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视鉴赏论文
《闪闪的红星》的影评
这是一部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讲述着一个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头所发生的故事。以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
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把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闪闪的红星》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青娜》影评
一部名为《青娜》的纯数字音乐电影短片。由于没有转化为胶片,它只能通过硬盘播放系统、也就是类似DVD的设备播放。
该片全长只有5分钟。描写了一个虚拟的妙龄少女“青娜”和一个“兵马俑”共同对付风雷雨电的肆虐,捍卫地球家园。导演解释说,影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果没有讲解,怎么看怎么是一个个类似电子游戏的镜头。
创意内容异常简单,几乎没有故事情节,主要是用音乐串起若干动画场景,制作也较粗糙。
一位看过短片的影评家十分反感地说,《青娜》创意水准不高,制作粗糙,也就相当于中低档MTV。制作者可以说它是一个初步尝试,但谁会喜欢看呢?以幼稚示人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没有好的创意、成熟的制作,就不会有好前景。
“难道用树枝在沙滩上作画才叫艺术吗?”刘铮质疑。他评价《青娜》是“有益尝试”,使用了高科技工具,也使用了掌握电影数字技术的人。
《钢琴课》影评
一架钢琴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一件乐器,是随时拿来消遣的爱好或娱乐;对音乐家来说,它是自己谋生的工具,有了它就可以挣钱吃饭。然而在电影《钢琴课》中,钢琴对于女主人公,一个哑巴艾达来说,就是自己的全部和渴望、希冀和爱,有了钢琴,她就有力量生活下去。但当艾达面对的不再是钢琴,而是一个男人通过钢琴给了她的真真切切的爱的时候,钢琴就又成为了她爱的表达。钢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钢琴是爱的表达。钢琴是艾达对于自己的爱的表达。艾达作为一个女人,她丧夫、改嫁、有一个女儿;艾达作为一个哑巴,她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宣泄情绪,艾达只有钢琴,在与柏相爱之前,钢琴是她唯一可以得到慰藉的东西。当她来到新西兰,她的新丈夫的地方,一群野人似的土著人,无礼地掀她的裙子、嘲笑她苍白,即便是她的丈夫也不在乎艾达的真实感情。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并且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时,钢琴成了她唯一的伴侣。艾达站在高处凝视暴风雨中遗留在海滩上的钢琴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渴望是一种执著和倔强,是爱的表达,也像是一种对爱的依赖。这种爱是她的新丈夫斯图尔特不能给她的,一但失去了钢琴就意味着这种强大的自我也将随之逝去,艾达便没有了自我,所以她才要一再的坚持要钢琴。在当柏的钢琴老师期间,她不在乎柏学习钢琴的热情,她实际上是通过过这个机会用钢琴来充实自己、表达自己、宣泄自己,艾达对于钢琴的感情,超越了常理中的爱,是一种极致的爱的表达。但当艾达发现柏的情意和自己的真心后,钢琴又成了另一个人的爱的表达。钢琴同时又是柏对于艾达的爱的表达。柏对于艾达的感情是因为钢琴产生的。他起初很不理解这个改嫁来的哑巴寡妇为何要对一架钢琴这样“痴迷”,直到艾达让他带她去海边,当柏听到艾达弹的钢琴曲,看到艾达弹琴时投入而迷人的笑容,看到艾达的女儿在海边翩翩起舞时,伯被艾达迷住了。尽管那时天空是冰冷的灰暗的,海水澎湃,海滩空而寂静,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跟随着艾达的钢琴曲美丽起来。艾达平常冷峻默然,以倔强的姿态独立于世,但当她坐在钢琴前时却有着近似哀求的渴望,渴望爱、渴望希望。当柏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感觉时,爱情便产生了。对于钢琴课十分排斥的艾达,渐渐被柏一样一个粗犷、野蛮霸道的男人融化了,是通过弹琴这个隐秘的手段委婉地表达出来的互相之间的爱。钢琴自始至终都是柏向艾达表示爱的工具,从带她去海边,到从斯图尔特手中买过来,到还回去,到带着艾达远走高飞,钢琴是柏对于艾达的爱的表达。钢琴也是爱的力量的诠释和表达。在电影最后,斯图尔特终于妥协,让艾达和柏远走高飞。两人终于在一起了,但艾达却毅然决然地抛掉了钢琴,努力地挣扎着活下去,并开始练习说话,努力成为一个正常人,这是爱的力量的诠释和表达。在爱的力量下,艾达终于慢慢减少了对钢琴的“依赖”,将爱情视为一种支持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拥有真真切切爱情的女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无庸置疑,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真切地爱,无论是谁,爱情是重要的,也是需要表达的。艾达和柏的爱情是通过钢琴萌芽,通过钢琴表达,同时又通过钢琴升华。电影《钢琴课》是一部十足的女人电影,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一个女人最真诚的渴望和追求。大部分女人是通过爱情实现自我的,而艾达通过钢琴表达了爱、表达了自己。那我们呢?或许我们人人都需要一架“钢琴”,不求华美,但求它能是我们各自的爱的表达。
