格和产生方式 1.任职资格
[简答]行政长官的任职资格要满足四方面的条件:(1)国籍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
(2)居住年限条件:通常在香港、澳门居住连续满20年的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3)年龄限制:必须年满40周岁。
(4)有无外国居留权的限制:在香港无外国居留权是参选行政长官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外国无居留权的人才能担任行政长官,而在澳门无外国居留权不是行政长官参选的条件,只是行政长官任职的条件,也就是行政长官在任职内,不得具有外国居留权。2.产生方式
[多选]行政长官产生须经两个法律程序:(1)由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2)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三、行政长官的任期、辞职和代理
[单选]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期为5年,可以连续任一次。[多选]行政长官必须辞职的情形:
(1)因严重疾病或其他原因无力履行职务;
(2)因两次拒绝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而解散立法会,重选的立法会仍以全体议员2/3多数通过所争议的原案,而行政长官仍拒绝签署;(3)因立法会拒绝通过财政预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而解散立法会,重选的立法会继续拒绝通过所争议的原案。
四、行政长官的职权 [简答]《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分别规定行政长官行使13项和18项的职权,归纳起来主要有:(1)领导权。(2)执行权。
(3)行使部分立法权。(4)批准决定权。(5)人事任免权。
(6)行使部分司法权。(7)有权解散立法会。
五、行政长官决策的咨询机构 [单选]《香港基本法》规定:除人事任免、纪律制裁和紧急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外,行政长官作出的重要决策、向立法会提交法案、制定附属法规、解散立法机关,都要征询行政会议的意见。
[多选]行政会议(行政会)的成员由行政长官从政府主要官员、立法会议员和社会人士中委任。第三节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制度
一、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与主要官员的任职资格 1.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机关的设置(1)“三司”(即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第一级政府机构。(2)“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第二级政府机构。(3)香港特别行政区除了设置“司”、“局”之外,还设置“署”、“处”等政府机构。2.特别行政区政府机关的职权
[简答]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享有以下六项主要职权:(1)制定并执行政策;(2)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3)办理《基本法》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4)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
(5)提出法案、议案、草拟行政法规;
(6)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代表政府发言。3.主要行政官员的任职资格 [多选]《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官员由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15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单选]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官员的任职资格与香港的基本相同,但《澳门基本法》没有规定主要官员不得具有外国居留权。
二、廉政公署和审计署是独立工作的政府部门
[多选]廉政公署的主要职责是调查一切违反各项条例规定的贪污舞弊案件,并立案检举或进行处分,其反贪污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部门、还有公共机构和私人公司。
[单选]审计署的职责是审核政府账目,确保政府的财政和会计账项正确适当。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特别行政区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公务人员的任职资格
[多选]担任特别行政区公务人员者,原则上必须为特别行政区的永久性居民。但《基本法》也规定某些公务员职位也可由非永久性居民和其他人担任,主要是:(1)被香港特别行政区留用的原香港政府的公务人员;原在澳门任职的公务人员,包括警务人员和司法辅助人员。(2)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聘请担任顾问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英(葡)籍或其他外籍人士。2.公务人员的晋升
[多选]香港公务人员的晋升有四个条件:(1)行为良好;(2)能力足够;(3)经验丰富;(4)学历相称。3.公务人员的薪金与福利 [多选]在香港,“津贴”是公务员薪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工作或职务有关的津贴,如额外职务津贴、超时工作津贴、署任津贴等。另一类津贴与职务和工作无关,包括预支津贴、家庭器具津贴和子女教育津贴等。第四节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
一、立法会的职权
[多选、简答]按照《基本法》的规定,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有权行使下列主要权力:(1)制定法律方面的职权。(2)财政、税收方面的职权。
(3)对行政长官提出弹劾案的职权。(4)监督权。
(5)对《基本法》的修改提案权。(6)立法会行使的其他职权。
二、立法会主席及议员的权利和义务
[多选]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行使的职权主要包括:(1)主持会议;(2)决定议程和开会日期;(3)在休会期间召开特别会议;(4)应行政长官的要求召开紧急会议(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可以直接召开紧急会议);(5)立法会议事规则规定的其他职权。[多选]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依法行使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为了保证立法会议员依法行使权力,《基本法》规定立法会议员在任职期间享有下列权利,主要有:(1)质询权。(2)立法提案权。(3)豁免权。
[多选]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经立法会决定,即丧失其立法会议员的资格:(1)因严重疾病或其他原因无力履行职务;(2)担任法律规定不得兼任的职务;
(3)未得到立法会主席同意,连续5次或间断15次缺席会议而无合理解释者;(4)违反立法会议员誓言;
(5)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内或区外被判犯有刑事罪行,判处监禁30日以上。第五节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多选、简答]根据《基本法》,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的主要原则是:(1)独立审判原则。
(2)遵循先例原则(香港)。(3)陪审制度原则(香港)。
(4)保留普通法的诉讼原则(香港)。
二、法院体系
[多选]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体系为初级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
三、法官制度
[单选]担任香港高等法院和终审法院的首席法官、澳门终审法院法官,必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单选]香港高等法院和终审法院的首席法官任用、澳门终审法院法官的任用,还须由行政长官征得立法会的同意,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四、律师制度
澳门的律师分为大律师和律师两类。大律师,即执业律师,是有资格独立开业,在法庭上为当事人代理或辩护,独立处理日常律师业务的法律专业人士。律师则被称为律师助理或法律代办,是协助执业律师处理律师业务的法律专业人员。在澳门,律师公会是律师的专业组织。第十二章当代中国司法制度
司法工作制度则包括审判制度、检察制度、侦查制度、执行制度、律师制度等。第一节当代中国审判制度
一、审判制度的含义和性质
[单选]审判制度具体说是法院审理和裁决案件的制度,是国家对因社会冲突而引起的纠纷案件的审理和裁决,是国家权力在冲突解决领域最集中的体现。
[单选]审判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亦即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有什么性质的审判制度。
二、审判制度的原则和内容
[多选]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1)独立审判原则。(2)依法审判和未经审判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3)平等审判原则。(4)民主审判原则。
[多选]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1)两审终审制。(2)公开审判制度。(3)合议制度。(4)回避制度。(5)陪审员制度。(6)审判监督制度。
三、人民法院的职权和组织体系
http://www.xiexiebang.com
1.人民法院的职权
[多选]我国人民法院拥有如下职权:(1)审判权。(2)司法解释权。(3)指导权。(4)司法行政权。(5)司法建议权。2.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多选]我国的法院有普通法院与专门法院之分,普通法院包括由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组成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多选]专门法院根据特定的组织系统或按照审判案件的特殊性质而设置,目前包括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和森林法院。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没有设置专门的行政法院。3.人民法院的内部组织体系
