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为国际发展所做的贡献
中国可望为世界农业发展做更大贡献
———访国际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王韧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后,中国如何在农业领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不仅是“两会”的热门话题,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权威的国际农业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国际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王韧表示,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必将更多地参与全球性的农业发展事务,国际社会期待着中国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王韧说,即将于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水稻大会,是世界上首次举办的针对最重要农作物的综合性大型国际会议,这是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农业事务的一个显著标志。
水稻是世界上消费最多的谷类食品,目前有89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水稻,全球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水稻大会,最早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倡导。
王韧认为,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倡议,第一次将单纯的水稻作物研究扩大到水稻产业与贸易,涵盖水稻文化与历史,赋予水稻研究全新的概念,不仅将对水稻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对世界农业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担任大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王韧说,在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大会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会议将成为一次大规模、高级别的国际农业盛会。
王韧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水稻等农业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和世界上水稻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目前在杂交水稻等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说,自1960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家在促进水稻研究的国际合作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20年来,双方在品种改良、杂交水稻研究、人才培训等10多个领域里的合作取得了全面的成果。双方还建立了“国际水稻———
中国对话会”,使合作更具有指导性和协商性。
王韧说,随着水稻基因组DNA物理定位的完成,水稻基因研究进入后测序时代。不久前发起的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协作网十分需要中国的支持,这不仅将有利于世界农业发展,也将促进中国的基因研究。
当今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世界粮食面临着数量日益短缺、质量要求更高的严峻挑战。王韧介绍说,水稻所的任务是让水稻成为新的“绿色革命”的先锋作物,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这些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双方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中国的经验为国际水稻研究所面向的更多第三世界国家所借鉴,帮助他们合理利用资源,改进农业政策。这将促进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第二篇:广西各族为民族团结所做贡献及其意义
典范八桂 香飘四方
——广西各族为民族团结所做贡献及其意义
永遇乐
贺广西民族团结
海陆边陲,越蛮居地,东坡贬处。恶水穷山,炊烟难见,瘴乡风烟路。千年演进,穿梭万世,哪见君王一顾。瞬间变,西南重地,只因新国新主。
重生桂地,迎风劈浪,汉壮齐心开路。五十二年,争先奋进,宝鼎神州驻。主席称赞,团结典范,榜样举国同祝。望明日,春光无限,只闻笑语。
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广西主题馆迎客八方。‚八桂飘香‛正借世博的舞台向世界演绎一段‚绿色家园,蓝色梦想‛的广西情谊,集中展示广西‚铜鼓、绣球、壮锦、壮歌海洋、漓江风景、龙脊梯田、阳朔西街、红树林、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的风情和魅力。作为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广西之所以能在上海世博会中大放异彩自然与它在民族团结上的巨大努力分不开。
1949年12月10日,广西全省解放;1952年12月10日,在壮族聚居的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倡议;1957年6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在同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从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1978年起,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的3月5日改为12月11日,与右江苏维埃和红七军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从1958到那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已走过了52年的风雨历程。一年又一年,有多少绝代风华消弭在耳边的风尘里,有多少灿烂辉煌遗忘在人民的记忆里,有多少惊世骇俗沉沦在历史的涛浪里。然而,大浪淘沙,经过历史的洗礼,总有一些东西被沉淀下来,它们被印刻在历史的卷轴上,不曾被遗忘,却反而愈加闪耀,熠熠生辉!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是这样一种记忆。从它成立的第一天起,促进民族团结就成了它的一项中心工作,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方面它都殚精竭虑,竭尽所能。青山绿水织壮锦,民族团结谱新篇。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卢献匾说,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赖于形成规范统一的制度,有赖于民族平等的观念从理论走向实践,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广西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权利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至于说这个工作有没有做好,让历史说话,让事实说话!
