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读书笔记(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22: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读书笔记》。

第一篇:《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读书笔记

《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读书笔记

樊建飞

第一部分 导论 1 网络政治的研究范畴 2 网络政治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刘文富认为网络政治由三个层面组成: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网络政治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现实政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P10-11网络政治的特点:直接性、平等性、便捷性、廉价性。)

第二部分 网络政治的基础 3 网络政治的技术基础(因特网的形成与特点;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斗争、社会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 网络政治的社会基础(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非物质性、超时空性、可扩展性、平等性;虚拟组织与社会组织方式的革命:组织结构的网络化、组织扭结联系的广泛化、组织管理的扁平化;网络时代的当代人类社会特质:网络社区,平民与网民将共构新的“双元性社会”,新统治阶级,虚拟种族)5 网络政治的经济基础(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复合经济、全球化经济、虚拟化经济,除此之外,还有企业组织微型化、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的扁平化、经济活动的适时化、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界限的模糊化等特点;数字化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社会产业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网络经济将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组织结构、出现电子商务)

第三部分 网络空间的虚拟政治现象 6 虚拟现实 7 虚拟社会(BBS、聊天室,虚拟社区社会,虚拟社区与政治参与,提到了这种政治参与潜在的巨大危险)8 虚拟国家(是指建立在因特网上、基于宪章、符号和政府系统的想象中的国家。以某国的名字在网上建立的虚拟国家如虚拟南斯拉夫国,完全虚拟的国家P139-142,虚拟国家的构成:虚拟主体身份、虚拟共同体、虚拟社区、虚拟政府。值得深思:国家会因为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而消失吗?P151)9 网络权力(由网络空间的个人权力、网络空间的技术权力以及网络空间的想象力组成)第四部分 网络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0 网络对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政治过程、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主权、政府管理、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方面)11 网络社会的国家 12 网络对政治体制的影响(网络成为改革政治制度的推动力、网络时代的选举与公民参与、网络时代的政府组织机构、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与服务)13 网络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将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服务将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14 网络对政治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P213,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演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整合、正统文化与反文化的纷争、正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对抗)

第五部分 网络社会的国家治理 15 网络社会的权力转移(网络权力呈现出知识化、扁平化和分散化的特征,权力结构由控制性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由垂直式向交互式发展)16 网络社会的电子政府 17 网络社会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含义、主要内容、当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18 网络社会的数字民主(网络空间与公共领域: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网络空间与网络民主,网络空间的公共性,因特网上公共领域的建构,因特网与民主的发展,网络民主的主要内涵、特点、原则,网络对民主的消极效应:网络的发展有可能损害国家的凝聚力、网络发展会导致信息拥有的不平等、网络发展可能导致严重无政府状态或者更加隐蔽的信息集权控制、网络发展为政治的非正常操作提供了便利)19 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网络创建人类社会生活的新空间、网络切入社会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的法律规范建设、网络社会的契约化进程)20 网络社会的伦理导向(网络社会面临的伦理难题:知识产权的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网民的道德人格、信息污染、信息欺诈、公共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对伦理的挑战,网络社会伦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第六部分 网络政治的发展趋势 21 网络时代的政治挑战(信息革命对当代政治的挑战、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难题)22 网络社会的政治走向(网络社会的政治走向:网络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工具,电子政务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网上霸权与反霸权将成为国际斗争的新领域)

结语(研究网络政治的积极意义、发展网络政治的对策思考、构建网络政治学理论体系)数字化是不可抗拒的。

数字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除了积极迎战,我们没有其他出路!

