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稿: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方位
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方位
一、我们为什么要经常讲形势?
1、经常讲形势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对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能否有一个恰当的把握与判断,对我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应有位置以及应取的正确战略对策,能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对于我国在新世纪能否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专心致志搞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和教职工了解形势,干部必须先学一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通过学习,努力做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努力帮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2、正确认识形势是我们干部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政治多极化的逐步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使得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例如: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就牵动了全球的神经;两次海湾战争的发生,国际石油供应格局的变化,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敢掉以轻心;等等。)。而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极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也大大增加。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联。关心祖国的未来,关心国际事务,也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未来。为此,作为一个现代人而言,要正确认识国内形势,正确认识我国在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战略格局中的战略方位,国际问题知识已成为现代人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关于国内形势
1、关于国内经济形势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速度较快。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这是我国自2003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10%或略高一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平均4~5%的水平。二是效益较好。全年财政收入达到3.93万亿元,增长24.3%,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超过1996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从投入看,但为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3%,这是2003年来的首次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三是物价较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各类价格指数涨幅都相对较低。在经济增长连续4年达到或略高于10%的同时,物价涨幅稳定在较低水平,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少有的。四是运行较稳。2003年以来,GDP增速无论是年度之间,还是季度之间,波幅都比较小,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改善。五是实惠较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4%和10.4%。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六是后劲较足。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库存充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支撑条件改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
困难,从深层次看,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具体来说主要是“三过”、“两难”。“三过”就是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两难”降低能源消耗难、降低污染物排放难。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去年全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对于国家、前途命运十分重要和正确的判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可以认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 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随着我国和世界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同国际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妥善处理各种经贸摩擦,妥善处理市场、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竞争,维护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安全的
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为我们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二是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鉴,唯有通过不断总结自身执政实践的经验,又不断借鉴其他国家执政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这当然同时也为我们加强这方面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三,从发展环境来看,随着我国进入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迎来了我国的“黄金发展期”,也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如果我们能正确反映、妥善协调、充分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并不失时机地建立起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就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这个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反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因此,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时也为我们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四,从国家主权和安全环境来看,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以及按照“一国两制”方针保持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同样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如果香港、澳门问题处理得好,就会对解决台湾问题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反之,就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处理香港、澳门问题和解决台湾问题,既考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又锻炼和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这当然也为我们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关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在04年、05年和06年初,中共中央分别举办了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连续三年的新年伊始,中共中央举办这样高层次的专题培训班,引起了国内外的浓厚兴趣。人们普遍认为,这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所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治国方略,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制,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在中央召开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伟大长征。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今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讲话,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这个讲话,丰富了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更加明确了我们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到强调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从提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反映了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中,在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执政能力建设上,不断取得进步和走向成熟。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幸事,在未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对外政策
新中国外交工作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正确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已逐渐形成日益清晰的国际战略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显著成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内工作、同时也是国际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1、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4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为40.11亿美元。其中,美国达11.75万亿美元,占了近30%,第二是日本,约4.62万亿美元;接下去是德国2.67万亿美元,英国2.13万亿美元,法国1.99万亿美元,中国和意大利都是1.65万亿美元,加拿大0.97万亿美元,西班牙0.96万亿美元,韩国0.66万亿美元。
美国军费开支最多,2005财政年度达到4162亿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国的总和还要多。美国科技实力也很强,每年研发经费近3000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1/3。2003年度“全球1000强企业”中,美国有487家,占了几乎一半。
“9·11”事件后,美国调整安全和外交战略,把反恐、防扩散和确保本土安全列为首要政策目标。但是,多数国家不赞成美国搞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美国的盟国也有不同意见。
仅在伊拉克,美国就付出了很大代价。据美国官方统计,伊拉克战争从2003年3月20日以美军发起“斩首行动”为标志爆发,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战行动结束,美军共死亡139人。但之后死亡人数成倍增加。据美国媒体统计,截至2006年10月7日,美军已有2739名士兵死亡,1万多人受伤。美国在伊拉克的军费开销也很大,预计今年总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为伊拉克战争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壮大。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连续6年增长,国力逐渐恢复,2004年经济增长7%。普京总统2004年连任后,提出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欧盟一体化进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扩大到25国,经济总量达到12.48亿美元,超过美国。政治联合进入新的阶段,去年10月签署了《欧洲宪法条约》。欧盟还在进行共同防务建设,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在增强,国际影响进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债权国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逐渐走出经济长期停滞的阴影,正在努力争当政治大国。
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发展势头强劲,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图强,整体实力上升。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这种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列强争霸。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我国街上跑着许多国家多种品牌的轿车,国际互联网进入我国城乡千家万户。同时,亚、非、拉、美、欧等许多国家的超市都有中国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件中国产的服装,美国人用的许多电脑、彩电,直至圣诞树,都是中国制造。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大家身边。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 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零部件,共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其中包括不少中国企业。生产药品的德国拜耳公司,同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由拜耳提供中间产品,其他企业加工成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原来在一个企业进行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组装和总装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贸易组织备案的有效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已达160多个。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以东盟——中国、东盟——中日韩合作为核心的东亚合作等尤为引人注目。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发达国家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握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在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是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但也经常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受害者。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根据联合国04年12月的统计,世界上人均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超过5.7万美元,最低的只有86美元,两者相差666倍。人均预期寿命,高收入国家为78.3岁,低收入国家只有49.1岁,两者相差近30岁。换句话说,不同国家的人一出生面临的预期寿命就不平等,这是西方人权专家通常不愿提及的一个简单而严酷的事实。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为逐步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主张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而关键在于每个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的成功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根本方针。
