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美学之我见5篇

时间:2019-05-14 22:2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宗教美学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宗教美学之我见》。

第一篇:宗教美学之我见

根据20世纪以来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人类早在数万年前即已经开始具有美术创作和美学意识了。大量散布在岩石和早期智人生活的岩洞壁画均说明美术增长了人类的想象力,通过具象分析得知,象形绘画是走向抽象绘画的必经之途。而音乐以及其他形式的美学范畴似乎表现得不够充分。这也说明了早期人类尚未能够全面掌握各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对音乐或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尚处于朦胧状态。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著作和绘画雕塑音乐诗歌文学作品来看,基本上总结了有文字历史以来的美学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宗教以及宗教外延的社会道德;没有宗教就没有人类的艺术范畴,没有人类的艺术范畴就不会有美学以及由此派生的一切科学哲学成果。

康德和马克思是18世纪以来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当然,在此之前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哲学大师如尼采叔本华等也对美学做出过精辟的论述。美学范畴几乎包括了所有关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概念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形体等艺术概念,以及戏剧电影等近现代艺术模式艺术架构艺术综合的一切艺术形式。基于民俗学范畴的所有民俗艺术形式也理所当然包括其中。那么何谓美学?所谓美学是指人类基于自身情感意识道德标准所做出的关于艺术范畴的哲学评价体系。美学的最基本的构成是以哲学思辨和文字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范畴所蕴藏的韵律意蕴作为研究的目的指向的。

欧洲西方在美学意识和美学研究方面远远走在了亚洲东方的前面。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戏剧文学艺术的成熟,与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达芬奇-拉斐尔绘画、米开朗基罗雕塑、尼德兰威尼斯巴洛克乐派的兴起成为这一时期宗教美学向世俗美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尤其彼特拉克《歌集》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为宗教音乐和绘画提供了最好的文学养料;在此之后出现的欧洲文艺巨星如莎士比亚莫里哀伦勃朗巴赫,都成为宗教美学宗教艺术的延续。

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表明东方不具备美学方面的艺术架构。不能否认,《周易》太极阴阳八卦所产生的东方审美哲学,是建立在长期对自然社会的认知观察感知思维的基础上的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完美体现。《老子》《庄子》哲学中对宇宙自然的描述认识不亚于有史以来任何国家地区的哲学家的哲学思辨。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中渗透出对宇宙自然社会的认知,映射出传统美学追求和谐韵律和人性空灵境界的描述尝试;在阿拉伯印度日本书法绘画音乐诗歌中也能集中反映出宗教信仰对宇宙的认识和宗教美学对世界的关怀。如果将宗教美学向外延伸我们看到,西方科学成果得益于文艺复兴,而人类近200年来取得的许多科技成果却得益于东方智慧的滋养。从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到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方程,都是借鉴学习东方哲学思想的结晶。如果缺少了《周易》太极阴阳八卦就不会出现近现代辩证哲学和计算机科学。

通观古印度中国哲学以及后来的所有美学思想,不正是宗教美学孕育的结果吗?虽然形式上东方的宗教较之西方有很大不同,但由印度婆罗门教派生出的印度教佛教和中国炎黄时期的图腾崇拜正是东方宗教美学产生的精神基础。

纵观人类5000年来的一切美学成果,无一不是宗教蕴藏的精神力量和崇高意识所孕育产生出来的。宗教的道德力量生发出无穷智慧,指导引领着人类的生命航船走向自由的彼岸。如果没有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何以会出现文艺复兴的美学集大成之作?如果没有儒教佛教道教的道德力量何以会产生东方诗歌音乐美术书法的大观之作?人类有了美术也便有了美学,有了美学也便有了哲学,有了哲学也便有了科学,有了科学也才有了今天的世界。让我们感恩书法美术音乐诗歌给人类带来的心灵安慰吧!

