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合之众书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这本书从名称开始就狠狠地吸引着我,让我想一探究竟。趁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就用这本书来充实了我自己。
中国人爱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多了,聚在一起,肯定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正面的说法是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负面来讲,就是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
每个个体所具有的全部共同特征,都是遗传赋予他们的。这些共同特征构成了这个种族的特质。而《乌合之众》这本书其实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它通过对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层层分析,明确说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他脑中的思想便会被群体意识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集体就徘徊在一个无意识的领域之中,时时对所有暗示都可能闻风而起,理性不能发挥什么影响,像生命有了一往无前的激情,丧失掉一切省思的能力,极度轻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任何事情在集体中间都有可能存在和发生,明白了这点,就会理解为什么编织虚无的神话故事,并使之传播开来的力量有那么大,这是我们必须谨记的。这本书虽然写于1895年,可能有一些内容已经过时了,但是很多思想还是很有预见性的,许多现象仍然在我们当代的社会中发生着。比如:“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
这段话是作者引用泰纳的一段话,和国内现在的“学习改变命运”的现状仍深深呼应,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改观。虽然国内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和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但是“一考定终身”以及越来越看重学历门槛的如今,专业教育的实现让人看不到希望。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总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在如今这个信息庞杂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和信息的大爆炸让我们无时不刻不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渺小,内心会有更多的无所适从,存在感严重缺失,民众更容易通过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来聚集他们的情绪,从而来衍化出更多的群体行为。就像现在的微博这种交流平台的出现,群众很容易被一些别有居心的人们传播的消息所误导,愤怒地去批判根本不存在的事实,或者去人肉搜索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人。这是一种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这这观念就彻底颠覆了我集体主义的观念,集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无所不能。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再比如在图书市场中,当一本书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出现一股出版潮流,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也助长了这种风气,每一种风气盛行时,各种类型的读物哗啦啦赶着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大多都会有着不错的销量,甚至稳居在畅销书架上。然而我们读者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抱着流行即优质的想法,跟着别人买书,此时的消费者便受大众消费趋势蛊惑,沦为身不由己的乌合之众。而这正是勒庞认为的群体中的智力泯灭。
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但不得不说,能够论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从高中的起早摸黑的苦读到大学生活的悠闲自在,除了玩手机就是看电脑,除了打刀塔就是打英雄联盟,除了英剧美剧就是日剧韩剧,我们就这么堕落着,偶尔冒出的发愤图强的激情在看到周围的同学懒散的样子也持续不了几天。我们学习和理解群体特征,进而来探明群体动向,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能保有一定的理性。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个体既然身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有着与群体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原有的观点,然而人性中能够轻易的否认他人却很难来否定自己,其二就算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却很难得到群体中的人的认同以及支持,很可能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想法,沉沦在群体这个波流中。
“一个人终其一生性格保持不变的事情,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同样,环境的不单一,就可能造成性格的不单一,于是,我们在群体中显现出不同于一般单独时的特征。书中对群体的相关特征所述极多,很多地方都有些难以理解,甚至在面对社会主义者的相关评论时难以接受。的确,群体有时会表现地十分疯狂,有些不可理喻。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更是要保持自己的理性,并学习用感性来领导感性的群体。
但最终,我们应该理解,就像勒庞所说的一样,“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动脑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回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勒庞在书末总结时很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史是野蛮人—文明人——野蛮人的循环,这让懵懂的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但是总之,在勒庞看来,群体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相比,总是较为低劣的。因此面对群体思维,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自己意识的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第二篇:乌合之众