3、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印巴矛盾、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威胁尤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发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别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举世震惊。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能源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4、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世界上60多亿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属于2500个民族,讲着6000多种语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许多无神论者。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倾慕对象和学习榜样。“中国模式”,成为中国对于当今多样性的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个别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在200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西方主流媒体认为,“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两大价值观。中国现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
“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的理念。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舆论指出,“和谐世界”理论,展示了中国外交的成就与魅力,起到了“改变全球力量对比”、“催生世界新秩序”的成果。这一理论对于国际社会和全球发展的重要影响,今后还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5、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9%。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过了1000美元。卫生保健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己经从1949年的39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以上。
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共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原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说,中国是20年来对全球扶贫事业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为全球扶贫行动提供了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个百分点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对世界贸易和服务增长的贡献率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3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2%。舆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带动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这两年国际上那么关注人民币汇率,正说明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中国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给地区和世界带来广阔市场和合作空间。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贸易额达1.4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市场容量至少在今后十年还将持续快速发展。世界看好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市场,加强对华合作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突破6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国投资。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巨头全部进入中国,世界信息产业100强中已有90多家进入中国。外商在华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总部超过30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急邻国之所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向有关国家提供40多亿美元援助,对地区乃至世界的金融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都表明我们朋友多,他们希望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世界上开始出现学习汉语的热潮。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大约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在美国,汉语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最近,还专门成立了“孔子学院”,致力于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以外,使用汉语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亚,汉语是第一大外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努力创建和谐世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
四、关于如何正确观察、分析形势问题的几点思考
1、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形势。(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红旗还能打多久?”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江苏大学校本部校园背依长江,假日漫步于江边,面对浩浩荡荡奔向大海的江水,大家可能就会想起地理教科书告诉我们的,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由西向东奔流入海。长江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是,长江流经湖北的一段称为荆江,它的流向就比较复杂了,在不同的区段流向也不同:有由西向东的、还有由南向北、由北向南的,甚至还有由东向西的。复杂的流向使得传统的江南岸、江北岸的说法在这儿行不通了。于是聪明的当地人发明了一种办法,即面向长江下游,在左手的称左岸,在右手的称右岸。然而,若站在荆江边想起地理教科书上关于长江流向的结论,就会产生疑问: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我眼前的“实践”——长江的流向,和教科书上说的完全不一样,书上看来错了。那么,究竟是地理教科书上的结论对,还是眼前的“实践”对呢?答案是肯定的:书上说的对。那么,错又错在何处呢?错就错在,不能用对长江在湖北某一个区段、某一个局部的流向的判断,代替对长江的总的流向的判断,否则就会犯认识论上的以局部代替全局、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界演变的规律有相通之处。从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迄今,只有短短的八十多年。在社会主义的鼎盛时期,全球有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3,还有更多的国家人民对社会主义心向往之。经历苏、东剧变后的今天,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即令如此,世界上还有近1/4的人口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能说社会主义垮了呢?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的角度观察问题,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斗争的曲折过程,而不是一帆风顺的。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全球范围而言,花了三百多年时间,其间经历了很多次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尚且如此艰难,那么,以取消剥削压迫为其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所遇到的反抗,必然要比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时所遇到的反抗激烈得多,所需时间也可能更长。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复、曲折,即令像苏东剧变这样的反复、曲折,也并不奇怪。历史从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的。
(2)要学会正确观察、分析国内形势。
中国在前进,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是前景光明,形势越来越好,还是前程晦暗,不知去向何处?这样两种截然对立的对当代中国形势的认识,在我们身边都存在。要使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必须要使人们能正确估价中国的形势。
(a)要站得高些、望得远些来看中国,要看全局、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成就是巨大的。从53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今天,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9%左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
面对琳琅满目、要什么有什么的市场,现在的青年人很难想象直到七十年代中国人手捏几
十、上百种票证去商店的日子;八十年代初,有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就很能让左邻右舍羡慕了,而现在,普通城镇居民人家拥有一台以上彩电的已毫不稀奇;九十年代初,打一个长途电话甚至要到邮局等上几小时。而现在,哪一家的电话都能打往世界各地,而且一拨就通,等等,等等。总之,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虽不能说已经多么富裕,但比过去要好过多了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绝大多数人都相信会越来越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始终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间,我们走过弯路,甚至犯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都是在没有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很快纠正了错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发展从此走上了“快车道”。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动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未来将会比现在更美好,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创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必将在国际共运史和人类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b)要把中国放到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中看,借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
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世所瞩目。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经济强国在着眼于21世纪世界战略格局中自己的有利位置时,都把对华关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纷纷与我构建各种各样的“战略关系”、“协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中国的崛起,使得西方的智囊团们惊呼“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甚至是“中国世纪”:更有人在中国周边邻国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还在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法计算为300多美元时,世界银行等组织就曾经按购买力平价法(国际比较项目法)算出中国的人均GDP为一千多美元。中国在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贸组织(WTO)的谈判中,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对我国提出这样的要求:按GDP总量计算,中国已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因此应当以发达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应当指出,“中国威胁论”是毫无道理的。中国早就宣布过,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即使强大了,也决不会欺侮别人。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虽已位居世界第四,但按人均计算还比较落后,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西方不可能期望中国吞下损害本国民族利益的苦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从各种“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到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出现,不都是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发展、进步和正在走向强大,不都在说明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吗?
