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材料cl(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22: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材料cl》,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材料cl》。

第一篇: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材料cl

江苏警官学院实习论文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

陈磊

[摘要]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电脑以及网络正以其惊人的速度发展,其应用逐渐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思想。大学生作为当前互连网应用的主要人群,网络为他们传播和交流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拓了思维,丰富了知识。网络悄然的改变着他们的性格、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犯罪的案件日益增多,并成为当前大学生犯罪的新的增长趋势,对社会和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犯罪现状的分析,在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犯罪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网络犯罪受网络环境、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和侦查大学生网络犯罪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犯罪 预防对策 侦查对策

近十几年来,互联网以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文化层次居高、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理所当然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随着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而在网络违法犯罪的人群中,大学生是高发群体之一,这与大学生在一般违法犯罪中低发率形成反差,值得引起重视。及早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形式

1.利用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贩卖淫秽物品资料

目前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淫秽色情信息,由于很多网民处于好奇或是由于心理的需要,这就为此类犯罪提供了温床,导致大量淫秽网站屡禁不止。在对某大学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接触到色情文化的。网络以成为传播色情文化最大的媒介,网络色情也成为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

毕业于沈阳某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刘某,发挥“专业特长”,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淫秽网站——俏皮虎论坛网站。该网站发布色情电影、淫秽图片、黄色文学等淫秽信息,收取会员会费,非法牟利。此类大学生网络犯罪增长较快,并有以前的尝试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逐渐转化为以此牟利。他们建立黄色网站收取所谓的会员费用,提供连接收取广告费;或者制作复制色情资料在网上贩卖。

第 1 页

2.利用网络进行诈骗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即时通讯软件和很多网络交易平台,而且足不出户进行网上购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很多经济行为都在网上完成。但由于网络与现实社会具有较大差距,网络诈骗相比较一般的诈骗来说更加容易得手且风险较低,所以成为许多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一种主要手段。

苏州某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在网上交易网站,虚构身份向他人推销电脑,短短的三个月内骗得14800元。此类犯罪现象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手法相对简单,但往往容易得手,诈骗数额从几百元到几万元都有。

3.制造传播病毒程序,入侵网络终端,危害网络安全

近几年,大学生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案件有所增加,社会危害性大,危害结果难以预料。大学生实施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犯罪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未经许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破坏,使其功能不能正常运行,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黑客行为。二是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成因

(一)网络环境因素

1.网络管理体系滞后为大学生网络犯罪创造了机会

相对于网络的迅速普及,我国的网络管理工作则明显滞后。网络系统安全系数较低,筛选过滤功能比较弱,存在着监管不严的问题。并且对网络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有关政策的出台和应用于实践的工作都有些滞缓,没有较好落实下去。而对于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三个载体,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及时地做好监管、督促工作,在大学生网络规范的教育工作上也存在着不足,从而在大学生网络犯罪中也没有做出很好的预防工作。

2.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漏洞与缺陷,使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成为可能

一方面网络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如非法入侵网络终端及制造破坏性程序,使网络失灵,数据遭受破坏,甚至造成网络崩溃瘫痪。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弱点,为大学生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违法犯罪目标。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传输快捷、交互方式多样、高科技化程度高等特点,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极易激发大学生的挑战欲望,加之网络信息具有易攻击性,电子技术存在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以及计算机具有信息易泄漏的特性等,使计算机网络系统较易成为受大学生攻击的目标。

3.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弱化现象严重 在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伪装自己的身份,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他人进行交往。在网上说任何话、做任何事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甚至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这样便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1.好奇心和表现欲成为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动机

网络中充斥着各类信息——政治、经济、军事、娱乐、生活等等,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很容易接触到色情网站和黄色信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其渴望了解异性,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如果自控力下降,加上对两性的好奇,很容易上瘾。一些学生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问题,性变态甚至犯罪。

2.大学生对网络犯罪便捷性有明确的认知

与传统犯罪想比,网络犯罪非常容易进行,网络技术本身存在缺陷,各种网络软件仍不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缺乏等等,这些都为网络犯罪提供了方便。相对与一些传统犯罪模式,网络犯罪风险更小,此类犯罪立法不完善加上虚拟性,难以查找犯罪证据,对于大学生来说,足不出户,动动手指,便可得到大量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满足。由此,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对网络犯罪的便捷性有着明确的认知,助长了网络犯罪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犯罪预防与侦查

(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预防

1.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和网络监管。目前网络技术还不十分完善,有些部分比较脆弱,或存在技术漏洞,网络信息系统极易被侵入。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网络监管工作。首先,要重视技术的研发工作,完善技术防范措施。主要是采取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案件跟踪、灾难恢复等技术。利用信息加密技术,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真实内容;采用防火墙技术,可以阻止外界对系统的非法入侵。其次,对有关信息系统进行自检,查找系统、程序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修补,增强安全性能。再次,要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网络信息繁杂,尤其是色情网站与日俱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极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的直接诱因。

2.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使网络生产、制作、使用、服务、监管及处罚等行为有法可依 时至今日,我国已出台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惩治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于有效监管网络信息、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不系统、不集中、不明晰、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当前必须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为规范网络的创造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行为,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依

