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2:3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一篇: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一个科学范畴的文字表述,其依据并不是出自某一篇理论探讨的学术论文,也不是选用某一个领导在某个场合的讲话,而是要以规范的、权威的出处为遵循。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部分所表述的:“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但人们不太注重从《党章》中“引经据典”,已成为一个长期存在并比较普遍的现实问题。《党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表述,是由“价值意蕴”、“途径方式”、“目标导向”三部分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是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涵要求。多年来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一种“简称”式的理解,误认为是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的“全称”表述,是不严谨的,也是不

严肃的。因此,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完整地、准确地学习、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及时的。

一、“两个一切”:价值意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般的工作路线,也不是单纯的工作方法。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学习、把握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领悟其内在的价值意蕴,这就是“两个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90多年来宝贵经验的结晶,是极其珍贵的“传家宝”。90多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论断,充分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我们党始终如一秉承“两个一切”的价值理念,鲜明地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中央明确提出,这次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虽然看起来仅为3个词,6个字,但意义十分重要和深远。把“为民”放在本次活动主要内容的第一点,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贯立场。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坦然地向世人昭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一再申明:“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并把这庄严的承诺,写入了庄严的党章。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2]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一切”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把握。“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对应了“一切为了群众”的基本要求;“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对应了“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要求;而“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则进一步强调了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两个一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贯连、相互促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真诚支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的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又来又去”:途径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人们谈论得比较多了。本文着重就党的群众路线视域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论、及其对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启示,作一番学习思考。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 作方法等层面上,提升到思想认识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来。毛泽东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在联系所做的深刻阐述,至今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

把握:“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

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也就是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现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需要着重提出的是,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着明确的指向和规范的要求,但在人们的实际工作中和思想认识上,对这“一来一去”,“望文生义”,缺乏认识论层面的准确把握,存在着把“从群众中来”混同于“到群众中去”较为普遍的问题,造成实际工作中真正意义上的“到群众中去”的“缺位”和“错位”。从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来看,“从群众中来”的“来”,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把群众的诉求,以及群众的智慧、创造收集起来;而“到群众中去”的“去”,是在“来”的基础上,梳理问题、分析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思路、下一步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理论归纳的结论,回归到群众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怎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是靠我们的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认真“去”收集——而这个“去”,实际上是作为第一步骤“从群众中来”的“来”,还不是作为第二步骤“到群众中去”的“去”——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去”,是已经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归纳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或方针政策,需要回到人民群众中,回到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完善。因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前半部分,各级领导纷纷下基层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听取一线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到群众中去”的“去”,还属于“从群众中来”的“来”。而对群众提出的诸多意见和问题,不可能“装到篮里全是菜”,“照单全收”,而是要进行科学的梳理,区分轻重缓急,作出体制、机制上的改进,然后把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创新的理念,“到群众中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也是对领导干部智慧和能力水平的考验。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将是不断深化的。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只是“一来一去”,仅仅满足于“一个来回”。就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说,不能是为了搞活动而组织安排“一次”下基层、开“一次”座谈会、听“一次”意见,要避免为反对形式主义而又搞新的形式主义。要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持续地“又来又去”,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改进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和全面素质,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篇: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

基本要求

文 章来 山 课件 w w 5k J.cO m文秘 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一个科学范畴的文字表述,其依据并不是出自某一篇理论探讨的学术论文,也不是选用某一个领导在某个场合的讲话,而是要以规范的、权威的出处为遵循。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部分所表述的:“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但人们不太注重从《党章》中“引经据典”,已成为一个长期存在并比较普遍的现实问题。《党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表述,是由“价值意蕴”、“途径方式”、“目标导向”三部分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是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涵要求。多年来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一种“简称”式的理解,误认为是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的“全称”表述,是不严谨的,也是不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严肃的。因此,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完整地、准确地学习、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及时的。