(c)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现有的问题都是前进中、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国家的发展,问题必将得到逐步解决,中国必将更加繁荣、强大。经常听到人们议论:你说形势好,可看看身边、社会上,什么腐败现象、社会治安问题、职工下岗、国企改革问题,可说是问题多多,这又如何解释呢?
应当指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有些还很严重。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应当影响我们对国家形势总的判断。因为,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前面,我们说要借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所谓“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们自己也不能总是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有一首咏庐山的诗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庐山常年云遮雾罩,身在庐山中要想看清庐山全貌是很困难的,只有站在高处或远处看,才能看得清楚。观察国家形势也有类似道理。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环绕在我们身边,交织在我们周围,就如同庐山云雾一样,往往容易遮住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对各种矛盾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主流看不清楚。要在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何容易?新旧体制的矛盾,新旧运行机制的碰撞,利益调整使得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的冲突,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激荡,国际环境的影响,两方敌对势力的破坏与干扰,就使得中国的改革进程异常复杂,矛盾格外尖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驾驭复杂局面,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才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腐败问题,古代有,现代有,中国有,外国也有。党和政府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包括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舆论的,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和遏制力度,力图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然而,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次“运动”就彻底消灭腐败现象,杜绝腐败行为。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世界上“绝对纯净”的事物是没有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党中央早就宣布,改革开放搞多久,反腐败就搞多久。这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与腐败斗争到底的决心,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战胜重重艰难险阻,绕过道道激流暗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2、外交历来是为内政和本国战略利益服务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应以符合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外交上的体现。形势比人强。我国当年发起“乒乓外交”,邀请基辛格到中国秘密访问,从而逐步改善中美关系;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历史上有名的强硬反共分子,他也主动要求到尚未与美国建交的共产党国家中国来访问。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实际上,双方的意识形态立场并未改变,而政策改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本国的战略利益。国际交往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意识形态,就可能束缚我们的手脚。我国对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东欧各国以及印度、越南等国的外交政策的及时调整,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实行独立自主的、务实稳健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切以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战略利益为出发点,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外交上的体现。今后,如果遇到别人(别国)告诉我们中国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们就应当冷静思考,不但要研究他所说的内容,更要看看他这样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任何人都不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热爱我们的中国。别人说“中国应当怎样”,归根结底是希望中国变得更适应他们的需要。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3、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外交发言权以实力为后盾。集中精力搞建设、让中国进一步强大起来,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出路。当年的中国外交部长陈毅,曾经对当时的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说过这样的话:“聂老总,你的原子弹一爆炸,我这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多啦!”这就是实力的作用。我国在当时国力还不强盛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发展“两弹一星”,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有了这些东西,成了核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某些国家似乎能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为什么有同学认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上的态度有时似乎“不够硬”?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各自的国家实力所致。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影响力,增大发言权,根本出路还在于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中国进一步强大起来。
4、中国的和平崛起势不可挡。但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及先发国家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形式的遏制和扼杀。韬光养晦的政策必须长期实行。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7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中国正在、并且必将崛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不争事实。问题是如何崛起?对此,国际社会有一些疑虑,某些别有用心者也乘机造谣惑众。因为历代列强的崛起,都是以发动战争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为手段的。和平崛起,这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既定政策,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论,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发展的实践表明,我们不但不会对别国造成威胁,反而会给邻国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发展和崛起,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良好的国际环境非常重要。从历史上看,先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的发展和崛起,从来是十分警惕的。如果撇开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前苏联国内的原因来看苏联解体,美国和西方国家等先发国家对苏联在政治上的围剿、经济贸易上的遏制、军事上的“挑逗”竞赛(“星球大战”计划),耗尽了前苏联的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最近,美国军界上层有人鼓吹:美国现在可以一次性摧毁俄罗斯和中国的核武器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目的何在: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我们必须注意防止先发国家对于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发展的遏制和扼杀,也必须十分警惕某些西方先发国家用对付前苏联的类似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周边和国际环境。韬光养晦的政策必须长期实行。
