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互联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及解决策略
摘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先导,使网络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创新者。因此,在社会的各个群体中,大学生责任重大,大学生自身应有所作为,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范。即使网络能够使学生在网上与更多的人建立信息交流,也不能代替学生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因为直接交流的方式比网上交流更复杂,更有人情味。
关键词:信息污染、正确对待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日益渗透到大学校园,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和娱乐的同时,也会因使用不当而造成伤害,这其中网络有害信息的问题很是严重。探讨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家依凡·金伯格率先提出“网络成瘾”这一概念,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加以发展完善,并将之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简称“网瘾”,通俗地说就是指上网者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或痴迷状态,他们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中,欲罢不能,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自控的现象。网络成瘾与沉溺赌博、吸毒等无异,主要表现为色情、游戏、聊天与交际、强迫收集信息等多种形式。在青少年网迷中,以游戏成瘾的比例最高,色情成瘾的危害最深。
网络成瘾中首推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有骗子、小偷、流氓,泛滥着色情、盗窃、诈骗等。美国卡奈基——梅隆大学 1995 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有近92 万件软件产品带有性内容,在电子布告栏中储存的数字在图像中有83.5%含有猥亵内容。甚至有性变态的画面。网络犯罪手段多样,如非凡窃取机密情报、破坏他人数据、散布谣言和恶意诽谤等,这类信息在现代手段的包装下,快速传递给大学生,极易对他们产生诱惑,从而导致一些犯罪行为。同时导致人际淡化,网络文化把世界连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
体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人们总是坐在屏幕前,活动在“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对师生关系而言,由于高等学校教学方式正发生某种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迷恋和对传统授课方式的反感将使师生关系日渐疏远;对学生关系而言,由于他们将大量时间用在人机对话上而疏远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漠。有专家指出,即使网络能够使学生在网上与更多的人建立信息交流,也不能代替学生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因为直接交流的方式比网上交流更复杂,更有人情味。另外:互联网还导致西方的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进一步加剧,这给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环境增加了新的更大的压力。
怎样使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多造福于人类而不去 制造更大的消极后果?大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地抵制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诱惑?网络文化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应如何建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先导,使网络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创新者。因此,在社会的各个群体中,大学生责任重大,大学生自身应有所作为,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范。下面是我的看法:
1、注重自我教育。当前,大学生要特别重视以下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自学,就是自己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既可以作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周围的世界,至少使它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人际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了解、认识和发现”。自护,就是学会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注意正常而规律的生活,调 整精神状态,上网有节有度。自辨,就是学会辨听网络信息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能够分析网络内容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自制,就是学会克制自己,抵御各种诱惑。要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能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自省,就是自己反省和检查自己,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爱护自己的人格,提醒格告诫自己在使用网络时不要犯错误。在网络时代,善于自我教育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大学生一定要做到自学、自 护、自辨、自制和自省。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及
其身心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人际交往是 大学生丰富社会性、建立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冷 落和挫折,不是积极地去调节、完善,而是选择了放弃,转而沉溺于网络交往中,陶醉于整日坐在计算机钱与另一个同样忽略了背景条件的人安全地聊天,以至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入孤立慵懒、空洞贫乏的人身状态和空虚苍白的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地对待网上人际交往,采取正确的态度,充分利用网络,扩大自己在社会交往面,同时 适当控制对网络的依恋,注重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不是将网络当做 自己唯一可信赖的“朋友”。
3、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高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关键。各高校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方针,扎实地开展起来,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以清华大学为例,目前,除部门工作主页外,还建成了《新清华》电子版,开通“校园论坛”BBS 等,承担起了网上舆论引导的工作,构建了统一的清华大学校园局域网,使校园网络覆盖到了教育场所、学生宿舍,学生在各种场所都可上网,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同时制定了更加严谨科学的网络管理条例,使校园网络管理更加规范化,并对校园网栏目的设置进行规范,增设适应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新栏目,以突出网络的服务功能。事实证明,通过网络服务,提高了校园网的访问量,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4、加强校园网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从调查结果看,校园BBS几乎是所有高校大学生浏览最多、最受欢迎的校园网站。因此,加强校园网BBS 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是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中心环节。要对一些敏感的思想、观点进行疏导、分析和辅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予特殊关注,进行思想引导,释疑解惑,既严格把好政治关,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在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的同时,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与舆论建设。清华大学从实际出发,以《清华新闻》 《清华研究生》 《文苑》电子版配合校园BBS,承担起网上思想引导工作。学校共青团网站还专辟有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开设反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情况的“清华大学TSM 协会”网站,加强了网上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牢牢占领校园网络思想主阵地。
5、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要将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整合起来,共同构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加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人,必须建立起一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由校党委工作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的干部和校内各院负责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的干部和学生骨干队伍,并组织学生网络自律组织,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素质教育,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进行网络监控和管理。队伍要坚持网上工作和网下工作相结合的方针,把握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同时要经常组织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用 网络技术的能力。网络管理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他们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经验,又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注意从网上搜集信息,掌握社会动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个新课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观念和适应形势也是当务之急。