一、“两个一切”:价值意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般的工作路线,也不是单纯的工作方法。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学习、把握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领悟其内在的价值意蕴,这就是“两个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90多年来宝贵经验的结晶,是极其珍贵的“传家宝”。90多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论断,充分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我们党始终如一秉承“两个一切”的价值理念,鲜明地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中央明确提出,这次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虽然看起来仅为3个词,6个字,但意义十分重要和深远。把“为民”放在本次活动主要内容的第一点,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贯立场。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坦然地向世人昭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一再申明:“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并把这庄严的承诺,写入了庄严的党章。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2]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一切”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把握。“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对应了“一切为了群众”的基本要求;“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对应了“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要求;而“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则进一步强调了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两个一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贯连、相互促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真诚支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的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二、“又来又去”:途径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人们谈论得比较多了。本文着重就党的群众路线视域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论、及其对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启示,作一番学习思考。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 作方法等层面上,提升到思想认识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来。毛泽东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在联系所做的深刻阐述,至今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

把握:“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

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也就是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现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需要着重提出的是,作为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党的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着明确的指向和规范的要求,但在人们的实际工作中和思想认识上,对这“一来一去”,“望文生义”,缺乏认识论层面的准确把握,存在着把“从群众中来”混同于“到群众中去”较为普遍的问题,造成实际工作中真正意义上的“到群众中去”的“缺位”和“错位”。从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来看,“从群众中来”的“来”,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把群众的诉求,以及群众的智慧、创造收集起来;而“到群众中去”的“去”,是在“来”的基础上,梳理问题、分析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思路、下一步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理论归纳的结论,回归到群众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怎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是靠我们的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认真“去”收集——而这个“去”,实际上是作为第一步骤“从群众中来”的“来”,还不是作为第二步骤“到群众中去”的“去”——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去”,是已经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归纳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或方针政策,需要回到人民群众中,回到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完善。因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前半部分,各级领导纷纷下基层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听取一线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到群众中去”的“去”,还属于“从群众中来”的“来”。而对群众提出的诸多意见和问题,不可能“装到篮里全是菜”,“照单全收”,而是要进行科学的梳理,区分轻重缓急,作出体制、机制上的改进,然后把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创新的理念,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到群众中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也是对领导干部智慧和能力水平的考验。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将是不断深化的。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只是“一来一去”,仅仅满足于“一个来回”。就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说,不能是为了搞活动而组织安排“一次”下基层、开“一次”座谈会、听“一次”意见,要避免为反对形式主义而又搞新的形式主义。要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持续地“又来又去”,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改进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和全面素质,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文 章来 山 课件 w w 5k J.cO m文秘

第三篇: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当前需要特别注意正确把握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谨防“歪嘴和尚乱念经”,借城镇化之名来重新鼓动房地产泡沫,把经济发展引入歧途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无疑,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的是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适合现有国情加快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大战略。真正抓住城镇化进程给未来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当前需要特别注意正确把握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谨防“歪嘴和尚乱念经”,借城镇化之名来重新鼓动房地产泡沫,把经济发展引入歧途。

新型城镇化的三方面特征

近代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是以城市化为基本的标志。正是由于产业和人口快速地聚集于城市之中,一方面形成了生产资源的集约使用效应,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市场效应,为实行社会大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交换环境。至今为止,城市化率仍然是衡量一国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1%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还不小,推进城镇化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无疑将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整体上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和服务行业在当地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快后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本身也有一个动态的升级过程,对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的更新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产业升级则是推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二是社会组织的升级。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把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市民,由此而会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基层组织的市民化。与传统意义上分散居住的村民不同,生活在城镇的居民将具有更多的现代意识,这包括对当代科学文化的追求和政治民主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城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根本改造上,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第三是消费方式的升级。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将是大众消费的普遍市场化,一方面把传统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消费转变为市场交换,另一方面又会通过示范效应等大大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有效需求会直接拉动服务经济部门的增长,大大增加不同类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商品。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使国内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得到持续快速的扩张,不仅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力,更能有效发挥出中国市场的世界影响力。

