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由于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远远滞后于互联网自身的快速发展,致使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切需要结合构建和谐校园实际,本文从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入手,对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从弘扬主旋律与运用网络技术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含量;推进开放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网络心理咨询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开通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心理网络阵地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传播媒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类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群。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其生存方式、思考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却无不深深地打上互联网时代的烙印,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何辩证地看待其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将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据资料显示,目前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大学生占学生网民总数的84 %。网络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及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
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应看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较一般网络用户,有着鲜明的特点,从而紧紧依托大学生的上网特点,着手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
1、大学生上网的学习性。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性格叛逆,乐于探索新奇事物。现有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是网络特有的科技环境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未知世界的空间。学生利用网络,开发自己的潜能,创办自己的网页、网站来宣扬个性,创作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科技作品来展现才华。二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感受到时代潮流的脉动,他们可以跨越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和同学以及同龄人进行自由的问题探讨、交流思想。三是网络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学习的平台。其实很多时候,课堂上的内容已经不能全部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网络信息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网络开放形式,更容易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及吸收。
2、大学生上网的交流性。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极具活力的群体。八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极力呵护的环境中长大,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后,由于对集体生活和大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产生了巨大心理落差,彷徨、失落、孤寂等消极情绪随之而来,有的学生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大学生渴望交流、渴望表达、渴望理解、友谊和爱情,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实现。同样我们也应看到网络交往积极的一面,人与人的交往可以跨越地区、民族、性别、身份,摆
脱现实世界的隔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刺激而神秘。因此聊天、访问BBS 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网络可以成为磨合学生之间矛盾的桥梁,也可以成为学生减轻压力和合理心理宣泄的有力效途径和工具,这是我们应该看到和应该积极支持的,学生可以通过在QQ群自由谈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可以淡化同学之间的原有矛盾。学生可以利用博客、QQ空间以书写的形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和委屈,以缓解心理的压力。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扩展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大大提高了交往频率,化解了很多学生日常的矛盾和常见的矛盾,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3、大学生上网的娱乐性。当代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需要符合。但现在大多数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娱乐活动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社会上的娱乐场所又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和经济承受能力。因此网络作为少花钱,又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实实在在给大学生提供了提高了青少年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时效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找到了丰富多彩而又花费低廉的现代潮流方式。在这样网络五彩斑斓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自由地扮演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扮演的角色,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自由、惊险、刺激和新奇。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上网成为大学生娱乐的首选,甚至有许多学生痴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 %,人数达244 万。
4、大学生上网的低自控力。大学生生年龄大多分布在18-24岁之间,是人生中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走向成熟而有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互联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泛滥,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害。网络游戏的产业链和商业价值的利润驱使,使得网络游戏品目繁多、娱乐万千,吸引力强,加上大学生自控力低下,容易弱化他们自制力,网络沉迷容易使青少年处于一种行动变异、错位乃至生理失调的状况。网络沉迷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成绩下降、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恍惚、情感冷漠、脱离现实,不良网络文化链以及网络文化中的信息污染,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并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把握了大学生以上的上网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本身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带有两面性,就像一把双刃剑挑战找我们思想工作者和学生本人,怎样以利自弊,怎样运用大学上网有利的一面攻克不利的一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弘扬主旋律与运用网络技术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含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手段与传统方式有机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用正确、积极、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大学生接受正确有益的信息,摒弃错误有害的信息的能力,用丰富和正确的主流意识影响和感染大学生的想法,并最终通过思想或理想指导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言行,使他们能够严于律己、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勇于实践, 努力掌握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本领。具体的做法就是紧紧依托国家重点时政发生阶段,如国庆60周年、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开展网络“有奖知识竞答”,运用大学学生竞争好强的性格特质,开展此类活动,让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到所倡导的主旋律的思想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含量,增强主旋律教育知识教育接受度。
二、推进开放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网络的互助性是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一大创新。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也是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和交友方式,因此,任何简单地加以禁止和封杀的做法都是徒劳的。但是我们用该看到大部分大学生思想还在正在重要塑造期间,自控力和社会经验尚浅的情况下,还要谨防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学生发布违规和散布不良信息以及黄色负面信息毒害大学生,面对以上的情况,对于传播此类信息源的大学生要予以警告,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敏感时期要加强监控并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网;同时还邀请网络公安机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知识讲座”,“网上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将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三、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面对学生上网的特点,我们可以在网上加强网络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我们可以运用班会、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穿插网络法规的学习与探讨,同时还可以紧紧依托学生会、社团学生自治组织围绕网络法规开展适宜的辩论赛,心理剧、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形式,学生作为自身教育者,他们容易产生共鸣点,也为我们进行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只要辅导员们把好关。选好主题点,配合好、监督好、引导好,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相当可行的并且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四、网络心理咨询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开通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心
理网络阵地
我们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加重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和深度,心理教育和疏导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也是一块重要的修复学生心理、以及学生自我诊断、调整的一个重要网络阵地。因此网络心理知识普及我们要发挥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承载量大的特性,通过开辟网上心理保健知识学习园地,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或者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自我诊断方法、各种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消除及成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上网,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问题、加于自我调整、重新做到自我改变,为大学生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成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提供便捷的通道和途径,有些时候对于性格内向的,又不敢于走到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来讲,能够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解决他们棘手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匿名的空间,而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第二篇:网络信息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定稿)
