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家:美国在全球播种混乱 外交失败叹为观止
专家:美国在全球播种混乱 外交失败叹为观止
美国外交成绩单惨不忍睹
李海东
奥巴马任职5年有余,其外交实践之惨状令人叹为观止:7年5个月的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是一个与“基地”组织关联的激进反政府武装占领北部数省的结局和一个更亲近伊朗的伊拉克政府;13年的阿富汗战争带来的是不得不与塔利班谈判的美国和一个依然仇视美国的阿富汗;美国全力诋毁的巴沙尔在叙利亚再次高票当选总统;被美国一度界定为争取“自由”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带来的是中东、北非、西亚更为激烈的反美潮;因乌克兰危机而全力孤立俄罗斯的美国发现俄欧之间走得越来越近;因肆无忌惮地支持欠缺历史反思与右倾化政治力量领导的日本,“亚太再平衡”战略变成支持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战略。美国全球“混乱播种机”的“捣蛋”形象逐渐确立,改变恐怕是难了。
这张惨不忍睹的外交成绩单折射出美国实力总体衰退及战略思维的僵化。两场耗时长、代价高的战争与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事实上已严重侵蚀美国自身实力,印证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关于“军事过度扩张导致帝国衰落”的宿命主题。美国国内愈演愈烈的党派“极化”恶斗更为世人提供了糟糕的“民主样板”,而海外虐囚丑闻及“棱镜门”事件,更是实质性削弱着美国的软实力。客观而言,美国确实到了对基本失败的全球外交进行反思,并对其政治与经济体系进行综合变革的时刻。
在各国安全不可分割成为时代大趋势的背景下,美国依然故我地做着“联盟梦”,执拗地在安全层面撕裂世界。过去20年内的三轮北约扩大已通过美国制造的“俄罗斯威胁论”而强化了北约军事联盟的功能,客观上导致欧洲安全已再次分裂的悲剧结局。当亚洲各国迈向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美国正鼓吹“中国威胁论”来强化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亚洲联盟体系,其结果必将导致亚洲安全的分裂。美国强化联盟的“旧思维”不仅恶化了美国国内经济问题解决的国际环境,更因其分裂世界的不良用心而招致越来越多国家的谴责与唾弃。美国的“霸主梦”太执著了,不仅要在传统安全领域内排斥他国,而且还致力于在诸如信息与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域的新安全领域内划分边界。美国“网络战”、“海空一体化”等战略无不表明其以旧思维看待新世界的痼疾。
美国清醒的智库人士反复提醒当政者,美国强大外交的源泉是尽快恢复经济活力,当下要务是把国内的烂摊子整治好,而不是四处煽风点火。2009年上台初期,美国公众曾期待奥巴马如同罗斯福那样成功将美国带出经济困局。5年多过去,美国经济并未摆脱低迷,政治极端化发展趋势依旧,社会各阶层隔阂加重,在国际上“师爷”作风依然如故。
美国外交的巨大悲剧是决策者习惯性断然拒绝反思。奥巴马上月在西点军校演讲时表示美国要继续领导世界100年。一个实力衰退且沉湎于“旧世界”的美国已给世人带来数不清的纷争,如还要坚持“领导”的话,世界可能要走到悬崖边缘了。美国学着做个“正常国家”难道就那么难吗?
American foreign transcripts gloomy
Li Haidong
Obama served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 its diplomatic practices the horror of breathtaking: seven years five months of the war in Iraq is a linked to al-qaida's radical anti-government armed occupation of the end of the northern provinces and a closer Iran Iraq government;13 years of war in Afghanistan is had to negotiate with the taliba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still hate America Afghanistan;American to denigrate bashar al-assad in Syria high ticket elected President again;Once defined by the United States for “freedom” of the Arab spring movement is in the Middle East, north Africa, west Asia more fierce
anti-american tide;By trying to isolate Russia and Ukraine crisi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found that Russia's go closer;Lack of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for aggressively support YouQingHua political forces led by Japan, the strategy of “Asia Pacific rebalancing” to support strategy of Japanese militarism resurrection.The U.S.global chaos seeder “image of” naughty “gradually established, change is difficult.I'm afraid.This disastrous foreign transcript reflects the American power general recession and the rigidity of the strategic thinking.Two wars in the time-consuming, high cost and a financial crisis that has swept the world in fact has been severely eroded its own strength, confirm with Paul? Kennedy in his book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on ”military
over-expansion lead to imperial decline“ destiny theme.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nsified party ”polarization“ scattered more people provided a bad ”democracy model“, and overseas and the prisoner abuse scandal ”prism door“ event, but also substantial
weakening American soft power.Objectively speaking, the United States really to reflect on the basic failure of global diplomacy, and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ecurity integr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ecome a big tre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e United States still palpable to do the ”dream“ alliance, obstinately tear the world in the security level.Three rounds of NATO expansion over the last 20 years have 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made the Russian threat ”an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the NATO military alliance, objectively led to the tragedy of the European security has again divided the ending.When Asian countries towards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is advocating “China threat” to strengthen the us-japan alliance as the core of the Asian alliance system, the result will certainly lead to Asian security division.Us to strengthen the alliance “old thinking” not only worse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domestic economic problems, more because of the bad intention of splitting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to condemn and spit on.America's “king dream” too persistent, not only to exclude other countries with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security, but also on the global public domain such as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space new border security field.The United States “cyberwar”, “air and integration strategy” all show that the proposed to old thinking view of the world's ills.American think-tank people awake repeatedly reminded, is the source of the powerful foreign resumed as soon as possibleeconomic vitality, the priority is to put the mess of domestic regulation, instead of fanning.Early came to power in 2009, the American public had expected Mr Obama as Roosevelt succes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ut of economic dilemma.More than 5 years in the past, the U.S.economy has not get rid
of the downtur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litical extremes, the gap increase of social each stratums, and to “touts” style in the world remains unchanged.American foreign huge tragedy is policymakers habitual flatly refused to reflection.Obama said in a speech at west point last month the United States will continue to lead the world in 100.A strength decline and indulge in the “old world”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brought the world countless disputes, such as to adhere to the “leader”, may have to walk to the edge of the cliff in the world.America learn to be a “normal country” isn't so difficult?
