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9:4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

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

姓名:鄢榕芳 学号:210991391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其犯罪特点朝着暴力化、群体化、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发展的趋势;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型转化为复杂型。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原因。为了更好地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了齐心协力积极防范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预防与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不仅是亟需解决的一项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它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管理,共同努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数据实现了网络化,网络因素也开始逐步地介入伪造证照(证件、车牌照等)犯罪。网络因素的介入,导致伪造证照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和共同犯罪形态都逐渐出现异化。同时,刑法对于传统伪造证照犯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在法定刑设置上的不相协调,造成本质上仍是传统犯罪的伪造证照犯罪,由于网络因素的介入而在定性上被迫全部转化为计算机网络犯罪,可以说,此种司法效果从一定程度上架空了伪造证照犯罪,成为网络时代一个尴尬司法现实。

一、伪造证照犯罪中网络因素的介入及其司法尴尬

学位证、毕业证、驾驶证、军官证、车辆牌照、执业医师证„„,客观地讲,此类证照本身即证照的文本载体自身可以说并无任何价值,存在价值的是其所承载的信息,传统空间中的伪造证照,实际上主要就是伪造这种文本载体上的信息。

(一)伪造证照犯罪中网络因素介入的时代必然性

随着网络进入数据信息领域,个人的身份信息、资格信息等信息通过网络基本可以达到同步的网络内查询,于是证照所承载的信息就被纳入到了网络中,从而可以更高效地查询和使用。以此为基础,一份证照就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是现实世界,一是网络虚拟世界。于是,仅仅针对文本证照本身进行伪造,只是完成了整个伪造过程的一部分,而另一份网络虚拟领域中的信息还在正确地、真实地存在着,要真正实现伪造证照的现实使用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1

就必须要完成对网络虚拟领域中信息的伪造。

过去,证照真伪的验证主要靠人力进行,这种由人凭借一定的经验来识别证照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且准确率不高;同时,此种文本证照的制作成本低,防伪技术不高,被伪造的可能性很大。之后,防伪技术开始进入证照,例如,在证照表面使用激光防伪技术、水印技术等,防伪技术的运用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证照伪造的门槛,但是,对于证照的查验来说,只是徒增了人工工作量,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带来诸多不便。再之后,人们开始使用机器来识别证照和读取证照信息,它的技术模式是在证照内部植入微型智能芯片,例如,当前的银行卡、医院的就医卡都使用了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地读取相关证照信息,这一技术的初衷本是为了提高证照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但是,客观地造成伪造证照的技术难度被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完美结合。然而,仅仅通过提高证照本身的高科技含量和防伪技术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证照被伪造的可能性:一方面,部分证照的自身价值不高,而高技术化的证照本身却是需要大量成本投入的,运用过高的技术防伪显得不必要、不经济;另一方面,只要某种证照具有足够大的使用价值,无论多么高的防伪技术都无法避免被伪造的命运,我国居民身份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第一代身份证的防伪技术含量已经很高,但伪造身份证的案件屡见不鲜;即使是防伪技术含量更高一筹的第二代身份证,也是不断出现被伪造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证照验证效率,打击证照伪造行为,一个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证照信息与证照申请办理时存档的信息进行对比,这样仅仅对文本证照本身的伪造就很难蒙混过关,特别是计算机的使用,使得证照信息的比对在瞬间即可完成。

应当说,网络的出现及其同步性和共享性特征,为证照信息的同步、网内共享、查验和比对提供了最佳解决手段。而与此同时,政府信息化的快速进展,为我国证照信息的网络化查询和比对构建了物质基础,网络因素在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传统证照领域。正是由于此种证照信息的网络化,才使得对于证照信息进行伪造的犯罪行为也同步进入了网络领域。

伪造证照犯罪的异化之一:犯罪停止形态的异化

传统的伪造证照犯罪的既遂标准是伪造行为的完结,但是,随着证照信息的网络化,文本证照的作用已经逐渐降低,无法通过相关网站或信息系统查证的文

本证照,开始变得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即使没有文本证照,只要拥有其证件号码的,且根据该号码可以查证相关数据信息的,就等同于拥有该证照和通过信息查验对比。因此,单纯针对文本证照的伪造开始逐渐失去意义,要使伪造的证照能够被有效使用,就必须对于网络中的证照信息进行与文本证照同步的伪造,唯有如此,文本证照才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而被认可。