[多选]各专门审判庭审理案件由法定的审判组织具体承担。我国法定的审判组织形式有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三种。
四、法官制度
1.法官制度与法官职责
法官的职责包括: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2.法官任职条件 [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9条规定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年满23周岁;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5)身体健康;
(6)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多选]《法官法》第10条明确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提任法官: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公职的。3.法官职务的任免
[单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4.法官的培训与考核
法官的考核由所在人民法院组织实施,考核内容包括:审判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审判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审判作风等。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作为对法官进行奖惩、培训、免职、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和等级的依据。第二节当代中国检察制度
一、检察制度的含义和性质 1.检察制度的含义
[多选]我国的检察制度,具体而言,是指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依法定的职权,对法律的统一实施进行专门监督的一种司法制度,它包括公诉制度、审判监督制度、侦查监督制度、执行监督制度和对公职人员实行法律监督的制度。[单选]《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二、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和活动原则 1.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多选]在我国检察机关内部实行检察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多选]2.检察机关的活动原则:(1)法制原则。(2)检察独立原则。(3)双重领导原则。
三、检察机关的职权和组织体系 1.检察机关的职权
[多选]我国检察机关的职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判监督权。(2)侦查监督权。(3)执行监督权。(4)立案侦查权。(5)公诉权。(6)民事、行政诉讼参与权。2.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多选]人民检察院的机构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发挥检察职能的组织,一种是发挥行政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多选]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检察组织,由检察长、副检察长、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等构成。
[单选]检察委员会在检察长的主持下,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讨论和决定重大案件和重大问题。但是,检察长如果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检察委员会中多数人的意见,可以就有关问题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这是检察委员会与审判委员会在运作上的根本区别。
四、检察官制度 1.检察官的含义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多选]检察官的级别分为12级: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首席大检察官,2至12级检察官分为大检察官、高级检察官、检察官。[多选]检察官的等级的确定,以检察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检察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2.检察官的职责
[多选]检察官有以下职责:依法进行法律监督工作;代表国家进行公诉;对法律规定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犯罪案件进行侦查;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http://www.xiexiebang.com
3.检察官的任职条件 4.检察官职务的任免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人民检察院的助理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任免。第三节当代中国侦查制度
一、侦查的任务 1.搜集证据。
2.查明案件事实。3.查缉案犯。
4.追缴赃物、赃款,收归国库或归还给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5.防止和减少犯罪。
二、侦查的程序(或侦查行为)1.讯问犯罪嫌疑人。2.询问证人、被害人。3.勘验、检查。4.搜查。
5.扣押物证、书证。6.鉴定。7.通缉。
三、侦查的强制措施
[多选]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强制措施有以下四种:(1)拘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拘留。第四节当代中国律师制度
一、中国律师制度的沿革
[单选]修改后的《律师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为我国律师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律师资格及执业范围 1.律师的从业资格
律师的从业资格,首先必须满足国籍条件和政治条件。其次,必须满足专业要求。2.律师执业资格
《律师法》第8条规定:“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1)具有律师资格;(2)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3)品行良好。”
[多选]有下列情况的人员,即使具有律师资格,也不予颁发执业证:(1)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2)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除外;(3)被开除公职或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3.律师执业证的注册和管理
根据司法部颁发的《律师执业证管理办法》,律师执业证每年经司法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注册一次。注册时间为每年3月1日至5月31日。
[多选]注册的具体程序是:由律师本人总结一年来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及平时表现,由律师事务所审核、签署是否同意注册的意见。4.执业律师的种类 [多选]《律师法》第13条以及司法部有关文件精神,规定以下人员不得担任律师:(1)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现职人员;(2)各级党委、纪检委、政法委的现职人员;(3)各级人大主任、副主任及专职工作人员;(4)公证机关公证员;(5)监狱、劳教部门的现职人员;(6)工矿企业的保卫干部;(7)现役军人;(8)所在单位不允许从事兼职律师活动的人员。
三、律师的管理体制 [单选]《律师法》第37条规定,律师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是律师的自律性组织。[多选]根据《律师法》第40条的规定,律师协会的任务有:(1)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2)总结、交流律师工作经验;(3)组织律师进行业务培训;(4)进行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检查和监督;(5)组织律师开展对外交流;(6)调解律师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7)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四、律师事务所 1.律师事务所的设立 [多选]《律师法》规定,设立律师事务所应具备下列条件:(1)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2)有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资产;(3)有符合本法规定的律师。(4)发起人必须有3年以上的执业经验,并在申请之日前3年的执业活动中未受到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2.律师事务所的年检
[多选]律师事务所应向住所地司法行政机关提交以下年检材料:律师事务所执业情况报告、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副本)、经审计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事务所及律师的纳税凭证等。3.律师事务所的责任 4.律师事务所的种类
[多选]在我国,律师事务所有四种形式:国资律师事务所、合作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事所以及个人律师事务所。
五、律师的法律活动及其权利义务
[简答]根据《律师法》和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律师在执业中有以下权利:
http://www.xiexiebang.com
(1)阅卷权。
(2)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的权利。(3)调查取证权。
(4)拒绝辩护或代理权。
(5)有得到法院适当的开庭通知的权利。(6)在法庭审理阶段的权利。(7)代行上诉的权利。(8)代理申诉或控告权。