要与房地产泡沫彻底划清界限

显然,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种全面的社会经济转型,不能也不应当片面地解释房地产业的发展,更与房地产泡沫互不相容。城镇化诚然需要有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但房地产业本身并不等于城镇化。盲目地搞房地产,并不能带来产业聚焦、人口集中和市场发育,而只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近年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出现的“鬼城”已经提供了很深刻的教训。因投资投机而形成的房地产泡沫,不仅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严重的误导,更是明显增大社会上的利益矛盾冲突,客观上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非常负面的因素。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也一定要尽早与房地产泡沫彻底划清界限。

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成不良影响,近期内不仅应当继续坚持已有的调控措施不放松,也需要加快推出房地产税等新的办法,决不能让房地产泡沫重新泛起。如果普通公众无力购房,推进城镇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长远来看,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把重点放到对人的投资上,纠正过于偏重物质资本投资的传统观念。人是现代城镇的灵魂,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未来应当以民众的幸福和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投资重点,努力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的人有效地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来,进而从根本上铲除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壤。

建立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的社会是古老中华民族的长期向往,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尽早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使命。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良好物资技术条件,为未来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能合理排除特定利益因素可能造成的不良干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为广大民造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及推动作用

关于新型城镇化目前尚未有标准定义。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内涵:一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三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四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其推动作用有五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产业积聚和升级;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达到51.3%。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需要对 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继承、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目前尚未有标准的定义。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进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实现“三化”有机融合。同时,新型城镇化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现代化结构。

2.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3.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注重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凡是和工艺流程创新升级,推动城镇向数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识域方向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繁荣,造就城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4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只有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和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仅有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优化,而不能让进城农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也称不上高质量的城镇化。要改革城镇人口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地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分析

1.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

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设计规划、咨询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以上产业都将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相关效应明显,其发展能够扩大投资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若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投资潜力巨大。由此引发的投资可以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极大地缓解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2.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城镇化的难点和核心是真正实现农村进城人员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必然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新型城镇化将改善居民消费环境,逐步改变农村进城人员的消费行为,在劳动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城镇相对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据测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每年将增加1万多元消费,我国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可以带动11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3.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

一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来的人员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他们的收入水平高于原来在农村的收入水平。二是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员转入城镇,带动万亿级投资和新增消费,可以增加原有城镇居民的收入。三是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员转入城镇,加速土地向专业户集中,农村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可以提高留在农村的人员其收入。同时,推进城镇化,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增加了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稳中趋涨,也将增加农民的收入。4.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产业积聚和升级

一是城镇化可促进产业集聚。由于城镇相比农村往往具有资本技术、交通运输、居住条件、人力资源、通讯设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二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城镇越大,发展越快。服务业发展越快,新市场扩充的量就越大

5.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新型城镇化在注重城市的开发建设和功能完善,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合理引导人口、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主要流向,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着力缩小城乡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加快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三大重点工作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对进城农民给予充分的身份认同,同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农民提供基本社会福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2.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式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布局,促进生产功能配套、完善和高效,发挥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活功能安全、便捷和舒适,发挥生活领域的社会效益;促进生态功能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挥生态领域的环境效益。二是创新市政基础设施的筹资、运营和管理模式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促进城镇设施为农村服务,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三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

3.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着力在体制机制、服务功能、科技教育、创新主体、人才素质、政策引导、居住环境等方面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强城市创新竞争力。要合理统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提供就业机会和打造创业平台,为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提供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扶持作用,促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意识。

第四篇:群众路线党课讲稿

党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党的先进性

主讲人:韩拴明

一、主要学习要点:

二、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群众路线的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

十八大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历史形成发展:

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古义 “黨”:尚黑。

1928年党的六大作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同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负责人讲话中,首次使用“群众路线”概念。(最早提出)

1929年9月,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三处明确使用“群众路线”(写入文件);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

1930年5月,毛泽东在《调查工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根本观点。

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党章的总纲,并明确把密切联系群众列为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七大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讲话中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把党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完整表述)

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科学定性)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为民,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务实,就是坚持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清廉,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

二、群众路线背景: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好的背景下,发生很多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原因?

