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

时间:2019-05-14 22:2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

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

如今随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容院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但是,很多美容院在装修布置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色调,这导致了许多顾客产生了一些心理反应,并因此而影响了生意。很多美容院都把生意不好归结于管理、产品、服务或者人气等原因,却很少想到,美容院整体和局部的色彩布置,竟然也是生意成败的关键因素。

冷色调令人产生一种抗拒压抑的气氛,暖色调则令人平和舒缓。色彩是很丰富多彩的,但是,并不是每一种色彩人们都会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因为色彩具有冷和暖的感觉。如果美容院在装璜设计中过多使用了冷色作主要装修色,会使得顾客无法产生相应的舒适感觉。当顾客心理抗拒感产生时,必然是不会成为长期忠实的顾客,这对于美容院是一个致命伤。

同样在美容院装璜设计中时,过多的使用暖色中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一样会使客户产生不适感。

因此在美容院装修时该使用的是暖色中的浅色调IT。由于IT浅色调是加了大量的白色成份,使色彩更具女性化。使人的心理以温馨舒适感,并逐渐转为依赖的心态。最终客户对美容院产生归属感,而这正是美容院的经营者所希望看到的,也是生意兴旺的关键所在。

暖色中的浅色调IT中可适用于美容院的色调则有粉红、粉橙、粉绿色、粉蓝等,基本以偏向于粉色调为好。

冷色调会令人产生一种抗拒压抑的气氛,而暖色调则令人平和舒缓。不同的心态,在美容的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顾客想去美容院,就是需要一个抒发情感的地方。

顾客为什么要选择美容院?其实他(她)在家里也可以做肌体的护理。但是,顾客想去美容院,就是需要一个抒发情感的地方。而美容院就是这样的一个空间,除了做身体之外,心理也得到互动。特别是做护理的时候,客人与美容师的沟通,其情绪得以抒发。这是很多客人来美容院消费的关键所在。因此,一个让人感觉平和与舒适的环境,是他们所需要的。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在美容院里感受到的都是温暖,被关切的感觉,这就是说除了优质有效的专业服务以外,美容院温馨装璜也是重点。

暖色对客户有亲切,温馨的感觉。在运用时可通过不同的材料、工具达到效果的。装饰时,适当运用蕾丝花边,灯光等调到暖色,会令顾客有第二个家的感觉。这样除了美容之后,对于推广整体销售有好处,例如销售产品、做SPA等。

第二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

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

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路人的大致性格中窥见他们见死不救的部分原因,但我们不该忽视直接促成路人这一行为的具体因素,大家都还记得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吧,之后还是有许多这样的系列事件发生,我们是冷漠吗?我们只是害怕热心太过反而惹祸上身。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路人,当大家对做好事存在风险有共同认识时,我们就会对做好事存在疑虑。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是路人,你会不会毫无顾忌的对小悦悦进行急救?同时,当大家将目光集中在媒体想要制造的舆论方向时,我们是否考虑到父母对孩子照顾的疏忽,肇事司机对生命的不尊重与残忍?法律又为想做好事的人做好被反诬的声援的后盾没?我在此不是想为路人开脱,只是希望大家在关注一件事时,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要考虑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此而已。