第二篇:《美国在中国的失败》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邹谠出生于中国广州,本科毕业于西南联大,在芝加哥大学主攻美国政治学并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并于1966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
本书主要对太平洋战争到朝鲜战争间十余年间的中美关系做出了系统研究,态度较为客观,书中并不避讳美国对华政策的短视和对国民党判断的失败,并承认了共产主义在群众中收到的的积极回应。但是,本书出版于1963年,当时中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还相当紧张。作为美国学者,在一些问题的判断上,邹教授选择了与美国政府的声音保持一致,因此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新中国对美国政府的敌视、共产党对极权主义的追捧,都不符合我们的观点。总体来讲,邹教授还是准确地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美中关系的格局,引导我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并不在于取得权利和领土上的特别待遇,而在于远东局势的普遍稳定。众所周知,最有效地实现这一全面目标的途径就是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P6
“在这种利益的指导下,美国的远东政策是积极的和‘干涉主义的’”
“美国不会为中国而战”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德国、俄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发出照会,提出美国政府关于对华开放门户政策。这一政策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
首先,要保障在中国的所有外商贸易机会均等,并且,要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这一政策是整本书的立足点,构成了整本书观点的框架。一些政治家认为这一政策体现了美国国家精神的开放与道义。但是,正如书中引用李普曼的话,“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生活方式输出的缩写”。
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生活方式输出比这更加广泛。美国对中国民间的传教活动始终没有停止,美国也一直努力向中国输出美国式的“平等”、“自由”的概念。美国希望把中国改造成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基督教的国家”,同时,书中此处还有一个限定语:“并追随美国的领导”。美国的商人和民众被中国四万万人口所形成的潜在的巨大市场而强烈吸引。美国对中国的政策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施展的政治手段。而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恰好符合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利益的指引下,美国采取了积极的、干涉主义的远东政策。
然而,中国的巨大吸引力并不足以让美国甘愿付出政治代价和军事代价,却也让美国不舍得放弃。因此,在1899年之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奉行着这样的中国政策:国际形势对美国有利时,美国便鼓吹其门户开放政策,游说列强承认这些原则——但是,所有努力都仅限于外交的、和平的手段,面对俄国对满洲的侵略、日本对胶州湾的占领以及臭名昭著的P6 P8
“二十一条”,和其他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只要中国没有分裂的危险,美国便选择“不承认主义”,而且这“不承认主义”最后也成了和日本谈判的筹码。每当列强对其门户开放政策加以诘难,美国也立即鸣金收兵。
美国的传统远东政策包含两个矛盾的方面:支持门户开放政策;却不愿为中国的利益、以及美国在中国的利益而诉诸军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一矛盾始终未被激化,一部分原因是美国为了第二个方面,而在第一个方面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一部分原因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主要限制的是在华特权最大的日本,而1931-1941年间面对日本在中国的逐渐扩张甚至向东南亚伸展,美国唯一的措施就是对日本进行全面的石油禁运。美国对支援中国上的犹豫不决,使得它在最终的对日作战中付出了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二战中的美国对国民党的态度
“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友好的国家而出现的前景颇为暗淡。这种毫无希望的局势主要是因为日本向中国发动进攻而造成的——而本来仅仅美国一国就能够制止这场进攻” P27
“美国„„的官员和公众忽视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弱点,而在战争的艰苦时期这种弱点尤为明显”P44
“他感到有义务无条件地支持蒋委员长,„„,这种与蒋打交道的方法基本来源于罗斯福使中国继续参战的焦虑心情” P75
“在战争时期,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比与其他任何盟国的关系都紧张„„甚至当美国处于明显的强有力的讨价还价的地位是,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往往还是会取得胜利”P85
“蒋的明显的成功也必须归功于他使政治和军事上的不利变为外交优势的手腕”P98 “美国失去中国的根源可追溯到以召回史迪威为象征的战时的挫折和失败。而蒋在表面上战胜了那位极为失望的美国将军后也播下了他在中国大陆垮台的种子。”P1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需要中国将日军牵制在远东区域,否则日军将奔赴西方战场,对同盟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中国继续参战的能力对美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必须支持国民党政府,并努力阻止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为了打通运输线,美国计划中英美协同作战收复缅甸。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很可能在1943年之前就解除中国的困境,建立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并驱逐日本侵略者,并使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对话中取得上风。然而,英国更在乎它在印度的利益,而蒋介石不遗余力地保存力量,而英国人的冷淡反应更给了他推脱的理由。最终,收复缅甸的计划一再推迟、削减,美国的军事战略与政治方针的矛盾使美国失去了一个迅速解除远东压力的机会。美国在政治上的灵活性远远不能与其在军事上的灵活性相提并论。
在与国民党的沟通中,美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史迪威将军力主重整国民党军队,而蒋介石认为这一改革计划的政治困难太多。史迪威将军向陆军部建议对蒋介石施加更大的压力,而蒋介石以与日军讲和相要挟。最终,政治上极为老练的蒋介石赢得了意志的较量,罗斯福
终于放弃了史迪威将军的建议并召回了他。二战中美国的政策完全被蒋介石摆布,这让蒋介石肆无忌惮地追求他心目中的政府和党的利益,并坚信美国会始终做出让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个致命的判断失误。
美国在国共关系中的作用
“必须尖锐地提出谁领导谁的问题,必须坚决地反对投降主义”——毛泽东
“外交官员们对国民政府生命力不强的估计在马歇尔将军对于国民党合作而实现他的目标的失望情绪中,在他撤离中国的最后决定中找到了知音”P134