网络信息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庆阳市第三中学王进军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主动迎接网络信息时代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正视网络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深入研究探讨网络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更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开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把网络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在中学生中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他们上网的目的是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比例占58%;其次是获取学习资料,占53%;娱乐,占43%;还有聊天和交友分别占23.3%和21.3%。所有这些都表明,网络已经真实地融入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之中。但在中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同时,由于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是非难辨,对尚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负面影响,给中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面对这种客观现实,加强中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势在必行。
一、网络信息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毋庸讳言,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许多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也给我们造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
1.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无控制、多元化、自由化的特点,它允许人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信息,因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组织团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文化、道德规范等信息也可以长驱直入、毫无阻碍地进入中学生意识中,其中不乏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相抵触、敌对的信息内容,如西方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与极端自由化。中学生在浏览信息时,很可能因为缺乏引导和思考、分辨能力不强,而产生困惑,陷入迷途。这都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中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和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使中学生可以隐匿真实身份,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由于上网不受社会和道德习惯的约束,不考虑后果与责任,将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不利影响,这可从各种聊天室上充斥着粗俗语言、弥漫着不健康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得到反映。网上黄毒肆虐,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与针对互联网本身的犯罪问题严重,对中学生网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有些学生上网成瘾,尤其是沉溺于网络游戏,往往逃避上课,在网吧包夜进行网络游戏,不但严重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极易导致心理病症与情感异化。网络还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有的学生到网上去寻求感情寄托,不愿面对现实,从而迷失了自我。目前,因沉迷网络而引发的中学生人格扭曲和犯罪现象已经引起学生家长和教育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对中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知识能力,远离不良行为,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二、加强中学网络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要消除网络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洽结合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信息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知识经济带来信息化热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网络化和多媒体。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所以,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跟上和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与兴奋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就必须熟悉信息网络的知识和技术,从网上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了解国内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信息。我们应把普及网络技术作为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知识更新。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和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具有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对信息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和对各类信息的敏锐度。此外,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校还应注重选择精通网络技术的科技人才充实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思想工作的科技含量,不断推进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2.加强规信息内容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各级政府、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办法及技术对策。网络存在着相当多的法律真空,所以,必须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比较完备的网络法律,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使包括散布黄色信息、侵犯知识产权、黑客行为等网上犯罪受到应有的惩处。这样才能抑制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后果,法律和道德建设相辅相成,才能够促使人们思想道德风尚的提高,形成正确的网上道德氛围,防止不良道德倾向传播。当前,国家建立全面的、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住信息网络环境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或相应的管理、技术对策是空白的。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修订和完善《预防未面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科学技术推广法》等,在支持和鼓励青少年运用网络学科学、学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加快规范网络新闻的进程,形成新的有效的网络信息“把关人”。
3.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中学生是现在和未来主要的网络使用者。目前在中学生中间因为使用网络确实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所以急需正确使用网络进行教育引导。学校具有其他社会团体所没有的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可以经常组织一系列有关网络的讲座、竞赛、征文、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
4.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虚拟社会”,空白点较多。由于网络监控和监督技术目前还很不完善,因而造成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网上违法犯罪案件直线上升。法律规范和行政手段对他们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毕竟是有限的。因为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监管和侦破难度较大,因此,特别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靠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使之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要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计划地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支持配合思想政治工作介入网络,致力于网上道德建设,使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网上行为时刻听从道德责任的“命令”,使学生的道德良知也体现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5.利用网络,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有条件的学校要加紧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占领网络阵地。互联网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应该成为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当前,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增强抵制西方思想侵犯的自觉性。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出击的主动性,必须建立一批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积极开展网上的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占领学校的网络教育阵地。其次,要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的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通过开发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制作包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力的国内外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名作电子出版物,筹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在学习、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正确思想引导下健康成长。再次,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监控系统,不断消除网上的各种信息垃圾,使信息网络安全健康地运作和发展。要努力提高网上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并力求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同时还要注重网络服务功能的开发,通过有效快捷的服务,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6.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良是青少年人格扭曲及至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学校与家长要密切配合,可通过建立双方责任制度和联系合作制度,更好地实现合作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社会密切相关,只有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社会体系当中,在全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完整的教育环境。因此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应当互相配合,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努力搞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春晖.关于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04(6).[2]袁云、郭小学、邱勤.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6).[3]欧阳波.如何做好网络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05(5).
