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组汇报材料
第一环节 本课题选题的原则
1、价值性
当前全党都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要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要坚持群众路线。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2、科学性
群众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确立的,研究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群众路线,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可行性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过很多与群众路线的有关知识,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本小组的同学都对本课题比较感兴趣,都会认真去搜集资料、合作研究。
4、创新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坚持群众路线方面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理论空间。相信我们在研究中能够阐明一些新观点。
第二环节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群众路线的内涵
(一)群众路线的概念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群众观点为指导,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坚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它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当传统和政治优势,可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它是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也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
(二)我们组对群众路线的理解
1、群众路线是一种观点。它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它必然体现着群众观点。(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一种方法。
(1)它是一种辩证法。即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辩证方法。
(2)它是一种认识方法。即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方法。
(3)它是一种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即从群众到领导再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4)它是一种具体方法。它是党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如开调查会(首先做调
查的人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要有满腔热,情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求知的渴望,就是说要有群众观点,这是前提条件;其次再讲究调查的方法)、解剖麻雀(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从而更好的指导工作)、走马开花和下马看花(“走马观花”,就是领导者要多跑一些地方,出去巡视,以及电话询问出席一些会议都包括在内,即广泛接触实际和接受信息;“下马看花“,就是在一个点上留下来,深入下去,过细的研究一些重要的、带本质性的问题,以弥补“走马观花”的不足)、胸中有数和种试验田(这也是一种点面结合的方法。胸中有数是指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种试验田能够使领导避免被假象所蒙蔽,掌握真实可靠的情况,它也是一种示范,是领导教育群众的好方法)等;它是党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出安民告示和典型引路(出安民告示是指开会要先通知,推而广之,就是做任何事都要预作准备,不要兵马已行,粮草未备,那是要打败仗的;典型引路就是典型示范,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群众学先进、赶先进)等。
3、群众路线是一种原则。即从民主到集中再到民主的原则。
4、群众路线是一种作风。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群众路线产生于党的初创时期,形成于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早在1920年起草、1921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就明确提出,要让“劳动群众”的势力“发展和团聚”起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这可以看作党的群众路线的萌芽。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同时凝结着全党的集体智慧。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强调要按“群众路线”办事,一切经过群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思考的深入,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对大革命时期形成的群众工作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升华,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一是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概括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三是阐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党的七大首次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系统总结。毛泽东在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和闭幕式讲话《愚公移山》中,都着重讲了群众路线问题。党的七大第一次在党章中系统地阐述群众路线问题,概括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党的七大强调:“我们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党与毛泽东思想根本的东西”。七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从四个方面对党的群众观点作了系统概括,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并强调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
党的八大将党的群众路线写入党章。八大根据执政后党的状况发生的变化,第一次在党章中写入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要求“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根据毛泽东的论述,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邓小平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从党的性质和宗旨上强调了“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
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二是从工作方法上强调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根据新的情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理论。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出了更为明确、简洁的概括,即“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指出,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就是物质利益,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这个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价值,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与党的群众路线很好地融合起来:一方面,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和手段;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又是群众路线和群众利益的最好体现。2002年至2012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成为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八大作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顺应人民期盼,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方面突出问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总书记指出:“开展这项活动,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预见,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落实,从而更好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总结上述“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过程,可以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党的群众路线伴随着党的历史而形成,伴随着党的历史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近百年来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探寻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之路,探寻人民群众的幸福之路。党的成长和党的群众路线都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挫折、拨乱反正和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被9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实现党的理想、党的目标、党的宗旨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党的历史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胜利靠人民,失去群众根基的任何方法都注定要失败。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党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从人民中来,党员是人民的一份子,党离开人民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当前,党内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倾向,有些还相当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与群众的关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又一次伟大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教育活动时间一年左右,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是:为民、务实、清廉。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教育活动重点对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批活动于2014年1月开始进行,预计于2014年10月结束,这次活动更为贴近基层。根据中央统一安排,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分别联系一个县,习近平联系兰考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具有深远意义。)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何要坚持群众路线?
