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
如:初中课标教材中:
⑴仿写学用《星星变奏曲》如果„如果„ 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芦花荡》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⑵补说叙写《芦花荡》补写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喂—出来》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
⑶变体改编《与朱元思书》改写成现代文,《雨说》改写成小散文。《石壕吏》改写成短剧;《观潮》把《酒泉子》这首词改写成记叙文。
⑷事实印证:《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你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心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能从之间的学习或生活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⑸想象创编《我的第一本书》虚构“二黄毛”或“乔元贞”或“弄不成”的故事。⑹迁移拓展《俗世奇人》写写你周围有绝活的人。
⑺读后所感《亲爱的爸爸妈妈》你对那位
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
⑻体验感受《夜》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小诗。
⑼话题短文《孤独之旅》,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⑽技法实践《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往往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变得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手法,练习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书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⑾自由表达:《信使》为信使写一段话,作为信使墓碑上的文字。
⑿定向探究:《出师表》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作文。
⒀信息整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⒁活动记录:《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文结尾写了几中声音游戏,选择其中一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第二篇:读写结合(本站推荐)
读写结合·课外观察——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件 事情: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习惯。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写什么,而是将初中新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 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一种读写结合。新教材每单元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是分前后两部分编排 的。一般情况处理,先讲完阅读部分,再指导写作部分,容易片面理解为读完就写,就是“读写结合”。这样,实际就造成读写脱节,学生在读的时候只管读,写的时候还不清楚要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势必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学生会感到作文难写,教师也感到作文难教,影响预期的作文效果。这种读写结合,只是表面形式上的 读写结合,而学生并没有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因此,导致了作文的“难”。
要突破作文的“难”,就要让学生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一开始学 生接触新的单元时,就要把新教材中阅读、写作两部分要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在学生思想上把两方 面要求一致的知识点,带到整个的阅读、写作中,也就是说完成一篇有一定要求的作文,不是单靠两节作文课 完成的。这篇作文的思维,是一接触这个单元时,就已经酝酿在其中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把读、写两部分 要求,完全、统一地贯穿到读写的全过程。读写做到这样的紧密结合,作文才能成效显著。
下面以初中二册五单元为例,谈课内读写紧密结合的具体做法。1.了解、明确理论知识要点
初中新教材,三年有整体要求,每册有整体要求,除对这些知识应做必要了解外,学本单元首先要了解、领会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要求:掌握线索;体会记叙、描写怎样结合。第二部 分写作要求:在记叙中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需要,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两部分要求相 同的知识点:记叙中描写。这一步的目的,让学生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思想上就明确,这个单元阅读、写作要 紧紧围绕“记叙中描写”这一要点。这就给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讲清了本单元作文要求的理论知识,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就已带着作文的问题思考了。2.具体感受课文,体会知识点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仅仅是理论、概念的了解,还只是抽象的,通过这一步,学生才能把抽象的 东西感受具体、形象。这一步是消化、吸收重要的一步;是突破阅读要求,酝酿写作要求的关键点。3.再次总结知识点
这一步是在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课文感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学生便会 对这一知识由陌生到熟悉,再上升到理论。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思维活动,对本单元的要求已经融会贯通,为 下一步完成作文,已奠定了成熟的思维基础。4.利用学会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习惯
每篇作文都是心之声。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眼中有物,心有所感,笔下才有物可写。因此,培养学生课 外观察、练笔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作文的实质离不开做人和生活。因此,课外练笔是将课内知识灵活 运用的极好机会,是课内外互为补充的好办法。
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方法:每周让学生练一篇课外随笔,每次评讲,表扬那些言之有物的好随笔。如学 生随笔有这样一些:《雨中的故事》、《街上的字》、《小青豆的愿望》、《春之盼》、《如何对待错误》、《保护鸟类》等篇目,单从题目看,也能看出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妨我们再看一篇具体例文:《无人售票 车》„„我认为无人售票车是伴随着一个城市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诞生的。它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 的标志之一。美、日、英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新颖的公交营运服务方式。其表现 为:公交车上不再设售票,而是由驾驶员一人开车监票,被称作公交车辆“一人运作”,即无人售票。
而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较先进服务方式才传入我国。深圳、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三十四个大中 城市已先后实行„„
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市已有14、30、28、27、5路先后实行无人售票,17路也于三月一日起实行无人售票。虽然无人售票车显而易见,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问题有三:
一、乘一站与终点票价一样;
二、上 下车不知规定乱上下,乘车环境没得到根本改善;
三、兑换零钱点极少,有人因无零钱只好放弃。但无论怎么 说,无人售票的出现是好的,它说明了我们乌鲁木齐人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我希望公交公司能不断改进不 足,也希望我们乌鲁木齐市民积极配合,使这一新事物不断蓬勃发展。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学生一旦养成了观察、练笔的习惯,就会主动观察社会、关心社会,并会提出自 己的观点。持之以恒,学生会从思想、观察、选材、组材等方面得到迅速提高。