举出案例:

2013年10月15日,浙江省余姚市政府,数千人集会示威,打出“毛宏芳60分下台”、“奚明回家种田”的标语,抗议政府救灾不力。示威中市民将多辆公务车砸毁,并拆掉政府门口围栏及“为人民服务”的大字。

信仰迷失: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大师。王林:惯于表演“空盆来蛇、断蛇复活”戏法的所谓“气功大师”,出狱20余年来一路畅通无阻,长盛不衰,不能不说是个奇特的现象。

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有“大师”预测其可当副总理,但命里缺桥,因此他下令将已按计划施工的国道改道,使其穿越一座水库,并顺理成章地在水库上修起一座“岱湖桥”,助其“飞黄腾达。(“逮胡桥”)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调研报告:

当前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对党各级组织的信任情况: 对党的各级组织都信任32.47% 对党的各级组织都不信任7.68% 对党中央信任,对地方(基层)党组织不信任53.67% 只对所在的地方(基层)党组织信任6.57% 当前群众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满意情况: 只对中央满意 61.38% 只对地方(基层)满意 8.48%

都不满意12.17% 都很满意17.96% 结 论:群众对党组织已出现信任危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明显下降。原因分析之一:贫富分化逐步扩大

原因分析之二:社会转型给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原因分析之三:社会冷漠,信仰缺失、价值错位、道德底线濒临失守 原因分析之四:部分官员堕落腐败,伤害群众的事件不断发生 十八大后落马省部级高官:

●四川省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

●中央编译局原局长衣俊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刘铁男

●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

●四川省文联原主席郭永祥

●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常委、统战部原部长王素毅

●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李达球

●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正部级、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

●中石油集团原副总经理王永春(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

●遵义市原市委书记廖少华

●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安众

●黑龙江省政府亚布力度假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付晓光(副省级)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

●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正部级,十八届中央委员)

●四川省原政协主席李崇禧(正部级)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杨刚 原因分析之五:部分党员干部“本领恐慌” 原因分析之六:新时期群众工作趋向多元化

三、群众路线突出问题:

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求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四大危险”是胡锦涛同志继2011年“七一”讲话之后再次向全党发出的警示,并且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四大危险: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 ■脱离群众危险 ■消极腐败危险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谈到做群众工作时指出: 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处于“失语”状态—— 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 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 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 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2010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就现在的党群关系如是说:

• 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 • 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 • 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 这种说法,从一些侧面反映出党的群众工作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新“解”

“新”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 “新”四项基本原则:吃饭基本靠请,抽烟基本靠送

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 “裙” 中路线:

“穷” 众路线: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无路可走

据《新京报》报道,2013年7月25日上午,深圳广电集团召开“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宣传报道资讯交流会”,集团提前发出通知,称将有多位重要领导和监督单位嘉宾出席会议,请集团员工不要占用大厦地面停车位,并选用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 福建省某单位在跟督导组汇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时,说本单位有一领导十年来找部下谈心多达3268次。督导组的同志反问“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汇报者一脸尴尬,半天也说不清楚。• 不能再“认认真真搞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了。

• “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总书记7月23日视察武汉市民之家时的讲话。前车之鉴: 苏共垮台(“一场平静的葬礼”)

• 1990年原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的“苏共究竟代表谁”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苏共党群关系的首先“解体”,最终导致了苏共的解散和苏联国家的解体。

20万建国,200万卫国,2000万亡国

• 苏共在20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党员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近2000万党员时却被解散了。

四、群众路线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 • • • • •

•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了思想动员、工作准备和行动示范。

• 2013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

• 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

五、群众路线总的部署

1、学习教育、听取意见

2、查摆问题、开展批评

3、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六、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工作

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介绍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半年成果:自去年12月八项规定出台后,立即在全国刮起一阵新风,短短半年时间,取得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2665个,给予组织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2290人次。人民群众普遍反映,八项规定的出台恰逢其时,对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充满信心。

新时期我党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 •

一、“一切为了群众”的新要求:全心全意为百姓圆梦 • 所有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共享梦想成真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机会,是“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与核心构成。•

二、“一切依靠群众”的新举措:深化扩大“四个民主” •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新途径:大力发展协商民主