当前努力探索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在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特别是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加强大学生校园网络道德建设。许多学生问题都是发生在网络上,但根子在网络之外。校园网络刚刚兴起,很多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学生在网上容易受不良影响而发生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网上的信息,同时明辨是非,认清美丑,加强自我约束,使其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数字化革命”已经改变了校园以往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播的方式,校园文化正在重新建构。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日益显示出其强大效用。
参考文献:
《高校德育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双重影响》
《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网络道德建设初探》《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第二篇:江西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
江西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2]8号)精神,确实抓好我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根据公安部、教育部、国家安全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国家保密局等8个部门共同制定的《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从2002年5月至7月,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一次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依法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清理网上有害信息,切实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依法强化管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活动,有效制止和防范有害信息传播,大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创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环境。
工作目标:通过专项清理整治,使我省互联网上危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民族分裂,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传播淫秽、色情、暴力、赌博的有害信息明显减少;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向境内进行渗透、煽动、破坏活动的有害信息得到有效封堵;通过互联网上网制作、复制、查阅、发布、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得到控制;互联网经营服务活动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秩序明显改善,安全技术措施得到落实。逐步建立我省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互联网领域内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省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状况的明显好转。
二、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全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由省公安厅牵头,省教育厅、省国家安全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文化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政府新闻办、省保密局等单位参加。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国家安全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文化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政府新闻办、省保密局等部门联合成立“江西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协调小组”。省公安厅厅长担任协调小组组长,各有关部门一名分管领导担任协调小组成员,一名主管处领导作为协调小组联络员。
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主要负责掌握情况和联系协调工作等。
各部门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公安机关作为此次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牵头单位要主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抓好此次专项行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网上反动、淫秽等有害信息的监控,组织专门力量对有害信息进行清理整治;要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接入服务单位和“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督促其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加强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安全审核,安装安全管理软件,落实技术防范措施;要依法查处和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电信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安全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做好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位和信息服务单位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以及审批和备案清理工作;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负责依法对有害信息进行封堵;配合有关部门对网上有害信息进行清查和对信息服务单位、接入服务单位、网站、网页的清理整治工作。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游戏、网上音像制品、艺术品、演出活动和“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互联网文明工程”建设。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校园网的信息内容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督促学校落实校园网信息内容安全责任和控制措施。组织开展互联网安全和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文明的网上活动。
互联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登载新闻的监管,对境外新闻网站的监控,在新闻网站推行论坛管理员负责制,依法查处违规从事互联网新闻业务的网站。
工商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经营性信息服务单位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违法违规经营单位的查处和取缔工作。国家安全、保密等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做好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三、整治的内容和涉及的部门 整治的内容:
1、境外敌对势力、恐怖势力、“法轮功”邪教组织等利用互联网向境内进行渗透煽动、破坏活动的问题;
2、境内互联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聊天室等交互栏目和一些网站、网页、个人主页中张贴、传播各种有害信息和泄露国家秘密的问题;
3、利用境内互联网电子邮件和短信息服务大量发送有害信息的问题;
4、信息服务、接入服务单位和“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违规经营,管理制度和管理职责不落实,对有害信息不防范、不删除、不报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设的网站、网页管理失控的问题;
5、在“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下载、传播有害信息的问题,及“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经营含有色情、赌博、暴力、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电脑游戏以及证照不全、无照经营等问题;
6、利用IP电话、手机短信息、寻呼机、声讯服务等渠道传播有害信息的问题;
7、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盗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问题。
8、社区、学校、宾馆等提供上网场所以及其它联网单位管理制度不落实,无技术防范措施,导致有害信息传播的问题。
整治所涉及的部门和部位: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位;提供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聊天室、个人主页和电子邮件服务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提供短信息服务的单位;“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学校、社区等非经营性互联网上网场所;单位和个人设立的网站、网页等。