法治理计算机网络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3.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将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宗旨开发、研究、利用这一工具,激励他们自觉履行网络规范。另外,网络道德教育也提高了对网上一些陷阱的识别几率,增强对网络毒素的抵抗力,使他们从自觉的角度,建立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课堂。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侦查对策

1.搜集大学生网络犯罪信息

(1)建立并且完善网监系统,通过此系统发现犯罪。网监系统通过全天24小时对全市网络数据的监控,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正在进行或将要发生的网络犯罪行为。

(2)设立专门的网络犯罪投诉网站。通过开设专门性的网络犯罪投诉网站,此网站可以通过公布病毒、黑客等网络犯罪信息寻找知情人。同时可设立投诉专栏,让受害人或知情人只需要登陆该网站,填写简单的情况说明即可完成投诉。而侦查人员可以通过对该网站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寻找犯罪情报。

2.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件初查

案件的初查工作,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线索的筛选。这是初查工作的前奏,是对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信息、线索、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决定是否调查。网络犯罪的线索来源比较特别,很多犯罪线索是通过网络获取的。

(2)侦查计划的拟订。为保证初查工作顺利进行,就有必要拟订侦查计划,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初查工作是基于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开展工作之目的而制定的。

3.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现场勘查

网络犯罪行为是一种基于虚拟世界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尽管行为的侵犯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数据,但大学生在实施犯罪的过程必定要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物理设备,这些设备存在于物理空间,因此一样具有犯罪现场。在我们发现犯罪线索后,只要有条件,就应当想方设法对现场进行勘察。

(1)临场初步处置。侦查人员赶赴现场后,应当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封锁现场,进行人、机、物之间的隔离,将现场所有人员迅速带离现场,立即对其随身物品进行检查,重点是书面记录、通讯工具和移动存储设备。②加强现场保护。由于大学生网络犯罪多在宿舍或网吧实施,因此现场人员比较多,因此要加强对现场的保护,尤其是现场的电脑、光盘、存储设备、书面记录等材料。

(2)采取勘查措施。①通过实地勘验收集现场遗留的原始资料、数据参数等。②对与案件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进行访问。

(3)对证据资料进行技术分析。在前一阶段勘查取证的基础上,侦查人员可以对所得的相关证据资料(例如:磁介质、系统备份、数据备份)进行技术分析,从而发现作案人是在何时、采取何种手段、从哪些方面对网络系统进行了哪些侵害,从中选取有价值的侦查线索。

4.侦查终结

侦查终结是整个案件侦查的收尾工作,大学生网络犯罪无论从案件的性质还是犯罪主体来说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侦查终结时应当区别对待。在案件侦查终结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大学生编写的病毒或木马等程序,应当在案件终结时由编写程序的大学生编写出相应的杀毒、破解软件,并将其立刻在网上发布,减少受害者的损失。

(2)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开导。进行网络犯罪的大学生,有很多具有超高的电脑水平,他们所掌握的电脑技术,对其他网络犯罪的侦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侦查终结时,应该开导他们正确利用自己的电脑天赋,帮助相关部门应对网络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犯罪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件性质特殊,他不同于其它一般的犯罪,具有特殊的犯罪主体,具有传统意义的犯罪与网络犯罪特点的结合,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网络犯罪时,应该从犯罪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出发,寻找犯罪根源,研究案件特点,提出侦防对策。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公安机关打击网络犯罪,提高大学生素质提供一定参考,进而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树启.大学生网络犯罪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2] 周炎炎.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6).[3] 苗丽娜.试论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表现及危害[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1).[4] 李瑛.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1).[5] 张顺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征及对策[J].中国临床康复,2006/34.[6] 潘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及其优化路径[J].甘肃科技纵横,2006/01.[7] 韩革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第二篇:浅析逃税犯罪的侦防对策

浅析逃税犯罪的侦防对策

摘 要: 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税收收入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来源,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逃税行为给国家财政收入和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许多极其不利的影响。我国关于逃税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的研究尚待完善,针对这一现状对逃税犯罪行为提出侦查和防范两方面的建议,对于完善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做好国家税收管理的基础工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逃税犯罪; 侦查; 防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3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3.022

一、导言

逃税(Tax Evasion),学理上也被称为非法避税,是指纳税人无论在故意或无心的主观目的下,采用不法方式减轻税负的行为,非法隐藏自己的收入、虚开或不开发票、虚增可扣除的成本费用等多种方式逃避自己应当缴纳的税收额。当下,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严重的偷漏税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涌现大量偷税逃税乱象,许多地方存在假发票公司,还有许多会计机构专门承包偷税业务游走于法律灰色边缘。据统计,每年因逃税所造成的损失可以达到应收税额的30%左右。[1]

逃税行为的猖獗盛行,导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正常运行,致使我国财政收入额在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减少,这将会影响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公平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性。逃税行为对于经济活动水平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环境下,各个经济主体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所依托的竞争环境也相对公正。但在税收环节,对于企业之间的相同所得,诚实的纳税人选择了如实申报,缴税纳税,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而逃税的企业想方设法弄虚作假,通过各种手段企图减轻自己的税负,两者所得就不尽相同,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公,这对公平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来说也本来就是一种破坏,使税收的调节收入功能成为一纸空谈。