我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
——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这本书是古斯塔夫·勒庞,一位法国医生在20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写的一本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专注,虽然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偏执,但是但是他对大众这个群体一针见血的判断,不得不让人惊叹其准确而深刻,看完这本书,我忍不住再去阅读了第二遍,虽然我并不是完全认同勒庞对大众这个群体所下的所有论断,也不认同他在大众面前产生的无奈与悲观,但是,刨去这些“糟粕”之后所留下的,却是最能准确描述大众的词藻。尽管书中所举之例多以西方文明为证,作者目的指向,也是主要是19世纪末的法国,但是我发现,作者在论述群体观点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所谈到的19世纪末的法国教育的教育状态,与现在我国教育情况却是惊人的相似,所以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些什么,正如那句老话,过去不会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但它可以告诉我们应该避免什么。
一、大众的时代
我想,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大众时代的来临,因为在作者看来,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性也被削弱了,作为个体的异质被同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无意识品质,而这种品质,恰恰决定了群体的智慧。在民主大行其道的今天,也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民主所带来的东西,也许民主,带来的是暴政的另一种形式,以法国为例,大家都说法国人民喜欢革命,在那个产出了《人权宣言》的时代,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无数法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民族,居然在全民公决中,以高票选举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革命的成果就这样“毁在”缔造它的人民手里,让人不得不承认,独裁政府并不出于独裁者的选择,独裁者通常比民主人士更能迎合民众的短暂需求。个人一旦沦为群体的一员,除了其智慧会被群体的无意识淹没之外,还会变得冲动,易变,保守和感情用事,要控制一个群体的思想,只要不断地对群体施加暗示,这样,你的观点便会在群体中传染最终成为群体的观点,事实上,群体并没有多少思考能力,在群体中的人民不见得对他们所坚持的观点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就电视上经常采访一些示威者或者是选民,而言,以下可以说是这种采访的经典模板:
记者:请问你们为什么要坚持········ 受访者:我觉得应该是····,就是觉得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我是这么考虑的·······
从他们话中一些不确定的修饰词,就可以看出,事实上,他们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并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什么,或者说更多的是简单地从感情上去考虑这个观点,举个身边的例子,每每社会出现什么热点问题,专家们就会先出来发表一些看法观点,然后开始抨击社会,网友们就会以这些基本观点,开始发表看法,接着,一场激烈的骂战就开始了,起先还是有理有据的辩论,再往后就什么难听话都出来了,这个时候,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或依据已经不是重点了,只要能把对方说服就可以,无论是用什么手段,融入群体产生的力量感已经淹没了个人的理智。我们遇见的德国人是彬彬有礼,干净整洁,守时且注重规则与纪律,然而这样的民族却曾经有过伦敦大轰炸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们在虐杀犹太人时真的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纳粹歌曲的歌词一样:“我们是党徽的军队,高举着红旗,为了德国的工人,我们铺设通向自由的道路。”是群体让个人没有了负罪感,对于所坚持的事情的伟大感觉,让集体迷醉了。或许你会说网友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素质差的会这样。好吧,我们来看看韩国的议会,作为议员,我想大家决定不会把他和一个粗俗的人联系到一起吧?就是这样一群彬彬有礼的绅士们,为了议案的通过可以直接在媒体面前像一个地痞流氓一样抡起拳头就打,在这个时候,你觉得所谓的高素质教育还在起作用吗?不得不承认,勒庞对于群体的实质的判断有多么准确。
尽管勒庞对于大众时代的来临很悲观且无奈,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民主仍然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佳统治方式,尤其是人类摆脱个人独裁的最佳方式。民主尽管有沦为集体暴政的危险,但是我们仍旧要承认,他暂时是解决统治的最佳方法。
二、教育制造无产阶级大军
勒庞认为,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既不能改变人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人天生的热情。当然,我认为这之中还是有些偏执与绝对,至少,早期的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还是很重要的。真正让我担心的,是他对与19世纪法国的教育的论述:
从入小学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排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开始对着语法和公式努力,为的是做到准确的重复、出色模仿,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把我们变成学舌的鹦鹉。
如果应试教育仅仅是无用,我们尚可同情那些孩子们,虽然他们没有在小学里从事必要的学习,但好歹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和科学常识。而这种制度造成的危险要远比这严重得多,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像逃之夭夭。
