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荣与梦想读书笔记
旅途上一直有看书的习惯,因为不受干扰、心态平和,所以总觉得对于所看的书来说,能够被如此这般集中专注的阅读,不能不说是一幸事。今年暑假回家的车上,挑选的是《光荣与梦想》的一二部,这次,最应该感觉到幸运的绝对是我本人。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是美国记者兼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初版于1973年的著作。去年夏天的一个深夜,看到一个电视读书栏目介绍说此书最近被重新校译出版,特别想一睹这套影响了一代人的名著,可是看到书店码放的一套五本精装16开本大部头二百大洋的价码,踌躇再三还是放下了。于是来到厦大第一次进入图书馆主页,搜索的便是这五个大字。不巧新版本可能比较抢手,几次的搜寻都未能如愿。直到放假之前,躲到有空调的曾厝垵图书馆避暑,竟然让我翻到这1978年由当时的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问题研究室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谓供内部参考用的最老版本。书虽老旧退色竟还整洁,纸张虽发黄发霉可还干净!
回家的道路有些曲折,需要先坐厦门到南京的火车,然后再从南京转车,所以不得不精简行李,仅有的一个背包,除了必需品只能挤进两本去。那么就这样上路吧。
这套书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四十年间的美国历史。全书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包括整个“新政”时期,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部《牺牲与变化》从1941年珍珠港事变一直写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本书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应该说,举凡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历届政府中统治集团的内讧和两党的勾心斗角,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社会**,以及工人、农场主、退伍军人和黑人的群众斗争等等,都写的绘声绘色。
1、罗斯福
罗斯福本人正是集美国的“光荣与梦想”于一身的卓绝人物。
在大萧条力挽狂澜之后,罗斯福深谙全面的,全球的战略,这使他成为“最伟大的战时总统之一。”从外表看,他确不像一个军事天才。他每次访问军队,老是穿着他的绒布衬衫,戴着旧帽子,还有那漫不经心地打起来的蝴蝶领结。看上去,他倒更像一个衣着随便、精神饱满的老爷爷,要去度周末钓鳟鱼的样子。但话得说回来,他所率领的军队,本来也是很随便的。美国不是欧洲国家,它和欧洲国家不同,而这个国家最好的代表,就是这个住在白宫的美国人了。戴维?利连撒尔律师可以这么写罗斯福的“脸孔是世界上最英俊的战斗的脸孔”,艾森豪威尔将军可能对总统熟知地形、掌握和记得一个乡野的所有特点的天赋感到五体投地;然而,对于美国士兵和水兵来说,他的最大的天赋还是他对人热情关怀,以一个卷起袖子实干的美国的卷起袖子实干的总统的面貌出现于世界舞台之上。乔纳森?丹尼尔斯写道:“在他那个时代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美国人惊惧之时,能唤起美国人的内在信心。由于他深信美国人的自尊感,所以他要求或者期望美国人拿出勇气来的时候从来是没有什么顾虑的。”最能说明罗斯福的风格,说明他体贴
民情的是,有一次他视察夏威夷陆军医院。他到夏威夷本来是要跟海陆空高级将领谈话,制定计划,发动巨大攻势,迫使日本屈膝投降。但在他离开夏威夷之前,他要人用轮车推着他穿过病房,去看看那些被截除上肢或下肢的伤员。他向他们微笑,挥手致意。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是他的出现就代替了他要说的一切的话。坐在这轮车上的是一个两腿早已完全瘫痪的人。他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他也有过这种心情。然而他克服了过来,当上了总统,他们没有理由感到灰心丧气,以为不再能实现战前所抱的理想。
2、美国人的形象
前线的小伙子们以美国的民主军队自豪,正如他们以美国的工程兵和海军工程队自豪一样,前者能够在一夜之间搭成活动便桥,后者曾在英国工程兵声称无法办到之后,将阿森松岛的群山推平,建了一英里长的长型机场。尽管这样,他们很少吹嘘本国,甚至在自己人中间也没有这样。他们采取了一种坚强的、满不在乎的姿态,把该熬的都熬过去了。
想家的、厌倦的、滑稽可笑的、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兵,在钢盔里洗袜子,抱怨吃得不好,向阿拉伯女郎吹口哨,或者说,见到什么女郎都吹口哨。他们硬着头皮把世界上这件最讨厌的勾当勉强熬过去,不失幽默、尊严和勇气。
美国能派出一支一千二百万人的军队,同时和两个可怕的帝国作战,又能建立一支比敌人和盟国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大的海军,与此同时,民用开支又比1939年增加百分之二十。“这次战争开始以来,生活水平还能提高的,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整个欧洲都已弄得精疲力竭,而我们却没有。”这样一个国家确实是使人感到有些不解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伤亡,相对来说,比之其他任何国家要轻,但是总统在1944年海军节却可以这样说,1943年美国武装部队曾经在敌人的滩头阵地前参加过二十七次登陆战,而且“这二十七次登陆战每次都取得巨大胜利。”