• 通过民主恳谈会、民主理财会、民主听证会、乡村(居民)论坛、互联网论坛等有效载体,靠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第五篇:准确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2016年05月05日 08:2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编者按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共享发展的理念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必须科学加以把握,准确加深理解。

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小康,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是否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一个重要标准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着力解决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的“蛋糕”在不断做大,各个地区、各个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生活都有了明显改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实现了率先富裕,但收入差距较大、分配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发展成果共享不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按照现行扶贫标准,2014年年底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还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个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5%。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所以,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我们还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一致呼声。

需要指出的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不是对效率的否定,而是对效率与公平的兼顾。新形势下,只有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重城市轻农村、重GDP轻民生等观念,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发展。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所希望和追求的全面共享,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共享发展就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需求,绝不能单纯用人均GDP指标或其他什么单一的指标来衡量。

人民所期盼的全面共享不但其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也是不断变化和提升的。首先是满足物质需求,“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虽然物质需求始终是人们的第一需求、始终是最重要的获得感,但当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新的更多更高的需求,希望有更多更高层次的获得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党的惠民政策的不断实施,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动态的、升华的。这种需求与满足需求、获得与满足获得的双向互动,成为不断推动着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

今天,人们对共享与获得感的期盼与日俱增。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的责任就是高度关注和尽力满足人民的需求,高度重视和增加人民的获得感,让人民相信今天的共享与获得是实在的、公平的,相信明天的共享与获得会更多更好。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建共享原则,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在当前阶段改善民生、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可喜局面。共享发展的前提是共同建设,没有发展的共享和没有共享的发展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共建共享内含理论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国治党治军各个方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凝结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助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是我们党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共建共享,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共建共享内含力量支撑。团结就是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危险考验、实现奋斗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像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一艘巨轮,每个人都在这艘巨轮上,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参与者、获得者,都应当同舟共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共建共享意味着要不断优化生产力全要素配置,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建共享内含真抓实干。人间万事出艰辛。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再多的期盼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奋斗成就伟业,实干开创未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弱积贫、落后挨打到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们每一个人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自己的事情做实做好,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一步步朝着共建共享的目标前进。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做到谋事要实、做事要实、做人要实,自觉把改革责任扛在肩上、把发展任务抓在手上,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善于组织动员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环顾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但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从国际来看,尽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从国内看,尽管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尤其是涉及共享发展理念的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统统都解决好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河。事要一件一件做,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有水快流,也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只说不做、该花的钱也不花。也就是说,要从需要和可能出发,既不能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也不能在落实共同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人民群众需要办且能办得到的事做实做好,对人民群众需要办但一时难以办到的事,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办到,积少成多,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陈志强)

下载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长党课讲稿:完整、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长党课讲稿

    认真抓好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这一中心环节 授课人:教师进修学校党总支副书记 刘家勤 本课对象:教师进修学校全体党员、退休党员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全体党员深刻认识搞好分......

    校长党课讲稿

    党课讲稿同志们:我们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教育局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在全校党员干部中正在积极开展,动员会之后,各党小组、每个党员干部通过自学、交流,取得了一定收获。今......

    党课讲稿(校长)[范文模版]

     为民务实清廉 ——永和县城关小学 范玲玲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办的党课活动,主要是通过想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考虑到结合目前“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深入开展......

    党课讲稿《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究竟“新”在何处?》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究竟“新”在何处?什么是新发展阶段?它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我......

    党课讲稿-如何准确把握“忠诚、干净、担当”的实践要求

    党课讲稿--如何准确把握“忠诚、干净、担当”的实践要求忠诚、干净、担当,内含着正确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内含着高尚精神境界、道德操守,内含着强烈责任意识、进取精神,是党员干......

    群众路线党课讲稿[推荐阅读]

    群众路线教育党课讲稿新形势下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城东路社区居委会新形势下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

    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近期,结束了本次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感触颇多下面简要谈谈学习感受。群众......

    群众路线活动书记党课讲稿

    群众路线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实践路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近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