第二篇: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读苏轼诗词有感

苏轼,是一位千年难得的旷世奇才,其诗文辞赋,绘画书法,都可谓是登峰造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初识苏轼,是小学一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没有浓墨重彩,只寥寥几字让我记住了西湖的美。在后来中学时学到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后怅然若失。这是一首苏轼吊念亡妻王弗的词。十年之后,他与继配王闰之结婚的第六个年头。某日,是王弗的忌日。他魂梦相扰,犹记得她小轩窗,正梳妆的样子,不禁情深难抑,宛然可见。可知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淡淡数笔间勾勒出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十年犹如弹指挥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夜来幽梦相遇,便是深爱之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任凭一句都无法说出口,惟有流泪凝望。喜欢看苏轼的词,虽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诗词中所承载的感情,但这份读苏轼的诗词所带来的审美感受,是别的诗人无法比拟的。老庄的道家的审美论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一种自然的审美论。我赞同这种观点,真正的美不是用多么华丽的语言去修饰去堆砌而成的,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如出水芙蓉的美人,如山泉畅饮之甘甜,给人的感受无需任何华丽的言语所描述,依旧可以如此震撼。而真正的情感也无需太多华丽繁冗的文字去雕琢,如同苏轼的《江城子》,寥寥数句,最朴质的话语,却真正的触动了读诗人的心,美而不言!

曾在朱光潜先生《谈美》中看到人们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一为科学性,犹如植物学家会关注于古松的年代与生长情形;二为实用性,犹如建筑师或伐木工人,更关注于古松的宽高度与砍伐的成本或价值所在;三为审美性,犹如艺术人士对待古松的审美态度,是超功利的,很纯粹的精神与情感的审美关系。而一旦画家因其之美执意将其画出供自己和他人娱乐享受,或照相师因其之美而忘记只是单纯的欣赏,并将其拍摄成炫耀的图片,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出现本身就破坏了其古松本身之美,不能称为最初纯粹的审美性了。而我在读苏轼的诗词时,是具有单纯的审美情趣,他的诗词手法自然,毫无雕琢之技,是他抒发的一种情感,一气呵成,毫无做作之感,却一脉相承,感人至深。

第 1 页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

在大学的中国美学史课程中,我了解到苏轼的美学思想中重要的两点:技进于道和随物赋形。技进于道:“技达到极致,可以无限接近于道。技是道德前提与方法,道是技的归宿和目的。研究技是认识道方法,超越技是领悟道的途径。技与道不是孤立的,是分属于不同层次。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技是道的低级层次,因此以技体道,以技明道。当由具体的技达到了抽象的道,技完成了质的飞跃,也完成了自我超越,实现了技与道的统一,心与物的对立消失了,手与心的距离消失了,最终实现了物我交融,了无分别。”这里所提到的物我交融,便是技的最高境界,便可心到笔到,勾勒出最自然之画,如同画在心中,而笔只是将心中之画绘画于纸间。我觉得这是无论诗词、书法、绘画等技艺的基础,或如同“疱刀解牛”,“百步穿杨”,唯手熟尔。当作诗词时不再需考虑如何押韵用典,绘画时不再考虑构图色彩,书法时不再考虑笔运走势,自然而然就能专心于自己眼前实物与内心情感的表现,作品便会会情感交融,自然传神。

随物赋形:只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及形象生动的描绘。清·赵翼《画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这如同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又如同达芬奇笔下的一个个形态迥异的鸡蛋。对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应该给予不同的形态描绘。如同观山,在山脚下,在半山腰,在彼峰观此峰,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位置皆有不同的形态体征,应该恪守事物本身的形态而赋予形态。而如云之漂浮不定,雨之变化莫测,更应该随物之变而形随之变化,真实而生动地描绘。而作文更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我觉得除了这两个观点外,苏轼的美学思想还深受老庄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强调了主体的一种超然之心,惟其如此 ,才能静心地达到“身与物化”的境界。在《齐物论》中,那段流传千古的“庄周梦为蝴蝶”这样说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人化为物,物我合一的境界,便是庄子所标举的最高审美境界--身与物化。苏轼对庄子的“物我合一”审美境界是十分欣赏的,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审美标准。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赞扬道:“与可画竹时, 第 2 页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