3、观复
第一二部描写的正是美国逐步展现出盛事荣光并汇集全世界梦想的上升时期。
全书结尾处,作者流露出对美国盛事荣光的怀念和对梦想消失的无限感慨,并为看不到美国今后的出路何在而感到彷徨,这里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几个:
1)对此,在国内初版时,商务印书馆的评论是:“这些话半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歌,半是开历史倒车的反动幻想。实际上今天仍然是美苏两霸在争夺世界霸权,美帝也极想重圆逝去的春梦。”果然,13年后苏联解体,美国却迎来了新经济的澎湃浪潮,重新主导世界。
2)作者最后写道:“在干预了国外冲突三分之一世纪之后,美国人民再次转而内向,他们要在与世隔绝中寻求安危,在孤立中寻求复兴。”那么,从91年苏联解体,到二十一世纪多极兴起,美国人民又从干预冲突“再次转而内向”的日子是不是也会如期到来?持续扩散的贫穷,似乎终于要浮到无法再掩饰的明面处来了。与之一起来的黑暗与压力有着浓厚的山穷水尽的意味。
自5月份以来,有大约2.5万名世界大战退伍军人,携家带口,身无分文。来到华盛顿请求政府救济。面对这些“补偿金远征军”,政府慌了手脚、如临大敌,于是血型镇压。这一段历史简直是美国史上一段滑稽至极的历史,曾经拿起武器为国家某利益的人,国家回报给他们的却是枪子!他们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后,等来的不是和平安定的生活,而是贫困后的舞王以及粗暴的对待!
面临贫困,胡佛政府似乎完全慌了手脚,且毫无应对之法。于是将“大萧条”笼统归罪于“时势”,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里,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可以做。
1932年,大萧条时期最惨的一年,胡佛政府的长期不作为是的国家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不降物价致使销售两下降,然后厂家为了减少成本而解雇工人,导致美国人民购买里萎缩,然后恶性循环„„农场品价格惨跌,饥荒近在眼前了„„
美国人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失业是可耻的,贫困多少咎由自取”。于是生活在底层又失业了的人不仅面临这生活上的巨大压力,还有心理上的„„更糟糕的是一些人无以为生、活活饿死,千百人只因像出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1932年开始的故事,由荒诞、贫困、饥荒、黑暗、无望揭开了序幕,但总有一些光亮让未来看上去没那么无望。1932年4月7日,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说,“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
尽管这位现身并不被看好,尽管有许多人觉得他可笑、说大话,“并未让人觉得有如何的雄才大略”,但是美国民众需要新政(NEW DEAL),需要一个肯为了他们带来变革的总统。似乎顺理成章的又带着一些传奇色彩的,这位热情并充满信心的富兰克林先生当选总统并将于继年上任。
每当国家出现危难时,似乎总有一个英雄出现,且看罗斯福的新政如何改变美国。
每当美国处于危难之时,人们就会渴望有个“救世主”出现,带领美国人民渡过危机。这种英雄情结,使得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名字足浴成为一章(一段历史)的题目。尽管在罗斯福真正担任总统之前人们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尤指理论家们)。
哈罗得*拉斯基嘲笑他说,罗斯福“想用一颗药丸解救一场地震”。李普曼说他太软弱,面面俱到,太闲讨好,看不出与胡佛“有什么根本原则上的分歧”。欧内斯特*林德利报道说,美国渴望有个救世主,不过罗斯福先生“无论看起来听起来都不像救世主”。
但人民显然是更愿意相信这位言语中透出真诚、热情的罗斯福先生的,况且那是境况已经不能再糟糕了!罗斯福真实闪人时,面临的就是这种糟到不能再糟的境况,全国金融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各州银行业务有的完全停顿有的部分停顿,而证券交易所也正式关闭了。
罗斯福上任表至此时说:“首先让我明确的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也办不成,是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取。”他想过会申请授权广泛行政权并得到通过。银行休假,罗斯福援用《对敌通商法》拟送新法案去过会特别召开的紧急会议讨论。与此同时,美国人民也在行动,他们用各种办法来应对难关:以货易货,使用代币,用加拿大、墨西哥货币代替美国货币等等。新法案也要实施起来了,通过法案的当天晚上国家印制局添雇了375名新职工,美国政府的印钞机器全部开动了。而真正经常的一幕是对囤积金户施加压力,使他们吧紧紧攥在手心里的黄金和货币放出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在2月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又在下星期一之前未退回存储的银行便公布他们的姓名。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长龙来了,人们争先把黄金存入银行就如同当初争先提款一般。各州联邦储备银行回收了共计3亿元的黄金,以此为储备,又能发行7.5亿元新钞了。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复业。纽约股票价格猛涨15%,幸福的日子虽然还没有回来,但是金融恐慌算是过去了。