自治区人民政府深知:首先必须在全区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就好像人只有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做正确的事。因此,在政治上,自治区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臶,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
护民族团结当成历届各级党委、政府班子的头等大事,牢固树立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齐兴衰‛的观念,扬起民族团结的旗臶,唱响民族团结的赞歌,力争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强力推动民族团结。
自治区人民政府结合广西实际,先后在各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设立了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62个民族乡。进入90年代,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先后批准西林、凌云、资源3个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的县享受民族自治县的待遇。此外,各自治县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精神,先后制定出《自治县自治条例》,并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由此,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趋融洽。
广西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良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就曾经赞扬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一思想在自治区各族人民当中深深扎了根,这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广西的前提。2008年12月11日,正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日,胡锦涛总书记向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赠送了亲笔题名的‚民族团结宝鼎‛。这些都充分肯定了自治区政府在民族团结上取得的有力成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才是硬道理!自治区主席李兆焯曾说:‚在广西,民族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经济。‛因此,发展经济自然成为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头等大事。
在党中央的强力支持下,自治区先后在贫困地区建成了岩滩、天
生桥两个超百万千瓦的大型水力发电站和平果铝业公司以及横贯祖国大西南的南昆铁路,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自治区也有计划地在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红水河上将兴建10座大型水电站,如今已建成了5座;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和现代通讯网络相继建成;一大批工业企业也崛起在壮乡瑶寨。
从1985年到1997年,广西向贫困地区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40亿元,解决了12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2009年,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速13.9% 全国排名第5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20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投资近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全国第5位;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以上。
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去。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等12个世居民族以及二十余个其它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广西人口总数的38.2%,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0%以上文化上。因此,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每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广西的壮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民族传统。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广西一方面是继承保护,一方面是开发利用;既尊重民族的古***俗,又加速民族融入现代化的步伐,以此来推动各少数民族的长远发展。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在广西南丹县,生
活着瑶族的一个分支白裤瑶,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文化面貌和自然古朴的生活方式。为了让人口不足3万的白裤瑶不至消失,广西在政府主导、当地民众参与的情况下建立了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对白裤瑶的民族传统加以保护,同时通过文化记忆工程对白裤瑶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进行全方面记录。广西现在已有10个这样的民族生态博物馆。
八桂山河,处处是风景。壮族的嘹歌激昂多情,苗族的节庆欢快热烈,京族的独弦琴源远流长……广西积极利用民族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文化致富工程‛成效明显。举办了10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赢得‚广西歌海‛美誉。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接续登场,广西各少数民族在歌声中迈进新生活,在歌声中感受新时代,在歌声中迎接新希望。
温暖的阳光流满大地,和煦的清风吹开群芳,沁脾的甘露浇灌四野,优良的政策泽被万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各民族团结、发展、共同进步方针政策。漓江的山水因此而愈加迷人,壮乡的壮锦因此而愈加美丽,京家的独弦琴因此而愈加优雅动听,广西的风雨都因此而变得格外滋润!自治区的长期努力就像一条红丝带,把各民族紧紧连在一起,各民族抱成团共铸广西美好未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和国家当然不会忘记。2008年,12月11日,中央代表团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会上盛赞‚广西壮
族自治区是民族团结的典范、维护统一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成果的高度评价,是对广西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然而,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省级自治区不止广西一个,少数民族也不只是广西才有,民族团结也不是只有广西在搞,但为什么广西的民族团结搞的这么有声有色,为什么广西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典范,广西自然有它成功的地方,这些成功之处值得向其它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广,推动全国民族团结工作,而这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民族团结所做的最大贡献!
广西当然也做了各自治区都会做的基础工作,如坚持党中央的领导,贯彻民族团结观念,狠抓经济提高生产率,弘扬民族文化等等。但它更有自己的特色,一个人之所以能区别于芸芸众生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正是广西能傲立群雄的原因,也是其它自治区应该学习的地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在促进民族团结问题上同样适用。地区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展靠教育。自治区政府考虑到人才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极为重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自治区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合理设臵学校,扩大少数民族受教育面;多渠道筹集资,增加教育投资,扶持发展民族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分配制度;举办各级各类民族班,解决民族教育的一些特殊问题;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实施民族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帮助少数民族创造文字,开展少数民族语
言文字教学工作等等。这些努力不是白费,自治区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族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截至97年,自治区就在全区少数民族集中地方先后设臵了102所民族小学、39所民族中学、22所民族中等专科学校和1所民族高等学院,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子女入学。与1957年相比,全区小学、普通中学、普通中专和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分别增加2.5倍、16.2倍、29.6倍和35.3倍。
把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人才就好像一个人的大脑,只有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才能在发展的大路上走得直、走得远!综观广西在少数民族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不难发现,它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少数民族教育,这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实事求是,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民族教育;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必须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必须处理好民族语与汉语的关系,采用双语教学方法等等。
广西的特色并不只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大力培养干部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建区50余年来,自治区始终把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任用,看成是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抓紧培养、大胆使用。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茁壮成长,目前在职各类民族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36%。
可以说,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因为一个优秀的干部就像一个龙头,带领着整条龙腾飞!