第三篇: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教育事业也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大学生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也凸显出新的迹象。本文重点研究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本文首先肯定的认为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取向,然后根据新新形势分析了当前影响其实效性主要问题,最后就相应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认为应当从大力加大日常教育管理入手,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因素 建议
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环境日益多样和复杂,都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也不断增强。根据大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活动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载体、新机制,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便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历永弥新的重大课题。
一、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1.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失的实践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从事各项工作、当然也是我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重视和坚持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它不仅有普遍性意义,而且有直接现实性意义。它昭示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思想观念、预期目标、制度机制、方法措施是否符合客观(具有真理性)和是否有效(判定其价值),不能凭主观感觉和良好意愿,也不能只停留于必要的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只能用实践的过程和实际的效果来检验,以利于在新的实践中发扬正确的部分,纠正失误的部分,加强不足的部分。
2.实效性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作为一种育人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这个科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就要从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者,从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转变为视为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
3.实效性是永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上的程度,以及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的真实度,并在实践中是经得起检验的教育效果。这种“教育效果”源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拓宽途径,不断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有为有位”。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薄弱的主要因素
1.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
总体上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学生思想状况存在一些难如人意的问题。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都面临新的调整和重组,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思想同样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而且经近年来独生子女现象普遍,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优良家庭条件、开放的思想等虽然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好处,但是独生子女普遍追求个性、性格娇惯等都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实际,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现实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中出现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研究工作新载体,创新工作新方法,使工作有效地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2.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观念并未在高校砸下深根;教育整体上的系统性、层次性、连续性不够;教育层次划分上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忽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性格差异;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及运用所需脱节;教育方法单一,未能与大学生思想实际一致;师资队伍上,教师级辅导员的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新形式对大学生能力需求的层次;教学机制失效,缺乏规范化运作和切实执行。
三、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以分层次实施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
高等学校所制定的学生教育管理的计划、规划,出台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系列举措,如果其能够适应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那么就必然会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为广大学生所认同、所接受、所配合,就必然会指导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也必然会收到教育管理的实效。为了推进大学生全程化教育管理,改善目前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薄弱的状况,进一步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在教育管理计划和规划的事实上应当以分层实施为切入点,即教育管理规划应当以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水平、教师授课水平、学校综合教学资源水平等为基本依据,根据各个不同水平层面的客观需要进行实施。
2.重视队伍建设,营造政策环境,为不断增强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组织保证
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由他们所组成的队伍其个体和整体素质高,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否则讲增强教育实效性就失去了组织保证。近年来,我们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增强教育工作实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考核机制、选聘机制、日常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和有效运转,都使辅导员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有效地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性,使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从而也派生出良好的教育实效性。
3.教育管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组合,使学生在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中受到教育、感化和激励
(1)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做好解困助学及励志成才工作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激励。在大学教育中,由于与大学之前的教育相比,学杂费、生活费、交通、通信等方面的费用都大大超过中学教育支出,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生来说是大学阶段的主要经济压力。大学教育管理中立足于贫困生,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入学等方式帮助其完成学业不仅是增强大学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与服务网络体系。学生入学后,就会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固定的宿舍、班级、学院,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集体学习、活动等需要而使学生产生集体价值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从学校、学院到班级、宿舍,对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学术交流等都具有良好效果;再加之,如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通过网络建立一套沟通与服务体系,能够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问题提供良好的平台。
(3)针对全校“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帮学活动。目
1前,学校针对受学业警告的学生,大力开展以“帮学小课堂”为主要措施的帮学、助学活动。
各学院认真、全面地掌握受学业警告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分析其受学业警告的主要原因,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院招聘帮学辅导员和授课教师,规定帮学辅导员要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各学院充分利用会议室、教研室、实验室、电教室、资料室等地点,开设“帮学小课堂”,开展帮学活动。
(4)立足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积极开展全程就业辅导和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是大学生活中最受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做好这项工作的潜在教育效益特别显著。因此,将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列入《教学大纲》中,贯穿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之中,贯穿于四年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各项教育活动载体中,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4.让“红色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引导和影响广大学生健康成长