《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废止金本位等一系列举措都不过是临时招架的办法,罗斯福对身边的新政派说:“挑一个办法试试看嘛,失败了就换另一个。总之要搞点什么试试。”召开记者会,发表“炉边谈话”,用人人都懂的词句和比喻把工业经济的复杂结构讲的一清二楚,谁都感受到了美国的经济正在往好的方向扭转,而罗斯福亲切、热情的形象也使得他获得了空前的威望。不过真正使美国经济危机结束的并不是NEW DEAL,而是一场战争,我们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光荣与梦想的历史,畅快而生动的阅读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在我几年前读西方人的新闻时,哪怕经历了翻译可能带来的失真,仍觉得它与国内的新闻有很大不同。国内的新闻总是平铺直叙的叙述一个新闻事件,而西方新闻往往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有趣,充满了可读性,其中如经常的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的内容。近几年,国内的新闻也变的有趣起来,比如当时我读到《经济观察报》的主笔许知远的文章,特别长篇专题文章时就明显感觉了一种西方新闻的味道。后来,我知道了,中国新一代新闻人很多都受到了一位美国记者、作家的影响,他叫威廉.曼彻斯特,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那本横跨1932年到1972年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名作《光荣与梦想》。
终于,每天下班回去,翻看一个小时,慢慢的看完了这本大部头,领略了四十年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这部作品很厚实,但是阅读的体验并不艰深或是沉闷,如果真是这样,想必本书的写作方式也不会被这么多记者模仿了。尽管这部书从多角度表现了整个美国社会那段时期的社会生活,但是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国总统,从胡佛直到尼克松,中间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这几位美国总统也经历着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巨变的时代。尽管美国政治相对更加大众化一些,但是毕竟站在舞台前端的总是那些风雨人物,所以以美国总统的更迭阐述美国政策的更迭,进而表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成功的写作策略。本书还有一大特点,便是把美国社会放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背景下看待,所以,每一章的最后总会有一段同时期世界的局势阐述,与美国历史对比,制造一种“风起云涌”的效果,很有感染力。而本书最具煽情色彩,也是被中国记者们吸收的手法便是,在一个时间段上,说说后来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情况,如还只有N岁,如还在某某学校念书,如还在干着某某显得不那么“风云”的小事。如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就是本曼彻斯特痕迹浓重的作品,当然,这里不是想抹杀《激荡三十年》的出色之处,毕竟,写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作品,《光荣与梦想》确实是很好的参考和框架。
在曼彻斯特笔下的四十年美国史确实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着开始了他的时代。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的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的猜疑和他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的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而国内,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也开始了美国内政的黑暗年代,另一名“反共斗士”尼克松似乎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却显得没麦卡锡那么强硬。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竞争开始,书中对当苏联在初期处于领先地位时,国内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着生动的描绘。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总统,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不在于他后来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约
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总统,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对约翰逊有更多的了解。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反共斗士”任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本书以水门事件及其余波结束,也让我结束了一段畅快的阅读体验。