(一)传统领域中伪造证照犯罪的犯罪完成形态

传统伪造证照犯罪之中,伪造行为是伪造证照的实行行为,整个伪造证照犯罪就是围绕着伪造行为进行的,它是整个伪造证照犯罪的核心。在传统社会中,证照主要是客观的、有形的实体,具有物质性,主要指文本形态下的证照,例如驾驶证、学位证、毕业证、身份证等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证照。虽然在刑法理论上,伪造本身包括有形伪造和无形伪造两种具体行为方式[1],而且从危害性和发现难易程度来看,无形伪造更应当成为打击伪造犯罪的重点,但是,从现实案发情况来看,伪造证照主要是有形伪造,是没有文书制作权限的人员冒充拥有该种权限的人员或机关的名义制作文书,这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关注的重点和打击的重点。

伪造证照犯罪侵害的法益是证照的公共信用,一旦伪造行为完成,就已经实现了对证照公共信用的侵犯,而不是等到伪造证照流入社会以后才开始侵犯证照公共信用的。因此,伪造行为完成,整个伪造证照犯罪就达到既遂状态。当然,这里的伪造行为如上所述并不是指一切的违法制作证照的行为,伪造行为必须使被伪造的证照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存在着对伪造行为进行刑法上的价值判断的必要性。基于此,很多出于好奇或者玩耍而随手制作的、与真正的证照相差很大的假证照,并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伪造行为,也不构成伪造证照犯罪。此外,刑法意义上的伪造证照行为可能包括空白文本的制作、证照信息的填充、印章、签名等的一系列文本证照的伪造行为,只要某一特定证照的伪造行为完成,达到了使一般人信以为真的程度就是伪造行为实行完毕,即为伪造证照犯罪的既遂。伪造证照犯罪中网络因素的介入引发的犯罪完成形态的异化

网络被用于证照信息领域,源于证照信息的比对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方便使用者的查询。网络技术的介入,导致了证照犯罪的“物理”结构开始实行发生变化。

1.证照查询和比对的网络化。

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印制水平不断提高,伪造的文本证照制作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与真实证照的差别日渐缩小,不仅人工难以识别,甚至连机器都无法鉴别;而证照颁发单位在办理证照时是备有存档备案的,而且此种备案信息被纳入到数据库并连接到了网络,以供需要的人员进行查询。此种存档信息是在办理证照的过程中形成的,伪造证照一般是不具有的,当然,无形伪造的证照可能存在这种留存信息。因此,通过将文本证照的信息与留存信息进行对比来进行证照鉴别,已经成为目前证照查验的最简捷和快速的方法,而且准确率是非常高的。除此之外,网上信息的比对和查验工作一般人员即可实施,无需进行过于专业性的训练,社会的广泛普及具有可行性。例如,当前被誉为“中华第一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其准考证就是由考生自己打印的,考试时对于准考证的查验完全依靠与身份证、留存信息及本人的比对来进行的,只要四者一致即可认定证件为真,证件属于考生本人所有。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证照信息上网之前,有关人员需要查验证照信息时,只能向发证机关发出查询函,不仅有很多紧急的场合不适合发函,即使发出了,一方面时间过于漫长,二来发证单位对诸多查询也应接不暇。在证照信息上网之后,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用户只需将相关内容,一般是证照的号码信息输入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即可,如果是伪造的证照,查询结果就是文本证照信息与网络证照信息不一致或者根本就查不到相关信息。

2.伪造证照犯罪的被迫同步跟进及其形式。

此种情况,对于犯罪人和犯罪行为而言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仅仅是对文本证照进行伪造已经无法达到掩人耳目、以假充真的目的,因为,他人只要在网上进行简单地操作就可以查询到该证照的真实信息,伪造证照立即就会被戳穿。那么,要实现伪造证照能够现实化使用的目的,犯罪人就必须要解决网上信息查询和比对的问题。于是,伪造证照者为了达到“以假充真”的目的,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到了网络上存在的诸多网络信息数据库。如果能够进入这些信息库并添加或者修改信息,那么伪造的证照就真的成为能够通过验证的“真照”了。对此类信息数据库进行篡改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有形篡改,即由专业技术人员采用黑客技术侵入相关网站的数据信息库,然后进行篡改;另一种是无形篡改,即由发证机关