此外,逃税行为对资源配置的正常运行也会造成巨大影响。在现实市场环境中也确实存在大量生产劣质产品的小企业与优质企业在竞争中大打价格战,以次充好的现象,这些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下去的“秘诀”之一就是其大量偷逃税的行为,增加了收入,扩大生存空间,在他们的竞争中落后和劣质受到了保?o,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作用会在市场运行当中将生存能力弱、创新能力差的企业淘汰出去,而生存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保留下来,但是由于逃税行为的存在,很有可能让生存能力弱的企业通过一些不法手段提高了自己的所得收入。这既是对资源配置作用的一种扭曲,也是对市场经济公平环境的一种破坏。企业若想实施逃税行为必将增加花费寻找会计机构来隐藏收入,开假发票,而征税机关也为查处这些偷税漏税的行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极为高昂的成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双方的行为无异是对社会宝贵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的切实发展。

逃税行为是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一颗毒瘤,会直接导致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影响其对于全社会的管理和对于市场经济缺陷的弥补。而目前我国关于逃税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的研究尚待完善。本文根据CNKI检索得出,近20年关于“逃税犯罪侦查”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共约19篇,研究主题主要围绕逃税侦查的对策与立法问题,其中关于税侦体制的改革问题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献的共被引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关于“逃税犯罪侦查”问题的研究大约始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此类研究逐渐成为学者追捧的热点,但近年来这类研究逐年有所下降,可见,关于“逃税犯罪侦查”的问题依然有很大的学术生长空间。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提出了逃税犯罪侦查问题在侦查和防范两方面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对逃税犯罪问题的侦防对策的发展提出反思与展望。

二、对逃税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的探究

(一)基于逃税犯罪防范对策的探讨

1.强化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宣传

就纳税主体的角度而言,纳税人偷逃税的动机和原因有许多,但是在这些原因中,公民意识不强、对于税收的重要性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透彻地理解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税务机关要从这一方面做起,做好依法纳税宣传的基础工作,不断加大依法纳税意识的宣传力度,针对不同阶层、年龄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符合实际的宣传方式,可以在社区定期开办讲座、展览、有奖竞猜、放映相关主题的电影、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纳税人深刻意识到依法纳税与国家富强稳定之间的密切关系。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民应当认识到偷税是作为纳税主体的国家主人公地位对国家切身利益的侵害。[2]同时在各大中小校园中开设税务基础知识课堂,从下一代抓起,让孩子们从小理解认识税收的运行机制,知道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和偷税逃税的严重后果。对于培养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要进行漫长的投资和准备,由下及上,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必将使公民的纳税意识和国家主人公意识上一个台阶。

同时,要积极开展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建立起新型的征纳关系,消除征纳双方的对立与障碍,使税收工作得到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对那些自觉纳税的单位和个人,要运用行政、经济手段给予鼓励和支持;对少数屡查屡犯、偷逃税严重的,依法严肃处理,以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责任感。

2.转变执法方式 严格征管逃税

征税机关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执法方式和执法队伍建设,及时转变执法方式,严格管理逃税问题。在执法过程中积极执法、文明服务。以人民公仆的心态虚心为人民服务,热情解答纳税人的问题,建立新型的纳税互动关系,消除双方不平等的阻碍,使纳税人从心底支持信任纳税机关的工作、理解纳税工作的开展,依法积极纳税。并且对于信用记录良好、自觉纳税的单位团体和公民,通过行政、经济手段给予鼓励和奖赏,对于少数顽固的、严重逃漏税的分子要依法严肃查处,并且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或者递交检察院处罚。在客观的征税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执法不公,征管不严,与纳税人狼狈为奸的个别现象,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税法的威严和权威性,降低了惩治偷逃税的力度。[3]所以要求税务机关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严格征管逃税行为的出现,目前对于税收管理领域的管理总体来说是不严的,使纳税人有许多空子可钻,对税收征管人员来说,一定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以万分严谨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征税工作中。

3.弥补征税不足,强化征管手段

依据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偷税逃税行为的猖獗建立在市场主体先行掌握信息,税收征管机关与纳税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才给偷税逃税的行为提供了产生的契机。因为纳税人是最先掌握相关经济信息,所以纳税人很大程度上会有可能根据自己信息上的优势以侥幸心理进行偷税逃税的暗箱操作。在我国,这方面的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我国对于税务的管理很难称得上是面面俱到,税务机关在管理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很难掌握税务人全面多变的经济信息,对于纳税人来说,多方开户,现金交易和零售拒开发票的现象屡见不鲜,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只能说是有限的。所以说,及时填补征税领域的缺陷,强化征收机关的征收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我们解决我国偷逃税问题的主要思考方向。为了做好预防遏制偷逃税行为的工作,要从整改税务机关的各方面进行,依托现代高科技技术,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同步系统,保持更新征管措施,努力封堵征管方面的漏洞,改正在执法过程发现的不足,切实秉承我国国家税务总局明申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