刘文富认为政府管理和网络具有互动性,在《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一书中,对网络政治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网络政治的理论模型,随着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形成了网络空间及网络社会,出现了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他认为网络社会和虚拟政治必然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国家主权、政治体制、政府管理、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相互的,现实政治中的政府权力等必然反作用于网络社会,从而产生新的国家治理范式。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的高度发展必然导致虚拟空间的政治出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对网络政治作了全景式的深入体察,对其与现实政治间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的透彻分析,尤其让人耳目一新。

1.电脑化空间与网络社会:电脑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电脑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结而成的系统。通过网络可以联结分散于各处的信息系统,使所有资源包括人、计算机、信息能够为需要他们的人所共享,人们得以克服地理位置的局限而协同工作。借助于互联网的电脑化空间而建立的网络社会,是不受某一集中权力机构管制的条条框框束缚即可运行的社会。

二、网络社会的公民参与。网络时代,无疑为广大选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最新的方式和手段: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网络成为与公民沟通的新手段。

三、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

网络社会的发展,无疑对政府运作的方式和效能带来很大的挑战。电子化网络政府对政府提供的管理和服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1.改革政府运作形式;2.改革政府管理模式;3.改革政府服务方式。

电脑空间消除了国境线,也以令人兴奋的方式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工作、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面貌,给政治制度也带来深刻的影响,更对现实政治带来严峻的挑战。未来网络化政治将具有直接性、平等性、快捷性等特点;网络社会将会出现参与式民主、远程民主等形式。为此,可以参照遵循少数派权力、半直接民主、决策分工等新政治制度原则。这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篇: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学习心得

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学习心得

零口初级中学 王军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站成为学校的门面,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计算机基本操作是我们必须掌握一门技术。2014年11月9日,我参加临潼区电教设备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培训,我感到很荣幸,故而倍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心,对于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一遍遍地讲解,这让我很受感动。在与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收获颇丰。我不仅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这次为期一天的培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网络管理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还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深刻意识到: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觉醒,才能立足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虽然我本人处在信息相对落后,设备相对欠缺的农村,但我并不气馁,只要我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价值,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同时,我也相信共同的学习一定会造就共同的进步,祖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第三篇: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刍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李新廷,朱凯(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制是治理中重要的概念和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领域的问题以及社会治理的价值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们应以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理顺政社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创新社会矛盾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等途径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4)04-0008-04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除了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设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外,还提到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等概念,并把“创新社会治理” 体制单独列为一节。那么,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辨析这两种治理关系对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的,这一概念在我国以往的官方规范文件中并未出现过。但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国家治理” 这一概念,“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被写入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 部分中。可以看出,在十八大报告中,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并列一起。这里的国家治理和之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并非同一概念,而是从一个相对狭义的范畴上界定的,是与社会管理相对的。《决定》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无疑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包括在内的治理体系。不仅如此,在《决定》中国家治理体系的范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领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也正因为如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才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3。总书记也对国家治理体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3]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的体系化状态。国家治理既表明了治理的主体是国家,也表明了治理的范围是在国家的领域之内。而国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这一宏观性也表明了国家治理的宏观性。何增科认为: “国家治理是国家联合市场和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国家治理可以从多种维度去分析。从横向来看,可分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等。从纵向来看,可分为基层社会治理、地方国家治理、全国性国家治理、国家参与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等。” [4] 郭小聪认为: “所谓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体制设置和制度安排,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 [5]

综上所述,国家治理的主体和方式都是多元性的,政府和执政党是治理的重要主体,社会也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国家治理的范围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决定》中有关治理的重要论述除了国家治理体系之外,较重要的概念就是社会治理。《决定》的第十三部分涉及的就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的提出取代了以往的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也是对十八大报告以及之前所提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社会治理针对的是社会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姜晓萍认为: “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6]。社会治理重视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决定》中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来阐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可以说是抓住了社会治理的重点和核心,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中对社会多元力量的重视。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社会治理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因而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在学界已有的研究中,往往根据国家的强弱和社会的强弱将国家与社会关系分为四种类型①:即强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然而,这种分类容易将国家与社会对立起来,造成一种不是国家统治社会就是社会压制国家的研究状况,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我们国家在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上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与维稳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强调社会建设对于整个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都对社会建设予以重视,注重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关切民生等重大领域,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表明了国家对社会领域的重视。社会治理的成效在社会意义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成效。