“国共两党之间的对抗和敌意,以及他们全神贯注地在中国进行权力之争不仅牵制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队,而且妨碍了有效地使用共产党军队反对日本”P139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意图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尽管在政治舞台上,许多人乐于事后发难”P208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为了抵抗日本进攻,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双方正式发表了对等的声明。然而,在正式声明的面具背后,政治现实却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并对可能进行的行动加以分类,国民党可能同意的行动先奏后斩,国民党不会同意的行动先斩后奏,国民党即使面对既成事实也难以接受的行动斩而不奏,可能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动不斩不奏。毛泽东应用的这种策略实际上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了共产党的发展。而国民党面对日益壮大的共产党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不愿全面决裂,毛泽东写道:“只要中日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就)绝不能造成1927年的形势,重演四一二事变”。而蒋介石虽然对重创共产党军队非常得意,但明白在对日作战的同时清剿共产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不可能的。
在对中政策的问题上,美国人有三种考虑:从传统的原则和感情出发,美国希望坚持不干涉的传统、谴责中国内战、拥护中国统一;从军事上考虑,“占有有利战略位置、纪律严明、领导有方的共产党军队”对战况有很大影响,美国希望“武装共产党人”;从战后远东政治关系考虑,美国害怕因为中国而得罪苏联。基于这些考虑,美国想方设法调停国共双方的关系。
1943年之前,美国通过政治顾问、外交使节等多方面敦促蒋介石保证对中国共产党人采取温和政策。这一阶段美国所做出的外交努力从效果上看是成功的。1944年6月,美国派遣华莱士访华敦促国共和解事宜。在会面中,蒋介石极力说服华莱士相信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并建议美国对共产党而非国民党施压来实现联合政府。华莱士建议罗斯福接受蒋介石的提议,并任命私人代表全面协调美中军事行动。然而,史迪威将军和陈纳德将军都没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反而被蒋介石玩弄于股掌之间。
美国政界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分为两种。赫尔利将军认为应当坚持支持蒋介石,劝说他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协定,但不为实现这一目标给他施加压力,而且“美国向共产党提供的任何
援助必须经过中国国民政府”。外交官员们认为,应当寻求争取中国共产党人站到美国一边的途径,或者至少共产党采取独立于苏联的方针。赫尔利得到了罗斯福总统(和后来的杜鲁门总统)的支持,然而他过度低估了共产党的力量,而对国民党政治前途过分乐观,从而彻底排除了美国为在中国形成反共阵线而采取干涉行动的可能性。然而,日本投降以后,中国的事态发展表明,国民党并不能建立一个具备最起码效率和诚实的政府,同时美国联络组的撤退使在美国训练的国民党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需服务站失去必要的协助。他本人也在战后辞职。
美国在中国最大的失败
“追溯历史,事情似乎很清楚,雅尔塔协定预兆这在远东权力平衡上即将发生根本的变化”P211
“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美国总有一天会发现不可能再支持蒋介石”P267
“蒋是不能撇开的人”P33
5二战在欧洲战场的结束时的俄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重新登上远东舞台。雅尔塔协定后,苏联与美国的冲突构成了新的两极国际体系,而中国则成为争夺的直接目标。
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后,苏联立刻向日本宣战,迅速向满洲进军,并击垮了已经不堪一击的关东军。而此时美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能力阻止苏联在中国扩大其影响,它不得不完全依赖政治手段取得苏联的合作,维护它在中国的政治地位。美国希望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能够达成和解。但是,此时政治谈判上的优势也完全被苏联占据,苏联以中共进入满洲相要挟,迫使国民政府同意苏联倡导的中苏条约,远东的权力平衡就此被打破,而中苏条约对中国共产党的地位的削弱,很快就被苏联红军进入满洲所导致的后果所弥补。
随着共产党势力在中国的扩大,国民党在谈判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这时,受到总统支持的赫尔利的纲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他在中国的声望也急剧下降。
1945年11月中国的事态发展完全驳斥了之前赫尔利的三点设想中的亮点:苏联保证支持国民政府使共产党人妥协;苏联不援助共产党。赫尔利因此辞职,而他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为职业外交官的破坏,而仍然完全相信苏联领导人信守诺言的诚意。
日本投降后,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斗争开始了。而共产党人占据了中国最关键的区域。打破了平衡并避免了共产党迅速取得胜利的是美国的紧急援助,它通过海陆和空路把国民党输送到全国各战略要地。而外交上,美国也督促日军不要向未经国民政府授权的中国军队缴械,从而寄希望于通过日军来拖住共产党。这样,国民政府重建了它在华中和华南的政权,并占领了华北一些最重要的城市和交通线。这一时期的事态表明了美国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的可能性。
然而,美国对中国影响的局限性也在此暴漏出来:国民政府在政治上的无能、在人民中的反对情绪是美国无法改变的。为此,司徒雷登大使敦促蒋介石放弃他无能的同伙并启用更有才干的人来代替他们。这种做法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合乎逻辑的进程应该是:美
国应该应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其他的领袖替代蒋介石。然而美国却有一种“离不开蒋”的幻觉,直到1948年,美国才下定决心向蒋介石施压。1949年1月,由于满洲和华北的溃败,蒋介石不得不从总统职位上退休,然而他仍然企图在幕后操纵政治局势。其后果就是李宗仁无法有效地调动忠于蒋的军队,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角力中一败涂地,共产主义的旗帜终于飘扬在了中国大地上。这是美国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共产党的成功彻底宣告了美国在中国的政治军事干预以失败告终。最终,共产主义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击退美军,以强国的姿态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在美国的失败
宏观经济学在美国的失败
斯蒂格利茨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年03月21日
如果制定政策的基础是一些错误的模型,那么政策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亚当·斯密非常严谨,他已经意识到一个有效市场运行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旦不考虑这些条件,那么这座建立在“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大厦就将倾覆
·对于经济运行来说,需要一系列的游戏规则,并且在制定这些规则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如果制定了错误的规则,经济运转就会失效
·我们对宏观经济学、银行、金融等领域涉猎已久,但我们必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宏观经济学模型
·经济学家同意过去20年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是错误的,它们将全球经济金融带入了深渊,因此需要新的经济学思维