单位内部的有权人员进行篡改。客观地讲,伪造证照犯罪通常不是偶犯,而更可能是具有常习性和连续性的行为,因此,此种篡改数据的行为更多的是多次的、反复的,由发证机关单位内部的有权人员实施是不太现实的。除此之外,并不是任何一个伪造证照者都有此种内部关系型的“共同犯罪人”可以利用。而另一条通道则是现实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员开始熟练掌握黑客技术,相比来说,有形篡改更为可行一些。

从犯罪历程来看,早期由于网络技术还不十分发达,一方面,一般情况下,证照查验还仅仅是查看文本证照;另一方面,黑客的技术门槛较高,相关技术人员稀缺,一般人员很难完成这样的高难度、高技术犯罪行为,因此,网络信息篡改行为还仅仅是偶尔出现,也就导致此类能够通过信息查询和比对的证照价格非常昂贵,因此,购买这种可以在网上查验的“真照”的人并不是太多。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证照的网络查验和比对已经非常便捷,特别是对于学历证书,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会进行网络验证;同时,黑客技术也日渐成熟,甚至出现了专门供用户下载黑客软件的网站,这就导致了网络信息篡改行为变得简单易行,直接网络信息的篡改行为快速增加。

因特网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先进工具,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平台。目前,因特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又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不仅严重危害社会冶安和社会秩序,也给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从网络引发的犯罪,笔者试就从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预防及对策谈些粗浅意见,但愿对青少年引起一些思考和启发。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及成因分析

师范学院杨春200911512138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兴旺。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趋增多,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学校政治思想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现状犯罪心理特点犯罪成因 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

近年来,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周岁至25周岁。“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O%,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 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据有关资料透露,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1999年起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到2007年底,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毕业生31万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448万人。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犯罪人数也不断增多,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化。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

1、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2、犯罪类型多样化、智能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3、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

4、当代的大学生犯罪还有一些不同于以前的现象,构成了近期新的特有的趋势:

(1)、女大学生犯罪引人注目。近期女大学生犯罪的频频发生大大提高了女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的比例。调查发现,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2)、新的犯罪种类如贩毒、走私、组织介绍卖淫罪等出现,虽然从犯罪种类看来,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这类犯罪并不成为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重心,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类型,况且已经有增长的趋势,如在1995年广东省有两所高校出现大学生走私毒品的案件。

(3)、犯罪团伙化。在许多过程复杂的犯罪中往往出现大学生犯罪团伙,并且这种犯罪团伙经常拌以社会成员,这在诈骗罪与走私罪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特点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实施完成的,因此,探讨大学生犯罪就有必要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当前,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主要有:

1、强烈的自卑心理

自卑指自我评价偏低。自卑除了可以消磨一个人的雄心,还会使人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因而产生消极、不自信、抑郁等失落情绪。当前,一些大学生自卑情绪严重,有的对自己身体素质或自己的社会条件、自身能力不满意而产生自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会导致其人格的缺陷,严重者会走上极端,抑或愤世嫉俗,消极度日,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强烈的享乐欲望

某些大学生由于抵制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假如没有及时的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极容易产生心理趋同的倾向。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和现象,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自然有优势去高消费,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而又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情况下,家庭是不能满足其极富虚荣心的消费的。在这种“需要”的影响下,便产生盗窃以及其他的犯罪动机。有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这种极其低俗的享乐,从事卖淫和盗窃,并且这两种犯罪占到了女生犯罪的很大比率。

3、长期形成的冷漠心理

冷漠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敌对情绪,这种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的和别人交流思想感情,感情一般也不会外泄,对一般的事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形成这种心理的人通常受过极大的伤害,如欺骗、受人漠视甚至歧视等。大学生有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社会的命运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命运采取回避的方式,这是对生活环境的自我逃避的退缩性反映。由于其回避人际交往,造成心理脆弱、自负等不良心理,对周围的人、事高度不满,已发生冲突和争执,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4、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但如果控制不好这个度,会造成心理的失衡,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是大学生产生失衡心理的客观原

因,同学间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心理,使其对社会及诸多事物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心理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缓解、平衡,而为了其心理的平衡,大学生极有可能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报复他人、社会以求暂时的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5、追求刺激

大学生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接触的事物也较多,尤其是受到一些不良书籍、录像、网络的影响、刺激,一些大学生会迷失自己,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违法犯罪,尤其是性犯罪。