第三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内容提要:
阅读是我们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语言的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味的阅读。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要做到读写结合,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让读写结合相辅相成,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语言不仅在学生嘴上活起来,更多的是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最终使学生能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正文: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语言的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阅读要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与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基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在教师指导下科学、有效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
2、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材料,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课文中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按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绘事、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素材。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写作一定要从阅读中吸收丰富多彩的营养,却是至理。
3、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陆机说过:“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愤。”实践证明,观察万物和研读经典都可以引起文思,最通俗的例文是写心得笔记。
4、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写作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做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是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通过模仿,实现读写结合。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练笔机会。因此,我们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学到“原野热闹非凡„„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时,启发学生读中思考:你从哪儿看出原野热闹非凡?学生感悟到从“大豆和高粱”和“榛树叶子”可以看出原野热闹非凡。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一自然段作者先用“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概括地写出原野的特点,再具体地写怎么“热闹”。这种方式叫先概括后具体。再指导学生仿照此段的写法围绕“秋天的田野热闹非凡”写一段话,使学生活学活用,融会变通,掌握这种构段方式。
《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将色彩和景物融为一体。在引导学生认识、领悟色彩美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如“黑
红黑红”一词,学生在结合画面认识这种颜色后,我问学生: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黑红黑红”的颜色?学生说:“熟透的葡萄、杨梅黑红黑红的”、“妈妈的衣服是黑红黑红的”„„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运用《北大荒的原野》中描写北大荒的优美词句来描绘《秋天的田野》或秋天其他的景色。
2、情动笔动,实现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中风格迥异的美文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带给学生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人生的真谛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潜入学生的心扉。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的碰撞过程。只有充分调动主体体验和情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生命的启迪。《永远的白衣战士》中叶欣面对高风险临危不惧、拒绝接听家人电话、抢救病人生命、爱护同事健康,却疏忽里自己的身体,最终感染了非典病毒,永远离开了我们;《第一次抱母亲》令我们感动于母亲背负的“重担”与母亲体重的强烈对比中“伟大的母爱”。这一篇篇课文,引领着学生去辨证地看待生命。通过设计与人物对话、写读后感等形式,使学生“情于衷而形于言”,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涓涓细流不断地倾泻于笔端。
学习了《游子吟》、《木兰从军》、《沉香救母》等课文,学生对孝亲有了一定的认识,正好练习中又有“乌鸦反哺”、“老牛舐犊”的图画。我要求孩子任选其中之一,写几句话给小乌鸦或小牛犊。学生深情地写道:“小乌鸦呀,你真是一种有孝心的鸟,长大后能捉虫子先喂妈妈,然后才管自己,我要像你一样地孝敬父母。”“小牛犊啊,你看老牛多么喜爱你呀,你长大了可不能忘了哺育你的老牛啊!”这些练习,既与课文密切相关,又需要孩子用自己的体验来写,既发展了语言,又渗透了感情教育,真正体现
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3、善读补白,实现读写结合补白原是国画布局中的艺术之笔。因为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明显不同之处,便在于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中国画的神来之笔。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的,更给观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有的作品,作者在创作中留有“空白”,使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跳跃,语言叙述中有所省略,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留下空间。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进行“补白”式的写作训练,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简洁的言语显现出丰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学生通过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瀑布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的样子。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奄奄一息的大瀑布,大家一有许多的话想说。菲格雷特总统也有许多想说的话,他在葬礼上饱含深情地作了演讲。可演讲的内容文中写得很简略,请你还原出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辞。此时,学生对瀑布已经是“深情款款”,对昔日大瀑布心驰神往,看今日大瀑布痛心不已,情动而辞发,写演说辞自然水到渠成。充分利用文中“空白”,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文本内涵得到了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了深化。学习《游园不值》时,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为切入点,让学生大胆“补白”,描绘出园中一片生机昂然的景象。