2011年3月18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承办的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颁奖典礼暨斯蒂格利茨教授学术演讲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举行。国际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作了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经济界忽略了亚当·斯密理论中有效市场运行的前提
谢谢诸位邀请我参加这么隆重的会议。今天我们已经讨论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诸位同仁讨论这些重要的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感觉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很小的地球村。今天我们颁发的是“浦山”经济学奖,它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我曾是麻省理工的一名学生,许多当年同浦山先生一起共事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或者好朋友。保罗·萨缪尔森是我的老师,克莱因教授是我的好友。今天我赶到这里参加纪念浦山先生的颁奖仪式感到很荣幸,同时我也感到很荣幸能看到这些学者写出如此重要的论文并获奖,请允许我多说两句,他们的研究课题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试图解决棘手的全球性难题。我曾在1995年参与起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气候变化的文件,了解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这些学者的研究有助于在经济学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建立联系。
我今晚演讲的主题是宏观经济学。这可以追溯到250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先生向世界阐释了“看不见的手”这一经典理论,它描述了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里,个体出于自私目的的行为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该理论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改变了欧洲,甚至是全世界。亚当·斯密先生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是非常严谨的,他已经意识到了一个有效市场的运行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旦我们不考虑这些条件,那么这座建立在“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大厦就将倾覆。不幸的是,许多学习该理论的后来者并没有理解亚当·斯密先生的思想。20世纪中叶两位研究亚当·斯密理论的学者KennethArrow和GerardDebreu证明了这些前提和局限性。我们将这些可能发生的现象称为“市场失灵”。市场是有效率的,但它们有局限性,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外部性。最重要的外部性之一就是环境的外部性,最重要的全球性的外部性则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这也是今天获奖者之一的论文所研究的问题。
还有其它的一些局限性,比如竞争。微软就是一个当今社会的垄断的例子。还有其它一些例子,需要全世界的反垄断机构采取措施保证它们不会导致不正常行为,比如提价、妨碍发展和效率等问题。我个人的研究领域是信息不完备的问题以及不完全风险市场问题,这种情况总是发生。我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BruceGreenwald共同解释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经常是“看不见的”,是不存在的。一般来说,市场是无效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忽视了或者说忘记了这些重要的教训。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模型假设信息是充分的,风险市场本质上是完美的。它们提出了一些假设,根据这些假设,市场总是有效运行的。所以至少对我来说,它们此次对危机预测的失败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是最近75年里最重要的经济事件,对科学来说,包括经济科学,最终考验它们的就是预测能力。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每个人都希望它能提前预测出来,但结果却大失所望,它根本就没有预测此次危机的能力。比它没有预测出危机更严重的问题是,根据它的理论,根本就不应该有危机发生,因为市场是有效的,既然市场有效运行,就不会有泡沫产生,如果没有泡沫,就谈不上泡沫破裂的问题,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所有这些导致此次危机的逻辑环节在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那里都不会发生。人们发现这些作为宏观经济学核心的模型有重大缺陷。比无法预测危机、说危机不会发生更糟糕的是,即使危机已经发生了,泡沫已经破灭了,一些固守于那些理论模型的人,包括美联储主席,还在说:别担心,问题已经控制住了;次贷是有些问题,但还不至于影响经济全局--他错了。这些他使用多年并据此制定政策的模型显示风险将会被分散,所以在他说“风险已经控制住了”的时候,他的论断是建立在他熟悉的模型基础之上的,而这些模型根本就是错的--无论是经济假设还是数学结构上都是错的。如果你制定政策的基础是一些错误的模型,那么你的政策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传统宏观经济学存在重大缺陷
在经济危机前后,有些共识是错误的。比如经济危机前,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和金融当局认为把通胀保持在比较低的稳定的水平上会促进经济稳定和繁荣。但这是错误的。美国的通胀就是稳定的处于低水平上,格林斯潘就曾以将美国的通胀稳定维持在低水平上引以为豪。其实并不是美国把它的通胀维持在低水平,而是中国帮助它这么做的。中国汇率稳定,出口产品价格低廉,使得美国消费者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产品。所以格林斯潘把美国的低通胀归功于自己,实际上并不是他的功劳。尽管我们有很低的通胀,我们还是遭遇了一场重大的危机,余波至今未退。这些模型讨论的是低通胀(相对价格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无谓损失)产生的扭曲,相对于经济体因金融危机而导致的损失,这些损失可是乘数级别的。美国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距已经是数万亿美元的水平。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有人说不要考虑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不会有效,货币政策才是我们应该倚仗的工具。但是很显然,货币政策是没有效果的。这是凯恩斯说的。他说:像这种严重的危机导致的深度衰退,货币政策是不会起作用的。确实也没起什么作用。格林斯潘在金融市场崩溃后面对国会作证时说,他对此很吃惊。和格林斯潘一样,世界上许多央行行长们倡导自我监管,即市场参与各方可以监管它们自己。在一次演讲中,他说,市场可以更好的控制风险,对于市场的崩溃,他感到很吃惊。我很吃惊他居然感到吃惊!我学的经济学教给我激励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我们看看金融行业的激励机制,我们就会明白它们的激励机制是鼓励短视的过度冒险行为。要是它们表现良好的话,我们就要重写我们的教科书了。我们没有重写教科书,事实证明它们表现并不好,就像行业激励机制引导它们做的那样。当然,这种现象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市场是应该提供正面激励的,为什么市场提供了负面激励?这种激励机制对我们的经济没有产出正面效益,甚至给股东和债券投资者也没带来什么好处。这引出了关于激励的另外一个问题,企业治理。而企业治理的内容根本就不在宏观经济模型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些模型去掉了银行、银行家、企业治理--它们去除了所有重要的因素,包括风险市场和信息。金融市场的功能涉及的就是风险、信息、资本分配和风险管理。(现在的)金融市场管理风险的方式是错误的,它创造了风险,错配了资本。这是非常严重的市场失灵。这些因素被排除在当今世界大部分经济体制定政策所依据的模型之外。在这些模型中,市场总是有效率的,但我们现在知道并不是这样。不光是这些模型导致了产生危机的错误政策,而且当危机发生时,它们也没有起多大的帮助作用来抑制危机的影响,它们无法给政府决策者们理论框架帮助他们对危机做出反应。这些模型没有把一些重要的因素,如银行和信贷,包括进去。这次危机是一场银行业的危机,但因为这些模型没有包括诸如银行和信贷等因素,它们对解决问题无能为力。现在美国、英国和其它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解决银行的问题,如何重组银行业,如何注资,如何让它们回归它们的原始功能,就是给中小企业贷款。