二是社会治理领域问题的诊断及其解决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转型的深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我国国家建设和治理的主要内容。当前我们处在社会转型和国家建设与治理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凸显不可避免。我们在国家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的诊断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治理的效果。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判断当前社会转型关键期的这一事实,诊断这一大转型过程中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从而能够有效的进行国家治理。

三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即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国家治理包括多种类型,存在多种维度,因而在治理的主体上也是多元化的,这是国家治理的一大特征。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公共权力并非唯一的主体,国家治理必须要从政府向社会倾斜,政府必须协同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形成多元化的治理力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指出: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实现政

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2],等等,这些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国家进行治理的重要主体。

四是社会治理追求的价值也是国家治理追求的价值。社会治理并非一种单纯的治理过程,这一过程贯穿着它自身的价值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社会治理主张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主张社会力量对公权力的监督,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些体现的是对民主的追求。《决定》还提出治理要依法进行,做到依法治理,依法保障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权利。社会治理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整合不同的利益诉求,保证发展的成果和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利益的冲突,社会治理的过程就是将这种冲突的过程在一个安定有序的状态下进行调节,因而社会治理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另一价值追求是充满活力,这不仅是指多元主体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而且也指治理主体的活力能够让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也充满活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更是国家治理的价值追求。

二、以社会治理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杨雪冬认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系统工程,也需要确定阶段性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应该加快推进执政党以及政府治理的现代化,选择社会治理领域作为突破口” [7]。

第一,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要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政府应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退出社会领域的直接管理。2013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进一步阐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蓝图和路线,指出社会领域自治的重要性,让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实现自我治理。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对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来说意义重大。社会公共领域是国家与个体之间的中介,而社会组织是社会领域的中介和载体。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了社团组织对于民主和社会自治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决定》也指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 [2] 50,等等。

第二,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基层的自治和底层的参与以及社会矛盾机制的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社会转型期,基层利益纠葛问题的处理和社会矛盾的化解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基层治理的重点在于基层的自我治理和底层的政治参与,通过这种自治和参与的方式才能调动基层多元利益主体和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在自治的过程中化解矛盾,将各方的利益凝聚于治理的过程中。基层的自治和底层的参与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形成。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价值、需求、矛盾多元化要求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只有多元化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多元化的要求,维护社会的稳定。底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可以为自身创造活力,缓解政府面临的社会压力,让政府真正地集中于顶层设计,从而壮大公民社会的力量,不断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因此,要健全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的制度渠道和服务体系,健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机制,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

第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关键在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建一个多中心、协同性的治理模式。正如《决定》中指出,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 49。社会治理体制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底层参与,发挥政府和多元化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政府掌舵,制定社会治理的相关规则,明确多元主体的主体地位、职责和手段,协同好政社关系,协调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积极地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基本的秩序。同时,提高基层和底层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引导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一个多中心的具有协同性的治理体制。这一体制还要依法治理,在法律保障下,综合协调各方利益,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整体性的利益共赢。

总而言之,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突破口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下的一个重点。因此,将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社会力量整合到社会治理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中来,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注释:

①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

乔尔·S·米格代尔,相关著作有《社会中的国家》、《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以及《强社会与弱国家》等。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精神上来[EB/OL].http://.[4] 何增科.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评估[N].学习时

报,2014-01-13.[5] 郭小聪.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J].人

民论坛,2010(2).[6] 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

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7] 杨雪冬.社会治理是突破口[J].决策,2014(1).[责任编辑: 于洋] 11

第四篇:网络反腐与公共治理

网络反腐与公共治理

伏创宇

2008年,有关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的信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史上最牛房管局局长”迅速“倒台”,拉开了网络反腐的序幕。如今,“表叔”、“房叔”事件的发生对公众而言已非什么新鲜事,这些凸显了网络在反腐方面的强大力量。

