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生命桥》有感杨思琪
读《生命桥》有感
为民小学三年级一班杨思琦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生命桥》的文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只老羚羊,用舍身的大爱架起了生命的桥,让年轻的羚羊转危为安获得新生。
那动人的情景时时呈现在眼前:一群和谐相处的藏羚羊遭到了猎人的追捕。老老少少的羚羊被逼到了一座悬崖边,眼看就要被全部活捉。突然,一只老羚羊带着一只年轻的羚羊向着对岸猛力跳起。年轻羚羊跳得高,老羚羊有意跳得比它低些。当年轻的羚羊跳到涧中时,身体开始下坠,老羚羊刚好身体为它作了垫脚。年轻的羚羊乘势一蹬,下坠的身体转向上升,于是轻盈地落到了对岸,躲过了劫难。而此时老羚羊却像一只断翅的鸟儿笔直地坠入了深谷。但它没有悲伤,却带着知足的微笑。这是多么崇高而伟大的爱,让群体生命得以延续。
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正是许许多多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的。革命烈士刘胡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用这样的爱,换取了革命同志的安全。还有汶川地震大难中,不少平凡的人,在危难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别人的新生。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特别是那位哺乳母亲,为保护婴儿的动人壮举,与羚羊过涧的动人事件多么相似。爱就是生命的桥。
我想,大爱要从小培育起。我们不仅要在同学间相亲相爱,还要爱老师、爱长辈、爱朋友,不但要爱人类,还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动物和植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能架起很多很多生命的桥。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读《生命桥》有感
浮桥小学 五(2)班 顾静怡
前几天读了《生命桥》一课,使我深受感动,文章讲述的是:有个狩猎队,把羚羊赶到悬崖边,准备活捉,可是羚羊面对黑黝黝的枪口,很冷静,老羚羊想出了办法——用自己的死亡作为桥墩帮助年轻羚羊飞跃过去.于是在山涧上空出现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一条弧线就意味着一只年轻羚羊获救了,更意味着一只老羚羊的死去,相信即使借助老羚羊已经获救的年轻羚羊心理肯定也是不好受的,因为自己的命是老羚羊给的,这第二次生命来的那么的不容易,相信今后它也一定更加勇敢的面对一切,坚强的活下去.而那只跌入山涧的老羚羊,我想它当时肯定是含笑而去的,他觉得自己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年轻羚羊,让自己的种族可以更好的延续下去,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着看着,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多么无私的老羚羊啊,作为人类我不觉的有些惭愧,如果是我们人类遇到这种情况,能像它们一样机智,果断,无私吗
同时我也憎恨起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猎人.仅仅为了一顿美餐,就酿成了这场悲剧,值吗!即时最后它们悔悟了,可代价也太大了吧.希望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
第三篇:读《桥之思》有感
读《桥之思》有感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六年级六班吴畏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桥之思》,这篇文章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桥,由此作者想到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需要一座桥,一座由尊重、谅解、关注与信任建立起来的桥......记得我小时候,我与邻居的孩子发生了矛盾。事情的起因就是楼上小孩摘我家的米兰花,我非常生气,于是便把那个小孩狠狠地揍了一顿!我记得当时他摘我家花的时候,我用力把那个小孩推走,他瞪大了眼说:“你凭什么推我呀!”“就凭你采我家花。”就这样吵来吵去,这时,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小偷被警察抓到了似的,他使劲地踢了我一下,我才不甘示弱呢,把他的衣服抓了一个洞。他把我家米兰花和整个花盆掀倒在地上,我看到这副惨剧,我生气极了,我使出全身的力气打了他一拳,他气冲冲地走到我面前,气势汹汹地对我说:“咱们走着瞧!”这以后好几天,我们见了对方都不说话。自从我学了《桥之思》这课以后,我就在反复回想这件事。“世界上还有一种值得珍视的桥,那就是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筑起来的无形的桥。”这句话不停地在我的脑子里回荡。终于我想通了:我是一个大哥哥,怎能以大欺小,不讲道理呢?谅解对方,尊重对方,才是最重要的呀!给他说对不起吧!正在这时,小弟弟从楼上跑了下来说:“哥哥,对不起,是我的错,最先我不该摘你们的花。”我对他诚恳地说:“对不起,当初我不该推你,应该给你讲,这样是不对的。”彼此,我们都
说是自己的错。从那以后,我们的友谊更深厚了,我们互相之间搭起了友谊之桥,我们互相信任、尊重,我骑自行车时和他一起骑,玩溜溜球和他一起玩......如果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写于2010,1月
第四篇: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前不久,我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小说读完了。之所以会想到去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在用APP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台湾女作家因抑郁症自杀,享年28岁。于是有点好奇,就点进去看了一下。毕竟这种好奇心理,每个人都有。