答案就是,多年以后--泡沫的破灭是在2007年--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仍然不足。失业率在美国仍然很高,现在下来一点儿了,大概是8.9%。但是每六个美国人当中依然有一个人无法找到全职工作。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宏观经济模型无法给出任何有益的建议。美国现在有许多人在讨论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在我看来,危机的核心问题是银行业运转失灵,整个金融系统和监管者也是问题所在。监管者应该知道如果对银行监管不力,那么银行就会做出格的事情。它们的历史劣迹斑斑。我们在过去200年间时常遭受危机。危机变得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实际上,自从里根和撒切尔1980年代开始实行放松管制运动以来,我们这个世界已经经历了100多次(经济)危机。实际上危机是常有的事情。监管者的错误就在于放任自我监管,也就是不监管。所以说,银行业是问题的核心,但监管者也有责任,因为它们没有阻止银行的错误行为,如果对它们监管不力,它们就总是出现问题。第三个问题的源头是经济学家,或者说“其他经济学家”。问题是经济学家们给政策制定者一些模型,告诉他们不要监管,而监管者就信以为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但要恢复经济的活力,同时要修正我们的经济学研究。这也是你们这些学子们将来要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很值得珍视的机会。
请允许我重点谈谈经济问题的本质以及我们的政策是如何失灵的。美国现在拥有的资源和危机前相比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产都和危机前大同小异。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消除和房地产行业及风险的错误定价相关联的扭曲,那么既然我们拥有的资源都差不多,而且还修正了市场定价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产出更高才对。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产出比原来要低。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市场本身并没有有效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银行业意识到它们并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就转而向政府寻求帮助。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给政府提供可供它们思考、决策的正确的政策框架。现在美国正在讨论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是错误的,这还是因为这些讨论过多的受到宏观经济学家的影响。他们说应该紧缩,但是我们真紧缩了他们又会看看预算赤字,然后告诉我们说我们做的不对。但赤字是因为经济疲软而导致的,因为经济一落千丈,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并产生了赤字。什么是解决赤字问题的最好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让美国人找到工作。如果失业率下降,如果经济增长能够达到潜在的增长率水平,那么我们就不会受赤字问题的困扰。
不幸的是,许多人开出的针对减少赤字的药方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这些药方会削弱经济,降低财政收入的水平,从而恶化赤字问题。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实际上很简单。首先我们必须解决银行和金融业的问题。我们必须让银行恢复它们的原始功能,就是向中小企业贷款以及其它一系列有益于经济增长的功能。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展开这些问题,但很显然我们现在做的还很不够,并且很明显我们并非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需要实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我们可以采取我经常说的中国式的刺激政策,至少是你们那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也就是说,要投资于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我很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讲堂,我们的大学就没有这么漂亮的讲堂。对基础设施、教育以及科技的投资短期内刺激经济的增长,长期来看也能促进增长并增加财政收入。在1997-98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当时我是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我经常到处规劝(亚洲国家)说,你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做的事情其实和我们教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恰恰相反,它实际是在鼓励你们走向经济衰退--可它却成功了!
中国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很不幸的是,许多当今的宏观经济学家对该理论并不认同。这些政策刺激了投资,并给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美国现在该做的事情。财政政策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从长期来看,如果你投入了,财政政策实际上可以减少赤字,并为财政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件事情就是重组债务。差不多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抵押贷款,并且他们需要支付的贷款额超过他们房屋的实际价值。对那些说没有泡沫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如果你在市场高估值的的时候引入抵押贷款,那么最后一大批人就要承受比他们的房屋价值要大的贷款额,因为泡沫破灭的时候,房屋价值下降,但他们欠的贷款额不变。对这些人来说这是非常大的打击,这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巨痛。你们可以想象美国家庭失去住房的(凄惨的)情形。现在失去住房的美国人的数字已经--当然,这些数字在你们中国人看来也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无论什么数字对你们中国人来说可能都不算大--达到了700万,我们预计今年还有200万人将失去住房,未来数年还将有数百万人。所以我们现在正经历一场社会经济危机。如果人们负债太多,他们就倾向于少消费。除非我们重组美国家庭债务,否则经济不会有大的起色。我们都知道这些(经济学)原则。我们有企业破产法,企业有问题时会重组,我们给它们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们重组它们的债务并且让它们重新经营因为我们要让它们的资产盘活,这样它们就不会被债务压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允许企业重组。但我们不允许家庭重组他们的债务。所以美国家庭现在被债务压的翻不了身。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银行的“掠夺式”的贷款方式并利用低教育程度人群缺乏相关知识的弱点渔利。除非我们让他们重组债务,否则我们的经济不会有起色。