三、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3、对社会不满,报复性。

4、生理不健康。

(三)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受婚姻、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总结:大学生犯罪日趋严重化,复杂化,影响大,危害性大,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多样化,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不良适应的过程。

第三篇: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有增长趋势,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一 原因浅析1.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行为、思想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2.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在不否认主流是好的条件下,我们要指出有为数不少的人的思想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A.对自身及社会认识的变化:看到社会中大学生比例的上增,大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有过去大学生拥有的那种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他们的自我预期下降。这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许多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诱发了众多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经济利益,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例如:目前社会比较敏感而又众多的女大学生卖淫、大学生扮大款现象。B.个人化个性化倾向:面对改革浪潮,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就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不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反对”,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从而容易产生犯罪。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加上大学生人生体验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故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他们心理的脆弱性上面,这种心理的脆弱,主要有原因有:A 对自我的要求过分高于自身的素质、能力;B 客观生活环境困难;C 父母过度关怀。曾经被媒体热炒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北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以及许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恋爱失意而导致的犯罪等等,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诱发的犯罪。4.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5.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

nbsp;二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个方面的共同任务。1.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B)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C)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3.强化各方面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果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4 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及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对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社会个部门也都负有重大责任。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摘要: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着手,较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 犯罪特征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现各类媒体,且犯罪案件及人数逐年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步走向多样化和智能化。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却因触犯刑律而锒铛入狱,应该说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二)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

二.当代大学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体行为都要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新的变化,价值取向呈文化多元、选择多样、思想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一些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就诱发了个别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拜金主义,盲目追求高消费,对物质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党内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对大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诱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冲击传统的文化载体,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其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感受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欠缺考虑,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没有一个健康的处世心态,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三)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学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某些高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品德、情操、心理、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往往忽视思想政治的教育与学习,学生学习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流于形式,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调查、心理咨询工作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怠于对各种心理异常加以及时发现和正确的引导。虽然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但教学效果欠佳,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另外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强调学生自立、自觉,尊重学生的个性,这

虽然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使许多本应及时发现的问题未能发现。

(四)家庭教育的缺陷

一个人出生以后便置身于家庭环境之中,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环境。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大学生有父无母,有母无父或继父继母,这样的家庭一旦失控,便会使大学生的成长缺乏相应的支持,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家庭内父母关系不好,无休止的打骂吵闹,必然给子女心灵造成阴影,给孩子心理带来极大创伤,甚至带来变态的心理。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途径

(一)、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

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四)、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五)、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结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 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吴子民20114053005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正值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其形态、生理、内分泌、行为,智力等方面表现着一系列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又会通过反馈增强或减弱下丘脑变化。大脑皮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影响青年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易冲动。随着青年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生理成熟不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等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必然进一步促进其心理意识、情感、意志、人格等特征的发展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朝气蓬勃。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一般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制能力差,缺乏自我保健能力,由此也会造成一系列矛盾,从而引起各种心理冲突,表现出某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例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别人的矛盾等等。所以这个时期对他们身心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己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客观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就中国大学生来说,其心理障碍也是比较严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新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今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裴秋宇老师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但是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却最严重。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由于扩招生将于明年开始毕业,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

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经步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他们开展了许多诸如心理沙龙、心理交流等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一批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队伍正在逐渐成长。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许多高校学生自发地建立了学生心理社团,一些同学还自编自演心理剧来宣传崇尚心理健康的新潮流。黑龙江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晓萍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就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信息网络的兴起及普及,提供了人与人接触的另一种方式,改变了人们互动的方式。由此,以社会价值标准为基础,规范人们互动行为的法律规范,日益被人们所期待。大家公认,“1999年是向网络进军的转型年。”在那以后的3年里,每个大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有一项调查说,大学生的数字生活中最常见的内容有五个:68%的大学生用它“交流情感”,40%“浏览信息”,37%使用“电子邮件”,此外还有“下载软件”和“网络游戏”。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人们可以在不公开身份,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尽情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网上聊天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几年,网恋在大学校园里已经蔚然成风。长时间在网上聊天、交往的结果会使心理变得更加内敛、封闭、孤僻。如果“手”长时间替代语言、替代眼睛、替代体验与人交往的话,那么人身上的某些“工具”将不再灵便。由此可见,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滋生的许多社会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向社会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确提出“五要五不要”: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是按照中央确立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大力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网络环境的净化要靠每一个网民的自律和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解决他们的理想信念问题,使大学生拒绝网上的不良信息,不制造、不传播不良内容的信息,做到“五要五不要”,共同净化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上网有度,积极在现实中结交朋友。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上网应有度,对自己上网的目的、时间应有个适当的计划。在目的方面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与交流,网上交友聊天应有度。在上网时间上,最好每天不超过80分钟。对于一些大学生所产生的交际障碍,大学生应克服心理障碍和自闭倾向,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朋友,而不应沉迷于网上交友和网恋。