尽管本书以美国总统的更迭牵起了主线,但是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对各个时期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侧面的细致和生动的表现。而经常引用当时媒体的很有个性的表达,也让今天再看别有一番趣味。而比照中国的当下现实,竟也发现中国现在的很多现象与当时的美国颇有些“形似”,至于是否“神似”,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文版难得的翻译的很不错,至少读着感觉很流畅,我已经不知多少次目睹一本好书被糟糕的翻译糟蹋了,所以,对国外优秀作品来说,好原著还得配好翻译。对于想了解那段美国历史,也不愿了解的那么“本质”,那么“学术”的人来说,我强烈推荐本书,每天翻翻,在愉快的阅读中畅游一段异国光荣与梦想交织的年代,比照现实,或许会给我们些力量。
第二篇:光荣与梦想
浅谈读《光荣与梦想》一书的感悟李媛
摘要:有一本书,封面上的话是这样的:“用最短的时间最全面、最深刻、最本质地了解美国。”它的名字叫做《光荣与梦想》。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历史,内容十分丰富;那段历史在作者笔下有了鲜活的重现,让后人可以瞻仰和解读它曾经的苦难与奋斗,以及它的光荣与梦想。本文通过对几个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和感悟,来表达读后所收获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关键词:美国杜鲁门埃莉诺光荣梦想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经历某个总统的成长足迹、可以了解大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可以从一个最普通的人的一个表情或动作中思考那个时代的全部的喜与悲·······并且能够从中感悟许多,关于历史、关于梦想、关于光荣。
本书的作者是威廉·曼彻斯特,美国记者兼作家。曼彻斯特出身麻省的工人阶层,切身体会过经济大萧条的痛苦;二战期间效力美国海军陆战队,曾几次负伤,战后十数年间,曼彻斯特逐渐成为肯尼迪的心腹密友;作者经历了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并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高超的写作方式使得《光荣与梦想》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书从多角度表现了整个美国社会那段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仔细阅读和品位会发现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国总统,从胡佛直到尼克松,中间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这几位美国总统也经历着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巨变的时代。所以以美国总统的更迭阐述美国政策的更迭,进而表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成功的写作策略。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把美国社会放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背景下看待,所以,每一章的最后总会有一段同时期世界的局势阐述,与美国历史对比,制造一种“风起云涌”的效果,很有感染力。同时,作者威廉·曼彻斯特能够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也不忘表达那些小人物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
(一)勤能补拙当总统
被历史铭记的总是星光闪耀的总统。在美国历史上,像罗斯福、肯尼迪总是人们眼中的天纵之才,而杜鲁门和罗斯福相比,无论出生还是才能都显得比较平庸,罗斯福是个伟人,杜鲁门则是个凡人(至少在美国大众看来是这样的)。杜鲁门能够依靠的就是他的勤奋,正如他在其总统生涯快要结束前说的,大意是,在美国可能有数百万人有才能,比他做总统做的更好,但是,既然这个责任落到了他的头上,他就只有拼尽老命去把这份工作做好。其实,作为我等“碌碌之辈”,杜鲁门的成功更值得我们去了解这位“平民总统”,也更能起到激发人心的作用。
美国总统的职位不仅一直是这个国家最显著的公共职位,而且也是最容易引起问题和争议的职位。而杜鲁门在继罗斯福之后上任,不仅要为美国的利益而奋斗也要为罗斯福留下的事业而努力,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他的执政压力。在第一个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民主党内部对杜鲁门已经失去了信心,实际上当时很像是杜鲁门自己的孤军奋战。但是他确实是“拼尽老命”,在全国大规模的巡回演讲;利用行政权不断向共和党把持的国会提出提升工人待遇、社会保障等这些共和党利益集团难以接受,而基层民众拥护的法案,来提高民众对他的支持。最终,他以总统之尊作拼命三郎状的方式,赢得了这次选举。
杜鲁门知道绝不能让民主党的事业断送在他的手上,而他又不具备罗斯福那样的能力,朝野内外经常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始终兢兢业业,终于坚持了八年。虽然在第二任后期他已感觉力不从心了,并且在1953年卸任之时也几乎没有一个美国人对此表示伤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杜鲁门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却不断升高,其坦率且负责任的执政态度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以强硬且果敢的作风获得历史的青睐。