5、未来二十年是我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调查表明,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信任,对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同时,大学生高度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对一些重大问题也时有疑惑,对此,我们有责任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必须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了解世界战略格局现状及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这一格局中的应有位置,牢固树立青年一代正确的国际战略观,明确当代中国青年在新时代的历史重任,并积极为之而努力奋斗。要帮助大家认识到未来二十年是我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6、努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
近二、三十年来,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主要指标就是综合国力。近年,又有人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软实力”,主要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与形象等,其核心在于价值观。软实力在国际政治较量中的作用就是力争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更关键的在于屈人之心。未来国家间的较量更多的是比谋略,比无形的力量。在现实国际社会中,软实力的竞争更为残酷,更加隐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国在国际社会中之所以影响力大,除了其硬实力(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等)的原因之外,其软实力(美国文化、价值观、好莱坞、可口可乐、麦当劳等)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二战以来,美国发展的所谓“华盛顿共识”风靡一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国式发展道路更适合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这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有人提出,现在应当建立“北京共识”。(在美国NBA打球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去年被评为全国劳模,曾经引起争议。实际上,大家想一想,姚明的坦诚、自信、友善、谦虚、良好的团队精神、拼搏意识和精湛球技,让对中国人不甚了解的美国人,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的崭新风貌,这不也是当代中国软实力的一种展示么?这种宣传展示作用对国家的贡献,可能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劳模难以起到的。)这样的结果,对于国际社会的某些人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因此,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我们现在的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不断地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让中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进一步强大起来,是我们当代中国人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第二篇:中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浅析
中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浅析
摘要:2014年对中国来讲是特殊的一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反腐工作的力度逐渐加大,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这一年,国际形势也波诡云谲、风云变幻,有乌克兰危机、利比亚**,也有日本右翼分子的改宪。每一件大事对中国发展前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分析当前形势,探究不同事件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
深化改革
国际形势
乌克兰
日本
发展
正文:
历史的车轮进入到2014年,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之痛似乎仍在提醒着我们,国富兵强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保证人民的幸福安康。这一年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展示中国形象,维护中国国际利益的关键之年。历史在前进,形势在变化,改革在行动。
一、纵观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对我发展有利有弊
近年来,国际风云激荡,地区乱象纷呈。西方经济政治遭遇困境,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加快战略调整,西亚北非局势剧烈动荡,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大国间博弈日益尖锐,全球性重大安全问题凸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安全危机频发,国际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形势的纷繁变化,表明国际安全格局正在进入深度发展的新阶段,国际安全秩序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1.美国重返亚太,对我形成遏制之势。
奥巴马执政以来,对亚太战略定位就从经济层面提升到政治和战略利益层面,明确提出“泛太平洋战略”,积极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加快“重返亚太”的战略步伐。政治上,全面参与东亚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包括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试图通过参加来主导议题。经济上,大力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着力塑造亚太经济多边机制,目的是绕过中国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泛太平洋经济合作圈。军事上,按期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调整亚太军事部署,不断强化亚太同盟体系和伙伴关系,加紧构建美主导下的亚太新秩序。美国公布《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美军战略利益评估报告,进一步明确要以亚太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点,加紧构筑以美国为首的亚太军事安全体系。依据新的军事战略,美国将减少在欧洲的军事存在,继而加大在亚太地区构建广泛、灵活、持久的军事存在。在国防开支大幅削减、军事战略呈现收缩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坚持削减国防开支不以牺牲亚太地区为代价,在亚太相关地区的军事布局渐次展开:加速落实“空海一体战”构想,确保其在亚太区域军力投放能力;频繁举行与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的联合军演,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导地位;优化亚太基地布局,加紧调整前沿军事部署,强化关岛基地的核心角色,扩大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存在。按照规划,未来美军50%-60%的海军力量以及30%-40%的空中打击力量最终将集结于亚太地区。
美战略关注重点向亚太转移,牵动了各主要国家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俄罗斯提出新型亚太安全架构倡议,对亚太地区的关注程度明显上升。日本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轴,借“地震外交”着力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印度大力推进“东进战略”,提高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东盟加强与美、日、印等大国合作关系,巩固和提高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态势,使该地区呈现出新的复杂局面。美国防部长帕内塔在出席第12届亚洲安全会议“香格里拉对话”时高调宣称,到2020年,美国将把60%的海军力量调整部署到太平洋地区。美专为我量身定做的“空海一体战”战略构想,也进入实践层面,在武器装备、战略态势、检验训练等方面都完成了实质性推进。2.乌克兰的大国博弈,对我大有可为