4、引导想象,实现读写结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有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引起情感共鸣,精心选择着笔处,巧妙设计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表达出来,有效地实现有效迁移。在古诗教学中,适时地诱导学生完成一篇主旨与诗文相同,或内容与诗文相同,但体裁、人称等截然不同的习作,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对诗文进行诠释。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围绕“喜欲狂”这个情感主线,抓住诗句富有特征的词语,如“涕泪”、“漫卷”、“放歌”、“纵酒”等词语,让学生想象这一情景,写一段话,或把自己当作是杜甫,写自己的心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品尝到创作的快乐。教学《狐假虎威》,问:老虎再次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孩子们的想法就有多种多样。有的说老虎抓住狐狸,就声讨,教训它不该骗人,所以吃了它。也有的认为狐狸那样聪明,当然有办法再脱身。在这样的讲述和续编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了。
语文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语言不是孤立的符号系统,它积淀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在阅读教学中,“说”与“写”分离,则两败俱伤;“说”与“写”结合,才会相得益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语言不但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胸中活起来,最终使得学生不吐不快提笔下言,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作为一个语 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2)、于空白处补写。
3)、于“迁移点”拓写。
4)、于结尾处续写。
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四、课堂中的读写能力训练也要循序渐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阅读基础的差异,在写作能力上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时必须按照一定的序列,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要求: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尚处于学生的起始阶段,我们只需让他们进行集中识字和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造句、看图说话、写话,进行词语、句段的训练,为之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我们更应该引起主要,引导孩子从读到仿,即在阅读中仿照作者的范文仿写段落、篇章,继而放胆让学生试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要提出更要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读写知识,进行严格的作文基本功训练,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同时又要让学生练习命题作文的写作。
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第五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新课程下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
昌邑区汇文小学
新课程下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
昌邑区汇文小学
张颖莉
依据我区“校本教研、分片汇课、全区研讨”的教研思路,结合我校实际,在前期我区“分片汇课”听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研究情况进行了反思、总结,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专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总结近两年来专题研究的成果,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青年教师搭设锻炼成长的舞台。我校开展了“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教研专题沙龙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最后总结几点供大家借鉴:
一、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源泉
我们阅读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课本、各种各样的杂志、报纸、书籍,都可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可光读还不行。我们要把其中的精彩积累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刘永辉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视对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积累。学习课文时,每次都会让学生所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到积累本上。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写话中她鼓励学生多运用积累的词。一次在描写“妈妈的眼睛”片段中,学生就用上了很多描写眼睛的词汇。“妈妈的眼睛像两颗黑宝石”;“妈妈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妈妈的眼睛炯炯有神”;“妈妈的眼睛透亮灵活”,学生为什么能在描写眼睛时会准确地用上这些丰富的词语呢?因为教师在阅读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并让他们积累了下来。所以,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充满情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
二、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写的契机,调动写的情趣
学习语文要“以本为本”,但是课文中有许多空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填补、延伸、扩展。这样,学生有课文这个支架,写起来就轻松多了,感到写话并非难事,从而信心十足。
填补:主要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课文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
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张磊老师在教学《泉水》一课时,设计了泉水还经过了哪些地方,见到了谁在干什么,他说了什么?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鼓励他们说:要是你能写下来那就更好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兴趣盎然的写起,很快一篇篇作品就出来了。如有学生写:泉水流到山腰的菜园里,白菜咕噜咕噜地喝着泉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干净,喝饱了,你们能长得又白又胖。”
延伸:如王银玲老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后,让学生动笔讲述一个故事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这之前,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小雷利那如泣如诉的“呼声”外,还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一组战争摧毁家园,带来饥寒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这样的情境下动笔,王旭文同学写到:“我们向全世界宣告未来的和平;我们想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我们再也不要憎恨和饥饿。再也不要无家可归,我们渴望和平。”
赵金秀同学写到:“学了这一课,小雷利母子悲痛的哀怨似乎一声声在我耳边回响。我们心中都激起了对战争的憎恨;是战争,让父母失去孩子,让幼儿失去双亲;是战争,夺走人类幸福的家完、平静的生活、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多少无辜善良的百姓成为枪口下的冤魂、有多少不屈的勇士牺牲了生命!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让全世界人民一致行动起来吧!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每篇文章都饱含着真情实感,都充满着激情。