四、方法步骤与时间安排
整个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0日前,各地公安、电信、教育、文化、新闻管理、工商、安全、保密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认真开展动员部署工作。要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站有针对性地宣传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二)调查摸底阶段。5月30日前,各地、各职能部门要对本地互联网接入服务和信息服务单位、联网单位特别是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及单位和个人开设的信息服务项目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准确地掌握整治对象的详细资料,分析整治对象的特点,确定整治的重点单位和部位,提出下一步整治措施。
(三)集中清理整治阶段。7月10日前,按照确定的工作重点,监督、指导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接入服务单位、“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及非经营性上网场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尽快全部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对在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具备安全防范措施,违法违规经营的单位,要坚决依法处理,对无证无照经营的要依法取缔。
(四)检查验收阶段。7月20日前,各地要对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检查。检查的重点是有害信息是否得到有效遏制,管理职责和防范措施是否落实,经营活动是否规范,群众是否满意。要研究制定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管理手段,为切实巩固清理整治工作的成果,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还要再进行一次回顾式检查。
五、主要措施
(一)开展摸底调查和清理检查。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地互联网信息服务、接入服务单位和“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在摸清各类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设立信息服务项目、单位和个人设立网站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电子公告栏、留言版、聊天室、个人主页和文件传输(FTP)服务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清理,通过单位自查、网上监控、群众举报、联合执法检查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此次专项清理整治期间,停止审批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二)加强和落实技术防范措施。加快互联网监控中心建设,进一步采取技术措施,加强对有害信息内容的监控,提高对网上有害信息的检测、监控和封堵能力。对提供电子邮件和短信息服务的信息服务单位,要限期落实电子邮件、短信息发送控制和有害信息过滤措施,并将过滤的有害信息通过专门的传输通道及时报送公安机关。要强化技术防范措施,扩大安全管理软件安装覆盖范围。2002年上半年,力争在“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管理软件安装率达到100%,要从技术上根本解决网上实名登记问题。互联网经营单位、联网单位特别是社区、学校、宾馆、图书馆等提供上网场所也要全部安装安全管理软件。
(三)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通过采取网上监控、发动群众举报等措施,及时发现、清除本地互联网上的各种有害信息。对于那些对有害信息放任不管,不检查、不删除、不报告的单位,要依法严肃查处。对未取得经营许可证,擅自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接入服务的单位和非法经营的“网吧”一律予以取缔,并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未取得证照或被撤消证照后的“网吧”仍提供其接入服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位也要予以处罚;对管理混乱,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技术措施不到位的联网单位要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停机整顿;对有害信息问题突出、管理失控的网站和网页要坚决予以关闭和清除;对经营含有色情、赌博、暴力、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电脑游戏和违反规定向未成年人提供上网服务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要坚决依法查处。
(四)加大对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对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有害信息的单位和人员要依法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和网上监控等途径及时发现网上违法犯罪线索,及时查办一批重大案件,对一些典型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五)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接入服务单位、“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求这些单位建立并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上网用户日志记录留存制度,电子公告服务信息巡查、个人主页信息审查制度,链接网站和聊天室有害信息检查管理制度,“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从业人员资格审查、上网人员登记和场地巡查制度以及发现有害信息立即向主管机关报告制度等。
(六)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在互联网行业积极开展维护信息内容安全的法制教育,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接入服务单位遵守行业自律公约,不制作、不传播有害信息,不链接有害信息网站或网页,依法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督,及时清除有害信息。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作为义务监督员,监督约束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行为。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工程”建设,积极推动“绿色上网导航工程”、“安全放心网吧”等文明上网活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七)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应急处置工作预案。要以及时、果断处置网上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情报信息、管理控制、案件查处、技术制约、新闻宣传等方面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工作保障,最大限度地遏制反动有害信息在网上的扩散和影响,有力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各地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应在6月15日前上报省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六、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认识。各地、各职能部门要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加深对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认识,各地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把这次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抓实抓好。
(二)落实责任,务求实效。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做好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专项清理整治的各项工作明确主要责任单位,细化工作措施。要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工作不力,清理整治后有害信息问题仍然严重的,不仅要追究有关地区、有关部门的责任,还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发动群众,加强宣传。要按照统一的宣传口径,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站宣传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是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重要措施,对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积极的意义,使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各部门要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此次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良好氛围。
(四)指导检查,总结表彰。各地要加强对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指导,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要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并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和先进个人要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掌握情况,及时报送。专项清理整治期间,各地要认真做好信息上报和情况通报工作,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每一阶段的工作结束后一周内要将情况汇总上报。
第三篇: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