1、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脱离群众路线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严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只顾眼前任务和表面现象,不能从群众所需、所愿、所求出发,不能从根本和长远着手,没能形成长远规划,缺乏前瞻性;教育的内容不能很好的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实践中无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带有生硬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渗透力和感召力,与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和单位虽然搞了不少的教育和活动,但往往出现“上头热,中间温,下层在应付“的局面,真正深入到干部职工中去的不多,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操作性、自觉性的客观要求。
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的需要出发,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其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发动群众,相信群众,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群众路线是“人本化”的诉求,只有实施群众路线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做到为人民服务;也是“生活化”的诉求,只有实施群众路线才能更好的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更是“交往化”的诉求,只有实施群众路线,才可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更好的促进人的思想的发展。
4、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民群众自我实践的活动,如果失去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因此,坚持群众路线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它为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又为其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个体性作用,即对个体生存,个体发展,个体享用的作用;社会性作用,即政治、经济、文化作用)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坚持群众路线?
1、必须要把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要对群众的利益和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群众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要为群众所乐于接受,还要关注群众的精神需要,解决群众的精神问题,还要认真对待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
2、着眼于群众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教育和灌输教育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比较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抗情绪。群众路线的坚持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内容和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来源。要让人民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要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鲜活有趣、贴近生活、哲理丰富、比较真实的内容进行教育。坚持群众路线,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研究,看看人民群众真正的所需的方式和内容是什么,进行改革和创新。不能再生硬的进行理论灌输,应该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会与群众的沟通,学会理解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等)
3、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障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不能只靠提倡,根本上还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当前应着力加强以下制度机制建设: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参与制度。努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协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二是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制。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并具体化于岗位责任制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三是建立民主协商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要建立听证、申诉等制度,允许和鼓励群众参与某些管理环节;四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如利用新媒体等构建有效的沟通平台,以保证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4、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心系群情。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先做群众的学生,真心实意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意见、要求和情绪,掌握好一手信息,再做群众的老师,这样,才能对人民群众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夯实群众基础,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易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践行,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三环节 集思广益
1、您对群众路线是怎样理解的?
2、您觉得应该怎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群众路线?
第二篇:第四组教案
第四组教材教学计划
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教学目标: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课时安排 《卖火柴的小女孩》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4课时 2课时
《凡卡》 《鲁滨孙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 拓展四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了解安徒生的有关情况(包括其生平,作品及有关故事)。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认真读课文,找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找找她分别看到了什么?
二、小组讨论。
三、展示提升:
1、交流安徒生的资料。
2、认读、理解本课的生词。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说出来。
这篇课文讲了在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
4、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从她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5、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1、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三、展示提升:
1、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2、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3、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描写她“两腮通红”、“带着微笑”?
学生联系上文,就会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幻象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同情。(2)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和幸福的时刻,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特殊的时刻冻死了,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启发人们深思。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指导朗读:小女孩死了,我们也对她寄寓了无限的同情。请同学们用同情怜惜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
5、交流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四、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课后反思: 凡卡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
2、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搜集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的资料。
2、认真读课文,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二、小组交流。
三、展示提升:
1、学生交流本文的作家,教师相机补充。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3、认读并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4、交流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5、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以信为线索,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1、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2、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3、凡卡写信时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二、小组交流。