这导致工人不想做工人,农民不想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公务员这碗饭之外,不想让他们的后代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打算让他们有一个稳固的铁饭碗,想要取得成功只要懂得结党营私即可,无须任何自我定向,也不必有哪怕一丁点儿个人的主动性,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在高层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纨绔子弟,他们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一边把它视若天道,一边却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但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了那么多有文凭的人,却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另一些人无事可做。于是,没有职位的人全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从社会最高层到最底层,从最卑微的小秘书到教授和警察局长,有大量炫耀着文凭的人在围攻各种政府部门的职位。商人想找一个代替他处理生意的人难上加难,成千上万的失业大军与谋求安逸的人却在谋求最平庸的机关差事。
掌握一些排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我们的教育制度的唯一价值就是,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添加了数以万计的懒汉、寄生虫和不安定因素。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让年轻人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反而破坏了这些能力,使得我们的年轻人一走入社会,进入他的活动领域,就开始遭遇一系列的痛苦与挫折,由此给他造成的创痛久久不能痊愈,有时甚至失去生活能力。如果不能认清教育制度的荒谬,任由我们的学校培养一批批狂热的暴徒、无知的庸众,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的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正是我们的教室。
如果不知道这是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我还真的以为这是一本写中国社会现状的书,勒庞关于法国教育这一段,和当今中国实在是太像了,我们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我们的大学生泛滥,我们的失业大军········如今我们的社会,选秀节目大行其道,沉醉在其中的人不计其数,因为选秀通过了,就可以跻身娱乐圈,一夜成名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甚至有的选秀不通过的人,还通过大尺度照片红火网络,希望一脱成名,如今人们对脱得一丝不挂已经见怪不怪了,所以又冒出各种雷人雷语。
郎咸平教授对这个现象的评价是我们的社会没有为我们的年轻人提供成功的机会,他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往深一层想,尽管是郎教授所说的没有成功希望的社会,我们也还是能看到成功的例子,而且还不是少数,看完勒庞的论断,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另外一个观点?
我们并没有教会我们的年轻人勤劳奋斗,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跑去选秀,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呢?也许看不到希望也是原因之一,但是我想更好的解释是如今这个社会比较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对待成功的问题上,很容易看到成功带来的财富和成就感,却鲜有人愿意去尝试成功的过程,现在看来,选秀确实是通往所谓的财富和梦想的最快途径,不用怎么打拼,只要出名了,不需付出什么,成名效应就会为自己带来财富和地位,这似乎像是一种集体迷醉。
举另外一个例子,我们上大学为了什么?我想全中国的大学生没有几个能给出一个是经过自己思考的比较准确的答案,因为他们自己也迷茫着,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似乎这种成功就是大家共同的梦想,我们的父辈为了成功所经历的艰辛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当中多数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经历过生活不稳定的艰辛与痛苦,他们羡慕他们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享有的稳定生活,所以,他们认为,要是自己有文化有知识,自己本不必如此辛苦,他们忘记了他们身上的开拓精神正是使他们有了今天这般成就的主因,正是他们原本具备着的开拓精神和勤劳奋斗的品质,才有了今天,他们并没有对他们的勤劳奋斗引以为傲,反而教育我们对这种奋斗嗤之以鼻,无奈的是,我们的教育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造成了今天工人不想做工人,农民不想当农民,整个社会热衷的职业,好像就是那些成天被他们辱骂的公务员。
三、我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
民族的幸福,不能到制度中去寻找,我认为勒庞这句话说的很对,中国的现状我想很多人都颇有微词,很多人看来,包括一些所谓的高端知识分子也说中国是因为制度问题才导致今天房价高企,官民紧张,似乎社会运行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归咎到制度上,在我看来,只有鲁迅是对的,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发现中国的问题在于人民的思想,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引用勒庞的思想就是,各民族的性格决定了他们要怎么样被统治,我想中国变成现在这样,我们是不是该想想,是不是我们自己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总把希望寄托在制度上。
例如贪污问题,你引入了类似香港那样的廉政公署制度就可以改善了吗?有没有想过这个制度下的人民的性格问题呢?香港曾经被英国租借一百年,我想香港本土多少有受英国的思想影响,我敢说,即使引入了廉政公署制度,大陆依旧是贪污不绝,因为传统中国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办事找人帮忙、送礼,首先,廉政公署(大陆)本身的人员就存在贪污的可能,现在的制度下,老百姓总是恨官员贪污,但是一旦老百姓成为官员,也不见得清廉到哪里去,用我自己的话说,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在美国会互相监督制约,但是,如果搬到中国来就会演变成三权互相联合欺压百姓,这是中国人的特点,为什么外国就没有中国的饭桌文化和酒文化呢?