《罗拉快跑》观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关于时间的种种可能性的电影,影片以一种出奇的角度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主人公罗拉在影片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奔跑,虽然以她为中心展开的这个故事其实和他人无关,但是导演却让观众看到了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各种如果和假设,因为即使是陌生人,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改变自己的一生。
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来看,电影安排了三个结局,第一个结局:罗拉没有弄到钱,也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出现,曼尼去抢超市,罗拉和他一起,两人虽然弄到了钱,却遭到警察的围攻,罗拉被警察误伤致死。这个结局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我们还有很多的联想与假设要继续:罗拉死了,曼尼也会被逮捕,他抢的钱也会被没收,他还是没能完成任务。这样的结局带有悲剧色彩,主人公的命运以惨剧收尾,残酷中带有一点不现实性。毕竟生活中,抢超市,警察围攻误杀罪犯这些行为的几率相比较而言不具有普遍性。完全悲剧的结尾让观众难以接受,也不愿相信这是真实的生活。
第二个结局:罗拉总算弄到了钱,也在约定时间出现,曼尼却被救护车撞死。这个结局到这里结束。我们仍然有假设和联想,那么继续。画面转到罗拉和曼尼躺在床上聊天,应该是他们以前聊天的场景。曼尼死了,他有没有完成那个任务已经不重要了,而就像他问过罗拉的那样,之后会怎样呢?罗拉也许会因为万利的死伤心一星期,也许更长点的时间,谁知道呢?然后也许她会遇到一个男人,安慰她,她们相爱,罗拉就会慢慢忘记曼尼。就单单从结局来说,这个收尾是最像生活的,和现实很接近了,同时也有点残酷、感伤。
但大多数观众更愿意看到圆满的美好的结局,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书中,总是以“王子、公主最终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结尾。所以有了第三个结局:罗拉、曼尼都没死,且两人都弄到了十万克。曼尼完成了任务,且他们得到了罗拉赌博额外赢回的十万克,两人手牵手开心地离开。这样的结局完美了,观众终于欣慰了,但也带有不现实的色彩。
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很多人和主人公其实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甚至只是路人但就算是陌生人,也因为主人公同一时间不同的态度,或者不同时间相同的态度而受到极大的影响。影片中三个结局中,同一个路人也有三个不同的结局,最后是好是坏先不去说它,单从过程来看,电影也许夸大了陌生人之间的互相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影响的真实性、丰富性、戏剧性。因为谁也不会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也许刚刚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以后就是你一辈子的恋人,也许你刚才还打招呼的人隔不久就被车撞死了。生活充满了未知,充满了这种细微的改变带来的极具差异性的结果,所以生活是那么不稳定,那么丰富。由于生活的这种可能性和不稳定性,人们对它产生了各种猜想和假设。就像影片中罗拉与曼尼聊天的那个场景,同一个场景,两次的发问者分别是罗拉和曼尼。罗拉问曼尼是否真的爱自己,怎么知道这种感觉是爱,以后又怎么确定还爱自己。曼尼问罗拉,如果他快死了,她怎么办?他死后她还会爱自己吗?正是生活的具有的这些特性,使人们对于无法确切知晓的东西产生种种的猜疑,人们习惯于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并且获得确定的答案来确保自己的不安得到平复,事实上有时候就连发问者自己对答案也
不甚明晰。