文章标题: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物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同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事故发生后,就会面临着法律责任及赔偿问题,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发生后,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加重了对肇事逃逸当事人的处罚,但当事人或车辆逃逸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
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为逃避法律的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交通肇事者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当事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而逃离现场是主观上的故意;肇事者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已经对当前的交通秩序造成了危害,对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害,而侥幸想得以逃脱,体现了交通肇事逃逸者的违法性和故意性。其造成的危害是:
第一,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加重了受害人的伤情,或因此而死亡。
第二,由于肇事人逃逸,受害人应得的赔付不能到位,给交警部门的事故处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某种程度上是事故处理群众上访的重要诱因。
第三,严重损坏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对广大交通参与者造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交通肇事者之所以逃逸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是当事人害怕受到法律的追究,不愿承担赔偿或治疗费用,但因发生事故后由于恐惧心理而不知如何做时,就不经思考地选择逃逸,在这类案例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客观方面,一是行为人处于非正常的驾驶状态,如无证驾驶、酒后驾驶、扣留证件期间驾驶车辆,或是有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或动机;二是车辆的手续及合法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所驾车辆是套牌车、报废车,或车辆未按规定投保保险等等。
由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的时间一般在夜间,发生的地点在偏远的公路,或人车稀少的路段,通常以跨地域的长途车为主,所以现场的见证人很少,无法很难破直接获得侦破信息,给我们的侦破、追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但由于肇事逃逸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如若任其发展,将给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带来无穷的后患。我个人认为,在提高交警部门对逃逸现场的堪察能力、提高侦破手段、加大对肇事逃逸人的打击力度的同时,还是要把功夫用在平常的防范上,“预防胜于打击”,只要把各项预防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率一定会下降。
一、加强路面的科技投入,提高对路面的监控力度。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担负着国家经济大动脉的重要责任,要在事故多发路段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设置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全面、全天候的立体监控,以便及时掌握道路交通情况,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案,可以迅速出警、及时布控,为下一步的侦破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危险路段的排查及整改,完善道路交通设施。
道路的自身硬件建设是事故预防的基础,要与交通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排查专班,深入细致地排查辖区内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加强路面巡查,对已经摸排出的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全方位清理,特别是针对易发生路面积水、山体滑坡、塌方的地段要深入实地检查、测试,确认已整改路段是否符合安全通行要求,整改措施是否行之有效。在事故多发时段增加勤务投入量,由巡逻专班负责监控、巡查路面环境变化情况,掌握路面动向。在事故多发时段、路段增加勤务投入量,开展“即时性整改工作”,如:路面定点执勤、事故频发路段树立“减速慢行”、“禁止超车”、“前方弯道”、“事故多发路段”等警示标志,防患于未燃。及时对道路路产设施缺失、损毁、被破坏等情况进行彻底的调查和摸排,提出合理化建议,制作出整改意见函,督促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整改,从而逐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自然也就有效地防止了逃逸案件的发生。
三、深入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活动,走群防群治之路。
要依托社会各层级的力量逐步建立起“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使交通安全工作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从制度建设、责任建设、基层建设入手,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示范学校等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广大群众的交通意识,提高他们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拓宽事故侦破信息来源,提高逃逸案件的侦破渠道。
四、加大对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路面秩序。无牌无证、假牌假证以及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交通事故之所以转变为逃逸案件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是车管部门要加强对车辆、驾驶人的源头管理,二是各级交警大、中队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就是要求我们依法行使职权,我们会看到个别民警会因为熟人、亲戚朋友、上级领导而抹不开情面,对一些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最终的结果无疑于纵容他们肇事逃逸。
五、完善机动车保险制度。车辆保险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各项
赔偿得以到位的重要保证和支持,目前国家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标准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客观上增加了交通肇事人的赔偿责任,一些驾驶员正是因为车辆未按规定按保保险,害怕高额的赔偿和严厉的法律追究,最终选择了逃逸的道路。因此,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机动车保险制度,提高车辆的入保率;二是及时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拓宽事故救助渠道,使逃逸
案件中的受害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减少人员伤亡。
《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危害原因及解决策略。
第四篇:浅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对策(定稿)
浅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对策
摘 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网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下面影响的同时,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当进一步认清形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兴利除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影响;防范对策
网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改变和便利的同时,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在加深,现代人的世界已逐步异化成虚拟世界与现实交织的新世界。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黑客事件、诈骗和计算机滥用、网络被敌对国家和激进分子利用等事件再次证明网络是信息时代的“双刃剑”。
一、网络对在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危及校园的政治稳定,从而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校园的政治稳定,而校园的稳定往往又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从所周知,政治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维护其根本利益的全部活动。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正面的信息多种多样,性质不同,它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巩固国家政权的力量;相反,有害的信息则会分化国家凝聚力,威胁国家政权,影响国家的稳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物质文化生活等都被嵌入计算机信息网络之中,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界限趋于模糊。这一方面将进一步增加政治的透明度,提高政治民主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将使政治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那些霸权主义国家、强权政治的推崇者就会利用先进的媒体对他国的政治施加有效的影响,控制世界新闻发布的内容和流向,诋毁他国政府的形象,干涉别国的内政。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际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和种族主义