“网络反腐”之益端

网络举报十分快捷:投诉举报成本大大降低,上访举报要花路费、住宿费和时间,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小的负担,选择网上投诉则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并且,这种方式还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受到相关利益机关和官员的打压,减轻了投诉举报人的心理压力。

因而,网络反腐拓宽了反腐监督的渠道,使得现有的反腐举报和投诉制度变得更有效率,较传统监督方式具备明显的优势,能倒逼党政官员自觉接受监督,对干部廉洁自律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同时,“网络反腐”是参与式民主的具体体现。公民参与是现代国家参与民主的必然要求,是代表制民主的重要补充,并在公共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民意缺乏合适的表达渠道,不仅无从抒发亦恐将造成社会的另类病源。

网络提供了民意抒发的平台,发扬参与式民主,克服代表制民主的局限性,同时与权力监督方式相结合,避免了传统自上而下监督的官僚主义。

并且,“网络反腐”构建了网络言论自由、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传统的来信、来电等举报方式,因为担心报复多是匿名,纪委部门查案过程中多无法联系到举报人,给办案带来困难。在网络论坛,任何人都可以交流互动,信息交流活跃,许多事实和证据在交互性强的情境中得以呈现,为腐败案件侦办提供了便利,加快了案件处理的进程。

而作为外部效应,“网络反腐”的教育作用也很明显。以前纪委处分干部,查处结果往往以文件下发,除了政府机关内部外,外界难以知晓;即使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刊播,阅读收看的人也只是一部分。

当下,纪委等权力机关对网上投诉的处理反馈在网上公布后,直接面向社会,被广为点击、转载后,其教育、警示的传播效应比其他方式大得多。此外,一些检举揭发的帖子在网上张贴后,尽管最终不一定属实,但对党政干部来说,警示作用仍不可小觑。

“网络反腐”需公法保障

“网络反腐”为反腐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推动了公共治理,但其只是在传统的投诉与举报方式上融合了现代信息传播和沟通的因素,网络反腐必须依赖公权力的介入。

“ 网络反腐”可以包括两种具体形式,公民的投诉行为和公民的曝光行为。

公民的投诉行为指国家机关通过制度明确投诉和举报的网络渠道,公民的投诉与举报必然引起国家机关的处理程序。但这种制度化的渠道仍需诉诸于官方的行为,透明度不强,官僚主义的负面影响也使得这种制度渠道的功效减弱。

公民的曝光行为指公民通过网络将腐败现象曝光,从而引起公众与国家机关的注意,是以民意压力促使官方作为的一种表现。这种机制一定程度上“迫使”国家机关介入腐败现象的调查和处理,但不必然引起国家机关的处理程序。因此,建立网络曝光行为与政府介入之间的制度化渠道,是当前新形势下反腐工作的当务之急。

网络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众口铄金”反映了网络作为“双刃剑”的特质。网路言语的尖锐态度、网络传播的轰动效应以及网络反映事实的难以证实性使得“网络反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潜在的负面效果。

网络反腐是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举报不实的情况难以避免。而且,由于在网上大张旗鼓地公开这些信息,也很有可能让违法官员事先防备,给案件的侦办带来困难。

因此,对于网络反腐,有必要用法律加以规范,避免出现诬告、诽谤、干扰案件侦办、举报不清楚等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一反腐渠道的作用得以有效地发挥。

同时,对举报人而言,其也或多或少地要承担被报复的风险,所以对举报人权利的保护应也纳入法治的轨道。

宽容对待网络言论

相较私人言论,政治性言论对于公共治理与政府的透明化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这一重要性,必然要求公共官员放弃一定的名誉权利益,而采取比私人对他人的言论侵权更大程度的忍让和宽容。