三、展示提升: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4、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1)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
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 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5、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6、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7、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A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B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四、拓展:
1、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2、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3、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
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积累本课生字词语。
2、了解作品及作者,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二、小组讨论交流。
三、展示提升:
1、了解作者。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2、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3、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4、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作业设计: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二、小组交流。
三、展示提升: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3、老师觉得这几个句子很精彩。(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
(1)我的理智现在已经能够逐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因此我开始尽量安慰我自己,把当前的好处和坏处加以比较,使自己能够知足安命。
(2)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3)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4、读了这几句话,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板书设计:
16、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课后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
2、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三、展示提升: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3、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找找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组内交流。
三、展示提升: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找找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4、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5、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四、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试胆量 当“海盗” 寻财宝 陷绝境 挖金币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3、搜集资料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三、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第三、四课时(学生作文、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 它栖息在灵魂里 /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 永远 / 不会停息 / 在暴风中 / 听来 / 最美 /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 它甚至能窘困 /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课后反思: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前置作业:
预习交流平台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日积月累,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组内交流
四、背诵句子。
五、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六、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课后反思:
第三篇:第四组范文
第四组:小组总结及组员个人寄语
大总结:
从进入高三以来,祖内同学明显都认真努力了许多,但有进有退。吴双红,周雷,卢俊俊,潘缘四人都在第三次月考中退步了。李霞,万元洋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失落是难免会有的,但我们都不会灰心。因为在相互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我们都感觉有所进步,不至于灰心丧气。我们都坚信我们能考出一个令自己和家人以及老师满意的答卷。
组员个人寄语:
吴双红:我可能不够努力,但我绝不放弃。
万元洋:人在做,天在看。一切结果,自己承担。
卢俊俊:不要和别人比,自己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循序
渐进。
潘 缘 :用时间证明一切。
周 雷 :慢慢来,没有一败涂地,只有越挫越勇。
李 霞 :顺其自然,放宽心态。
第四篇:第四组作文
第四单元
看图写话(作文指导)
一、教学目的:
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感情,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二、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照片,展开合理想象
三、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促景生情:
1、出示相片的资料。
2、启发语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同坐互相说说。
4、师补充照片的时代背景。
二、真情表达:
1、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整理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将的是什么?
3、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4、完整表达:
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5、在说的基础上,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们的朋友听。
四、学生独立习作。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互相交流,各自起草的习作。
二、小组内交流汇报:
1、按顺序交流。
2、其他同学边听边做好记录,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三、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汇报:
四、如何写文章的开头:
1、开通新颖,吸引读者。翻开这张真实的陈年照片„„
2、由照片引发对战争的回忆,点明了日军的侵华战争造成的灾难。
当我看到这张旧照片时,不禁想起那页沉重的历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胡作非为至今令人唾骂,这次空前的大劫难,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伤疤。
3、开头表面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战争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词语,而和平则是广大人民所向往的境界。
五、如何写好文章的结尾:
1、篇末点题,对和平的呼唤。
让我们一起呼唤和平!敲响和平之钟!放飞未来之鸽吧!
2、点明小孩的悲惨命运。
敌机飞走了,爆炸声渐渐停止了,小孩声音哭哑 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
3、篇末写出对和平的呼唤:
为什么要战争?为什么世界不能和平?战争请远离我们吧!
和平,我们需要的是和平啊!
六、学生抄正习作。
第四单元
看图作文(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的:
1、明确本次习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学生懂得看图除了要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写具体外,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讲评重点:
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具体。
三、讲评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述本次习作情况:
1、本次作文写的较好的地方,大部分学生能把图片上的内容,并能根据图上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2、写的不足的地方时:有些学生图片上的内容观察不清,描写不具体,也有一些同学抄袭范文。
3、写的较好的有:王璐,冯晶,余舒敏,曾佑辉,王玥
4、写得较差的有: 陈时健,陈涛,温美琳
二、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1、指名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1)看图写话要注意什么?(2)本次习作要注意什么?