第三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巨人的花园》

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1541 周玉滢沈正维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的教学方案最能够体现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原理并且最具有灵活性。初中的学习我们会因为中考的缘故将我们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固定化和模式化,高中的学习由于牵扯到人生第一件要事——高考,所以高中的学习只会比初中更加死板、更加缺乏想象力的培养。反而,小学生大多都是处于童年时期或者是刚度过童年期不久,相对而言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处于鼎盛期,所以在教育方面则更需要多加注意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选了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童话似乎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学习了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或者背惯了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后,当遇到这种富有乐趣的童话故事相关的学习时,通常会产生极大地兴趣,产生了认知内驱力,这就使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适当的赞许或者给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习动机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学习动机不仅在影响学习的过程,也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学习动机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易被启动,学习的积极性会相对提高,从而指引着学生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在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该教案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美国当代人指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从知识学习升华到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背后的含义让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对于教学环境的控制与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颇为看重。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们较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积极作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或者环境的刺激在没有经过元认知的控制或者短时记忆的复述、编码过程的情况下,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或者被遗忘。但是,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从而便可以把此次的课堂经历作为长时记忆中的情景记忆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同时所伴随的知识也会相应地作为长时记忆被牢牢记住。另外,该教案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用到学习策略中的监控策略,主要是SQ3R阅读策略。在阅读、提问、回答三个阶段交叉进行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的意义加工和精制加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点,促进长久保持和深刻理解。在阅读的同时,该教案也引导学生采用精加工策略中的生成策略,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或者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划或者注释,在日后的复习中能够有效地从中提炼主干和重点。

同时,在某些方面,该教案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首先,在学习和认知的迁移上没有具体方案和过程。在语文的学习中,由于知识的多样化及教材的丰富度,不利于学生对前后学习的认知或知识的联结,从而无法达到自动化阶段。其次,在本课的学习中,该教案对全文采用了阅读----提问-----回答的方法,虽然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有助于抓住文章要点,但是却耗费了大量时间,课堂在阅读方面花费过长时间,学生们很容易因为疲劳效应减少对本课的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懈怠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该教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创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一些定势问题,拥有固定或者一致性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或者在自己的思想认知上表现不同时容易产生不安的情绪。再者,要设置一些同学提问的环节,让他们将对于文中字词或者语句含义产生不理解之处大胆地提出,从而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再进行分享,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在课堂结束处应设计一个总结归纳的部分,也就是复习阶段,让学生们总结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彼此交流,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看看大家在语文知识的学习方面有哪些认识和提高。

第四篇: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一、一见钟情是存在的。

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一见钟情,第一次约会见面就要选在“危险”的地方,英雄救美容易演绎爱情佳话因为在危机的状态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唤起,这时候如果英雄从天而降,那么就容易被美女解释为英雄的出现是她紧张的理由。于是危险过后,温情和吸引油然而生。因此约会时,如果男生渴望得到爱情,让自己保持空腹;女生要想理性判断,约会前一点要吃饱饱的。道理你一定懂了吧~

二、爱情的本质是资源共享

爱情的本质是自愿共享。对男性来说,他在和你结婚前拥有的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钱。首次见面,他所付出的相对值既是他对你的付出程度。他的付出会遵循“报酬递减原则”。也就是付出只会越来越少,也就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般,开始决定了高度。看到首次见面掏钱就肉疼的不行不行的个人建议就是不要再发展下去了。

三、利用好首因效应

不熟悉的人初次见面时容易产生首因效应,在形成第一效应时,对方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对方弱对你的某些品种产生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其他品质。最初印象会想光环一样,是其他品质笼着着类似的色彩(光和效应)。因此第一印象多好都不过分。

四、正视排序的结果

每个人对重要的人和事都有一个按重要性的排序。恋爱就是找一个重要的人放到序列非常重要的位置。谈恋爱,其实是在谈位置,恋爱的两个人无形中是要求位置对等的。当你有事儿第一个打电话给他,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来找你,多次,可见位置对等。相反,若多次拖延、找借口,可见,你在他心中的位置没有他在你心中的位置重要及排序不够靠前,识相点的也该知道怎么做了。失恋的本质及打乱了你的排序,失恋后一般都会经历悲伤到抑郁这个过程,平均三个月自动缓解,超过三个月请进行心理咨询。

五、重视青春期恋爱

心理、行为的产生都是需要生理基础的,青春期会有恋爱的欲望是正常的。监护人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学习如何更好的爱自己爱别人,爱是需要能力的等等。这是人的一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要尊重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当时任何不当扼杀都可能会让孩子成年后付出代价的,现在有很多剩男剩女就可能是当年的乖乖女乖乖男,老师说在学校里不能贪恋哎就不谈了,初中没有高中没有大学也没有,上了社会该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了。