整天鼓吹向西方学习民主什么的是没有用的,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民主,而是说,我们不要老是照搬西方的制度,事实上从改革开放开始学了三十多年,除了改革开放本身,我也没觉得哪里学对了、学有用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注意力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反思一下我们民族的特点,从而发展出符合我们的制度。
尽管,看完这本书我们可以对群体的本质有着更深一步的认识,但这本书并没有研究出如何避开群体的弱点,更进一步说,无论我们的素质高低,也无论我们的先天或后天的智力高低,我们都无法避免会成为这个或那个群体中的一员,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是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你是,我也是,勒庞也是,只要我们成为了群体的一员,我们不免就会屈服于群体的意志,被群体的情绪所感染,可能也会做出一些甚至不符合我们本性的行为,对于这个结果,很遗憾,在书中我找不出哪怕一点的解决办法,但就算是这样,我们也不需要对此感到悲观或惶恐,因为,文明的进步,也正是因为群体的存在。至少,群体的力量让独裁者感到畏惧,也许,这也是我们作为群体的一员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
第三篇:乌合之众 读书笔记
不一样的勒庞,不一样的《乌合之众》
——读《乌合之众》有感
第一次拿到《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很薄,而作为一本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大众心理研究著作,这本书中却蕴含了太多值得阅读和品味的东西了,它所有的探讨与研究也都具有令人震撼的理论说服力量。然而,对社会学涉猎不多的我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是很吃力的,而且对他所讲述的内容是似懂非懂的。因为好书是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我又读了一遍,似乎读懂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既是对作者本人,也是对这本书。
——题记
美国社会学大师墨顿曾对《乌合之众》这本书有过这样的评价:“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乌合之众》的作者便是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他曾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而在这些著作中,以他写于两个世纪之交的《乌合之众》最著名,曾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而且至今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作者的前言中曾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些我们能够明确观察到的现象背后,另有一些我们只能隐约看到的现象,而在它背后,还有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也许就是对于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的好奇,或者说迫切的想知道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勒庞才会致力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才会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现象,于是,这本现在已闻名于世的《乌合之众》便问世了,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伯特·墨顿在为此书所写的长篇序言中曾指出这本书的主要功绩在于:“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事实证明,无论是对勒庞的时代,还是我们的时代,它都一再表现出实际意义。当然,此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此书还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勒庞强调了群体时代的到来及不断壮大的群体力量。“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当然,生活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勒庞已经意识到并且承认了群体时代的到来,及其无限的力量,并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是,他对群体却没什么好感,他认为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他们的规律永远是回到野蛮阶段。而这种对群体的内在矛盾恰恰也是这本书的局限性,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但是他却无法忽视群体的力量。于是,他又指出了立法者和政治家研究群体的重要性。他还指出,只从实践的角度看,群体心理学就很值得研究。这也许是他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看的这本书是冯克利的译本,内容可分为三卷,分别为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仰,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书中,勒庞的主要观点为,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体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无法理解,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这个要求个性张扬,实现自我的新时代,怎么会允许让自己的个性淹没在无我无个性的群体洪流中呢?是不是勒庞的观点过时了呢?当读完这本书后,你就会发现,不是勒庞过时了,而是我们对群体心理不了解。
从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谚语或成语中,或许我们可以感觉到些什么,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志成城”等等,都可以说明群众的力量,却从未解释过这种力量是怎么样的力量,又是如何形成的及个体进入群体的心理变化。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却让我们明晰了很多。我们或许可以先了解一下勒庞生活的那个时代。勒庞生于1841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法国政局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亲眼看到了法国民众的狂热和非理性,他们“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他们昨天还在狂热支持这个人,明天就要把他送上断头台。勒庞和他同时代的人都看到了这些,而不同的是,勒庞对这些现象作了深入的思考。当然,这也正是大众心理的体现。