乌克兰**正值世界局势的大变革时期,是美国推动的“颜色革命”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欧洲战略东扩战略的重要组成,也就是欧美打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欧美及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势力集团的大力介入,这决定了乌克兰局势已经超出了国家内部事务的范筹,这也就决定了其局势的走向对世界局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有俄罗斯在,中国并不太担心欧洲的东扩计划,乌克兰危机在战略上对中国没有不利的影响,或者说不会给中国带来战略压力。相反,俄罗斯的奋起反击,足以牵制欧美在亚洲的介入。为了更好的解决乌克兰危机,或者说为了完全争取乌克兰,美国就必须让中日对抗稳定下来,以避免牵涉更多的精力,美国会进一步的压制日本。而且乌克兰危机,有可能使俄与欧美的战略对抗升级,这必然的要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中国虽然会保持中立,但一定会给俄罗斯某种程度的支持,进而进一步推动中俄关系的发展,通过前期中俄签订的天然气能源大合同就可见一般。欧盟和美国围绕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制裁也使得俄罗斯只有加深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才能取得发展。
此外,中乌没有战略利益上的冲突,相反却有着经济和技术互补的战略利益。危机中的乌克兰走向不明,欧美与俄罗斯不可能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与援助。乌克兰越是**,其国内经济就越是困难,也就越发的需要外部支持。而这一点目前恐怕也只有中国有能力提供。此前的中乌合作,出于欧美与俄罗斯的因素,可以说乌方是有所保留的。而中国在此能够有所行动的话,对乌克兰政府的帮助足以使得中乌关系更深发展。如果中国能够成功的对乌克兰局势形成影响力,那么中国对东欧国家的影响力将得到加强。总之,乌克兰危机将会成为中国的一大战略机遇。
3.中日外交博弈,对亚太合作影响非凡
当前,钓鱼岛问题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安培政府一意孤行,打着“中国威胁论”的幌子,推进钓鱼岛国有化和修宪政策,妄图将其自卫队升级为“国防军”,公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颠覆二战胜利成果。这为日本与亚州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合作蒙上不少阴影。
中日都十分重视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先有习近平主席在亚信峰会上提的新安全观,加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观点,都体现了中国政府重视与亚太国家共同发展实现繁荣昌盛的“亚洲梦”。而安倍政府则进行“地震外交”对与美有盟友关系的国家施加影响,但是日本在二战问题上的否认以及改宪的后退行为为其在亚洲的外交之行设置重重障碍。
事实证明,只有创新亚洲安全理念,才能共同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如何结合全球局势,以大视野看待亚洲问题,积极突破长期严重制约亚洲发展的安全合作“短板”,携手应对新老安全挑战,同筑安全,共谋发展,才是亚洲各国的现实需求和迫切愿望。
二、回看国内局势,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得。1.作风建设的新风洒满中华大地。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狠治庸、懒、散和不作为、乱作为;提倡说真话、道实情,倡导短、实、新文风……世界舆论纷纷用“清新风气”来形容中共的作风建设。从八项规定,到厉行节约,我党围绕作风建设取得的成就正在深刻影响着全国各地,赢得国内外人士的高度称赞。
2.反腐倡廉的成就凝聚群众力量。
壮士扼腕、刮骨疗毒的反腐之风,体现了我党对反腐斗争的坚决态度。“腐根不除,为官不正。”中共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面对腐败“零容忍”,不仅拍“苍蝇”,打“老虎”也绝不留情,反腐力度前所未有。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认为,“大老虎”接连落马,体现了中共自我改进、打击官员腐败的决心。而这一连串的行动则再次为我党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全民反腐已成为社会的趋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正在形成机制建设。
3.暴恐及邪教组织的干扰破坏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
年初的“3.1”昆明暴恐事件,加上新疆地区接连不断的暴恐分子冲击破坏,中国似乎已经被“独”类暴恐分子所包围,中国反恐形势异常严峻。然而,从近期万人围捕暴恐分子等一些报道来看,中国上下已经形成对暴恐分子的高压态势,这进一步拉近了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形成了全国人民大团结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更加坚强的力量。
三、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中国发展指日可待 1.外交上要保持强势态势,奋发有为。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周边外交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的周边外交网络,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新一届中央政府领导集体大力推荐周边外交,国家领导人更是先后访问俄罗斯、欧洲、东南亚、非洲、拉美以及周边国家。习近平更是明确强调,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可以说,由韬光养晦转为奋发有为,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密切了与各个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保证了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增进了互信与共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我国政治的发展聚集了力量。要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做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2.军事上要加强斗争准备,强军兴军。
巩固的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安全之本。只有国富,没有兵强,国家安全发展必将受到影响,从而失去了经济繁荣的外在环境,宋朝的悲哀就是最好的证明。要加大军民融合式发展,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要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强军实践的动力源,加快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要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以优良作风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3.政治上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宪法法律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改革相互协调适应为发展蓝图,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主旨,拉开了施政治国的历史大幕,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扬帆远航”的号角。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做好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积极支持人民、各组织、各单位以主体身份共同参与国家管理。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来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整体飞跃。
4.经济上要把握重要机遇,稳步推进。
当前世界复苏经济艰难曲折,亚太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动力从何而来,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大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各种资源进入市场的力度,并且在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导下来进行配置。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更要深刻把握当前历史机遇,做出合理应对措施,使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评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4(5):17-30.[2] 洪蓝 刘延棠 白健.日本政局走向何处[N].瞭望, 2013-09-27(3).[3] 中国该如何面对美国亚太再平衡[N].明报, 2012-5-15(6).[4] 范庆华.中美关系:摩擦型的稳定——访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J].世界知识, 2010.[5] 苏晓晖.2013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J].领导科学, 2014(1):51-52.