(1)不断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思想道德教育,在主旋律文化建设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教育载体,不断加强宣传和建设工作,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旋律文化,有效地占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各类宣传渠道等主阵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走入学生的各类文化生活。多年来,我校开展的“大学生理论与实践”、“思想草原”、“青春赞歌”、“师魂颂”、“永远跟党走”、“民族团结赞” 等文化活动,在广大学生中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红色文化。正是在这种红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整体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优良,涌现出了以12·14英雄群体、英雄郝龙彪和“光明天使”李莹、以接力棒的形式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残疾人叶晓雯的农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等为代表的感人至深的优秀大学生事迹。
(2)加强典型示范教育,注重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榜样的力量示范、带动广大同学。典型的例子如,通过整理了近年来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编辑编成“优秀班主任手记”等,作为班主任培训读本;整理大学生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编辑成“学生园地”等,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读本;整理编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感言”,作为贫困生自强不息、精彩人生教育读本。这些材料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指导和学生教育中都可以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胡桂彬 曲宗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生态城市新发展 [J] 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年7月4日
【2】张娟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J] 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年7月4日
【3】叶春芳 浅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10月30日
【4】于天舒 浅谈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6月5日
第四篇: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对高校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热点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捕捉,导致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反应灵敏度低,不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当前高校政治教学内容也相对空泛,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客观规律和古板理论,忽略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传统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容易使大学生从心里产生厌烦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毫无创新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最高目标,特别是应对新形势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高、发展不够稳定,以及许多教师至今无法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缺乏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下降。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导。以教育、启发、监督、动员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高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该阶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认识上存在着的彷徨、迷茫,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启发,让大学生们能够跟着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步履坚实地步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方向上来。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由此,该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积极加以引导。思想、心理、情绪是紧密关联的,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都可能因为压力大而产生一些逆反、悲观、抑郁、偏执等心理,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易波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调节,以此提升身心素养、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在人际关系等事项处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若对这些现实问题简单规避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与工作,以及将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协调好利益冲突,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相处的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刚刚成年,在思想上还常常会感到混沌,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人员要对这个群体正确施教,利用环境影响、纠正错误思想,帮助、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并使他们从认知层面到态度层面,再到行为层面,都发生转化,使他们走上正确轨道。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条件。同样,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条件、物质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才能进行下去。
1.主体条件:提升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条件,要求主体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创新技能等。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超前、开放,视野开阔,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成果,会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能够倾尽全力。想要成为这类教育者,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质量观。
第二,多元的知识结构。高校学生是教育的实施对象,也是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将这样一个群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过程必定非常复杂,具有反复性、隐蔽性以及影响因素多样性、不可控性等特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起多元的知识体系。
第三,较强的创新技能。教育上的创新技能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强劲的科研能力。信息时代的教育者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学科间的有价值信息,让学科变得综合、丰富,同时更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攫取创造性信息加以整合,以替换传统的机械记忆的内容。
2.物质条件:具备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现代信息传播硬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当然,这方面的创新同样需具备客观条件,比如要对场所、传播媒介、教研工具等物质性能量、资源有所依赖等。科学手段、社会制度、社会的控制力量等同样具有物质性,因此,也可以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能够依赖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是教育方法得以创新的根本,客观条件满足以后,创新才能展开。对创新而言,不同条件意义不同,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等都直接影响着创新。
3.环境支持条件:社会支持创新的舆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环境,是指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制约的环境条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创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个体角度看,它区别于思想政治创新主体,是一种客观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进行重点探讨。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表达出的倾向性议论、看法,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并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热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需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全面贯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应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实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第二,重视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时,应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抓住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成长可能遇上的问题,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
第三,满足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校园资源,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发挥潜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进行创新,挖掘特色教育,选准方向,形成培养优势,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将社会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观念,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稳定,当面临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求知与辨别力差等矛盾冲突,高校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担,及时消弭问题,化解矛盾。另外,大学生阅历欠缺,社会压力大,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增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深入认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应突出时代发展特色,提供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与时俱进地改革“两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却并未真正发挥主渠道效用,大学生对待“两课”教学大多缺乏积极性。对此,一方面应创新“两课”教材内容,使之更具说服力、实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等更加贴近,具备鲜明时代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大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教师的说服力。