(二)从街角窥见时代表情
这本书的第一部《应运而起》,描述了1932年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作者非常细微的描写了那个时代的轮廓。历史是由一个个人物书写,对历史的解读就是对无数先人的回顾。正是书中对社会个体的显微,利用细微可见的描述,让历史有了生命,不至于让人感觉它遥远而苍白。这从《应运而起》中《最惨的一年》这一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胡佛总统打电话给俄亥俄州前参议员埃特利波默林,任命他接替道斯主持复兴金融公司。在接到电话时,他的口袋里只有九角八分钱,而且在他前往宣誓就职的路上,就有十个叫花子跟他要钱。”1这是那个经济萧条的时代的个人境遇,也是整个时代阴霾的缩影。
罗斯福总统就职时,“华尔街虽然国旗飘扬,庆祝新总统就职,但证券交易所却正式关1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商务印书馆.1979 :237
闭了;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也关了。”当罗斯福发表演说,“空中好像响起了一阵魔乐”,有人在打字机上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可见,那是人们在等待变革的命令,这种等待,由于漫长,多少使大家丧失了些许理智。
罗斯福每一次的炉边谈话,都给那些在收音机旁边收听他的大政方针犹如收听圣经般的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尽管他们也不一定懂得太多的政治。当时的罗斯福,不仅是美国的政治领袖,而且是那些遭受了巨大而长期苦难的人的精神领袖。有个金融巨头说,他认为自从耶稣去世以后,最伟大的领袖是罗斯福。2
当那个时代过去,人们想起的只有那次涉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金融危机和那造就了罗斯福的新政;但是同样不能忘记在那个时代生活的众生,是如何祈祷着度过那些凌乱、动荡的年头的。书中写道:“千百人像畜牲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芝加哥有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我很欣赏威廉不忘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给那些平凡的人们,一个个至今让我们动容和深思的特写。
(三)大人物背后的故事
书中插入了许多的美国人物画像,让我们隐约看见了时代的背景。历史的主角是英雄,但我们的视野不能仅限于英雄,英雄背后的人和事都值得我们去追寻,去思考。
埃莉诺的画像让我印象深刻,她是罗斯福总统的夫人。他充当了罗斯福的贤内助,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丈夫成就他的政治蓝图,在美国史上写下了一笔虽不浓重,却绝不清淡的一笔。尽管丈夫不忠,她依然在履行着第一夫人的职责。她造访退伍军人,年行四万公里,巡视贫民区,访问穷苦农民。《纽约人》周刊刊登过一幅漫画:一个矿工瞪大了眼睛对另一个矿工说:“我的天哪,这不是罗斯福夫人吗?”
在《光荣与梦想》中,埃莉诺还原成一位普通的女人,她不是总是风光无限,她面对着丈夫不忠的难堪,她小时候因为相貌和性格受尽嘲讽,她有着普通人,甚至甚于普通人的无奈和心酸3。正是这种对她生活真实的还原,让埃莉诺站在高处发出了质朴的光辉。现在,我们从书中去认识她,不去用她的身份和地位评价她,我看见的,是一位坚强而且善良的女子。“父母、婆婆、丈夫都刺伤了她的心,于是,她就来关心全人类”这句话,让我对埃莉诺产生了无比敬佩的感情。她被美国妇女界选为最受敬仰的妇女,我想,在今天,她也应是2 杨生茂,刘绪贻.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 :509
邓蜀生.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人民出版社.1993 :353
3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人。她逝世时,悼念词中有一句“她的光芒给全世界带来了温暖”。
(四)光荣与梦想
在那个时代,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引导人民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世界;留下了谁与争锋的庞大武装······
虽然冷战的冰凉铁幕,国外干预的尴尬奠定了本书的结局:伟大的美国梦的破灭,但是在美国探索与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属于他们的光荣,现代的美国人也仍然在为他们的梦想不懈的奋斗着。
当我们站在21世纪年这样的时间点上重新审视从1932年到1972年的40年间的美国历史,我们无法仅仅将其视作太平洋彼岸一段远去的回忆,当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三十个年头,当今天的中国也面临失业、经济危机、诚信危机等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重读当日的美国,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些许力量,去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也许,这才是回顾历史的真正意义!