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这里,苏轼也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即“身与竹化”,强调了“物我合一”之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身与竹化” 与庄子的“身与物化、物我合一”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1】

苏轼的仕途坎坷,却永葆豁达乐观之心。他有着《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与阳刚之情,也有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婉约与阴柔之情。他是一位真男儿,更是一位伟丈夫!他提出的“技进于道”、“随物赋形”的美学主张以及他推崇庄子的“身与物化”的美学思想,都在宋代以及后代的审美观念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正力.从《赤壁赋》看庄子美学对苏轼的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

第 3 页

第三篇: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范文

浅谈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叙述美、鉴赏美、创造美。

在今天,语文课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愈来愈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文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记叙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分量,它们向学生展现了无产阶级光辉的思想美,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美,文章结构美,语言艺术美,等等。美育渗透于教学之中,用马列主义的美学观,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受到美的教育,从而提高记叙文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美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人的思想、行动都受世界观支配的。要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能以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特点,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去明辨是非,识别善恶,分清美丑。在记叙文教学类,这是相当重要的。怎样才能将古板的旧式思想教育以美的形式通过文章注输给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树立正确的审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即借教材的艺术美,联系到社会生活的现实,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有充分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如《老山界》一文中,两处写景的地方,一处浓笔重写,一处淡笔轻描:用浓笔的地方是夜宿雷公崖石梯所见所闻。绘声绘色,高低远近,洪细扬抑,极其瑰丽奇伟。在极恶劣的环境下,作者极力去捕捉那奇特声响的壮观的形象,沉浸在壮美的夜景之中。这里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宏伟、壮阔之感,又犹如一首优美的交响乐曲。能在疲惫、寒冷的困境下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可以从侧面反映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由此展示红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茶花赋》中说道:“凡是生活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这正是马列主义的美学观。所以,作者强烈地赞美茶花,不但因茶花外形很美,更由于这种美的茶花凝聚着千千万万个象普之仁一样的劳动者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凯洛夫曾说:“美育是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机部分。”这样,通过实际的体验,正确的审美观就逐渐树立了。

(二)以美的光点,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浓厚兴趣。

记叙文教材中每篇作品都有美的因素,都有美点。或者立志新颖,或生意境深邃,或者构思精巧,如教《茶花赋》一文时,就可以抓住一个“醉”字牵动全篇;另外,或者结构和谐,或者是语言优美,或者淡雅的柔胜美,有如《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在修辞上运用拟人手法,更沟通物我之间的情感,显得兴味盎然,产生了强烈的移情作用。美感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朱光潜《美学杂谈》)我们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正好有这种感觉体验;此外,还有庄严的崇高美,幽默的滑稽美,诙谐的喜剧美,再如《变色龙》一文,用比喻、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奥楚洛夫的丑态突出构思美和滑稽美,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的教育。由上可见,所有美的因素总是有具体表现的,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即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课文的精华所在,明确教学任务,选准教学重点。在抓住美的闪光点方面,提高这个教学形式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当的问题,是最能引起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的。所以,精当的提问是艺术的提问,美的提问。如《一面》一文中,反复画像,以形传神这个写作特点十分突出。同时“我”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也是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在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问:“文章为什么以‘一面’为题,这一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里,学生马上会在脑中形成这种感情的素描:脸色黄里带白,短发,隶体“一字”的胡须和牙黄羽纱长衫,还有就是“瘦”。教学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饱含感情地去分析:“是呀!鲁迅为了中国的前途和革命事业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他的“瘦”是当时积极工作,无暇休息的结果,还不正成为对“我”的无声激励吗?„„手是竹枝似的,也生动地刻画出鲁迅身患重病,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者形象。”这样透过外形描写来揭示革命者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深受鼓舞。总之,深浅适中、少而精、有激发点的美的提高,最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之情。