当我把新闻内容读完的时候,首先我的第一反应和情绪,我相信和每个看到这则新闻的人一样,都是愤怒。小说中的女主角房思琪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当然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受害女学生的原型,据作者本人说,也基本是以她的真实经历来创作的。在读的过程中,我的的确确能感受得到,她本人是怀着强烈的纠结与痛苦的。这种语言内含的情感,不是普通的一些市面上的黄色小说杂志,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害怕以及用所谓“快乐的语言”掩盖写下那些文字时的担忧。《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里的语言,是带有明显的痛苦与愧疚自责的,通过一些扭曲的思维,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与强烈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现实生活中,她自己本身的抑郁症,着实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看完这本书,对她和她完整的灵魂,只有怜悯,没有丝毫的判断,更别说否定、瞧不起她了。
这种老师猥亵或者说强奸女学生的事,也许还有一些,甚至不算少。但是,把事情的经历作为原型,用作家的作品的形式,而且内容是真实经历,具备以上几个条件的,并不多见。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应该是从中学习,明白社会也有一定的阴暗面,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更愿意去相信,世界上之所以会发生很多负面的事情,都是来源于“无知”。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并不是你是否客观经验到了事情本身,而在于你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或者人的存在。然而,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可以的,社会历史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什么都有可能存在倒是对的。我也并不是说,作者小时候把社会想的太美好了就会怎样。实际上,一个人,既能看到好,又能看到不好,最后在神圣的二元矛盾论中,再合二为一,看到宇宙的整体性。我认为,这样的道路,才是最好的。
神灵无处不在,宇宙中充满了爱与完美无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因为这对你自己无害。特别是,当事情本身,呈现出不好的一面的时候,你要记住,在最艰难的时候,你往上乐观的多顶一寸,将来会给你带来往前进一千米的距离。就女作者本身来说,她的个体生命也许感觉到了痛苦。但是,她仍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与我们所有人一样,她与我们同在。没有她,我们无法如此正面的感受到人类社会,阴暗面的真实存在。从小的方面来说,至少真实的告诉我们的确有这样的人,有这种猥亵学生的人存在。你知道的事或者人,你接纳了它们的存在,那么它们也就不会再伤害你。承认有这样猥琐的人存在,也就是接纳了他。你越是不相信,其实还是否定了这类人。你所否定的,在你的人生中,也会再次让你烦恼。从文章的内容,房思琪认为老师都是好的,不会做这样的事,父母社会也不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这个想法就不对,“好”这个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什么是好呢?一定就都是好的吗?如果她心里早就知道有这种“不好”的老师存在,那么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作者虽然已经自杀了,但我坚信,此刻的她是快乐的。她的灵魂,不想受到肉身的束缚了。她要去寻找自己的终极存在了。她不再需要为这些事情烦恼了。我相信,每个死去的人,灵魂离开身体以后,都是无比快乐与轻盈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能看到完美。这是因为,它对我们无害!
希望以后世界上再也不要有这样的事情了!
第五篇: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原创: 抱树
正常应该有个副标题,正常我想到的是“曾经有一瞬我只想成为怡婷”,我在开头读到思琪和怡婷小时候的场景,想到友情,想到很久之前读过的小说《沙漏》,这篇有感会很断断续续东拉西扯。
我刚刚又重读了林奕含写在文章结尾的【后记:等待天使的妹妹,我和B结婚了】,我不知道后记中的“她”是谁,感觉有时候是她自己,除此之外文章结尾还有两篇评论文章,张亦绚的我没看懂,蔡宜文的能看懂。
我在上上周五发生了一件特别高兴的事情,心想这能量肯定能帮我抵御住看到的任何黑暗与不适,我就想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的书店没有,在中信书店书架上找到的时候,我直接拿起来就付款,我看到金额是140元时,心里疑问“嗯?怎么这么贵”,翻开之后我才知道,我买的是原版书,繁体字版,而且是竖排阅读,我刚开始找不到开头。它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体验。
如果把这本书拍成电影,有两个镜头我脑子里已经有了画面,思琪和怡婷头抵在电梯里的栏杆上,脸上无忧又茫然,因为她俩很早就看很成熟的书,思琪在房间的地毯上穿衣服时的样子。我记不起是今年还是去年这本书突然大火的,一直以为是今年,以为今年她才去世,等我上网查相关资料时看到她17年4月就去世了,我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我觉得这件事刚刚发生,还有余温。
虽然以诱奸为主线,但它呈现的不是身体的表面的,她的文字比喻很妙很美,“一句话说破她。她整个人都破了”“那不只是风景为废墟羞惭,风景也为自己羞惭”“那几个月是伊纹生命之河的金沙带”等等。
我看了大半本后,发现“伊纹”和“一维”的发声近乎一致。
我本来打算写很多有的没的,写林奕含在访谈中说到的不解“奈波尔怎么可以虐待他的妻子”,这是我的选择困境,我该如何看待一个在道德上不符标准的有才华的人?想写毛毛,想写凭借一句“敬苑”,伊纹轻轻许诺毛毛。想写林奕含在访谈中红红的眼眶,想写她在婚礼上的话语,想写她叫她的老公“阿凡”,不知道名字是不是这么写。
她在访谈中说她以后还会写小说,主题永远围绕这两个:“强暴”与“精神病”。我不记得“强暴”是否是她的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