(二)基于逃税犯罪侦查对策的探讨

1.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从法律制度、法律规定上严厉打击逃税违法犯罪行为,才能从根本上驱除滋生逃税犯罪行为发生的社会土壤。第一,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社会和谐税收立法体系,深化税收立法制度的改革。降低逃税的利益诱惑是税收立法制度改革的操作途径,这一途径的实施可以通过改变税外乱收费、税费不分、规范政府行为、降低税率、减小税率差距等来实现。目前,由于我国税收立法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税收中“人治”、“权治”的现象尤为严重,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哪些情况应该给予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还没有具体的法律说明,当前我国税收优惠或减免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为利用这种不规范的规定而进行的逃税行为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应该加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税收法律体系,对于减税、免税的情况予以明确的规定,并严格按照要求实施,这样才能使税收做到公正、公平。[4]

2.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

首先,完善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做好国家税收管理的基础工作,要求税务侦查人员不能有丝毫松懈,做好税收的基础征管工作,要从征收税收各个环节强力整治逃税乱象,力求健全严格国家税收管理体系的运行制度。对于建设国家税收执法队伍的工作,要从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来着手,努力打造出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廉洁奉公、服务人民、综合素质较强的税收征管队伍。加强税收执法队伍的建设的目的是,一方面专业的税收执法人员能够以专业的眼光和态度处理各个环节逃税犯罪的方法和手法,提高逃税犯罪行为的查处率,威慑减少犯罪分子的犯罪意图,从而帮助降低逃税犯罪行为的发生率,另一方面,税务系统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精英执法队伍是税务机关良好服务形象的依托和核心,对于税收征管人员的严格要求能够提高我国税务机关的执法水平,摧毁逃税犯罪分子的犯罪思想基础,反映了?收工作的庄严性和权威性,税收工作的核心意义是国家的利益,逃税的犯罪行为已经对国家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所以工商、海关、银行等其他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协作税务部门及公安机关办理逃税犯罪等涉税案件。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起专门的税收法庭,使税务机关有权力对于逃税等涉税案件进行独立的审判,更加体现税务机关的权威性,减少其他不相关力量的阻挠,提高征收工作的效率。

3.加大宣传力度,对公众进行教育

减少逃税犯罪的发生,遏制逃税违法犯罪,不仅要从外在方面如法律法规方面、执法部门内部管理方面、警税协作机制方面加强建设,还应该在内在的、主观的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逃税犯罪的思想基础。

第一,为驱除逃税的主观因素,政府应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政府层面上来说,应该积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经济发展,坚持按照按劳分配制度,努力缩小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需求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尤其要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等的建设,使人们在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不会产生不满足、自卑等逃税的情绪准备,不会为了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基本条件而产生忧虑,从而产生出逃税、偷税、不纳税等不良的主观因素。

第二,通过宣传教育,纠正人们不合理的需求。政府在尽量满足人们必要的、合理的需求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大宣传,纠正人们不必要、不合理的需求。为了使广大的纳税人了解税款的相关计算方法,消除不必要的纳税不良情绪,提高自觉纳税的思想觉悟,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公民,使公民了解纳税的意义在于“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化解广大群众思想中纳税吃亏的心理状态。[5]应该大力宣传纳税的光荣,逃税的可耻,这样有助于消除逃税行为的从众心理。帮助广大群众建立正确的纳税观,使其积极配合税务工作。税务机关可以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予以改进,多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税务机关应该尽量帮助纳税的企业节能减排、减少生产成本等,在企业遇到意外困难的时候,可以对企业实行减少税收或者减免税收的政策。这样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纳税关系,缓解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紧张关系,还有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运用社会舆论的作用,消除“厌税思想”、遏制逃税行为。根据国外关于纳税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思想,我国应该把纳税思想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的一部分,从小抓起,在学校开设一定的税收基础教育和做好税收知识科普工作,使国家未来的主体从小就有纳税的意识,认识到税收对于国家建设、市场运行的基础性作用,了解自己作为一个小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内容,从下一代的教育出发减少逃税思想的发生率,防微杜渐。

三、问题与结论:对逃税犯罪侦防对策的反思与展望

(一)拓宽案源渠道,提高主动发现逃税犯罪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这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作为一个特有的社会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违法犯罪类别也呈现出与社会趋同的态势。探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成因,有利于我们深刻了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掌握大学生违法犯罪动因,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搞好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防治工作。我就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概况、根源及成因、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类型及特点

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在我国高等学校已不鲜见,不仅有一般违法行为,而且也有刑事犯罪,甚至经济犯罪和政治犯罪。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大革命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犯罪总人数的20%~30%,是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最低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人数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5%左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并且青少年犯罪总的态势呈上升的趋势。