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意义深远。我只想指出,当人们提到市场经济的时候,他们经常忘记市场经济总是以一些规则或者说法律为基础运行的。你可能制定好的法律,也可能制定非常糟糕的法律。非常有意思的是,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说,我们有破产法,我们2005年实行的新的破产法实际上使情况变得更糟糕,并部分导致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我们有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也有反垄断法。换句话说,对于经济运行来说,你需要一系列的游戏规则,并且你在制定这些规则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如果你制定了错误的规则,经济运转就会失效。比如,如果你没有一部反垄断的良法,你就会发现竞争的失范,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经济效率也会下降。这些都是经济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立法阶段。如果你们做的不好,将来再改起来就会非常麻烦。你们一旦制定了一个法律框架,既得利益者就要努力维持现状,因为他们可以获益。银行业对危机前的规则就游刃有余,它们赚的钵满盆满。它们不希望改革。它们说:有问题吗?是,一些人失业了,还有一些人还不起房贷失去了住房,但我们的业绩很好啊,我们不认为应该改革。(可见)我们对监管制度的改革非常艰难。
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模型
我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尽量解释一下在过去20年风光无限的传统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重大的缺陷。好消息是尽管有这些不足,我们未来提高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性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已经具备了。我们对宏观经济学、银行、金融等领域涉猎已久,但我们必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宏观经济学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代是非常令人振奋的。这一重大的任务未来数年可望有所进展,一个原因就是像我开头所讲的那样,有一批国际经济学家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像新经济思维研究所,它得到了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也帮助它筹款。在同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局长AdairTurner会谈时,这些经济学家同意过去20年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是错误的,它们将全球经济金融带入了深渊,因此需要新的经济学思维。我们其实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监管就是其中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之一。正如我此前所说的,监管很重要,但监管问题还没有解决。去年夏天美国通过了Dodd-Frank法案,这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的一步,但是我把它称之为“瑞士奶酪”。瑞士奶酪有很多孔洞。该法案就像瑞士奶酪一样,有些可取之处,但有很多缺陷,假设过多。比如说,他们就像一个消费品健康安全委员会,有些金融产品就像核电站一样,太危险了,碰都不要碰,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金融产品。就像药品一样,要通过检验来确定它对健康无害。据他们说,他们制定该法案是要加强监管,防止银行的掠夺性行为,但他们又说汽车贷款不受监管限制。将汽车贷款排除在外怎么会是一个好主意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些代表汽车业的游说集团付了钱了。这根本就说不过去。
对全球金融稳定来说,更根本的问题是银行太大以至无法正常倒闭以及相互关联度太深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这是个问题?如果这些银行太大以至无法正常倒闭的话,就意味着你可以追求风险,而如果你成功了,风险带来的好处都是你的,银行把收益都放到了它们的口袋里;但万一你失败了,有纳税人给你买单。我把它称之为“伪资本主义”(ErsatzCapitalism),也就是说,把收益私有化而损失社会化。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市场经济体中,在任何我们能设计出的经济体中都会发生。这也是美国正在发生的故事。不幸的是,我们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同样的激励机制仍然存在。动态来看,这样的经济体是不稳定的。银行规模太大不会正常倒闭,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那么会发生什么呢?这些银行反而会以低利息率拿到贷款,因为你借钱出去的话,你当然要借给那些你知道不会倒闭的机构,因为如果它们有问题了,政府会出手相救。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例子。在经济学上这个例子非常简单,但在政治上是非常复杂的。
宏观经济学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于美国,随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监管也必须是全球性的,因为如果不是全球性的,就会出现套利行为。我们需要改革全球储备体系,我们今天下午在中财举行了非常好的关于国际储备改革的研讨会。21世纪还有一种单一货币履行着核心货币的功能,但价值储存却不高,而且非常不稳定,导致通胀,将来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不合时宜的。21世纪需要一种全球制度来匹配全球经济一体化。
最后我想讲的是,我当年作为经济学本科生的时候,有时会心生黯然,因为我感觉我出生的有点儿晚,各种伟大的思想都已经出现了。我觉得凯恩斯主义非常棒,我觉得要是我能早些年出生然后我发现该理论就好了。太迟了。但我发现经济学理论有一些漏洞,这是我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对于你们这些在座的学子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时代,因为大家都知道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实际上,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我们对这些领域一无所知。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掌握的许多知识,或者说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实际上是错误的。所以这是个质疑的时代,是鼓励研究的时代,因为我认为,我们确实需要重新认识许多原则,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原则,以及经济学的一些其它的原则,经济增长应该是稳定的,可持续的,并且增长的成果应该由更广泛的人群分享,这些问题我没有机会展开论述了。但很明显我们需要更好的理解经济系统是如何运行的。谢谢!(《CHINADAILY》辛志明译稿)
【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责任编辑:陈君)
第四篇:留学专家解析:美国留学——高中申请失败原因
留学专家解析:美国留学——高中申请失败原因
近年来,留学美国读高中的学生日益增多,但是好多学生却在申请时失败了。那么什么原因导致美国申请留学高中失败呢?专家特分析有以下几点:
留学美国读高中的学生日益增多,但是好多学生却在申请时失败了。那么什么原因导致美国申请留学高中失败呢?