用汗水浇灌的土地总能开出美丽的鲜花。在党的培养下,广西的少数民族干部中,涌现出大批被各族群众誉为‚民族团结的主心骨,经济建设的领头雁‛的先进典型。资源县是多民族聚居县,为了尽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年轻的苗族女副县长莫俊华东奔西跑筹集到4000多万元教育经费,使资源县成为广西第一个‚双基‛达标县和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有了自治区政府大力的培养,才有这么多优秀的干部;正是有了这么多优秀的干部,民族地区才会有如此大发展,他们可谓是广西增强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中坚力量!
其次,广西还有一个地方做得特别好,那就是使各民族和谐祥和。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广西在民族通婚问题上所做出的成就。一位担任过广西自治区领导的干部曾说:我是汉族,老婆是壮族,媳妇是侗族,女婿是瑶族,全家和和睦睦,就是广西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确实,广西民族团结表现在民族与民族的通婚上是一个大亮点,也是一个最好的测试剂。或许在别的地方民族间通婚是一个容易引起敏感的问题,但在广西却习以为常渐趋普遍了。如在一些自然村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已成为婚姻关系的潮流,就连过去极少外嫁的瑶族姑娘也开始外嫁;这去不嫁瑶族、壮族的汉族女子也有不少嫁进了壮家瑶寨。曾经有记载水族‚多与当地的壮、汉族通婚,但不与瑶族和苗族通婚‛,然而到2000年时,据统计,仡佬族、水族与苗族的通婚率分别达到
14.33%和6.97%。
众所周知,婚姻关系是民族关系友好、融洽的具体表现,说明民族之间的心理鸿沟已经填平。婚姻关系是民族团结的测试剂,民间信仰的互动整合则是民族团结的润滑剂。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广西少数民族族际通婚观念的转变呢?毫无疑问,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是促成广西各少数民族婚姻观念转变以及族际通婚现象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而族际通婚率的提高不臵可否地大大增强了各民族间的融合,这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广西的民族团结。可以说族际通婚是广西民族团结的一面特殊的旗臶,那么的鲜艳,迎风飘扬在全国民族团结事业的征程中!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促进族际通婚,这些固然是广西成为民族团结典范的特色原因,然而广西成功的特色经验还不止这些。比如在宗教信仰方面,壮族的师公教受到汉族道教的深刻影响;瑶族在举行祭祀他们始祖盘古大王的活动时也邀请壮族、汉族的民众参加,庙内神像中,除盘古大王神像外,还供有汉族敬奉的观音、八仙等23位神像。民间信仰本来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底蕴,而广西各民族心灵的沟通却达到了共奉共敬的程度,广西各民族不仅没有因信仰不同而发生民族矛盾与纠纷,反而在宗教信仰上呈现互动整合的态势,真是宗教信仰‚和而不同‛的范例!再如广西利用自己1020公里陆地边境线长及靠近北部湾的优势,利用少数民族物质精神特色加大与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在边境地区总投资21.6亿元、建设项目1.792 7万个,巩固民族进步成果,以民族进
步加快兴边富民,以民族进步促进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在进步中放眼世界,在进步中合作共赢。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增强民族团结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又是边境地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在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江泽民在l999年3月5日参加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这样说过。可见,广西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也是它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广西坚持实施民族团结政策,以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平等,以民族团结推动各项民族事业发展,各民族兄弟在峥嵘岁月中相濡以沫,在发展的时代里携手同行;从自治区成立时146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到50年后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900亿元,或许跟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地区相比,这个数目并不是很大,但这对于广西来说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可以教育人,榜样同样可以教育人。无论从中国看广西,还是从广西看中国,广西的民族团结对于广西本身来说是保证广西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而对于中国来说则给中国各民族做出了示范。因此,在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的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一个典范。而这也是广西民族团结工作的最大历史意义!我们要珍惜广西留给我们的这笔用不完的财富!
50余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使各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展望
未来,改革的春风已吹醒这片土地,发展的火车头已快速开动,广西在民族团结上的努力又是一剂良药,为广西的腾飞打了一针强心剂。
巍巍桂地山,汤汤漓江水,八桂大地孕育各族精灵;千千中央心,浓浓民族情,西南重府开出团结奇葩。八万里瘴烟路没有压碎这里搏动的心脏;波浪般丘陵地没有湮没这里永恒的气息;数千年历史风没有吹散这里闪耀的性灵。相反,骇人的瘴气只能坚定他们征服自然、建立家园的意志;起伏的地势只能激起他们开山辟地、勤劳致富的欲望;帝王的鄙夷只能催发他们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决心!昨天,广西各族人民奠定了牢固的的根基;今天,他们摘得团结典范的光环;明天,他们必将夺取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的新胜利,并将之洒遍八方!