按照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所具有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及主客体方面的某些特征可以将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划分为:暴力型违法犯罪,如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违法犯罪行为;财产性违法犯罪,如盗窃、诈骗等;性违法犯罪,如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智能型违法犯罪,如计算机违法犯罪、信用卡违法犯罪、商业欺诈违法犯罪等;特殊类型的违法犯罪,如毒品违法犯罪、赌博违法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有关资料表明,财产型违法犯罪,尤其是盗窃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不论是中外各国,都是一种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在全部违法犯罪案件中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居于首位。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一般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共性即违法犯罪类型的复杂性,主要集中在财产型违法犯罪、暴力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三大类型;违法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淫乱性和凶残性,多围绕“财”、“性”、“霸”等为动机;违法犯罪具有团伙性;违法犯罪具有报复性、突发性,青少年普遍具有争强好胜、思想偏激、容易冲动和走极端等特点,其违法犯罪具有报复和突发的特点;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加,犯罪形式由依附型向独立型发展,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以财产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居多,其腐蚀性一般大于男性。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其违法犯罪除了具有一般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共性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一定的规律性、预谋性和智能性。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规律性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考试、恋爱、奖惩、贫困、就业等压力过大引起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谋性表现在有计划有目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智能性表现在违法犯罪技能更为成熟,作案手段和方法较为高明,违法犯罪工具更为先进,违法犯罪心理结构更加稳定,违法犯罪心理更加成熟等。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小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单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失败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首先表现在教育方法的失败。许多家庭在大学生未成年时采取粗暴教育,管教过严导致家庭亲情不足,娇生惯养、袒护放纵,导致亲情过剩。以至于部分大学生从小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如缺乏爱心、冷酷自私、吝啬贪婪、骄横霸道等。第二,家庭道德低下。父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的贪婪吝啬使孩子惟利是图,父母的冷漠横蛮使孩子骄横自私。如果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其道德的沦落也在所难免。第三,家庭不完整。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挑战,离婚率不断上升,不完整家庭日益增多,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慈爱,这部分大学生容易变得孤僻、自卑、抑郁、任性甚至仇恨。第四,时空距离导致家庭教育不力,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父母相对独立,部分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监控而放任自流,滑向违法犯罪边缘。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体原因:生理和心理原因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遗传素质、神经类型年龄、性别、生命节律以及其他异常的生理因素等。第一,遗传素质与违法犯罪。法国著名犯罪学家托皮纳尔的研究表明:75%的犯罪人有遗传缺陷,约30%的犯罪人有病态遗传,分别犯有癫痫、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等病症。国外有学者指出,血型、染色体甚至体型等都有可能与犯罪有关。遗传素质与侵略性行为、酗酒、性亢进以及由智力及精神障碍导致的行为异常有极高的相关性,当然,遗传素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第二,神经类型与犯罪。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及其弟子研究发现,人的高级神经类型典型的有四种: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弱型。后人发现其中的兴奋型(又称不可遏制型)由于其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感情易于冲动,为人暴躁等特点,可能导致激情犯罪和暴力犯罪。第三,性别、年龄与犯罪。一般而言男性违法犯罪在数量上远远高于女性,在犯罪的手段、起因以及违法的严重性、危害性等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违法犯罪数量趋于增加,特别是女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更为严重。从年龄上看,违法犯罪率最高的年龄一般在14岁至25岁之间。由于在这个年龄阶段体格强壮、精力旺盛,各种需要迫切,容易冲动,对自己违法犯罪行为充满自信,因此,在盗窃、抢劫、强奸、流氓等作案成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第四,其他异常的生理因素与违法犯罪。有关资料证明:不同的生理异常与违法犯罪是有关系的。

违法犯罪的产生最关键的还是心理上的原因。一般而言大学生违法犯罪首先表现在自身的认知能力较差,当然不排除如计算机犯罪、信用卡犯罪等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犯罪。这种较差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念颠倒、法制观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颇、缺乏高尚的兴趣、爱好等,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理解,容易产生偏激、糊涂、庸俗、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错误认识。第二,不健康的情绪、情感等心理障碍与违法犯罪。大学生违法犯罪很多时候是由于情绪情感的消极而导致的。比如由于大学生在环境不适应、学习紧张、生活贫困、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危机、不能就业等压力面前产生焦虑、困惑、仇视、厌烦、抑郁、嫉妒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出现障碍,严重者就会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三,不良的意志品质与违法犯罪。违法犯罪主体共同的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意志薄弱,即在正确的行为上缺乏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而在错误的行为方向上意志力却表现得异常坚强。比如,盲从和独断、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任性和怯懦、顽固与执拗等不良意志都很容易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产生。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防治对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新方法。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教学、管理、服务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运用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大力开展思想政台工作。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职员工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做到言传身教。2.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和实践。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做到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在加强法制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开展法制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随着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性问题的日益增多,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保健和性教育课程,设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建立大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档案。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对策探讨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对策探讨

刘彩艳七台河市成人教育学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摘 要]: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起因奇特、动机简单,犯罪诱发快、蔓延广、纠合性强,犯罪智能化等特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党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学校;社会;政府;教育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愈来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给社会增加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之一。如何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一般特征是: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模仿性大、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起因奇特,动机简单。

1、寻求刺激。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致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处于无理想、无文化、无道德、无法制观念的状态,他们学习无兴趣,整天在社会上游逛,精神空虚。旺盛的精力得不到正确的支出,往往便从打架斗欧、寻衅滋事等方面寻求刺激,追求一种野蛮 1的快乐。

2、物质欲望。一些青少年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想吃好穿好,而且愈奇愈时髦的东西就越想追求,当家庭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时,就自找“门路”,非偷即抢。