那么,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所淹没的呢?“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勒庞把这种群体成为“心理群体”,这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受集体精神同一律的支配。我一直都不明白勒庞的观点,不明白为什么个人一定会被群体所淹没。现在,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首先,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其次是传染的现象,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为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不同,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心理群体中的个人,已不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看到陪审团做出了陪审员作为个体不会赞成的判决,议会实施着每个议员个人不可能同意的法律和措施。这也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可以说是一本讲述群体行为的小说,也可以说明勒庞的观点。
勒庞在书中这样阐述过,“个体在群众的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的突然爆发”,重点指出了聚集成群的个人会表现的与他们独处时会有明显的差别。当个人进入群体,群体中的个人利益的暂且消失,以及犯罪意识的泯灭,是因为个人的目标被集体目标所取代,要为更高的集体目标而自我渺小化,使得一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目标成为毁灭民主的有力武器,个人成为社会或者国家这些更高实体的目地服务的工作。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便是如此。“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这让我想起来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的无意识的牺牲品。
从该书我联想到的是,我们对于周围的事物也应该抱有和勒庞一样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时代。相对于勒庞那个时代的群体特点,现在的环境也有了新的特点,尤其是网络的盛行,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因为网络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当然,也使得群体聚集的地方从原来的实体的空间扩展到了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例如,现在很盛行的微博,可以说使每个人都有了发言权,而这种发言权已不再是虚设的了,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言论自由”及言论的力量。这些类似微博的新媒介,使得群体有了新的特点,而群体的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真的令我受益匪浅,作为一本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大众心理研究著作,这本书中却蕴含了太多值得阅读和品味的东西了,它所有的探讨与研究也都具有令人震撼的理论说服力量。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
第四篇:《乌合之众》观后感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第一卷群体心理:
在《乌合之众》一书的第一卷,作者首先阐述的是群体的心理,先是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接着是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再是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势。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提到了平常含义上的“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心理学角度讲的群体是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群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也成为心理群体。
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为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
另外勒庞还说了,群体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质,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为何不能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有些不同的原因,对这些群体所独有。孤立的个人并不具备的特点起着决定的作用。首先,即使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是,他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第二个原因是传染的现象,也对群体的特点起着决定的作用,同时还决定这它所接受的倾向。决定群体特点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特点截然相反,指的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也是相互传染的结果。勒庞还提出了:群体在质量上总是地域孤立的个人,但是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的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二)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勒庞指出了:第一,群体容易冲动,易变和急躁。用心理学语言来描述便是: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字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所以群体在行动之前根本不会作任何预先策划。