2、小结。
三、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读优秀习作。
(1)说说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2)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2、小结。
3、出示较差的习作。
(1)读一读习作,说说那些地方写得好?(2)存在那些不知之处?(3)大家动手帮他改一改。
4、小结。
四、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讲评重点:
如何依据照片,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内容描述具体。过程:
一、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一幅画是静止不动的,它仅仅记载了事件或活动的某一瞬间。画面上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还很多,为了让静态的画面“活起来”,这就是要把人物的外貌,感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事情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思考,放飞思想的翅膀,结合实际,围绕画面表现中心,这样,我们写话就会丰富充实。
二、想象敌机轰炸时的悲惨场面:
“轰„„轰„„”日本鬼子的飞机投下了一颗又一颗炸弹,防空警报拉长声音,“呜„„呜„„”地响了起来。顿时,房屋倒塌下来,高高的钢架也被炸得断了半截,地上一片凌乱,到处是砖头,泥块,木块„„车站里的几百个人一下子惊呆了,人人脸上都流露出恐怖惊恐的神色。有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落在身边的炸弹炸飞了。哭喊声,求救声,脚步声想作一团,越来越多的人倒下了,到处是血肉模糊的人,还有被扔下的行李,跑丢了的鞋„„这是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的一幕。
三、想象图中主人公——小男孩:
在这张图片里,还有一个月三,四岁的小男孩。他坐在轨道旁的地面上,身上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衣服部分地方已经被从伤口里流出来的鲜血所渗透了,小男孩看着眼前的废墟,大声地哭喊,似乎在听他的父母。也许,他的父母已经埋在了废墟下,也可能被日本侵略军杀害了,小男孩的命运也可能会被狠毒的侵
略者杀害„„即使他能逃脱,也许只能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给他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三、学生互相交流文章的中间部分,看是否有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三、学生互相交流:
1、组内交流。
2、进行自我修改。
四、总结。
看图写话,一定要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描述的内容要写具体。
第五篇:第四组室计划
第四组室创建计划
本学期,我们组的人员略有调整,老教师秦培希老师是一位教学骨干,业务精湛,风趣诙谐,富有朝气;新来的曹老师是为人谦和温柔,让人没有一点距离感。高兰兰老师,她性格果断豪爽,有激情有创意。
本学年,我们这个全新的组合将以更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以“阳光组室,智慧团队”为文明组室创建口号,齐心协力,互帮互爱,和谐发展,与时俱进,携手打造第四组室富有活力和创意的组室形象。
一、以整洁美丽的布置打造绿色环境
开学前,我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地面拖得一尘不染,桌上物品井然有序,精致的挂历和精美的挂钟营造了家庭般温馨的美好氛围,我们要一起努力,把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下去,让身心更愉快。
设立值日生制,每天有一位老师负责扫地、擦桌子、倒垃圾、三清、三关等组室清洁维护工作。
每个人自觉清理桌面,每张桌子摆放物品至多3——5样。其中,有一样最好是赏心悦目的装饰品。
提高安全意识,随手关门,锁门,看见形迹可疑的人或事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公共资源,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不乱涂乱画乱扔垃圾,保持校园整洁。
二、敬业爱岗,开拓创新
1、在教学中注重落实细节工作,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出色。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是我们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
2、以师德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全组老师努力做到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 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扎实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以健康的活动丰富学生。
3、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建设学习型组室,争做学习型教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创新,在组内形成刻苦钻研业务,互帮互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三、立足自身岗位,加强组内合作,发挥团体力量,将工作做得更好。
组室内提倡勤奋学习,开拓进取的精神,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坚持学习时事政治、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
⑴组内各成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积极探索“优质课堂”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⑵讲文明,重团结,在组内外营造一股团结向上,勇于攀登的良好氛围。⑶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协调好组室同志的工作,发挥团队作用。
四、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组室规范,建立健全制度。
⑴全组老师自觉参加学校每周升旗仪式及政治学习,大会作好笔记,小会积极发言。
⑵制定组内文明公约,全体组员严格遵守。
⑶健全各项组室规范和制度,确立和完善卫生值日制度。
五、以真情互动的交往凝聚组室力量。
除了整洁、美观的组室环境,我们还要积极营造真诚、温馨的人际氛围,让每一天都能拥有阳光般愉快的心情。
组室工作是链状结构,一环扣一环,协作性很强,平时工作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岗位,分工明确。社会的整体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组内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气氛和谐,乐观向上,组室内要有很强的凝聚力。不仅如此,还要与其他组室团结协作,共同为学校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开展送温暖活动,随时关心组内各成员的困难,扶危解困,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积极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六、积极锻炼,身体健康
“健康是工作的本钱!”目前我们工作要求高,压力大,我们处于较严重的亚健康状态,这就需要基层工会组织,多开展有益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吸引劳累的我们放松身心,强身健体。我们工会小组,一定会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繁荣我校的工会活动,树立工会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地位。
201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