(9)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障的权利。(10)获取本案诉讼文书副本的权利。
(11)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或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简答]根据《律师法》的有关规定,律师有以下义务:
(1)应当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律师事务所执业。(2)不得私自接受委托,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收受当事人的财物。(3)必须依法纳税。
(4)不得以诋毁其他律师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
(5)必须加入所在地的地方律师协会,并履行律师协会章程规定的义务。
(6)曾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两年内,不得提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7)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8)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
(9)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
(10)不得利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便利谋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或者接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11)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辩护或代理。
(12)不得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不得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请客送礼或者行贿,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
(13)不得提供虚假证据,隐瞒实情或威胁、利用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实情以及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14)不得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裁决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五节当代中国公证制度
一、公证与公证协会
[多选]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遵守法律,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单选]全国设立中国公证协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地方公证协会。中国公证协会和地方会证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
二、公证业务范围
[多选、简答]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
合同;继承;委托、声明、赠与、遗嘱、财产分割;招标投标、拍卖;婚姻状况、亲属关系、收养关系;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经历、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有无违法犯罪纪录;公司章程;保全证据;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文书的副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申请办理的其他公证事项。
三、公证员执业资格
[多选、简答]担任公证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二十五周岁以上六十五周岁以下;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品行良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在公证机构实习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并在公证机构实习一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四、公证程序
[多选]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五、公证效力
[单选]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第六节当代中国法律援助制度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
[单选]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4条,首次将“法律援助”明确写入法律,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法律援助机构
目前,中国的法律援助机构已基本形成了四级组织的架构:
1.在国家一级,建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对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指导和协调。[单选]1997年5月26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在省级地方,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法律援助中心,对所辖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指导和协调。
3.在地、市(含副省级)地方,建立地(市)法律援助中心,行使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实施的双重职能。4.在具备条件的县、区级地方,建立县(区)法律援助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本地的法律援助工作。
三、法律援助条件和专业实施主体及资金来源
[多选]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申请人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http://www.xiexiebang.com
[多选]中国法律援助的三个专业实施主体是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
[多选]中国法律援助有三个基本的资金来源:政府出资、社会捐赠及行业奉献(主要指义务办案)。第十三章当代中国军事制度 第一节军事领导体制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多选]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单选]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单选]中央军委每届任期五年,与中共中央委员会和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
二、中央军委总部机关 1.总参谋部。2.总政治部。3.总后勤部。4.总装备部。
三、中央军委军兵种领导机关 1.军种领导机关
陆军、海军、空军领导机关是中央军委领导管理陆、海、空军的业务部门,又是陆海空部队院校等单位的领导机关。2.兵种领导机关(1)炮兵司令部。
(2)装甲兵领导机关。(3)工程兵领导机关。(4)防化学兵部机关。(5)通信兵部机关。
(6)第二炮兵领导机关。
(7)铁道兵领导机关和基建工程兵。
四、军区领导机关 1.大军区领导机关。2.省军区领导机关。3.军分区领导机关。4.人民武装部。
五、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简答]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除了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武警内卫部队和担负边防保卫任务的武警边防部队外,还有执行着不同任务,被称为“金、木、水、火、土”的5支特殊部队,它们分别是黄金部队、森林警察部队、水电部队、消防部队、交通部队。
六、国防部
[单选]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军事工作部门,隶属于国务院。第二节军队干部制度
一、军衔制度
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设三等十级:(1)将官:上将、中将、少将;(2)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3)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单选]平时现役军官军衔晋级的期限:少尉晋升中尉3年,中尉晋升上尉、上尉晋升少校、少校晋升中校、中校晋升上校,各为4年。[多选]士兵亦有军衔,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志愿兵役制士兵和义务兵役制士兵。
二、军官服役
[多选]只有以下4种人才能任现役军官:(1)军事院校毕业的学员;(2)在中央军委批准开办的培训机构受训后,经考核适合任军官职务的士兵;(3)高等院校、中等学校毕业的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4)军队的文职干部和个别接受的非军事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多选]预备役军官包括下列人员:(1)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的军官;(2)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的士兵;(3)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4)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专职人员、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5)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节兵役制度
一、兵役制度的含义