她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但是她们又总是受到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第二,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扭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当集体的观察出错时,大多数时候他所表现的是在传染过程中影响着同伴的个人幻觉;第三,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他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第四,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她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另一方面又意识到自己的强大,群体便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了专横的性质;第五,群体的道德。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他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话,则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三)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1)群体的观念。分为两类:一是那些因一时的环境影响来去匆匆的观念。二是基本观念,它们因为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还提到了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改造才能被群众所接受,而且观念的社会影响与它是否包含真理无关。(2)群体的心理。群体没有理性或是不受理性的影响。它所接受的论证,以及能够对它产生影响的论证,从逻辑上属于身份拙劣的一类,因此把它们称为推理,只能算是一种比喻。群体只有十分低下的推理能力,他所接受的观念只有表面上的相似性或连续性。(3)群体的想象力。群体有着强大的想象力,但是他们只会形象思维,这些形象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并且群体易受神奇事物的感动,如宗教之类的,而神奇事物是文明的真正支柱。另外,民众的想象力是政客的权利基础,而有能力的政客能够以事实出发群体想象力的方式。
(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宗教感情的意义:会为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慷慨赴死,会产生狂暴而极端的情绪,同情心很快就会变成崇拜,而一旦心生厌恶,也几乎立刻会变成仇恨。这种感情不取决于对某个神的崇拜。它的特点是例如对想象中某个高高在上者得崇拜,对生命赖以存在的某种力量畏惧,盲目服从他的命令,没有能力对其信条展开讨论,传播这种信条的愿望,倾向于吧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而且群体下意识地把某种神秘的力量等同于一时激起他们热情的政治信条或获胜的领袖。信念的强大是因为他采取了宗教的形式。历史上的大事件都是群体宗教感情而非孤立的个人意志的结果。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乌合之众》的第二卷主要是讲述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分群体的意见好信念中的间接因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和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勒庞在这一卷中提到,决定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因素分为两类: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能够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以接受别的信念。这些因素为以下情况的出现准备了基础:突然会冒出来一些威力与结果都令人吃惊的新观念,虽然它们的自发性不过是一种表象。某些观念的爆发并付诸行动,有时看起来显得十分突然。而这些因素就是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1)种族。它的影响至关重要。如它的特点,没有任何要素在从一个民族传播给另一民族时,不会经历深刻的变化。(2)传统。传统是代表着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它们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并对我们发挥着巨大影响。群体是传统最坚定的维护者,并且它在失去必要性后会变成有害因素,危害社会。(3)时间。时间可以建立信念,同时也可以毁灭信念。在时间的帮助下群体从无序走向有序。(4)政治和社会制度。有着错误的认识。便是制度能够改正社会的弊端,国家的进步是改进制度与统治带来的结果,社会变革可以用各种命令来实现。其实它们对群体的影响力甚小。各民族不能选择自己视为最好的制度,并且即使是相同的制度名称下掩盖着最不相同的东西,有些理论上不好的制度,对某些民族却是必要的。(5)教育。关于教育影响群众的错误观点:认为教育能够使人大大改变,它会万无一失地改造他们,甚至能够把他们变成平等的人。
(二)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1)形象、词语和套话。词语和套话都具有神奇的力量,词语的力量与它所唤起的形象有关,但独立于它的真正含义。群体中的形象因时代和种族而各有不同,种族差别造成词义变化,如同“民主”一词在欧洲和美国的不同含义。(2)幻觉。在所有文明的起源中都能发现幻觉,而群体更喜欢幻觉而非真理。(3)经验。只有经验能够使必要的真理在群众心中生根。而经验只有不断地重复才能生效,而要说服群体则必须付出经验代价。(4)理性。理性对群体而言没有任何的作用,群体只受无意识感情的影响。
(三)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1)一切群体动物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只有领袖能够使群众有所信仰并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且领袖是专制的。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充满活力,但只一时拥有坚强意志的人。另一类是意志力相对持久的。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他们的作用各不相同。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体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但如果没有不断地重复断言,而且要尽可能措辞不不变,它仍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得到断言的事情,是通过不断重复在头脑中生根,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够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而相互传染会从社会下层向上层蔓延,民众的意见不久就会成为普遍的意见。(3)名望。名望是某个人、某本著作或某个观念对我们头脑的支配力。这种支配会完全麻痹我们的批判能力,让我们心中充满惊奇和敬畏。名望可分为两类:先天名望和个人名望。先天名望来自称号、财富和名誉。个人名望基本上为一个人所特有,它可以和名誉、荣耀、财富共存,或由此得到加强,不过没有这些东西,它也完全能够存在。