第二,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网络建设,如何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渠道,服务于学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第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受到越来越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
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是非辨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对高校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热点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捕捉,导致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反应灵敏度低,不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当前高校政治教学内容也相对空泛,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客观规律和古板理论,忽略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传统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容易使大学生从心里产生厌烦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毫无创新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最高目标,特别是应对新形势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高、发展不够稳定,以及许多教师至今无法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缺乏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下降。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导。以教育、启发、监督、动员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高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该阶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认识上存在着的彷徨、迷茫,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启发,让大学生们能够跟着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步履坚实地步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方向上来。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由此,该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积极加以引导。思想、心理、情绪是紧密关联的,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都可能因为压力大而产生一些逆反、悲观、抑郁、偏执等心理,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易波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调节,以此提升身心素养、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在人际关系等事项处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若对这些现实问题简单规避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与工作,以及将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协调好利益冲突,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相处的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刚刚成年,在思想上还常常会感到混沌,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人员要对这个群体正确施教,利用环境影响、纠正错误思想,帮助、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并使他们从认知层面到态度层面,再到行为层面,都发生转化,使他们走上正确轨道。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条件。同样,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条件、物质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才能进行下去。
1.主体条件:提升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条件,要求主体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创新技能等。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超前、开放,视野开阔,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成果,会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能够倾尽全力。想要成为这类教育者,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质量观。
第二,多元的知识结构。高校学生是教育的实施对象,也是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将这样一个群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过程必定非常复杂,具有反复性、隐蔽性以及影响因素多样性、不可控性等特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起多元的知识体系。
第三,较强的创新技能。教育上的创新技能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强劲的科研能力。信息时代的教育者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学科间的有价值信息,让学科变得综合、丰富,同时更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攫取创造性信息加以整合,以替换传统的机械记忆的内容。
2.物质条件:具备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现代信息传播硬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当然,这方面的创新同样需具备客观条件,比如要对场所、传播媒介、教研工具等物质性能量、资源有所依赖等。科学手段、社会制度、社会的控制力量等同样具有物质性,因此,也可以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能够依赖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是教育方法得以创新的根本,客观条件满足以后,创新才能展开。对创新而言,不同条件意义不同,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等都直接影响着创新。
3.环境支持条件:社会支持创新的舆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环境,是指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制约的环境条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创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个体角度看,它区别于思想政治创新主体,是一种客观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进行重点探讨。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表达出的倾向性议论、看法,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并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热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需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全面贯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应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实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第二,重视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时,应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抓住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成长可能遇上的问题,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
第三,满足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校园资源,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发挥潜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进行创新,挖掘特色教育,选准方向,形成培养优势,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将社会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观念,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稳定,当面临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求知与辨别力差等矛盾冲突,高校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担,及时消弭问题,化解矛盾。另外,大学生阅历欠缺,社会压力大,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增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深入认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应突出时代发展特色,提供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与时俱进地改革“两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却并未真正发挥主渠道效用,大学生对待“两课”教学大多缺乏积极性。对此,一方面应创新“两课”教材内容,使之更具说服力、实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等更加贴近,具备鲜明时代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大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教师的说服力。
第二,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网络建设,如何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渠道,服务于学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第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受到越来越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
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是非辨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