政治人物应该像玻璃缸里的鱼一样,带着透明治理的理念,大方地接受人民大众的监督。对党政干部来说,网民发布的意见和牢骚,哪怕是讽刺和讥骂,只要不违法违纪都可用宽容心对待。

在这个信息时代,媒体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公开和透明所带来的巨大舆论效应将使得民间反腐的旗帜继续高高飘扬。对此,唯有以开放心态对之,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对公共治理的推动,实现社会共赢。

第五篇:网络生态治理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2015年上半年联考申论热点:网络生态治理

【背景链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5年1月13日公布了近期被依法关闭的一批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这是国家网信办今年首次集京佳布相关信息。据了解,共有50家网站、频道(栏目)以及微信公众账号被依法关闭,包括24家网站、9个网站频道(栏目)和17个微信公众号。2015年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月4日发布 《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规定》就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对互联网企业、用户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涉及在博客、微博客、即时通信工具、论坛、贴吧、跟帖评论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使用的所有账号。账号管理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用户选择个性化名称的权利,重点解决前台名称乱象问题。该规定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

【问题概述】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网民规模世界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湖北省公务员考试交流QQ群:427897535

这种依法处理正是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具体表现。为依法维护网民权益,依法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国家网信办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公布违法违规网站“黑名单”。除此之外,即将实施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从细处着手为如何惩治网络账号的不规范行为及其如何杜绝网络用户不负责任的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依据。

2.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专业审核。

互联网企业应当落实管理主体责任,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对互联网用户提交的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审核,对含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不予注册。对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的账号,应当采取通知限期改正、暂停使用、注销登记等措施。同时,企业还应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建立健全举报受理处置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网民需积极参与,维护网络生态。

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但是消息本身、来源、发布者都必须是真实的。违背了真实性,就是违背了互联网为人们谋利益的初衷。作为网民,首先应当依法规范使用账号名称。遇到含有违法信息的账号,更应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善意,积极举报,参与监督。对于网络不规范行为需要网民朋友的及时监督,只有全民意识到网络规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网络生态治理,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广大民众提供完善的保护平台。

选择个性化网名是网民的权利,而遵守规范和秩序更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然而,如果在“前台自愿”的同时,没有实现“后台实名”,就无法对冒用、关联机构或社会名人的非法账号进行惩处,也就难以遏制前台名称的种种乱象。“账号十条”归根到底,就是要约束前台名称乱象,遏制种种不负责任的谣言、谎言和有害信息的传播,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互联网有规范才有秩序,有秩序才有未来。任何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不能突破底线,妨碍他人自由。

下载《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读书笔记(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读书笔记(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网络道德

    读《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有感 ——浅析中国网络媒体道德问题与出路 这本书籍是全面介绍网络媒体在中国从诞生发展到现在的详细历史进程的一部专著,也是深入研究和探讨......

    网络信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1. B to B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基本框架:文章通过分析B to B 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提出发展B to B 电子商务要素,具体包括信息标准化 用户身份认证 网络交易的整合处理......

    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答案

    2012-2013西安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答案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建设(一) 1、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

    中学生与网络(社会调查报告)

    班级:一(3)姓名:曹禹超 学号:3 1.大部分中学生(包括上过网的和未上过网的)喜欢上网。2.中学生上网的目的:⑴中学生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

    网络舆情考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网络舆情考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来源:网络传播 10年7月号" >网络传播网络舆论的兴起给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

    97分卷资料《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

    我国建立网上虚拟社区的警务制度,实行( )小时的网上巡查。 A.24小时 B.12小时 C.10小时 D.8小时 答案:D 根据本讲,2009年11月举行的IGF将互联网治理的目标锁定在( )。 A.“如何最......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汉斯 ·摩根索的 《国家间政治》和其他现实主义理论家的著述,构成了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主要内容,而且使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而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

    网络谣言治理调查报告

    网络谣言治理调查报告 8月20日,公安部启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谣言的专项行动。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简称“两高”)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