原因
一、申请材料“中国化”,不适合美国高中的口味
美国高中在录用学生时比较看重申请人的综合水平以及学习潜力,成绩优秀只是参考因素之
一。弗格留学美国部总监孙建老师介绍说,很多申请美国高中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填写申请材料时提及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多么优秀,而在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却惜墨如金,这对申请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学生在突出自己优势的时候要有“真凭实据”,例如要举例说明在何时何地得过什么奖,而不能只是夸夸其谈。需要注意的是,推荐信、个人陈述、语言成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准备材料时一定要细心。
原因
二、申请时间太晚,导致准备不充分
有一种现象很突出,那就是由于申请时间过晚,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入学期限。一般来说,申请美国高中留学和本科的程序大致相同,要通过提交申请、语言测试、面试、收到录取通知书、申请签证等几个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面试是申请美国高中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仅准备和约定面试就要花去很多时间。此外,美国部分私立高中还需要学生提供SLEP考试成绩(美国中学英文能力测试),学生备考也将花费一段时间。
原因
三、美国高中留学录取名额有限,采用先到先得
近年来去美国高中留学的人数在不断攀升,申请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加。但由于美国高校录取名额有限,并且采用先申请先录取的原则,所以一旦满额,再优秀的学生也申请不成。
即使学生成绩十分优异,如果错过了最佳申请时间也会导致美国高中留学的失败。所以,申请美国高中应该比申请本科和硕士提前更长的时间,以一年到一年半较为合适。
总结以上美国留学申请失败的原因供准备留学的学生参考一下。注意这几点,留学申请通过率会提高很多。
第五篇:在德黑兰的美国外交和领事人员案
国际法案例
在德黑兰的美国外交和领事人员案
(美国诉伊朗,1980年)
一、背景
本案的一般背景就是从夏-列萨-巴列维政府被推翻和阿雅图拉-霍梅尼政权建立以来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但直接导致本案的事件则是1979年11月4日在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门前所举行的示威游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当时示威者袭击了大使馆的馆舍。虽然使馆一再要求伊朗当局给予援助和保护,伊朗的卫队还是置之不顾。示威者终于闯进使馆,拘捕了使馆人员,领事人员和非美籍的工作人员,以及当时在使馆的来宾;外交和领事的档案文件遭到洗劫。使馆人员及在袭击中拘捕的其他人员被扣作“人质”,知道1981年1月20日为止,时间长达十四个月之久,其中只有13人在1979年11月18日和20日获释,病重的副领事于1980年7月获释。在美国履行某些条件以后示威者将人质释放,美国无论如何认为这是无法接受的。
二、向国际法院提出的请求书
美国除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呼吁外,于1979年11月20日向国际法院对伊朗起诉,请法院审理并宣布:伊朗政府违反了对美国承担的各项条约义务;伊朗有义务立即释放拘于大使馆内的全部美国人以及被拘于伊朗外交部的三个人,并保证让它们以及在伊朗的其他一切美国人安全离境而不得对他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审讯;伊朗应就上述侵权行为对美国赔偿损失,并将应对此罪行负责的人员送交主管当局惩处。美国根据1961年的《维也纳外交关系条约》、1963年的《维
国际法案例
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强制解决争端择议定书》第1条、1955年《美伊友好经济关系及领事权利条约》和1973年《关于防止及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认为法院有管辖权。与提出请求书的同时,美国还根据法院规约第41条提出请求指示临时保全措施,特别是请求立即释放被拘于大使馆和伊朗外交部的美国人员,并将使馆馆舍归还美国当局。
三、临时保全措施 1. 程序
法院开庭前,院长根据《国际法院规则》第74条致电两国政府请它们“以能使法院作出之任何命令……发生适当的效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提出劝告的权力,就是1978年法院规则从院长以前作出临时命令中保留给院长的全部权力。
在举行庭审前的一天,伊朗政府通知法院:它认为法院不应,也不能审理此案,因为(1)人质问题只代表“整个问题的一个非中心和次要的方面……,这个问题涉及到(除其他问题外)二十五年多以来美国不断干涉伊朗内政的事情”;(2)人质问题应看做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一个方面,它“基本上和直接的是伊朗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对于临时措施的请求,伊朗认为从效果来讲,它实际上是请求对案情实质作出判决,这是不能接受的。它还指出:临时保全措施的目的是保护双方的利益,因而不能只给一方以保护,象美国所请求的那样。因为伊朗没有出庭,法院在审查关于临时措施的请求时考虑了这封信,法院规则并没有为这一程序作出特别规定,但在关于临时措
国际法案例
施的诉讼中,由于被告一方往往是不出庭的,这种做法已经习以为常。2. 判决
(1)几乎与以前所有关于临时保全措施的请求相反,法院的管辖权问题没有产生什么严重问题。法院在一项极清楚地说明这一诉讼阶段检验管辖权的必要条件的声明中,认为1961年和1963年的维也纳公约以及随附于两公约的两个议定书的第1条,均为法院的管辖权提供了根据,因此,没有审查其他文件是否也为法院提供管辖权之必要。法院因此认为所谓“确定的”初步检验对临时保全措施阶段已经很充分,就是说法院认为双方之间必定存在一个在这问题上已无保留地给予法院管辖权的现行有效的文件。
(2)对于伊朗在信中提出的程序性反对意见,法院全部予以驳回。法院指出“人质问题的确不是次要的非中心的问题,不存在任何禁止法院把它的判决限于争端某一方面的规则。对于所谓的“国内管辖权”这个反对意见,法院指出: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是由国际法调整的,因此,就其性质来说,这是国际管辖范围内的事情。
对于认为美国实际上实在要求对案情实质作出判决这个反对意见,法院提到国际常设法院所审理的霍如夫工厂案(波属上西里西亚德国利益案),在该案中,指出临时措施的请求因被认为是“企图去的临时判决”而受到拒绝。但法院指出,在本案中,美国的请求时在法院规约第41条的范围之内的,因为它之请求在诉讼中保全在案情实质的审理中可能受到判决的权利,法院宣布在临时抱拳阶段受到保护的权利与在实质上提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也是规约第41条的必