集团等也利用网络大肆散发恐怖、邪恶、反动资料,对别国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反政府情绪。大学阶段恰恰是年轻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敌巩坚阶段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插手人民内容矛盾,丑化党和政府形象,散布大量有害信息,亡图挑起事端,破坏我国稳定的政治局面。针对上述有害信息,我们就必须针锋相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准确、有效地开展工作。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危及校园和政治稳定,干扰学校正常的科研、教学、生产和生活秩序。
2、网络中的有害信息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目前,由于我国的网上信息建设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要得到高效益的信息服务,就必须求助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库,这势必导致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内容的乘虚而入。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必然会给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引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人生价值观。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权力主义和存在主义人生观,这些种类人生观尽管形式各异、内容也有差别,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即都有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其核心思想都是怎么自利的个人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一些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会去影响这块阵地。因此,我人要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中由于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性问题越来越多,有时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很难得到判断,在网上可以避免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出瓜并采取制裁措施,于是便导导致网上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严
重。大学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观进一步确立的时期,如果网上所受的这种影响反馈到现实生活,便易导致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以自由意识的泛滥。
3、网络交流给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
网络交流的跨身份性使网上的交往显得隐蔽而神秘,因为人们的性别意识、身份意识均被淡化,于是网上的效成了可以忽略交往的真实主体的纯内容交往。网络使得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终端化”,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将大为减少,这会极大地改变人们情感沟通的方式。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缺少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久而久之,会使人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导致人们效能力的下降,个人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的心理、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会产生新的人际性感沟通方式,人们在其中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当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快乐比现实生活多时,人们就可能把更多的精神投入网络效中,而每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更加依赖网络,只愿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寻求完美人生,使得其更加消极捻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大学阶段是学生人际效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效与现实效大不相同,有时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学生上网一旦受骗,也容易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产生怀疑,敌意和悲观的态度(典型的如网恋)。
网络无边无际,瞬息万变,人们在享受其新鲜与刺激的同时,有可能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易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适应的压力会剧增。对大学生而言,在“网络社会”苦闷和压抑的情感。据中国新闻社2000年4月3日的一则消息称:复旦大学一名学生而容憔悴,情绪低落,并常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复旦大学校医介绍说,这种症状属于网络心理障碍,患者由于沉溺于网络聊天或浏览信息,出现情绪低落,思想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有自杀意念和行为。此外,长时间的上网聊天、玩游戏、计算机的电磁辐射也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4、给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直接影响
据调查,高校中低年级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好奇而上网,高年级的同学中有部分是因为无聊而上网。由于一些部门对高校周边的“网吧”缺乏有效和长效的管理,一些学生“网民”就是肆无忌惮,通宵达旦地上网聊天,看典色、赌博等有害信息。2000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就有237名学生因无节制地沉顷于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遭受退学试读和留级处理;上海交大亦有近70人由于“玩”电脑过度导致成绩下降而退学或转学。不少高校也都曾发生过学生因痴迷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导致行为不端而受和分的事情。不难看出,网络已形如冷面杀手,吞噬着一些上网无节制的学生。此外,过度的网上作业,既然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又会影响周围同学的正常生活秩序,因为这些上网同学“昼伏夜行”往往会搞得住所不得安宁。
二、对网络负面影响的防范对策
网络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然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大学生发展的巨大下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而敬而远之。因此,高校应该把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学校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加强调查研究。要通过我们扎实地工作,在学生的思想、心理上建立防线,在每一个“上网者”思想上安装“防病毒”软件。
1、加强对在校大兴安岭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建立行为约速机制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我国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当前,对高校保卫部门来讲,维护稳定是最大的政治。校园网是一个新领域,网络中的有害怕信息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新的不安定因素,我们迫切需要对进入这个领域的青年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虽然我国已把计算机犯罪纳入《刑法》中加以规制,此外现有的分立的有关计算机、通信、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以及有关知识产权的诸多法律法规也纳入信息网络管理中。
但司法操作实践仍需一个过程。所以高校可加强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制教育明确大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网络应享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2、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建立思想约束机制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参加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座谈会时提出了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要都要硬”的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网络时空需要道德文明礼仪,高校保卫部门可同宣传部门配合,把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相结合、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相结合,对师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主题教育,以此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达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制不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师生网络道德教育应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3、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面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注意适时引导,容易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异化,带来行为扭曲。因此,高校可借助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服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心理宣传网页、提供声像资料,形象生动地进行心理常识教育,澄清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模糊认识。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技术,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形成各种类型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技术统计资料。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对话,让学生倾吐自己的烦恼,引导其发汇和稳定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困惑、焦虑等一般性心理困扰,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正常心理。