电影开头的一段旁白:人类……可能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物种/一种到不到答案的谜团……我们是谁?打哪儿来?又该如何处去?如何确定所知皆真?又为什么相信这一切?无数的问题是为相同的答案/而这答案又将带来新的问题/下一个答案又带来更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到最后还不是相同的问题……这段旁白算是对整部影片的一个概括,也算是导演对于这个主题的一种思考和发问,而整部影片本身可以被看做是对这个主题的探索和回答。它告诉你,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神奇的圈子,一个人在里面的力量可大可小,大到足以撼动整个生命圈,小到无法改变任何东西。另外,整部影片其实也是对蝴蝶效应的一种创新诠释。这是一种充满了矛盾的思索,有时候人们不得不相信命中注定,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冥冥之中很多偶然的事情同时具有必然性。然后又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人们还是会努力奋斗,相信通过个人的力量可
以改变一些东西,不能改变世界,或许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个场景中都有时钟的画面,电影一开头也以一个形状怪异的时钟开始。滴滴答答走着的时钟,既是对这20分钟的时间流逝的记录,也暗示了时间的一种奇特性。对于消耗的时间,人们无法挽回,对于正在流逝的时间,大多数人也无法把握,而对于还未到来的时间,人们更无从谈起。时间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只是人们赋予了它超出它本身的更多更大的含义,最后反而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
关于导演汤姆?提克威,这名德国导演,以他独有的视角和拍摄手法,完成了这一经典之作。本片以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搭配十万火急的奔跑,加上卡通化的角色,风靡了全世界。另外,说说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倾向。这一点是我看完电影没有想到的,写完了前面的内容在网上看了他人的影评后,我也想说说对于这方面的看法。在影片中其实很明显的,从片名就能看出,女主角罗拉是第一主角,她以一种拯救的姿态出现,去完成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之后还以这部电影为蓝本开发了一款游戏,游戏中,罗拉成了真正的英雄,他的任务就是拯救男友。罗拉快跑的精神激励了许多迷失和停留的人,她那头鲜红的头发,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代表。人们在生活中总有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像罗拉第三次奔跑中没有遇到她爸爸的时候,一瞬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感到无从选择。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奔跑,找不到爸爸,她在奔跑的过程中想到了去赌博赚钱。影片给了人们这种正面的示范,遇到困难,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的时候,有时候你只要前进,也许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中国有句古话“船到桥头自然直”也是这个道理吧,人们有时就需要一种孤勇,一种相信自己的勇气,我们就要以这种奔跑的姿态在生活中闯荡。
对于这部电影,我感觉有很多要说的,却又无从说起,这样一种对于时间、生活本身的思考,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确切解读的。我不是学摄影的,也不是学音乐的,无法从拍摄的技巧、画面的质感、背景音乐的使用来解析这部电影,我只能凭着我对整部电影的理解来粗略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篇:影视鉴赏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经济学院 班 级:金融四班 姓 名:陈曦 学 号:201040102122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从整体节奏中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解读影片《天下无贼》
学 生:陈曦
经济学院10级金融四班,学号201040102122
摘 要:《天下无贼》的故事可谓丝丝入扣,从其紧密而有序的节奏和深入人心的细节里,我们了解人物、贴近人物,从而在人物身上看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有爱、有信仰、有道德,在正邪的激烈碰撞中我们也完成了一趟自我审视的灵魂之旅。
关键词: 理想 信仰 责任 价值
《天下无贼》讲述了单纯的青年和斗智斗勇的两帮贼同车而行的故事。简单纯朴心无杂念的民工傻根带着准备建房娶妻的六万元血汗钱踏上了回乡的火车,却无意中成为了两帮盗贼的目标。一帮是神偷侠侣王薄和王丽,因王丽与傻根有一面之缘并受过其帮助,心怀感恩故一直想保护傻根不被他盗所侵扰,另一帮贼是以黎叔为首的盗窃集团,意欲吞掉这只毫无戒备的羊。期间还穿插着搞笑滑稽的劫匪和低调观望的警察,整个故事里中警察一角坐山观虎斗,终收渔翁利。结尾处,傻根还在熟睡,黎叔一伙人被端掉,黎叔在杀了王薄之后也被逮捕了。警察最终还是放掉了因新生命的到来而心生善念的王丽。结局是伤感而完满的,故事真的以天下无贼告终,虽然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还是表达出了导演和很多观众的心声。