《光荣与梦想》正像它的书名那样,看完之后特别能激发一个人的雄心与抱负,让你去追求记录历史,描摹时代的梦想。虽然它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料,但可以说它是那个年代美国的一部“历史文学”。虽然这部作品很厚实,内容也比较复杂,但是阅读的体验并不艰辛或是沉闷,相反我深深感觉到了充实和畅快。对于个人来说,从一本书中,了解了你未知的世界和故事,得到了你曾经或正在缺失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最大的收获和满足了。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可是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角色,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都应该尽全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光荣;也许历史记住的总是少许人的名字,但我深信,光荣来源于伟大的梦想、来源于追逐的脚步、来源于永不放弃的心。只要你也有梦想,只要你也在努力,那么光荣就该属于你。
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认为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厚度。每天翻开它,感受着一种不寻常的力量带给我的震撼便是最大的享受。年终岁尾,如果此时你正在感叹时光如水,那么不如回忆一下过去的一年你过得如何,是否完成了梦想,是否辜负了光阴······然后重拾梦想,继续上路。
参考文献
1.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第三篇: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歌颂党,歌颂十七大)教师诗歌朗诵
(项)这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度(林)这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李)这是一个孕育了56个民族生生繁衍的国度,(合)这是一个承载着13亿人民光荣与梦想的国度,这就是—— 中国,中国,我们的——祖国。
(项)往事已矣 秋收冬藏
而直达我们心灵彼岸的那阵阵的交响 我们何曾遗忘
(林)孔子为之奔波呐喊,屈原为之怅然若失,(李)李白诗酒里的明月,杜甫泪眼里的江山。
(项)金戈铁马 马革裹尸
国民在痛苦中煎熬
国土在炮火中烧焦,五千年的脚步有多沉重 艰辛、困惑、进取、成长(李)艰辛那也只是过去的疤痕 困惑那也只是去日的匆忙(林)进取
那是一步步坚实的足迹啊 成长
那是宏伟的蓝图 跨世纪的守望(男)征程正酣 春华无上
从遵义会议到井冈山的会师 从延安的窑洞到长城的城墙 从雪山到草地 从西柏坡到大会堂
(合)一个民族的抉择 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就像那航海的灯光 向前 向前 向前 向着前方
(李)我们的党啊
站在时代的浪口 紧稳着舵手 掌握着航向(男)峥嵘往昔 豪情万丈 历史的长河—— 总是来不及梳理和等待(林)而今又迎来了 第十七次党代会的号响(项)划时代的历史—— 总是来不及规划和描述
(李)而今我们又站在了历史的长廊 又一次走进英雄的年代(林)品味着战火的芬芳 我们仿佛挽着
那汉白玉的浮雕里英雄的臂膀(合)他们就是我们的魂灵 他们就是我们的主张 他们就是我们的父兄 他们就是我们的理想(项)旭日东升 磅礴汪洋 在金色的秋天里 我们和共和国一道
走在了北京的长安街上
(李)掌声淹没了我们的笑语欢歌(林)鲜花覆盖了每一个幸福的脸庞(项)改革的中国 复兴的中国
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兴旺(李)此刻
我们想到了海南和香港 那南国的繁华 和声声的海浪(项)此刻
我们想到了哈尔滨和沈阳 那北国的庄园 和阵阵的稻香(林)此刻
我们想到了大连和西藏 横跨中国的脚步 迈得是那么厚实稳当(项)此刻
我们想到了台北的广场 连着骨肉的亲情 统一的时间表里
我们已经听到了它期盼的声响(李)看吧 和谐的中国
声音高亢 群峰为之起舞 江河为之欢唱
而我们正走进您的怀抱 神采飞扬
(项)看吧 和谐的中国 美丽端庄 紫禁城的钟声 为之鼓瑟 奥运会的圣火 为之熠熠生辉
(林)永远向上的党 自强不息的党
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再一次穿上了节日的盛装(项)这是世纪的盛典哟 承载着人民的重托 承载着历史的厚望
(李、林)看吧 和谐的中国 正为自己梳妆 豪迈而稳健的步履 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男)一切都不是过去的匪夷 一切都不是过去的奢望 一切都不足道兮 一切都不是梦想
(合)看吧 和谐的中国 一条腾飞的巨龙 正屹立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四篇:光荣与梦想
光 荣 与 梦 想
——洪修平新年感言
站在21世纪10年之交的门槛,回望2009,感慨万千。
武汉江北民营科技园得城市区位之优势,得客商与您的关爱于一体,园区欣欣向荣,经济持续发展。
尽管世界金融危机,但有众志力挺,共度时艰,园区实现总收入105亿元,税收6亿元,单位面积贡献率依然位居全省省级开发区前列,荣获武汉市开发区建设先进单位;
尽管气候多变,甲流蔓延,但管委会服务团队辛勤耕耘,克难攻坚,在袖珍型开发区的每一个角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
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开发区人不懈努力的基石。
一项承诺:“企业的需求是我们的责任”。鞭策开发区人扎扎实实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受到干部职工的赞誉与鼓励,管委会被评为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一项战略:人才兴园,科技兴企。初露锋芒即受到上级关注,开发区被确定为“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我们打造“非公人才密集区”带来福音;
一个目标:构建民营科技栖息地,争创投资环境最佳区。投资4700万元提档升级,绿化、亮化、黑色化,园区环境洁、绿、亮、美,宜居、宜行、宜业。
牛年即将过去,虎年向我们走来。新的一年,虎虎生威,我们还有诸多梦想要实现。
优化产业结构。确立“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产业转型总方针;
优化服务体系。外树形象,内练硬功,进一步完善政务、科技、物业、投融资、咨询与培训以及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发展环境。对内挖潜,实施产业转型,为信息通讯企业集聚腾退空间;对外延伸,拓展空间,向常青路以东扩张,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年365天,我们希望永远得到您的支持与厚爱,在来年的除夕时刻,再交一份理想的答卷!