以上是通过最近上心理学课程的一点小总结小认识,欢迎补充、批评、指正。

第五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记者亲和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亲和力

[摘 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媒体亲和力的大小,记者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记者的亲和力大小直接制约受众对其所在媒介亲和力大小的印象。从心理学的印象管理,角色转换,噪音影响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制约因素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记者自身的亲和力,进而增强媒介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亲和力 第一印象 换位思考 噪音

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以往的速度之争,内容之争,逐渐变成今天的以亲和力为主要方向的竞争。新闻传播领域的亲和力主要是指新闻媒体以新闻形式所传播的事实和观点信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在天量的信息面前主动的予以选择和接受并进而对媒体的报道萌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决定新闻媒体的传媒影响力,亲和力通常和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联系在一起,有了亲和力新闻报道就能够感染人吸引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更有受众缘。具有新闻亲和力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喜爱,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本文主要是从记者个人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新闻亲和力。

记者是信息的采集者,他的工作就是和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打交道,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得和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记者采集到的信息价值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内容的深浅,报道价值的大小,新闻有效信息量得多少。因此新闻记者要想获得独家的或者是更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要与采访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更加接近采访对象,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一定要有亲和力。而记者在增强自身亲和力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印象管理——给采访对象良好的第一印象

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每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行

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该情境的同一性,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知觉与认知,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出积极的有利于我们的形象,将有助于我们成功地与人交往。

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记者每天见到和接触的采访对象都不一样,而记者要想在短暂的采访时间中,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好感那就必须能给采访对象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又被称为是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往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使采访对象愿意交谈,能够和记者进行深入的交心,往往能够给记者的采访打开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那么记者如何才能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首先,着装要贴近生活,简洁大方

记者接触的大多数是普通的社会大众,因此在着装上一定要简洁大方,不能穿奇装异服,女记者在化妆上一定要化淡妆,不能给采访对象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不需要刻意打扮,作为传媒和大众的信息沟通者,朴素平实的服饰更能够拉近记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使采访对象从心理上接受记者为自己的一员。

其次,不摆架子,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

记者与被采访者地位是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被采访对象直接影响报道的成败。只有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互动,才能唤起记者与被采访者共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闻采访不是我问你答式的“访”和“采”,而是双方的一种平等互动的交流。记者要学会采用“聊天”的方法。来使采访对象敞开心灵,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更多想要的信息。在这种相对开放的谈话空间中,采访对象的思维也会更加开阔,记者可能会发觉到新的独家的新闻点。

第三,语言要得当

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表示对被采访对象的尊重,记者的形体语言的表现也相当重要。因为一个眼神的交汇就能够表现出记者是否在认真倾听,是否给与采访对象足够的注意。在采访过程中,端正的坐姿,文明的行为举止,适当的肢体语言,都能够传达出记者本身的素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人对自己意见和印象的形成。

当然,在采访过程中,采访的第一句话也不能够太唐突,否则会给采访对象

造成谈话障碍,避免一见面就单刀直入,直奔采访话题,一般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是采访对象自然而然的打开话匣子,在采访开始之前,不妨使用一些情感接近,兴趣爱好,经历等接近的方法首先让采访对象对自己产生是自己人的亲切感,然后在通过开放式和闭合式相结合的采访方式,不断获得信息,打消采访对象的心理顾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成为朋友。

二、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考虑问题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即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记者是为普通大众传情达意的,记者主要的接触对象就是人民大众,许多媒体的口号就是“替百姓说话”,那就需要站在大众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感知变化,只有转换以往一记者为中心的采访思维和角度才能够真正反映民情,体现民意,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真情实意,更具有接近性。

这就要求记者能够经常的深入群众,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中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不仅能够报道百姓日常需要的新闻,而且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记者还应该将为百姓服务这一理念彻底贯彻,把受众需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纳入视野之内。及时报道与百姓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使百姓乐于投入,参与讨论,倾诉心声,提供由此及彼的新线索、新话题。受众的参与,使新闻得以延伸和深入,使受众受益。同时也使媒体更具有亲和力,使得更多的受众愿意参与,喜欢收看(阅读),乐于提供更多的信息来丰富节目内容,表达自己的心声,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三、减少“噪音”的影响——做到客观公正