(四)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1)牢固的信念。某些普遍信念不易改变,一般都会形成文明的主流,根除它们十分的困难,而信念在哲学上的荒谬性不妨碍它的传播。(2)群体意见的多变。群体中不是来自普遍信念的意见极为易变。首先,昔日的信仰正在日甚一日地失去影响力,因此它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形成当时的短暂意见。第二个原因是群众的势力在不断增加,这种势力越来越没有制衡力量。第三个原因是报业最近的发展,它们不断地把完全对立的意见带到群众面前。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这一卷中,勒庞分群体的分类、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选民群体和议会这几个模块了进行阐述。
(一)群体的分类。有机的或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可分为两类:
1、异质性群体:a、无名称的群体;b、有名称的群体;
2、同质性群体:a、派别b、身份团体c、阶级。(1)异质性群体。种族因素是不同的异质性群体几乎完全不同。群体精神敌不过种族精神,因为种族精神代表文明状态,群体精神代表野蛮状态。(2)同质性群体。派别是同质性群体组织过程的第一步。一个派别包括在教育、职业和社会阶级的归属方面大不相同的个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信仰。阶级是由来源不同的个人组成的,和派别有所不同,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不是共同的信仰,也不像身份团体那样,是因为相同的职业,而是某种利益、生活习惯及其几乎相同的教育。
(二)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时在履行责任,这与平常的犯罪大不相同。服从别人的怂恿,他会因为来自集体而更为强大。杀人者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既然他得到了无数同胞的赞同,他这样想是很自然的。这种事从法律上可以视为犯罪,从心里上却不是犯罪。群体行为绝对是无意识的。
(三)刑事案件的陪审团。组成群体的不同成员在作出判决时,其智力水平无关紧要,陪审团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统计数据显示,它们的判决独立于它们的人员成分。熟悉影响陪审团的方法,采用适当的辩护形式,会得到不同的作用,细心观察其中的关键人物,掌握说服关键人物的技巧,这些都是优秀的律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四)选民群体。选民群体是指有权选出某人担任官职的集体,属于异质性群体,但是由于它们的行为仅限于一件十分明确的事情,即在不同的候选人中作出选择,因此他们只具有前面讲到的少数特征。他们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他们没有批评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说服选民的办法:首先,非常重要的是,候选人应当享有名望。工人农民很少选举自己的同行。另一点是,享有名望的候选人必须能够迫使选民不经讨论就接受自己。充分利用词语和套话对选民的影响,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要毫不犹豫地向他们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许诺。最后,候选人写成文字纲领不可过于绝对,不然他的对手将来会用它来对付自己。政治委员会代表着最可怕的专制。
(五)议会。议会中的群体表现出异质性群体的大部分特征:他们的头脑简单话,意见简单化,多变,易受暗示,但有局限性,夸大感情以及少数领袖人物的主导作用。议会造成了两种严重的危险,意识不可避免的财政浪费,二是对个人自由不断增加的限制。
通过阅读《乌合之众》这本书,更加的了解到了群体中的一些心理和特点,从众看到了勒庞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随说可能书本的专业性不够,却绝不可抹杀了它的伟大先驱作用。
第五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弗洛伊德 勒庞在两个世纪之交写下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名著,尤其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广泛影响。
在“中译者序”中,我看到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乔治·米德对勒庞的阐述,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世纪末,是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在他的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的心理素质和政治制度的赞扬。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大胆断言,“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从前两章的“中译者序”和“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我想我已经稍稍了解了勒庞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大概。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它谈到了许多人们通常并不与“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现象。这本书中,以十分简单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现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和观念。例如:群众的反叛,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体领袖等等。
这本书看似枯燥,但也举了许多片段的事例。不过,我依旧是似懂非懂的状态。自我了解,我只能看懂这些例子,而不能读懂这些理论,不能将例子和理论结合起来。书中提到了衰老的的文明的解体是群体作用的结果。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惟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详细的讲述了群体的力量,分析了群体的时代。勒庞在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这本书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让我大概的了解了关于群体的种种,我们要建立起多元的价值观,拥有一套自我的评判标准,掌握好自己,千万不能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