第五篇: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东磁,离上一次已经整整三年了。有幸再一次故地重游,有些兴奋,却也有好些感慨。环顾四周,好些标志性建筑都还在原地立着,甚至连停放电瓶车的那块拐角空地,还是老样子;绿化带里的花与树,静静地守着,如同大门口敬业的保安,时而有秋风扫过,便发出簌簌的响声,提醒人们“秋意渐浓,风微凉”。这些真实的场景映进我的眼睛,撞上我的记忆,仿佛蒙上了一笼烟,感觉就像一张老照片,熟悉却又久远。
那一年,我是个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村官,跟随领导到东磁集团参观学习。那一次,我走进东磁管理办公楼,看到“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宣传标语,听企业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报告会。那一趟,只觉得,这是一个管理先进、员工进取、发展创新、成绩斐然的企业。那一回,一座座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奖牌和奖杯,充斥了我猎奇的目光和记忆,一个发展了三十年的上市企业,“中国磁都”的盛名可见一斑。
而这一次,我不是一个“粉丝”,而是一名“游客”,去探访基层一线员工,去看看是怎样一群可爱的劳动者谱写出了东磁这首壮丽的诗篇。
走进软磁二厂生产车间,走马观花似的溜达了一圈,只见流水线上员工们个个身手敏捷、动作熟练,还没等我看清他们干的什么,他们早已完成了第二遍操作;专业的生产仪器和规格迥异的产品,对上我这个“门外汉”,也确实有些对牛弹琴了。短短二十分钟的功夫,我便耐不住车间的嘈杂,逃了出去“休养”片刻。门口碰上一位刚准备下班的车间工人,于是便凑上去聊了聊。幸好那阿姨健谈,面对我这个不知来历的外来人员,竟也有问必答。阿姨姓杨,是北方人,和丈夫一起在东磁上班,都是十多年的老员工了,按照单位倒班制和按件计酬的制度,夫妻二人一个月有八千左右的收入。对于这份收入,虽然它赚起来很辛苦,杨阿姨还是觉得挺满意的,因为这些钱撑起了她的家,家里的两个儿子,一个去当了兵,一个上了大学。说到家里的情况,虽然还是遗憾于不能常回家看看,但她还是笑了,那笑容带着知足与幸福。
离开软磁二厂,又去了永磁十五厂。刚进大门,热情的厂长便饶有兴致地介绍起“三化改造生产线”:“通过这项技术创新,原本需要8人操作的生产线,现在只需要2人,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产品的合格率也大大提高了。”“这台设备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自动磁性材料检测装置„„这条生产线,专门设计的天然气供能,能有效应对夏季用电困难„„”一路上,厂长津津乐道于厂区所拥有的先进设备和勇于创新的生产团队,言语间的那份骄傲也早已溢于言表。
枯燥的生产线,嘈杂的车间,先进的设备,不只产出了一个个冰冷的机械零件,它更寄托了无数个像杨阿姨那样的母亲对家庭的责任,如厂长般的那股骄傲。东磁带给了他们光荣,也实现了他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梦想。
原来,“中国磁都”,东磁集团,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光荣与梦想,还有每一个员工对生活与工作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