噪音的概念最初是在香农和韦佛的传播模式中出现的,认为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必须循着一个管道,但噪音同时进入管道,且会发生干扰的作用,是

信号扭曲,甚至将之掩盖。一些心理学家由此而考虑到,人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难免会出现噪音的影响,而采访活动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在采访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噪音影响记者的采访行为和思维。

从主观上来说,造成记者采访出现失败或者失误的主要噪音包括:在采访之前出现的思维定势对采访对象和事件本身在心理上产生不正确的定位,造成采访失败;采访过程当中,不能够认真倾听,造成大量有效信息的流失,使新闻的报道价值大打折扣;采访不深入,采访技巧不娴熟,缺乏采访经验,记者自身知识陈旧导致被表面现象迷惑等原因;由于记者的采访动机过强或者记者的个人心理素质比较差而造成情绪紧张、烦躁、压抑也是采访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噪音。

从客观上来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上级的要求等原因造成新闻采访不能够深入进行,不能够把真实情况报道出来;对采访范围的限制,规定只能提哪方面的问题不能提哪方面的问题,造成记者思路的闭塞,是采访进行的困难;采访对象的不配合,如提供虚假事实,或者有一设置障碍影响和阻止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威胁到记者的生命健康。

在实际采访活动当中,主客观的原因往往是同事起作用的,很难截然分开。这些在采访过程中出现的噪音直接影响采访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够保证采访的深入客观,记者一定要努力克服主观方面的噪音因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增强心理素质保持一颗客观公正为民服务的心。对客观因素来说记者也要做到问心无愧,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立场,不被压力所迫报道违心新闻,虚假新闻;同时在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宝贵的新闻资源。使最终传递到受众面前的信息尽量客观公正,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也只有这样的采访和报道才能真正满足受众需求,才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在天量的信息面前主动的予以选择和接受并进而对媒体的报道萌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在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而新闻采访的主要实施者——记者的作用更是不能小觑,记者是连接媒体和受众的主要桥梁,是信息的传递者,新闻报道价值的大小关键要看记者采集信息价值的大小,记者本身的亲和力直接代表其所在媒介的形象和亲和力。因此就需要不断提升记

者的素质,增强记者的亲和力,进而给受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和感染力,使得受众能够在天亮的信息面前主动的予以选择和接受并进而对媒体的报道萌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使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获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刘京林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2] 郭庆光著《传播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3]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7月

[4] 杨秀国《论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 2004年2月

[5] 杨秀国《新闻竞争新态势——亲和力之争》 采写编 2009年6月

姓名:李娜女1986年生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第一幼儿园 肖慧(收)***(肖慧)

邮编:016040

电话:***(李娜)

邮箱:wulei19860808@163.com

下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就教师职业道德谈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国关文传系1102班 马维康 20116222 摘要: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起教育改......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当前,各医院都把医德医风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据不少患者的反馈意见表明,患者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评价并没有“水涨船高”,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对......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日本......

    从读者角度分析

    从读者角度分析,本人从网上摘抄如下文字 (1)首次上市,主要的传播对象是针对那些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对于这类读者向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财商”,并通过海报、主流媒体等制造出一......

    从孩子角度分析

    从孩子的角度部署移民计划|案例分析 2016-07-11侨通资讯 办EB-5的,EB5Sir接触过的家庭,都是为了孩子,今天来看一篇Peng & Weber律师的文章,就是谈如何围绕孩子做规划的问题,供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差生转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差生转化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的影响下,学生在班级中自然而然地出现层极分化,优生群脱颖而出,差生群也潜滋暗长。在一个班级里虽然差......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我的爱情观 摘要:爱情是一种美好又复杂的感情。每个人对爱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各种不同的爱情观,并阐述了我所认同和持有......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摘要: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 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