一、从人物特性上看到的理性与信仰
在影片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理性如何与情感和信仰纠缠在一起,宗教救赎如何戏剧性地影响事态的发展。毫无疑问,傻根是个典型的经验主义者,他仅根据幼年拾粪画圈的事情和与狼共处的经验就断定人都是讲诚信的,不可能比狼还坏,是在缺乏理性。而黎叔是个康德先验理性的忠实履行者,他崇尚技术理性,不惜余力维护制度和秩序,他太相信自己,也只相信自己。
至于王薄,是是情境理性者。他对这个社会有着深刻的洞见,甚至闪烁着哲学的火花。比如他曾说一段话:“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即使如此,他还是会被感情所左右。当听到王丽说她已经怀孕,想为后代积点阴德,他理性的天平立马倾斜。他不惜得罪道上呼风唤雨的黎叔、违背自己的原则,甚至抛弃性命去维护一个“天下无贼”的幻想世界。对王薄来言,对王丽的爱情是不变的,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理性,就可能失去爱情。只有在这点上,他始终是理智的。
在王丽身上我们看到了尼采的影子,她的情感往往能战胜她为贼的理智,当她诈骗人家一辆宝马车后,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一时间良心发现,决心洗手不干,到庙里烧香拜佛。受了傻根滴水之恩,便决定涌泉相报。她的良心发现,更多的是向朴素人性的回归,而“因果报应”、“积善行德”的佛家理念只是回归的结果而并非原因。这种回归是母爱的冲动,为了孩子,她觉得必须回归社会,也完成对自我良知的救赎。
二、从人物心理中看到事实与价值
在影片中,傻根无法区分事实和价值,他只相信他所看见的,并把其当做自己的价值观。王丽一直处于身份认同的危机,不愿意做贼,有一种洗心革面的原罪意识。她仅仅把“贼”当作种谋生手段,事实和价值的完全对立迫使她寻找宗教和自发的人性即母爱作为两者的缓冲。王薄不相信正义、善良、怜悯,因为这些价值对于一个贼来说是致命的。他相信弱肉强食、趋利避害,只有自己才能保全自己。然而他的价值取向还保留着自发的道德意识,比如忠于爱情,哥们义气,反抗邪恶。
黎叔和警察的价值观就基于牢固的制度理性,以不变应万变,事实只是价值的体现。黎叔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职业惯偷良好的职业道德。用褒义词来形容的话,他顾全大局,坚毅果断,沉着冷静,业务精通。他自觉维护“道上的规矩”,在他身上,体现了事实和价值的辨证统一,通俗来说,就是他是个坏人,所以他做坏事。
影片末尾警察放走王丽,看似渎职,实则不然。警察的核心理念无非是守护正义,惩治邪恶。在他看来,两伙贼窝里斗是符合群众利益的,黎叔被捉和万薄被杀都是罪有应得。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王丽已经改过自新,他亲自向她说出王薄之死,既是一种同情,也是一种惩罚。在警察这个角色上,事实和价值基本一致,只是价值被微调,使得职业道德服从更高层次上的道德,从而带来了事实的微调。
三、从人物思想上看到的自由与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傻根的自由是极为脆弱的,这种道义上的自由是有国家暴力作为后盾的。即便有警察罩着,他经济自由的象征——钱包还是几经转手,差点把他盖房子娶媳妇的生存自由都弄丢了。很难想象他丢了六万块血汗钱,还能保持道德上的自由,一味天真地傻下去。
如果没有警察,那么黎叔也是自由的。他只需要考虑组织、纪律、人才、权术、道上的规矩,而他也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来解决群界和己界的棘手问题。所以说好人和坏贼都是很自由,而好贼却不那么自由了。王薄和王丽亦正亦邪,在黑白两道之间无所适从。王丽本来有不帮助傻根的自由,没有保护他的责任,可是赎罪意识和良知的鞭策使得责任压倒了自由。王薄本来有盗窃任何钱包的自由,可因为对王丽的爱,他放弃了自由,而承担了保护六万块钱的责任。他清楚地知道这责任的分量难以承受,尽管他不能指望这份责任带给自己任何好处,终于他还是因责任而离 去。影片最后的镜头意味深长。当王丽听到丈夫的死讯,只是强忍着泪拼命吃烤鸭的卷饼。王薄用自己的命换来警察的宽恕,警察给了王丽自由,而王丽则把自由变成了另一种责任——母亲的责任,责任之下孕育了一个新的希望,两个自由的灵魂。
五、结束语
一列快速奔驰的列车,承载了许多个道德失衡的灵魂。《天下无贼》显示了我们时代道德困境,也显示了救赎之道。在跟随人物完成自我救赎的同时,对于观众而言也是一次良好的自我审视的过程。在普适观念中是否有一种人性的真实侧面是单纯而至善的,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思索。
参考文献
[1]刘鹏艳.论《天下无贼》的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袁智忠.《天下无贼》:叙事艺术与美梦追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第三篇:影视鉴赏论文