国际法案例
要条件之一。在这两个程序的目的之间也许甚至有相同之处,这本身是不证自明的,因为对案情实质提出的要求通常是涉及重新恢复原状的。而且,作为一项临时保全措施的请求,就其性质来看是单方面的,法院在这方面也拒绝了伊朗的反对意见。
(3)
是否应采取临时保全措施呢?法院认为形势已要求指示临时措施,使争议中的权利不至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害。因此,法院一致之处:伊朗应立即保证把使馆馆舍归还给美国,保证立即释放被拘于大使馆或其他地方的一切美国籍人员,应尊重有关外交和领事关系方面的国际义务,并在几乎所有指示临时保全措施的命令中都有一项条文指出:美国和伊朗双方均不得采取任何加剧两国间的紧张局势的行动。伊朗不遵守这个命令,也不遵守安全理事会为同样目的而通过的决议。法院在这种情况下的行动速度是很值得注意的方面,法院受理此案后仅仅于十六天后就做出了这些命令。
四、对案情实质的判决 1. 初步问题
法院的临时措施在1980年5月24日对案情实质的判决中得到确定。
(1)因伊朗在这个阶段拒绝出庭应诉,法院面临依规约第53[2]条寻求事实根据的问题。因为,在普通情况下,请求人是不可能取得证据的,法院认为从争议双方的新闻以及电视报导、从他国的报导和十三名被拒两星期后获释的人质中的六人经宣誓后所作的声明中所得到的材料,已足以确立美国的诉讼要求了。
国际法案例
(2)法院对于命令中没有讨论到的一些进一步发生的初步问题(即同时利用法院、安理会以及联合国一个委员会的建立及活动等对法院诉讼产生的影响的问题)进行审查。法院的观点与它在爱琴海大陆架案上所持的观点相仿,它认为这些情况并没有对它的职能造成任何限制。《联合国宪章》第12条规定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不得在同一个问题上同时采取行动,法院结论的根据是:没有任何可以与宪章第12条相比较的规定,法院的结论还以宪章第33条为根据,该条列举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各种不同手段,而没有指出哪一种手段居于优先地位。2. 管辖权
(1)对于本案的管辖权问题,法院提到它关于1961年和1963年维也纳公约的命令中所作的声明,该声明以缜密的研究确定了法院先进的结论:这两个公约构成法院行使管辖权的根据。分别附于两公约的两个议定书中的第2条和第3条包含进行一种选择的可能性:或者是从一方将争端存在一事通知他方时起两个月内通过协议将问题提交仲裁解决,或者是对问题进行调解。尽管有这些规定,但伊朗不断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意味着法院对其管辖权所做的结论仍旧起不到作用。
(2)
法院也审查了1955年美伊两国的友好条约。由于该约第2[4]条特别规定了对另一国的非外交人员的待遇问题,所以对该约第21条[2]条的和解条款必须加以审查,以便说明法院的管辖权是否可以扩大适用于两个被拘于伊朗外交部的平民的案子。这一条没有明白规定
国际法案例
可以单方面适用,但在法院看来,应对这一条作此解释以便使它发生效力。这个观点受到法官莫洛佐夫的批评,他认为他国的同意时不可缺少的条件。
(3)法院然后转向美国是不是因采取过相反的措施违反了这个条约因而就不能引用该约的问题。这问题得到了否定的答复,因为条约中载有仲裁条款,对这种情势作了具体的处置,如果一旦发生破坏条约的情况而不准因哟个那些条款,这是没有道理的。在这方面,莫洛佐夫法官提出了异议意见,他声称:美国的行为已妨碍了对这项条款的遵守。3. 案情实质
(1)法院在判决中关于案情实质的部分,对外交关系法作了一番研究。它首先审查了伊朗政府被指违反外交和零食发的问题。在这里,法院把前一阶段的责任和后一阶段的责任区别开。前一阶段是市民中的好战集团袭击大使馆,它本身不直接涉及伊朗政府的责任问题,因为没有迹象表明这些好战者具有作为伊朗国家“特工人员”的官方身份。不过,在这个阶段,由于没能保护大使馆使其免遭袭击,也产生了责任问题。在第二个阶段,国家的责任特别地和阿雅图拉-霍梅尼的地位联系在一起。当这个国家决定维持为该国的利益而造成的那种形势时,既不采取措施终止这种形势或对那些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加以保护,也不对这些好战者提起诉讼,这个国家便应承担责任。即使伊朗在1979年12月和1980年3月给国际法院的信中指控美国所作的犯罪活动得到了确认,这也不能证明伊朗的行为时正当的,因为“外
国际法案例
交法本身已为外交及领事代表团成员的不法行为规定了防止和制裁的必要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法官塔拉兹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美国二十五年多以来的行为,使伊朗承担的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责任。法院认为这个观点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与此有关的那个国家尚未用尽根据普遍国际法或先行有效的条约可以采取的方法以拯救这个局面;因此,法院认为伊朗应负责任,并有义务给予赔偿,至于赔偿的方式和数量可在锦衣不的诉讼程序中决定,但双方未就此达成协议。
(2)关于应负赔偿责任的结论受到法官拉希的批评。他认为:除非赔偿的数目和方式得到落实,否则就没有指出存在这种赔偿义务的必要,因为一旦宣布了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这点就不证自明了。法官莫洛佐夫不同意伊朗赔付责任的结论,因为他认为在法院审理本案期间,美国本身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已使它丧失了要求赔偿的法律上和道义上的权利。
(3)最后,法院认为它必须对美国部队在1980年4月24日—25日侵入伊朗的行为加以评论。该行动的目的是想营救人质,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它在开始的时候就失败了。因请求国并未请求法院对这点作出宣告,法院生命它不会对该行动的合法性问题作出评论。法院仅对美国在法院进行诉讼期间的这种行为表示关切。对案情实质作出判决,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庭审却因美国的请求而推迟作出。考虑到本案的这种情况,法院强调指出:这种“在国际关系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损于尊重司法程序的行为”。法院回忆说:它在临时措施的命令
国际法案例
中,曾指示任何一方不得采取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这个告诫使人回想起英美法中所谓“藐视法庭”的法律概念,在被告从一开始就拒绝尊重法院判决或安全理事会决议的情况下,这个告诫似乎苛刻了一些。但由于美国已在这些情况下接受了诉讼,而情况的变化尚不那么紧迫以至引起局势恶化和人质生命的危急,因而必须认为美国有不得已使悬而未决的诉讼受到有害影响的手段进行干扰的义务。
1981年1月19日,双方缔结了一项协议(1981年1月19日的《美伊协定》),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个人争端,人质也由此得到释放。
作者 Karin Oellers--Frahm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