(三)以美的情感,陶冶学生美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发现者要有美的眼睛,美的寻求者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创造者要有美的生命,美的教育者要有美的情感。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情感是最丰富、最活跃的,因此,记叙文教学要体现出美学的“感染性”的特征,注重一个“情”字,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正确的审美观点,精当准确的语言,引发学生一起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感情,与作者一起同感受、共情怀。还应把课讲得生动、丰满。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想掉泪,乐的地方要讲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神向往;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憎恶讨厌。总之要富于情感性、形象性、新颖性,字字句句都落入学生的心田,深深印在学生脑中。再如《一面》一文,文章短小精巧,作者以十分细腻的笔触,描叙了在内山书记与鲁迅偶然见了一面的动人情景,娓娓道来,真挚朴实,自然流畅,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必须抓住“层层推进,以情动人”这一点,首先进行有表情的范读。第一个层次交待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这一层主要用陈述语气,语调较平缓;在读到书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这一节时,语调宜活泼开朗。第一次对其中描绘,读时要读得清楚、平实、有浮雕式的感觉。此时,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体味到了作者真切激动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心中充满崇敬的感情,从而逐步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总之,“情”是美育的主线、灵魂、济重“情”,突出“情”,并使之贯穿于记叙文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并引起共鸣。

(四)以美的形象,寓学于乐,诱发审美兴趣。记叙文教学要体现出美的“形象性”的特性,注重一个“活”字,做到形象活泼、寓教于乐。孔夫子曾主张过“寓教于乐”,近来又有人提倡“寓学于乐”,即“乐学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美学认为: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不论是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有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形、声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乐学法”正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音乐、图画、幻灯、游戏、表演等结合起来。记叙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也可用此法,使学生从欢乐中获得美感,从而诱发审美兴趣。《荔枝蜜》一文,先通过表情朗读,放录音,然后让学生模仿“老梁”和“我”进行对话,给学生加深感受。又如《我的老师》一课,作品形象美,人情美,在幼年的“我”写了一封信,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蔡老师在信里得怎样安慰“我”的呢?这里可以请学生进行构想,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美好温暖的人情。同时让学生试口头给“幼年”的“我”写一封安慰的信,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美的情操,一举两得。此外,作品中的景物美,可用图画、幻灯,让学生直观了解作品;同时还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观看一些电影电视等。使学生能学之有趣,学之有味,学之有得,学之有感。审美兴趣就会产生了。

(五)以美的实践,引导学生步入美的境界。

美学认为: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审美实践。离不开自然美、生活美的熏陶和艺术美的诱导。在课堂上,可以联系实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让学生复述事、即兴作文,一边体验,展开联想,一边进行创作,使课堂上“美的氛围”更浓更深厚。在课外,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到社会中去认识一切美的事物,去领略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使记叙文的课堂更充实更生动更丰富多彩。这样,审美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当今社会,生活美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自然美展现出旖旎多姿的情态,艺术美传递着令人心旷神怡的馨香,总之,人们热衷地追求着美好的一切。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基础,借助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美好事物,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美的氛围”触动青少年的感情,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并且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和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特别在语文的记叙文教学中,更应通过各种手法,在一种浓厚的美的气氛中,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创造美的才能。

第四篇:美学论文

美学感受之

——经典电影回顾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一个主题:战争本不应该是姑娘们的事,但德国法西斯把姑娘们逼上战场。同时表现了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感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像生活本身那样朴实自然。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那五位付出生命、青春和明天的女兵,她们的面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影片主题与战争、女性、生存相关,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湛的电影表现技巧使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2、《两个人的车站》

前苏联彩色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导演:梁赞诺夫。是不是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会获得真诚的爱呢?两个人的车站,爱情的车站,生命的车站…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告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本片是最能代表前苏联喜剧电影特色的影片之一:一部多义性影片,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影片风格简洁流畅,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作品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无奈的悲哀。影片呼吁对人加以关怀,展示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瑰丽色彩。影片有着令人难忘的细节和台词。