第三篇:人力资源外包的国际发展与国内形势
人力资源外包的国际发展与国内形势
“外包(outsourcing)”,直译意思为“外部寻源”,是指在组织外部寻找资源来完成组织内部工作。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由专业机构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
人类从没有停止过起前进的步伐。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企业间竞争加剧,每天,每个小时都有企业在诞生与破灭。企业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把不懂的业务全部包出去,我们只作我们熟悉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管理思潮。1989年,现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注意到了这种趋势,指出“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应该说,“人力资源外包”这种管理方式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结果,是社会高速发展,专业分工细化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现在,外包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重要手段。
早在1997年,McKinsey(麦肯锡)公司调查研究表明,全球财富500强企业通过人事外包而使其劳工成本削减了25%-30%。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于1996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7%的企业将人力资源活动予以外包,较1994年增长了60%,1997年ASTD做的人力绩效实务调查(Human Performance Practices Survey)显示,大约有42%的企业于1996至1997年间和HR发展外包相关的费用,较1995至1996年间有所增长。翰威特咨询公司对北美公司的调查显示,93%的公司将一部分人力资源工作进行了外包管理,其中最常见的内容包括保健与集体福利(95%)、既定缴纳计划(91%)和既定福利管理(68%)。翰威特2002年对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趋势的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50.5%)的公司认为将人力资源工作诉诸外包管理视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亦即将非主营职能部门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进而确保强化主营业务。
到目前为止,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国外市场非常普遍,欧洲大约有80%-90%的企业进行人力外包,美国大概有95%企业进行人力外包。在美国,从事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的公司中,已上市的就有8家,包括着名的ADP、Paychex等等。但在人力资源市场几倍于美国的中国,这个数字至今还是零。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人力资源外包是舶来品,尽管国内企业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刚刚起步不久,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国内还是得到了较快的普及。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方向,在国内企业中发展迅速。根据2003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四个地区数百家企业做的调查,59.2%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外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55.1%的企业高层管理领导认为人力资源外包是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前后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和推算,目前全国劳务派遣用工规模已超过1000万,全国各类劳务派遣机构超过4万家。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统计,201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5亿美元,且将以每年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前程无忧不久前发布的一份“2010人事外包实践在中国”调查报告显示,参加调查的666家企业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从2008年开始采用人力外包服务,参加调查的66%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包了部分人事工作,13%企业表示正在考虑人事外包,92%的企业认为人事外包帮助他们更集中于核心的管理工作。
目前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比例通常是1:100,而在中国这个比例是1:30左右,这表明中国人力资源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因为国外企业已纷纷将部分人力资源工作进行外包管理,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摆脱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核心工作;而国内企业出于保密性问题的考虑,或便于操控的原因,HR大多还是自己在操作,效率普遍低下。但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新兴期、成长期、发展期,最后走向成熟,人力资源外包也是如此。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因而企业在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面临更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同并接纳这一管理方式,逐渐改变传统的做法,将那些由外部力量完成的事情尽量交由“他人”去做。
第四篇:准确把握形势 增强发展信心
准确把握形势 增强发展信心
一、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阶段性低迷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把全世界作为单一经济体来研究,可以发现,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有一个经济引擎来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2008、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表面上是复苏了。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就像一个人生病了,病根没有治好,用的药是针对症状的,看起来高烧退了、精神好了,但病根始终存在。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于是,病根的问题没解决,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会显现。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移动互联网业、新能源或节能环保行业。
(二)美国在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仍居领跑地位
我们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明确看好,有可能在2012年率先复苏。理由有二:
1、次贷危机解决了美国经济最难解决的问题,把风险转嫁给了全世界。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凸显了美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了美国经济的霸权地位。
2、下一个经济引擎无论是出现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新能源还是节能环保行业,美国都可以凭借其技术优势,取得话语权,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无论如何发展,都将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其率先复苏。
(三)欧洲经济将持续低迷和动荡
点,第一个稳在什么水平上,既定稳政策,稳通胀、稳增长的通胀是2012年的经济目标,所以就认为是2012年的基调。