扩展: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付冬梅老师在学生朗读感悟后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文中的人物说,请把你想对他或它说的话写下来交流吧。学生兴致勃勃地写着,我在巡视中发现有对丑小鸭说的,有对哥哥姐姐说的,有对猎人说的,也有
对小鸟、农夫、小姑娘说的。交流中发现,作品语句通顺,感情真挚,体验独特。可见在做好阅读辅垫的基础上把握写的契机十分重要,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写的情趣,挖掘了儿童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从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思路的清晰性。
学生思路的清晰性,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文,表达所写的思想内容,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孟祥辉老师常常从审题入手,围绕课题把人们想问题时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一见题目就知道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例如:叙事类的课文《飞夺泸定桥》这是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学生一见此题目即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夺?怎么夺的?结果怎样?解决了三个问题课文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本册课文《中彩那天》以时间命题,学生提出问题,因为什么中奖?中了什么?家人有什么表现?问题解决了,思路也理清了。这样既教学生写作知识,又可以指导今后写作时可以仿写。写景类的课文本册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以地点命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条理清楚。另外还可以关注另外一条行文的线索,既溪水。《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写景构段方式:总分总。然后围绕课题分水和山两个方面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因此,在单元作文时就可以仿照这样的写作方法来完成习作。壮物类课文如《爬山虎的脚》围绕课题质疑爬山虎是植物,为什么叫脚呢?它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的?这样就理清了写作思路。《蟋蟀的住宅》是写动物的课文。看到课题就能略知一二写作思路,住宅什么样?它是怎么建造的?有什么优点呢?然后学习深入理解课文,解决了阅读的重点又明确了写作思路。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最一般的思维方法,作文的时候,不仅能正确地审题,而且能清晰地,有条理地来组织文章的层次,使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从阅读范文中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校房红燕老师在这点上有着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她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让学生认识修辞方法,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修辞方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修辞方法的训练,使之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中就多处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现洪水的来势很大。以此来烘托人物的高大形象。为了让学生领悟本文的这一写作方法,认识和了解修辞方法的特点及好处,老师是这样做的:她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来描写洪水的来势凶猛,你能把他们找出来么?”学生先找到了这样一个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然后教师出示了两句话让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那句话写的好,好在哪?
(课件1)
1、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涌出来,势不可挡。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第二句话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洪水比喻成一群受伤的野马,这样就把洪水的来势凶猛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这时,教师趁势总结:“是啊,山洪我们很少能亲眼看到,但是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就使我们读者的眼前仿佛看到山洪暴发时的可怕情景。可见这一修辞方法运用的是多少恰当啊!”
接着,学生从文中又找到了这样几句话:(课件2)
1、近一米高的洪水开始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水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问到:“你觉得这几句话写的怎么样?”这样引导学生感受到,是因为作者把洪水当作人来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就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时老师总结:“作者在文中恰当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就把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更加鲜明,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这些都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你也能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么?”然后,她让学生课下到学校操场上观察,用一段话写一写校园内自己喜欢的植物。接着她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已经在汇文小学活了五个年头,对校园里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亲切,那么,你能也像作者一样,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写一写校园里的植物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本次小练笔中,大多数学生就注重了运用修辞方法来描写松树,使松树的特点更鲜明了,使语言更生动了,使描写更具体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王银玲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挖掘了《荔枝》一课母亲剥荔枝时那动人的细节。《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断。《穷人》一刻桑娜内心活动刻画,在充分感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具生动性、真实性、可读性、感染力,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的好处。结合这个训练点,她多次挖掘《荔枝》一课,文中没有写母亲轰轰烈烈的大事,却能使读者永远难忘母爱之伟大。让学生明确,要写的细节其实是最能突出人物精神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情节——即“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学完这课同时,她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练写在我生病时,父母对我呵护的情景。使学生从这次细节描写小练笔中感悟了父母之爱,亲人之爱。看过学生的文章令我们感动不已,感动世间母爱的无价,感动学生能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并能学以致用,能在表达中擅思乐想,把所见所想融
于笔尖。
总之,通过这次专题活动,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老师们更加明确了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地关注和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坚持学以致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