3、逆反心理。青少年虽然年幼无知,但渴望独立、自尊,本能地不愿受管束,希望无拘无束地过所谓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育逐步成熟越发加强。特别是当他们有某些劣迹后,如果管教方法不当,使他们觉得吃了点“亏”,轻则反感对抗,重则视若仇敌,予以报复。

4、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时期,好奇心模仿力很强,感情极易冲动而又不能控制,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犯罪诱发快、蔓延广、纠合性强。

诱发快是指青少年从接触不良影响,产生不良行为以至犯罪动机,到最后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很短,有的只有几个小时,长的也不过一两年,就完成从中毒到模仿犯罪,从心虚到无所顾忌的角色转化过程。蔓延广是指青少年犯罪传播范围广泛,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合群是青少年的一大特点,只要兴趣相投即可结为好友,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却对家长和老师怀有较深的戒心。一个青少年堕落下水,往往就会象被传染一样在同伴中传播蔓延,影响和带坏一批。这种蔓延腐蚀不仅在同龄之间,而且还向纵深发展,形成大带小、旧带新,一批接着一批。纠合性强是未成年人犯罪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突出表现在团伙作案多,而且团伙又多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团伙作案的现象比较突出,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上相互结交,称兄道弟,纠结作案。有的划定“势力范围”胡作非为。青少年团伙作案数量多,涉及面广。

(三)、具有较强的暴力倾向。

从犯罪类型来看,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流氓、盗窃、抢劫、强奸、伤害这几个方面。这是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影响没有及时得到解决,致使一些青少年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感到自己的私欲野心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而铤而走险,用犯罪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需要。加上一些报刊、影视对暴力事件的宣传报道,实际上起着暴力犯罪的渲染作用,使许多青少年在犯罪过程在稍遇反抗便可实施暴力,手段日益成人化,其凶狠程度并不亚于成年人。青少年容易感情冲动,受到刺激就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往往是暗偷不成即明抢,遇上反抗就拔刀伤人。

(四)、犯罪智能化

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动手能力和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能力大幅度的长进。青少年将这一“优势”运用到违法犯罪上,危害性就更大了。在青少年犯罪中利用电脑、应用技术犯罪的多了;提前预谋、诈骗、内外勾结、善于伪装、反侦察手段运用的也较多,作案后想方设法转移实现、消赃灭证等智能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青少年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高明,给公安机关的侦破工作带来了难度。

(五)、犯罪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发展。不少少年犯年龄很小却有过多次犯罪历史。但却不思悔改,以至发展到严重的犯罪行为。据目前有关资料分析预测,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仍将继续发展,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在青少年中占的比例仍将不断增加。因此,运用各种手段实施超前预防战略。

二、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对策探讨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学校、街道、农村、家庭等社会层次中,大力加强青少年教育,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加强领导,定期分析形势,及时掌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动态,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各级综治机构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协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职责,要加大对减少青少年犯罪作为衡量各地部门综治工作好坏的重要根据。

(二)、办好职业教育,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要在中学阶段加强职业教育,办好多种形式的职业学校,针对社会的择业状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在中学即掌握一门技艺,拓宽就业渠道。另外,要坚决取缔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加强对报刊影视等传播媒介、社会娱乐场所的管理。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利用娱乐室、广场文化等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使青少年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家长要用

艰苦奋斗精神和耐心细致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过分溺爱,也不要粗暴地用打骂、罚跪或责怪等简单的方法。同时家庭当中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要让家庭中的不和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使他们感到失去家庭的温暖而流落社会,从而误入歧途。

(四)、司法机关要在处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严格执行惩教结合的办案原则,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既要教育、挽救少年罪犯,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要惩罚少年刑事犯罪。根据青少年刑事犯罪有别于其他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犯罪的诉讼体系和预防体系,确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顺利实施。

(五)、建立帮教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宽广的概念,仅是希望小学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内容,有教育扶助义务的部门和机构都在此列。改革青少年工作机构,提高工作效率,有作用的则留,无作用的则减。因为不起积极作用,就在起消极作用。

(六)、青少年自觉地增强防范意识

青少年要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要熟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反引诱”开始,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培养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主动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要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积极地对违法行为进行自我防范。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有效地预防、避免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不法侵

害,增强反侵害的意识和反侵害能力。要尊重监护人、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逆反”的武器应该对准加害或诱使自己走向违法犯罪的人。

(七)、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必须唤起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预防犯罪,自我安全保护的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教育计划,切实做到“法制要从娃娃抓起”。依法约束和规范中小学生行为,通过开展多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广大青少年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做到学法、懂法、守法。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丑恶现象,减少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于淑芬:关于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2] 卢兴治: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对策、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5

[3] 李孟:面对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第五篇:盗伐林木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迭部林区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迭部林区人民检察院—伍 浩 梁红海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盗伐,盗伐林木对森林的破坏程度,从表面来看,不如侵占林地那么一目了然,也不如森林病虫害那么一片狼藉,更不如森林火灾那么触目惊心,但对森林资源无休止的破坏、蚕食,其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虽然每年都有一例例盗伐案件被侦破,一批批违法分子被严厉查处,但是,盗伐活动并未因此而绝迹,有时甚至较为猖獗。可以说,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行为依然是林区公、检、法的主要任务,并且任重而道远。