4、《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5、《星球大战》与美国文化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由热津斯基语),英国人麦克雷则在其著名的《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在它当中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星球大战》是一部贴鲜明的美国标签的电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星球大战》对太空秩序的描绘,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其实就是美国的现实地球上推行霸权外交,搞强权政治,用武力解决问题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生动写照,当然,这一切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

但综合看来,《星球大战》仍是一部表现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在于它十分擅长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它非常会讲故事,在于它有相当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于它超常的想像与创新能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

第五篇: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自古希腊以来,经过了前后约两千多年的曲折发展。各音乐美学流派和音乐美学思想家层出不穷。按照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和音乐风格,大致分为七个时期。

一、古希腊

在古希腊,音乐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成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在后来的音乐史上几个光辉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都是对古希腊光辉文化的一次次回眸。

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乐律理论,提出“美是数的和谐,是对立因素的统一”,并由音乐音程的和谐理论出发,渐渐发现这种和谐的观念并不仅限于乐器,它存在于宇宙万物。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和谐的,他们相信,音乐的和谐是宇宙和谐在现象界的具体表现。另一重要代表人物柏拉图基于毕达哥拉斯的“音乐进化灵魂说”,把和谐的音乐看做当灵魂失去安静时让其恢复和谐的最好手段。在柏拉图这里,美的存在不仅有形式上的,更有行为甚至制度以及美学观念上的美,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更多得体现了一种理性原则,使得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哲学体系。而亚里士多德却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肯定了音乐的净化和宣泄作用存在的合理性,于是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中音乐作为形而上学思考的隔阂在他的思想中消失了。

二、中世纪

西方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在宗教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其特征即为:音乐被用来服务于宗教活动。中世纪音乐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圣咏”。哥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时常充满战争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社会文化功能,它被认为是欧洲单音音乐最完美的形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人物奥古斯丁认为音乐既能表达感情,又能激发情感,它是研究优美的运动的科学。把音乐看成上帝自身性质的体现,把音乐作为礼拜上帝,宣扬宗教的工具,肯定和强调了精神性的美,轻视感官性的、世俗的美,反映了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神学特征,并集成和发展了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传统。

三、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崭新的文化模式,将人的思想从中那个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潮流,提倡尊重人的尊严与个性发展,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自由意志。这些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中得以体现。同时,这一时期是中世纪与近代历史的过渡时期,是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主调音乐的思维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扎尔林诺,他不再认为音乐起源于神,而是人类的认识与自然存在的和谐相适应,而人又认识到这种和谐时产生的。在这一时期,音乐渐然摆脱宗教神学理念的束缚,将音乐紧密联系于世俗的现实生活和人类天然的情感。

四、巴洛克

由于在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创作手法已经达到一个顶峰,其平稳的特点已经不适合新时期的需要,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于是人们开始把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拓的乐曲样式逐渐加以变化,以求取更强的音乐表现力。

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做浑圆的珍珠,而巴洛克的美学观则是华丽得形状不整的珍珠,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强度的一种形式,用和谐的理论去顶前古典主义的秩序和古典时期的自然。所以我们可以很形象地总结巴洛克音乐的特点,那就是“对比强烈而略带夸张”。相比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力求获得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四平八稳的风格,巴洛克音乐冲破了这种传统,而变得更加热烈而张扬。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最多姿多彩也是最混乱繁杂的时期之一。

五、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崇尚理性,与全欧星的启蒙运动思潮有关的音乐理想很大程度上支配了音乐创作与音乐审美风尚变化。在音乐审美上,崇尚个人性和自然情感的愉悦性,数学和哲学的发展使音乐也趋向于越来越完美的构思,设计和逻辑推理,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等内容大都与音乐自身完美的逻辑结构相统一。其特点为形式严谨,又具有高超技巧,能轻而易举地随机应变以适应情况,而又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常规中,至少不偏离它太远,也就是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