在这学期的影视鉴赏的课程中我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许多的经典影片,其中以伊朗的电影《小鞋子》深深的吸引了我。全文以主人公阿里的生活为主线。在阿里弄丢妹妹的小鞋子后,不敢告诉父亲就和妹妹每天轮换同一双鞋子穿。以主人公阿里和妹妹的奔跑贯穿了整个影片。
奔跑-----以爱的名义奔跑
伊朗对我而言是一个神秘的国家,这里有狂热的宗教,无尽的战争,丰富的石油,以及称霸亚洲的足球,这里还有电影—《小鞋子 》,一部关于童年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是补鞋人一针一线来回地穿梭在一双粉红色的破旧的小鞋子中的镜头特写,画面就如同镜头一样让我感到纠结,这样一个镜头就把故事的背景交代出来——这是一个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9岁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就像阿里在富人区见到的那个小孩一样,抱着自己的玩具熊坐在藤椅上看着蓝天,贫民家庭的阿里却过早的承担起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义务,然而他也懂得了一个家庭最宝贵的情感内涵,便是爱与责任。
导演善用捕捉儿童的心理活动,可以利用男生和女生分别轮换上课机会轮换鞋子,这一段公用鞋子的内容中,有很多细节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本性。如妹妹因为鞋子过大而将鞋子掉到了水沟了,妹妹顺着水流不断的弯腰想将鞋子捡回,当鞋子被卡在石板下捡不到使得焦急的表情和阿里应妹妹迟到而责怪的表情。
影片最让我感到揪心的画面是阿里跑步的镜头,长袍的镜头处理的无声而缓慢,只有喘息声,只有期盼,画面切换在回忆中,阿里不断的回想着给妹妹的承诺,即使有人把他拽到,他也没有放弃他的目标!当所有人都捧着他欢呼是他气喘呼呼得问:“第二名吗?”多么令人揪心的话,多么简单有不渝的信念,虽然是超越,但只有阿里知道他没有他没有达到。
导演用最朴实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信念只要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信心和乐观的态度,那就一定会有收获。以爱的名义奔跑,以爱的名义生活。最后一幕,我们看到阿里起了水泡的脚泡在池水里,一群金鱼围着阿里的脚去轻轻的啄,像是安慰他,像是祝贺他,在淡淡的忧伤里,阿里好像成了天堂的孩子。
《小鞋子》给我的感动是属于贫民的感动,是底层劳动人民不被恶劣环境打败的坚强,是穷苦人家小孩纯真朴实的童事。其实生活的美好不抽象,就像那忧郁的蓝色中突然月如的一抹亮色,让人惊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第四篇:论文影视鉴赏
楚门的世界影评
这是一部喜剧,看后让人思绪很多。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和心理学色彩,还有强烈的隐喻色彩和象征意味。对于人生充满着启示,虽然影片开头部分会让观者有点摸不到头脑。但继续看下去就会发现幽默和意义。
影片讲了世界上一个叫海景镇的地方,整个镇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所有建筑都是布景,生活在镇上的人都是职业演员,除了楚门。楚门从出生的那天就被挑选为一部电视的男主角,这部电影沿着楚门成长的轨迹展开,一切都是所谓的现场直播,这当然引起全球观众的巨大兴趣,所有人都守在电视机旁,为楚门的欢乐而欢乐,为他的悲伤而悲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楚门发现了自己生活里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他开始怀疑,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探求,终于知道自己生活在一部戏里,他不甘心,要逃离这世界,在经历了极度的危机之后,他傲然离开了这个号称没有危险而充满爱心的世界。
这部片子是总让我想起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最终亚当和夏瓦走出上帝为他们安排的乐园,选择了更真实和自我的生活。楚门毅然决然的走出后,制片人摘下眼镜,一双有些失神的眼睛里,我看见了父性的光辉。也许,那即是亚当与夏娃离去后,上帝的眼神。
片子的开始安静,祥和,到处是友善的笑脸,问候的话语。后来每天早晨都会有同样的人已几乎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做着同样的事情,这令我很奇怪,为什么总是相似的场景相似的问候呢,这是导演的良苦用心吧!当时就跟楚门一样活在导演的一场戏里,其他的人都是演员,戏里戏外全部都是〃〃〃楚门的亲人爱人朋友,每一个人都在欺骗着他,和导演一起
满足着世界人民的欲望。楚门用手摸着那湛蓝的背景,也许想不明白,自己这几十年是在为谁而活,曾经扬在嘴角的笑容活出了谁的快乐!?这事楚门的悲哀吧〃〃〃