迭部林区地处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白龙江上游,迭部林区属于国家天然林重点保护工程的林区之一,其天然林管护面积达521.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3733.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9.96%。林区内除森林资源丰富外,其他资源匮乏,工矿企业较少,林区经济较为落后,群众普遍缺乏额外经济收入,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巨大的经济利益诱发了盗伐林木案件频发,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在林区刑事犯罪中占很大比例,并呈上升趋势。

自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林区封锯停采之后,盗伐林木案件有所下降。但从2005年后,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发案又有上升趋势。2005年迭部林区检察机关受理的涉林案件占当年刑事案件总数的69.2%。2006年迭部林区检察机关受理的涉林案件占当年刑事案件总数的88%。2007年迭部林区检察机关受理的涉林案件占当年刑事案件总数的91.6%。

(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在林缘地区发案率较高

迭部林区东与陇南市的宕昌县、甘南州的舟曲县相连,南与四川的九寨县、若尔盖县相接,西与甘南州的卓尼县、临潭县相邻,北与定西市的岷县接壤,迭部林区地处两省三市(州)七县之中,林区分布面广、点多、林缘线长,周边地区经济不发达,面对丰富的森林资源,盗伐分子进入林缘地区砍伐林木现象屡见不鲜,盗伐林木案件发案率较高。据统计:2005年迭部林区检察机关受理的林缘地区涉林案件占当年刑事案件总数的41.4%。2006年迭部林区检察机关受理的林缘地区涉林案件占当年刑事案件总数的39.2%。2007年迭部林区检察机关受理的林缘地区涉林案件占当年刑事案件总数的31.6%。

(三)雇佣犯罪增多。从近年查处的一些盗伐林木案件分析,组织者(雇主)在实施盗伐林木过程中均不到盗伐现场,到现场具体实施盗伐林木犯罪的都是一些临时雇佣者。由于被雇佣者对雇主的情况不了解,给案件查处带来很大的困难,不能及时地对雇主进行打击和惩处。2005年雇佣他人盗伐林木案占当年涉林 2 犯罪案件的25.7%。2006年雇佣他人盗伐林木案占当年涉林犯罪案件的38.5%。2007年雇佣他人盗伐林木案占当年涉林犯罪案件的42.5%。雇佣他人盗伐林木增多,并呈上升趋势。

(四)为修建自家房屋而盗伐林木犯罪增多。迭部林区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林区范围内全面禁伐,林区的民用材采伐指标也停止办理。由于在林区生活藏族农牧民修建房屋的习惯是大量使用木材,林区停采已经快十年了,一直未发放民用材采伐指标,当地有的群众房屋已经年久失修需要修补住房,有的群众因火灾房屋被烧需要重建住房,有的群众与老人分家,另立门户需要新建住房,而现在又无处办理民用材采伐手续,故而只好去盗伐林木来修建住房。据统计::2005为修建自家房屋而盗伐林木案占当年受理涉林犯罪案件的15.5%,2006为修建自家房屋而盗伐林木案占当年受理涉林犯罪案件26.5%,2007为修建自家房屋而盗伐林木案占当年受理涉林犯罪案件的38.5%。

二、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的作案特点

(一)合伙性。尤其发生林缘地区的盗伐林木的行为危害最大,犯罪分子三五成群,甚至有时多达三五十人同时进入林区盗伐,因其组织严密、雇用眼线、专人放哨,并使用望远镜、对讲机和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等,掌握和观察公安干警巡山查林的情况,为其同伙通风报信,逃避打击。如果与巡山查林公安干警相遇:盗伐分子人数没有公安干警人数多时,他们则四下逃窜,逃避打击;盗伐分子人数相当或多于公安干警人数时,则与公安 3 干警对峙,甚至有时暴力抗法。加之随到随伐、伐后随即离开的作案手段,加大了对案件侦破、查处的难度。

(二)伪装性。盗伐林木常以放牧、砍柴、搞副业(挖药材、采摘山野菜)等活动为掩护进行。一是伪装现场。一般在盗伐林木后,盗伐者常在伐桩上覆盖林下腐殖质土,人在远处不易发现,同时也加速截面的腐化。冬天雪后,盗伐者也会将积雪覆盖在伐桩上,现场勘查人员稍不注意就会错误判断为雪前砍伐的。二是伪装运输。选择人们不太注意的交通工具。如吉普车、面的车、客运班车等,或用伪装物遮掩运输,物品有篷布、矿石、废品等。

(三)隐蔽性。盗伐地点一般选择在人员活动较少的偏远林区,时间多选择在凌晨或傍晚。

三、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发案原因

(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林区及周边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观念陈旧,林区内部及周边不少群众小农思想严重。多年来林区内部及周边地区的人养成了“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从迭部林区内和周边县区看,除了农田外,也没有大规模成型企业,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不得不依赖林区的各种资源而生存。

(二)法律意识不强。从发案情况看,不论是涉案人还是普通群众,绝大多数对《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不了解或不清楚。对涉林案件罪名、立案标准、违法后应负什么责任等知之更少。