作者: 盛鼎文
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
联系方式:*** 853680810@qq.com
第三篇: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人民要论)
王义桅
《 人民日报 》(2016年07月07日
07 版)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的大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之所以能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兴趣,关键在于它为世界各国开辟了合作新路,努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将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从而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这一重要思想理念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契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成为中国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一面鲜明旗帜,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基本思想理念。俄罗斯《导报》曾刊文指出,“一带一路”构想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思考,“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一带一路”之道就是去探寻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想的融通、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的结合。这种中国智慧,突出体现在“三可原则”上。
可分享:合作共赢
古人云:“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更彰显了中国“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展现了人类社会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欧亚非大陆各种古老文明迎来了共同复兴的曙光,世界各国也增加了共赢发展的可能。在“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中,探索中华文明与欧亚非大陆其他古老文明如何实现共同复兴之道是重大命题。为此,我们需要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将开展先进适用、有利于就业、绿色环保的产能合作,支持其工业化进程,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各种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开创中华文明与欧亚非其他古老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前景。“一带一路”建设将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持久和平,实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同志对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有过深刻阐述:“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不同于对抗、零和那种陈旧思维,“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建设与霸权主义主导下的所谓“合作”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具有公正性,而后者具有不公正性;前者具有平等性,而后者具有歧视性;前者具有包容性,而后者具有排他性;前者具有非对抗性,而后者具有对抗性;前者具有和谐性,而后者具有冲突性;前者具有持续性、长久性,而后者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正生动展现着合作共赢这一基本理念。以“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为例。当前,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促进地区和平稳定。欧美的工业化完成较早,其经验的借鉴意义不大;而中国的工业化经验很鲜活,与阿拉伯国家合作潜力巨大。因此,中国提出的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 2 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得到阿拉伯国家的积极响应,展现了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
合作共赢更体现在中国的国际与地区合作理念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一带一路”建设秉承“两容”“两分”“一抓”思路,正在发扬光大这一优良传统。所谓“两容”,一是与当地已有合作架构的兼容,尽量不另起炉灶;二是与域外力量的包容,并不排挤俄美欧日等域外国家。所谓“两分”,就是分好工、分好责,不能全包。所谓“一抓”,就是抓住丝绸之路终点站欧洲,推动中欧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五通”。“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中国的发展带动沿线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这其实是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国智慧转化为新多边主义的世界智慧,是将双赢、多赢上升到全方位开放的共赢主义,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公平发展、和平发展、包容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包容均衡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里也有类似的话:“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中西方思维的相通性。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会“捕鱼”却“无鱼可捕”,人类社会正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为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文明角度看,世界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常常伴随着“文明的代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得不屈服于西方的工业文明,西方国家出于对“文明的代差”所产生的“文明红利”的争夺,不断入侵瓜分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明的代差”逐渐消失,制度的竞争开始在第二层面演绎国际关系运行的规律,并直接考验文明的创新与韧性。经过100多年和西 3 方的碰撞,现在中国和西方在很多方面已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的很多问题是一样或类似的,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过去是西方着眼于解决“西方的问题”,中国着眼于解决“中国的问题”。现在各国都面对一些共同的问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在为此进行改革,整个世界处在改革变动之中,或者说处于“全球大觉醒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不仅要探讨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伟大复兴,而且要探讨中华民族如何“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从人类重大共同关切入手,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愿望。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已从生产力层面拓展为三个层面的基本涵义:器物层面,要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制度层面,要实现国内、国际制度可持续;精神层面,要实现生产生活理念可持续。一句话,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活、可持续思维的三位一体,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内涵。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包容,要努力实现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平等、大国与小国平等、代际平等,改变西方国家不包容他者的现状。正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开放、包容、均衡、普惠,这是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深刻揭示。