最终楚门终于知道了真相,并且不畏艰难的走出了这个和谐的世界,在那里,到处都是笑脸,在那里楚门很安全,但是他像一个木偶戏中的木头人,被高高在上的天才导演用十根无形的线左右着喜怒哀乐。为什么观看这部电视剧的人为他走出来鼓掌高兴呢,因为大家都向往一种自由和真实。当他走出那扇门时导演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让我感触很深:“我们给你的世界虽然都是谎言,毕竟这里是安全的,外面,谎言一样多。”这句话很对,外面的世界也是谎言,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难道谎言有什么区别吗?外面的尔虞我诈,在伊甸园里呆久了的楚门能够适应吗?能承受吗?柏拉图说: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常常不能接受突然降临的光明。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大学生,对于考研和工作的问题。考研意味着将要继续留在学校,留在大家熟悉的环境,简单的生活虽然单调可是很舒心,没有那么多挫折,记得有个同学说学校是这个社会唯一一块净土了。工作就意味着走出伊甸园,进入一个新的未知的的世界,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二人生就像是一场戏,只不过这部戏里的人都不知道真相,而且永远没有尽头,可能演员换了一代一代。有时想起自己也是人生舞台演员,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走不出这个地球影棚,你又怎能说我们不是一个个不同程度上的楚门,面对生活,伪善的笑着。藏起心中所装起的真实想法,说着我们自己编写的台词。可谁又愿意,褪去所有的伪装,真实的面对世人?因为最真实,也就最容易受伤。既然身不由己就让我们的心灵学会飞翔吧!
楚门走出了那扇门,风平浪静,蔚蓝色的玻璃,是那样的美,当我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却依然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们相信在他的世界里,他身边不再是会突然被暴风雨夺去生命的亲人和会在特定时间“邂逅”的恋人,而是会教给他亲情、友情、爱情真正含义的人。或许对于我们就得学会这种勇气吧。让们目送楚门的背影,看着他义无反顾地走向门外那黑漆漆的未知世界,而我们也接受未来的挑战吧!
第五篇:影视鉴赏论文
看《微观世界》有感
----论自然的魅力
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用长达20多年的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日积月累、精雕细刻拍摄成了一部伟大的自然记录片《微观世界》。影片通过纪实的手法描述一片草地里一群最微不足道的动物的平凡的一天,在真实再现的基础上赋予艺术的升华,使观众与自然近乎零距离的接触,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丽。
在科技信息发展迅速的现在,人们对自然的破坏日益加深,人们与自然的接触也日益减少,很多当代的孩子对以往一些很平常的生物,甚至乎一些基本的野外求生本领也知之甚少。
而《微观世界》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被我们忽略掉的世界,也是曾经让我们人类糟蹋的满目创痍的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去感受那绮丽的风光。
“这里是黎明时分,在地球的某一处草地,隐藏着星球般巨大的世界。茂草变成了森林,小石头变像高山,小水滴形同汪洋大海,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想要探究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先保持沉默,倾听这奇迹。”影片的开头以优美的法语话外音开始,慢慢地把我们带进了神奇的自然世界。
清晨,东方才露出点点曙光,也许这个时候的人们还在酣梦中,而这一片草地却是生机盎然,各类微小生灵的千姿百态让这片平凡的草地显得不平凡。
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晨曦的折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勤劳的蚂蚁醮着清晨的露珠梳洗着自己的身体;万紫千红在晨曦的催促下争先恐后绽放自身的魅力;破茧而出的蝴蝶爬到草枝最高端,准备展翅高飞,感受成功的喜悦;蓄势待发的蜘蛛,盯着自投罗网的猎物,随时准备着撕杀„„
影片以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从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下、草丛中原本微不足道的草原、昆虫经过放大的镜头重现在屏幕上,放大到你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无不纤毫毕现,竟成为壮丽的奇观。也许,你会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
在我们的眼中,“屎壳郎”应该是一种让人讨厌的人人见而诛之的臭虫,对
它们我们根本不会有什么感情可言。可是《微观世界》里面的那只“屎壳郎”却让我肃然起敬。