4、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国家安全知识教育
信息是一种特殊物体,有着浓烈的政治和文化色彩。美国在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必须导致网上所充斥的大量信息是经过其意识形态加工过之后的产物。对此,美国政府毫不掩饰自己。克林顿政府在发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明确强调推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是在开辟一个新思想战场。不难看出,计算机信息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的新因素。高校应该把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安全知识》或《大学生安全防范掼》等相关教材内容中。同时高校保卫部六可结合网络安全方面的情况组织学生认识学习《国家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让他们保持警惕,保守国家秘密,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陈惺:1983年5月31日出生;2000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沈阳工业大学公安处校卫队队员。
第五篇: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中国国家商务部信息化司司长李冀奇在第四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论坛上透露,截止到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用户总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大30.2%,博客人数达到4700万。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达100%,平均上网长3小时以上,男生多余女生。调查时显示,57.5%的大学生正在玩游戏等等。
一般来说,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它包括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阿。本文所提到的网络侧重于目前最为流行的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是指集通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子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它以“资源共享,信息自由”为主要特征。网络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其既似现实环境,又非现实环境,其对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不例外。它即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有害的一面:
(1)交往的自由与虚拟世界的失落。
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网络上却可以得到虚拟的满足,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长此下去,会产生情绪倦怠,网瘾成性,性格扭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这种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大学生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患上“网络疏离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共享性”与“信息污染”。
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是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共享性”,为大学生的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其信息的庞杂上,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展现在大学生眼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他们在各种信息的直接辐射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3)互联网内的特性与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法制观念淡漠。互联网的这种隐蔽性,使得在网络这个电子真空中存在着道德和法律的真空。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1.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的邮件,6.4%的人曾经发布不健康的信息,8.4%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28.6%的人曾经获取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既是他们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又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有利的一面:
(1)网络为高校德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丰富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且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互联网高容的信息环境能使教育者摆脱这种困境。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它将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领先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时事报导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囊括其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可以使人们方便快捷和无限制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能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工作,这就完全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局限性,形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从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
(2)充分利用网络,为我所有。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和娱乐资源。一是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二是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利于学生搜寻更多更全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三是开拓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网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3)互联网上不但信息量多,而且传播速度很快,更新也十分频繁,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感受网络快速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很容易沉迷其中,最终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一方面,互联网以其自由、开放、无序管理,让黄色内容在网上大行其道,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色情信息的影响。为了寻找感官上的刺激,个别大学生整天泡吧,有些甚至开始沉湎谈恋爱、偷吃“禁果”,造成贻害无穷的后果,影响前途。另一方面,网上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使得部分在学生流连忘返,毫无节制地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通宵达旦地上网,以致荒废学业;有的高职大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有的学生参与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邀游,乐此不疲,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情迷意乱,从而脱离班集体和宿舍同学,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乏等症状,引起心理的失常、人格的异化。在笔者对本校上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4.8%的学生认为网上交友会或多或少与现实中人际关系产生冲突,其中有19.8%的学生认为会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者往往通过网络寻求理解,寻找归属感和成就感。他们将更多的感情投诸于“虚幻世界”,从而导致情感失衡,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契机与挑战。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更好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优化高校德育管理的软环境,开创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应该让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广泛推广并不断改进,让大学生有更大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