通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以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理念丰富人类可持续发展观,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使命,也是当今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中国道路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和“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在应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方面与其他国家有相同之处,而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助于中国开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新范式。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意 义。以亚投行为例,它不仅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也是由发展中国家倡议成立而吸收发达国家加入的高标准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据测算,在2010—2020年期间,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高达8万亿美元,年均投资约需7000多亿美元,而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在亚洲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规模仅为100亿—2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立亚投行,动员更多资金支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将为亚洲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也有利于形成周边国家与中国经济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亚投行还服务于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亚投行57个成员国以发展中成员国为主体,同时包括一批发达成员国。这一独特优势使其能够成为推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桥梁与纽带,推动世界实现均衡发展。概言之,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共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文明共同复兴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希望,承载着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可走进:落地生根
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重要思想。而“五通”的主要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让企业“走出去”而且是要企业“走进去”,同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的国家需要基础设施,有的国家需要贷款,有的国家需要教育,我们提供的应该是这些国家需要的。“走进去”的过程是共商的过程,是共建的过程,更是共享的过程。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同时,相关服务也要“走进去”,适应当地的民俗、宗教,用当地人所希望的形式“走进去”。这就要求企业经营注重差异化原则:产品、服务、理念体现不同地区人们的个性,尊重当地的习俗。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21世纪播洒中国合作共赢的理念,引导企业往全球分工体系中最有潜力的市场走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开创经济全球化新模式,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当然,“一带一路”建设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既要考虑机遇也要考虑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而化解风险需要人才。“一带一路”建设是百年大计,需要大量人才,不仅需要国内人才,还需要沿线国家的人才,需要在沿线国家合作办学、培养人才。只有以大量人才包括沿线国家人才作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才能真正“走进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这方面,海外孔子学院、华人华侨商会可扮演孵化器、桥梁纽带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桥梁纽带作用”,最终“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机制”。“一带一路”建设要真正“走进去”,需要发挥好这种桥梁纽带作用。李光耀曾对比说,中国还在13亿人口当中选人才,美国是在全球70亿人口当中选人才。建设“一带一路”,我们要从44亿沿线国家人口中选人才,汇聚“一带一路”地区之智慧,汇聚世界之智慧。
“一带一路”建设面对的是转变了的时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从睁眼看世界、融入主流世界、向世界开放,到今天世界向我们开放,中国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这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空的转变要求我们告别西方逻辑,揭示“一带一路”建设自身的逻辑,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第四篇:教师节是一个感谢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节日
教师节是一个感谢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节日,不同国家定订的教师节时间不同,我国的教师节为每年的9月10日。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定每年10月5日为“世界教师日”。2014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的第30个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
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用来庆祝教师和感恩教师。
1982年,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
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中国的9月10日为教师节[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后,祝全体教师教师节快乐
第五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肩负新世纪使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肩负新世纪使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在这繁花似锦的七月,我们共同的母亲—伟大的党迎来了她九十周岁的华诞,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为我们的党祝福,贺寿!
九十年前,在那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挑起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的重任,开启了终结泱泱大国于四分五裂的征程您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成长,在浴血奋战、宁死不屈中成熟,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成功。九十年风雨兼程,您气吞山河,让中国这个五千年文明国度重新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九十年寒来暑往,您指点江山,让中国这条沉睡百年的东方巨龙昂首在世界民族之林。
弹指一挥间,悠悠九十载。时间的尘烟,掩盖不了历史的沧桑;艰难的历程,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您就像燎原的星火,在平凡中演绎神奇,在奋进中创造奇迹。您用饱经岁月洗礼的巨手掠过广袤的神州大地,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巨变在您的眼前显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美锦在您的身下铺展:改革开放广纳宾朋,“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北京奥运无与伦比,上海世博享誉世界;神州七号一飞冲天,“嫦娥奔月”梦想实现„„精彩还在延续,感动无处不在。是您,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您,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赞美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谷城地税走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谷城地税坚持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勇克难关,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各类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层出不穷,形成了见贤思齐、人心思奋的可喜局面。经过培养和推荐,近年来涌现了余金刚、芮海波、汤合丽、李顺、占宗秋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占宗秋“八年如一日,义务赡养前公爹”的事迹在《襄樊日报》5期连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荣获“首届荆楚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又被省局授予“全省地税系统‘感动地税十大人物’”、“全省地税系统先进个人”。谷城地税始终把服务大局、促进发展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不断提高办税服务厅服务,在实行党员挂牌服务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制度的基础上,推行了上门申报、网上申报、税银联网等多元纳税方式,为纳税人提供便捷服务。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纳税服务车流动征收服务,更让纳税人实实在在享受了纳税的快乐与优越。同时,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得到纳税人的高度赞誉。2010年7月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局送来了“真心服务,共谋发展”的四方鼎,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企业满意机关”,这都是我们对服务的最好诠释。
谷城地税坚持把做好地税工作,收好税、带好队仍是主旋律,优化服务、促进发展成为最强音。形势令人鼓舞,发展催人奋进,让我们在省局、市局和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新的起点上,始终保持抢前争先的锐气、进位领先的志气、永远保先的骨气,以更加坚定的信 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地税工作,以实际行动实践“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服务宗旨,努力开创地税事业的新局面,肩负新世纪使命,为谷城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