随着镜头的移动,在一条小径上,我看到了这个故事的主角---一只微不足道的“屎壳郎”。它正推着战利品---一个粪球,兴高采烈的往前走,在激昂的背景音乐下,看着它笨拙的动作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说句心里话,在“意外”发生之前,我都是以一种观赏小丑的心态去看待这位“推粪先生”的。然而当它一次又一次不遗余力的去推那卡在树枝上的粪球,一次次前功尽弃又卷土重来,周而复始如同西西弗斯式的从容和坚持,我原本的鄙夷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佩服、尊敬---贵为人类的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又有几个能像它一样的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
付出就会有收获的,越挫越勇的“屎壳郎”本着坚持不懈的决心,终于还是顺利把卡在树枝上的战利品推出来。望着它远去的越来越小的背影,在正常的镜头下,它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啊。可正是微不足道的它刚刚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
这就是人类经常所赞颂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如今我在一只最不为人类所称道的“屎壳郎”身上看到。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讽刺,我觉得那些自诩为很高贵的人类真的很应该向这些被他们视为低等卑微的生物学习。
影片中还有一个经典的镜头让我深深震撼,刻骨铭心。那是两只热恋中的蜗牛,在天籁般的女声咏叹调中,在唯美浪漫的背景下,它们交颈缠绵,触须小心伸出又飞快弹开,如同人类初次遭遇爱情时的青涩与羞怯。从那温馨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它们的眼中只有彼此,天地万物已经不在它们的视线之内,时间也在这一刻停留。
其实,不只是人类才有爱情,在我们忽视的另一个空间上,很多卑微的生命也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蝴蝶的比翼双飞,蜗牛的相濡以沫,并蹄连的朝夕相对„„还有,在我们肉眼无法企及的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那样热烈的感情才是最自然最本真的情感,丝毫不逊色与人类的感情。
我们人类自以为很懂感情,还有一些大言不惭自诩为“情圣”,但是真正懂得的又有几人。也许,只不过是披着爱情的幌子,进行情感的交易。或为了权利,或为了金钱,原本的纯洁已经荡然无存。而影片中的那两只蜗牛却让你感觉到情感的纯洁,其里面没有人类那种肮脏的情感的交易,它们的感情都是最本真最原始的,也是最让人为之动容的。
在放大的镜头下,田野、池塘里的昆虫、其他的微生物不再平凡,精妙的自然奇观让人瞠目结舌,浓密壮观的丛林不过是一束草叶,小小露珠现在比拳头还要大,轻柔的毛毛细雨像暴风雨般,划过嫩叶也引发剧烈的变化„„从蜜蜂采花、蚂蚁搬家、甲虫大战、蝴蝶出蛹、蜘蛛捕猎、蜗牛示爱等场面,都被细腻传神地捕捉下来,在你眼前的绝对是一个让你震撼的与众不同的世界。
人类自称是最有智慧的动物,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贵为自然界中的“主宰”,但却经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再多的权利和金钱也难填满他们欲望的沟壑,知足者常乐已经被大多数的人所遗忘了。
可是我们看看那些微观世界的生灵!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时间比人类要短许多倍。它们一生都不曾停歇,因为没有时间允许它们荒芜---有些生命短暂的只有一天。清晨,它们迎着朝阳来到这个世上;傍晚,随着夕阳一同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夕阳可以周而复始,可是它们却永远失去生命的权利。
但是我相信它们有自己感受世界的方式,有自己的社会,文明,情感,即便只有短暂的生命,也不自怨自艾。好象工蜂,即便是天生的劳碌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这一生是劳碌而死,可它们总能尽忠职守,默默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那些美妙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虫虫小事”,或许我们从未去注意过,观察过,但它们的世界、它们的生活是多么自然而美好,它们的心灵、它们的工作是多么让人起敬。而我们人类呢?却只重视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舒适,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使多少可爱的动物失去了家园„„
这部除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虫鸣声,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解说的无声的电影,凭谁看了都会陷入深思。它像是在无声地呐喊: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这就是自然的魅力,是《微观世界》里那一片草地的生灵的平凡一天给予我的震撼心灵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