据调查,我校90%以上的大学生有上网聊天的习惯,约30%大学生成为网上

常客,每班均有个别大学生迷恋网吧,上网成瘾。这些学生为了上网肆意向同学借钱(有个贫困生为证明自己的能力,已向同学借了一千多元,而且购买了手机),经常旷课、晚归、睡懒觉并诱发一些违法行为如:有些同学缺少钱在宿舍偷落千丈他人放在桌上的零用钱(一般都是拾元以下的零钱,不会引起他人太大的在意),严重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上网者可以轻轻松松地在网上阅读国内外最新的时政要闻,获取各类知识,欢快淋漓地与对方畅谈,也可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对学生的上网情况做详尽的调查,充分掌握学生的上网情况,剖析上网者的心理。学生为何热衷于上网以至成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1、从众模仿心理

学生普遍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学习压力,缺少父母的督促,甚至中学时代无孔不入的老师也变得时隐时现,不再板着脸孔了,因而感到十分自由。相当部分新生自入学便开始尽情放纵自己和追求享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学习压力—--考大学,丧失了求学的目标与动力,出现暂时的目标真空,导致刚入校园时无所适从,在外界诱惑下极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很自然地加入了网民的行列,客观上加剧了网民的增长,我校某专业的四十六名同学就在这种情形下开始上网生活的。部分同学是因中学时被管得太紧,产生逆反心理,进入大学后,便在网上拼命释放“天性”,造成一发不可收拾。

2、补偿心理

新生中有一部分在高中阶段是比较优秀的,因为高考失利和家庭的因素使他们进入自己并不希望的大学。入学后本想凭自己的优势,在大学展露手脚,胜人一筹,寻求心理平衡。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如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出现了矛盾。为缓和矛盾,便到网上寻求心理补偿, 寻找心灵的慰藉,期望在网络中找到自我,于是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予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并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已。

3、求助心理

现在大学生有很大比例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襁褓中长大,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在上大学前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少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差。上大学后很多事情都要学会自己做,必然会遇到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烦恼。有些学生碍于面子,不愿向同学倾吐和求助,转而向网络寻求帮助。

4、逃避心理

大学生进入校园后,希望拥有一个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好集体,渴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渴望人们的理解与支持。但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担心他人轻视而不愿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因个性自卑而害怕交往等现象,由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压抑孤独,就像有同学抱怨说,在大学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隔着一层薄膜,大学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徒见其外表而不知其内心。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一旦学习,交往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逃避心理,我校学生生上网部分处于这种心理。

5、畏难心理

因为我校属专科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存在着偏科短腿的现象,有些同学的短腿现象十分严重(在三个新生上网成瘾的同学生中,有一

位高考数学才36分,一位高考英语只得45分,都未达到单科总分的三分之一),这些新生在大学遇到这门课程,其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刚开学,由于好奇心和进入大学的喜悦使他们有耐心坐在教室听课,但面对老师的授课不知所云,几节课下来便产生了逃学心理。加上学校开学初课堂管理的不规范为他的逃课旷课提供了方便,部分同学就选择这个时刻上网,并迷上了网吧。

6、自卑心理

这类学生一般都带着某方面的人格障碍或心理障碍进入校园的,由于家庭的因素(贫困、父母离异、单亲家庭),使他们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造成性格孤僻,害怕与他人共处,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为寻求心灵的解脱,往往借助网络,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世界不能自拔。

二、解决不良网络心理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上网问题不能忽视,应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常抓不懈。解决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要加强对学生教育和引导。