[多选]兵役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公民在军队中服现役;在军队外服预备役;在校学生接受军事训练。
二、中国兵役制的沿革
[多选]现行《兵役法》规定:有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重残疾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服兵役。
三、新兵役制的基本内容
修改后的《兵役法》进一步完善了兵役制度,内容丰富:(1)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2)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3)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4)军事训练。
四、现役的平时征集和战时动员 1.平时征集
[多选]应征公民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劳动力或者是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缓征。
http://www.xiexiebang.com
[多选]应征公民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或者被判处徒刑、拘役、管制正在服刑的,不征集。[单选]从1999年开始,陆军、海军、空军和武警部队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一律改为2年。2.战时兵员动员
[多选]为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有:(1)现役军人停止退役,休假和探亲的军人立即归队。(2)预备役人员准备应召服役,得通知准时报到。
(3)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人组织本单位被召的预备役人员适时报到。(4)交通运输部门优先运送军人或预备役人员。第四节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一、军队政治工作的地位、内容和原则
[多选、简答]军队政治工作内容丰富,主要包括:
(1)组织部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抵御消极的不良思潮。(2)管理军队中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3)进行军事训练和战时政治工作。
(4)管理干部工作,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5)加强法制和防特保密教育等。
[多选]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坚持实事求是,贯彻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1.党委工作制度 [多选]《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在团以上部队和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设党(中国共产党)的委员会,它是该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
[单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党委和军政双首长领导的制度,即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根本领导制度。2.政治委员制度
基本内容有:在团以上单位设政治委员,营级设政治教导员,连级设政治指导员。3.政治机关制度
[单选]团或团以上的单位设政治机关,政治机关是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中管理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机关。4.军内民主制度
[多选]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5.党支部建在连队的制度
[单选]连队是我军战斗序列编制的基本单位,是部队政治工作和军事管理的基础。第十四章当代中国政党制度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多选]现代各国政党制度多种多样,但按其实质来分,主要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两种最基本的类型。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决定了她在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多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组织体系和机构
一、组织制度
[单选]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简答]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内选举、党内工作制度等方面的体现:
(1)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在通常情况下,要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
(3)有关全国性的重大决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各地方的党组织可以向中央提出建议,但不能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
(4)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二、组织体系及机构
[多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
1.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党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中央书记处;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
2.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党的地区委员会和相当于地区委员会的组织。
[多选]3.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三、党组
[多选]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单选]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的委员会的领导。
四、党的纪律和纪律检查机关 1.党的纪律
http://www.xiexiebang.com
[多选]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单选]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
[单选]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2.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1)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2)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权。
[单选]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检查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并且有权批准和改变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于案件所作的决定。如果所要改变的该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已经得到它的同级党的委员会的批准,这种改变必须经过它的上一级党的委员会批准。第三节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单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
二、发展党内民主
[单选]发展党内民主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基础,是实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保证。
三、改革党的干部人事制度
[多选]中国共产党不断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1)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2)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3)完善党委对干部选拔作用的民主决策机制。第四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一、多党合作制的形成与发展
[多选]多党合作必须坚持的四项重要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二、多党合作制的特点和优势
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以人民政协为主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
三、多党合作制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论述]多党合作制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它是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措施。(2)它有利于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
(3)它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特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实行多党合作,可以有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5)实行多党合作,有利于维护港澳繁荣稳定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第五节中国的民主党派
一、各民主党派的建立和早期活动
[简答]中国的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二、各民主党派的性质、组织机构、参政方式 1.民主党派的性质 民主党派是:
(1)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2)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3)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2.各民主党派的组织机构
[多选]各民主党派的组织机构一般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部分组成。3.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1)参政议政。(2)政治协商。(3)民主监督。
第十五章当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1949年9月-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的人民政协,代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
第二阶段,1954年9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发生前,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第三阶段,1966年5月-1978年2月,文化大革命发生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人民政协陷于瘫痪时期。
第四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政协步入历史的新时期至今。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职能和任务
一、人民政协的性质
[多选]人民政协的性质,被确定为“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二、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
三、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
[简答]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
(1)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政协工作。
(2)要坚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开展工作,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3)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4)要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5)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第三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 原则和组织机构
一、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
二、人民政协的组织机构
1.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成和行使的主要职权
[单选]每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及界别设置,经上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单选]政协全国委员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2.政协地方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以及行使的职权
[单选]根据《人民政协章程》规定,政协地方各级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单选]政协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第十六章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制度 第一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工作机制、工作机构
[单选]在中国,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多选]根据《职代会条例》和《企业法》的规定,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五项职权:(1)审议建议权。(2)审查同意权。(3)审议决定权。(4)评议监督权。(5)民主选举权。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不同类型企业实行多种职代会管理的形式
(1)在国有独资公司和公有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资企业、由公有资产控股企业进行托管、兼并、收购的企业,或由政府划转给大集团、大企业改制成为全资、控股的子公司的企业以及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继续坚持职代会制度。(2)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职工股东大会制度。
(3)在公有资产参股比例较小或不参股的公司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商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可以实行职代会制度,也可以建立员工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等制度,组织职工实行民主管理。2.正确处理职代会与“新三会”的关系
(1)职工代表大会和股东会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但又各有侧重、各尽其职的关系。
(2)职工代表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职工代表大会有权对董事会作出的决策实施监督。(3)职工代表大会与监事会之间既互相配合又监督的关系。第二节村民委员会
一、村民委员会的发展、性质
[单选]我国的村民委员会是在人民公社解体后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
[单选]根据《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组织,是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目前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村民委员会的组成、选举及职权、工作制度
[单选]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进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连选连任。[多选]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单选]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三、村民会议的组成及职权
[单选]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单选]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1/10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单选]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2/3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四、村民委员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基层政府、驻农村单位、企业的关系
http://www.xiexiebang.com
1.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对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
2.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是,他们都应当遵守有关村规民约。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和处理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应当与他们协商解决。第三节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一、社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组织 [单选]《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单选]居民委员会的建立、撤销、规模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决定。[多选]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还可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
[单选]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是:居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1.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简答]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2.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1)就业服务。
(2)社会保障服务。(3)救助服务。
(4)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5)文化、教育、体育服务。(6)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7)安全服务。
三、加强领导,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论述]加强城市社区建设:(1)要加强组织领导。(2)加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建设。(3)加强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4)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