4(三)打击的局限性。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抓获犯罪分子方面都是很不容易,在短时间内不能给予快速打击,虽然每年都进行专项整治(绿盾行动),但收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待行动一结束,风声一过,他们又进入林中,砍伐林木。加之,盗伐林木犯罪的隐蔽性,给调查取证带来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难于受到法律的惩处。

(四)个别林政工作人员不负责任。从各林业部门来看,其林政执法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执法经验及责任感。个别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对涉林案件麻木不仁,更有甚者,为谋取私利,利用手中的权利为犯罪分子开绿灯。同时,个别沟系护林检查站形同虚设,检查员执法不严。木材检查站是犯罪分子盗伐林木、偷运木材的最后一道屏障,这对检查人员素质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然而,迭部林区的林业管护部门—迭部林业局在林区的东西主要出口现在却没有自己的木材检查站。在1995年以前,林业局在管护区的省道东西出口上设有木材检查站,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林业企业在省道上不得设臵木材检查站。1995年以后木材检查站移交当地政府管理,这使得林区又失去一道自己的、最后的屏障。

四、对破坏森林资源犯罪,保护森林资源的几点对策 针对目前办理涉林案件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大森林刑事案件查处力度

一是严格依法办案。森林公安机关和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应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杜绝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等执法不严、徇私枉法及以赔代罚、以罚代刑等行为发生。针对零星盗伐林木突出的问题,积极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对为首的、多次参与且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要从严查处,对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坚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是案件一查到底。每查获一起案件,要对盗、运、销、收行为全部立案查处,追查所有涉案人员,打消部分人员的侥幸心理。同时要将工作做深、做细,深挖余案、积案,顺藤摸瓜,乘胜追击,取得更大的战果,对违法犯罪分子和蠢蠢欲动的不法分子形成强大的心理威慑和法律威慑力。

(二)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要组织和调动林业企业内部的宣传力量,针对职工群众、行政领导、职能部门和林区内的村民,开展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印发的《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森林管护、依法行政的有关规章制度等。努力使职工群众树立爱护森林资源、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使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树立打击意识和不作为应负法律责任意识,使行政领导树立依法行政意识。

(三)建立联防联护制度。

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应当和林区法院、检察院的协调配合,建立起打防控网络。不定期地开展工作交流,密切关系,取得支持,实现预防犯罪工作中的职能互补,从而促使联防、群防、协查由临时松散配合型向长期紧密协作型的转变。

(四)加大司法打击力度

对于情节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犯罪,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从重从严的原则,依法惩处。对盗伐滥伐的处罚,只要达到立案标准则必须追究刑事责任,绝不能降格处理,不能因利益驱动,以罚代刑。要从党的领导、机构设臵、队伍管理、运行机制、诉讼合力、物质保障等方面全面加强林区司法工作,使其在打击与预防涉林犯罪、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上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林区检察机关则要加强与林业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对执法案件进行复查和不定期抽查,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职务犯罪予以坚决查处。

(五)修改涉林刑事案件立案标准

一是建议制定涉林案件向检察机关报送备案审查的制度,以便更好地发挥林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二是建议修改涉林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适当降低涉林犯罪的立案标准。因我省森林资源不是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低,只有加大打击力度,才能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刺激盗伐林木犯罪行为的发生,只有适当降低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定罪量刑标准(现在的 7 标准是20立方米以上)来惩处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的犯罪分子,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涉林犯罪的发生。

(六)注重开展区域性综合治理工作。

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采取多种手段落实各项措施,既要解决现实的治安问题,更要消除和减少导致违法犯罪的诸多因素和条件,一般来说,盗伐案件多发的区域都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群众普遍缺乏经济来源,盗伐林木也就成为一种“副业”了。为此,林业执法部门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主动承担起帮助林区群众发展自营经济的重任,把案件多发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为一项工作重点,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一起支持、引导和帮助林区困难群众发展适合的“种、养、加”项目,想方设法地增加群众收入,使其走上正当的致富之路。

下载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材料cl(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材料cl(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最终定稿)

    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 姓名:鄢榕芳 学号:210991391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社会主......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精选)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三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省、潍坊及我市先后召开了专题工......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与特点,笔者通过对2005年以来江苏省阜宁法院审理的五十余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成因并......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 姓名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法制和教育等方面的薄弱。通过这几个月在法......

    网络犯罪的趋势特点与打防对策(五篇范例)

    浅谈网络犯罪的趋势特点与打防对策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信息的安全与秩序,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

    宜章县“两抢一盗”案件的特点及侦防对策

    宜章县“两抢一盗”案件的特点及侦防对策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案件历来是刑事案件发案的“睛雨表”,不仅发案多,破案率低,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有时还会引发杀人、伤......

    宜章县“两抢一盗”案件的特点及侦防对策

    宜章县“两抢一盗”案件的特点及侦防对策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案件历来是刑事案件发案的“睛雨表”,不仅发案多,破案率低,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有时还会引发杀人、伤......

    宜章县“两抢一盗”案件的特点及侦防对策(范文大全)

    宜章县“两抢一盗”案件的特点及侦防对策 宜章县“两抢一盗”案件的特点及侦防对策 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案件历来是刑事案件发案的“睛雨表”,不仅发案多,破案率低,给人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