第一、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加强理想教育。

学校网民有增无减,甚至有些长期迷恋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刚入大学目标迷失,造成缺少追求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旦缺少了生活学习的目标,出现目标真空,就会带来空虚与无聊,而且目标真空存在的时间越长,则越可能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其危害性就越大。所以思政工作者要帮助新生尽快了解适应大学生活,利用军训,新生专业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机会,树立学生科学的生活观念;聘请成功校友作学习创业经验报告,鼓励学生投入学习,增强自信心;利用班会等形式对新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早日树立大学的奋斗目标,引导新生树立人生的长远目标。

同时,要向学生阐明,如果沉迷于网吧,陶醉于网上游戏、聊天、交友、成为网络的奴隶,这既是学校教育的不幸,也是个人的悲哀,以此警示新生,督促他们投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第二、加强网络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特别是如何利用网络来帮助提高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能够正确面对各种现实的问题,正确对待不良网络的诱惑。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网络心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成为网络的主人。另外,作为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新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得到及时正确处理,而不至于靠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倾泻。

第三、大力倡导网络文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能从容上网,也就无法更多了解到网络的要求与标准,而大学网络已进宿舍,上网成了家常便饭,因而对学生一定要进行网络文明教育,教育的依据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保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据此,校团委和学生会可以利

用校园网进行网络道德的专题讨论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正确引导。

针对大学新生刚入大学新目标尚未确定,出现暂时的不适所引起的上网问题,我校应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使每个新生深入到各种集体活动中,不让新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要大力倡导和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班组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帮助“网络性心理障碍”学生走出阴影的直接推动力。事实证明,健康,和谐,丰富的班组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化解个别同学的孤僻、自卑、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倾向,从源头上堵住了新生沉溺网吧的恶习。

第四、及时了解学生网络心理情况,进行细致认真持久的个别教育。

学校或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题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包括上网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对于上网成瘾不能自拔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其实迷恋于网络生活的人往往对网络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神情倦怠,而且随着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心理越来越强烈,所以对待这种同学要有耐心,允许其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有个过程,做到教育的持久性。我班有个学生从高二开始长期上网,造成成绩直下,考入我校后仍未警醒,继续在校外打“网战”,我从开学第二周开始关注该生,每次单独谈话收效甚微,半期考后两科挂红仍作无所谓,眼看自己因上网旷课要受到处分才略显紧张,这时我发现该生仍然存在着较强的个人尊严和荣誉感,于是对症下药,与家长联系一起鼓励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得到明显的效果。现在该生已从网络世界中解脱出来,正以全新的面貌投入期末复习。总结该生的经历,我对其教育做到了细致、认真、持久、尊重人格和尊严,对该生教育的成功,坚定了我教育学生的信心。

第五、组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上网是全校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大凡上网成瘾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障碍。心病还得心药医,学校要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心理咨询专家直接帮助来访者解决困难,并授之以“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不断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建立心理咨询部门,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心理咨询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初期效果是症状的改善,中期效果是行为的改变,后期效果体现了人格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单兵作战,需要全面铺开,形成良好态势。

第六、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即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生社团的组建,是促进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协会成员把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作为协会的首要任务。可以组织许多大规模的活动,内容包括会员培训、专家讲座、宣传板报和橱窗、就业辅导、心理测验、播放心理健康影片、发放宣传资料,与校内外的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与教师组织的宣传活动相比,其声势和影响力更大,意义和效果更明显,也更容易为学生

下载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问卷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占用几分钟时间请你填这样一份问卷。 问题1: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访问过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的网站吗? A经常访问B偶尔访问......

    当代大学生财产型犯罪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财产型犯罪的原因分析 末阳有夕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犯罪的不断严重,逐渐使这个不太严重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大学生财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占据了......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推荐5篇]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员宁波1,2王永平2 (1.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2.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发生了一些特大重大恶......

    网络犯罪问题

    网络犯罪与网络安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全面渗入到国家安全,社会生产,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网络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犯罪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种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目前,犯罪也开始向低龄化发展,不少青少年和......

    论当代青少年犯罪问题

    论当代青少年犯罪问题 姓名:钟杰仁 学号:20101304291 专业:广告1001 摘要:近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呈现犯罪年龄提前、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

    当代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 09汉语言文学 杨春怡 学号: 098305126 主要人物:小春子,小雨,小林,小草,小玲,肥猫,女清洁工寝室 小春子:(唱)明年又今日,又试再失眠,饭碗都反转,期待你碗面,在同学新开面店,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