在这一时期中,音乐创作思维趋向,功能性在音乐创作中至高无上,音乐的共性被无限扩大,理性占了上风。音乐家们接受“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反抗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六、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看重自由、运动、激情和不受拘束的表现形式,不仅音乐表现更具有个性化,而且音乐与其他的艺术之间也寻求相互的沟通,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黑格尔把“一种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理念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认为自然及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变化多样的现象,都是这种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在他看来音乐必然要以某种附着于其中的精神内涵为本质,精神内容才是艺术的根本之所在。李斯特曾明确指出:“艺术中的形式是放置无形内容的容器,是思想的外壳、灵魂的躯体。”浪漫主义要求乐曲情绪的饱满达到狂热的程度,要求音乐追随诗的意境或文学情节,为此不惜削弱乐曲结构的严谨逻辑和理性因素。于是音乐家们打破一切常规手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声进行中的半音化、色彩性进行、平行进行与意外进行等手法,来表现自由、新奇、个性及色彩的对比。李斯特、舒曼、瓦格纳等音乐家在音乐形式上的创新,更是成为了音乐美学思想中音乐情感理论的代表。而这一时期情感表现的深度几乎成为了衡量音乐艺术作品价值的基本标准,也使得情感论这一思想达到了最高极限的理论形态。这些观念客观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而音乐艺术的蓬勃也是同情感论音乐美学的深入人心相辅相成,这些音乐和美学思想同时都深深影响着整个时代。

七、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崇尚个性写作,在20世纪之后涌现出各式各样的音乐流派,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成为重要的代表流派,他们继续在音乐情感的表现上坚持着各自的立场,但都同时推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力图恢复古典主义音乐及其以前的风格和,主要代表人物为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在整体风格上追求均衡、完美以及相对稳定。它们排斥过度的感情表现,追求理性、内省、适度和普遍的感情,反对过度的主观意识。力图恢复音乐的纯洁性,尽量使听众把注意力放在音乐本身,而非借助于音乐以外的其他手段,并且提出把音乐从各种艺术的结合中“解放”出来。因此,一般来讲,新古典主义更偏重于器乐体裁作品的音乐创作,而不象浪漫主义那么重视声乐。

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现代音乐的第一个主要流派,是以奥地利音乐巨人勋伯格为代表,紧随在印象乐派之后产生的。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表现主义的意义,以无调性为其基本成分。由于抛弃了主属音的传统观念,八度中的十二个音的价值得以相等,从而使传统的旋律概念、节奏、节拍的组织,曲式的结构,和声与对位的感觉皆面目全非。融入十分自由的形式中的若干独特音的连续,带来了流动的、甚为发展的奇妙特色。而小巧、精致的乐队编配,常具单纯、明快的色彩。

生活是需要美的,而人类美的起源寄存在这些西方的美学思想家们以及中国的美学家们身上,他们将音乐艺术美学艺术逐渐发展。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我们静下心来去了解其音乐简史的发展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我们沉醉于各个时期代表音乐或悠扬或庄重或轻快的曲调里的时候,它给我们的熏陶,就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而美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享受和熏陶,还有一种认知。

下载宗教美学之我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宗教美学之我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学论文

    《论语》中的孝道之美12汉语言文学袁红***8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 09243248张益波 ①原文:“士大夫的入世与入仕,往往容易导致对于皇权的依附,从而失去了士大夫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而缺失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则往往直接导致失去士大夫......

    美学演讲稿

    中国诗句中的绘画美 几千年来,在中国和西方的艺术理论著作中,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总体而言,西方强调的是诗画的区别与界限,而中国则注重诗画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

    美学教案

    03、《美学》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这一章,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讲稿(合集)

    P1-《阿甘正传》 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P2-电影《阿甘正传》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全......

    美学名词解释

    审美活动P14-15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向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这个意象世界......

    美学感想

    美学感想 在上这门选修课之前,我一直以为美学就等同于美术。也曾想过上课的内容,起初以为上课时老师会拿几张富有艺术美的图片来让我们欣赏,然后慢慢地给我们分析它美在哪儿,教......

    美学学习体会

    美学学习体会 学习了一学期的美学,通过老师课堂上精彩的讲解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多的理解。无论在认识或是觉悟上多少都让我有所提高,以前认识的美是肤浅的、表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