那么我们刚才说了对于这样一个基调,在国内外非常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它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或者是科学性,应该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否则的话,我们可能有些错误的理解,因为现在也很多,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解读和理解很多,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看大家是不是有道理,因为这样可以引导大家对政策未来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不是就有一个比较言之有理的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第一个稳在什么水平上?我们认为稳是一个延续性的概念,从实践上来说他很相近的地方,我要连续过去的一个状况,稳是一个状态,是一个延续的状态,2012年和2011比较,2011年用英语来说,2012年是最近的将来,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连续,这个稳的连续的概念,把2012年跟2011年的指标就联系在一起了,而且这个稳也是有一个基准,他稳定在什么水平上?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所以我们理解,2012年的经济形势以2011年的经济形势为基准的。
(一)努力保持2011年经济发展水平是2012年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稳基调要以2011年为基准呢?2011年是否就是稳呢?是不是很稳定的经济指标,是不是就是我们认为应该要去稳定的指标呢?所以我们要对2011年的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进行评估,它是不是可以作为2012年的基准,为什么可以作为基准。三个指标:稳增长、稳通胀、稳政策。
1、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劳动力红利消退期,经济发展成本上升 第一个经济增长水平,2011年经济增长9.2%应该是已成定局,从数字上来说,确实是向今年年初以来,很多的各种各样的评论,各种各样的判断说的,中国经济在放缓,因为9%,以前都是两位数,我们认为如果仅仅只说中国经济在放缓,我觉得是偏颇,我们应该对称这个信息,以单边去强调这个数字上的放缓,有放大这个信息的这样一个作用。
投资增长到现在保持在25%这样的增长水平上,我们是9%的GDP增长,要注意,大概近三个百分点的投入,你才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那这个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经济学意义上进入了规模递减效应。在规模递减效应的意思就是说,以高于一个百分点的投入才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那么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如果你还要刻意推动更高的增长,那么你就可以要付出三个百分点的,甚至更多百分点的投入,你才能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那么这个就是非常没有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没有重大技术上的突破,我们所谓的生产曲线不会发生变化的话,如果适当的放缓这个经济增长,那么你所处的位臵,可能就是两个百分点的投入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相对于三个百分点的投入带来一个百分点的产出,相对于一个比较优势的位臵上,比较合理的位臵上。也就是说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率。在我们现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适当的放缓是更有效率的增长。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现在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短期内没有重大进步的话,按照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增长潜在增长率就应该逐渐下降,这样才能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所以相对前十年有所放缓9%的经济增长,可能就是现在的比较合适的所谓的潜在增长率,这个潜在增长率,就是现阶段最合适的增长率,那更学术一点的就是长期增长率,就是说长期增长率在经济学上,这个长期增长率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稳定性的,所以2011年增长9%,如果这个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这是我们新的潜在增长率,如果2012年大的国际国内大的环境和条件跟2011年没有太大的差异性,那2012年的经济增长在9%的水平上应该可以预期的,应该2011年的9%作为稳定的基准,就应该按照这种稳定性,他是可以稳定在这个水平上的。
2012年的增长目标稳定在2011上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所以对2012年在9%左右的增长,不必有硬着陆的恐慌,这是第一个指标判断。
2011年的三架马车,投资增长、消费增长、顺差增长,到第三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5%、4.5%,-0.1%,跟去年三架马车的比例,5.6、3.9、0.8,显然不一样,他显示了增长结构从外需高依存度向内需在转移,去年是0.8的进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今年实际上顺差增长对GDP增长是负的,这个不是没有出口,因为这个总量在增大,包括这些市场无序的情况,大宗商品收入型的通胀,石油上了一百美元,昨天又上了一百美元,所以这些压力都还存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特别是要素价格是改革是势在必行,如果要素价格不改革的话,资源分配就不能市场化,就不能被优化,所以影响进一步经济的资源的优化配臵,所以要素价格机制的调整,应该是势在必行,所以成本角度对通货膨胀有压力。
还有前期劳动力工资的上涨,那么在当期没有对最终消费价格产生影响,但是经过一轮以后,可能会传导到最终消费价格上去,那么可能在明年也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胀,转化为需求推动的通胀这种压力,所以我们认为这些都存在,特别是如果今年的通货膨胀跟政策调控有关系的话,你要把通胀水平稳定在调控的水平上,还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未来通货膨胀不是会大幅度下滑,他可能会在现在我们平稳回落的这个3%到4%的水平上,可能就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通胀的水平,所以第二个指标他要稳定这个通胀水平,所以这个要稳定在3.5%到4%的水平,被调控了以后平稳回落,可以承受的通胀水平上。所以2012年价格水平在3.5-4的水平上。
(三)政策相对稳定是2012年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特征 我们认为稳政策这个决定,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过去是稳定政策,现在我也要稳定才能达到经济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国际国内的这个环境的分析,应该对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不会跟2011年有太大差异的假设判断,现在很时髦的一些判断都是,国际形势很复杂,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风险在增加,但是首先要做这样一个分析,他跟2011年有区别,2011年也是很复杂,也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是有风险的增加,如果跟2011年如果没有区别,他仍然是复杂的,仍然是有风险的,仍然是有不确定因素的,那我为什么要过度的反映他呢?我就按照2011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我觉得首先是要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虽然也是复杂,虽然也是不确定,虽然也是很大的风险,但是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有差异的话,你应该把他放大灵活性里面处臵,从政策角度来说,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国际国内的形势,是不是跟2011年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呢?我大概说一些基本观点,首先我们认为国内国际的环境。1、2012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11年的发展趋势
有非常大的违约的风险,因为这样的信息不断的释放,他没有很好的救助,欧债救助治标不治本,所以大宗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就是频繁的振荡,我们叫他高频的振荡,就是价格上下波动,这是2011年发生的事情。经济是疲软的,全球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不断的遭到下调,这些情况,就是2011年发生的事情,那么这些问题在2012年我相信它会再继续延续2011年这个态势,欧债危机,实际上它已经把2011年的最坏情况释放出来了,因为最近评级机构,它最近他把欧元区15个国家,包括德国在内,经济增长的信用评级的指标放到负面观望上,欧债危机再蔓延的话,不会比这个信息再糟糕了,现在把德国放进去了,假定说2012年出现更糟糕的情况,不会比这个更糟糕。当然我认为他把这个评级下调,不是德国一定有违约,最重要的也有平衡美国被调下去心理上平衡的作用,不管怎么样,释放这个信息,我们就知道最坏就是德国最后,可能要卷进去。
像这样一些问题,包括银行的风险,大宗商品市场的这样一些振荡,如果欧债没有很好的抓住它的本质上的问题,本元的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像这种情况,开这么多欧盟会议,最后搞一些东西最后不能实施的话,那么2012年欧债的形势就和2011年一样的,大宗商品市场还会振荡,金融市场还会振荡,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还会不断的波动,银行还会面临着违约的风险,这些情况,2012年在这些问题上,在欧债的演变问题上,在欧债变化问题上不会比2011年有更糟糕的信息,不会比他有更糟糕的信息。
如果欧债还有不确定信息的话,有几个东西:一个伊朗跟美国人打仗,伊朗现在是备战豁豁这是小概率事件,因为美国有美国的考虑,刚刚从伊拉克撤出来,所以发动这场战争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一个欧债危机治标不治本,最后欧元解体,他跟2011年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他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从欧债危机解决的方面来说,目前的信息实际上他在向治标也治本的针对性的变化,2011年治标不治本,在2011年末释放了这样的信息,欧债危机的前景,一个是信息比较透明,未来解决的前景实际上更透明的一些,所以按照经济学的理性预期这样一个理论,我们刚才说了对过去和现在已知的东西来做对最近的未来做一些合理的判断。
只要一透明,你知道风险的这个地方,你就有相对针对性的政策,防止进一步恶化,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的风险进一步恶化的形势已经被遏制,对于他已经有可能发生的这个风险,我相信现在也在逐渐的寻找一些方法。至少这三个变量,三个非常大的不确定的因素,在2012年比2011年要平稳,至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个人认为2012年会有一些改善,但是至少不会加剧。
所以政策,稳政策,如果做了这样一些相对更深入的一些探讨以后,马上判断这个稳政策的判断就应该也有他的道理。所以不会被很复杂、风险增大、不确定这些小概率事件所左右,所以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按照既定的转型的方针和更平稳的增长和政策来实现。所以这是稳政策他背后的一些故事。应该是基于这样一些基本判断。
政策如何来稳定2012年的目标,有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定,所以中国经济不缺钱,不能靠发钱来推动,居民存款余额从2007年的14万亿,2010年底三年是30万亿,就是三年的时间增长了16万亿,这个跟我们三年的发钱有很大关系,这30万亿是可以脱媒的,我可以不通过银行,拿出来投资,货币赚货币,那他脱媒了以后不受货币政策控制,有可能一块钱赚成了十块钱,他又没有投资实体经济,货币就增长了很多,那未来就是这个问题,那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而且他不受货币政策的控制,如果现在叫做出笼的猛虎,如果再发钱的话,老虎就变成狮子了,中国不缺钱,缺少一个引导政策。什么叫货币政策稳健,明年经济增长9%,通货膨胀是3-4%,经济增长运行中间货币需求增长应该是9+3或者9+4,再多一两个百分点,就是13、14这样的货币增长率就够了,这就叫稳健,就是货币增长N2的增长,满足了经济增长的正常运行的货币需求,这就叫稳健,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当然很重要怎么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第二个很关键的就是稳基调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了这么一句,他要围绕实体经济来发展,这是稳基调的重要内容,因为根据我们最近反思,你不管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好,还是亚洲的金融危机也好,还是日本的房地产危机也好,还是欧洲债务危机也好,实际上都跟那种金融体系,所谓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的自
1资向消费发展的角度,投入的增加,要没有后顾之忧,从保障性住房,房地产模式的引导作用,还是过剩产能调整的作用,还是过渡时期,农村农业集约化是当务之急这样一些转型的过程中间,他都有非一重要的引导性的作用,不是财政拿钱全部包下来,但是你要引导,把这个钱用在刀口上,在稳增长,稳通胀,在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的中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我们过去,对于货币银行研究比较多,对于公共财政学缺乏研究,我经常看的只有财政部的研究报告,只有社科院财政所的一些研究报告,都是不够深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研究公共财政学,让它在转型过程中,在2012年稳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做个预算,按照转型,按照我们真正的职能做预算,我不认为地方政府缺很多钱,我也不认为我们财政现在十年积累了还是有实力的,我觉得应该这样的预算上的缺口很大的问题,那么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稳政策一部分,就是对外部经济的应对。我认为大家现在老在说外部经济下滑,出口受到影响,确实受到影响,那像欧洲是第一大出口的地区,会受影响,但是我认为都不要危言耸听,短期内我们还是低端制造业的出口,因为实业,因为收入下降,那么对于低端这个需求可能还要吃喝拉撒睡,所以对低端的需求不会大幅度减少,像美国危机之前3%的消费增长,之后是1%的增长,降下来的2%是服务业。我们应对外边的变化还是要靠内需,要更多的依靠自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外边的危机,危机的时候会下降,危机以后向美国人借钱过度消费的模式是一定要改的,欧洲借债消费的模式,增加福利的模式也要改变。希望他回到危机之前的过度消费的市场,是不现实的,在这样一个新的未来可能预期大的格局下,我认为中国一定要把应对外部形势的这种变化带来的出口这种可能会受到影响的格局要以内需为主。
我们认为2012年我们基调决策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的,但是能否通过稳政策来实现稳增长通胀的目标,要看决策者是不是实施积极的方针,你要下决心,你要说了下决心这样做,其次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否能够达成共识,包括地方政府等等,逐渐接受一个平稳的增长速度,逐渐放弃靠印钞票扩张的偏好。科学决策是需要科学来执行。
第五篇: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谈谈民族关系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讲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能离开民族这一重要因素。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一是多。我国56个民族成分,55个是少数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我国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居住。二是长。56个民族历史很长,56个民族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的。三是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四是边。全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民族地区。边境21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五是穷。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这五个字包含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绝不能忽略的。
二是要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要特别注意研究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新的民族政策。第二,在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三,在尊重价值规律和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三是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目标,也是共同任务。我国目前小康所处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民族地区。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讲,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不能说全国达到了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四是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